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超导微观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677.00 KB
- 文档页数:29
超导材料微观结构表征方法及超导机制超导材料是一类在低温下表现出完全零电阻和完全抗磁性的特殊材料,其在电力输送、电子器件和医学影像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为了深入理解超导材料的特性和机制,我们需要使用一系列的微观结构表征方法探究其内部结构和超导行为。
一、微观结构表征方法1. 显微镜观察:通过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观察超导材料的微观形貌和晶体结构。
这些技术可以提供材料的表面形貌、晶体形状和取向等信息,帮助我们理解超导材料的结构特征。
2. X射线衍射:X射线衍射是一种通过射线衍射图样推断晶体结构和晶格参数的方法。
通过测量超导材料的衍射斑图案,可以确定晶体结构、晶格常数和晶体取向等信息。
3. 电子能谱技术:电子能谱技术包括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EDX)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
这些方法能够提供超导材料的元素分布、化学组成和晶体缺陷等信息。
4. 核磁共振(NMR):核磁共振技术通过对材料中的核自旋进行操控,测量核自旋共振的频率和强度,从而获得超导材料中的结构和动力学信息。
5. 中子衍射:中子衍射技术是一种通过中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得到物质内部结构的方法。
中子具有良好的穿透性和高散射强度,适用于研究含有重元素或氢等轻元素的材料。
二、超导机制超导机制是指解释超导现象产生的物理原理和机理。
目前,科学家们提出了多种超导机制,包括BCS理论、BEC-BCS跨界理论、高温超导机制等。
1. BCS理论(巴斯-库珀对理论):BCS理论是最早被广泛接受的超导机制解释。
该理论认为,超导现象是由于电子和晶格振动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了电子之间的库珀配对,形成了准粒子(库珀对)。
准粒子的形成使得电阻为零。
2. BEC-BCS跨界理论:BEC-BCS跨界理论将低温超导和高温超导联系在了一起。
该理论认为,低温超导是由于库珀对的玻色子特性引起的。
而高温超导则由于电子之间的输运机制改变和电子自旋的涌现引起。
3. 高温超导机制:高温超导材料是指在较高的临界温度下表现出超导特性的材料。
超导的原理及其应用一、超导的原理超导是指一种物质在低温下电阻消失的现象。
它是基于超导体的特殊电子输运性质产生的。
超导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零电阻效应:超导体在超导态下,电阻将降为零。
这是由于超导态下电子与晶格相互作用的效果引起的,使电子对无散射的反相干输运。
2.迈斯纳效应:对于超导电流来说,磁场趋向于从超导体内部逼出。
这种磁场驱逐的行为称为迈斯纳效应。
3.BCS理论:超导体的高温超导性可以通过BCS(Bardeen-Cooper-Schrieffer)理论来解释。
该理论提出超导电子通过库珀对的形式运动,库珀对是两个反向自旋的电子之间由于晶格振动而产生的吸引力导致的。
4.局域电子的协作效应:超导态能够通过电子之间的协作来形成,这种协作可以通过库珀对或电子间费米子交换引起。
二、超导的应用1. 电能传输方面•超导电缆:超导电缆可以实现超低电阻的电能传输,因为它不会产生热损耗。
这也意味着在长距离输电时,超导电缆的损耗将远远低于传统的电缆,提高了输电效率。
•超导发电机:超导材料的低温性质使得超导发电机的效率非常高。
超导发电机能够高效地转换机械能为电能,同时减少了能量损耗。
2. 磁共振成像方面超导磁体在磁共振成像(MRI)中起到关键作用。
MRI是一种无创的医学成像技术,通过利用磁共振现象来生成人体内部的影像。
超导磁体能够提供强大且均匀的磁场,使得MRI成像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和更好的对比度。
3. 磁悬浮交通方面超导磁悬浮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高速列车交通系统中。
通过利用超导体在磁场中的特殊性质,可以实现高速列车的浮于轨道之上,并减少与轨道之间的摩擦阻力。
这样可以大幅提高交通运输效率,减少能耗并降低噪音。
4. 超导量子计算方面超导量子计算是一种基于量子力学的计算技术。
利用超导材料的特殊性质,超导量子计算机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进行更复杂的计算。
这将有助于提高计算效率,为诸如密码学、优化问题和大规模数据处理等领域带来重大的突破。
超导物理的基本概念及应用1. 超导现象的发现超导现象是指在特定条件下,某些材料的电阻突然降为零的现象。
这个现象最早由荷兰物理学家海克·卡末林·昂内斯在1911年发现。
