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现象认识本质A
- 格式:doc
- 大小:122.50 KB
- 文档页数:6
高二政治第五课:透过现象认识本质人教版【同步教育信息】一. 本周教学内容:第五课: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第二节: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第一框:认识的根本任务二. 重点、难点:(一)重点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透过现象认识本质,不仅是本框题的教学重点,也是全课的教学重点之一。
因为:从本课的中心议题来看。
本课的中心论题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阐明这一论题需要从两方面来论述,一是为什么要透过现象认识本质,二是怎样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因此,这个教学重点是直接关系到本课的中心论题得以说明的基础。
(二)难点现象与本质的区别是教学难点。
三. 具体内容:(一)学习目标:能够结合切身经验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基本含义;能够列举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实例,说明真理的确切含义。
能够通过对某一事物的认识过程的分析,结合有关的理论分析,理解认识的根本任务为什么是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和规律;能够分析“只看现象不看本质”的危害性。
通过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区别的教学,提高比较分析能力。
通过关于认识的根本任务为什么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和规律的三条理由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概括能力。
(二)学习提纲第二节: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1. 认识的根本任务(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基本含义。
(2)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①从现象与本质、规律的区别来说,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和规律。
②从认识的程度、水平来说,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③从认识的作用来说,只有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
(3)要提高“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自觉性。
(三)问题解析1.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对事物现象的认识属于感性认识,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属于理性认识。
2.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什么?为什么?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1)从现象与本质、规律的区别来说,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和规律。
①现象与本质、规律的区别: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它是个别、多变的东西;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东西,是事物相对稳定的内部联系;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联系。
教学篇•教学反思透过现象看本质———对事件A+B的教学反思陈星(江苏省泗阳中学,江苏泗阳)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概率统计在社会实践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为概率统计在现实生活中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应用价值,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开始,概率统计知识得到了我国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在高中新课改中,概率被引入高中数学教材之中,并作为高考的必考内容。
苏教版必修三第三章第四小节《互斥事件》中,在给出互斥事件概念后,给出了事件A+B的概念及事件A+B发生的概率的定义,其描述是这样的:1.事件A+B的概念:设事件A、B为互斥事件,若事件A、B至少有一件发生,我们就称这个事件为事件A 与事件B的和,记作事件A+B。
2.事件A+B发生的概率的定义:如果事件A、B为互斥事件,那么事件A+B发生的概率,等于事件A、B 分别发生的概率的和,即:P(A+B)=P(A)+P(B)。
在事件A+B的概念中,要求事件A与B必须为互斥事件,也就是说只有互斥事件的前提下才能定义事件A+B,那么是不是只有互斥事件才能定义事件A+B,还是教材在这里出现了疏漏增加了限制条件,笔者在备课的过程中发现这一疑点,为此查阅了大量参考资料。
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本上是这样定义的:事件的和———事件A发生或事件B发生,称为事件A与事件B的和,记作事件A+B。
事件A发生或事件B发生,换句话说,就是事件A和事件B至少有一件发生。
也就是说这里包含三种情况:(1)事件A发生,事件B不发生;(2)事件A不发生,事件B发生;(3)事件A发生,事件B发生;这里显然没有互斥条件的限制。
在人教版高中教科书中是这样定义的:事件A与事件B中至少有一个发生的事件称为事件A+B,也称为事件A∪B。
在这里的定义中也没有限制事件A与事件B互斥,其实人教版教科书里的定义与概率论课本里的定义是一致的,但笔者认为人教版教科书里的定义更容易理解,学生更容易接受。
透过现象看本质,是一种高层次的认识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难以看到问题的本质。
提高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认识能力对于我们获取准确的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至关重要。
一、什么是透过现象看本质1. 透过现象看本质,是指在观察、思考问题时,能够抓住问题的本质,看到问题的本质和内在规律。
而不是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只看到问题的表面现象。
2. 透过现象看本质需要我们具备深刻的洞察力和思维能力,能够从现象观察中提炼出规律性的东西,抓住问题的核心要义。
二、如何提升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认识能力1. 善于思辨。
透过现象看本质需要我们善于思考,能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一个问题,发现问题的内在通联和规律,推敲问题的本质。
