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与世界文学
- 格式:docx
- 大小:19.98 KB
- 文档页数:4
歌德与“世界文学”简·布朗内容提要歌德对世界文学影响巨大。
他的作品被翻译成48种语言,是各国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
歌德通晓多种语言,熟悉欧洲国家各历史时代的文学作品和形式,他翻译、戏仿或用这些作品的风格写作。
《浮士德》简直是欧洲文学传统的汇集。
歌德还对世界各地的民歌有着浓厚的兴趣,积极搜集欧洲主流之外的作品。
他参与“世界文学”的最突出的例子是两本诗集《西东诗集》和《中德四季晨昏杂咏》。
前者受波斯诗人哈菲兹影响,后者受中国戏剧和小说影响。
歌德希望借文化了解来提高宽容度,他的“世界文学”我们现在称之为“跨文化交流”,指一系列的全球对话乖交换。
在这些对话和交换中,不同文化的共性日趋明显,个性却也并未被抹杀。
歌德通过广泛的学术阅读、文本翻译来了解世界上各种文化的观点,并宽容地对待这些观点,平静地接受或忽略它们。
歌德赞同康德艺术和科学相互启发的观点。
他的科学实践以及“世界文学”实践都是为了寻找一切生命体在不同中体现出的统一和和谐。
关键词歌德世界文学艺术实践科学实践[作者简介]简·布朗(Jane Brown),女,1943年出生于美国纽约亨廷顿。
1965年在雷德克利夫学院(Radcliffe college)获得文学学士学位;1965—1966年到德国汉堡大学学习;1969年和1971年分别在美国耶鲁大学德语系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
曾先后在新罕布什尔大学、维吉尼亚大学、科罗拉多大学任教,并担任加州大学厄湾分校、慕尼黑大学和耶鲁大学客座教授。
从1988年起任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日尔曼语与比较文学教授。
主要从事歌德研究、戏剧史、17—19世纪德国文学研究。
通晓德语、法语、西班牙语等欧洲语言,曾经担任北美歌德协会主席,有多部研究歌德(特别是《浮士德》)、莎士比亚、舒伯特、莫扎特的作品出版。
代袁作有:《歌德的(浮士德>:德国悲剧》、《歌德<浮士德>的现代阐释》等,翻译作品有《说谎中的语言学》等。
德国作家歌德的故事介绍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是德国伟大的诗人、作家和科学家,被誉为德国文学的巨星,同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著名的作家之一。
歌德生于1749年,在其一生中创作了许多经典的文学作品。
本文将带您深入了解歌德的生平和他对德国文化和艺术的巨大贡献。
生平歌德于1749年8月28日出生在德国法兰克福,他是一个富裕商人的儿子。
对于年轻的歌德来说,父母的期望是他继承家族的财富并从事商业。
然而,他对文学和艺术的热爱使他在大学就读期间决定追求自己的梦想。
他在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但在创作诗歌和戏剧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大学期间,他结交了一些重要的文学朋友,如费舍尔和舍勒。
这些人对歌德的写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并成为他日后的良师益友。
歌德的第一部重要作品是《少年文集》,这是他的诗歌和戏剧作品的集合。
这本书让歌德一举成名,为他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认可。
此后,他的创作生涯迅速发展,并在德国文学界崭露头角。
文学成就歌德的文学成就在各个方面都非常卓越。
他涉猎广泛,创作了诗歌、戏剧、小说和散文等不同类型的作品。
他的作品探索了人性、爱情、自然和宗教等主题,展示了他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想象力。
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浮士德》,这是一部戏剧作品,被认为是德国文学的巅峰之作。
该作品讲述了一个学者浮士德与魔鬼梅菲斯托费勒达成交易的故事。
浮士德渴望获得无尽的知识和快乐,但最终陷入了痛苦与后悔中。
除了《浮士德》,歌德还创作了许多其他经典的作品,包括《西东日记》、《莎乐美的悲剧》和《愉快的罪行》等。
这些作品以其深度、智慧和独特的风格成为文学界的瑰宝。
科学研究除了文学成就,歌德还是一位多才多艺的科学家。
