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样指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
- 格式:docx
- 大小:37.83 KB
- 文档页数:12
小学语文分析课文方法在阅读教学中,一个出色的语文教师要追求智慧的阅读教学,就必须能够智慧地分析课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学语文分析课文方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1小学语文分析课文方法一、抓住课文的重点韩愈在《进学解》一文中提到“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这就是“提要钩玄”的阅读方法,即提出纲要,探索精微。
我们在细读课文时,应用此法探索文章的主旨妙义,进而把握课文的重点。
一节课中,重点不宜过多,否则就失去了确定重点的意义。
例如:在阅读《烛之武退秦师》时,我用红笔勾勒出课文的要点,“晋侯、秦伯围郑--佚之狐推荐烛之武--烛之武说服秦伯与郑人盟--晋侯去之”,进而确定本文的教学重点是第三部分“烛之武如何说服秦伯退军”。
我们备课时,不应计较过多,因为文学作品是过滤选择的结果。
教师确定了课文的重(教材中起决定作用的内容),就如同找到了一把钥匙,就如同聆听到了文章的最强音,其余内容便会迎刃而解。
二、抓准课文的切入点提到上课,同事经常说“好课可遇而不可求”这句话。
“好客难求”产生的原因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时,虽任务相同,教学情境却千变万化,教师在解决这些问题时所采用的策略也不同。
可以说,每个教学的情境都是特殊而具体的,教学策略就应该从问题的特定情境中产生,又应为解决这一问题而创设。
我个人认为,一堂好课,关键在找准课文的切入点,方可达到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激活课堂气氛的目的。
例如:为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备课时,我发现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分别有云彩、金柳、柔波、青荇、水草、星辉等一些清新的物象,诗的第二节中“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这句诗深深打动了我,这个比喻太美、太妙了。
于是我在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时,首先提出“诗人为什么要把金柳比作夕阳中的新娘”这个问题,学生非常活跃地各抒己见,很快地感受到徐志摩对康桥深深的爱和离别的不舍之情。
教师在备课时,通过深入解读课文,挖掘课文的情感价值,去点击、触摸到文章最核心的词、句,经由此词、句出发,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打通整篇文章的脉络。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叶圣陶的这句话一针见血地指出阅读教学必须遵循作者的思路,才能引导学生求得真知。
下面谈谈我在叶老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运用“导路求真”法进行阅读教学的体会。
一、遵思路,纲举目张思路,是作者思考的线索、思维的轨迹。
一篇文章就是一个整体,都有一条或几条线索贯穿全文。
阅读教学遵思路、抓主线,就能纲举目张。
遵路,体现了整体性原则。
不少老师在开始教一篇课文时,都是初读课文,说说“写了什么”,并谓之为从整体出发。
可是学生在说课文大意时常常颠三倒四,言而无序。
这不能光是责怪学生概括能力差,主要还是未能把握文章脉络。
只有理清文路,才能真正达到整体感知课文的目的。
遵路,利于提高阅读能力。
循着作者的思路展开,阅读就能迅速地理清层次,捕捉中心,读懂读通。
如果学生抓住思路发展的线索,掌握了拎线串珠的阅读方法,阅读和理解能力将会大大提高。
遵路,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
文章的思路并不一定都是显而易见的。
琢磨文章的内在联系,往往比一词一句的理解难度更大,它必须有一个比较分析、归纳综合、逻辑推理的过程。
如果教师重视这一过程,引导得法,这将打开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其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品质。
二、拟教路,牵线搭桥文路与学路并不是一致的,这就要求教师去为沟通作者与学生之间的思路牵线搭桥。
首先,教师要研透教材,悟其神,入其境,动其情,然后再研究教法,精心设计教学思路。
1. 课题引路。
课题,可称之为路标,沿路标寻思路,“捷”径通幽。
如我在教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普罗米修斯盗火》时,先让学生找出题目的中心词――“盗火”,接着让学生围绕中心词,提出问题,(普罗米修斯为什么要盗火?又怎样盗火的?盗火后发生了什么情况?最后结果怎样?)再展开学习、研究、感悟,这样,很快就抓住了本文的脉络:(起因) 地球上没有火种,人类生活困苦。
(经过) 用茴香树的枝条从太阳车中偷取了火种,把火种带到人间,人类有了大进步,但他却被绑在高加索山的悬崖上,被鹫鹰啄食。
一、引言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学到知识,不能依靠简单的口头传递,而需要有一个符合学生年龄和认知水平的教案来辅助教学。
一个好的教案不仅要有丰富的内容,而且还要让学生能够轻松理解、易于接受。
如何让教案思路更加清晰易懂,就成为了每个教师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
二、如何让教案思路更加清晰易懂1、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准确的教学目标可以指导教学过程中的多方面运作,包括选题、编排、总结等等。
一个清晰、简明、具体、可衡量和优先的教学目标,可以帮助学生在知识的掌握上明确方向、确立重点、理清头绪,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要有结构良好的教案教案在编写时需要明确的结构,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重点、考核方式、自我评价和问题解决等部分。
教案的结构应该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思维逻辑和心理特征,同时要注意其整体性、传递性和连贯性。
一个组织良好、内容透彻、情感切合、符合大众心理的教案,可以让学生易于接受、欣然学习、主动思考、顺利掌握知识。
3、要有符合实际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学策略的根本,它包括了教师教学关系的建立、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技巧的使用、教学过程的组织、知识的梳理等多种方面。
一个符合实际情况、适应个体差异、创意性强、易于执行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产生兴趣、增强记忆、培养能力、提高成绩。
4、要有有效的教学媒介教学媒介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它包括了教学器具、多媒体等。
教学媒介的使用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具有关键性作用,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种媒体工具,例如幻灯片、视频、图片、音频等来让学生在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更好地接受教育。
5、要有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教学手段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它包括了教学活动、教学任务、教学调查等。
教师应该采用各种实用、创新、差异化、个性化的教学手段来促进学生的学习,让学生在游戏、竞赛、表演、探究、讨论等教学活动中展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6、要有主动的教师角色教师是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环,教师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二、说教法: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
”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
具体做法如下:1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2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3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点拨法是最基本的方法。