他在实验中发现,当汞的温度降至4.2K(-268.95°C)时,其电阻突然下降到无法测量的水平。
此后,许多其他材料也被发现在超低温下表现出超导性质。
2. 超导物理的基本概念2.1 库珀对超导现象的微观解释是库珀对理论。
1956年,美国物理学家列昂·库珀提出了库珀对的概念。
库珀对是由两个电子组成的束缚态,它们之间通过声子相互作用而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在超导体中,大量的库珀对可以无阻力地通过材料,从而实现零电阻。
2.2 伦敦方程伦敦方程是描述超导材料中磁场的分布的方程。
英国物理学家弗雷德里克·伦敦在1935年提出了这个方程。
伦敦方程表明,在超导体内部,磁场线是圆形的,且相互排斥。
这种现象称为迈斯纳效应。
2.3 临界温度和临界磁场临界温度(Tc)是指材料从正常态转变为超导态的温度。
临界磁场(Hc)是指材料能够承受的最大磁场。
不同材料的临界温度和临界磁场不同。
例如,汞的临界温度为4.2K,临界磁场为1.8T;铝的临界温度为13.5K,临界磁场为1.2T。
3. 超导体的类型根据临界温度的不同,超导体可以分为三类:3.1 高温超导体高温超导体是指临界温度在液氮温度(77K)以上的超导体。
高温超导体的发现是超导物理研究的重要突破。
1986年,德国物理学家卡尔·穆勒和俄罗斯物理学家亚历山大·阿布拉莫夫发现了第一个高温超导体——钇钡铜氧化物(YBCO)。
高温超导体的出现使超导技术的应用成为可能。
3.2 低温超导体低温超导体是指临界温度在液氮温度以下的超导体。
常见的低温超导体有汞、铅、锡等。
低温超导体在实验室和研究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如磁悬浮列车、核磁共振成像等。
3.3 室温超导体室温超导体是指在室温(约20°C)下就能表现出超导性质的材料。
《固体物理教案》PPT课件第一章:引言1.1 固体物理的重要性介绍固体物理在科学技术领域中的应用,如半导体器件、磁性材料等。
强调固体物理对于现代科技发展的关键性作用。
1.2 固体物理的基本概念定义固体物理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介绍晶体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1.3 教案安排简介本教案的整体结构和内容安排。
第二章:晶体结构2.1 晶体的基本概念解释晶体的定义和特点。
强调晶体结构在固体物理中的核心地位。
2.2 晶体的点阵结构介绍点阵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讲解点阵的周期性和空间群的概念。
2.3 晶体的空间结构介绍晶体的空间结构描述方法。
讲解晶体中原子的排列方式和空间群的对称性。
第三章:晶体物理性质3.1 晶体物理性质的基本概念介绍晶体物理性质的分类和特点。
强调晶体物理性质与晶体结构的关系。
3.2 晶体介电性质讲解晶体的介电性质及其与晶体结构的关系。
介绍介电材料的制备和应用。
3.3 晶体磁性质讲解晶体的磁性质及其与晶体结构的关系。
介绍磁材料的制备和应用。
第四章:固体能带理论4.1 能带理论的基本概念介绍能带理论的起源和发展。
强调能带理论在固体物理中的重要性。
4.2 紧束缚模型讲解紧束缚模型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介绍紧束缚模型的数学表达式和计算方法。
4.3 平面紧束缚模型讲解平面紧束缚模型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介绍平面紧束缚模型的数学表达式和计算方法。
第五章:半导体器件5.1 半导体器件的基本概念介绍半导体器件的定义和特点。
强调半导体器件在现代电子技术中的重要性。
5.2 半导体二极管讲解半导体二极管的工作原理和特性。
介绍半导体二极管的制备和应用。
5.3 半导体晶体管讲解半导体晶体管的工作原理和特性。
介绍半导体晶体管的制备和应用。
第六章:超导物理6.1 超导现象的基本概念介绍超导现象的发现和超导材料的特点。
强调超导物理在凝聚态物理中的重要性。
6.2 超导微观理论讲解超导微观理论的基本原理,如BCS理论。
介绍超导材料的制备和应用。
超导现象的理论模型解析及实验验证超导现象是指某些物质在低温下表现出零电阻和完全排斥磁场的特性。
这一现象的理论模型和实验验证一直是物理学家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对超导现象的理论模型进行解析,并介绍一些相关的实验验证。
超导现象的理论模型主要有两个:BCS理论和Ginzburg-Landau理论。
BCS理论是由Bardeen、Cooper和Schrieffer三位物理学家于1957年提出的,他们基于电子之间的库仑相互作用和晶格振动提出了一个解释超导现象的理论模型。
根据BCS理论,超导现象是由于电子在晶格中形成了一对称为Cooper对的准粒子,这种对称态可以在低温下形成一个巨大的波函数,从而导致电子之间的散射减弱,进而产生零电阻的效果。
Ginzburg-Landau理论是由Ginzburg和Landau于1950年代提出的,他们的理论模型是基于超导体的宏观性质。