他的兴趣广泛涉及物理学、生物学和光学等领域。
他对自然的研究和摄影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光学方面,歌德开展了一系列实验,并发现了颜色的互补性。
他的研究对于现代光学理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何谓“世界文学”?张隆溪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作品总是用某一国家某一种语言的创作,所以,文学研究很自然首先有国别和语言的类别,如中国文学、英国文学、法国文学、德国文学等等。
当然,“语言”与“国家”不完全是同一概念,一个国家很可能有不同的语言或方言;但就一般分类而言,国别文学是文学研究最基本的分类。
19世纪产生的比较文学,打破了国别文学单一语言传统的局限,以不同语言的文学作为比较研究的基础。
同样产生于19世纪初的“世界文学”观念,则进一步希望打破欧洲的局限,在全世界范围内去审视和研究各国的文学。
然而,从19世纪初到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比较文学基本上局限于研究欧洲主要的文学传统,而具有普世意义的“世界文学”观念,则没有得到真正的发展。
这种情形在20世纪末和进入21世纪之后,正在发生根本的改变,“世界文学”正在成为当前文学研究新起的潮流。
什么是“世界文学”?“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在观念和实践中有何区别?“世界文学”为什么在当前兴起?它与我们所处的时代有何关联、有何意义?这些都是值得学术界深入探讨的问题。
本文希望,在历史的框架里,通过梳理几个基本理论概念的发展,对这些问题作出响应;同时也希望,能在文学研究领域引起更多的讨论,促进学术界对这类问题有更深的理解,促使文学和人文研究有进一步的发展。
一“世界文学”的兴起近十多年来,在文学研究方面最引人注目的新潮流,莫过于世界文学研究的兴起。
不仅在欧美国家出现了对世界文学的重新关注,而且在世界许多地方,包括中国,越来越注重世界文学的研究。
其实,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学者对世界文学已有认识。
例如,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三位学者曾发表了一系列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对谈。
他们提出一个重要的观点,认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趋势是:“一个由古代中国文学向现代中国文学转变、过渡并最终完成的进程,一个中国文学走向并汇入'世界文学’总体格局的进程。
”他们还提到,德国大诗人歌德在19世纪初提出了“世界文学”概念,20世纪则是“世界文学”得以实现的时代。
歌德世界文学的概念《走进歌德世界文学》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歌德世界文学。
你说这歌德世界文学啊,就像是一个超级大宝藏。
想象一下,有一个无比巨大的图书馆,里面摆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精彩书籍。
这些书可不是一般的书哦,它们都有着独特的魅力和故事。
有的书充满了奇幻色彩,带你进入一个神奇的世界,让你仿佛能触摸到那些奇妙的景象;有的书则像一位智者,静静地向你诉说着人生的道理,让你在阅读中不断思考和成长。
歌德世界文学就是这样一个汇聚了无数奇妙作品的地方。
这里有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作家们,他们用自己的笔,描绘出了一个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就好像你一下子拥有了无数扇门,每打开一扇门,都能进入一个全新的天地。
比如说德国的歌德,他的作品那可真是经典啊!《浮士德》大家都听说过吧?那里面的浮士德博士为了追求知识和真理,不惜与魔鬼做交易。
这故事多精彩啊,让人看得欲罢不能。
还有那些俄国的文学巨匠们,他们的作品充满了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读他们的书,就像是给自己的心灵来了一场洗礼。
再看看那些东方的文学作品,充满了神秘和诗意。
中国的古典文学,那优美的文字,深刻的寓意,能让你沉浸其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日本的文学呢,有时候细腻得让人惊叹,就像春天里的微风,轻轻拂过你的脸庞。
