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管溶栓的护理
- 格式:ppt
- 大小:4.29 MB
- 文档页数:10
血管外科置管溶栓护理和记录
关于血管外科导管溶栓的护理和记录做如下要求:
1、患者手术后首次记录按外科其他病人的记录情况书写、观察敷料、导管留置部位、导管在位情况、患者卧位(一般绝对平卧6-8小时,膝以上动、静脉穿刺的患者6-8小时以后,下肢的活动可不受限制,膝以下动、静脉穿刺的患者下肢关节屈曲度不超过30度)
2、遵医嘱严格床旁观察患肢的皮温、颜色、感觉、活动、动脉搏动情况,并认真记录,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3、手术后24小时,每班需进行护理记录交班。
术后24小时无特殊异常,可遵医嘱进行观察。
4、置管溶栓的病人,用药时需要记录患肢的皮温、颜色、感觉、活动、动脉搏动、敷料情况、导管在位情况、患者生命体征,用药(按中心静脉置管操作处理程序)泵入的剂量、开始泵入的时间、用药期间每小时观察记录一次(注意用药入量观察,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及时处理),用药后按以上记录内容记录。
5、患者溶栓期间注意观察患者皮肤粘膜、牙龈有无出血,有无血尿及血便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6、所有的观察记录必须由各位老师严密观察完成。
急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案例分析、适应症、禁忌症、循环护理及留置胃管探讨临床实事导入患者杜某某,女64岁,主诉:“左侧肢体无力伴言语不利2小时”入院。
入院后在急诊行静脉溶栓治疗,并急诊行脑动脉造影术,以“脑梗死”入住我科,入院后需要指导患者多饮水以促进造影剂的排出,可病人实际情况是吞咽功能障碍、饮水呛咳无法配合此项工作,立即告知主管医生,遵医嘱给予留置胃管,遵嘱执行。
静脉溶栓护理常规规定:溶栓后24小时避免留置胃管通过与主管医生沟通,报告护士长,密切观察患者情况,询问有无不适。
当家属跑到护士站反映患者咽喉部不适时,因为留置胃管时,对咽喉部产生的刺激,使患者感觉到不适感。
之后,每班严格交接班,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出血情况。
脑梗死、溶栓治疗概述脑梗死指的是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三碍导致缺血、缺氧而引发的的局限性脑曼组织的缺血性坏死。
溶栓治疗就是使用溶栓药物使血栓溶解以使血管再通,使受阻的脑组织重新获得血氧供应。
溶栓治疗的适应症及禁忌症(一)适应症:1.年龄不超过75岁;2.发病6小时之内;3.血压低于180/110mmHg;4.无意识障碍,由于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栓的预后较差,故出现意识障碍时可以考虑;5.瘫痪肢体肌力在nj级以下,持续时间超过1小时;6.头部CT排除脑出血;7.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8.正常凝血状态。
(二)禁忌症:1.活动性出血;2.出血性疾病;3.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颅内肿瘤;4.凝血功能异常。
循证护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吞咽障碍,大多不能正常经口进食,留置胃管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是重要的综合治疗手段之一。
在溶栓治疗24h内应避免留置胃管,但是延迟胃管留置会对患者的康复及病情转归造成一定影响。
对于脑梗死溶栓患者如何安全留置胃管并尽早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是目前临床上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阿替普酶是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最有效药物之一,它可以使血栓溶解以使血管再通,使受阻的脑组织恢复血流灌注,重新获得血氧供应,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及预后。
持续动脉置管溶栓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观察与护理作者:宋亚玲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年第11期【摘要】总结了152例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患者进行持续动脉置管溶栓的护理措施,主要包括:术前加强患肢护理术后加强溶栓导管的护理,做好溶栓药物使用后的观察和护理,评估患肢症状,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等。
【关键词】导管插入术;血栓溶解疗法;护理【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351—01动脉导管溶栓是治疗合并血栓形成的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治疗方法之一,具有药物作用直接,用药量少,避免麻醉和手术切口等优点,围手术期护理是确保溶栓治疗效果,预防并发症的重要环节。
