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文化创新+文化创新的途径》5(新人教版必修3)
- 格式:doc
- 大小:121.13 KB
- 文档页数:7
高中政治必修3《文化创新的途径》教案一:教材分析(一)地位和作用《文化创新的途径》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 3 第五课第二框题的内容,本框内容主要讲述了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一方面,针对传统文化,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 另一方面,针对不同民族文化之间,要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从而清晰地告诉我们文化自身发展的一般过程。
培养青年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仅要反对“守旧主义”,而且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本框具有很强的思想理论性,也具有很强的探索实践性。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③在文化创新过程中要把握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
2、能力目标:①增强学生文化创新的意识和能力;②初步具备认识和处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通过赏析《舌尖上的中国》制作花絮,使学生感悟文化创新必须立足于实践;②通过辩论《舌尖上的中国》的惊喜与遗憾,激发学生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文化创新的途径。
【教学难点】①怎样看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流、借鉴界和融合。
②如何在文化创新中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二:学情分析①在思维方式方面,教学对象为高二学生,他们思维活跃已具备一定归纳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但看问题往往比较片面,缺乏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
所以,在文化创新的途径上要对他们进行指导,以免走入误区;②在知识的理解方面,对于文化创新途径理解起来难度不大,但是困难在于对于文化创新的深层次思考,对我们以前走过的那些弯路的思考,对于从中华文化的高度理解创新的意义的思考,对身处全球一体化环境下的中华文化往何处去的深层思考。
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涉及到中华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核心,是本课内容在整个课程中应具有的价值,应加以重视。
三:教法、学法分析本节课采用互动教学方式,核心教法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课下合作学习与课上自主探究相结合。
必修3第五课第二框《文化创新的途径》(通用4篇)必修3第五课第二框《文化创新的途径》篇1一、教学内容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ⅲ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二框题《文化创新的途径》,学时为1课时。
二、教育教学三维目标感悟到文化创新来源于社会实践;能通过事例说明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继承传统,推陈出新;能认同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另一基本途径之二,并能认识到在文化创新的过程中应树立正确的方向。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难点:如何在文化创新中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由上一框题文化创新的重要性,引出如何进行文化创新才是根本落脚点。
2、讲授新课(一)文化创新的途径让学生尝试,假想自己作为一个个缔造生活的劳动者,该如何面对生活给自己带来的一次次新的挑战,感悟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社会实践的真谛。
并通过活动及事例让学生认识到要想进行创新,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和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
3.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二。
在此基础上,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得出在文化创新的过程中,要把握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克服“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丰义”的错误倾向。
4.文化创新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能够切身体会到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了解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了解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也是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重要途径。
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应该投身社会实践,善于学习他人之长处,积极进行文化创新。
走进生活:必修3第五课第二框《文化创新的途径》篇2【学情分析】本课内容为《文化生活》(人教版)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五课“文化创新”的第二框。
如何进行文化创新既是一个社会热点,具有很强的思想理论性,也具有很强的探索实践性。
文化创新的途径1.教学内容本课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Ⅲ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二框题。
本框题分为三个目。
第一目“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主要是说明文化传承于创新的关系;第二目“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主要是谈对外来文化的态度问题;第三目“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主要强调在文化创新过程中,要克服“守旧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
2.学生分析本课是对前面两课的一个提升。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明白了文化多样性要求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文化的继承性则要求文化在继承中发展,无论是文化的传播还是文化的继承发展,其最终的落脚点在于文化的发展,而文化发展的实质就是文化创新。
本课主要就是谈如何进行文化创新,对此,学生比较感兴趣,认为有实际意义。
但学生对理论基础知识的把握水平还不够,缺乏框架性的认识;另外,一部分学生的活动能力、自我探究能力还不高,需要进一步加强。
3.设计思想加强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重点。
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努力创新的精神,更是成为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改革的中心任务。
面对现代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的多渠道,课堂教学已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传授知识已不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教师也已不再是单纯的向学生传授知识,更多的是对学生能力培养、智力开发的指导。
为此,针对已有的学情以及本课的实际内容,本课采取“情境——质疑”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所谓“情境——质疑”教学模式,即:创设出与教材理论相关事实情境,从感性直观的事例中设置悬念,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引导学生看书思考,讨论质疑,总结归纳出正确的答案。
