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诺贝尔生理及医学奖简介 有关大脑半球职能分工的研究.ppt
- 格式:ppt
- 大小:2.54 MB
- 文档页数:31
论198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金获得者罗杰·斯佩里的大脑功能理论与实验存在的问题科学发展验证出大脑半球各有优势又相互作用的分工理论是错误的。
根本原因是单侧化试验的失误。
尽管耳、目是单侧性输入信息,但大脑两半球却同时对其信息发生作用,分离的左右半球其信息并未“分离”。
大脑两半球是统一的整体,意识是整个大脑物质运动形态的反映,一个正常大脑两半球不能各自独立产生意识,亦非各有优势,而当其中一个半球失去作用时,另一个半球将担负起全脑的功能。
一、单侧化试验的失误大约在1967年,医学科学成功的实行脑连合部切开术,有了裂脑人的出现,如果偶然第一次与这样的病人相遇或交谈,或者甚至通过一次全面的常规性医生检查通常不会被发现。
人们不会忘记多年来为科学家所注意的大脑功能定位说,认为左右两半球及其内部区域是有较明确分工的。
法国外科医生、神经解剖学家保尔·布洛卡在1861年发现一个语言障碍的病人,其病与左脑有关。
1874年,德国神经医学家卡尔·韦尼克又发现一个语言障碍病例,能主动说话,尽管听觉正常,却听不懂别人说的话,还是与大脑左半球有关。
1885年,布洛卡发表《我们用大脑左半球说话》著作。
从此,大脑左半球被认为负责说话的责任者。
大脑左半球病变的癫痫患者,施行脑连合部切开术后,如果原有言语障碍,而术后尽管左脑疾患未除,却使癫痫缓解,突然又发现其语言障碍减轻或消失了。
根据大脑左半球负责说话的功能,现在左半球仍然存在病患,那么现在说话的工作必是右半球担负起来了,由此来个大转弯,人们认为原来右半球也能认识和理解语言,并能说、能写。
然而,人们仍然不承认原来说只有左半球负责语言是不正确的,仅仅是通过实验以左半球主管说话为依据,寻找理由为其辩护。
不过,也有人早就反对上述的理论,那就是法国神经学家皮埃尔·玛丽发现的与布洛卡相同的病例,却得出“布洛卡氏区在言语功能方面不起作用”的结论,但没能使布洛卡的信徒们“顿悟”。
左右脑分工理论
人类的大脑在长期的进化和发育过程中,结构和功能都得到高度分化,且左、右大脑半球的发育呈不对称性。
美国斯佩里教授通过割裂脑实验,证实了大脑不对称性的“左右脑分工理论”,并因此获得了1981年的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
按照这一理论,人的左侧大脑半球与语言、意识、逻辑、数学分析等密切相关,因此言语中枢主要位于左侧大脑半球。
右侧大脑半球则主要感知非语言信息、音乐、图形和时空概念。
左、右大脑半球各有优势,他们互相协作完成各种高级神经活动。
自从1981年美国斯佩里博士提出“左右脑分工理论”而获得了诺贝尔医学生理奖后,各国都在研究和探索全脑开发,随着社会的时代的进步,世界脑科学发展也越来越迅速,直到现在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都非常重视婴幼儿及学生的全脑教育。
大脑是分为左半球和右半球的,孩子在3岁以前是生活在动作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的世界里,大部分是以右脑为中心,这正是开发右脑的关键时期。
科学骄傲之处,右脑记忆是左脑记忆的100万倍,所以开发右脑能扩大孩子的信息容量,发展孩子的形象思维,发挥孩子的创造潜力,使孩子的记忆力更广、更深,记忆的时间更长、更牢固。
婴幼儿聪明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右脑半球功能的发挥。
所以必须从小对右脑进行训练。
当孩子开始学会说话,开始使用右手时就意味着左脑不停地接受刺激。
左脑的开发使得孩子处理问题更加理智,更加符合逻辑,尤其是4岁以后的孩子,虽然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但已经初步出现抽象逻辑思维。
因此在人脑的高级功能活动中,大脑的各个部分都在起作用。
全脑开发就是充分吊斗幼儿儿左右脑的多元智能参与活动,双管齐下,平衡发展,发挥幼儿的潜能,最大限度的提高幼儿的得综合素质,因为任何一个人的能力都不只是单一方面的提高,应该是各方面协调的发展,只有整体水平上来了,综合素质的能力才能够得意提高,全脑教育科学有效的让幼儿左右脑互动,所以全脑教育不只是左半球与右半球某一侧开发,而是左右半球整体功能的协调开发。
孩子的早期教育必须遵循大脑发展的规律,任何偏废一侧半脑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著名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李政道说:“科学和艺术,是硬币的两面,谁也离不了谁”。
一个优秀的人物,他的左右脑是均衡发展的。
这就是为什么要对幼儿进行全脑开发的重要意义。
全脑教育不仅仅是素质教育的,也是人格教育,曾有人说,比大地更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所以全脑教育更是心灵的教育,平的尊重和真诚的爱心会打开每一个孩子的心门,每一扇门的后面都是一个不可估量的宇宙;每一扇门的开启,都是一个无法预测的未来,梁启超先生曾说过:“少年强,则中国强”人才培养,百年大计,少年儿童是国家的希望,而培养强大的下一代是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的职责,炳有义务去培养祖国的下一代人才,让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孩子雄于世界,努力的为中国的全脑教育添砖,加瓦。
198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关于大脑两半球功能专属的研究斯佩里Roger W. Sperry美国加利福尼亚技术研究所1913年—1994年关于视觉系统信号处理的研究休贝尔David H.Hubel美国哈佛医学院1926年—威塞尔Torsten N. Wiesel瑞典哈佛医学院1924年—斯佩里把猫、猴子、猩猩联结大脑两半球的神经纤维割断,称为“割裂脑”手术。
这样两个半球的相互联系被切断,外界信息传至大脑半球皮层的某一部分后,不能同时又将此信息通过横向胼胝体纤维传至对侧皮层相对应的部分。
每个半球各自独立地进行活动,彼此不能知道对侧半球的活动情况。
1961年斯佩里设计了精巧和详尽的测验,在作割裂脑手术的人恢复以后,进行了神经心理学的测定,获得了人左右两半球机能分工的第一手资料,发现两半球机能的不对称性,右半球也有言语功能,从而更新了优势半球的概念。
裂脑人的每一个半球都有其独自的感觉、知觉和意念,都能独立地学习、记忆和理解,两个半球都能被训练执行同时发生的相互矛盾的任务。
斯佩里的研究,深入地揭示了人的言语、思维和意识与两个半球的关系,成绩卓著。
在20世纪50年代晚期,休贝尔和威塞尔测试了猫的视皮质细胞反应。
他们把微电极埋在猫的视皮质细胞中,尽管他们不能选择某个特定细胞,但可以把电极以大约正确的方式插在某处,因此可以了解他们到达了什么地方。
而当研究者在屏幕上打出一些光影或者其他图形时,猫就用带子系好,藉已固定好猫的头部,研究者就可以知道是网膜上的哪一部分是图像显现之处,然后把这个被刺进的皮质区进行连接,透过放大器和扬声器,他们可以听到细胞启动的声音。
其结果显示细胞对一个横向的线或者边缘有强烈反应,但对点、斜线或直线只有非常微弱的反应,或者根本就没有反应,之后的研究继续显示:有些细胞对某些处在一个角度上的线条、垂直线条、直角或者明显的边缘线,都有特别的反应,很明显,视皮质的细胞是非常专业化的,它们只对视网膜上的图像的某些特定细节有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