论文采用案例是2006年1月至2013年4月,动脉置管持续溶栓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患者152例。
1 临床资料本组男106例,女46例,年龄18-76岁。
其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合并血栓80例,及行动受限38例,伯格氏病34例。
临床表现:慢性缺血,表现为间歇性跛行或在此基础上逐渐加重至静息痛和溃疡;慢性缺血基础上逐渐加重,即间歇性跛行基础上数日内进展到静息痛和足坏死;急性缺血,即平时无缺血表现,突发缺血症状,各类病例分布及临床表现见表1。
2 护理2.1术前护理入院后进行患肢保护相关知识的指导,避免患肢受冷热刺激,避免损伤,注意修剪趾甲和足部保暖。
告知患者不宜用热水袋,取暖器等取暖。
以免加重组织缺氧。
保持皮肤干燥,穿棉质或者羊毛质地的袜子,不要过紧或过松,保持鞋袜干燥洁净,足部涂凡士林油保持滋润。
本组56例下肢皮肤无溃疡,对患者进行行走锻炼指导。
下肢皮肤无溃疡者,对患者进行行走锻炼指导,以促进其侧枝循环形成。
96例形成溃疡,其中39例患者溃疡表面湿润有渗出液,使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浸泡患足20min,2次/d,浸泡结束后用毛巾擦干,趾间用棉签把水吸干;对57例表面干燥或已成为干性坏疽的患足,局部保持干燥避免刺激。
中心静脉置管护理常规5篇中心静脉置管护理常规(一)【置管前准备】1.签得知情同意书,选择合适穿刺部位及患者体位。
2.备好所需物品及药品。
3.穿刺者准备。
【置管中配合】1.协助医生进行皮肤消毒及插管等操作。
2.密切观察患者心电图及生命体征的变化,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协助置管者清理用物。
【置管后护理】L输液的管理:1)妥善固定,保持通畅2)遵医嘱合理控制补液速度与虽4)尽虽避免由中心静脉输入血液制品5)血管活性药物应单独通道泵入,保持通道上其他液体速度基本匀速,避免快速扩容等。
2.监测中心静脉压及护理。
1)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2)正确连接,保持管路连接紧密内无气泡。
3)保持导管在位,管路通畅,使用加压袋肝素盐水持续冲洗,保持测压系统密闭。
4)在病人安静状态下,换能器置于正确位置(平卧位腋中线第四肋间),测压前调零。
5)再次检查测压系统与中心静脉导管是否通畅,观察记录测得的中心静脉压,观察变化趋势。
3.局部护理:1)穿刺部位用无菌敷料覆盖,局部有分泌物污染可能优先选择透明贴膜、渗液较多者可选择无菌纱布。
透明贴膜24小时更换,以后每周更换一次,必要时及时更换。
3)观察穿刺点出现红肿、脓性分泌物等时及时提醒,留取培养标本,必要时拔除导管。
4.并发症监测及护理:疼痛和炎症;出血;空气栓塞;局部血肿;气胸;心律失常;感染。
5.预防感染:1)穿刺部位用无菌敷料覆盖,必要时更换敷料。
2)保持测压系统密闭。
3)接触导管手卫生处置,输液或静脉注射前后严格消毒。
4)输注营养液和血制品后及时用生理盐水冲洗。
5)尽虽避免由中心静脉管内抽血。
6.拔管后护理:1)遵医嘱留取培养标本送检。
2)拔管后按压穿刺点5分钟以上至不出血,有出血倾向者、导管留置时间长或存在其他出血可能者加长按压时间。
3)停止按压后,局部覆盖无菌纱布辅料,继续关注局部止血效果。
中心静脉置管护理常规(二)一、概念经体表穿刺至相应的静脉,插入各种导管至大血管腔内或心腔。
PICC置管期间常见并发症及其护理管理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PICC)是当前临床上经常用到的一种深静脉置管术,通常选用的都是贵要静脉、正中静脉和头静脉来进行穿刺置管,主要用于长期静脉输液、肿瘤化疗、肠外营养的患者,也可以用于那些血管状态不佳的老年人。
但是长期留置PICC管很可能导致一些并发症的出现,因此在PICC置管期间,需要做好相应的护理来防止并发症的出现,那么PICC置管期间常见的并发症有哪些呢?又该如何进行护理管理呢?1.静脉炎静脉炎是置管早期的一种非常常见的并发症,常在置管后1周内发生,PICC 置管后,如果置管部位过于频繁的活动,肌肉对血管产生挤压,引起静脉内膜受损,便很可能导致静脉炎的发生。
除此之外,输液过快或者穿刺次数过多,也很容易导致静脉炎的发生。
为了避免静脉炎的出现。
护理人员在穿刺前应该选择合适的导管进行,在置管时应该尽量动作轻柔,缓慢置入导管,坚决要避免反复穿刺导致血管内膜损伤。
如果患者在置管后出现静脉炎,一定要及时抬高患者的肢体,每天进行3-4次热敷,暂停PICC管的使用,并且进行观察,如果静脉炎症状仍旧不见缓解,则应该及时拔管。
如果患者出现血栓性静脉炎,则需要立即拔管,并且予患者行溶栓治疗,避免病情进一步加重。
对于静脉炎的患者,可以采用多种方法结合的形式来进行治疗,每天3次使用95%酒精和50%硫酸镁对损伤部位交替进行湿敷,并辅以芒硝外敷。
如果静脉炎的面积较大,则应该在换药之前使用生理盐水棉球来帮助皮肤进行局部清洁,出现红肿热痛的患者,可以使用百多邦进行涂抹。
倘若使用上述治疗方法5日后,症状仍旧没见缓解,则需要考虑拔管治疗。