2. 学会用“为什么”来思考。
在面对一个问题时,要善于问为什么,反复追问,直至找到问题的根源。
3. 多思辨并结合实践。
通过平时的学习和实践,多思考实际问题,逐渐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4. 注重知识的积累。
对于某些领域的问题,需要有相应的知识储备才能更好地透过现象看本质。
注重知识的积累也是提高认识能力的重要途径。
五、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重要性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认识能力对于我们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1. 在工作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人能够更好地把握问题的关键所在,能够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2. 在学习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人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要点和精髓,避免盲目死记硬背,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3. 在生活中,透过现象看本质的人能够更好地认识客观事物,做出更准确的判断,避免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
透过现象看本质是一种高级的认识方式,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我们应该不断提升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善于思辨,结合实践,注重知识积累,从而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本质,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决策。
四、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1. 善于观察。
观察是提升透过现象看本质能力的基础。
要善于观察事物的变化、规律和关联性,不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而是能够深入观察、分析,发现问题的本质。
第五课透过现象认识本质习题精选(二)-政治试题---------------------------------------第五课透过现象认识本质习题精选(二)一、单项选择题1.2003年10月21日11时16分,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地将中国与巴西联合研制的第二颗资源一号卫星和中国科学院研制的创新一号小卫星送入太空.火箭发射成功3分钟后资源一号卫星进入太阳同步轨道.火箭继续飞行约莫40秒后创新一号卫星与火箭分离,进入预定轨道.这说明().A.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规律.B.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C.人能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世界,造福人类D.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2.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西柏坡考察时强调指出,全党同志一定要牢记毛主席的同志传导的两个务必,即务必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要实现新世纪的奋斗目标,必须做到两个务必是因为().A.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B.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C.主观因素制约着人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D.价值观随着社会的存在的变化而变化3.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从哲学上看,这句话是().A.夸大主观能动性的唯心主义.B.只承认物质作用的形而上学主义.C.强调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受客观条件的制约.D.强调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客观条件,又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4.2002年9月28日,中国科学院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机所创新成就展上宣布:我国第一款商品化的高性能芯片――拥有自主产权的"龙芯"一号成功问世,并可以大批量生产提供给广大用户使用.同时,以龙芯一号知识产权为基础的北京龙芯集成电路设计有限公司正式揭牌.这是我国信息产业在掌握计算机核心技术的道路上迈出的关键一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龙芯一号成功问世,并可大量生产的事实说明了().A.认识了客观规律,就可以改造客观规律B.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没有办不到的事C.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能认识和把握规律D.人们可以利用条件,认识和创造规律5.俗话说:"两军相遇勇者胜"这表明()A.想问题,办事情,勇气和干劲是第一位的B.在敌我两军对垒的情况下,胜利记过永远属于勇敢者C.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受客观因素的制约D.在同样的条件下,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程度不同,其效果就会大相径庭.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到达2009年建成后,将避害趋利,按照人们的意志发挥巨大的综合效益.据此回答6-7题.6.三峡工程按照人们的意志发挥巨大的综合效益,这说明()A.只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能产生巨大的效益B.人的主观意志可以决定一切C.人的主观能动性有巨大的能动作用D.人的主观意志无所不能7.上述材料还充分说明了()A.人们能够认识规律并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B.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造客观世界C.人们利用规律的前提下是服从规律D.人们可以发生改变规律,使其服从人们的需要8.<<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强调: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必须坚持按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办事,要以市场为导向,使农业生产始终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这是因为()A.