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5课《曹操诗二首》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3.28 MB
- 文档页数:37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诗歌意象。
2、学习汉魏诗歌典型艺术手法。
二、水平目标培养鉴赏古典诗歌的水平。
三、情感与价值目标学习曹操积极进取、重视人才的精神风貌。
教学重点:1、解读诗歌意象,领会诗歌意境。
2、学习汉魏诗歌典型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解读诗歌意象,领会诗歌意境。
教学方法:1.诵读法: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探讨法:把握重点,抓住关键诗句互动探讨。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讨论中国古代帝王不同的“人才观”)商纣王自高自大,—意孤行,最终落得葬身火海;楚怀王闭目塞听,弃屈子的进谏于不顾,无奈客死他乡;齐威王善于纳谏,门庭若市,赢得诸侯朝拜;唐太宗广纳贤才,开创“贞观盛世”。
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要重视人才!三国时魏武帝曹操也是非常重视人才的,他广纳贤才,建立魏国,三分天下。
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诗——《短歌行》,看看他的“人才观”。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曹操(155-220),字孟德,东汉人。
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是建安(汉献帝年号)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其诗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
他的创作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一方面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
这种风格被称为“建安风骨”或“魏晋风骨”。
写作背景:建安十三年,曹操统一了北方,不过南方“孙刘联盟”虎视眈眈,统一天下的大业久久不能实现,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
这年冬天十一月十五日夜,皎月当空,曹操乘船察看水寨,后置酒宴请诸将,酒至兴处,忽闻乌鸦往南飞鸣而去。
曹操感此景而横槊赋诗,吟唱出了这首千古名作。
二、整体感知1、范读。
2、初步感知全诗的感情基调。
[明确]“忧”(全诗都有体现)3、齐读(带着忧的感情)三、课文赏析一、抓住作者的情感脉络,理解诗歌大意。
问:通读全诗,能够看出作者在忧什么?[明确]:人生短暂、人才难得、功业未就诗的前八句写:面对美酒应该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
短歌行【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全诗。
2.培养学生穿透诗文把握文章内涵的水平。
3.体会一个政治家身处动乱时代的人生感受及求贤若渴的情怀。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歌词:“不是英雄,不读三国,若是英雄,怎么能不寂寞。
”这是林俊杰唱的《曹操》。
汝南名士许劭说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陈寿《三国志》中说他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二、关于曹操那么你心目中的曹操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有没有同学愿意起来说一说?学生回答,教师不作评价。
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学生对曹操的理解可能更多地会受到“尊刘抑曹”的影响,不能公平地评价曹操,而学习这首诗能让我们从历史的高度上更好地理解曹操。
教师总结:历史上的曹操形象:A政治家(丞相):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用人唯才,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B军事家(统帅):讨董卓,灭袁绍,统一北方,统一北方,形成与吴、蜀鼎立的局面。
指挥了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
C文学家(诗歌领袖):建安风骨的领袖,与其子曹植、曹丕合称“三曹”。
而曹操所写的《短歌行》是其传世名篇之一。
为何一曲短歌动古今,流传千古?我想它有打动我们的地方。
那么,这首诗歌究竟哪里能打动读者?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
三、解题今天就让我们随着短歌行走近曹操,《短歌行》是汉乐府曲调名,“长歌”、“短歌”是指歌词音节的长短来说。
短歌节奏短促,低吟浅唱,适于抒发内心忧愁苦闷和胸怀抱负,是一种多用于宴会的歌辞。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也许还记得在第四十八回有段关于曹操横槊赋诗的描写。
我们请一个同学来念一下相关内容。
建安十三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击败吕布、袁术等豪强集团,又在著名的官渡之战一举消灭了强大的袁绍势力,并北征乌桓,统一了北方。
《短歌行》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全诗。
2、培养学生穿透诗文把握文章内涵的水平。
3、教育学生自觉珍惜时间,树立远大志向。
教学重点:1、体会一个政治家身处动乱时代的人生感受及求贤若渴的情怀。
2、熟背全诗。
教学难点:引句、比兴等艺术手法的使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步骤:俗话说:“乱世出英雄。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豪杰并起,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说到三国英雄,人们往往会想到周瑜、诸葛亮等人。
苏轼推崇周瑜,“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念奴娇•赤壁怀古》);唐代大诗人杜甫仰慕诸葛亮,他在《蜀相》中这样赞美诸葛亮的功绩:“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陆游也以诸葛亮自况,“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周瑜等人固然称得上英雄,但人们却忽略了一个重要人物——曹操。
易中天的《精彩品三国》:曹操一生,政治上最得意的一笔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军事上最成功的一仗是官渡之战,后果最为严重的一次疏忽是放走刘备,失败得最惨的一次是在赤壁,最受肯定的是他的才略,最受指责的是他的人品,最有争议的是他的历史功过,最没有争议的是他的文学成就。