2.导管堵塞引起PICC导管出现堵塞的原因有很多,管内脂类物质出现沉积;患者血脂含量较高,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导管扭曲;采血或者输血后没有及时冲洗干净导管,都会导致PICC管阻塞的情况发生。
护理人员在置管后就应该采取相应的预防性护理措施,来帮助防止导管堵塞,具体的措施为:向患者进行PICC导管护理相关的知识教育;护理人员在为患者输液的时候需要掌握技巧,需要根据药物的浓度与性质来调节点滴速度,保证高渗液和低渗液体交替输入,先输乳剂,后输非乳剂,每次输液完毕后,护理人员应该帮助患者合理的封闭PICC管。
picc置管溶栓治疗肺动脉栓塞的护理摘要:肺动脉栓塞是呼吸系统比较常见的病症之一,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溶栓治疗是肺动脉栓塞治疗中比较常见的治疗方式,且由于肺动脉栓塞临床表现比较严重,对患者带来严重的影响。
因此,在PICC置管溶栓治疗肺动脉栓塞过程中,采用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以确定置管的正常使用外,还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文主要以PICC置管中采用溶栓治疗肺动脉栓塞的护理干预,提高PICC置管溶栓治疗肺动脉栓塞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存质量。
关键词:PICC置管;溶栓治疗;肺动脉栓塞;护理肺动脉栓塞是因栓块脱落阻塞肺动脉及肺动脉分支而引起的一种疾病,肺部血管被堵塞之后,会引起肺组织坏死,引起患者肺循环障碍。
该疾病是呼吸科常见疾病,近年来发病率有上升趋势。
经皮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uyInserted CentralCatheter,PICC)置管溶栓治疗肺动脉栓塞具有操作方便、留置时间长、维护简单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临床[1]。
然而,在给临床带来便利的同时,PICC长期插管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也对插管后的护理管理提出了挑战。
穿刺部位出血、置管部位感染、甚至全身感染、动脉栓塞、置管滑动或移位以及皮肤症状都是PICC留置术后的不良反应。
一旦发生,将给患者带来伤害和痛苦,对患者的影响更大。
研究表明[2],护理干预在PICC置管溶栓治疗肺动脉栓塞中,能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质量。
本文就以PICC置管溶栓治疗肺动脉栓塞的护理进行探讨,以期为单位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
1.PICC置管溶栓治疗肺动脉栓塞的护理措施1.1置管前护理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和配合程度,关心和考虑患者,明确插管的目的、优点、过程和要点,耐心回答患者及其家人的问题,使患者能够在最佳心理状态下协助插管。
1.2置管中护理为了提高穿刺成功率,必须由合格的专业护士操作。
根据患者的血管状况,选择合适的置管以减少对血管壁的刺激。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置管溶栓术后护理常规【概述】腔静脉滤器是为预防上、下腔静脉系统栓子脱落引起肺动脉栓塞而设计的一种滤过装置。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既能阻挡3mm以上的栓子进入肺动脉引起肺栓塞,又不至于一项静脉回流,且具有并发症少,损伤小,出血量少,恢复快等优点。
当下肢深静脉、盆腔静脉与髂静脉或下腔静脉血栓形成时血栓脱落将通过右心房至右心室再至肺动脉,从而栓塞肺动脉出现致命性的肺动脉高压。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是预防肺动脉致死性栓塞的最有效措施。
腔静脉滤器的分类:永久性滤器,临时性滤器,可回收滤器置管药物溶栓就是利用血管腔内技术将溶栓导管插入血栓中,经导管直接灌注溶栓药物溶解血栓。
【适应症与禁忌证】【治疗方法】患者取平卧位,会阴部术野消毒铺巾后,用利多卡因作局部麻醉,将5F穿刺鞘置入所选股静脉处,先行下腔静脉造影了解下腔静脉管径、有无弯曲、有无血栓,并确定双肾静脉开口的位置,做好标记。
适合放置滤器者,医生将滤器置入最佳位置。
【护理措施】(一)术前护理1.心理护理①护士应热情招待,向患者详细讲解疾病相关知识,手术方式,术中及术后需要配合的事项②介绍同类患者的恢复情况,术中可能存在的不适和术后注意事项③对患者存在的顾虑认真解释,消除患者紧张焦虑、恐惧心理,有利于治疗的顺利进行。
2.一般护理①指导患者注意休息,避免劳累②如有下肢肿胀,每日定时测量腿围。
3.饮食护理饮食易高维生素低盐易消化软食,粗纤维、清淡饮食,如青菜、豆制品等,忌粗糙刺激性食物,避免便秘,同时禁烟禁酒。
术前1小时可进食半流质饮食,不必强调禁食。
4.体位及患肢的护理体位采用上半身抬高15º、下肢抬高25º、膝关节屈曲15º,使髂骨静脉呈松弛不受压状态,同时利于患肢静脉回流,减轻肿胀。
严禁挤压、按摩患肢,防止血栓脱落致肺栓塞。
5.术前准备①术前常规备皮,备皮范围:上至脐部,下至膝上10cm,两侧至股外侧②对于不习惯床上大小便者,嘱其练习床上排便,术前排空大小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