所谓点拨法,就是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可以说,点拨法是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提高教学效率,解决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现象的一把金钥匙。
三、说学法:“一个差的老师只会奉献,而好的老师则教会学生发现真理。
”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
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
(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
)学法具体如下:1勾画圈点法——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3自主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4悬念法——带着问题,巩固提高。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中,讨论法很重要,讨论的基本要求,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材的重点和疑难问题进行集体讨论以求明确重点,解决疑难。
这种教学方法的最大特点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当众说话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教学程序:(一)激趣揭题,质疑定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疑,思之始,学之端。
写作思路要清晰【教学目标】1.了解不同文体的根本结构和行文顺序, 明确使写作思路清晰的方法.2.学会拟写提纲, 并体会列提纲的好处.3.在写作实践中做到条理清楚、思路清晰.【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了解不同文体的根本结构和行文顺序.2.明确使写作思路清晰的方法.【教学过程】一、例文导入, 激发思考师:同学们, 阅读下面这个作文片段, 从写作思路的角度评价其写得怎么样.课件出示:我的语文老师姓胡, 我们在背后亲切地称他为老胡. 初见他时, 看他大约五十岁左右, 长得一副老态龙钟的样子, 心想这是一个好对付的老糊涂. 谁知第一次听他上课时, 我大吃一惊, 他讲起课来, 思路清晰, 妙语不断. 从他口中说出的成语, 我们很少听说过, 我不由得心生佩服. 没方法, 被他的魅力吸引, 下课后我不得不恶补成语, 查找资料, 弄懂老胡提到的成语典故的意思, 并摘抄下来. 老胡老胡, 可真不糊涂啊!〔生自由发言〕师:这段话使用了时间顺序, 其中说明时间的关键性词语“初见他时〞“听他上课时〞“下课后〞使得文章思路清晰、富有条理. 我们在写作时要学会将文字按照一定的顺序串起来, 就如同用绳子串起一颗颗珍珠让它变成一串耀眼的珍珠项链一样, 清晰完整地呈现一篇美文.【设计意图】由分析作文片段的写作思路, 引导学生理解如何使一篇文章思路清晰, 轻松自然地导入本课, 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二、经典引路, 探究方法学生活动:回忆学过的写作知识, 结合下面课件出示的名句, 小组讨论什么是“思路〞和怎样才是“思路清晰〞.课件出示:“思路是有一条路的, 一句一句, 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 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 〞——叶圣陶〔分小组交流, 小组代表发言〕预设“思路〞就是文章写作时思考的路径, 思想从什么地方出发, 怎样一步步向前走, 最后到达终点, 表达出想要表达的主旨.“思路清晰〞就是文章结构完整、层次清楚, 清晰交代文章先说了什么, 后说了什么, 主要说了什么.师:我们学的课文, 大都有清晰的思路, 例如《再塑生命的人》就是以时间为顺序展开思路的, 我们一起来回忆课文内容, 思考作者是怎样使文章思路清晰、结构完整的.〔生填写教材P83表格, 师指名答复〕预设课件出示:“我〞与莎莉文小姐第一次见面第二天早晨:莎莉文老师给“我〞一个布娃娃并教“我〞拼写单词有一天:莎莉文老师给“我〞一个更大的布娃娃这天上午:莎莉文老师和“我〞为“杯〞和“水〞这两个词发生争执后来:井房的经历使“我〞的求知欲望油然而生师:这篇文章以时间为顺序, 逐步展现了莎莉文老师教育“我〞的过程, 由教“我〞简单的单词到复杂的词语, 由教“我〞用触觉感知事物到用心灵去体验事物, 从而来唤醒“我〞的灵魂, 再塑了“我〞的生命, 使得文章思路清晰, 结构完整.思考《植树的牧羊人》《走一步, 再走一步》两篇文章是如何做到思路清晰的, 比拟两文有何不同.学生活动:〔1〕小组讨论两篇课文思路清晰的原因, 并比拟异同.〔2〕小组代表发言.预设两篇文章都以时间为序组织材料, 表达中心, 但《植树的牧羊人》是用时间顺序串起几件事〔三次见到牧羊人的经历〕, 来赞美牧羊人的精神;《走一步, 再走一步》是以时间为序, 结合地点的转换交代一件事情的起因、开展、结果〔“我〞冒险、遇险、脱险的经历〕以及从中获得的道理. 由此可见, 写几件事时, 要用一条主线贯穿全文、表达主题, 让文章思路清晰. 当只写一件事时, 要以事情的开展为顺序, 把前因后果交代清楚.【设计意图】本环节用经典引路, 通过分析比拟, 归纳出使文章思路清晰的方法, 这既是对阅读方法的总结, 也为下面的写作实践做好铺垫.三、掌握理论, 明确步骤师:我们回忆已学过的课文, 知道了一些使文章思路清晰的方法. 现在再让我们来看看一些名家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是如何做的.学生活动:〔1〕阅读教材P85补白局部朱光潜写的有关写作的一段话.〔2〕小组讨论, 归纳总结朱光潜提出的具体做法.〔3〕小组代表发言.预设朱光潜认为写作时应该做这几步:首先定下题目, 围绕题目想出相关的材料并写在纸上, 再围绕中心选择能表达中心的材料留下来, 最后从这些材料中理出一条线索或顺序, 写出纲要.师:在写作实践中按朱光潜说的去具体实施, 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步骤入手.课件出示:审清题意, 明确中心;确定顺序, 定好详略;形成框架, 列好提纲.〔1〕审清题意, 明确中心.师:看到作文题目, 你可能会有很多想法, 会想到很多材料. 这时别急于落笔, 首先想清楚你要表达的中心是什么, 再据此取舍材料, 并思考文章的整体结构. 比方, 要表达“他是一个热爱学习的学生〞这一中心, 下面这些材料, 你会用到哪些呢?A.他放学之后总是先写作业.B.他上课时认真听讲, 认真记笔记.C.他写完作业之后常常进行体育锻炼.D.他经常在学习上帮助成绩不好的同学.E.他经常参加学校组织的公益活动.F.他家离学校很远, 但每天坚持骑自行车上学, 从不让父母接送.G.他热爱课外阅读, 经常出入图书馆和书店.〔生自由发言, 阐述选择某几项材料的理由〕预设这些材料中能表达“他是一个热爱学习的学生〞这个中心的有A、B、G, 所以应该选择这三个材料. C是写他做体育锻炼, D写的是他乐于助人, E表现他热衷于公益, F 写他独立, 这些材料与“热爱学习〞这个中心没有关联, 所以应该舍弃.〔2〕确定顺序, 定好详略.师:我们确定好写作的中心后, 可以根据文体和写作内容, 来确定写作顺序. 大家思考一下, 常见的写作顺序有哪些呢?学生活动:①小组合作:结合所学的课文, 整理归纳出写作顺序的种类.②小组讨论:各种文体分别该采用哪种顺序来写才适宜.③小组代表发言, 全班交流展示.预设①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②a.以写人记事、表情达意为主的记叙文可以选择时间顺序, 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为序, 对事情的来龙去脉进行具体描述, 以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或表现某种主题. 如果有多件事, 按事情开展的先后顺序来写, 也可采用倒叙、插叙等顺序来写. 如《植树的牧羊人》一文就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b.按事物的空间结构顺序来说明, 或从外到内, 或从上到下, 或从整体到局部加以介绍, 这种顺序有利于全面说明事物各方面的特征.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介绍百草园的各种景物时, 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的句式, 就是按照空间顺序来写景物.c.按逻辑顺序安排层次. 逻辑顺序是按照事理关系来安排先后顺序的, 这样安排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 逻辑顺序一般是按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由主要到次要的顺序进行说明或论述. 如《纪念白求恩》一文依次赞扬了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共产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最后总述他的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是由分到总的逻辑顺序.