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地表水平运动感物体偏移
- 格式:ppt
- 大小:687.00 KB
- 文档页数:5
图21、关于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偏移的叙述,正确的是A .由于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很小,所以对气流、水流的影响不明显B .由于地转偏向力的作用,长江北岸较南岸侵蚀严重C .在极点上,水平运动的物体无任何偏移D .自赤道向两极运动的气流,受地转偏向力作用都向东偏转2、(2000上海地理)下列与地球自转运动有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地球上不同地点自转线速度都相同 B.地球上任何地点每24小时昼夜都更替一次C.受惯性离心力影响,地球成为两极稍鼓的旋转椭球体D.受地转偏向力影响,长江自西向东流的河段,南岸受河水冲刷作用较强 3、下列地点中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左偏转,且偏向最大的是 A .上海B .香港C .开普敦D .长城站4、南北半球自西向东流的河流,在地球自转偏向力的影响下,河流两岸侵蚀较大的是: A .都在北岸 B .都在南岸 C .靠近低纬的河岸 D .靠近高纬的河岸5、一条河流沿北纬35度自西向东流,河中有一沙坝(图2),下列叙述及关联正确的是:A 、南岸沉积作用强烈B 、北岸受冲刷严重C 、沙坝将与南岸相连D 、沙坝将与北岸相连 6.在160°E 、31°N 的地方沿经线向赤道上发射炮弹,炮弹射程150km ,炮弹落在:A .东半球、中纬度B .东半球、低纬度C .西半球、中纬度D .西半球、低纬度7. “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
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
古岸崩欲尽,平沙长未休。
想应百年后,人世更悠悠。
”读唐朝诗人胡玢的诗,结合下图和所学知识,回答.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曲流的东岸是侵蚀岸B.“数家新住处”应位于乙地C.诗中描述的情境一般发生在河流的上游D.河流流向为自南北 (2)内力作用主要影响河流的 ( ) A.流向B.含沙量C.汛期D.流量8.读下图回答问题:(1)崇明岛将长江口分为A 、B 两汊,两汊中, 的流量较大, 原因是(2)最近几十年来,崇明岛以东沙洲群迅速扩大、增加, 原因是(3)启东港今后发展趋势为,理由是(4)崇明岛上C、D两个港口中,发展前途好的是,理由是。
考点三.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考点解读】要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需要认识地球的运动规律。
地球自转和公转形成了黄赤交角,决定了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导致一系列现象的发生。
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主要包括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地表水平运动物体运动方向的偏转(以上主要由地球自转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五带等(以上由地球自转与公转共同所致)。
还应分析这些现象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以及对人类活动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一)地球自转1.运动轴心及轨道:(1)轨道为赤道(2)绕地轴旋转,地轴北段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并与公转轨道面成66 º 34′夹角2.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如:图4-13.周期:(1)恒星日,自转360º,23时56分4秒,是真正周期(2)太阳日,自转360º 59′,24小时,是日常所用周期恒星日:需要人为规定一个参照点——宇宙中的任一颗恒星都可以。
地球自转一周后,因公转离开原地,E1到E2是地球一天中公转的弧长,但是,此弧长与地球到恒星的距离之比几乎为零,地球公转已被忽略,故三颗恒星对地球而言实为一颗恒星。
E1P 到E2P地球自转360º,时间为23时56分4秒。
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太阳日:即地球从E1到E2没有完成以太阳为参照物的周期运动,至E3P点才再次与太阳重合,就地球自转而言,旋转了360º 59′,称一个太阳日周期为24小时。
太阳日是生活周期,古人云:日出而作日没而息。
4.速度:(1)角速度:除极点为0外,其它各点均为15 º /小时(2)线速度:赤道线速度最大(约为1670km/h),向高纬递减,两极为零。
纬度为α°的某地其线速度约为1670km/h × cos α°。
(二)地球公转1.运动轴心及轨道:(1)轨道为黄道,是一个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如图4-4)(2)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地球有近日点(1月初)和远日点(7月初)之分2.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3.周期:(1)恒星年,公转360°,365天6时9分10秒,是真正周期(2)回归年,太阳直射点移动一个周期,365天5时48分46秒,是日常所用周期4.速度:(1)位于近日点(1月初)时速度快,位于远日点(7月初)时速度慢(2)平均角速度为每日约10(3)平均线速度为30千米/秒三)主要由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1.昼夜交替(1)产生原因:①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因此有昼半球和夜半球之分;②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因此昼半球、夜半球所处部分不停地变化,就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教学设计一、说课标课标要求:2017版新课程标准中关于地转偏向力部分是这样表述的“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课标解读:“结合实例”应是结合同学们生活相联系的实际案例,可操作可直接感知的最好。