在这个歌德世界文学的世界里,你可以尽情地遨游。
你可以今天和古希腊的英雄们一起战斗,明天又跟着印度的神话故事去冒险。
这里没有边界,没有限制,只有无尽的可能。
而且啊,读这些作品还能让我们变得更加包容和理解。
我们能看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从而更好地尊重和欣赏别人的文化。
就像我们在自己的生活中,遇到不同性格、不同背景的人,我们能够理解他们,和他们友好相处。
所以啊,朋友们,不要错过这个歌德世界文学的宝藏。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神奇的世界,去探索、去发现、去感受。
别犹豫啦,赶紧拿起一本歌德世界文学的作品,开始你的奇妙之旅吧!我觉得歌德世界文学就是一个让我们不断成长和进步的宝库,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知识和乐趣,更是一种对世界和人生的深刻理解。
浮士德简介引言浮士德(Faust)是德国文学家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所创作的一部著名戏剧。
这部戏剧被普遍认为是德国文学的巅峰之作,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浮士德的背景、故事情节以及对世界文学的影响。
背景浮士德是根据传说中的浮士德人物而创作的。
浮士德是一个学者,他对于人类的知识和力量充满渴望。
他对现实生活感到不满和失望,追求超越常人的力量和智慧,与魔鬼签订契约以获得无限的知识和享受。
故事情节第一部浮士德第一部描述了他对人生的追求和内心的挣扎。
他对于学问和权力的渴望使他决定与魔鬼梅菲斯特费勒(Mephistopheles)签订契约。
根据契约,梅菲斯特费勒将为浮士德实现他所有的愿望,但同时,浮士德必须把自己的灵魂出卖给梅菲斯特费勒。
浮士德借助梅菲斯特费勒的力量,拥有了年轻貌美的女人格丽特(Gretchen),并取得了政治和社会的成功。
然而,这一切并没有使他得到真正的满足。
他开始意识到自己灵魂的困扰和内心的空虚。
第二部在浮士德第二部中,故事发生了跳跃。
时间已经过去了数十年,浮士德的生命接近尽头。
他仍然对于生活的意义感到困惑,并试图通过追求理想的乌托邦来找到答案。
他与梅菲斯特费勒一起展开一系列冒险和探索。
浮士德在这一部中结识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并经历了许多历史事件和神话故事。
最终,他通过对自然和艺术的理解,感悟到人类对于真理和生命的无限追求。
他开始接受生命的终结,并在最后一刻找到了内心的平静与和解。
浮士德被认为是德国文学的巅峰之作,对于世界文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浮士德对世界文学的几个重要影响:1.思想探索:浮士德通过探索人类的渴望和挣扎,引发了对于人类存在的思考。
他的故事反映出人类追求权力、爱情和智慧的普遍主题,引导了后来很多文学作品的创作方向。
2.人物塑造:浮士德的角色创作和人物塑造极其精彩。
第13章歌德一、名词解释1.世界文学(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答:世界文学是指由各民族文学互相交流、互相借鉴而融汇发展形成的世界性的文学,与民族文学相对。
世界文学这一概念最早由歌德提出。
他于1927年与爱克曼谈话时,说自己读了中国小说《好逑传》得到的启示,认为世界文学的时代已经到来。
马克思和恩格斯从社会经济的角度也敏锐地觉察到这一点,在《共产党宣言》中正式向全世界宣布“世界文学”的形成。
对“世界文学”的概念有两种理解:今后的文学产品越来越世界化。
现代世界,由于交通便利和传播媒介手段的现代化,尤其是全球信息网络的开通,以及语言障碍的渐次破除,整个人类文化已连为一体;由于将人类各民族的文学遗产看作是世界的公共财产,这样文化的民族性渐次让位给世界性。
2.象征主义(北京语言大学2010年研)答:象征主义是19世纪末在法国及西方几个国家出现的一种艺术思潮。
象征主义名词源于希腊文Symbolon,它在希腊文中的原意是指“一块木板(或一种陶器)分成两半,主客双方各执其一,再次见面时拼成一块,以示友爱”的信物。
几经演变,其义变成了“用一种形式作为一种概念的习馈代表”,即引申为任何观念或事物的代表,凡能表达某种观念及事物的符号或物品称为“象征”。
它与通常人们用的比喻不同,它涉及事物的实质,含义远较比喻深广。
二、论述题1.试分析歌德、席勒在艺术分析上的不同理论取向。