人们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B.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C.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D.客观规律是永恒不变的9.2003年淮河发生大水灾过后必有大疫,在这一认识的指导下,由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和卫生部门采用各种手段防疫灭菌,逐村挨户帮助群众掌握防护常识和操作手段.这则消息突出表现了()A.人认识世界的能力是无限的B.做行动就是改造世界C.实践基础上产生的认识具有预见性目的性和计划性D.人的活动具有创造性10.有人说:成功等于天赋加机遇再加勤奋,天赋是最主要条件.也有人说:勤奋应该是第一位的.他们的说法表现了一个共同的哲理,即()A.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受主观因素的制约B.天赋和勤奋一样重要C.机遇是客观的,天赋是主观的D.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11.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使我们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有益于人类,有益于国家,有益于集体,起码不应当损害集体国家人类的利益.这是讲()A.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同尊重客观规律客观条件结合起来B.发挥主观能动性一定要端正主观动机C.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受一系列主观因素的制约D.利益出发点问题就是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关系问题.12.青藏铁路将穿越三江自然保护区,难度系数最大,冻土层较多,地质结构复杂,经过工程技术人员的努力,现在铁路建设面临的高原缺氧冻土环保三大难题已基本解决.这体现了() A.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B.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C.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D.人是无所不能的.速度问题效益问题,表面上看无非是个快慢问题,但在当前的国际环境中,却是个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我们国家的长治久安的问题,因而也是个政治问题.据此回答13—14题.13.上述材料包含的哲理是()A.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B.实践随着认识的发展而不断深化扩展和推移.C.认识随理论的发展而不断深化扩展和推移D.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14.上述材料从辩证法角度看,主要体现了()A.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B.事物是变化发展的C.事物是普遍联系的D.整体各局部的总和15.下列属于事物本质的是()①寒来暑往②摩擦生火③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④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⑤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④⑤ D.③④⑤16.下列过程属于认识的第二次飞跃的是()A.调查研究,对国内外形势的认识过程B.制定学习计划工作计划的过程C.对感性材料进行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过程D.完成九五计划和实现2010年远景目标的过程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荀子在其《解蔽篇》中认为:“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练习题)一、填空题。
1.什么是事物的现象和本质?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是什么?(1)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特征,是个别的、易变的东西,是事物本质的表现。
本质是事物的性质,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相对的东西,是事物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2)事物都有自己的现象和本质,是现象和本质的体。
现象与本质相互区别,又相互。
本质现象,现象的存在与变化,归根到底依赖于本质。
现象本质,本质总是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出来。
2.为什么认识事物必须透过现象认识本质?认识事物不能只看表面现象,只有把握了事物的,才能真正认识事物。
而本质深藏于事物,必须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3.如何做到透过现象认识本质?(1)透过现象认识本质,需要掌握大量的。
现象是人门的,认识事物只能从认识它的现象开始。
由于现象是复杂多变的,要透过现象认识本质,需要考察事物的各种现象,不可道听途说或是想当然,也不能仅凭一些局部的、片面的、个别的现象就轻率地下结论。
(2)透过现象认识本质,需要充分发挥,运用科学的,对大量现象以及现象之间的关联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做到“去粗取精、、由此及彼、。
二、单项选择题。
1.人们常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这里的“门道”与“热闹”,从哲学上分别指()。
A “现象”和“本质”C “客观”和“主观”B “本质”和“现象”D “主观”和“客观”2.人们常说“万变不离其宗”,意思是现象变化多端,但在这些现象中存在着一个共同的东西。
这说明()。
①不同现象可以表现同样的本质②现象是易变的,而本质相对稳定③不同现象表现了不同的本质④不同的本质表现为不同的现象A.①②B.①③C. ②④D. ③④3.下列关于现象与本质的说法正确的有()①善于观察事物现象就能发现事物本质②本质深于事物内部,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③并非所有的现象都表现本质④运用科学思维方法透过现象认识本质A.①②B. ①③C. ②④D.③④4.1964年,袁隆平偶然发现一株天然杂交水稻,优势非常强,这给了他很大启发,便开始从事杂交水稻研究。
透过现象看本质看本质范文透过现象看本质世间万物纷繁复杂,许多事件杂乱相生,让人根本没有任何头绪,只是若是我们能看清事物的本质,便能够轻松地取得成功。
看清本质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却十分困难,很多时候我们往往会生出“横看成岭侧成峰”的迷惘的感觉,其实这恰恰是因为我们正受限于表象的缘故吧。
所谓“表象”可以是外界的客观的或有利或不利的因本广祥大语文素,也可以是自己内心生出的情绪,诸如愤怒、嫉妒等情绪。
