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咏怀古迹1(201912)
- 格式:pptx
- 大小:122.90 KB
- 文档页数:22
《咏怀古迹》原文(这五首律诗都是杜甫的后期作品,写于他从入蜀到飘泊洞庭的十年间。
五首诗的艺术风格不同:有的淡泊闲静,有的绵丽精确,而以沉郁雄浑为主。
读这几首诗,要善于把诗人的悲欢愤激之情同当时战乱的局面联系在一起,逐步深入地感知诗中的意境。
)咏怀古迹①(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②,生长明妃③尚有村。
一去紫台④连朔漠⑤,独留青冢⑥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⑦,环@a空归月夜魂⑧。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⑨。
注释:@a为字库未存字,左王右“佩”的右部①选自《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
杜甫组诗《咏怀古迹》共五首,这里选的是第三首,是歌咏王昭君的。
这首诗的写作时间有二说:一说,大历元年(766)作于夔州(今重庆奉节)。
一说,大历三年(768)作于出峡至归州(今湖北秭归)、江陵途中。
②〔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
③〔明妃〕即王昭君,后人因避晋文帝司马昭讳,改称明君、明妃。
昭君村在归州东北40里处,相传是王昭君的出生地。
④〔紫台〕即紫宫,汉宫名。
⑤〔朔漠〕北方流沙之地。
朔,北方。
⑥〔青冢(zhǒng)〕指昭君墓,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20里处。
传说边地多白草,唯独昭君墓上草色青青。
冢,坟墓。
⑦〔画图省(xǐng)识春风面〕从画像上可以约略看到她的青春容貌。
据《西京杂记》载:汉元帝因宫女很多,命画师一一画像供自己挑选。
宫女们为得到皇帝宠幸,纷纷向画师行贿,独有王昭君自恃貌美,不肯行贿,画师故意将她画丑了,未被召幸。
后匈奴单于呼韩邪来朝,求美人为阏氏(yānzhī),元帝派昭君去。
临行时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元帝很后悔,但已没有办法。
省识,约略认识。
省,约略。
一说,省识,辨识。
春风面,青春容貌。
⑧〔环@a空归月夜魂〕空有她的魂魄月夜归来。
这是说昭君已死葬沙漠,不得归汉,即使月夜魂归,也是徒然。
环?,古人衣带上系的玉佩,这里指代王昭君。
⑨〔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千载之下,琵琶弹奏的胡乐中,还分明诉说着她的怨恨。
《咏怀古迹-其一》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咏怀古迹·其一》由杜甫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这是《咏怀古迹》五首中的第一首。
开首咏怀的是庾信,这是因为诗人对庾信的诗赋推崇备至,极为倾倒。
他曾经说:“清新庾开府”,“庾信文章老更成“。
另一方面,当时他即将有江陵之行,情况与庾信漂泊有相通之处。
首联写安史之乱起,漂泊入蜀居无定处。
颔联写流落三峡、五溪,与夷人共处。
颈联写安禄山狡猾反复,正如梁朝的侯景;自己飘泊异地,欲归不得,恰似当年的庾信。
末联写庾信晚年《哀江南赋》极为凄凉悲壮,暗寓自己的乡国之思。
全诗写景写情,均属亲身体验,深切真挚,议论精当,耐人寻味。
作品原文:咏怀古迹·其一作者:杜甫支离东北风尘际,飘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作品注解:1、支离:犹流离。
2、东北风尘际:指安禄山叛乱时期,作者一直在外流亡。
风尘:比喻战乱。
3、五溪衣服:指溪人衣服不同。
五溪:雄溪、溪、西溪、溪、辰溪,在今湖南、贵州两省接界处,古五溪族所居。
4、共云山:是说自己与溪人共处。
5、羯胡:指安禄山。
安禄山父系出于羯胡,也即小月支种。
兼指反叛梁朝的侯景。
6、词客:指下庾信,也指自己。
7、且未还:飘泊异地,欲归不得。
8、庾信两句:庾信,梁朝诗人,字子山,新野(今属河南)人。
为梁元帝出使北周,被留,乃仕于周,常怀乡关之思,曾作《哀江南赋》以寄其意。
这里把安禄山之叛唐比作侯景之叛梁,把自己的乡国之思比作庾信之哀江南。
作品翻译:战乱中在长安东北一带流离,天地间漂泊在西南地区。
长久地停留在三峡的房屋中,在五溪与溪人一同住在山里。
羯胡事主狡猾反复无常,诗人伤怀的时候还没有回还。
庾信一生最凄凉,晚年作的诗震动了江关。
作品韵译战乱之际,我在东北一带颠沛流离;辗转入蜀,更是居无定处漂泊东西。
我在三峡的楼台,留滞了不少日月;在湘贵交界,与五溪夷人共处一起。