其特点是: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探索,自觉寻求问题答案,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基本程序如下:教师:创设情境——设计问题——启发提示——指导归纳、拓展思路主程序:展示情景——提出问题——探讨问题——归纳延伸、实际运用学生:感知情境——思考问题——讨论质疑——整理观点、举一反三4.教学目标(l)知识与技能:能通过事例说明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是社会实践,重要途径是“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和“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能够认识到在文化创新的过程中应树立正确的方向,初步具备认识和处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的能力。
《文化创新的途径》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必修3)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文化创新的途径》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Ⅲ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二框题的内容。
通过对前面知识的学习,学生理解了文化的交流、传播、和发展,也明白了文化发展需要创新。
而怎样进行创新则是本节课探讨的内容,也是本单元的重点、难点和落脚点。
同时,本课是承上启下,对接下来要学习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精神等知识具有指导作用。
在呼唤创新的当今时代,文化创新作为一个社会热点,具有很强的思想理论性、实践性。
《文化创新的途径》也是高考的高频考点。
2、课标要求汇集实例,印证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绵延不断的重要根源,阐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二、【教材处理】在教材处理方面,用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为了更贴近学生实际,体现时代性,我删减了教材中徐悲鸿和梁祝的例子,增加了莫言和中国杂技芭蕾舞《天鹅湖》的内容。
三、【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确立了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文化创新的一个根本途径、两个基本途径。
(2)理解文化创新过程中要坚持正确方向,反对错误倾向。
2、能力目标:(1)使学生初步具备认识和处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的能力(2)使学生具备在合作、探究中体验生活、生成认识、构建知识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探究文化创新的事例,来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学习各民族文化长处的思想意识。
(2)通过对传统孝德与现代孝德的分析、探究,帮助学生树立感恩父母、感恩社会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依据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要求,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我校高二学生基础、理解能力较弱的实际,我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文化创新的途径依据:本课探究是的是怎样才能实现文化创新,所以本知识点理所当然地成为本课重点。
突破重点方法:通过材料探究,循循善诱、得出结论。
2 、教学难点:如何在文化创新中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文化创新的途径》教学设计第一部分教材分析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理解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立足于社会实践。
基本途径是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②理解文化创新过程中要坚持正确方向,反对错误倾向。
2、能力目标:①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具备认识和处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的能力。
②通过材料探究,使学生具备在合作探究中体验生活、生成认识、构建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①通过探究文化创新的事例,来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学习各民族文化长处的思想意识。
②通过对传统孝德与现代孝德材料的分析、探究,帮助学生树立感恩父母、感恩社会的情感。
二、【课程标准】:汇集生动鲜活的实例,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和发展的重要根源,阐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阐明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的相互交融也是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重要途径。
第三部分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视频《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主题曲。
思考:《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为什么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对于文化的发展而言,这表明了什么道理?(学生探究、发表意见)教师分析:《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一改往日国产动画片人物造型呆板僵硬,说教味极浓的缺陷。
以幽默的语言,搞笑的剧情,鲜活的人物造型,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成为当之无愧的国产动画第一片。
由此可见,文化要想发展,要想符合人民群众的需求,就必须进行文化创新。
今天,让我们来共同探究文化创新的途径。
【材料讨论、探究新课】探究1:展示《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的主人翁图片及其生活原型:美羊羊——生活中善良亲切和爱美之心很强的人;喜羊羊——社会上的台柱子,很重要的人物;灰太狼是社会上奸诈愚蠢的坏蛋,爱老婆孩子。
红太郎是毒辣老婆,十分凶悍。
问:这部影片中的人物来源于什么?给我们什么启示?(学生自主探究、发表意见)教师分析:这边影片中的人物来源于生活,这表明文化要创新,就需要立足于实践。
由此得出“文化创新离不开社会实践”的结论,具体如下:一、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教师设疑:为什么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立足于社会实践呢?(此时可让学生结合第五课第一框知识思考,从而使学生温故知新)学生发言,教师总结:因为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所以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教师: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立足于社会实践,那么要想实现文化创新,我们有没有其他途径可走了呢?探究2:展示材料材料一、视频:《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的最后五分钟片段材料二、《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之所以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就是在坚持中国风格的基础上,在情节叙述上学习国外动画片的成功做法,大胆想象,无限夸张,如果再能够学习国外动画片细腻的人物形象,毫无疑问会获得更大的成功。
探究问题:1、灰太狼、喜羊羊与传统国产动画片中的狼与羊的形象有何异同?2、找出材料二中《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获得成功的原因,这对我们进行文化创新有什么启示?(围绕上述问题,教师将全班学生以四人一组的形式分成若干组,组织学生结合教材进行探究,探究之后鼓励学生发表意见,其他人进行补充完善。
讨论过程中教师应该深入学生之中,与他们共同探讨后得出结论)学生发言,教师总结:1、原来的狼形象:凶残、狡诈、能吃到羊,灰太狼:狡诈、爱老婆孩子、永远吃不到羊。
原来的羊形象:善良、软弱、被欺负。
喜羊羊:善良、勇敢、聪明机智。
这表明灰太狼与喜羊羊是建立在传统“狼”与“羊”形象基础上的新的“狼”与“羊”。
2、《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在坚持中国风格的基础上,学习了国外动画片的成功做法。