一旦我们受限于这些表象,就极有可能做出一些不理智的事情或是本来可以分辨出的明显错误的抉择,最终使自己陷入无可挽回的境地而 __沉沦。
因此看清本质可以让我们不受限于表象,不变成那只被冻住的青蛙。
看清本质还可以帮我们化繁为简,以最简洁的姿态了解问题。
在佛教中,我们生活的世界的三千倍叫做小千世界,小千世界的三千倍叫做中千世界,中千世界的三千倍叫做大千世界,但这大千世界却可以在互联网中显现,而互联网中的一切归根到底不过是用二进制数表示的代码,“0”“1”这两个简单的数字却能化繁为简,将一切都化归为一串代码,当真是将化繁为简做到了极致,也正因为如此互联网才能做到了遍布全球。
正是因为二进制数的最初使用者能够看清本质,将一切的繁杂化为一串串代码,如今我们才能如此轻松地使用互联网。
因此看清本质能化繁为简,简洁的了解一切。
看清本质能让人迅速地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最终获得成功。
据说有一个极其复杂的绳结,解开它便能成就巨大的成功,许多人试了都没能解开,而亚历山大大帝只是一剑切开的绳结,最终他成功地征服大片土地而名扬四海。
其实我若是亚历山大大帝和之前的人一样,为绳结的复杂所困,恐怕他也是一样没有办法解开绳结的吧,但正因为看清了本质,他知道他只需解开绳结而不管用了什么方法,而最简单的方法可以说简单粗暴,但却只有真正看清本质的人才会十一吧。
看清本质,可以让我们不受限于现象,而能化简为繁,找到关键获得成功。
透过事情看本质,这是一种分析解决问题的方式,跟好与不好没有关系。
2019-2020年高二政治下册透过现象认识本质一、高考考点1、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2、现象与本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能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分析与综合相结合;创造性思维、合理想像在认识中的作用。
二、知识结构三、重点、难点剖析1、主观能动性与制约它的主、客观因素的关系(1)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客观条件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受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制约,尊重客观规律、正视客观条件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制约,恰恰要求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
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利用规律,才能利用有利条件,改变不利条件,创造新的有利条件。
因此,我们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同尊重客观规律、正视客观条件有机结合起来。
割裂二者的关系,夸大或否认主观能动性都是错误的;认为二者相互制约的观点,也是不对的。
(2)主观能动性与主观因素的辩证关系主观因素不仅包括观念、能力、方法、身心健康的程度等方面,还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内容。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到一系列主观因素的制约,积累起来的主观因素越正确,越有广度和深度,就越有利于进一步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另一方面,正确的主观因素不是自发形成的,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实践和学甩少多步积累形成。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与联系(1)区别:①含义不同。
对事物现象的认识属于感性认识。
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属于理性认识。
②反映事物的形式不同。
感性认识是以感觉、知觉、表象等具体形式直接反映事物。
理性认识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等抽象思维的形式间接反映事物。
③在认过程中所处的地位不同。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2)联系:①两者相互依存。
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深化。
如果离开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第一题:诗的题。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a.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极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
B.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人们遵循一定的认识去实践,可以引出现实的结果,把主观的东西变为客观的东西。
)2.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3.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真理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
4.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不准确性即相对性,则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
即任何实践都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因而具有一定的局限。
5.实践检验和证明真理是个过程,这个过程永远不会完结,对真理的检验也不可能一次完成。
第二题:华佗的故事(反映的哲学思想)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因此矛盾普遍存在,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
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第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2.透过现象认识本质:事物的本质与规律隐藏于现象之中,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抽象思维能力,才能透过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与规律,从而正确指导人们的行动。
3.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特殊性的原理要求我们,想办法办事情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之所以重要,首先在于它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其次在于它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4.把握事物的因果关系: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其他现象所引起的。