(北京大学2010年研)答:歌德和席勒虽同为法国同一时期的剧作家、诗人、文艺理论家和美学家,都是“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人物。
但是,由于他们哲学倾向观点的不同,他们走上了不同的创作道路。
歌德受卢梭、狄德罗,特别是斯宾诺莎的影响,哲学上是唯物主义和无神论。
而席勒则信奉康德的唯心主义哲学,是唯心主义二元论者。
歌德和席勒分别走上了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创作道路,在艺术分析上的也有了不同理论取向,这主要表现在他们创作方法中对艺术与自然、典型问题的认识上。
(1)对艺术与自然认识的不同①歌德与席勒早期创作美学见解之不同,主要表现在艺术与自然的关系上歌德与席勒一个追求现实,一个追求理想,一个从客观实际出发,一个从主观想象出发;一个看重自然,一个反对自然。
世界文学的定义及其与比较文学的关系(1)世界文学的定义“世界文学”首先是由德国人提出并加以论述的。
赫尔德主张尊重东方文化,呼吁放弃文化观念中的欧洲中心主义。
1827年,歌德提出了世界文学时代即将来临的远见。
此外,别林斯基在《文学一词的一般意义》等文章中,也谈到世界文学问题。
“世界文学”是指不同民族的文学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共同存在或彼此影响、认同的人类文化共性以及由此形成的文学上的共同特征。
世界文学是在各民族文学共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民族精神文化相互沟通和影响的桥梁;世界文学是以文学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文主义为纽带发展起来的,这种认同在西方文学和中国文学中均有所表现。
文学家提出的“世界文学”不仅仅是一种观念,也是对人类文学现象的正确反映与文学发展趋势的准确预见。
(2)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民族文学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以及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和其他意识形态的相互关系的比较研究的文艺学分支。
它包括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
作为一门学科,它兴起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
比较文学是一种文学研究,它首先要求研究在不同文化和不同学科中人与人通过文学进行沟通的种种历史、现状和可能。
它致力于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并希望相互怀有真诚的尊重和宽容。
(3)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的关系①具有相同的研究目标两者作为学科而存在的基本依据都是认识别国文学,通过这种认识找到一个或几个外在视点,获得一种外在参照系,借以鉴照和检视本民族文学。
而致力于探讨文学发展的普遍规律,不断深化对于文学的总体认识,则是世界文学和比较文学学科的共同研究目标。
钱钟书先生说过“比较文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帮助我们认识总体文学乃至人类文化的基本规律”。
这也是世界文学教学与研究的最终目的。
②二者在研究范围和对象方面具有交叉性世界文学、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为广阔,都具有跨国界和民族、语言、文化体系之界限的特点。
世界文学史是将世界各国文学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宏观研究的文学史。
歌德世界文学观念
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是德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对世界文学的观念有着深远影响。
歌德的文学观念主要体现在他的作品和文论中。
首先,歌德提倡文学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他认为文学应该关注人类的全面发展和多元性,不仅仅是娱乐和消遣的工具。
他将文学与艺术、科学和哲学结合起来,强调它们相互渗透、互相支持。
