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信在非书信体小说中的艺术价值_梅启波
- 格式:pdf
- 大小:312.29 KB
- 文档页数:3
(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清代袁枚《续诗品》中,将“著我”列为二十四品中的一品:“不学古人,法无一可。
竟似古人,何处著我!字字古有,言言古无。
吐故纳新,其庶几乎!孟学孔子,孔学周公,三人文章,颇不相同。
”它一方面强调了风格的创新,另一方面强调了风格的独特性。
所谓“作诗不可以无我,无我,则剿袭敷衍之弊大”,家书创作与诗文创作一样要强调自我,强调个性,强调艺术的独特风格。
“著我”的家书,在创作中表现强烈的自我个性,表达了对艺术个性化的愿望和追求。
在家书审美创造、鉴赏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出,但凡优秀的家书作品,其中必然表现出强烈的自我色彩,从而形成独特的个性风格。
欣赏朱自清的《给亡妇》,全篇既不是捶胸顿足,也没有呼天抢地,只是深情地细诉亡妻生前的一切,平实地回忆了她十二年来对自己和孩子的种种恩情,语气平淡冲和,不见任何突兀之处,但是我们能深深地感觉到作者的哀悼之情。
同样是写给亡妻的家书,并拥有相同的形式和内容,蔡元培的《致亡妻黄仲玉》却呈现不同的艺术风格。
蔡元培的家书是一种直抒胸臆火山爆发般的感情,声泪俱下地哀悼与自己风雨同舟的妻子黄仲玉。
家书中感叹词“呜呼”前后出现了十三次,作者心灵的风暴翻江倒海般地扑面而来,让人感慨万千、涕泪横流。
面对一封封血肉俱丰的家书,我们进行审美鉴赏时,一定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把握作者的主体审美意识,将审美视角锁定在作品中的心理体验和深厚内蕴,才能产生情感的共鸣,领略家书艺术的审美价值。
(选自《家书的审美风格》)材料二:以“真善美”为思想内核的家书,不仅让收信人重新观照自己,也鼓舞其他鉴赏者以美的理想和美的规律去创造新的生活,这就是家书表现出的审美功用。
家书价值的多元性首先表现在家书的认知功能,鉴赏者能够通过某些家书作品认识社会、了解历史。
家书来自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一封家书总是会带有时代的印记,家书写作过程中,常常涉及身边的真实事件。
由于家书是家人间的温情话语,它的认知价值,又表现为一种启迪,而非枯燥的说教。
探索艺术家书的文献性与艺术性及其在创作中的运用作者:梅秉峰王娟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7年第10期摘要:艺术家书一直都处在艺术与设计的模糊界线上徘徊,它弱化了传统出版物被阅读的功能,丰富了书籍的形态,把书籍概念的外延扩展到前人不可想象的地步。
同时,书籍作为信息的载体始终带有记录参考的文献功能,并在人类长期的撰写行为中自然地形成了一套形式感。
本论文一方面通过实例梳理归纳艺术家书中的文献美学,一方面希望通过具体的设计作品,探索艺术家书如何运用书籍这一物理载体与生俱来的文献特性进行艺术创作。
关键词:艺术家书;文献性;艺术性;当代艺术;手工书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30-0010-02一、艺术家书的定义艺术家书的概念最早在1904年批评家诺艾乐.克莱蒙特-加纳提出,专指由艺术家独立创作、实现的书籍,即艺术家对于整个书籍生产过程的介入不再仅限于插图、字体的绘制或版面的编排,而是同时取代编辑的角色,独立地对整个书籍创作、出版的全过程负责。
这一定义对传统艺术家书的理解还停留在以艺术家或画家为主体,独立进行装帧、编排设计的孤本或限量本上,创作的思维被锁定在“书”的内涵下。
20世纪60年代后,当代艺术家书的概念被提出,所谓当代的艺术家书是基于大批量复制逻辑而创作的书籍形态的艺术作品,它们常采用最普通的纸张和平版印刷技术,将创作的重心放在艺术观念而不是视觉表达上。
二、艺术家书的文献性在古代,无论是埃及用纸莎草纸做成的古书,还是欧洲用羊皮做成的手抄经文,或者中国古代的竹简,都是记录信息的载体,具有记录和传播的功能,这与现代《辞海》中对于文献的广义解释相吻合,即用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各种载体。
尽管书籍从早期的形态发展到当代丰富多样的形式,但书籍的这一文献的功能还仍然保留,特别是常规出版物中,这种特性尤为明显。
作为从普通书籍脱胎而来的艺术家书,虽然其阅读性被大大地削弱,但并不代表它不具有记录和传达的功能,这点可以从艺术家书的发展历程中得以例证。
古代书信体散文特点【篇一:古代书信体散文特点】宜春学院学报VoL30,No.12008年2月Joumal0fYichunCouegef’缸2008古代书信体散文的文体特征潘海霞(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西南昌330022)摘要:书信是人们之间互相交流思想与情感的重要工具,古代书信有着丰富的题材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从内容、形式、审美三个方面,书信体散文的文体特征可概括为:本于实用。
托于审美;形式自由,灵活多变;情感真挚,个性鲜明。
关键词:古代;书信体散文;文体特征中图分类号:H10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380x(2008)ol—0064一05书信是人们之间用来表达情感、阐发事理、叙事状物的工具或手段。
在古代,书信有许多别称,如尺牍、简、札、笺、尺素、启等,而书信这一称呼是随着社会的前进和文学的发展逐渐形成的固定叫法。
唐以前书信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信用来指信使。
而书的概念则较为宽泛。
刘勰在《文心雕龙书记》中将书分成狭义和广义两种。
狭义的书指的是“心声之献酬”的书信,而广义的书则是全部的“圣贤言辞”,即所有书写的文字。
黄侃在<文心雕龙札记》里对此作了具体而详细的说明,他指出“圣贤言辞,总谓之书,书之为体,主言者也”并案“箸之竹帛谓之书,故《说文》日:‘箸也’。
传其言语谓之书,故《说文》日:也’。
是则古代之文,一皆称之日书”,并通过引用事例进一步指出“古代凡箸简策者,皆书之类。
由此可见,书是对所有写在简策上的东西的总称。
