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论世界文学
- 格式:pdf
- 大小:2.32 MB
- 文档页数:8
关于歌德的思想是什么歌德是德国著名的科学家、思想家和作家,一生之中创作出了大量的作品,这些作品中很多都是世界级的佳作,歌德是德国人民的骄傲,也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关于歌德的思想是什么,希望对你有帮助。
关于歌德的思想是什么歌德宏观地审视了人类的文学创作,得出“整个世界都是他的题材,”“真实的题材没有不可以入诗或非诗性的”结论。
但他同时看到,就每一位作家的具体创作活动而言,又必然会有其特定的选材范围:任何作家要想获得创作的成功,在选材方面必须力戒旁驰博骛,而要以自己的生活实践为基础,着眼于那些为自己所熟悉从而有能力驾驭的生活现象。
其次,歌德指出,作家在感受体验生活的基础上进入创作过程,应当从对生活中个别事物的把握开始。
他认为,对于个别事物的把握和描述是文学艺术的生命所在。
所谓个别事物,在歌德看来,既包括现实生活中的个别人物、事件、情境,也包括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某种传说、故事等。
歌德要求作家把对生活中个别事物的把握作为创作过程的起点,是对传统的文学创作思想的一个重大突破,在西方文论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歌德生活的时代,在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中张扬自由、表现个性的呼声与传统的文学观念之间的冲突日益尖锐。
歌德基于自己对文学特征的深刻体会,沿着前人的方向继续探索,终于在创作理论上完成了从“类型说”到“个别说”的转换,转换的重要标志,便是从个别出发的创作主张的提出。
歌德从理论上对“类型说”给予了有力的否定。
这里所传达的基本精神,同样贯穿在歌德的其他不少言论中。
在歌德生活的中晚期,即十八世纪九十年代至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在德国,以至整个西欧和俄国,弥漫着一股消极浪漫主义的逆流。
不少人鼓吹艺术必须从诗人的内心世界出发,拒绝接近生活和反映主活。
面对这股极其有害的文艺思潮,歌德独立不移,力挽狂澜,表现出对现实主义原则的坚信。
他说:“我和整个时代是背道而驰的,因为我们的时代全在主观倾向笼罩之下,而我努力接近的却是客观世界。
歌德与“世界文学”简·布朗内容提要歌德对世界文学影响巨大。
他的作品被翻译成48种语言,是各国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
歌德通晓多种语言,熟悉欧洲国家各历史时代的文学作品和形式,他翻译、戏仿或用这些作品的风格写作。
《浮士德》简直是欧洲文学传统的汇集。
歌德还对世界各地的民歌有着浓厚的兴趣,积极搜集欧洲主流之外的作品。
他参与“世界文学”的最突出的例子是两本诗集《西东诗集》和《中德四季晨昏杂咏》。
前者受波斯诗人哈菲兹影响,后者受中国戏剧和小说影响。
歌德希望借文化了解来提高宽容度,他的“世界文学”我们现在称之为“跨文化交流”,指一系列的全球对话乖交换。
在这些对话和交换中,不同文化的共性日趋明显,个性却也并未被抹杀。
歌德通过广泛的学术阅读、文本翻译来了解世界上各种文化的观点,并宽容地对待这些观点,平静地接受或忽略它们。
歌德赞同康德艺术和科学相互启发的观点。
他的科学实践以及“世界文学”实践都是为了寻找一切生命体在不同中体现出的统一和和谐。
关键词歌德世界文学艺术实践科学实践[作者简介]简·布朗(Jane Brown),女,1943年出生于美国纽约亨廷顿。
1965年在雷德克利夫学院(Radcliffe college)获得文学学士学位;1965—1966年到德国汉堡大学学习;1969年和1971年分别在美国耶鲁大学德语系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
曾先后在新罕布什尔大学、维吉尼亚大学、科罗拉多大学任教,并担任加州大学厄湾分校、慕尼黑大学和耶鲁大学客座教授。
从1988年起任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日尔曼语与比较文学教授。
主要从事歌德研究、戏剧史、17—19世纪德国文学研究。
通晓德语、法语、西班牙语等欧洲语言,曾经担任北美歌德协会主席,有多部研究歌德(特别是《浮士德》)、莎士比亚、舒伯特、莫扎特的作品出版。
代袁作有:《歌德的(浮士德>:德国悲剧》、《歌德<浮士德>的现代阐释》等,翻译作品有《说谎中的语言学》等。
何谓“世界文学”?张隆溪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作品总是用某一国家某一种语言的创作,所以,文学研究很自然首先有国别和语言的类别,如中国文学、英国文学、法国文学、德国文学等等。