正确把握因果关系,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是提高人们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本课测试一、选择题1.我国绕月探测工程进展顺利,“嫦娥一号”卫星预计于2007年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执行绕月飞行任务。
“嫦娥一号”预计实现4项科学目标:绘制完成三维月球地图、进行月表化学元素含量和物质类型分析、探测月球土壤以及探测地月空间环境。
这件事说明()A.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客观性B.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前提C.实践是认识的基础D.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思路解析:该题考查对主观能动性的准确理解。
绕月探测工程,表明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从而获得成功,这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因此该题应选D项。
B项错误,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建立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
A、C两项都不符合题意。
答案:D2.一些传销活动披着“高科技”“新经济”的外衣,利用互联、股票、期货等新形式从事传销,从而更具隐蔽性和欺骗性。
这要求我们()A.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B.认识事物必须透过现象抓住本质C.认识事物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D.办事情要抓住重点思路解析:该题考查对现象和本质关系的理解。
题干中传销所利用的“互联、股票、期货等新形式”是表面现象,来掩盖其欺骗性,因此,我们在认识这类现象时,必须透过现象抓住本质。
该题应选B项。
其他选项均不符合题意。
答案:B3.近年来,台湾当局多次声称,要用“公民投票”方式决定“台湾前途、命运和现状”,并宣称“公民投票最符合基本人权与民主”。
实际上是企图在人权、民主、自决的烟幕下,通过“公民投票”的形式来达到法律上“台独”的目的。
上述分析符合的哲理是()A.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B.真象表现本质,假象不表现本质C.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D.现象是本质的表现,本质表现为现象思路解析:本题以“台独”分子打着“公民投票”方式决定“台湾命运、前途和现状”的幌子,行“台独”之实,充分说明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因此,A、C两项不符合题意,B 项说法有误,应选D项。
答案:D“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年功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运用哲学知识完成4~5题。
4.“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年功夫老始成”给后人的哲学启示是()A.学习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B.学习要注意不断地积累C.学习只要努力就能成功D.学习既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又要注重量的积累思路解析:本题考查认识的途径及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古人学问无遗力”说明了学习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少年功夫老始成”说明了学习要注意不断地积累,因此该题应选D项。
答案:D5.“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就是说()A.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重要B.书本知识太简单,实践才是真的C.既要注重理论知识,又要理论联系实际D.理论来源于实践思路解析:本题考查认识的途径及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A、B两项说法过于绝对。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表明了实践对学习、理解知识的重要性,因此该题应选C 项。
D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C6.“跟着感觉走,紧抓住梦的手……”这首歌倾倒了众多歌迷,但是这一态度给许多人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从哲学上讲是因为()①感性认识对人们没有任何作用②感性认识是片面的本质③感性认识只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它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④只有对事物本质的正确认识,才能正确引导人生A.①③B.②③C.②③④D.③④思路解析:本题考查对感性认识作用的理解,认识具有反作用,即便是感性认识也会对人们具有促进或阻碍作用,①错误。
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②错误。
因此该题应选D 项。
答案:D内蒙古杭旗镇的库布其沙漠被称为“死亡之海”,因为缺水、树苗难以成活,王中强从“插绿赏花”中得到启示,用空矿泉水瓶灌满水后插上胡杨小苗埋入沙里,几个星期后树苗长出须根而成活。
四年前运用王中强的“容器植树法”栽下的4 000棵胡杨成活率达到85%。
据此完成7~8题。
7.上述事实蕴涵的哲理是()A.人们可以认识和创造规律B.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可以达到预期目标C.人们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造世界D.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思路解析:该题强调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作用,而A、D两项都没有强调这个作用。
B 项虽然强调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但说法过于绝对。
答案:C8.上述材料还说明()①创造性思维能够推动实践的发展②分析是唯一科学的思维方法③只要解放思想,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④只有勤于思考、善于分析,才能有所发明创造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思路解析:②“分析是唯一科学的思维方法”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③“只要解放思想,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错误地把必要调节当作充分条件。