这表明进行文化创新,就需要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3、文化创新既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又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具体分析如下:二、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1、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分析:具体内容: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得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得过程。
(古今)思考:如何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教师带领学生分析)分析: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
如果漠视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其民族文化的创新就会失去根基。
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社会发生了变化,我们的文化也要跟着发展。
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2、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二: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具体内容: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中外)分析如下:(1)、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的过程;是在文化交流和文化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
由此可见,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2)、在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这就需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度。
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只有平等交流、相互借鉴,才能共享世界文化创新的成果。
(3)、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基本原则。
因为永葆生命力和提升文化竞争力,都需要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
过渡:《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的成功,是因为创作者巧妙地把传统与现在、东西方文化相结合,这提示我们:进行文化创新,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三、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1、把握两对关系——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设问:怎样做才能更好地把握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学生探究、发表意见)教师总结:要想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就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
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要想把握好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就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注意到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要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取长补短,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
2、反对两种错误倾向——“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结合P55 “对待外来文化的三种态度”,(学生分组合作探究,然后发表意见)分析:观点一犯了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观点二犯了封闭主义、守旧主义的错误,只有观点三才是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
教师总结:由此可见,那种固守本民族文化,拒绝接受其他文化的封闭主义和守旧主义,那种一味推崇外来文化,否定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都是错误的,都是我们在文化创新的实践中,需要反对的。
教师设置疑问:通过刚才所学知识,我们怎么才能实现文化创新,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呢?学生结合书本探究、发表意见。
学生回答: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汇点上,发扬中华民族优良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
【回顾所学、课堂小结】通过对以上内容的学习,下面请同学们自主构建本框的知识框架。
(请两位学生上台展示自己构建的知识结构图,然后教师总结)【沙场练兵、加深认识】一、选择题:1、李时珍为了写《本草纲目》,行程万里实地考察,不仅向他人请教,更注重亲自试验。
例如,他吞服草本植物曼陀罗,直到精神恍惚、失去知觉,终于认识到这种植物的麻醉作用。
这说明( C )A、我们应积极进行文化创新B、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C、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D、我们应积极尝试不同的草本植物2、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D )①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②文化的交流、借鉴、融合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的过程③文化的交流、借鉴、融合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所有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④文化的交流、借鉴、融合是在文化交流与文化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注:和学生快速复习做选择题的方法:排错、排异、最佳)二、探究题。
展示孔雀东南飞中“兰芝泣别夫君”的图片、“现代子女给妈妈洗脚”的图片。
探究3:我国传统文化中,“孝”历来被看做最基本、最重要的德行之一。
焦仲卿的“孝”值不值得提倡?假如你是焦仲卿,你该怎么办?现在的中学生应该怎样孝顺父母?这种“孝”和原来的“孝”有何异同?(学生探究、讨论,发表意见)三、课后作业:请结合文化创新的途径,以探究3为素材,撰写政治小论文。
【板书设计、突出重点】第二框、文化创新的途径一、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二、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1、继承传统,推陈出新2、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三、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1、把握好两对关系2、克服两种错误倾向第四部分设计思路本堂课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动漫形式,以一种材料的不同层面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探究材料、讲授新课,这样既激发同学们的创造热情,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又体现思想政治课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和特点。
本堂课无论在内容探究上,还是在习题演练中,都做到了既重视知识学习,又重视情感教育;既合理使用了多媒体技术,又注重了师生的互动交流。
不过,要上好这堂课也不容易。
首先,要求老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
既要在理解新课标的基础上彻底把握课本内容,又要根据高中生的兴趣爱好来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收集好充分的第一手资料。
再次,上课的课室要带有多媒体设备,有投影仪。
这样才能播放动画视频,才能让学生展示自己所总结的课堂小结。
才能帮助学生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使学生得到深刻的体验和感悟,从而达到新课改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