〔3〕形成框架, 列好提纲.经过前面的两个步骤, 我们头脑中大概有了作文的框架, 最后我们就要用提纲的形式把它呈现出来, 这样有助于思路的清晰和完善.【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教材的补白局部, 让学生分析、归纳使文章思路清晰的步骤, 为写作实践打下根底. 再逐步引导学生分析每一步的具体做法, 培养学生在写作之前进行思维训练的习惯. 并且在此过程中, 引导学生梳理已学的课文, 整理归纳各种文体所采用的写作顺序, 培养学生整理归纳的能力.【板书设计】写作思路要清晰第2课时【课时目标】1.学会列提纲, 并体会其好处.2.在写作实践中做到条理清楚、思路清晰.【教学过程】一、了解提纲师:上节课, 我们知道了如何使思路清晰的步骤, 明白写作前可以先列个提纲. 那么我们该如何列提纲呢?列哪些内容呢?其实在提纲中, 我们只需要写内容的要点、文章的大致安排, 确定文章的写作顺序、详略安排等就可以了.列出所要写的文章的内容要点, 把它的主要框架勾画出来, 以便正式动笔之前可以大致安排一下文章的结构, 如先写什么问题, 依次再写什么问题, 主要分几层等.以教材P84写作实践一为例, 分析如何列提纲.课件出示:提纲例如题目:《“周大帅〞二三事》主题:同学“周大帅〞有率真、率直、帅气的性格特点.主要事件:〔1〕一次我忘记了带钱无法坐公交, 他为我付坐公交车的车费化解我的窘境. 〔率真〕〔2〕为班级中受到他人嘲笑或被欺负的人打抱不平. 〔率直〕〔3〕足球场上, 与他校足球队比赛时, 骁勇善战, 大破他队球门. 〔帅气〕写作顺序:以地点转换为顺序.内容概述:首先写在学校教室里他为受欺负的同学打抱不平的事件, 表达他的率直;再写放学后坐公交车, 他帮我付坐公交车的车费化解我的为难境况, 表达他的率真;最后写在体育馆的足球场上, 参加足球比赛时他克服重重困难, 大破他队球门时的帅气, 表达他为校争光、奋力拼搏的精神.师:从例如中, 我们可以看到, 列提纲要写出这几点内容, 包括题目、主题、主要事件〔或主要情节〕、写作顺序, 最后可以写一个作文的内容概述. 这样, 一篇文章的大体思路就可以确定了.二、学列提纲参照上面的例如, 根据教材P84的“写作实践二〞的提示内容, 以《这天, 我回家晚了》为题列提纲.〔1〕生自主思考并列出《这天, 我回家晚了》的作文提纲.〔2〕师随机检查并指导修改.预设课件出示:《这天, 我回家晚了》提纲主题:我因助人为乐而晚回家.主要情节:①到同学家写作业;②回家路上送迷路老人回家;③回到家被父母责备, 说清真相.写作顺序:时间顺序.内容概述:首先写放学后我应同学的邀请去他家做作业;接着写在他家与他一起玩、看电视, 发现时间不早了, 怕父母担忧就急忙往家赶, 最后详细写回家路上碰到一个老人迷路了, 送他回家;之后我回到家时天都黑了, 父母很着急, 到处找我, 我将事情经过告诉了父母, 得到了夸奖.师:采访提纲和前两个写作提纲有所不同, 它是采访者在采访前所草拟的任务大纲, 其涵盖了采访的目的、采访过程的操作以及可能发生的情况, 对完成采访任务起辅助性作用.列采访提纲要包括这样几项内容:〔1〕采访对象;〔2〕采访主题;〔3〕采访时间和方式;〔4〕采访问题.〔1〕生自主思考并列提纲.〔2〕师检查并指导.课件出示:《对王老师的一次访问》提纲采访对象:七年级〔1〕班语文老师王老师.采访主题:怎么学好语文.采访时间:周五下午放学后.采访方式:面对面访谈.采访问题:①您为什么选择做一个语文老师?②学习语文有什么诀窍?③我喜欢语文, 可是我每次考试却考不了高分, 我该怎么办?④很多同学在课外喜欢读一些书, 您有什么推荐的课外书吗?⑤如果想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 我该怎么做呢?师小结:列提纲有助于快速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在写作过程中, 使我们能围绕中心, 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地进行表达, 有利于提高写作效率.结束语:同学们,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我们明白了使文章思路清晰的方法, 学习了怎么列提纲. 希望同学们在平时的写作中, 经常使用这些方法, 训练自己的写作思维, 养成写作前勤于思考、勤于列提纲的习惯, 这样我们写出来的文章的思路一定是清晰的! 三、布置作业阅读教材P84、85“写作实践〞局部, 从三个题目中任选一个, 根据课堂上列的提纲, 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板书设计】写作思路要清晰【板书设计】本次教学设计, 以例如作指引, 让学生有章法可循. 先给出例如, 总结出要做到文章思路清晰的步骤, 让学生养成写作之前充分思考的习惯, 训练学生的写作思维, 接着用例如来引导学生学列提纲, 使学生在写文章时能做到有条理、思路清晰, 从而提升写作能力.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目标】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2.结合背景, 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通过联想和想象, 赏析诗歌.3.背诵诗歌.【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明确目标七言绝句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 属于近体诗范畴. 七言绝句全诗四句, 每句七言, 在押韵等方面有严格的格律要求. 诗体起源于南朝乐府歌行或北朝乐府民歌, 或可追溯到西晋的民谣, 定型、成熟于唐代. 自唐代以来, 名篇佳句很多, 咏史、怀古、议政事、抒抱负、诉幽怨、说友情……题材多样, 精彩纷呈, 七言绝句在诗歌各种体式中是最受欢送的样式之一.今天我们学习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四首七言绝句.【设计意图】本环节用从简短介绍七言绝句导入, 让学生大概知晓七言绝句的历史及特点, 快速明确学习内容的大体定位及方式.二、读四首诗师:“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吟诵诗歌, 是解读诗歌的途径, 也是理解诗歌的前提. 看看谁能将这四首诗吟诵出诗的味道来!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诵读这四首诗歌, 没有把握读准的字音要圈画出来.〔生自由读诗后交流生字〕课件出示:寂寥.〔liáo〕春朝.〔zhāo〕碧霄.〔xiāo〕戍.〔shù〕夜阑.〔lán〕潼.关〔tónɡ〕〔1〕自由朗读, 体会节奏.〔2〕根据指导, 读出节奏.课件出示:七言绝句节奏:按意义可划分为“四三〞, 如“一夜征人/尽望乡〞. 也可以按节奏可划分为“二二二一〞, 如“唯见/长江/天际/流〞;或“二二一二〞, 如“闻道/龙标/过/五溪〞等.〔3〕听读, 明确节奏.听名家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 学生标注出朗读节奏, 并尝试朗读.〔4〕齐读, 体会节奏.古人吟诵是先有曲调的, 虽有曲调, 但不同于唱歌, 因为吟诵的曲调是不固定的.也就是说, 同一首诗可以用不同的曲调来吟诵. 我们应先吟准字音, 吐字清晰, 做到所谓的“字正〞, 再通过拖音, 使声腔饱满, 做到所谓的“腔圆〞, 字正腔圆是对吟诵的根本要求, 以此来感受诗歌的韵味.〔1〕标注韵脚.课件出示:①用“○〞标示出这四首诗的韵脚.②写出每首诗所押的韵.③韵脚在朗读的时候, 是有拖音的. 试读出每首诗的韵脚的韵味来.预设课件出示:秋词〔其一〕[唐]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夜雨寄北[唐]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宋]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潼关[清]谭嗣同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2〕指名范读, 体会吟诵方法.〔3〕学生比赛吟诵, 读出韵味.师小结:教育家叶圣陶曾对吟诵做出过以下要求:“令学生吟诵, 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 而不看作一种负担. 一遍比一遍读来入调, 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 并不希望早一点能够背诵, 而自然到达纯熟的境界. 〞我们可以通过反复地吟诵, 不断地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不断地加深对整首诗的理解, 逐渐感悟诗歌的节奏美、韵律美, 还可以加深对作者创作情境的体会.【设计意图】这四首七言绝句格式整齐, 音韵和谐, 适于学习简单的诗歌吟诵方法. 本环节从韵脚切入, 通过吟诵, 体会韵味. 适当补充相关知识, 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 在体会中学习, 提高语文素养,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赏四幅画师:通过吟诵, 这四首诗在同学们的脑海中展现出怎样的画面呢?试着用语言描述出来.提示:可以结合诗歌下面的解读及《状元大课堂》相关的译文描述, 还可以发挥联想、想象, 运用修辞手法.