丁洪涛+地理事象的时空分布特征和规律问题专题复习
- 格式:doc
- 大小:4.45 MB
- 文档页数:10
衡水二中高考地理题型专练与纠错11——地理事象的时空分布(变化)及成因分析型植被返青期、枯黄期和生长季是重要的植被物候现象。
下图为青藏高原11个生态地理分区,研究表明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物候与海拔存在关联,且不同生态区的高寒草地物候也存在差异。
读图完成1—3题。
1.随海拔高度的增加,整个青藏高原高寒植被的A.返青期推迟、枯黄期提前B.返青期推迟、枯黄期推迟C.返青期提前、枯黄期推迟D.返青期提前、枯黄期提前2.在海拔2600-3500m的地区,②生态地理区的高寒草地返青期明显晚于②生态区,与之最为密切的因素是A.夏季风B.年降水量C.纬度因素D.地势起伏3.②、②、②、②四个生态地理区中,高寒草地返青期最迟的是A.② B.② C.② D.②【答案】1.A 2.C 3.D【解析】本题组以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物候为背景材料,以随海拔同度的增加该区物候的变化、在某一海拔高度返青期晚影响因素、不同区域内返青期最迟的区域为切入点,考查区域气候、海拔对气温的影响、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等相关知识及获取与解读信息的能力。
第1题,调用所学知识,可以很容易的知道:随海拔高度的增加,气温降低。
随着气温(即热量)的降低,生物生长期缩短,这样生长期就会集中在气温最高的季节,所以整个青藏高原高寒植被的返青期推迟、枯黄期提前,故A对,BCD错。
第2题,从图中信息可以看出,在海拔2600-3500m的地区,②地的纬度比②地较高,在海拔大致相同的地区,纬度高则气温低,所以与之最为密切的因素是纬度因素,C正确;植被返青期受热量影响,年降水量对热量差异的影响较小,结合设问中最为“密切的因素”,可知B错;海拔高度类似,从图中可以看出,两地全是山地,②②两地于青藏高原上,夏季风几乎都影响不到,所以两地的夏季风影响和地势起伏都差不多,故A、D也不正确。
因此本题正确选C。
第3题,根据图中所示可知,②、②都是针叶林区,根据山地垂直分异规律,两区域分布的海拔相对较低,所以这两个区域热量条件较好,返青期较早,②、②不符合设问条件;②、②都有草甸分布,说明两地分布海拔较高,但图中②为灌木草甸,②为高寒草甸,根据垂直分异规律,灌丛草甸生长的温度比高寒草甸的要高,所以②的热量条件较好,返青期较早。
地理事物分布特征与变化特点的描述重难点综合提高一、地理事物分布特征的描述方法题一:下图为我国东部某地,该地区最大海拔高度为268米,读图回答:简述图示地区村落的分布特点及原因。
题二:简述图示地区的中等城市分布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城市规模与数量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
题三:下图示意2007年中国大陆制造业企业500强总部的空间分布。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简述中国大陆制造业企业500强总部空间分布的特点。
题四:下图为中国贫困县空间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有关贫困县分布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东南多、西北少 B.分布在地势的阶梯处C.主要分布在山区 D.集中分布在北方2.图中有关甲、乙、丙三个区域贫困原因叙述正确的有()①甲地贫困人口数量大②乙地生态环境脆弱③丙地地表崎岖④三地交通都比较闭塞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①③④题五:下图为北半球某区域图。
读图完成:据图示有关地理要素,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分析,图幅范围内:①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是_______;②冬季气温分布的总体特点是________。
(6分)题六: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描述该国地势特点,说出理由。
(2)比较A、D两城市降水特点有何不同,分析差异的原因。
(3)据图推断甲国城市分布的特点,并分析原因。
题七:读图“台湾部分出口产品比重变化图”和“台湾地形交通图” ,回答下列问题:(1)据图说明台湾城市、铁路的分布特点并简述其原因。