“说明地球运动的意义”应有逻辑地把地转偏向力和地球运动的关系阐述清楚,首先从整体上地转偏向力是地球运动之一---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其次地转偏向力的成因、规律、影响随地球自转的各地不同产生差异,最后应说明具体差异与实际迁移运用。
分析:根据课标要求,教学中应选取典型案例,创设图文并茂的教学情境,采用地转偏向力实验和长江三角洲地形图,讲述地转偏向力相关知识,并且运用于乡土地理案例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运用比较观察与思考的方法。
二、说教材地转偏向力这个知识点在高中地理必修1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部分初次涉及,随后大气运动、洋流部分都运用到,尤其是在大气运动部分确定风向时尤为关键。
从教材位置看:本节内容被编者放置于第一章中,也就是开启学习整本书的“大门”,就能很充分的证明其发挥着基础作用。
从内容体系看:它是其他章节内容学习的基础,只有真正把握了本节的内容,才能顺利的学习随后的章节。
分析:结合图例、具体案例分析阐述其影响,凸显“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课程基本理念。
三、说学情学生已有的前备知识基础是通过前二节的学习,已对地球的运动的方向、周期以及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意义和现象等基本知识有一定的认知。
对于动手做试验,学生活跃积极,也有对未知原理的好奇的心理特点。
认知特点:高一学生的逻辑性较高年级的较差,正在形成系统的逻辑思维,让学生自己动手做试验后进行总结归纳来说明地转偏向力的规律和方法的判断,也利于学生形成逻辑性思维。
分析:重视典型实例的提供,已拉近学生与教材、教学之间的心里距离,从而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四、教学目标通过观察景观图,能够说出地转偏向力的概念。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众所周知,地球有自转和公转两种方式,公转一周就是一年,那么你知道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是什么吗?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及相关资料,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一、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随纬度变化(1)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2)东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3)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2.随季节变化(1)北回归线及以北地区:夏至日太阳高度最大,冬至日最小(2)南回归线及以南地区:冬至日太阳高度最大,夏至日最小(3)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区:当太阳直射时,太阳高度最大,为90°,太阳每年直射两次二、昼夜长短的变化1.夏半年(春分至秋分)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各纬度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2.冬半年(秋分至次年春分)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各纬度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3.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三、四季的划分1.天文四季依据: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夏季: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2)冬季: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3)春、秋:冬、夏两季的过度季节2.气候四季北半球:春季:3、4、5月夏季:6、7、8月秋季:9、10、11月冬季:12、1、2月四、五带的划分1.依据:太阳辐射量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的规律2.划分:(1)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2)南、北温带:回归线到极圈之间(3)南、北寒带:极圈到极点之间●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一、昼夜更替1.产生原因:(1)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亮的球体(2)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半个地球2.昼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1)昼半球:太阳高度大于0°(2)夜半球:太阳高度小宇0°(3)晨昏线上:太阳高度等于0°3.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二、地方时1.概念因为经度而不同的时刻叫做地方时三、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的偏移1.原因: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2.规律:地表沿水平运动的物体,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纬度越高,偏转越大3.对河流的影响(1)北半球,右岸冲刷,左岸淤积(2)南半球,左岸冲刷,右岸淤积●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区别首先地球表面的点都在围绕着一根通过地心的轴(自转轴,也叫地轴)做圆周运动,这种圆周运动称为地球自转。