〔生自由描述画面〕师指导:可多角度描述, 参加想象成分, 但是根本内容必须来自诗歌.预设课件出示:《秋词》〔其一〕:自古以来, 文人骚客都悲叹秋天萧条, 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 秋高气爽, 万里晴空, 白云飘浮. 一只仙鹤排开云层扶摇直上, 便引发我的诗情飞上云霄.《夜雨寄北》:你问我何时回家, 我回家的日期定不下来啊! 我此时唯一能告诉你的, 就是这正在盛满秋池的绵绵不尽的巴山夜雨了.如果有那么一天, 我们一起坐在家里的西窗下, 共剪烛花, 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 那该多好!《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穷居孤村, 躺卧不起, 我不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哀伤, 心中还想着替国家戍守边疆.夜深了, 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声, 就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 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潼关》:久远的高高云层就聚集在这座雄关之上, 秋风阵阵吹散嗒嗒的马蹄声. 那从群山中冲决而出的黄河, 尽管已奔入辽阔的平原, 但仍嫌拘束似的在不断冲击着河岸;而西去的群山, 虽然走向与黄河相反, 但仿佛也在力戒平坦, 一峰更比一峰高.师小结:诗歌是优美的, 语言凝练, 我们描摹的语言总显得苍白无力, 难以透彻地传达诗中的意蕴, 更让我们体会到诗歌的美妙.【设计意图】诗歌就是一幅画. 本环节旨在让学生通过描述画面, 到达理解诗意、体会意境的目的. 结合第六单元所学的联想与想象, 学生可以有多种描述. 核心点是训练学生结合注释和相关资料对诗意有自己的理解.四、明四种情师:这四首诗歌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呢?提示:可以抓住诗歌中典型景物即意象分析, 也可以抓住表达情感的关键词分析.〔生自由交流, 师点评, 引导生运用适当的方法解读诗句〕预设课件出示:〔1〕《秋词》〔其一〕:①运用了比照的手法, 将古人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比照. 表达了诗人乐观的心境.②“排〞字写出了飞鹤搏击长空的豪情壮志, 抒发了诗人发奋进取的豪情, 这正是诗人虽遭贬, 却绝不消沉的顽强意志的生动表达.③秋天可写的景物很多, 刘禹锡在诗中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 作者借飞鹤冲天的形象说明心志:在厄运面前决不低头, 要积极发奋向上.〔2〕《夜雨寄北》:①诗的开头两句用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 阐发了孤寂的情绪和对妻子深深的思念.首句起笔以“君〞直呼对方, 以独特的视角勾画出一幅夫妻相思、温情脉脉的画面. 这句诗的独特之处在于诗人以错位的视角写相思之情, 即对方未必真有信寄来询问归期, 而是诗人设想妻子思念、询问归期.“巴山夜雨涨秋池〞直写自己当时所处的环境, 也就是写景. 诗人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特定的环境:巴山, 秋夜, 大雨倾盆. 作者对这个环境做了较为具体的描写, 不仅写了天上所下之雨, 而且写了池中所积之雨. 通过写实的景物, 使人仿佛感受到了当时孤独、凄凉的气氛. 这无尽的秋雨使人心烦, 盈盈的池水令人情满, 自然作者的内心情感也汹涌难平. “涨秋池〞的岂止是滂沱的秋雨和池水, 清楚是作者在不眠之夜对妻子无限思念的感情波涛.②三、四句是虚写未来. 诗人在秋雨绵绵之夜, 触景生情, 展开想象的翅膀, 用丰富而自然的联想来表现他们夫妻的恩爱之情. 诗人在此选取了两种情态:一个是动态“共剪〞, 一个是语态“却话〞. “共剪西窗烛〞, 具体细腻而又无限传神地描绘出了一幅良宵美景图, 一个“共〞字极写了亲昵之情态. 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 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3〕《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①这首诗以“痴情化梦〞的手法, 深沉地表达了作者收复国土、报效祖国的壮志和那种“年既老而不衰〞的矢志不渝的精神, 向读者展示了诗人的一片赤胆忠心.②一、二两句, “僵卧孤村不自哀〞表达了作者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态, “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作者此时凄凉的境遇. “僵〞字写年迈, 写肌骨衰老, “卧〞字写多病, 写长期卧床;“孤〞字写生活孤苦, 不仅居处偏僻, 而且思想苦闷, 没有知音;“村〞字写诗人贫困村居, 过着荒村野老的凄苦生活. 这四字写出了作者罢官回乡后寂寞、窘迫、冷落的生活现状. “尚思为国戍轮台〞是对“不自哀〞这种精神状态的解释, 前后照应, 形成比照. 作为一个年近七旬的老人, 诗人仍有“为国戍轮台〞的壮志, 让人肃然起敬、感慨扼腕.③三、四两句, 诗人因“思〞而夜不能眠, 不能眠就更真切地感知自然界的风吹雨打声, 由自然界的风雨又想到国家的风雨飘摇, 由国家的风雨飘摇自然又会联想到战争的风云、壮年的军旅生活. 这样听着、想着, 辗转反侧, 幻化出特殊的梦境——“铁马冰河〞. “入梦来〞反映了政治现实的可悲:诗人有心报国却遭排斥而无法杀敌, 一腔卫国壮志只能形诸梦境. “铁马冰河入梦来〞正是诗人日夜所思的结果, 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英雄气概.〔4〕《潼关》:首句写潼关雄踞山腰, 下临黄河, 形势十分险要;次句写作者行经此地, 马蹄声声, 被秋风吹散, 点明时间和旅程;三、四句写黄河浩浩荡荡以及潼关境域内的山峦起伏. 全诗虽都在写山水, 却是诗人感觉中的山水, 让人强烈感受到诗人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 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师小结:古人作诗常精心选择一些典型物象来表达主观情感, 这就是意象. 诗歌中通过意象表达情感的方法需要大家在长期阅读中仔细揣摩. 通过景物描写、借景抒情含蓄表达情感, 也是诗文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 上面诗歌中的“巴山夜雨〞“风吹雨〞就是这种手法的运用. 当然, 理解这样含蓄的情感, 得联系诗人生平和他写诗时的处境分析.【设计意图】本环节根据初中古诗词教学要求, 适当学习通过分析意象、借景抒情等手法理解诗歌, 学习初步赏析诗歌, 品味诗歌.五、知四种人师:了解作家的生平、主要的人生经历或者看看他的其他文学作品, 你会对诗人有更全面的认识. 阅读下面材料, 结合我们学习的四首诗歌, 你从中读出了四位怎样的诗人?〔必要时教师对材料进行解读, 以帮助学生理解材料〕课件出示:材料一:马思边草拳毛动, 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 为君扶病上高台. 〔刘禹锡《始闻秋风》〕莫道谗言如浪深, 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 吹尽狂沙始到金. [刘禹锡《浪淘沙》〔其八〕]塞北梅花羌笛吹, 淮南桂树小山词. 请君莫奏前朝曲, 听唱新翻杨柳枝. [刘禹锡《杨柳枝词》〔其一〕]材料二: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锦瑟》〕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 〔李商隐《无题》〕材料三:《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作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十一月四日. 陆游自南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罢官后, 闲居家乡山阴农村. 当时诗人已经68岁, 虽然年迈, 但爱国热情丝毫未减, 日夜惦念报效国家, 可诗人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 在现实中已不可能实现, 于是, 在一个“风雨大作〞的夜里, 诗人触景生情, 由情生思, 在梦中实现了自己金戈铁马驰骋中原的愿望.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材料四:。
对学生的点拨与思考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良好的思考能力是我们的责任。
因此,我们必须为学生提供正确的引导和适当的思考方法。
以下是一些对学生的点拨与思考。
首先,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在学习中应重视时间的安排,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并严格执行。
他们需要有自我激励的能力,努力克服挫折,并保持专注和耐心。