明代的吴讷则将书与其它古代文章样式作了明确的区分.他在<文章辨体序说书》中指出:“昔臣僚敷奏,朋旧往复,皆总日书,近世臣僚上言,名为表奏;惟朋旧之间,则日书而已引,将书定为朋旧之间交往的一种工具,使书成为现代意义上的书信,从而缩小了“书”的使用范围,使“书”的概念进一步明确化。
在古代,书信颇受重视,宋代甚至出现了“备尺牍应用”的<书叙指南》。
尽管书信在古代的地位不同凡响,但是古人对书信的文体特征却各持己见。
论“梅村体”与小说、戏曲的文体互动姜克滨(枣庄学院文学院,山东枣庄277000)摘要:梅村体歌行在叙事方面独具特色,融入了当时流行的小说、戏曲的叙事结构、叙事手法,融合了“叙述体”与“代言体”叙事的优点,体现了叙事诗与小说、戏曲文体互渗的趋向。
梅村体歌行深受戏曲“代言体”的影响,复杂多变的叙事结构与戏曲叙事模式有共通之处。
梅村体歌行多用“分折(分幕)叙事”,不仅故事富有戏剧性、有层次性,而且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具有戏曲的特点,每幕有不同的人物。
“梅村体”歌行叙事方式,从“故事体”转向“人物体”,常以小说笔法入诗,在叙述宏大的历史事件时,注重场面描写,也采用虚构手法,来加强诗歌的故事性,使人物刻画与情节发展相得益彰。
叙事诗的小说化、戏曲化,梅村体是一个成功的先例,对于我们研究文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梅村体;歌行;小说化;戏曲化;文体互渗中图分类号:I207.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5744(2023)04-0055-09明末清初,梅村体歌行独树一帜,代表了清初叙事诗的最高成就。
对梅村体的研究,研究者多从其个体性特征与诗史品格入手,此方面的代表论文可参考魏中林、贺国强著《诗史思维与梅村体史诗》[1]。
梅村体不仅在格律与辞采方面对前人歌行有融合创新,而且吸收了当时流行的戏曲、小说叙事结构、叙事手法,反映了诗歌与戏曲、小说文体互渗的趋向。
钱仲联先生在《梦苕庵清代文学论集》中说:“伟业歌行,由‘长庆体’一转手,融冶四杰的藻采与明代传奇的特色熔于一炉,为古典叙事诗开拓疆宇,在诗歌发展史上是应该特笔大书的。
”[2]其中所说“明代传奇的特色”即梅村体的故事性、戏剧性特色,此种特色的产生与戏曲、小说有密切的关系。
叶君远先生在《论“梅村体”》一文中认为:“吴梅村歌行这种变化多端的叙事结构,应该是受到明代以来日益繁盛的传奇戏剧和小说的启发。
”[3]不少学者开始从文体互渗的角度研究梅村体,如李瑄在《“梅村体”歌行的文体突破及其价值》[4]一文中探讨了戏曲对梅村体的文体渗透。
书信体作文写作指导作者:夏云陶王湘萍来源:《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2010年第11期一谈起考场作文,很多学生就可能会皱起眉头,心存忧惧。
确实,作文,尤其是考场习作,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写作,最怕没有情绪,或者说写不出真情实感,那样的话,即使是写作高手也可能写得文字艰涩。
经实践,笔者发现,有一种作文形式相对来说最易调动习作者的情绪,从而使字里行间流露出打动读者的情愫来。
这种形式就是书信体。
用书信体进行文学创作在西方由来已久,书信文学源于古希腊时期,兴盛于古罗马时代。
古罗马诗人贺拉斯就曾用书信体创作诗歌,被称为书信体诗文,这成为后世诗人摹仿的样板。
诗人们经常在给朋友、保护人和同道写信时采用这种体裁在诗歌中谈论有关道德和文学的问题。
随着小说创作的发展,书信体也被逐渐纳入到这一领域当中来。
特别有名的就是约翰·歌德的作品《少年维特之烦恼》,这部小说采用的书信体形式开创了德国小说史的先河。
多年来的高考优秀作文中也不乏这样的例子。
它是一种相当自由的表达载体,人与人直面相对时,无事不可叙,无理不可说,无情不可表。
它或叙事,或议论,便于感情的抒发,观点的阐述;或谈古,或论今,不受时空的羁绊。
书信,实际上有着好多变体。
除了一般书信,作文还可以写成专用书信。
比如你可以写成申请书来表达自己的要求或向往,写成忏悔书来检讨学习、生活中的过错、失误,写成投诉信反映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写成建议书、倡议书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写成感谢信、表扬信来赞扬身边的好人好事。
所以,书信体文章,在取标题的时候也是可以有较大的宽容度的,《给……的一封信》虽然很一般,但阅卷者也无法因之扣分数,标题取得漂亮一点,当然更好。
这类文章虽然相对来说写法较为自由,但是仍然得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度的文章一亮相会更有魅力。
下面选择几则优秀作文来展示一下这类文体的魅力:一、以真情实感为核心父亲,我爱您尊敬的父亲:父亲,当我用这两个有些沉重的字称呼您时,我的心更加沉重。
论书信体小说的主要特征作者:黄亚文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20期摘; 要:书信体小说的主要特点是小说的故事情节是由一封封书信组成,其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影响了很多学者,具有特殊的艺术价值。
如今,随着电子网络的普及和信息时代的到来,虚拟空间的交流变得必不可少,为书信体小说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本文主要从文体学的详细分析了书信体小说的主要特征及其在小说《长腿叔叔》中的应用体现。
关键词:书信体小说;文体特征;长腿叔叔;简·韦伯斯特[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0--021、引言欧洲文学史上,书信文体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在18世纪得到了蓬勃发展。
在19世纪,由于叙事方式的限制,书信体小说开始衰落甚至灭绝。
在20世纪,书信为女性提供了一个直接表达自己的平台。
因此,书信体小说推向新的发展阶段,书信体小说再次吸引了学者和读者的注意。
《长腿叔叔》(Daddy-Long-Legs)是由美国作家让·韦伯斯特撰写的著名书信体小说,该小说自出版以来深受人们的欢迎。
因此,本文试图从文体角度研究书信体小说的主要特征,并分析了在小说《长腿叔叔》中的应用体现。