高一地理科目必修二知识点笔记1.高一地理科目必修二知识点笔记篇一地球的运动(1)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自转:自西向东,恒星日(23时56分4秒),各地相等15°/小时(两极除外),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公转:自西向东,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慢,平均1°/日。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周期为一个回归年。
(3)昼夜交替和时差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个太阳日。
经度每隔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
(4)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转。
(5)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那个半球昼长赤道全年昼夜平分,春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方向递减,离直射点越近太阳高度越大(6)四季更替和五带四季更替在中纬度地区明显。
夏季是一年中白昼较长,太阳高度较大的季节,冬季反之。
春秋两季是过渡季节。
2.高一地理科目必修二知识点笔记篇二地球:1.地球的普通性: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据结构特征可以分为: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2.地球的特殊性:有生命存在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处于安全宇宙环境中,太阳光照稳定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使地表有适宜的温度,使液态水能存在:有适中的体积和质量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气层,自转公转周期适中,使地球表面温度的日变化和季节幅度变化小,利于生物生长发育3.高一地理科目必修二知识点笔记篇三一、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1、能量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4个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2、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3、意义: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命活动等运动的主要动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太阳常数:表示太阳辐射能到达大气层上界的能量指标,大小为8.24焦/cm2.分。
高三地理复习中的《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教材知识理解和解读点滴摘要:地理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特别是自然地理部分,学生没有必要的知识、技能储备,对其中的很多概念,原理、规律感到难以理解、运用。
地球的自转,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效应是产生地转偏向力,使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高一地理对此目标知识要求仅限于现象的描述。
鉴于其对大气、海水、河流等水平物体运动的重要影响、高三学生具备高中物理动力学基础,笔者认为很有必要让他们理解通透并掌握、运用。
而传统的辅助教材给教师的这部分内容,似乎没有紧密地与高中物理知识结合,使教师授课过程中备感困惑,直接影响教学的深入。
这篇文章的有关探讨,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关键词:水平运动;相对速度;地转偏向力;偏移水平运动的物体为什么会偏移?向何方偏移?什么是地转偏向力?它是一种什么样力?……教材对水平运动物体发生偏移作了阐述,并明确指出是由于地转偏向力的作用。
地转偏向力产生的条件有:(1)地球在自转;(2)地面上的物体在水平方向有运动速度。
产生的现象是:当观察者面向运动方向时,北半球运动的物体向右偏;南半球运动的物体向左偏;赤道上运动的物体不偏转。
随纬度的增高,偏转现象越明显。
物体水平运动时,方向为什么向右或向左偏转呢?传统的教辅教材是作如下解析的:沿地表作水平运动的物体,由于惯性的作用,总是力图保持原来的方向和速度。
例如图1,在北半球,质点向北沿经线取A1B1方向作水平运动,经过一段时间后,经L1转到L2位置。
沿经线方向运动的质点,由于惯性,必然保持原来的方向和速度,取A2B2方向前进。
这时在L2位置上的人看来,运动质点已经离经线方向而向右偏转了。
图1疑点(一):质点经L1到L2,如果质点和观察者同在经线L2上,怎能说运动质点已经向右偏转了呢?疑点(二):什么是物体的水平运动?北半球上水平运动的物体会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用现象解析现象,没有深入到本质上来。
)疑点(三):为什么赤道上水平运动物体的地转偏向力为零?纬度越高,地转偏向力越大?纬度越低,地转偏向力越小,赤道附近可以忽略不计?NS图2作为特例,选取北半球,由赤道沿经线向北运动,从原理、结果来看是正确的,物体最终右偏转。