在面临困难时,学生应该主动向老师和同学寻求帮助,并积极利用各种学习资源。
其次,我们应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学生应该学会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为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引入讨论和互动的方式,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考活动,如写作、绘画、设计等。
另外,我们还应该教会学生如何有效地学习和记忆知识。
学生应该学会制定合适的学习方法和记忆方法,如归纳法、联想法、用图表、卡片等等。
他们应该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善于提取和归纳重要信息。
学生还应该学会分析问题的方式,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此外,学习方法和记忆方法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和学习辅导来传授。
此外,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学生应该了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并为社会做出贡献。
他们需要关注社会问题,比如环境污染、恶性竞争等,积极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行动中。
我们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文学作品解读作为教师或导师,引导学生进行文学作品解读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通过深入解读文学作品,学生可以培养对文学的兴趣,提升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然而,由于学生对文学作品的不熟悉和理解能力的限制,他们可能面临困惑和挫折。
本文将探讨几种有效的方法,以帮助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文学作品解读。
第一,为学生提供背景知识。
很多文学作品都是在特定的历史、社会和文化背景下创作的,因此,理解作品的历史和背景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可以提供相关的背景知识,让学生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作者的生活经历和作品的时代特点。
这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作品,并帮助他们解读作品中的隐含含义。
第二,教授文学分析的基本理论。
学生在进行文学作品解读时,需要掌握一些文学分析的基本理论。
例如,教师可以教授学生如何识别并分析作品中的主题、情节、角色、象征和意象等元素。
通过掌握这些基本理论,学生可以更好地组织和表达他们的解读观点,并对作品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第三,提供多样化的解读视角。
文学作品通常有着不同的解读角度和观点。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解读作品,例如结构主义、新批评、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等。
通过引入多样化的解读视角,学生可以理解到文学作品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第四,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和交流。
在文学作品解读的过程中,学生应该被鼓励积极参与讨论和交流。
教师可以组织小组讨论或课堂讲解来鼓励学生分享他们的解读观点和感受。
通过与同学的交流和讨论,学生可以互相启发,拓宽自己的思维和观点,进一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第五,提供具体的案例分析。
学生通常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应用所学的解读方法,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
通过分析文学作品的实际案例,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解读方法的应用和效果,并培养他们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综上所述,引导学生进行文学作品解读是一项需要耐心和技巧的任务。
如何指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作者:王丽媛来源:《甘肃教育》2013年第18期〔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理清思路;中心句;标题;结构;板书〔中图分类号〕 G623.2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18—0035—01关于思路,叶圣陶先生有一个形象的解释:“思路是个比喻的说法,即把一番话或一篇文章比作思想走过的一条路。
思想从什么地方出发,怎样一步一步地往前走,最后达到怎样的终点。
”也就是说,一篇文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表达一定的思想,而思想的表达需要一个过程,需要走过一段路径,体现一定的内在逻辑。
据此,我们可以把思路定义为:作者在构思时,经过反复地思考之后,形成并表现在文章中的指向,表达目的的思维轨迹。
理清思路,就是要透过文章表面的语言形式,弄清文章各个意义单元(通常以节、段或句为其形式上的标志)是怎样相互联系,怎样组合成一个整体,从而有效地表达主旨的,以及这样组织的道理所在。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中心,开发智力,发展思维能力,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找出文章的中心句,领悟思路思路并不是一条直路,倒像是一个圆,其往往是围绕中心意思而展开,具有“向心性”。
因此,找中心句是理清文章思路的一个重要方法。
中心句是一段文章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句子,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要情感,它在全文中起主导作用,是文章中最重要的句子。
学生在阅读时找准了中心句,也就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如,课文《詹天佑》中的第一句话,“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就是全文的中心句,文章的内容就是以“杰出”和“爱国”两个词为线索展开的。
学生只要抓住了这个中心,就能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就能通过学习詹天佑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立志报国的思想,从而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大胆创新的意识。
二、透过题目分析内容,梳理思路题者“额”也,目者“眼睛”也,题目是文章的窗口,题目往往直接提示或间接暗示了文章的思路。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诫子书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诫子书导学案第【1】篇〗《诫子书》精品教案(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通过疏通文意,引导学生积累重点词语和文言知识。
2.通过为书法作品写解说词的活动,训练学生理清文章思路。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积累重点词语和文言知识,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难点:理清文章思路,明确作者观点。
三、教学策略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合作学习、实践活动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朗读法,课文句式整齐,朗朗上口。
在疏通文意的环节反复朗读,不仅可以促进理解,也可以让学生体会文言文的韵律美,受到传统文化熏陶。
2.通过勾勒思维导图和编写解说词的活动,让学生在相互合作探究中,学会理清文章思路,理解关键语句含义。
四、教学过程(一)设置情景,活动导入导语:最近学校举办了“弘扬传统文化,名家书法作品展”的活动。
作为一名志愿讲解员,请你根据所学课文和相关知识,为下面这幅书法作品写一段解说词,让同学们在欣赏书法作品的同时也能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出示幻灯片,展示书法作品。