当然,“语言”与“国家”不完全是同一概念,一个国家很可能有不同的语言或方言;但就一般分类而言,国别文学是文学研究最基本的分类。
19世纪产生的比较文学,打破了国别文学单一语言传统的局限,以不同语言的文学作为比较研究的基础。
同样产生于19世纪初的“世界文学”观念,则进一步希望打破欧洲的局限,在全世界范围内去审视和研究各国的文学。
然而,从19世纪初到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比较文学基本上局限于研究欧洲主要的文学传统,而具有普世意义的“世界文学”观念,则没有得到真正的发展。
这种情形在20世纪末和进入21世纪之后,正在发生根本的改变,“世界文学”正在成为当前文学研究新起的潮流。
什么是“世界文学”?“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在观念和实践中有何区别?“世界文学”为什么在当前兴起?它与我们所处的时代有何关联、有何意义?这些都是值得学术界深入探讨的问题。
本文希望,在历史的框架里,通过梳理几个基本理论概念的发展,对这些问题作出响应;同时也希望,能在文学研究领域引起更多的讨论,促进学术界对这类问题有更深的理解,促使文学和人文研究有进一步的发展。
一“世界文学”的兴起近十多年来,在文学研究方面最引人注目的新潮流,莫过于世界文学研究的兴起。
不仅在欧美国家出现了对世界文学的重新关注,而且在世界许多地方,包括中国,越来越注重世界文学的研究。
其实,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学者对世界文学已有认识。
例如,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三位学者曾发表了一系列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对谈。
他们提出一个重要的观点,认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趋势是:“一个由古代中国文学向现代中国文学转变、过渡并最终完成的进程,一个中国文学走向并汇入'世界文学’总体格局的进程。
”他们还提到,德国大诗人歌德在19世纪初提出了“世界文学”概念,20世纪则是“世界文学”得以实现的时代。
歌德世界文学的概念《走进歌德世界文学》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歌德世界文学。
你说这歌德世界文学啊,就像是一个超级大宝藏。
想象一下,有一个无比巨大的图书馆,里面摆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精彩书籍。
这些书可不是一般的书哦,它们都有着独特的魅力和故事。
有的书充满了奇幻色彩,带你进入一个神奇的世界,让你仿佛能触摸到那些奇妙的景象;有的书则像一位智者,静静地向你诉说着人生的道理,让你在阅读中不断思考和成长。
歌德世界文学就是这样一个汇聚了无数奇妙作品的地方。
这里有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作家们,他们用自己的笔,描绘出了一个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就好像你一下子拥有了无数扇门,每打开一扇门,都能进入一个全新的天地。
比如说德国的歌德,他的作品那可真是经典啊!《浮士德》大家都听说过吧?那里面的浮士德博士为了追求知识和真理,不惜与魔鬼做交易。
这故事多精彩啊,让人看得欲罢不能。
还有那些俄国的文学巨匠们,他们的作品充满了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读他们的书,就像是给自己的心灵来了一场洗礼。
再看看那些东方的文学作品,充满了神秘和诗意。
中国的古典文学,那优美的文字,深刻的寓意,能让你沉浸其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日本的文学呢,有时候细腻得让人惊叹,就像春天里的微风,轻轻拂过你的脸庞。
在这个歌德世界文学的世界里,你可以尽情地遨游。
你可以今天和古希腊的英雄们一起战斗,明天又跟着印度的神话故事去冒险。
这里没有边界,没有限制,只有无尽的可能。
而且啊,读这些作品还能让我们变得更加包容和理解。
我们能看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从而更好地尊重和欣赏别人的文化。
就像我们在自己的生活中,遇到不同性格、不同背景的人,我们能够理解他们,和他们友好相处。
所以啊,朋友们,不要错过这个歌德世界文学的宝藏。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神奇的世界,去探索、去发现、去感受。
别犹豫啦,赶紧拿起一本歌德世界文学的作品,开始你的奇妙之旅吧!我觉得歌德世界文学就是一个让我们不断成长和进步的宝库,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知识和乐趣,更是一种对世界和人生的深刻理解。