他的作品《浮士德》就是一个综合了戏剧、诗歌、哲学和文学批评的巨大工程。
其次,歌德提倡文学的教育功能。
他认为文学应该是人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启发人们的思考、培养人的情感和塑造人的品格。
他通过自己的作品和文论,试图给读者以启示,并引导他们进行自我反思和成长。
此外,歌德还强调文学的人文精神和审美价值。
他认为文学应该表达人类的情感、体现人类的尊严和表达人类的理想。
他追求文学作品的美感和艺术性,强调文学作品应该具有审美价值和艺术品质。
总而言之,歌德的世界文学观念体现了文学的整体性、综合性、教育功能,以及人文精神和审美价值。
他对文学的思考和贡献为后世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歌德与“世界文学”
简·布朗
内容提要歌德对世界文学影响巨大。
他的作品被翻译成48种语言,是各国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
歌德通晓多种语言,熟悉欧洲国家各历史时代的文学作品和形式,他翻译、戏仿或用这些作品的风格写作。
《浮士德》简直是欧洲文学传统的汇集。
歌德还对世界各地的民歌有着浓厚的兴趣,积极搜集欧洲主流之外的作品。
他参与“世界文学”的最突出的例子是两本诗集《西东诗集》和《中德四季晨昏杂咏》。
前者受波斯诗人哈菲兹影响,后者受中国戏剧和小说影响。
歌德希望借文化了解来提高宽容度,他的“世界文学”我们现在称之为“跨文化交流”,指一系列的全球对话乖交换。
在这些对话和交换中,不同文化的共性日趋明显,个性却也并未被抹杀。
歌德通过广泛的学术阅读、文本翻译来了解世界上各种文化的观点,并宽容地对待这些观点,平静地接受或忽略它们。
歌德赞同康德艺术和科学相互启发的观点。
他的科学实践以及“世界文学”实践都是为了寻找一切生命体在不同中体现出的统一和和谐。
关键词歌德世界文学艺术实践科学实践
在歌德的漫长人生中,他不仅是德国重要的知识分子、伟大的诗人、戏剧家和
小说家,还是重要的散文家、艺术评论家、戏剧导演和科学家。
他在科学方面著作
甚广,涉及地理、光学和生物学。
除此之外,他还是活跃的政府官员。
这些活动都
有助于他对“世界文学”的思考。
本文的宗旨不是一一列举他的所有活动对其思想的
影响、他对世界文学的充分利用,或是他对世界文学的巨大影响,而是要探讨如何
以不同的方法理解“歌德”和“世界文学”的综合含义,并以歌德对艺术和自然的思考
为根据说明“世界文学”对歌德的重要性。
因此,本文将首先简单概述歌德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以及他对全世界文学的兴趣,然后探讨歌德自己是如何论述“世界文学”(Weltlker-atur)这一概念的——他赋予这一概念的含义以及当代语境对其含义的拓展。
这样就有可能思考为什么“世界文学”对他如此重要,以及这一概念是如何在他的审美活动和科学探索中形成的(后者甚至更为重要)。
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完全明了这一概念对歌德的重要性以及对我们来说潜在的重要性。
一、歌德对世界文学的影响
很多作品已经考察了歌德对追随他的德国内外的作家和读者的影响。
在这方面的经典是弗瑞茨·施特里齐(Fritz Strich)在1946年出版的《歌德和世界文学》(Goethe and World Literature)。
该书实际上局限于歌德对欧洲和北美的影响(歌德在北美的影响比在欧洲稍逊一筹)。
不过尽管如此,在世界范围内比歌德的翻译更广泛、影响更大的也只有莎士比亚了。
据厚达七卷的《浮士德》的文献记录,歌德最重要的作品《浮士德》从1968年起被翻译成48种语言至少一次。
斯图尔特·阿特金斯(Stuart Atkins)在一篇文章中讨论1972—1992年间《浮士德》的翻译情况时,参考了除了英语和法语之外二十多种语言的译文。
截至1972年,四分之一的《浮士德》翻译是英文的,由此可见翻译之多。
这种比例失调显示出歌德的国际影响的另一个不寻常方面。
从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歌德对世界文学的影响,即他对其他国家经典的影响。
在英语国家,在19世纪下半叶,学德语意味着阅读歌德的作品,特别是他的经典戏剧《伊菲格涅在陶立斯》(Iphigenieauf Tauris)、荷马史诗式的田园诗《赫尔曼与窦绿苔》(Herrnann und Dorothea),以及肯定会包含在内的《浮士德》(Faust)即便是现在,《浮士德》也是经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除了希腊戏剧,美国学生肯定能认出剧名的非英语戏剧只有《浮士德》了。