(2)据左上图概括1998年~2006年之间台湾出口产品结构变化的特点。
题八:读图回答:(1)说明图示地区村落分布特点,并指出地形对村落规模的影响。
(2)简述图示地区农业土地利用状况。
二、地理事物特征的变化描述方法题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经过不懈探索与奋斗,取得了辉煌成就。
据图回答:(1)描述1934年至1936年革命根据地分布范围变化的特点。
地理事象的时空分布特征及规律问题专题复习高考考点:高考考点:描述地理事物及现象时空分布特征和规律。
(时间:季节年际日)[空间:水平垂直纬度(南北)海陆(东西)]阐释地理事物及现象时空分布成因、原理及其与人类的关系(一)、点状地理事物的描述地理事物呈点状,说明其背景比例尺很小,往往是要求描述其分布特点。
描述时应从大范围去考虑。
例1读图3,说明历届现代夏季奥运会举办城市的地区分布特点。
主要集中分布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或欧洲和北美洲)。
答案分析:此题要求描述的是点状地理事物的位置属性。
图中给出的是海陆简图,不是地形图,不需要考虑海拔差异。
又因为这些城市都是分布在陆地上,也不必考虑海陆差异。
所以只需纬度(南北)差异。
例2:M江是珠江水系三大河流之一,流域面积90他广东省境内。
流域内拥有较丰富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旅游资源。
根据下述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分)(08广东卷)4)分析该流域城镇的地理分布特点和成因。
(5分)答:地理分布特点:(共14①沿河流与交通线分布;②南部和中部多,北部少。
成因:①水、陆交通便利,供水方便;②中、南部地势低平,有利于城镇建设;③中、南部经济发展水平较北部高, 较有利于城镇发展。
Jr 河流摆◎演琏1点状分布图答题方法(3 )甲区域的城镇分布有明显特征。
请你归纳出三点。
甲答:主要分布在东部;沿交通线分布;沿谷地(沿河流)分布。
2.读图6,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方面分析我国汽车工业中心的分布特点。
多数分布在季风区内,沿河近海的平原地区;多数分布在交通便利,经济较发达的人口、城市密集地区。
3.读“某国南部水系及其城市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概括乙河南部地区城市分布的特点。
城市多沿河分布,较为均匀,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少,且距离较远。
(6分)图例/fr* lU餘海拔在4000米以上(二)•、线状地理事物的描述(单一线状地理事象描述)(常用线状符号来表示交通线、河流、山脉、等值线等 ) 描述其分布特点,从走向、及其疏密特点、延伸方向考虑,这类题目大部分都需要分段描 述,从极限值突破或影响因素分析。
第2讲大气及其运动网络构建高考透视1.地位。
本讲内容是历年高考中的重要内容,考查频度高、所占分值大。
2.方法。
高考复习时需重点把握以下三点:(1)联系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运用大气热力作用原理,分析热量传递过程中引起的气、地、水等温度的时空变化特征。
(2)结合等压线图的判读,分析常见天气系统的天气特征。
(3)判读气候资料和区域图,从大气环流入手,分析不同气候类型的成因、特点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3.方向。
以上内容在高考试卷中常见命题方向(角度)为:(1)以图文资料为背景,考查大气及其运动的基本规律(特征)、原理。
(2)结合具体生产、生活实践,考查气象、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重要考点1 大气受热状况、热力环流与气温1.大气的受热过程原理及应用2.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3.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一般而言,同一地点夏季气温高于冬季。
这与夏季正午太阳高度大、白昼较长,大气热量储存较多有关。