2、书信体小说的定义和主要特征写信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写作形式,信件是人类漫长历史中的交流渠道之一(Rebecca Earle,1998)。
随着信件交流的发展,书信逐渐融入文学中,许多作家倾向于通过书信叙述小说。
但到目前为止,书信体小说还没有明确的定义。
但一些学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Jorn Norwich认为,书信体小说是指一种由一系列书信组成的小说。
McKee表示,书信体小说通常指的是由一个或多个书信书写的小说,它们代替作者引导整个小说的话语。
作者记录同一事件并通过书信表达了各种观点,但自身没有参与文本叙述(McKee,1985)。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书信体小说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人物与读者之间内外的对话。
浅论微型小说的艺术魅力与审美特征作者:周聪贤来源:《群文天地》2008年第10期微型小说与其他小说一样,具备人物、情节、场景等构成小说的主要因素,但又独具特色。
短小的篇幅只是微型小说的表现载体,以小见大,以微显著才是微型小说的本质特征。
抓住这个本质特征来审视微型小说,才能真正科学地把握微型小说的审美特征。
前苏联作家克拉夫琴科的《母亲的来信》堪称微型小说中的佳品。
小说通过母亲的来信讲述了母子间的情感发展。
书信既是小说的主要线索,也是母子感情交流的载体。
随着儿子一天天长大,对母亲的依恋逐渐变得冷淡;母亲一天天衰老,对儿子无私博大的爱却愈加深厚。
短小的篇幅、瞬间的场景、单一的人物、精炼的语言、突转的情节、深刻的内涵等是这篇小说典型的审美特征。
一、篇幅短小、三要素单一在短小的千字文中,人物单一而性格鲜明,情节单一但构思巧妙,场景单一却能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这是《母亲的来信》所具有的第一个审美特征。
(一)聚焦准确,亮点突出微型小说无法像中长篇小说那样展开来写生活的“面”,作者只能将自己的视点聚焦在生活中的某一场景。
通过这一个“点”来反映主题。
选好聚焦点是微型小说成败的关键。
梁多亮指出:“诗有诗眼,文有文眼,微型小说有闪光点。
微型小说是镜头小说,没有复杂的情节和完整的人物形象。
它要求情节单一,刻画人物性格的一个侧面。
因此,它应该是一次瞬间聚焦,使聚焦后获得一个闪光点……没有这个闪光点,微型小说便没有聚能反应,其人物将是平庸的,将失去生命的光彩,不会产生震撼人、感染人的力量。
”①克拉夫琴科选中了一间普通的工人宿舍作为场景,讲述一个年轻人收到母亲的来信这件小事儿,反映了一位老母亲对儿子的关爱,一切都看似平淡无奇。
而点睛之笔就在小说的最后一句话:“一张三卢布的纸币轻轻飘落在他的膝上……”此时,所有的聚光灯瞬间集中在那张3卢布的纸币上,小说的闪光点也凸显出来,母爱无私这一主题就这样在心灵的强烈震撼中被悠然点亮,成为照亮全篇的闪光点!(二)场景、情节单一,构思巧妙微型小说与其他小说的情节在审美特征上的根本区别,在于审美全过程要在单一的情节里完成。
民初艳情尺牍与写情小说□罗紫鹏(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上海200433)摘要:民国初年各类书信尺牍的出版一度高涨,而其中的艳情尺牍因其骈四俪六的绮艳文风尤为一时风尚,特别是以徐枕亚等人为代表的旧派小说家陆续发表的一些‚创作型‛、‚代言体‛书牍,在一笔操办往复书信的过程中,竟使其具有了小说的情节和架构,具有了类似于《玉梨魂》一派写情小说的特点。
然而到底是此类艳情尺牍的创作和出版催生了《玉梨魂》一类兼具书信体特点的小说的出现,还是民初《玉梨魂》等写情小说的流行刺激了艳情尺牍的出版和流行呢?笔者通过比较明清以来言情小说的基本情况,认为尺牍在小说中的运用一直存在,民初艳情尺牍的出版和风行应该是源自于写情小说的影响。
关键词:民国初年;艳情尺牍;言情小说;《玉梨魂》〔中图分类号〕I20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547(2014)10-0139-04尺牍作为古代辞章之一种一直是古人文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即使是尺牍特别盛行的时期,〔1〕其出版盛况也总不及民国初年。
由于技术的革新,民初出版业盛况空前,一个较明显的例子便是尺牍的出版热潮,其中又有所谓艳情尺牍的刊刻出售,又有终篇充斥艳牍的写情小说的流行。
而关于尺牍的出版、艳情尺牍及写情小说的具体情形及其相互间有无特别的关系却少为我们注意———艳情尺牍仅是尺牍出版类型中之一种还是它另具有作为文章以外的意义,传统文言尺牍在写情小说中具有什么样的作用,其与书信体小说的关系如何?下文笔者就这些疑问试述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一、民国时尺牍的出版情况民初尺牍的出版热闹非凡,这从清末以来各大期刊报纸的广告页或广告栏便可见一斑。
其中的出版广告‚小说类‛外基本上全是‚尺牍类‛,且尺牍内容之全面,分类之细密让人叹为观止。
在各种‚学生尺牍‛、‚商人尺牍‛、‚政界尺牍‛、‚恋爱尺牍‛之后还有综合性的尺牍大全,如沈瓶庵编的《中华尺牍大全》,贺群上编的《新分类尺牍大全》、王有珩的《交际尺牍大全》等等。
诗性之维:书信与“五四#小说文体互渗现象王爱军"(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淮安223300)内容摘要:东方渔歌晚唱式的尺牍小品和西方传情式的书信体小说共同化育了“五四”时期书信体小说的诞生,如《喀尔美萝姑娘》《茑萝行》《或人的悲哀》《花影》《隔绝》等。
它们的文体特征主要表现为:一是书信对于小说的嵌入,即书信格式与小说文本的融合;二是书信体措辞的随意性和语调的丰富性。
其文体价值在于营造诗意的“场”,为倾诉倾听的双方架起桥梁,双向共鸣而迫近生命的诗性之境,这是主体表达自我的真文学和美文学,亦是"生命的文学”。
关键词:书信体小说;文体互渗;诗性书信在中西方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国书信“尺牍”的源头可上溯至战国时期,经历汉%魏、唐、宋、元、明、清的发展直至“五四”时期!欧洲文学史上,最早被记录的书信来自古罗马杰出的散文家西塞罗,最早的书信体小说出自15世纪的西班牙人之手。
18世纪初,欧洲的书信体小说兴起,如1721年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著作的《波斯人信札》,叙述了一些人物和零星故事,以阐发政治宗教等方面的见解。