1.请同学来辨识一下书法作品中的八个大字。
明确:“淡泊明志”“宁静致远”2.哪位同学知道这八个字出自哪里?文章的作者是谁?明确:出自《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作者是诸葛亮。
诫,告诫,劝勉。
诫子书,即诸葛亮写给儿子,旨在劝诫,劝勉的信。
如果要为这幅书法作品配解说词,达到弘扬传统文化的目的,首先就要明确这句话的含义。
下面就让我们追本溯源,来读一读书法作品中文字的出处──《诫子书》。
【设计意图】设置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
(二)合作探究,疏通文意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和断句。
(1)教师朗读,字音、断句示范。
(2)指导学生自读,鼓励互读纠错。
(3)全班齐读,体会文章韵律。
请同学们关注以下语句的断句与韵律美。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叙事性文章教学应注意哪几点?1.通过语言文字,理解思想内容。
◆叙事性作品的思想内容蕴含在语言文字之中。
◆重视朗读指导,要求学生背诵精彩段落。
2.理清作者的思路。
3.学习叙事性作品的语言。
(1)通过语言文字,理解思想内容。
◆叙事性作品的思想内容蕴含在语言文字之中。
因此,教学叙事性作品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抓住重点词句,使学生感受人或事的形象。
语言文字指的是对表现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有突出作用的词句和段落。
如表现人物行动和心理活动的深刻生动的词句,人物的个性化的语言,作者的精辟的议论和抒情性的语句等。
◆重视朗读指导,要求学生背诵精彩段落。
叙事性作品的教学,只靠理解语言文字是不够的,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去体会和感受。
感受的最有效方法就是朗读。
要引导学生多读,在朗读中感受文章的思想感情,同时进一步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教师应该在课堂上落实朗读训练,让各种形式的朗读出现在课堂上;提高朗读效率,使学生每次朗读都有一定的目的,这样才能有效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进而为阅读欣赏作好铺垫。
(2)理清作者的思路。
★意义: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思路分类:纵向思路、横向思路。
★理清作者的思路方法:从理解课文的层次结构入手。
有的可按时间来分,如《一定要争气》有的可按故事发展的阶段来分,如《飞夺泸定桥》有的可按事件的性质归类来分,如《李时珍》有的按空间位置的转换来分,如《海滨小城》有的可按总分关系来分,如《威尼斯的小艇》★文章不同,理清思路的方法也不同:一是借助审题、释题。
结合课文,举例说明:《观潮》。
二是抓关键词。
结合课文,举例说明:《我的战友邱少云》课堂练习:【文字案例4】学生阅读《富饶的西沙群岛》,理清本文作者的思路。
(3)学习叙事性作品的语言。
小学生学习语言循序渐进的过程是怎样的?低年级:应把识字和词句的教学放在重要的位置。
对于课文中一些生动形象的语句要多通过指导朗读帮助学生理解、掌握。
另外,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回答回答、复述等活动中,运用这些词句,从而丰富语言的积累。
九年级《谈创造性思维》教案优质范文3篇教师是人灵魂的工程师,是世界上最阳光的职业。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九年级《谈创造性思维》教案优质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九年级《谈创造性思维》教案优质范文一知识与技能1.积累词语,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理解观点和支撑观点的材料之间、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3.培养独立阅读、认真探究、积极讨论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在快速高效的默读中,把握文章的结构,理解文章的思路,了解议论文中常用的道理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
2.体会本文语言严谨平和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鼓励学生争做一个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人。
【教学重难点】1.掌握本文紧扣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论证思路以及运用事实论证的方法。
2.理解观点和支撑观点的材料之间的关系。
3.理解“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这一句话的含意。
4.品味设问句的表达效果。
【教学工具】教学PPT,朗读音频【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
2.互动探究法。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趣味导入同学们,一张白纸有四个角,假如你把它剪掉一个,它还有几个角?(3个、5个……这取决于剪的方法,可能是沿对角线剪,可能是只剪一个小角,也可能是弯曲着一个角剪……)可见,生活中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正如苏东坡的诗句所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每一种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结论也各不相同,这就需要我们具有创造性思维。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讲述这个道理的课文——《谈创造性思维》。
二、知识卡片1.作者档案罗迦费因格,1948年生,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
发表过《踢醒沉睡之心》《当头棒喝》等著作。
“唯一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
2.背景链接本文选自《中外母语教材选粹》(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许多人在生活、学习的过程中,受传统思想的束缚,容易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知识学得比较死,不善于活用,不会跳出圈外去思考问题。
绿四年级下册教案优质5篇认真写好教案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准备教学资源和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和兴趣,优秀的教案应当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以下是作者精心为您推荐的绿四年级下册教案优质5篇,供大家参考。
绿四年级下册教案篇1教学目标:1、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练习有感情朗读。
2、概括课文内容,理清写作思路。
3、学习描写瀑布的表达方法,感悟人类破坏环境造成的严重后果。
教学重点:学习描写瀑布的表达方法教学准备:投影描写瀑布的语段。
教学过程:一、指导有感情朗读,思考课文主要内容。
(10分钟)指名读课文各自然段,读后评议是否读出文章的感情色彩。
相机指导读法,再指名读或范读、领读,力求读出文章的思想感情来。
二、引导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
(3分钟)同学们已经读了几遍课文,说说课文哪几段写了葬礼的情况?哪几段介绍了塞特凯达斯瀑布由胜转衰的经过?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及时点拨,总结板书。
一(1)举行葬礼二(2-6)由胜转衰三(7-8)葬礼过程教师提示:本文的重点在第二段(2--6自然段)三、带着如下问题,自读课文。
(5分钟)黑板出示:1、塞特凯达斯瀑布原来是什么样的?即将枯竭的塞特凯达斯瀑布又是什么样的?用#画下来。
2、什么原因造成了塞特凯达斯瀑布的枯竭?用﹏﹏画下来。
学生自读后,做好发言的准备,举起手来。
四、交流读后感想(15分钟)1、学生围绕教师的问题自主发言,朗读自己找到的有关句子,说说自己的理解。
2、教师在学生发言之后,适时投影有关的语段,引导大家讨论。
投影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并回答问题:原来,塞特凯达斯瀑布曾经是世界上流量的瀑布,()的河水从悬崖上(),(),()。
尤其是每年汛期,塞特凯达斯瀑布气势更是雄伟壮观,吸引了世界各地的许多游客。
人们在这()的()面前,流连忘返。