那么曹操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二、作者简介曹操个人档案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统一中国北方;他知人善察,唯才是举;也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
但历来人们对他毁誉参半。
当年,汝南名士许劭称之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了解曹操我们要先知晓他的三个帽子: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今天语文课,咱们就主要分析作为文学家的一面。
曹操诗歌大致分为两类。
①反映汉末动乱的现实,反映当时社会动乱,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如《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短歌行》教学设计曹操〔教学目标〕1.品读诗歌,通过诵读、美读揣摩语言,走进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
2.辩证分析曹操之忧,体会诗人在诗中折射出的人格魅力和博大情怀。
3.体会诗歌使用恰当语言传达情感的艺术。
〔教学重难点〕1.探究曹操忧患意识中表现出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2.跟随曹操思考生命价值,探究生命意义。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探究法〔教学设想〕通过诵读、讨论分析、鉴赏探究,体味诗中“忧”而奋发、慷慨悲凉的思想感情,体会诗人在诗中折射出的人格魅力和博大情怀。
〔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俗话说:“乱世出英雄。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豪杰并起,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说到三国英雄,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孙权、周瑜、诸葛亮等人,但却忽略了一个重要人物。
他曾叱咤风云,在三足鼎立的历史舞台上,他是个性张扬的大英雄;在建安文学的舞台上,他是慷慨豪迈的大诗人。
他穿越了近两千年的历史,依然鲜活在人们的口头心上,成为不朽的人物。
他是谁?(曹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一首当年曹操亲率八十万大军,列阵长江,欲荡平“孙刘联盟”,夜宴群雄,横槊赋诗时所吟唱的《短歌行》,一起走近曹操,去感受他的英雄气概,去了解他真实的内心世界。
板书:短歌行曹操二、初读诗歌-----诵其诗,通其意(一)学生自由朗读此诗是一首在酒宴上演唱的诗歌。
行是古代诗歌体裁。
短歌是微吟低徊的,比较适合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
诗歌是诗人心灵的花朵,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字音、节奏和感情,读出自己的感受。
诵读要求:(投影)1.读准字音如:譬(pì)如慨(kaǐ)当以慷子矜(jīn) 呦呦(yōu)可掇(duō) 契(qì)阔谈讌(yàn) 绕树三匝(zā) 周公吐哺(bǔ) 2.读出节奏-----词语的抑扬顿挫,文句的舒缓轻重四言诗的节奏: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特殊句子的节奏: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3.读出情感(二)师生合作朗读朗读诗歌是读者和诗人情感的交流,老师很喜欢这首诗,下面我想邀请一位男同学和老师一起合作,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短歌行》(曹操)教学设计一、课前复习(3分)1.首先进入课前复习阶段,齐背《赤壁赋》第三段(“苏子悄然”)2.刚才在背诵的时候,提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首诗出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曹操的《短歌行》。
二、知人(5分)1.(生)曹操简介PPT2.(生)这个小故体现了曹操什么性格:曹操认为董卓必将失败,于是逃归故里。
随从数骑经过成皋故人吕伯奢庄。
吕伯奢出行,五个儿子都在,准备尽地主之礼。
因曹操违背董卓之命,当他听到“食器声”,怀疑他们要谋害自己,于是连夜杀死数人。
曹操因疑杀人,既而却又凄怆说:“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野心)——多疑、狡黠、残忍、果断3.同学们能不能结合自己所知到的,简单的谈谈你心中的曹操?4.(生)看看历史上名家们又怎样评价曹操的:(1)周瑜评价曹操:“操虽托名汉相,实为汉贼。
”(2)唐玄宗常自比“阿瞒”。
(3)《曹瞒传》评价曹操:太祖为人佻易无威重,好音乐。
(4)许劭曾评价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有褒有贬)(5)鲁迅说:曹操至少是一个英雄。
(6)毛泽东写词赞道: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文学)4.总结:千百年来人们对曹操褒贬不一,今天我们主要从文学的角度品评曹操其人、其诗!三、论世(鉴赏一部作品,不但要知人还要论世)(2分)曹操平定了北方割据势力,控制了朝政。
他又亲率八十三万大军,直达长江北岸,准备渡江消灭孙权和刘备,进而统一全中国。
建安十三年,冬十一月十五日,曹操下令:"今晚在大船上摆酒设乐,款待众将。
"晚上,夜空明朗,惠风和畅,船上众将,个个锦衣绣袄,很是威风。
曹操告诉众将:我自起兵以来,为国除害,扫平四海,使天下太平。
现在只有南方我还没得到,今天请你们来,为我统一中国同心协力,日后天下太平,我们共享荣华富贵。
文武们都站起来道谢,曹操非常高兴,先以酒奠长江,随后满饮三大杯。
并横槊告诉众将说:我拿此槊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深入塞北,直达辽东,纵横天下,颇不负大丈夫之志,在这良辰美景,我作歌,你们跟着和。
学习目标:1、有感情朗读诗文,并能结合诗句概括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2、小组合作,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
3、通过写曹操,明确诗歌中所反映的曹操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一、诵读诗歌,体会情感。
诵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诵读提示:此诗格调高远,感情丰富,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朗读时要把那种苍劲雄健,慷慨悲凉的感情表现出来。
节奏多二二式,语速要慢点。