杜甫《咏怀古迹(一)》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排行二,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
因远祖杜预为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故自称“杜陵布衣”、“杜陵野老”、“杜陵野客”。
青年时期曾漫游三晋、吴越、齐、赵等地,追求功名,应试不第。
天宝十载(751)正月,玄宗举行祭祀太清宫、太庙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乃于九载冬预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命待制集贤院。
十四载,授河西尉,不就,旋改右卫率府兵曹参军。
杜甫困守长安期间,尝居城南少陵附近,自称“少陵野老”,世因称“杜少陵”。
安史乱起,曾陷贼中。
肃宗至德二载(757)四月,杜甫自长安奔赴凤翔行在,授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
旋因疏救房琯,被贬华州司功参军。
后弃官流寓陇、蜀、湖、湘等地,所谓“漂泊西南天地间”。
其间曾卜居成都浣花溪畔,人又称“杜浣花”。
因代宗广德二年(764)剑南节度使严武表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两《唐书》有传。
杜甫生当李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的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现实生活和社会矛盾,向被誉为“诗史”。
他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诸体兼擅,无体不工,律切精深,沉郁顿挫,后世尊为“诗圣”。
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盛赞其“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
现存诗一千四百余首,有《杜工部集》行世。
【原文】咏怀古迹(一)支离东北风尘际 [1] ,飘泊西南天地间 [2] 。
三峡楼台淹日月 [3] ,五溪衣服共云山 [4] 。
羯胡事主终无赖 [5] ,词客哀时且未还 [6] 。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7] 。
【注释】[1]支离:犹流离。
东北:指中原地区,与下“西南”相对。
自蜀言之,中原则在东北。
风尘:指战乱。
际:适当其时。
此句乃追忆安史乱时,自己在中原地区的流离生涯。
咏怀古迹·其一·杜甫|注释|翻译|赏析|讲解【作品简介】《咏怀古迹;其一》由杜甫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咏怀古迹》五首是杜甫咏古迹怀古人进而感怀自己的诗。
作者于代宗大历元年(766),先后游历了宋玉宅、庾信古居、昭君村、永安宫、先主庙、武侯祠等古迹,对于古代的才士、国色、英雄、名相,沉表崇敬,写下了《咏怀古迹》五首,以抒情怀。
庾信的诗赋推崇备至,极为倾倒。
他曾经说:“清新庾开府”,“庾信文章老更成“。
另一方面,当时他即将有江陵之行,情况与庾信漂泊有相通之处。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五溪,与夷人共处。
颈联写安禄山狡猾反复,正如梁朝的侯景;自己飘泊异地,欲归不得,恰似当年的庾信。
末联写庾信晚年《哀江南赋》极为凄凉悲壮,暗寓自己的乡国之思。
全诗写景写情,均属亲身体验,深切真挚,议论精当,耐人寻味。
相关阅读:《咏怀古迹;其一》、《咏怀古迹;其二》、《咏怀古迹;其三》、《咏怀古迹;其四》、《咏怀古迹;其五》、《杜甫唐诗代表作品赏析》。
【原文】《咏怀古迹;其一》作者:杜甫支离东北风尘际,飘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注解】1、支离:犹流离。
2、东北风尘际:指安禄山叛乱时期,作者一直在外流亡。
风尘:比喻战乱。
溪、辰溪,在今湖南、贵州两省接界处,古五溪族所居。
4、共云山:是说自己与溪人共处。
5、羯胡:指安禄山。
安禄山父系出于羯胡,也即小月支种。
兼指反叛梁朝的侯景。
6、词客:指下庾信,也指自己。
7、且未还:飘泊异地,欲归不得。
8、庾信两句:庾信,梁朝诗人,字子山,新野(今属河南)人。
为梁元帝出使北周,被留,乃仕于周,常怀乡关之思,曾作《哀江南乡国之思比作庾信之哀江南。
【翻译】战乱中在长安东北一带流离,天地间漂泊在西南地区。
长久地停留在三峡的房屋中,在五溪与溪人一同住在山里。
羯胡事主狡猾反复无常,诗人伤怀的时候还没有回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