萌芽期的书信体小说主要以交流为目的,以达意为旨归!直到1740年,英国小说家撒缪尔•理查逊发表的书信体小说《帕美拉》开辟了揭示人物内心活动的尝试,其文体形式被称之为“喜剧散文史诗”①,促进了卢梭的《新爱洛依丝》和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两部书信体小说的诞生,并产生了国际化影响!"作者简介:王爱军,文学博士,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戏剧影视研究#基金项目:2015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现代小说'文体互渗'现象研究"(15BZW139)研究成果;2016年度江苏“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资助项目#①萧乾:《一部散文的喜剧史诗:读〈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外国文学研究》1982年第4期#1I一、寄意传情:书信与现代小说互渗溯源《少年维特之烦恼》的“最大的特点在于盎然的诗意和感人的抒情”①,是谓书信体小说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推动了以倾诉式传情为主要特征的书信体小说的兴盛!郭沫若认为《少年维特之烦恼》“几乎全是一些抒情的书简所收集成,叙事的分子极少,所以与其说是小说,宁说是诗,宁说是一部散文诗集”②,并受其影响创作了书信体小说《落叶'和《喀尔美萝姑娘'等!郁达夫创作了《空虚X茑萝行》等书信体小说,《空虚》中借主人公之口称赞起少年维特:“啊啊,年轻的维特呀,我佩服你的勇敢,我佩服你的有果断的柔心!”③郭沫若%郁达夫等作家受西方现代书信体小说的影响显而易见,同时,也得益于我国传统文人书信尤其是晩明尺牍文体的浸润!宋明以来,文人尺牍寄情山水田园,开辟了“传情”的新路向,如苏轼寄情山水、黄庭坚浅吟低唱之作!晚明时期,一批文人叩求自由自在、闲适淡雅的生命情调,比如李贽的“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④、袁宏道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⑤等,这些以情为重的观念同样体现于书信创作!明代文学家王思任说:“有期期乞乞,舌短心长,不能言而言之以尺牍者;有昧昧,睽违匆遽,不得言而言之以尺牍者;有几几格格,意锐面难,不可以言而言之以尺牍者。
特殊文体2 书信书信,一般有日常信件、感谢信、表扬信等,属于适用性极广泛的应用文体,可以发表议论、抒发感情、记叙事件,或者议论抒情相结合,采用多种表达方式。
选择书信文体,要注意它的格式:由称谓、正文、敬语、落款及时间几部分组成。
称谓:应在第一行顶格写,后加冒号,以示尊敬。
称谓应遵循长幼有序、礼貌待人的原则,选择得体的称呼。
正文:正文是信函的主体。
可根据对象和所述内容的不同,灵活地采用不同的文笔和风格。
注意开头空两格,先写问候语,问候语要单独成行,以示礼貌。
如“你好”、“近好”、“节日好”等。
结尾:写信人在书信结束时向对方表达致敬或祝福之类的话。
注意“此致、顺祝、祝你”等词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敬礼、安康、身体健康”之类的话另起一行定格写。
落款及时间:在信文的最后,写上写信人的姓名和写信日期。
署名应写在敬语后另起一行靠右位置。
一般写给领导或不太熟悉的,要署上全名以示庄重、严肃;如果写给亲朋好友,可只写名而不写姓;署名后面可酌情加启禀词,如对长辈用“奉、拜上”,对同辈用“谨启、上”等。
时间另起一行写在署名下面。
值得注意的是,采用这一形式时,一定要深思熟虑,写出有创意、与众不同的内容来。
否则,选题雷同,相互撞车,得分就不会太高了。
书信体作文有着其他文体难以比拟的多重优势:一是书信内容大多是作者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情感真挚,“含情量”高,易于扣动阅卷教师的心弦;二是书信大都采用第二人称的叙述方式,亲切自然,加之朴实无华的语言表达,特别能够引起别人的共鸣,其观点也易于为别人所接受;三是书信内容大多接近现实生活,便于取材,考生能有话可说。
在创作书信体作文时,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格式规范既然是书信,就要符合书信的基本范式。
(1)称呼:第一行顶格写,后用冒号;称呼用语可视收信人身份而定。
(2)正文:另起一行空两格写;一般先写问候语,如“您好”,一般自成一段,之后再写主要内容。
(3)结尾:写祝颂语,这类用语应根据对方的身份、职业、写信的时令等而定;“此致”等可写在正文末尾,也可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敬礼”“教祺”“冬安”等敬语要另起一行顶格写。
墨达哥州易旺市菲翔学校实用类文本〔传记、新闻、调查报告、科普〕阅读考点综合实用类文本阅读考察一般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将实用类文本作为一般的阅读材料对待,考察学生的阅读理解才能,这类题因为不直接涉及文本的文体特点,因此与一般阅读文章没有多大差异。
另一种考察是从文本的文体特点出发设题,涉及该类文体的理论知识和写作要求。
实用类文本包括传记、新闻、科普文章、调查报告等。
一、人物传记1.特点:传记作品的根本特征是纪实性与文学性的统一。
优秀的传记作品往往是真实性与文学性相结合、哲理性与形象性相结合、思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
2.阅读技巧:阅读传记作品必须联络传主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阅读传记作品必须认识到传主的成长经历并感悟传主的心路历程;阅读传记作品还要关注传主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细节。
3.考察类型及答题方法:概括传主事迹。
“实用类文本〞中的人物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那么,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及其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