短歌行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䜩,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二、自主学习,探究情感。
1、你认为本诗的诗眼是?2、诗中“忧”字出现多次,你认为作者“忧”的是什么?请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
三、合作探究,分析手法。
小组合作,探究本文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四、巩固提升1、这首诗中,哪句诗是你最喜欢的?为什么?2、对比阅读,体会二者思想格调之异同。
古诗十九首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即时,何能待来兹?愚者爱惜费,但为后世嗤。
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
费:钱财期:待也,指成仙之事不是一般人所能期待五、课堂练笔1.在《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个奸雄的形象,如曹操借刀杀杨修等,曹操的名言就是“宁教我负天下人,天下人不可负我”。
所以后人觉得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中曹操的白脸形象(在戏剧中白脸代表坏人),曹操是一个奸诈、阴险、嫉妒的人。
2.鲁迅: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面对这截然不同的评价,你对曹操有什么看法?请联系《短歌行》,以“曹公,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真情告白,字数100字左右,要写出真情实感。
资料链接:1、作者介绍: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州)人,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短歌行》教学目标:1.品味诗中表现出来的求贤若渴的思想教学过程:一、导入:有人说他是治世能臣,乱世奸雄;也有人说他是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他外定武功,统一中国北方,他内定文学,开创建安文学。
他集英雄、枭雄、奸雄于一身,雄视古今……他就是——今天共同我们来学习他的代表作《短歌行》,一起来感受曹操的英雄气概!回顾《观沧海》二、相关知识1.《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曲调名。
“长歌”“短歌”是依照歌词音节的长短来说,诗句都是四字句,就称之为“短歌”。
其中,“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除了“行”,还有“歌、吟、引、曲、谣、辞”都是诗歌的一种体裁。
《短歌行》是曹操按旧题写的新辞,是曹操的传世名篇之一。
2.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统一中国北方;他知人善察,唯才是举;也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
曹操的诗歌现存20余首,大致分两类:①反映当时社会动乱,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如《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②抒发个人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如《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又如《短歌行》。
建安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俊爽刚健风格。
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
3.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赤壁大战前夕,在曹军用铁锁连舟之后,曹操看着大军威武的气势,以为不日就可扫平四海,这年冬天十一月十五日夜,皎月当空江面风平浪静,曹操乘船查看水寨,后设酒宴请诸将,饮至半夜,忽闻鸦声望南飞鸣而去。
曹操感此景而持槊吟唱了这首千古名作——《短歌行》二、初读诗歌、理解大意听读、正音、朗读指导、再读一边喝酒一边高歌,人生短促岁月如梭。
《短歌行》的主调是志士恨日短、慷慨思有为的昂扬奋发精神。
是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忧理想、报复、志向一、导入二、作者介绍三、齐读说诗歌主要感情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幽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齐读——翻译:对着美酒放声歌唱,感叹人生的岁月有多少?生命如同朝露一样短暂,苦于过去的日子太多了。
歌声慷慨激昂,心中的忧思难忘。
慷慨:意气激昂奋发朝露:比喻人生短暂【解析】“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意为面对着美酒佳肴和清歌丽曲,就想到了人生的短暂。
为什么会有如此的心理活动呢?因为饮美酒和赏佳音都是人生最快乐的时光,越是快乐的时光,就越希望它能延续下去,以至永远。
可岁月易逝,眼前这“对酒当歌”的快乐时光还能有多少呢?这种乐极生悲的心理变化,常人有之,于敏感多情的诗人或是奋发有为的志士会更强烈,于是自然发出“人生几何?”的慨叹。
诗酒关系:“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样的千古名句,也为千古诗酒文化更添经典佳话。
韩愈称喝酒为“文字饮”,苏轼称酒为“钓诗钩”,而本诗中这两个“酒句”,恰恰是“文字饮”,更是“钓忧钩”,巧妙地钩钓出了作者的人生之忧。
关于诗与酒之缘,也可作为引导学生延伸思考的一个点,李白有“金樽清酒斗十千”“会须一饮三百杯”的豪饮,杜甫亦有“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洒脱,思乡的范仲淹会说“浊酒一杯家万里”“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旷达的苏轼更有“把酒问青天”“一樽还酹江月”。
诗人此时已年过半百,但壮志未酬。
回首自己的人生岁月,真是“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这两句诗哀叹岁月流逝之快、人生苦短极形象,也极悲凉。
露珠在太阳的照射下无声无息地瞬间即逝,就如同人生度日月,还在你的不经意间,一天天,一年年就倏不过逝了。
“苦多”即时行乐?消沉低迷?诗人并没有所以消沉。
面对人生短暂、生命无常的人类之无法逃避的悲剧性命运,庸常之人或软弱之人也许只有哀叹、感伤,陷入痛苦中,终至人生的颓唐、麻木,无所作为;但对于志士仁人、英雄豪杰们,他们却不会在无奈中屈从命运,他们固然会因“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而大悲大痛,但他们也会所以产生更增强烈的建功立业的冲动和激情,他们渴望更早更快一点功成名就,以便身虽死而名长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