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地图,找家乡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2
上海科教版品社三上《主题1 看地图,找家乡》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主题1 看地图,找家乡》是上海科教版品社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了解地图的基本知识,学会如何看地图,并能找到自己的家乡。
教材中配有丰富的插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此外,教材还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看地图的方法。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对地图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地图的阅读和使用方法还不够熟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地图的基本知识,学会如何看地图,并能找到自己的家乡。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践,掌握看地图的方法,提高地理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培养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学会如何看地图,并能找到自己的家乡。
2.难点:学生掌握地图的阅读和使用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学习地图知识。
2.任务驱动法:设计一系列任务,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图的阅读方法。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地图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等学习用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家乡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自己的家乡,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地图,向学生介绍地图的基本知识,如地图的方位、比例尺等。
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找到自己的家乡在地图上的位置。
3.操练(15分钟)教师设计一系列地图阅读任务,如找出我国的直辖市、找出省内的地级市等。
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
4.巩固(5分钟)教师挑选几名学生,让他们上讲台演示如何阅读地图,并回答同学提出的问题。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地图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上海科教版品社三上《主题1 看地图,找家乡》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主题1 看地图,找家乡》是上海科教版品社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地图,了解自己的家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观念。
教材以地图为线索,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景观等,从而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空间观念,他们对家乡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缺乏系统的地理知识。
此外,学生可能对地图的阅读和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掌握地图阅读技巧,提高对家乡的认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熟练地阅读地图,了解家乡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景观等。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地图,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和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对家乡的归属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熟练地阅读地图,了解家乡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景观等。
2.教学难点:学生对地图的阅读和理解,以及如何将地图信息与实际情况相结合。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展示家乡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家乡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出示地图:教师展示家乡的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发现家乡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景观等。