名词解释1、世界文学:“世界文学”这个概念,最早由歌德在1827年提出。
后在运用过程中一般有四种含义:总量上的世界文学;世界名著的世界文学;西方中心主义的世界文学;歌德理想中的世界文学。
比较文学中的世界文学是指世界各民族的文学打破了原来的各自封闭的状态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且各民族的文学成为世界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世界各民族能够共同享有,即歌德所指。
(1827年歌德在谈《塔索》法译本时提过,1月27日与友人的信再提,1月31日与爱克曼的谈话进一步谈及。
)2、总体文学:是由梵第根提出,总体文学是以三种以上的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为研究客体。
并且这一研究客体在历史短期的共时性上表现为多种民族与多种国家所形成的共同文学思潮与共同文学流派,这些共同的文学思潮与共同的文学流派随着在空间上的伸展、在地理上的扩张,已从纯粹的文学作品层面整合,升华到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与美学的高度被研究,这就是总体文学。
3、比较文学危机论:在比较文学学科发展与建设过程中,其不断受到质疑和批判,学科内部和外部不断发出危机论调,具体表现为:学科建设之初,受克罗齐等人的质疑和批判,使学科发展一度呈现危机;法国学派重事实影响关系的研究使比较文学研究僵化,美国学派对此不满,韦勒克提出危机论进行批判;当下文化研究兴盛,并且迅速渗透至比较文学研究,使比较文学边界模糊、泛化,比较文学再度危机;另外,具体到中国,由于生硬比较,产生所谓“比附文学”,是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文学危机。
其实,危机伴随着生机,是学科理论建设的自省和反思。
4、影响研究:影响研究是比较文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也是最早形成的一种研究类型,法国学者为这一研究类型的理论方法的建立做了重要贡献。
以实证主义为哲学基础,注重民族文学间的事实联系,从发送、接受、媒介三个方面进行文学关系的探讨。
但是法国学者主要研究欧洲各国文学的联系,研究范围比较狭窄,研究的重心放在资料的发掘、考证上,对文学的内部规律和审美特征的研究重视不够,给这种研究带来明显的不足和局限,后受美国学者批判。
歌德文艺思想新论歌德文艺思想新论摘要:本文将以“文艺必须从客观现实出发”这一思想为基点,论述歌德文艺思想中文艺与现实、从个别到特殊等几个最重要的理论问题。
通过它们的内在联系进行系统性的重新整合。
关键词:文艺与现实;对个别与特殊的把握;世界文学一、歌德与其文艺思想的形成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 1832),十八世纪中叶德国伟大的文学家、文学理论家、美学家和思想家。
他一生中除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戏剧、小说外,在美学、历史学、造型艺术和自然科学等许多领域,都有卓越的成就。
歌德时代,德国的战争与经济方面的软弱、封建社会的瓦解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都在歌德的作品中都留下了投影。
“自然”可以被看作是歌德整个思想的核心,只有了解歌德的自然观,对其文艺理论中一些看似艰涩玄奥的表述, 才能焕然冰释。
所以“文艺必须从客观现实出发”就成为其文艺思想的核心。
二、文艺与现实生活的关系由于早期受到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的唯物主义的影响,加上他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歌德的文艺观具有很强的现实主义性质。
他认为一切文学艺术作品都是来自现实生活,现实生活是形成文学作品的基础,并十分清楚地指出了文艺与现实生活“源和流”的关系:现实生活是源,文艺创作是流。
歌德深刻论述文艺与现实的关系,反映了艺术家的创造必须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强调文艺创作首先要遵守客观事物的规律,受自然规律的限制。
歌德主张的现实主义文艺观,强调文艺必须从客观现实出发,他认为:客观世界是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
他曾不止一次对爱克曼说:“世界是那样广阔丰富,生活是那样丰富多彩,你不会缺乏做诗的动因。
但是写出来的必须全是应景即兴的诗,也就是说,现实生活必需既提供诗的机缘,又提供诗的材料。
”,认为“现实生活应该有表现的权利”。