地球自转的知识点一、地球自转的基本概念。
1. 定义。
- 地球绕着地轴自西向东的旋转运动叫做地球自转。
地轴是地球自转的旋转轴,它是一个假想的轴,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2. 方向。
- 自西向东。
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可以通过记忆“北逆南顺”来方便掌握。
二、地球自转的周期。
1. 恒星日。
- 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是恒星日。
时间为23小时56分4秒。
这是以遥远的恒星为参照点,地球自转一周360°所用的时间。
2. 太阳日。
- 太阳日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时间单位,时间为24小时。
它是以太阳为参照点,由于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绕太阳公转,地球自转一周后,还要再转过一个角度(大约1°)才能再次对准太阳,所以太阳日比恒星日长。
三、地球自转的速度。
1. 角速度。
- 地球表面除南北两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都相等,约为15°/小时(15°/h = 360°÷24h)。
- 南北两极点既无角速度,也无线速度,因为它们是点,没有转动的圆周。
2. 线速度。
- 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因纬度不同而有差异。
赤道处的线速度最大,约为1670千米/小时。
从赤道向两极,随着纬度的增高,地球自转线速度逐渐减小。
纬度60°处的线速度约为赤道处的一半,为837千米/小时。
计算公式为v = ω× r(v是线速度,ω是角速度,r是该点到地轴的垂直距离,也就是该点所在纬线圈的半径)。
四、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1. 昼夜交替。
- 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这一半就是白昼,而背着太阳的另一半则是黑夜。
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也就不断地交替。
昼夜交替的周期是一个太阳日,即24小时,这使得地球表面的温度不至于过高或过低,为地球上生命的存在提供了适宜的温度条件。
2. 地方时。
- 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偏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这样时刻就有了早迟之分。
《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偏移的原因。
2、掌握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偏移的规律。
3、能够运用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偏移的规律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二、知识梳理(一)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偏移的原因地球自转产生了地转偏向力,使得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
地转偏向力的大小与物体运动的速度和所在纬度有关。
速度越快、纬度越高,地转偏向力越大。
(二)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偏移的规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转。
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方法来记忆:“北右南左赤道无”。
例如,在北半球,河流自西向东流,河水会向右岸冲刷;在南半球,河流自西向东流,河水会向左岸冲刷。
(三)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偏移的影响1、对气流的影响在大气环流中,地转偏向力对风向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在北半球的低纬度地区,东北信风就是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2、对洋流的影响洋流的流向也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例如,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洋环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就与地转偏向力有关。
3、对河流的影响河流在流动过程中,由于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会使得河岸一侧受到侵蚀,另一侧则发生堆积。
三、典型例题例 1:假设一架飞机从赤道起飞,向北飞行,一直保持在 12000 米的高度,不考虑其他因素,当飞机飞到北纬 45°时,飞机上的乘客所感受到的地转偏向力方向是()A 向右B 向左C 没有D 向上解析:北半球向右偏,飞机从赤道向北飞到北纬45°,位于北半球,所以地转偏向力向右,答案选 A。
例2:一条自西向东流的河流,位于北半球,哪一岸容易受到侵蚀?()A 南岸B 北岸C 东岸D 西岸解析:北半球河流自西向东流,河水向右岸冲刷,即北岸容易受到侵蚀,答案选 B。
四、课堂练习1、下列现象中,与地转偏向力有关的是()①上海至纽约飞行航线向高纬度方向凸出②南亚地区夏季风的形成③直布罗陀海峡表层与底层水流方向相反④秘鲁寒流在流动中呈离岸的趋势A ①②B ③④C ①③D ②④2、某军舰在西经 20°,南纬 59°的海面上,沿 20°W 经线向南发射导弹,射程为 80 千米,落弹点将在()A 东半球的中纬度地区B 东半球的高纬度地区C 西半球的中纬度地区D 西半球的高纬度地区五、课后拓展1、观察身边的河流,分析其河岸的侵蚀和堆积情况,并思考与地转偏向力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