答案:C9.下边漫画《扶贫之路》蕴涵的哲学道理有()扶贫之路①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深刻②正确的理性认识具有更大的指导作用③人们的认识是不断深化、扩展的④形而上学的观点会阻碍事物的发展A.①③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思路解析:“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第二种扶贫方式更理性,更正确,①②③④都能够从题意中得到说明。
答案:D10.瘦西湖之所以“范围不大,而景物无穷”,“外处显示出自己的面貌”,是因为园林艺术家()①注意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②注意在处理局部的风景时照顾到园林的整体风格③注意系统中不同景点之间的互相呼应④注意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思路解析:该题是问为什么瘦西湖“范围不大,而景物无穷”,“处处显示出自己的面貌”,这主要是因为园林艺术家:①利用自然的地形,加以人工的整理(即注意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②使很多小园形成一个整体,其中有分有合、有主有从(即注意在处理局部的风景时照顾到园林的整体风格);③使很多小园互相“因借”(即注意系统之中不同景点之间的互相呼应)。
故本题选A项。
答案:A北京新世纪饭店建有污水处理设施,每间客房排放的洗浴废水都集中在这里,经过微生物氧化、过滤、杀菌等一系列处理后,再返回到各个卫生间,用于冲马桶。
一年下来,能节约5万多吨水。
据此完成11~13题。
11.新世纪饭店的再生水派上了大用场,说明()A.人的认识在不断发展B.人的认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C.人能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客观世界D.决心、意志、干劲是人特有的精神状态思路解析:再生水派上大用场表明人能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客观世界,故答案选C项。
A、B、D三项只是从一个角度说明材料,但没体现改造客观世界。
答案:C12.以前人们总认为废水不能再用。
如今,科学家说,废水不但能变成中水,而且能够变成上水(即饮用水)。
这说明()A.感性认识不可靠,理性认识是可靠的B.只有透过现象,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规律C.感性认识完全可以上升为理性认识D.人的认识在不断地向前发展思路解析:题干强调人们对废水利用的认识变化。
A项说法有误,B、C两项与题意不符。
故选D项。
答案:D13.所谓“中水”是指生活污水经处理后,达到规定的水质标准,并能在一定范围内使用的非饮用水。
这种思维方式()A.反映了对象的本质属性B.反映了对象的外部特征C.把事物整体分解为各个要素的过程D.把事物的各个要素结合为一个整体的过程思路解析:题干的内容是对“中水”下了个定义,反映了对象的本质属性。
B、C、D三 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项。
答案:A14.某学生打算戒掉网络游戏,他面临着决策:是今天戒掉呢,还是明天?玩家会过高地估计今天戒掉的痛苦,而过低地估计明天所戒掉的痛苦(因为不用今天去切身体会)。
正是心理上对今天戒掉的成本(痛苦)的过高估计,造成了戒掉游戏的行为被一拖再拖,如果没有类似最后通牒的期限和强制措施,戒掉游戏的行为只要被拖延一次,就会永远被拖延下去。
如前所述,对于学生,他们大多也能理性认识到,如果玩网络游戏上瘾,长期付出的成本要比从游戏中获得的收益大得多,但是,仅仅理性地认识到这一点,并不能顺利戒除。
这说明()A.理性认识往往是不可靠的B.由认识到行动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C.决心、毅力决定人们行动的效果D.客观因素会妨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思路解析:A项错误,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可靠。
C项错误,主观是否符合客观决定人们行动的效果。
D项错误。
题干中仅有认识还不能戒除网络游戏,还需要包括主观能动性在内的其他因素,因此选B项。
答案:B15.唐代诗人龚霖《老学庵笔记》中有“但有路可上,更高人也行”的诗句。
这句诗强调的是()A.物质环境决定人的发展B.人们只要通过主观努力,克服困难,就能走向胜利C.人们必须利用外在条件,加之主观努力,才能取得胜利D.人的发展是命中注定的思路解析:该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关系,考查理解能力。
A项错误,这是一种“环境决定论”,属于形而上学的观点。
B项错误,夸大了主观能动性,陷入了唯心主义。
D项也属于唯心主义观点。
题干中“但有路可上”表明了客观条件,“更高人也行”说明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C项符合题意。
答案:C16.“科技奥运”是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主题之一。
“科技奥运”,意即在奥运场馆设计中注入高科技的内容,如数字化宽带信息、电子信息等计算机技术,使奥运会赛馆更加现代化。
奥运会是竞技体坛的顶尖盛会,同时也是尖端科技一展身手的舞台。
纳米技术——这一20世纪90年代刚刚诞生的科学,已经从实验室蓝图落实为北京申奥的具体行动,北京申奥场馆建设的环保示范工程——首都体育馆,明亮鲜艳,馆内已经用纳米技术的材料整修一新,涂了一层纳米材料的天花板吸声不变形;采用了纳米塑料的门窗和排污管道更耐磨耐腐蚀;在吸烟室里,人们吐出的烟雾被纳米空气净化器吸收并分解成无害气体。
这表明()①认识总要向前发展,人们的认识需要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②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并指导实践③规律是客观的④发扬创新精神,坚持创造性思维,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要求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思路解析:纳米技术是新事物,是人类科技发展的产物,它从实验到应用于申奥活动,反映了认识的发展,因此①②正确。
人们认识了纳米技术,并将其应用于体育馆的建设中,为人类造福,在尖端技术的发现和应用过程中,无不体现着创新精神,所以,④也正确。
材料中没有涉及规律的有关问题,因此,③本身正确,但与题干无关。
答案:D美国环境保护署表示,美国第二大化工厂——杜邦公司从未通报特富龙制造过程中的主要成分全氟辛酸(C—8)可能对人体有害,违反了毒物管制法。
据此完成17~18题。
17.国家质检总局有关官员说,我国还没有检测这个技术的设备和能力,现在不可能作出什么论证。
材料表明()A.由于受主客观的限制,人们难以形成正确认识B.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C.主观能动性要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制约D.要穷尽一切认识,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思路解析:该题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主观能动性、人的认识,考查理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