根据这一理论,超导体在超导态下会形成一个超导区域,超导区域内的电流会形成一个闭合环路,这种闭合环路的电流称为Meissner效应。
Ginzburg-Landau理论通过引入一个复的超导序参量来描述超导体的宏观性质,从而解释了超导现象的一些重要特性,如零电阻和完全排斥磁场。
为了验证超导现象的理论模型,物理学家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
其中最著名的实验之一是超导体的临界温度实验。
根据BCS理论,超导体的临界温度是与库伦相互作用和晶格振动有关的,因此可以通过改变超导体的成分和结构来调控其临界温度。
实验结果表明,通过控制超导体的成分和结构确实可以实现超导体的临界温度的调控,这与BCS理论的预测相吻合。
另一个重要的实验验证是超导体的磁场排斥效应实验。
根据Ginzburg-Landau 理论,超导体在超导态下会完全排斥磁场,这是由于超导体内部的电流会形成一个闭合环路,从而产生一个反向的磁场,使得外界磁场无法进入超导体。
实验结果表明,在超导态下,超导体确实表现出完全排斥磁场的效应,这与Ginzburg-Landau 理论的预测相符。
超导研究超导理论超导电性的发现1908年荷兰物理学家H.开默林-昂内斯液化氦成功,从而达到一个新的低温区(4.2K以下),他在这样的低温区内测量各种纯金属的电阻率。
1911年,他发现,当温度降到4.2K附近时,汞样品的电阻突然降到0。
不但纯汞,而且加入杂质后,甚至汞和锡的合金也具有这种性质。
他把这种性质称为超导电性。
超导体的基本性质临界温度T c 超导体由正常态转变为超导态的温度。
临界磁场B C对于超导体,只有当外加磁场小于某一量值时,才能保持超导电性,否则超导态即被破坏,而转变为正常态。
这一磁场值称为临界磁场B C。
同样,超导体也存在一临界电流I C。
临界磁场与温度的关系为H C=H o[1-(T/T c)2],式中H o为0K时的临界磁场。
电阻等于零是超导体的最显著的特性。
如果将一金属环放在磁场中,突然撤去磁场,在环内就会出现感生电流。
金属环具有电阻R和电感L。
由于焦耳热损耗,感生电流会逐渐衰减到零,衰减速度与L和R的比值有关,L/R的值越大,衰减越慢。
如果圆环是超导体,则电阻为零而电感不为零;因此电流会毫不衰减地维持下去。
这种“持续电流”已在多次实验中观察到。
测量超导环中持续电流变化的实验给出,样品铅的电阻率小于3.6×10-2欧姆厘米,它比铜在室温下的电阻率1.6×10-6欧姆厘米还要小4.4×1016倍。
这个实验结果表明超导体的电阻率确实是零。
零电阻测试装置:零电阻现象可以采用四引线法,通过样品的电阻随温度的变化来进行测量。
迈斯纳效应(理想抗磁性)是超导体的另一个特征。
磁力线不能穿过它的体内,也就是说超导体处于超导态时,体内的磁场恒等于零。
超导理论伦敦方程和唯象理论许多事实表明,超导体中的电子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仍与普通导体中的电子相同,称为正常电子,遵从欧姆定律;另一部分具有超导电性,运动时不受任何阻力,称为超导电子。
1935年伦敦兄弟根据超导体的这两个基本性质,提出描述超导电子运动规律的方程式中J S是超导电流,C是光速,称为伦敦穿透深度,ns是超导电子的密度,m、e为电子的质量和电荷。
超导微观机制经典理论对超导电性产生的原因无法解释。
在量子论建立不久,F.伦敦就指出,超导环内的磁通是量子化的。
因此,超导电性是宏观世界的量子现彖。
1962年,实验证实磁通是量子化的。
同位素效应所谓同位素效应是指超导体的临界温度依赖于同位素质量的现象。
1950年英国H.JI:罗利希指出,金属中电子通过交换声子(点阵振动)可以产生吸引作用。
他预言超导体的临界温度与同位素的质量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所谓“临界温度”,就是导体从正常导电状态变为超导电状态时的转变温度。
果然,引;罗里希的预言得到了实验的证实。
1950年麦克斯韦(E.Maxwell)和雷诺(C.A.Rayhold)各自独立圣测量了水银同位素的临界转变温度。
实验发现:TCsM-1/2,其中M为同位素质量。
同位素效应把晶格振动(其量子称为声子)与电子联系起来了,它告诉人们电子-声子的相互作用与超导电性密切相关。
聚罗利希经过分析后认为,同位素之间的电子分布状态是相同的,而原子质量是不同的,那么,超导电性会不会与晶格原子的性质有关呢?也许,超导的出现(即电阻的消失)是由于电子和晶格原子的相互作用才产生的吧!那么,电子和晶格原子是怎样互相作用的呢?邛罗里希对这一问题一筹莫展,无能为力。
P2 pTvfyp pl p2, q2A占满空带EF占满能隙空带EFT=OK下的正常态和超导态电子能谱超导育吉隙(energy gap of superconductors)实验证明,超导态的电子能谱与正常态不同,在费密能EF (最低激发态与基态之间)附近出现了一个半宽度为△能量间隙。
△G10-3〜lONeV。
如上图拆散一个电子对(库珀对)产生两个单电子至少需要能隙宽度2△的能量。
热运动可以拆散电子对产生单电子。
能隙的存在使得在温度T远低于临界温度Tc时,超导体中单电子(正常电子)的数目按exp(-2A'kT)变化。
这就导致超导体的电子比热容和热导率按温度指数规律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