3.讲解地图:教师讲解地图上的重要信息,如地理位置、地形地貌、交通线路等,帮助学生了解家乡。
4.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己对家乡的了解,分享地图阅读心得。
5.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地图阅读的重要性。
6.作业布置:学生课后绘制一幅家乡的地图,巩固所学知识。
山人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看地图找家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结合家乡地图,查找本地(社区、县、市)、本省及省会城市的位置,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
2.引导学生能够正确辨认地图上的方向,认识简单图例、比例尺,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3.让学生从学习实践中了解地图的用途,知道地图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过程一、联系实际,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我们经过两年多的小学生活,对学校已经比较熟悉,那能说一说我们学校四周的邻居是谁呢?(这一环节,请2—3名同学回答)师:你们能把我们学校的邻居在平面图上,准确地表示出来吗?(请一名学生到前面,将代表各个邻居的图例贴在黑板上。
)师:你贴的很正确,你为什么这样贴呢?说说道理。
学生回答。
师:这位同学不但有勇气大胆的表现自己,而且很会学习,把生活中建筑物的位置在平面图上准确表示出来,很不简单,我们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他。
小结: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贴一贴”这个小游戏,知道了平面图上的方向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学会了这个方法,相信大家一定能在地图上找到自己的家乡。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看地图找家乡》。
(板书课题:看地图找家乡)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1.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幅中国地图(课件出示)。
看,地图就像一幅画,有高山,有河流,有城市……它用自己特有的语言向我们传递着无数信息。
请同学们瞪大眼睛,仔细观察中国地图,我们在地图上找到这些信息,好吗?2.师: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
我们先来看大屏幕上的温馨提示。
(课件出示:温馨提示)请同学们打开手中的地图开始交流,讨论。
3.学生看地图,交流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4.学生汇报。
师:同学们交流、讨论的非常热烈,现在我们进行汇报。
师:那你能说出山东省的邻居分别位于什么方向吗?学生回答。
师:你们小组观察的真仔细呀!根据平面图上“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法找到了我们家乡山东省,它位于祖国东部。
师:哪个小组有新的发现呢?学生发现地图上有许多符号,例如,五角星代表我国首都——北京;黑白相间的线段是铁路,等等。
《我们生活的地方》山东人民版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生活的地方第四课欢迎到我家乡来活动过程:第一课时看地图找家乡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多媒体播放《在希望的田野上》。
刚才的歌声把我们带到了我们的家乡——枣庄(多媒体播放枣庄市的风景图片)。
我们的枣庄美不美?作为枣庄人,我们是不是应该知道更多关于枣庄的知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欢迎到我家乡来》。
二、教师出示中国政区图,找出山东省。
1.学生交流搜集到的地图,自己家乡的地理位置。
2.交流怎样确定地图的方向。
生读课本内容(29页)。
师讲解:一般情况下,地图上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确定方向。
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要根据指向标来确定方向。
3. 生读课本内容(29页),了解比例尺。
师讲解: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相当于实地距离的长度。
比例尺一般有三种表示方式:数字式线段式文字式。
4.地图上的各种符号和说明称为图例。
我们可以借助图例,知道地图上都有什么。
三、巩固练习查看枣庄地图找家乡。
四、课堂小结、提升认识,各抒己见,建设家乡。
师:【出示课件】通过这节课的活动,我们更深的认识了家乡,了解了家乡。
看到这样的家乡你想说些什么?为了家乡的发展你有什么更好的建议?(学生畅所欲言)师:从你们身上我看到同学们非常的热爱自己的家乡,不仅是我们在古代人们也非常热爱自己的家乡,看老师这里有一首诗【出示课件】齐读。
师:读得真棒,这首诗描述的是一位游子离家多年后,回到家乡的感慨。
你还知道哪些有关家乡的诗?(生说)师:同学们知道这么多有关家乡的诗,真棒!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在这块灵秀、英雄、勤劳、智慧的土地上,我们枣庄人的一代新人你们正在健康幸福地成长,作为未来的主人,让我们从今天开始努力学习,掌握真正的本领,为家乡的建设积聚力量,有了你们一定会经济更繁荣,人民更幸福。