与此同时也应该注意到歌德文艺思想中的辩证因素。
歌德认为那种只能表达自己主观情绪的诗人,根本算不上什么诗人,因为在他们很快把自己内心生活的那一点材料用完之后,就必然落入陈词滥调的俗套。
第13章歌德一、名词解释1.世界文学(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答:世界文学是指由各民族文学互相交流、互相借鉴而融汇发展形成的世界性的文学,与民族文学相对。
世界文学这一概念最早由歌德提出。
他于1927年与爱克曼谈话时,说自己读了中国小说《好逑传》得到的启示,认为世界文学的时代已经到来。
马克思和恩格斯从社会经济的角度也敏锐地觉察到这一点,在《共产党宣言》中正式向全世界宣布“世界文学”的形成。
对“世界文学”的概念有两种理解:今后的文学产品越来越世界化。
现代世界,由于交通便利和传播媒介手段的现代化,尤其是全球信息网络的开通,以及语言障碍的渐次破除,整个人类文化已连为一体;由于将人类各民族的文学遗产看作是世界的公共财产,这样文化的民族性渐次让位给世界性。
2.象征主义(北京语言大学2010年研)答:象征主义是19世纪末在法国及西方几个国家出现的一种艺术思潮。
象征主义名词源于希腊文Symbolon,它在希腊文中的原意是指“一块木板(或一种陶器)分成两半,主客双方各执其一,再次见面时拼成一块,以示友爱”的信物。
几经演变,其义变成了“用一种形式作为一种概念的习馈代表”,即引申为任何观念或事物的代表,凡能表达某种观念及事物的符号或物品称为“象征”。
它与通常人们用的比喻不同,它涉及事物的实质,含义远较比喻深广。
二、论述题1.试分析歌德、席勒在艺术分析上的不同理论取向。
(北京大学2010年研)答:歌德和席勒虽同为法国同一时期的剧作家、诗人、文艺理论家和美学家,都是“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人物。
但是,由于他们哲学倾向观点的不同,他们走上了不同的创作道路。
歌德受卢梭、狄德罗,特别是斯宾诺莎的影响,哲学上是唯物主义和无神论。
而席勒则信奉康德的唯心主义哲学,是唯心主义二元论者。
歌德和席勒分别走上了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创作道路,在艺术分析上的也有了不同理论取向,这主要表现在他们创作方法中对艺术与自然、典型问题的认识上。
(1)对艺术与自然认识的不同①歌德与席勒早期创作美学见解之不同,主要表现在艺术与自然的关系上歌德与席勒一个追求现实,一个追求理想,一个从客观实际出发,一个从主观想象出发;一个看重自然,一个反对自然。
歌德世界文学观念
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是德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对世界文学的观念有着深远影响。
歌德的文学观念主要体现在他的作品和文论中。
首先,歌德提倡文学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他认为文学应该关注人类的全面发展和多元性,不仅仅是娱乐和消遣的工具。
他将文学与艺术、科学和哲学结合起来,强调它们相互渗透、互相支持。
他的作品《浮士德》就是一个综合了戏剧、诗歌、哲学和文学批评的巨大工程。
其次,歌德提倡文学的教育功能。
他认为文学应该是人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启发人们的思考、培养人的情感和塑造人的品格。
他通过自己的作品和文论,试图给读者以启示,并引导他们进行自我反思和成长。
此外,歌德还强调文学的人文精神和审美价值。
他认为文学应该表达人类的情感、体现人类的尊严和表达人类的理想。
他追求文学作品的美感和艺术性,强调文学作品应该具有审美价值和艺术品质。
总而言之,歌德的世界文学观念体现了文学的整体性、综合性、教育功能,以及人文精神和审美价值。
他对文学的思考和贡献为后世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世界文学概念
世界文学既指获得世界声誉的各国民族文学经典,也指以世界主义视角观照民族文学的研究。
歌德最早提出“世界文学”的概念,世界文学是超越民族文学的文学研究,是具有世界主义和平等主义视角的学术研究。
基亚将世界文学看做是比较文学的基础,比较文学是由于世界主义的文学的觉醒而产生的,它兼有历史帝研究世界主义文学的意愿。
世界文学按语言文字主要包括汉语文学、梵语文学、巴利语文学、拉丁语文学、英语文学、法语文学、德语文学、波斯语文学、阿拉伯语文学、俄罗斯语文学等。
按体裁分为史书、戏剧、散文、诗歌、小说等,中国特有骈文。
世界文学是所有人类文学的总和,是所有世界文化得重要组成部分。
世界文学是人类心声的反映,代表着人类对世界万物的观察、理解和反应,绝大多数世界文学作品都包涵对善良、美、正义和智慧的追求,对恶和丑陋的鄙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