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交叉韧带黏液变性的研究现状
- 格式:pdf
- 大小:239.59 KB
- 文档页数:3
【技术】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骨隧道愈合研究进展【摘要】前交叉韧带重建术被广泛应用于前交叉韧带损伤治疗中,而骨隧道扩大是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主要的并发症。
前交叉韧带重建后,骨隧道与韧带之间通过纤维软骨肌腱端进行愈合。
在愈合前,由于纵向的“蹦极效应”和横向的“雨刷效应”等力学因素及关节滑液的侵蚀作用,会发生骨隧道扩大现象。
为了应对骨隧道扩大,防治重建后前交叉韧带松弛,学者们就前交叉韧带手术过程中重建位点、固定方式及韧带选择等进行探究,通过改进手术方式来减少后期骨隧道扩大,并通过干细胞、生物因子、生物材料及生物制剂的治疗来促进骨隧道愈合。
该文就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骨隧道愈合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骨隧道扩大;骨隧道愈合前交叉韧带位于膝关节中央,起自胫骨髁间隆起前内侧,止于股骨外侧髁内侧。
前交叉韧带损伤会导致胫骨过度前移或股骨过度后移,降低膝关节的稳定性。
长时间的膝关节不稳定不仅使病人活动受限,还可能诱发骨关节炎等退行性病变。
目前前交叉韧带重建术被用于前交叉韧带断裂的常规治疗。
大量长期随访资料表明,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是骨隧道扩大。
虽然骨隧道扩大与人工韧带松弛和重建术失败之间的关系还存在争议,但已明确骨隧道扩大会影响人工韧带重建的长期效果,给前交叉韧带翻修术带来困难[1]。
1 骨隧道愈合生理特点根据移植物种类的不同,骨与韧带之间的愈合可分为骨-骨愈合和腱-骨愈合两种,例如自体骨-髌韧带-骨重建即为骨-骨愈合,腘绳肌腱重建为腱-骨愈合。
骨-骨愈合原理与骨折愈合?一样。
在腱-骨愈合时,骨与韧带的刚性不同,致使其交界面聚集了很大的应力,新生的连接组织易再次断裂,导致骨与韧带愈合困难。
正常骨与韧带的交界面称为肌腱端,肌腱端起到骨与韧带之间应力传导的作用。
根据胶原蛋白纤维附着于骨的方式,肌腱端可分为直接止点(又称为纤维软骨肌腱端)和间接止点两类。
前交叉韧带的肌腱端即为纤维软骨肌腱端,由肌腱、纤维软骨、钙化软骨和骨等结构依次过渡形成,这种强度逐级递减的特有结构可以在两种组织之间更为有效地缓冲应力[2]。
运动员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再损伤预防的研究进展楼华【摘要】文章阐述运动员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再损伤预防的研究进展,为运动员重返赛场寻找可靠的理论依据。
综述了运动员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重返运动后发生同侧膝关节再次损伤或继发对侧膝关节损伤的相关危险因素的最新证据,提出应当采用循证医学的方法来指导术后康复和重返运动训练。
应当着眼于解决外科手术和现行标准康复训练中普遍存在的神经肌肉控制能力不足等问题,形成针对性的有效干预措施,以最大程度的帮助运动员重返运动。
%The article aims at elaborating advances in reinjures prevention of athletes underwent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 and seeks reliable theoretical basis for athletes to return the arena. It reviews the latest evi-dences of related risk factors of ipsilateral reinjures and contralateral injury of knee joint of athletes underwent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 It comes up with that evidence based medicine should be applied to guide postoperative rehabilitation and training of returning sports. It concludes that problems such as insufficient neuro-muscular control in surgeries and current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standards should be solved with greater efforts to propose individual interven-tion measures to help athletes to return sports.【期刊名称】《成都体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11【总页数】5页(P90-94)【关键词】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再次损伤;危险因素;损伤预防【作者】楼华【作者单位】乐山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四川乐山 61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804.53在美国,每年有超过120 000例运动员发生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1]。