教学反思:一、以挂图为教学,包括省、市、县地图,联系实际让学生探索出自己家乡的特点。
地图是非常普通的,却也是非常有用的物品,灵活地运用地图,不光能增长知识,还能极大地方便学生的生活。
《看地图找家乡》教学目标:1、能在地图上查找本地市、本省及省会城市的位置,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
2、了解图例和实物的关系;学习看地图的方法,培养读地图的能力。
3、能正确辨认地图上简单的图例、方向;初步养成交流、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1、知道“图例、比例尺、方向”是地图特有的语言,能借助它们读懂地图,找到家乡和老家。
2、培养学生调动多种感官调查、获取资料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中国行政地图及所在地区省市行政地图。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看地图,说家乡1、导入:家乡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们的家乡在哪里呢?学生说说家乡的所在地。
2、师:知道了家乡的地址,能不能在地图上找到它的位置?学生在书中的地图上把家乡所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说说它在祖国的哪个位置。
3、师出示中国行政地图,说说它像什么。
复习地图上的东西南北和上下左右的关系,认认“雄鸡”的头、胸、背、尾、脚各是祖国的哪些省份。
学生说说涂色的图形像什么(认认自己所在省的图形特征)。
4、说说写写你家乡的地址。
如我家所在地是浙江省,在宁波市的鄞州区,杭州是我们的省会。
这里是鱼米之乡,盛产雪菜、年糕等。
二、“我找到家乡了”1、出示家乡(省市)地图。
2、学习图例。
(1)讨论问题:地图上为什么要有图例?图例和实物有什么关系?我们看地图的时候,这些图例可帮我们哪些忙?(2)根据各自家乡的地图特征,添加个别图例,加深印象。
3、以小组为单位,运用图例,在地图上找找自己的家乡。
4、上台交流,说说我是怎样找到家乡的。
第二课时一、“地图告诉我很多”汇报会。
1、汇报内容:选择地图、地图差异、看图收获、看图疑问等。
2、汇报程序:同桌交流、小组交流、推选一名同学上台向全班交流汇报。
二、介绍地图的比例尺。
地图是将地球表面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后,描绘在平面上的图形。
因此,要想知道地图上某一段距离在实地上的长度,就必须知道实地在地图上缩小的倍数。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看地图找家乡》教学反思引言《看地图找家乡》是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的一篇教材。
本篇反思将对该教材进行评估和分析,并提出教学改进的方法和建议。
教学内容概述《看地图找家乡》一文主要讲述了如何使用地图找到我们的家乡。
通过教学内容,学生可以了解如何使用地图进行定位和导航,并且增加他们对家乡的认识和了解。
教学目标1.了解地图的基本概念和作用;2.掌握如何使用地图找到家乡;3.增强对家乡的认识和了解。
教学方法本次教学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解、示范、互动和实践等。
1.讲解:在教学开始时,通过讲解地图的基本概念和使用方法,给学生提供必要的知识基础。
2.示范:老师通过演示,向学生展示如何使用地图找到家乡。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和模仿,掌握相关技能。
3.互动: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与学生进行互动,提问和回答问题。
通过互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4.实践: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完成任务,通过找到自己的家乡,感受到使用地图的实际价值。
教学效果通过对学生的观察和评估,可以总结出以下教学效果:1.学生对地图的基本概念和使用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2.学生能够通过地图找到自己的家乡;3.学生对家乡的认识和了解有所增加。
教学反思教学准备在教学准备方面,我认为还可以更加充分地准备教学材料和资源。
例如,通过收集更多的地图资料和图片,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另外,可以事先准备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在查找家乡的过程中思考和探索。
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上,我认为可以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实践操作。
在示范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并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
这样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可以设计一些趣味性的活动和游戏。
例如,通过比赛的方式,看谁能最快找到自己的家乡,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竞争性。
学生评价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观察,大部分学生对这次教学较为满意。