概括是就详细的内容加以归纳、抽象,得出几条内容,几点认识。
概括时要抓住两点。
a抓事件和时间是性的词句。
传记具有文学性,对材料的取舍是其主要表现之一。
我们可以根据本文所选事迹,按照先后顺序梳理。
b抓根本领实与细节。
假设传记所写的是传主的一个主要事件,事件比较大,内容比较多,可以采用抓根本领实和细节的方法,先留心细节,切分层次,然后再概括。
分析传主形象是传记的常考题型,一般从三个角度解答此题。
a从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来把握其形象〔尤其是细节描写〕。
阅读传记时要把握作品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细节,并对这些事件、细节加以仔细考虑。
看事件在传主的生活中起了什么作用,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特质等。
同时又要注意细节描写。
细节特别是典型细节往往最能传神,最能打动人,给人以深化印象。
b从传主与时代,传主与别人的关系去把握传主形象。
“传主与时代〞“传主与别人〞是理解传记的经纬。
联络传主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根据作品所陈述的与社会进程以及传主个人成长相关的重要事实,把握传主形象。
浅析《傲慢与偏见》中的书信杜凤成都体育学院【摘要】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归纳法,类比研究法等研究法,以《傲慢与偏见》中的书信为对象,通过举例分析其作用。
简奥斯丁作为18世纪英国杰出的女作家,有着不可撼动的文学地位。
几乎她的所有作品,都不同程度的采用了书信这一文学形式。
在《傲慢与偏见》中,20几封信件足以体现她对书信的偏爱以及书信的独特魅力。
本文主要研究小说中极具代表意义的几封书信。
通过研究得出书信主要有以下作用:有利于间接描写小说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以及拉近读者与人物心理距离,从而使小说更客观,更具有戏剧性,更真实。
因此,本文可以让人们认识到书信对于研究和欣赏文学作品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傲慢与偏见书信人物性格情节发展心理距离一、相关作者及作品简介简奥斯丁(1775-1817)不仅仅拥有出色的写作才能,还是一个美丽而智慧的中产阶级妇女。
她独特的写作技巧使她成为英国小说最广泛阅读的小说家之一。
简奥斯丁生平总共写了6部小说,《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曼斯菲尔德庄园》,《爱玛》,《诺桑觉寺》,《劝导》。
《傲慢与偏见》是简奥斯丁六部小说中最享有国际盛誉的。
小说的第一句就揭示了其主题:“凡是有钱的单身汉,总想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
奥斯丁以简单明了和幽默的方式展示了她的婚姻观,爱情观和金钱观。
小说描述了四对恋人:伊丽莎白和达西。
吉英和彬莱特先生,夏洛特和柯林斯,绿蒂亚和伟翰。
主角伊丽莎白和达西波折却圆满收尾的爱情,信件在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二.信件在《傲慢与偏见》中的功能小说包含了长长短短约20多封信,几封重要并且典型的信件将被选取出来作为重点研究的对象。
事实上,作者使用信件来描述人们日常生活中最普遍最普通的事物。
信件功能的文学功能在小说中更显突出。
1.间接描写人物性格。
作者趋向于通过信件来间接描写人物性格,来达到使小说更客观的效果。
人物通过写信和读信表达他们的思想情感,传达信息。
[小说《信使之函》的修辞学解读] 小说修辞学pdf孙甘露的小说《信使之函》最为突出的特征表现在他对小说语言的使用上,汉语文学中积累的许多语言艺术的经验被他聚合在一起,不少约定俗成的语言规范被他随意打破和重新塑形。
全篇呈现的都是大量繁复的语词,使人在阅读时不断落入迷阵。
对于这篇小说,争论一直不断,尤其是将语言作为作品的主角,成为作品内容与形式的熔铸物,与传统小说有着本质的不同。
本文将从语言修辞学的角度去审视孙甘露的小说。
或许会有意外的收获。
一、修饰语的叠加使用这篇小说如果去掉那些层叠的修饰语将会怎样?估计篇幅至少要去掉三分之一。
就是说,这些修饰语是构成孙甘露小说的重要成分,也使他的小说具有显著的个性特征。
修饰语通常具有两种作用:一是具有说明和限制作用,一是具有描写性、体现事物情状。
前者的结构相对简单和稳定,而后者则活跃而自由。
孙甘露就是利用了修饰语的第二种作用,构成了这篇小说奇异的语言特征:那是个东逃西窜的人。
若是在冬天,玻璃上结出冰冷的图案,他就在屋内面壁枯坐,要不就焚烧那些涂满胡乱词句的纸片。
他年轻的时候身历过几次著名的动乱,渐渐地他变得心灰意冷而又满腹牢骚。
在他恶狠狠的赌咒永远离开耳语城的那个阳光明丽的秋日,他被耳语城人认定为乱世余生的典型。
当下,他就在充满每日恩典般的无微不至的关怀中陷入了秋日街头那无法自拔的狂乱自残。
从以上段落可以看出,修饰语几乎是无所不在的,这些词语带有明显的书卷风格,其中成语和惯用语所占的比例相当大,如“东逃西窜、心灰意冷、满腹牢骚,阳光明丽、乱世余生、无微不至、无法自拔”等。
在篇幅如此之短的文字里使用这么多此类词语,在小说乃至散文中都是不多见的。
孙甘露的小说语言明显具有六朝骈赋的特色,把其他文体作为自己小说的资源,使之具有别样的风貌,这在当代小说并不是新鲜的手法。