这段话表现了塞特凯达斯瀑布的(),不仅通过所填的这些词语,正面描写了塞特凯达斯瀑布,还通过对()的介绍,侧面衬托了瀑布的特点。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始终希望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从而掌握语文知识和加强思维能力。
但是,很多孩子总是感觉无法理解课文,对于他们来说,语文学习变得无趣、无用甚至是难以理解。
那么,我们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1.引导学生扩展了解词汇语文教学的基石是词汇,词汇是阅读理解和写作的主要工具。
词汇的广度和深度会直接影响到孩子们的语文阅读能力。
因此,教师应该帮助孩子扩大词汇量,增加孩子们对词汇的理解。
为了扩大词汇量,语文教师可以采用以下的方法:(1)学习同义词和反义词。
同义词和反义词将词汇的理解扩大到了词汇的同类和反类之间,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上下文。
例如,当学生遇到“害怕”这个词时,如果遇到“恐惧”、“畏惧”等同义词,那么课文的理解就更加深入了。
(2)学习词根和词缀。
词根是单词中的基础,词缀则为意思的变化提供了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一些词根和词缀帮助孩子们掌握词汇的深度和广度。
(3)课文中的生词需要有专门的讲解。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也要对学生在阅读课文中遇到的生词加以解释,帮助学生掌握重要的词汇。
2.鼓励学生阅读高质量的文本高质量的文本是培养孩子们的语文阅读兴趣和提高阅读能力的关键。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鼓励学生阅读高质量的文本:(1)课堂上介绍一些经典的小说、散文、诗歌等文本,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2)鼓励学生自由选择文化阶梯上的读物,例如经典文学、名人传记和历史小说等,学生可以在自我探索中对文化理解更深入。
(3)鼓励学生阅读儿童文学作品,比如童话和寓言故事,为学生带来各种形式和魅力的文学。
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语言结构分析,结构分析是提高孩子们语言能力的主要手段之一。
不仅是词汇,孩子们还需要理解故事的结构与整体旨意。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的方法帮助学生提高结构分析能力:(1)教师应该学会解读各类课文的结构,包括不同文体中的叙事结构、议论结构、描写结构等,并向学生讲解这些结构的作用和使用场合。
20 陀螺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2.指导学生通过品读抒情、议论的语句解读文章主旨。
3.学习从情感、含义、修辞等方面赏析文章的语言。
4.使学生认识到玩具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并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获得独到的感受。
重难点:1.指导学生通过品读抒情、议论的语句解读文章主旨。
2.指导学生从情感、含义、修辞等方面赏析文章的语言。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
1.同学们,玩具是我们喜欢的东西,许多人成年之后对玩具仍然情有独钟,久久不能忘怀,那么玩具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玩具,而是演化为一段难忘的经历,一段难以割舍的情感,一段萦绕于心的感悟。
今天,高洪波老师的一篇《陀螺》就是这样一篇有着丰富内涵、充满童真童趣的文章,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学习吧!2.作者简介:高洪波,笔名向川1951年生,内蒙古自治区开鲁县人,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儿童文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诗刊》主编出版有儿童诗集《大象法官》《吃石头的鳄鱼》等,散文集《捕鼠记》《悄悄话》,评论集《说给缚斯的情话》等儿童诗《我想》、散文集《悄悄话》分别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一、三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2.学习生字词妩wǔ媚mèi 钉dīnɡ旋xuán 兵bīnɡ恨hèn 帅shuài 彻chè溃kuì誉yù丑chǒu 豪háo3.读准字音冰嘎儿(ɡā) 头晃齿豁(huō) 憨态可掬(jū)角锥(zhuī) 镟床(xuàn) 挑衅(xìn)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默读课文,思考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小时候“我”很爱玩陀螺,却做不好。
后来,叔叔帮“我”做了一只其貌不扬的陀螺。
小伙伴都嘲笑“我”的陀螺,但“我”的陀螺十分顽强,打败了其他伙伴的陀螺,这件事令“我”终身难忘。
六年级上册语文《草原》教案六年级上册语文《草原》教案1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字词,会认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并结合词语的学习,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能正确读写“渲染、勾勒、一碧千里、回味、襟飘带舞、拘束、羞涩”等词语。
理解词语的意思,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
3、帮助学生理清课文思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通过理解蒙汉人民的深情厚意,激发学生对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之情。
4.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阅读课文。
课前准备:1、搜集草原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了解内蒙古草原的风土人情。
2、歌曲《天堂》,描写草原生活的乐曲一首。
重点难点重点:引导学生随着作家的叙述在脑海中想象出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草原风光之美和人文情怀。
难点:联系课文,说说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题出示目标1、板书课题,生齐读2、出示教学目标识记本课生字新词,当堂默写熟读课文,读通、读准了解课文主要内容3、生齐读目标二、初读课题,扫除生字(第一次先学后教)师:目标明确了,我们先来赛读课文,要求:读的'同学声音洪亮,不丢字,不加字,听的同学认真听,有错字及时举手纠错。
1、指名读,生纠错,师板书易错字。
(板书:“墨、勒、腐、蹈、既、舒”。
)2、齐读易错字巩固三、学习“会认字”(第二次先学后教)老师:接下来,让我们读新单词,看谁能先读对单词并记住它们。
生自己读同桌读(给同桌读一下,让同桌检查一下你是否真会了)指名读四、流利地朗读课文(第三次先学后教)师:“会认字”读得这么准确,接下来,我们进行第三场比赛:看准课文读得流利。
自由读,交流不明白的词语指名读,师生共同补充介绍草原风光,使学生对草原有初步印象。
五、学习“会写字”(第四次先学后教)师:课文同学们读得很流利了,那接下来进行最后一场比赛,比谁的“会写字”写得既正确又漂亮。
出示自学指导:请同学们自己看生字,重点看你不会的,注意每个字的笔顺和笔画,三分钟后开始听写。
怎么样指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理清文章思路,就是把握文章的行文线索。
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找中心句领悟思路写文章要有中心,许多课文都有表现主题的中心句,用它来提示、总结、暗示文章思路。
中心句对理清文章思路起导航作用,抓住了中心句,学生对课文的就有了立体感。
二、循题涉文,提示思路题目是文章的窗口,题目往往直接提示或间接暗示了文章的思路,我们把它叫做题眼或文眼。
对题眼的准确点拨,对学生把握文章内容会起到显著的作用。
三、剖析结构层次,再现作者思路1、解析文章的写作顺序,理清思路2、加上小标题,有效地理解思路3、时间、地点、空间的转移,事物的归类等对理解文章思路也起着重要作用。
准确点拨对学生理解文章思路也十分重要。
4、行文的总起,分承;总——分——总的结构点拨也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思路。
四、精心设计板书,明晰文章思路板书设计应表达出作者的思路。
设计得当,表达准确,学生就会由范文开道,举一反三,从而提高语文鉴赏水平。
阅读文章要品出文章的内在美。
理清文章思路是阅读的一把金钥匙。
如何理清文章的思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一、整体感知,理出文章线索阅读文章,要力求对整篇材料准确把握,领会文章要旨。