他们认为通过这次教学,对地图的使用方法和家乡的认识都有了一定的提升。
《看地图找家乡》教案教学目标:1、会看中国地图,认识方向、比例尺、图例。
2、能借助地图了解自己家乡的地理位置,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
3、了解家乡的发展变化。
教学重难点:加深学生对家乡地理位置的认识,加强地图方位感。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认识地图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了解家乡的方法也很多。
今天,我们要从认识地图开始来认识自己的家乡。
(出示中国政区图)地图就像一幅画,它用自己特有的语言向我们传递着信息。
瞧,比例尺、图例、方向就是地图特有的语言,是读懂地图的关键。
谁认识它们?能为我们介绍介绍吗?二、了解家乡师:读懂了地图,我们来找一找家乡在祖国的什么位置。
通过课前调查,我们知道全班只有几个同学的家乡不是重庆,这几位同学愿意先给大家介绍介绍自己的家乡吗?生:(介绍时先在展示台上标出家乡名称,再具体介绍家乡在祖国的什么位置,有些什么特点。
)师:关于家乡,你们在调查中还了解了些什么?这是老师的建议,有补充吗?那好,开始讨论吧。
师:讨论得很激烈,哪个组愿意来介绍自己的资料。
生:以小组为单位介绍资料师:刚才好几个同学的介绍都提到了重庆的山多而陡,路也很难走。
这些与它的地形特点有很大的关系。
师:(出示教材中的地形图)请仔细读读这张地图,想一想家乡的地形与图中哪个小朋友的家乡更像一些呢?第二课时一、描绘家乡师:上节课,我们通过了解别人家乡的地形,找到了自己家乡的地形特点。
除此之外,还有别的方法了解家乡的地形特点吗?今天,老师就为大家介绍另一种方法。
(出示中国地形图)这是我国的地形图,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海拔──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谁能借助图例,仔细读读这张地图,并说说你看懂了些什么。
(接下来学生各抒己见)师:看来,每个人对家乡都有自己的看法。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画一画家乡的模样,把它牢牢地记在心里吧。
师:大家都画得很认真,个别同学画的还不够熟练,不是很像。
没关系,多练几次就好了。
而且,把家乡的模样牢牢地记在心里,才是最重要的。
看地图找到自己家乡的句子1、看到地图上的家乡,我就静静地思念家乡。
家乡,是一道色香味俱全而又上好的美味佳肴,远方的游子不得不去品尝。
2、牧童横笛赞声长,赏月吟风夜未央。
遥望家乡千里外,谁人与我好时光,看到地图就想到了家乡。
3、秋天到了,树上的叶子都枯萎了。
那几十年来根紧紧地抓住地下的老树却快要空心似的。
看到了地图,我不禁想起了自己的家乡。
4、哦,美丽的家乡,在地图上你简直就像一幅山清水秀的图画,默默地向每个人展现你的美。
5、在地图上看到家乡,我还没有走远,你就是悄悄的与我告别。
6、我爱我的家乡,它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爱我的家乡,它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地方。
7、喜欢走在泛着泥土气息的家乡小路上,看到地图上的家乡,尤其是接连几场细细的春雨之后。
8、家乡,我情感的归宿,在每个季节转角处,牵出许多情思,那人,那山,那水,那树,那花,那草。
9、我的家乡在白水洋镇的一个小山村,在我的地图上,它虽然是在山沟沟里,但山清水秀,景色迷人。
10、美丽的家乡啊,地图上的家乡,我愿化作一铲泥,添加到正在建设的大地上。
我愿化变成一支画笔,在平凡的纸上面画出家乡独特的美。
11、家乡如此美丽,地图上的是家乡人用勤劳和汗水装扮而成。
我爱我的家乡,更爱我的家乡人。
12、看见地图上的家乡,仰望着风景如画的家乡,心绪不宁的我陶醉了,童年的故乡如同一幅幅淡淡的水墨画徐徐展开。
13、地图上家乡地方不大,环境也一般。
它没有一望无际的大海,也没有高耸入云的山峰,但它有美丽的夕阳。
14、地图上的家乡,总在梦里梦见我那美丽的家乡的山,它是那么的秀美,一条一条的皱褶,让我至今难忘。
15、地图上的家乡,我们不得不分离,轻声地说声再见,心里存着感谢,感谢你曾给过我一份深厚的情谊。
16、地图上的家乡,美丽的家乡,你是一首优美的歌,你是一幅美丽的画,我们唯有把你建设得更加美丽。
17、我的家乡,地图上的家乡,虽然没有泰山那样雄伟的峰峦,也没有香山那样死活的枫叶,但他四季风光如画,谁见了都会赞叹不已。
看地图找家乡教案教案标题:看地图找家乡教学目标:1. 通过观察地图,学生能够了解家乡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地理意识。
3. 提高学生的地理词汇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学习地图的基本要素和符号。
2. 学习如何使用地图找到家乡的位置。
3. 学习家乡的地理特点和相关词汇。
教学准备:1. 家乡地图或卫星地图。
2. 学生地图绘制工具,如铅笔、彩色笔等。
3. 家乡地理特点的图片或资料。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展示一张简单的地图,并询问学生是否知道这是什么。
2. 引导学生讨论地图的作用和重要性。
探究活动:1. 分发家乡地图给学生,让他们观察地图上的要素和符号。
2. 引导学生解读地图中的符号,如河流、山脉、湖泊等。
3. 指导学生使用地图找到自己家乡的位置,并在地图上标出。
4. 学生互相交流并比较各自家乡的位置和特点。
拓展活动:1. 展示家乡的地理特点的图片或资料,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地理环境。
2. 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并展示自己家乡的地理特点和名胜古迹。
3. 鼓励学生使用地理词汇和句型进行口头表达,描述自己家乡的地理特点。