4.影响昼夜温差大小的因素与热力环流有关的几种效应名称含义成因影响或对策热岛效应城市气温高于郊区气温城市人工建筑物热容量小,增温快;人口、产业集中,排放热量多;绿地、水域面积小,调节功能弱对策:增大城区绿地、水域面积;控制城市人口密度、建筑物密度;减少人为热的释放冷岛效应夏季绿洲、湖泊比其毗邻地区气温低戈壁、沙漠热容量小,增温快;戈壁、沙漠热空气上升被带到绿洲、湖泊上空,形成上热下冷的逆温层,大气稳定绿洲、湖泊调节气温,形成比较凉爽、湿润的局部小气候雨岛效应城市降水比郊区降水多受热岛效应的影响,上升气流增多;人类排放杂质多,使空气中凝结核多,利于形成降水;高楼林立,空气循环不畅“雨岛效应〞集中出现在汛期和暴雨之时,加重城市内涝以下图为某城市3月底的平均气温及热力环流示意图。
读图完成(1)~(3)题。
(1)丙处城市功能区最可能是( )A.商业区 B.住宅区C.工业区 D.公园绿地(2)甲、乙、丙、丁四地中,桃花开放最早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3)城市广泛采用种植草木的绿色屋顶,将( )A.减少城区蒸发量 B.减弱城区热岛效应C.增大城区径流量 D.增强城乡热力环流解题流程我的解答(1)D (2)B (3)B技法点拨1.城市气温水平分布。
描述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特点答题模板☆某事物分布特征:1.空间分布(是否均匀、空间变化规律)2.时间分配(季节和年际变化的大小)如我国水资源分布特征: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由东南向西北减少;水资源时间分配不均,夏秋多、冬春少;水资源分布与人口和耕地分布之间存在不协调一、点状地理事物的描述试题通常以某一区域图为背景图来呈现点状事物的分布状况,在读图时要注意从点的大小、疏密、组成的形状来观察点状事物代表的含义。
描述的角度:疏密+数量+极值+方位。
具体描述:①总体分布特征(点的疏密状况,是否均衡;如果不均,哪多,哪少);②极值区位置名称(最多、最少、最集中的地带在哪,沿什么线分布,或者说出最稠密或最稀薄区的地区名称等。
)③点组成的形状——反应什么规律。
其他——点的大小,代表的含义(如城市等级),点的动态变化等。
当然,描述时要看图说话,突出重点,因题而宜(不一定要面面俱到)。
【例1】(2013四川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下图是甲国地图。
甲国是美国重要的服装进口国,服装生产中心在A城;首都B城是该国重要的工业中心,纺织、食品、制糖是其主要工业部门。
与甲国东部城市比较,指出该国西部城市分布的突出特点。
(6分)【答案】城市分布较密集(2分);主要分布在铁路沿线(或湖、海沿岸及其附近)(2分);多等级较高的城市(2分)。
提示:本题没有考查图示区域城市的分布特点,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该区域东西城市分布的差异,说出西部地区城市的分布特点。
侧重考查图示信息的获取能力和比较分析能力。
注意从疏密和城市等级两角度解答。
【例2】(2011课标卷)下图示意2007年中国大陆制造业企业500强总部的空间分布。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简述中国大陆制造业企业500强总部空间分布的特点。
【答案】分布不均衡。
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省市,以环渤海地区(或京津冀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最为集中。
西北部的省区总部数量较少。
【例3】分析该流域城镇的地理分布特点和成因。
必考点6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考向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的应用1.(2016·全国文综乙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科考队于8月考察堪察加半岛,考察中发现,堪察加半岛北部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东西向气候区域差异显著;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但冬眠、杂食性且善捕鱼的熊的数量较多;大量来自海洋的鲑鱼溯河流而上,成为熊的重要食物。
下图示意堪察加半岛的地形。
(1)说明堪察加半岛地形对气候区域差异的影响。
(2)分析堪察加半岛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的原因。
(3)某科考队员欲近距离拍摄熊,推测他在甲地选择拍摄点的理由。
答案(1)山脉大致呈南北向,阻挡季风,形成多雨区和雨影区;地形高差大,形成气候垂直差异。