理清文章组织材料的线索,特别是叙事类文章,应把握写作顺序,理清叙事线索。
如《社戏》以时间为序,围绕去赵庄看社戏这一中心事件,以“盼看社戏-去看社戏-回忆社戏”的思路构思全文,重点写出了看社戏的一波三折和真切感受。
课文线索明晰,叙事清楚,景物描写细致逼真,人物刻画栩栩如生。
《端午日》紧扣“端午日”,也以时间为序,课文按“争看划船-竞赶鸭子-结束赛事”的思路展开,着重描写了端午日赛龙船的热闹、激烈的场面。
《皇帝的新装》以新装为线索,全文思路是:爱新装、做新装、穿新装、展新装。
这篇童话通过想象和夸张来反映生活,深刻揭露了皇帝、大臣等众人虚伪、奸诈、愚蠢的丑恶本质。
另外,《本命的回忆》、《诺曼底号遇难记》、《伟人细胞》、《七颗钻石》等都是以时间为序,展开叙事。
《斜塔上的实验》构思巧妙,别具匠心,一反人物传记以时间为序的陈序,全文按照“摆动挂灯的启示-孩子和学生时代-比萨斜塔上的实验”的思路展开。
文章从描写人物经历中最典型的一个场面落墨,描写伽利略发现摆的规律的经过,迅速抓住读者,然后回过头略写伽利略孩童和学生时代的情况,最后再重点描写伽利略发现自由落体定律的过程。
这样构思,清楚地介绍了伽利略的生平和前期的两个重大发现,读起来波澜起伏,兴趣盎然。
二、理清层次,体悟文章的情感倾向每一篇经典文章,都是作者用心写就,都是作者情感体验的结晶。
阅读文章,我们要善于从字里行间,从形象本身,从意境之中,从叙事说理之中,深入体悟作者的情感倾向,明晓作者的观点态度,与作者产生共鸣。
《为你打开一扇门》以“打开门”为题眼,全文以亲近文学、领悟文学的思路展开,按“议论文学、初识文学、打开文学”的顺序,逐层深入,使读者渐入佳境。
课文用散文诗般的语句,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文学的特点,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文学的魅力,鼓励青少年读者去打开文学这扇神奇的大门。
《繁星》开篇以“我爱月夜,但我也爱星天”点题,围绕看繁星,依次写了“从前、三年前、如今、有一夜”等四个片段,表达了酷爱星天的深切感受。
《夏》第一段总写夏天的特点,总领全文,主体部分写出夏天的热烈、紧张、急促的特点,文章最后以赞美夏天而结束全篇。
《往事依依》,题目“往事依依”是贯串全文的纽带,开头有感而发,引出对几件往事的回忆,接着追忆看山水画、读《水浒传》、听国文课、登北固楼、读名著等往事,最后由事入理,抒发感悟。
《春》抓住春景的特点,层次分明的描绘春景。
全文以盼春开篇,然后从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等几个方面绘春,最后以三个经典比喻句颂春作结。
《叫三声夸克》按照逻辑顺序和时间顺序,有浅入深地介绍了物理学家在不同阶段对物质结构的研究和认识,依次为:原子-原子核-强子-夸克。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围绕“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个论题,论述了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三、捕捉语言标志,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教材所选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
这些文章都有明确的思路,这种思路往往有着外在的语言标志。
阅读时,有意识的捕捉那些标志性的语句,就能清楚、快捷的理出文章的思路。
这些语言标志、关键语句有时出现在文章开头,如《繁星》开篇点题,突出“爱星天”;《夏》首段总领全文,概括了夏天的特点。
关键语句有时出现在文章的结尾。
《诺曼底号遇难记》以“面对死亡,他又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来称赞船长而结束全文;《本命的回忆》、《济南的冬天》分别以本命之年忆往事、“这就是冬天的济南”来点题结尾,回味无穷;《叫三声夸克》结束以“盒子里还有盒子吗”呼应开头,也对前几个问题作形象概括。
另外《往事依依》、《社戏》等都有类似的写法。
文章有其路循路识其真——现代文阅读训练之“理清文章思路”金秋萍【摘要】:正【教学缘起】在现代文阅读的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面对答题无从下手,他们对文章的主要信息、主要观点和情感缺乏整体把握。
如何帮助学生顺利读懂文章、把握文章主旨,是每位教师必须解决的问题。
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对文章情感主旨的正确把握和各种题型的解答,归根究底,都可落在对文章行文思路的正确梳理上。
本课是针对探究"理清文章思路"的方法而设计的。
不仅读议论性的文章应当这样读,读记叙性的文章也一样。
不仅读现代的文章需要从思路上着眼,读古代优秀的文章也需要。
举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为例: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已,曰奉壹。
这是一篇游记。
游记并不是一边游着一边写,而是游完之后,想着游览的情景写的。
这篇文章表现出,作者的思路大致是这样:他先想到小石潭所在的地方,想到逐渐走近小石潭的时候听见怎样的声音(闻水声,如鸣佩环),看见一些什么景物(潭边的石头和树木);然后继续想,走到潭边向潭里注视的时候看见怎样的景象(游鱼……似与游者相乐);接着想下去,看过潭里的游鱼之后,又抬起头来顺着潭岸向远处眺望,看见了怎样的情景(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近处、远处都观赏到了,该坐下来休息休息了,于是写坐在潭边看见什么,感觉到什么;最后,游够了,该回去了,于是写回去,一直写到同游的人和作这篇游记。
显然,文章的结构组织所反映的正是作者游览时观察的顺序和写文章之前回想思索的顺序。
如果我们游了一个地方,只要游览的时候很细心地观察了,对每处景物的最突出的东西都留有清晰鲜明的印象,只要写的时候把游览的过程和所得的印象都想清楚了,我想,我们也同样能够写出这样一篇有条有理而又清新生动的游记来。
文章的结构不是一件难事。
读文章可以这样读法:粗读一遍,想一遍,再细读一遍。
粗读一遍的日的在于对这篇文章能够“粗知大意,得其梗概”。
因此,哪怕篇幅比较长,也尽可能一口气读下来,有少数地方不甚明了,暂时由它去,不细想。
也不查字典。
想一遍,就是想一想那个大意和梗概。
什么是大意和梗概呢?主要是这么几点:1.这篇文章主要地谈了个什么问题,或者说了件什么事情?2.这篇文章是写给谁看的,为了什么目的而写的?3.文章里主要说了九层意思?前前后后的几层意思是怎样的关系?这第三点,其实就是文章的结构组织。
想这一遍是大有用处的。
读报纸刊物上的一般的文章,有时候只能读一遍,没有时间重读第二遍。
如果读一遍就丢在一边,往往印象模糊,稍过两天就忘了。
读过之后略微想一想,把上边说的那三点回味一下,印象就清楚多了,深刻多了。
这样才不白读,才能从中得到点什么。
倘若是一篇重要文章,是要好好学习的文章,读一遍,想一遍,对它有了个初步的了解,对上边说的三点有了个比较清晰的印象之后,再去细读,才能使自己的思路跟作者的思路合拍一些,才知道哪些地方应当特别注意,应当深入揣摩,这样,收获能够更大些。
常见有的同志读文章,一上手就一字一句地抠起来,半天还不能读它一遍,一直读到头,所得的多是些零零星星的印象,得不出一个完整扼要的印象;也有的同志,草草读过一遍之后,马上又回过头来重读,有时候读了两三遍,印象还是很笼统,甚至相当模糊,理不出个头绪。
我想,这种情形可能都是由于缺少想那一遍的缘故。
想一遍,这是个习惯问题。
养成这个习惯之后,费时很少,往往只要几分钟,十来分钟就行.而收效很大。
再细读一遍,目的在于咀嚼,消化:1.验证第一遍读过之后,所得的印象对不对。
对的,加深它,巩固它;不对的,纠正它。
2.求透。
懂得不清楚的,要思考,揣摩,要查考工具书;前前后后的联系照应,要弄明白;主要的,次要的,要搞清楚。
要得出总的、全面的理解;也要得出分解的、一部分一部分的理解。
3.求深。
要体会含蓄蕴藏的意思,要玩味精微细致的情境,要领略论断臧否的分寸。
我想,用这样的一些步骤来读文章,对于锻炼思路是很有好处的。
如果思路不断得到锻炼,自己写文章的时候,在结构组织方面就会有些办法了。
以事为主的记叙文,要根据文中交代的时间、地点和事件发展的关系,来理清文章的脉络。
以人为主的记叙文,可以从主要人物所做的事情入手把握线索,理清文章的思路。
如《挺进报》主要写了陈然、许晓轩两人围绕办报这一中心事件,从狱外到狱中展开了共产党人在特殊场合下的斗争。
阅读《爱的礼物》记叙文,回答问题。
那天姐姐收拾家时,无意中翻出我的“百宝箱”,里面什么都有:玻璃弹球、纸剪小鸡、塑胶小人、绣花布片……“你从哪儿弄来这些没用的东西?该扔了。
”“那可不行,”我连忙阻止,“这是我的宝贝,是我的学生送的礼物!”我一件件把玩着那些东西,那个玻璃弹球是李军送的,那个塑胶小人是霍丽花送的……我可以说出每一件礼物的来源。
这时,一张薄薄的画纸跃入眼帘,我小心地拿起它,。
那是一天放学后,我抱着一摞作业向办公室匆匆走去,我的一个学生朝我跑来:“老师,我要送你一件礼物!”她的眼睛因兴奋而闪闪发亮。
“是吗?”我装作很感兴趣的样子,心里却因为想尽早赶回住处而焦躁起来。
“看,这是我画的小仙女,好看吗?”她从身后拿出她的宝贝,展示给我看。
过于艳丽的色彩与稚拙的手法使那个所谓的小仙女看起来像个夜叉。
“喏,送给你!”她得意地把那张画递向我。
“哦……谢谢。
”我勉强地说,“不过,我现在不能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