总结活动:1. 让学生回顾整个活动过程,总结他们学到了什么。
2. 引导学生思考地图对于了解家乡的重要性,并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进行讨论。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使用互联网或图书馆资源进一步了解家乡的地理特点和历史文化。
2. 学生可以设计自己的家乡旅游宣传册,介绍家乡的地理特点和名胜古迹。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2. 学生口头表达的准确性和流利程度。
3. 学生绘制的地图准确性和完整性。
教学反思: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调整教学策略和活动安排。
同时,教师还可以针对学生的不同水平和兴趣,提供更多的拓展活动和资源。
三年级下地方课程(话说温州)第一单元鸟瞰温州第一课看地图找家乡教学目标:1、在教师的指导下初步学会阅读地图,学会看地图标示的方向。
2、阅读浙江地图,学会从多角度描述温州的地理位置,知道温州是我国的沿海城市。
3、萌发对家乡的自豪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1、交流:你眼中的温州2、阅读:温州鸟瞰图3、读一读:引言二、了解温州1、根据学习提示,说一说温州在哪里2、引导学生说出“温州在浙江的东南部”三、读图指导四、对照浙江省地图,说说家乡的邻居,描述温州的方位。
第二课我居住的地方在哪里教学目标:1、知道温州由11个县(市、区)组成,能说出你所居住的地名及方位描述。
2、探究温州有多大,自己所在县由多大,了解温州的陆地面积。
教学过程:一、导入了解我们都是温州人二、认识图例1、引导学生描述自己视觉范围内的一些重要的地理景物。
2、看看这些地理景物在地图上市怎样表示的。
3、说说自己家乡的地名,运用图例在地图上找到具体的居住地位置。
三、说说邻居在地图上找一找自己所在县的邻居四、探究温州有多大借助数格子的方法获得温州的大约面积第三课家乡的地形教学目标: 1、 2、感知山水城市的特点,了解温州地形的多样性引发学生关注周围景物的情感教学过程:一、导入 1、 2、描述你所看到的地理景物,如河流、平地、小山、海岛等。
说说这些景物的图例。
二、看图对照1、对照课文提供的菱形地形地貌图,说说看到的地形最像哪一幅。
2、知道说出具体的地形的名称。
三、学看地势图1、知道学生读温州地势图2、结合地势图的标示,说说温州的地形地貌,感受山水特色。
第四课给家乡画张“地图”教学目标:让学生能用一定的方式画出温州货更大范围的家乡的“地图”,增强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学法指导师进行图例画法的指导二、复习温州版图说说温州版图的总体形象三、指导画法指导学生画出家乡主要的地理景物,县(市、区)人民政府所在地。
四、小姐合作交流、展示与评价。
第二单元名屿名江第一课“瓯江蓬莱”江心屿教学目标:1、借助图片或多媒体,了解江心屿的主要景点,感受其风景的魅力,激发热爱江心屿的情感。
看地图、找家乡
教学目标:
1.能在地图上查找本地市、本省及省会城市的位置,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
2.了解图例和实物的关系;学习看地图的方法,培养读地图的能力3.能正确辨认地图上简单的图例、方向;初步养成交流、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中国行政地图及所在地区省市行政地图,
教学过程
一、看地图,说家乡
1.导入:家乡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们的家乡在哪里呢?
学生说说家乡的所在地
2.师:知道了家乡的地址,能不能在地图上找到它的位置?
学生在书中的地图上把家乡所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说说它在祖国的哪个位置。
3.师出示中国行政地图,说说它像什么。
复习地图上的东西南北和上下左右的关系,认认“雄鸡”的头、胸、背、尾、脚各是祖国的哪些省份。
学生说说涂色的图形像什么(认认自己所在省的图形特征)。
4.说说写写你家乡的地址。
如我家所在地是浙江省,在宁波市的鄞州区,杭州是我们的省会。
这里是鱼米之乡,盛产雪菜、年糕等。
二、“我找到家乡了”
1.出示家乡(省市)地图。
2.学习图例。
(1)讨论问题:地图上为什么要有图例?图例和实物有什么关系?我们看地图的时候,这些图例可帮我们哪些忙?
(2)根据各自家乡的地图特征,添加个别图例,加深印象。
3.以小组为单位,运用图例,在地图上找找自己的家乡。
4.上台交流,说说我是怎样找到家乡的。
三、“地图告诉我很多”汇报会
1.汇报内容:选择地图、地图差异、看图收获、看图疑问等。
2.汇报程序:同桌交流、小组交流、推选一名同学上台向全班交流汇报。
介绍地图的比例尺
地图是将地球表面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后,描绘在平面上的图形。
因此,要想知道地图上某一段距离在实地上的长度,就必须知道实地在地图上缩小的倍数。
地图比例尺的定义:地图上某一段长度与实地相应长度之比。
地图比例尺的表现形式:
1.文字比例尺:它是直接用文字来说明地图与实地上长度的比例关系,如“1厘米代表10公里”。
2.分数式比例尺:分数式比例尺,其分子为图上距离,分母为实地距离。
分子与分母为同一单位且分子为1,如“1:5000”。
3.图解式直线比例尺:地图上比较常见的一种比例尺,它可以不必经过数学计算,可直接在地图上量出相应的实地距离。
4.斜分比例尺:斜分比例尺是纵横两种分划的复合比例尺,故又叫复比例尺,又可称为微分尺。
5.纬线比例尺:上述直线比例尺及斜分比例尺主要用于大中比例尺地图,而在小比例尺(1:100万以下)的地图上,由于投影的关系,使之各纬线(或经线)的长度变形不同,所以不能用一种直线比例尺来概括全图。
此时应对每一纬线(或经线)画一个直线比例尺,结合起来叫作纬线比例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