《傲慢与偏见》中的书信有近 30 封之多.这些书信在作品中有着独特的艺术价值和重要的功能.它们揭示了人物的思想情感,引发了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促进了情节的跳跃和突转,而且还提供了灵活多样的叙事角度和方式,给读者以独特的审美感受. 关键词:书信;艺术价值; 关键词一引言简奥斯丁(1775-1817)不仅是英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最重要的女作家,而且是 18 世纪英国,乃至欧洲最杰出的作家之一.简奥斯丁虽然未接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但是"奥斯丁家族丰富多彩的活动——乡间散步,猜字谜游戏,阅读,写故事,家庭游戏等,给奥斯丁家的小孩提供了大量的,丰富的非正式教育,并且激发了简奥斯丁成为一个小说家的雄心壮志" (卡尔佛雷德里克, 《十八世纪英国小说阅读指南》). 简奥斯丁生存并写作着的年代,英国小说正处于青黄不接的时期.在十八世纪下半叶,亨利菲尔丁,塞缪尔理查森,劳伦斯斯特恩和托拜厄斯乔治史沫莱特四位现实主义文学巨匠均已逝世.伤感主义小说及哥特小说占据了英国民众的精神世界.正在此时,简奥斯丁怀着现实主义精神,坚持描述没有被工业革命影响的乡村田园风光和在乡村生活的英国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 她的小说在英国小说的发展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这也是她在英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有特殊地位的一个重要原因. 简奥斯丁一生共创作了六部小说: 《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曼斯菲尔德 , , 庄园》《爱玛》《诺桑觉寺》《劝导》这六部作品所描写的基本都是作者十分熟悉的 , , , . 乡间体面人家的生活和交往, 《傲慢与偏见》则是简奥斯丁小说的代表作.作品通过对吉英与杉格莱,伊丽莎白与达西,丽迪雅与韦翰及柯林斯与夏绿蒂四条婚姻线索的错综交织的描写和比较,表达了作者对于婚姻的见解和态度,反映了当时英国社会的阶级状况和经济关系.其以小见大,用看似平凡的家务事表现社会现实的高超艺术手法堪为称道.对于此,已经有很多人做过评论,因而本文不予赘述.本文所要讨论的,是《傲慢与偏见》中的书信对作品情节发展和人物塑造的促进作用及艺术价值. 人物之间书信往来频繁是《傲慢与偏见》在形式上的一个突出特点.在《傲慢与偏见》中, 仅全文列出的书信就有 20 多封, 加上那些夹杂在叙述中间的则有 30 余封之多. 而且长篇书信不少,有三四封信都在千字以上,有的甚至长达近 5000 字.此外,作品中还有不少关于读信,写信,谈论信的情节描述.这在一般的小说中作品中是比较少见的.我们知道,在日常生活中,书信是人们进行信息传递,思想交流和感情沟通的工具. 1 而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表达形式, 《傲慢与偏见》中书信除了具有这些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以外,还在推动情节的发展,促成情节的突转,凸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而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二,书信对情节发展的影响书信是一种非常灵活的表达方式,在书信中,写信人可以克服时间的限制,既可以回顾以往,又可以追述未来.这样,小说的叙述就可以不局限于特定的时间.此外,书信还可以为书中人物及小说读者提供充足的信息与相关事件的背景. 这些信息不仅可以使书中的读信人,甚而还可以令书外的读信人在观察小说中的人物,思考小说中的事件及考虑小说中的人生时会更全面,更深入.作家灵活的穿插信件往往使情节富于跳跃变化,使读者心情亦随之跌宕起伏. 在《傲慢与偏见》中,由于偏见,伊丽莎白误会达西错待了韦翰这个"拥有良好教养的绅士",并因此不择手段地阻碍她亲爱的姐姐吉英与彬格莱的恋爱.出于对达西的傲慢的厌恶,伊丽莎白坚决地拒绝了达西的初次求婚.为此,达西不得不托人给伊丽莎白送去一封长信,以澄清伊丽莎白对他的误解.这封信造成了读者嫉读信人对故事发生的背景的发现.在这封信中,达西向伊丽莎白叙说了关于自己家族从过去到现在的许多情况,促使伊丽莎白去探寻很多事情的另一面.这封信不仅使伊丽莎白对达西的看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她与达西日后的感情发展创设了契机.同时,还使得小说读者的心情随着信件内容的展开,伊丽莎白情感的起伏而起伏. 不久, 班纳特家获悉了一件骇人听闻的事情——伊丽莎白的妹妹丽迪雅与韦翰私奔了!对于这件事,作品没有采取正面铺叙的写法,而是先用一封信告知了伊丽莎白一家人-----这封信巧妙灵巧的形成了情节的突转.这种迂回的叙述手法不仅给小说人物的心中,同时也给读者的心中留下了悬念:这件事是如何发生的?又是由谁出面解决的?小说正是这样通过信件交替使用这种"闪回"和"闪前"来打乱时序,使得情节跳跃变换,跌 "成功地运用时序的各种技巧不仅可以避宕多姿,形成情节上的突转.正如 XX 所言: 免情节的平铺直叙,而且通过对故事时间的分结和重新组合,可以形成一种复杂的,更有凝聚力的叙述结构." 巴尔扎克曾经说过,偶然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家.通过这种偶然性情节,人物间关系不是简单明了,直截了当,全部公开的,而是微妙,隐秘,惟恐揭穿或尚待揭晓的复杂性因素在起作用,这样就造成情节的悬念,突转,意境,波澜,生活底蕴,人物精神亦得以生动表现.而书信能很好的达到这一效果,它能极自然的达到发现与突转,这是由书信传递信息的特点决定的. 小说必不可少的一大要素是戏剧冲突.如果小说的情节要发展下去,就必须有大量的矛盾冲突,以及这些矛盾的解决.二者之间最好的桥梁就是情节的发现和突转——书信是这个任务的最佳承担者.因为书信的使用使情节的发现与突转自然而圆润,不显生硬. 吉英和彬格莱的爱情一直进行地很顺利,至少班纳特一家是这么认为的,然而,一 2 件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彬格莱先生的妹妹写来了一封信, 这封信暗示她哥哥已经不再对简感兴趣了——这封信的突降打碎了简对于未来幸福婚姻的美好希望——又一个冲突发生了,情节发生了突然的转变.这既奇怪又突然的转变不仅把书中的人,而且使读者觉得不明所以起来.这封信带来的问题不仅给书中人物,也给读者带来了悬念和焦虑,如此,就能极简单有效的打破情节平衡造成与现代作品的平淡情节. 在达西求婚失败后写的信让伊丽莎白了解了伟翰的真实本性, 达西要阻止简与彬格来相恋的原因,揭示了情节的发展.由此,伊丽莎白与达西的僵局逐渐好转,正当一切事情王好的方向发展时,一封信将这个局面打破——简的信告知了丽迪雅的私奔,这件事是书中情节的一个巨大突转,书中另一个重要的转折,就是对这件事的解决,而这两个重要的转折都是以书信来完成的使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一切'发现'中最好的是从情节本身产生的,通过合乎可然律的事件中引起观众惊奇的'发现'."