作者修回说明如下-------------------------------------------尊敬的南京医科大学编辑部编辑先生、女士:您好,首先向各位专家对本文提出的建议及指正表示感谢,因为个人缺乏投稿经验,在第一次修回过程中未将改动的地方标出,更未一一回答审稿人的问题,在此给审稿人带来的不便致以诚挚歉意。
以下将各位审稿人提出的问题,做出回答,并按照贵刊的要求作了详细修改,且在修改过的地方在文章中用“红色”标记出,尚有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1.现已将英文摘要及分组的描述做出了修改并标记;对于p-smad的western条带与量化图也做了更正;并在所有实验结果描述部分均详细写出了蛋白上调或下调的具体数值。
2.对于审稿人提出“如果想要真正深入研究AGEs 对心肌成纤维细胞的老化作用研究,是否考虑做一些在体的工作再结合机制的研究更好?”,我们课题组对此正在进行相关临床研究,且也曾报道过AGEs与老年人血管硬化及心脏舒张功能的相关关系。
3.对于审稿人提出实验设计简单的问题,笔者会在以后的工作中对老化相关问题继续做进一步的研究。
而在此次修回稿中我们也相应的补充了研究数据,包括TGFβ/smad通路抑制剂干预后,老化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以及TGFβ1、p-smad、MMP-2的表达水平,并对文章的题目稍作变动,现改为“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对心肌成纤维细胞老化及纤维化的影响”。
此外,将每张附图的图题、图引标出,重复检测的样本数等也在文章中加以标注,并对标注和书写有误的地方做了修正。
若有不当之处,请加以指正。
此致敬礼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对心肌成纤维细胞的老化及纤维化的影响[摘要]目的:探讨晚期糖基化终产物(AGEs)诱导心肌成纤维细胞老化及纤维化的相关机制。
方法: 用AGEs(200μg/ml)及抗-RAGE抗体(2μg/ml)、TGF-β/smad 通路抑制剂(SB431542,10μM)干预乳鼠心肌成纤维细胞72h。
宫腔粘连治疗的研究进展林立君;许良智;陈慧【摘要】宫腔粘连又称Asherman综合征,常表现为月经量减少,甚至闭经,伴或不伴周期性腹痛.宫腔粘连常引起不孕,即使妊娠发生胚胎停育、胎盘粘连、植入等风险也增加.其治疗方案为手术治疗联合术后辅助治疗.宫腔镜宫腔粘连分离术是宫腔粘连的标准手术方式,其是在宫腔镜直视下分离宫腔粘连,切除粘连形成的瘢痕,恢复宫腔解剖结构,术中需注意充分保护正常内膜组织.术后使用药物、宫内置入支撑组织、干细胞治疗等方法可达到改善月经情况、促进生育、预防再次粘连的目的.未来,冻干羊膜和干细胞治疗有望成为新研究方向.%Intrauterine adhesion, also known as Asherman syndrome, often shows a decrease in menstrual flow, even amenorrhea, with or without periodic abdominal pain. Intrauterine adhesion often causes infertility, and the risk of embryo suspension, placenta adhesion, placenta implantation increases even when pregnancy happens. The treatment plan is surgical treatment combined with postoperative adjuvant treatment. Hysteroscope transcervical resection of adhesion is the standard operation for intrauterine adhesion. It is to separate the intrauterine adhesions under hysteroscopy, resect the scars formed by adhesions, restore the anatomical structure of the uterine cavity, and fully protect the normal endometrial tissues during the operation. Postoperative use of drugs, intrauterine implantation of supporting tissue and stem cell therapy can improve menstruation, promote fertility and prevent re-adhesion. In the future, freeze-dried amniotic membrane and stem cell therapy are expected to become new research directions.【期刊名称】《医学综述》【年(卷),期】2019(025)005【总页数】7页(P922-927,933)【关键词】宫腔粘连;宫腔镜;宫腔粘连分离术【作者】林立君;许良智;陈慧【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华西妇产儿童医院妇产科, 成都 610041;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华西妇产儿童医院妇产科, 成都 610041;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华西妇产儿童医院出生缺陷与相关妇儿疾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成都 610041;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华西妇产儿童医院妇产科, 成都 610041;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华西妇产儿童医院出生缺陷与相关妇儿疾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成都6100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11.74宫腔粘连是指由于子宫内膜基底层受损,功能层部分或完全缺失,引起子宫各壁之间形成粘连,导致部分甚至全部宫腔闭塞[1]。