(2)纬度高,植物生长缓慢,食物供应量少;环境空间差别大,适宜生存的空间小;冬季寒冷漫长,生存条件恶劣。
(3)河流附近,熊出没的几率大;山地地形且有森林,便于隐蔽;降水较少,晴天较多,利于拍摄。
解析(1)观察堪察加半岛的地形特点,大致呈南北向的山脉贯穿半岛,地形以山地为主,南北向的山脉阻挡来自海洋的夏季风,使半岛东侧多雨,西侧少雨。
山地海拔高,相对高度大,气候的垂直差异显著。
(2)纬度高、气温低,植物生产量少,相应地,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都较少;山地多,地形复杂,适宜野生动物生存的空间小;纬度高,且受冬季风影响大,冬季寒冷漫长,也不利于野生动物越冬。
(3)根据等高线的弯曲特征和鲑鱼溯河流而上成为熊的重要食物可知,甲地位于河流附近,熊出没的几率大;根据堪察加半岛北部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可知,位于半岛南部的甲地有森林,且地形较为复杂,便于隐蔽,避免熊的威胁;地处来自海洋的夏季风的山地背风坡,降水少,晴天多,便于拍摄。
2.(2016·天津文综)黄河入海水量1951年大约为500亿立方米,2010年大约为140亿立方米,总体呈下降趋势。
据材料回答(1)~(2)题。
(1)导致黄河入海水量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上游水电站增多B.中游水土流失加剧C.下游降水量减少D.流域内用水量增多(2)黄河入海水量减少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A.三角洲土壤盐渍化减轻B.三角洲扩展速度减慢C.入海口河水含沙量增加D.河口地区的气候变干答案(1)D (2)B解析第(1)题,随着黄河流域人口数量的增加以及经济的发展,黄河沿岸地区取水量增加,导致黄河入海水量减少。
专题四地理事象的时间分布规律一、选择题右图为2011年某地1—6月昼夜长短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1~3题。
1.5月1日,该地的黎明与黄昏分别为.0时和24时左右.4时和20时左右.2时和22时整.4时和20时整2.该地有可能位于.利比亚.日本.加拿大.南非3.9月初,该地的白昼时长约为.12小时.16小时.20小时.24小时读下列天气预报简图,回答4、5题。
4.据图中信息可知,该日最接近的节气是. 春分(3月21日). 谷雨(4月20日). 立夏(5月5日). 小满(5月21日)5. 当日的天文现象及该地此时所处季节容易出现的天气现象分别是.太阳直射北半球,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沙尘漫天.太阳直射北半球,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和风细雨.太阳直射北半球,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暴风骤雨.太阳直射北半球,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气温波动较大2011年4月7日中国天气网未来三天冷空气频繁影响北方地区,中东部地区有降水天气。
读下面气象服务热点提示图,回答6、7题。
6.根据所学知识及图中信息可以推测, 4月7日~9日我国东部地区将主要受哪种天气系统的影响.冷锋.暖锋.气旋.反气旋7.新疆地处内陆地区,但北疆地区比南疆地区降水明显较多,其主要原因是①北疆地区距离海洋更近②距离冬季风源地更近③北部山口能使大西洋水汽进入④天山山地阻挡.①②.②③.③④.①④读某一时期内黄河入海口海岸变迁示意图,回答8~10题。
8.图示时期内黄河三角洲面积变化的趋势及主要原因分别是.逐渐增大黄河含沙量大,大量泥沙在入海口附近淤积严重.逐渐减小黄河入海口流水侵蚀严重.逐渐增大为促进经济发展,在黄河入海口附近围海造陆.逐渐减小为加快对外交往而开挖海岸,修建港口9.黄河入海口每年新增许多湿地,关于湿地生态功能的说法,正确的是①热容量减小,温差减小②保持生物多样性③涵养水源④使黄河入海泥沙大大减少.①②. ②③.③④.①④10.该河口海岸带合理的开发利用方式是.建设大型海港,发展远洋运输.建立自然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开辟海水浴场,发展滨海旅游.开垦成为耕地,发展粮食生产根据国家普查工程和周期安排的有关规定,国务院于2011年4月公布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统计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