②而信件政客承担此项任务,它在偶然性中给人合乎情理的必然性.书信不断打破故事的平衡,造成情节的突转,却让人觉得极自然是由于书信会给人一种虚幻的真实感觉,如戴维洛奇所言:"一般来说,小说中一提到背景就会使人注意到文本背后'真'作者的存在,因而破坏了读者对虚幻现实的幻觉."如果使用书信,就好像很自然的只是人物之间的交流,而不会想到作者的存在. 三,书信可以提供多样的叙事角度和方式 1 书信提供了多样的叙事角度和方式书信最大的价值之一在于提供了多样的叙事角度和方式, 使小说呈现多维立体的真实感. 叙述在小说中占有重要地位,一般而言, 传统小说的基本叙述角度有两个, 即第一, 三人称.视角总像镣铐一样在某种程度上束缚作家的自由叙述,而杰出的作家总会想到各种方式去获得自由. 书信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式, 它虽不能完全斩断单一视角的锁链, 但它能像红舞鞋一样,使作家带着镣铐亦能跳出优美的舞蹈来,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傲慢与偏见》在总体上的叙事角度采用第三人称,这虽然使作者叙事时既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也不受生理,心理的限制,可以自由灵活地把作品中的人和事展现在读者面前.但第三人称叙事却往往不如第一人称叙事那么亲切自然,简奥斯丁巧妙地用书信弥补了这一缺陷.由于书信的内容是通过"我"传达给读者,表示其中所写的都是写信人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或者就是写信人的亲身经历,从而使读者产生一种亲切真实的感觉. 2 书信巧妙而自然地转换了观察视角一部好的小说其情节总是复杂而又曲折,要让读者明白就里,作者必须不断转换观察视角.使用书信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实现这种视角的转换.当人物阅读信件时,作品的视角就马上由阅信人转到了写信人,而且这一转换是如此的自然而合情理,以至于我们难以觉察.再者,从叙述角度看,书信打破了单一视角局限,使整个事件立体凸现.这与信件的极度私人性质有关.不同的书信往往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叙事的.即使是同一事件,由不同写信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和用不同的口吻叙述出来,也可能起到相互补充的 3 作用或造成冲突的效果.这样多重的叙事角度使故事的情节变得曲折而又复杂,但这种复杂非但不会损害作品,相反地,主体各部分的戏剧性冲突,各种声音共存的努力,却使作品的内涵更加丰富. 以丽迪雅与韦翰的私奔事件为例,由于人物的性格,兴趣,社会地位的不同,对这件事的态度也不同.对于班纳特一家(除了丽迪雅)而言,这次的事件是一场灾难,因此,吉英在信里这样说: "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我真难受,这两个男女就这样冒冒失失地配成了一对……".然而,在丽迪雅自己的信中,对这件事表述用的却是完全相反的语气,她甚至带着异常的兴奋: "明天一大早你发现我失踪了,一定会大为惊奇; 等你弄明白了我上什么地方去,你一定又会发笑.我想到这里,自己也禁不住笑出来了……"这封信充分体现了写信人的愚蠢与无知.而同样是这件事,柯林斯在他的信中表现的态度又另有不同,他庆幸自己没有娶伊丽莎白,否则,他 "势必自取其辱,受累不浅" .他还认为丽迪雅应"早日夭亡为幸耳" .柯林斯的反应,充分透射出他的势利与伪善.这些信件不但全面地体现了人物的性格,更重要的是丰富了小说的内容,使书中的情节更显活泼和曲折. 四,书信对作品人物形象的影响书信同对话一样,对表现人物性格具有重要的作用.因为书信也是一种人物之间的交流,即书写形式的交流.在十八世纪英国的交通还不很发达,人与人之间交流信息与感情,主要靠书信往来.再者,写信人在写信时,不需直接面对读信人,这使之获得更大的表达自由度,因而其在信中表达的思想更真实,情感更丰富.就这个角度来讲,书信对作品的人物形象具有更强的表现力. 18 世纪的英国,女人逐步获得了一些自由.但对于大多数女人来说, 这种自由仍然是抽象的,消极的:几乎仅仅是用来寻欢作乐.他们没有物质上的独立地位,没有家庭财产的继承权.对于大多数女子而言,在家只能靠父母,未来必须依附自己的丈夫,即获取微薄的收入, 而家庭教师的地位使能够进入社会的职业领域,也只能作作家庭教师, 有时甚至比仆人的地位还低. 这正是书中班纳特夫人急于为自己的五个女儿找寻丈夫的原因.受此影响,在当时社会,大多数的女性要么像伊丽沙白的姐姐吉英,对任何人都温顺柔和,听任他人的安排;要么放荡不羁,贪图享乐,就像伊丽莎白的妹妹丽迪亚; 要么只想找到一个财产丰厚的丈夫作为依靠,如伊丽莎白的好朋友夏绿蒂.但是,与众不同的是,伊丽莎白独立,坚强,有主见,聪慧机智,幽默风趣,是英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女性角色之一.在她的思想里,她的丈夫,与丰厚的财产,或俊俏的容貌相比,更重要的是同自己志趣相投.书中大量的书信以独特的方式,直接间接地显现了这一人物独树一帜的性格特点. 书末,伊丽莎白在给他的舅舅嘉德纳一家的关于她要与达西结婚的信中写到: "可是现在,你大可爱怎么想就怎么想了.关于这件事,你可以放纵你的幻想,想到哪里就是哪里,只要你不以为我结了婚,你总不会猜得太过分.你得马上再写封信来把他赞美它只是莞尔微笑, 一番, 而且要赞美得大大超过你上一封信……我甚至比吉英还要幸福: 4 我却要纵声大笑."从这些流淌的文字中,读者仿佛亲耳听见了伊丽莎白纵情的话语和爽朗的笑声,同时也真切感受到伊丽莎白的活泼与直爽. 其他人的信件中也间接地表示了对伊丽莎白的赞赏. 在吉英去伦敦找寻杉格莱无果后给伊丽莎白写了一封信抒发自己的失落, 其中一句话很好地表达了她对伊丽莎白聪慧 "达西在初的称赞: "我最亲爱的丽萃妹妹……我不得不承认,你的见解总是比我高明. 次求婚失败后给伊丽莎白写了一封长信, 虽然他很瞧不起班纳特一家的粗俗举止,但他仍然不得不承认,伊丽莎白与吉英的优雅: "你母亲的娘家亲族虽然叫人不太满意,可是比起你们自己家里人那种完全没有体统的情形来便简直显得无足轻重……可是你只要想一想,你自己和你姐姐举止优雅,人家非但没有责难到你俩头上,而且对你们褒奖备至,还赏识你们俩的见识和个性,这对于你究竟还不失为一种安慰吧. "通过这些书信,作者巧妙地隐身在文字之后,从旁观者的角度描写伊丽莎白独特的性格特点,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使读者对人物了解得更加深入. 