歌德在中国的影响也补充说明了这一点。
歌德的第一部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Die Leiden desjun-gen Werther)在德国出版的时候造成轰动,立刻被翻译成所有的欧洲语言。
据说,许多年轻人自杀时的穿着和歌德小说主人公开枪自杀时所穿的衣服一模一样。
一百五十年后,这部小说在中国仍有巨大的影响力。
我不清楚小说引发了多少的自杀案例,但是小说在五四运动之后引起了强烈反响。
1922年,郭沫若将其翻译成中文;两年后,第八版面世,到1949年已经是第五十版了。
到1935年,《浮士德》两卷(大约一万二千行)被翻译成中文;之后,他的小说《威廉·麦斯特的学习年代》(Wilhelm Meisters Lehrjahre)由冯至翻译成中文。
在歌德的时代,欧洲正处在迅速的现代化过程中。
显然,歌德作品在一个处于同样状况的中国社会中深得人心。
二、世界文学对歌德的影响
歌德似乎总是将自己看作世界文学的一部分。
他非常有天份——他第一首保存下来的诗是五岁所作。
他在幼年受到了即使以歌德时代的高标准来看都异常良好的文学训练。
他家境富裕,家里请来老师教他具体科目。
他父亲藏书丰富,也亲自教育他。
歌德在自传中说大约十二岁时,他练习用七种语言写小说——德语、法语、意大利语、英语、拉丁语、希腊语和当地德国犹太人的方言。
他能驾驭的文学体裁则更为广泛。
他的抒情诗包括歌曲、赞美诗、颂歌、十四行诗、民歌和讽刺短诗。
他的戏剧采用诗歌体和散文体,包括喜剧、悲剧、讽刺性短剧、长剧、宫廷假面剧,甚至小歌剧——当然,还包括规模宏大的史诗剧《浮士德》(长度是《哈姆雷特》的三倍)。
他写各种记叙文——短篇小说、长篇小说、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叙事小说,传世的有一部书信体小说、一部成长小说、一部社会风俗小说、一部档案小说、诗体叙事史诗以及田园小说。
几乎每种文学形式他都要尝试一下。
在所有歌德感兴趣的领域里,这种古典和现代、国家和种族、主要和次要、上流文化和流行文化的结合是歌德的特色。
他的作品涉及的历史跨度也同样令人吃惊。
在他的文学生涯里,他涉猎古典文学(希腊和罗马文学)、古典神话和埃及神话、《圣经》、中世纪诗歌、但丁作品、意大利文艺复兴、德国文艺复兴、莎士比亚作品、法国古典主义和西班牙黄金时代(均为17世纪),以及18世纪和19世纪早期英、法、德等国的所有欧洲小说、戏剧和歌剧形式。
他翻译、改写、戏仿以及用这些作品的风格写作,或者把它们搬上舞台。
仅《浮士德》就涉及以上提及的所有领域,简直是欧洲文学传统汇集。
但是,歌德敢于冒险,更进一步,他在朋友赫德(Johann Gottfried Herder)的带领下,对世界各地的民歌产生了兴趣。
即使在生命的后期,他也继续热情地关注新收集到的欧洲主流之外的作品,如塞尔维亚民歌。
《浮士德》序言之一就是以公元5世纪印度戏剧《沙恭达罗》(Sakuntala)为基础的,他读过该剧的译本。
三、歌德的“世界文学”定义
歌德对“世界文学”的见解就显得较不平凡。
他不是平常意义上的理论家,当我们称他为文学理论家时显然也不是沿用当今的含义。
所以他没有文章阐明自己的“世界文学”理论。
但是,在19世纪20年代,他在谈话录中和他的杂志“Uber Kunst und Altertum”中经常使用这个词。
事实上,“世界文学”提倡作家和艺术家通过讨论、互评、翻译和个人交往的方式来增进国际交流和学术交流。
歌德还没有天真到期待——或者是希望——世界各国人民之间有完美的和谐,但是他非常希望借文化了解来提高宽容度,从而使今后的战争在恶意和毁灭性上要小于拿破仑一世发动的历次重大战争。
歌德在成年时期经历了那些战争,对他来说,那是文化和文明的全面崩溃。
此外,对于当今以及将来的一代,歌德的“世界文学”是个充满活力的范畴、号
召和任务,而不是经典传统。
歌德的“世界文学”不是所有语言中的文本的累计,也不是美国大学中出现的新一代修正过的世界经典(和欧洲经典相对)课程。
但是,这不是说歌德轻视古典文学传统和欧洲名著。
正相反,他非常重视历史,特别是文化史,而且正如我提出的,他有着非凡的欧洲文化史知识。
他对19世纪的历史意识贡献巨大。
他其实是第一批具有历史意识的欧洲思想家,意识到历史处境和所处的地理位置在决定他们的身份时同样作用强大。
歌德的“世界文学”理念和现代多元文化主义者一样,重视文化多元、口头文化和大众文化,因此,要理解他的世界文学即对话的观点,就需要意识到过去是如何决定现在的。
从这方面来看,歌德的“世界文学”理念不能被纳入在全球主义时代的世界文学讨论中占统治地位的“当下主义”的大旗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