1800 年到 1830 年,英国处于摄政王的统治之下,一类特殊的男子类型在伦敦出现了:这些男子被称作"伦敦蝴蝶" ,后来这个词成为了纨绔子弟的代名词.他们着装优雅,礼仪无懈可击,面部表情略带忧郁;他们举止冷漠,言语刻薄;他们气质卓越,智慧超凡.他们轻视中产阶级,认为中产阶级不学无术,缺乏教养,满身铜臭.他们追求一种植物性的生活,因而对中产阶级哪种动物性的热情和吵吵闹闹生活方式充满反感 ------他们自认为不是像动物一样的中产阶级,而是绅士,因而他们严谨,禁欲,总是想要在人生的各各方面都表现完美, 而不像中产阶级那样肆无忌惮, 不拘小节. 在小说中, 达西就是这个特殊的时代中的这个特殊群体的代表人物.他为他的高贵血统感到骄傲, 对他来说,班纳特这个中产阶级家庭根本不能匹配自己的朋友;班纳特家的亲戚也是一群没文化的,低俗的人.他对班纳特一家的热情及直率感到反感,在他看来,那是荒唐的,应该被一个真正的绅士所抛弃.同时,他认为礼仪的优劣是衡量一个人的标准,甚至是衡量事物和理性的标准.达西不能接受他的好朋友与班纳特夫人,丽迪雅等愚蠢到非同小可的地步的人有任何联系. 达西的性格特征不仅从他与别人的对话交流过程中表现出来, 也从他写给他人的信件中表露出来.他写给伊丽莎白的信就突现了他高傲自负的性格特点.他在信中这样写到: "我昨天晚上说,遇到这样门户不相称的婚姻,轮到我自己身上的时候,我必须用极大的感情上的力量压制,至于说到他们俩这一门婚姻,我所以要反对,还不光光是为了这些理由,因为关于门户高低的问题,我朋友并不象我那么重视.我所以反对这门婚姻,还有别的一些叫人嫌忌的原因———这些原因虽然到现在还存在,而且在两桩事里面同样存在着,可是我早就尽力把它忘了,因为好在眼不见为净.这里必须把这些原因说一说,即使简单地说一说也好.你母亲娘家亲族虽然叫人不太满意,可是比起你们自己家里人那种完全没有体统的情形来,便简直显得无足轻重.你三个妹妹都是始终一贯地做出许多没有体统的事情来,有时候甚至连你父亲也难免……."从这些话语中读者可以清楚地看出,达西认为自己与他的朋友杉格莱都属于上流人士,所以,杉格莱与吉 5 英班纳特订婚是极为不妥的,会辱没了他自己与他朋友高贵的门第,因而必须立即阻止此事的发生. 在《傲慢与偏见》中,书信几乎成为所有人物自我表现的舞台,人物的思想,性情无不在书信中透露出来.威廉柯林斯是班纳特家男主人的远房亲戚,一个牧师,由凯瑟琳德鲍提拔上来,他在班纳特先生死后有权继承其全部财产.他非常拘泥于文字, 并且非常喜爱夸张, 他总是不放过任何机会来赞颂他高贵的, 可敬的施主凯瑟琳鲍德女士.他一方面在这位女士面前毕恭毕敬,一方面在其他人面前趾高气扬,是一个奴性与自负的综合体.这个人物既自卑又自负既自私又伪善,既趋炎附势又愚蠢,而他的这些性格特征在他写的信件中体现得入木三分. 他在出场之前写给班纳特先生的那封信用了许多超出读者想象的溢美之词去赞颂他的施主——凯瑟琳德鲍女士,而这位女士在之后真正呈现出的却是专横及无理.信里的这些文字,使一个势利的,自卑又自大的人物形象生动地跃入读者的眼帘.这封信不仅体现了柯林斯的趋炎附势和自卑的心理, 也体现了他的另一面——自大. 这封信表明, 他认为自己已经成为了高贵的牧师, 因此, 他有权力,也有义务在他管辖的教区里行使他"应有"的权利.他确信,他必定是自己管辖的教区的行为准则——这是他理所当然的特权.在丽迪雅的私奔事件发生后,他写给班纳特一家的信中明了地表达了他对于当初向伊丽莎白求婚被拒的庆幸——不用被卷入班纳特一家的丑闻当中.这封信充分暴露了此人隐藏在冠冕堂皇的词藻下的自私本质. 吉英写的信显示出她的温柔,友好,和蔼.她总是认为每个人都是善良的,她完全没有伊丽莎白和达西的傲慢与多刺,她的温和衬托着伊丽莎白的热烈,而班纳特先生写给柯林斯的信显示出了班纳特先生这个中年人的幽默与睿智. 丽迪雅的信给读者呈现出的是她的无知与轻浮.《傲慢与偏见》中的书信还带给读者独特的美学感受:第一,不同的叙事方法和书信风格打破了小说单一的叙事风格,给读者一种新的视觉感受.同样,由书信带来的视角与叙事角度上的转变,使小说中的事件就像不断在聚光灯下不断旋转的多面体,而作者的视角就是这个聚光灯.这样,作者就可以用独特的方式来体会小说中的每个部分. 用这样的方式,打破了作品完整的一贯性,使读者的感受复杂起来.第二,大多数的信件是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来书写的,因此,当读者同书中的人物同步阅读信件时,会有一种错觉,他们是这封信的第一读者,自己是书中的角色,使读者的感情与书中人物的感情融合起来,对小说的理解更加深入.。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书信体小说的独特叙事魅力
作者:刘明明, LIU Ming-ming
作者单位:安徽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马鞍山,243002
刊名: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Anhu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年,卷(期):2011,28(6)
参考文献(12条)
1.林骧华西方文学批评术语辞典@词条"书信体小说” 1989
2.Shaw Harry"Epistolary" from Dictionary of Literary Terms 1970
3.李维屏评理查逊的书信体小说艺术[期刊论文]-外国文学评论 2002(03)
4.Beebee Thomas O Epistolary Fiction in Europe 1500-1850 1999
5.马丁·华莱士;伍晓明当代叙事学 1991
6.韦勒克,雷;华伦,奥;刘象愚文学理论 1984
7.卢梭;让-雅克;李平沤;何三雅,泽新爱洛伊丝 1993
8.歌德;韩耀成少年维特的烦恼 2010
9.巴赫金;白春仁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 1988
10.黄梅推敲"自我”:小说在18世纪的英国 2003
11.瓦特;伊恩·P;高原小说的兴起 1992
12.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 2003
本文链接:/Periodical_angydxxb-shkxb201106019.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