体液分析现状及发展一、内容综述体液分析作为医学研究及临床实践中的重要领域,一直在不断发展和进步。
在当前随着生物学、医学科技的飞速发展,体液分析的现状及其发展动态成为了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对体液分析的现状进行概述,并探讨其未来发展趋势。
当前体液分析主要集中于各类体液的成分、功能及其变化与疾病之间的关系研究。
从临床实践角度看,体液分析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病情监测和治疗效果评估等多个方面。
例如血液、尿液、脑脊液等体液的常规分析,对于许多疾病的早期发现、病情判断以及预后评估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此外随着精准医疗的兴起,体液分析在个体化治疗中的应用也日益凸显。
在技术发展方面,传统的体液分析方法,如显微镜检测、生化检测等,仍在广泛使用。
然而随着技术的进步,新的检测方法如流式细胞术、质谱技术、生物标志物检测等在体液分析领域中的应用日益普及。
这些新技术的出现大大提高了体液分析的准确性和效率,使得对体液成分的更深入、更精细的分析成为可能。
此外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数据驱动的体液分析模式正在兴起。
通过对大量体液数据的挖掘和分析,可以更有效地揭示体液成分与疾病之间的关联,为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策略和方法。
同时通过构建预测模型,可以更准确地预测疾病的发展趋势和个体对治疗的反应,为个体化医疗的实现提供有力支持。
体液分析领域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体液分析将在疾病诊断、治疗监测、预防策略制定等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同时个体化医疗、精准医疗等新型医疗模式的兴起,也将为体液分析领域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和方向。
1. 体液分析的重要性及在临床诊断与治疗中的作用体液分析在现代医学领域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其重要性不容忽视。
体液是人体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息息相关。
通过对体液的详细分析,我们可以获取关于机体健康状况的宝贵信息,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
结直肠癌黏液腺癌临床病理及治疗进展2024(全文)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全球范围内的一种常见恶性肿瘤,流行病学数据表明全球CRC总体发病率已经升至第三位,也是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二大原因[1]。
在CRC中,黏液腺癌(mucinous carcinoma,MC)是非特异性腺癌(adenocarcinoma not otherwise specified,AC)中一个独特的组织亚型,其特点是细胞外黏液占肿瘤体积50%以上。
一、黏液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统计数据表明,MC发病率具备一定地域差异,MC的发病率从亚洲国家的3.9%到欧美国家的10%~13.6%不等[2]。
通过对发病部位的研究发现,MC在近端结肠的发病率显著高于直肠或远端结肠。
针对相同部位肿瘤进行分层分析后发现,MC常发现于疾病进展期[3]。
对这一现象有两种假说。
其一可能与MC中黏液蛋白物理特性相关,MC中黏液蛋白基因MUC2的过度表达和抑癌基因转录因子HATH1沉默密切相关,与AC中的表达趋势相反[4]。
染色体不稳定可能是MC疾病快速进展的另一种机制,相对于AC,MC出现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频率更高。
高MSI发生率在Lynch综合征患者中也可以观察到,这表明MC与AC可能具备不同的致癌途径[5]。
MC与AC的转移模式存在明显差异,AC常见远处转移器官为肝脏,而MC更容易出现腹膜转移,且MC术后淋巴结阳性率高于AC。
转移模式差异的原因目前认为与黏液组分密切相关[6]。
正常黏液与肠道微生物构成了菌群生物膜。
MC中菌群生物膜的失调导致肠道上皮通透性增强,黏液组分会由肠道向腹腔内移动,导致肿瘤的腹膜转移及对邻近脏器侵犯[7]。
另外,菌群生物膜将诱导肠道炎症反应。
炎症反应导致大量细胞因子的产生,如TNF-α、IL-22,研究表明此类细胞因子促进肿瘤细胞的黏液分泌。
例如,TNF-α处理的结肠癌细胞ATOH1蛋白的稳定性增强,进而促进黏液分泌。
软组织⽣物⼒学特性研究进展本⽂原载于《中华⾻科杂志》2017年第22期软组织⽣物⼒学主要研究⽣物软组织在⽣理和病理状态下的⼒学特性,包括应⼒-应变曲线、韧度、强度等⼀般⼒学特性及软组织特有的活性、粘弹性、各向异性等特征。
⾃创⽴以来,软组织⽣物⼒学⼀⽅⾯逐渐向微观探索,另⼀⽅⾯则通过系统地收集实验数据,不断完善各组织的本构⽅程和丰富软组织数据库[1]。
与⾻科临床紧密相关的软组织如⽪肤、肌⾁、神经、⾎管、肌腱和韧带等虽然解剖结构差异明显,但⼒学特点相似。
通常情况下,除了具有弹性固体材料的某些基本性质外,还体现出蠕变、应⼒松弛及应⼒-应变曲线滞后等粘性材料的⼒学特性。
这些性质已在⾻科临床实践中被⼴泛应⽤,如⼿术切⼝⽅向的选择应参考⽪肤张⼒分布的各向异性;不同软组织的蠕变和延展性能为创伤修复和组织移植提供依据;测量⽻状⾓可为肌⾁疾病诊断提供帮助等。
因此,了解和掌握软组织特性将有益于提⾼诊疗效率和改善疾病预后。
另⼀⽅⾯,软组织⼒学特性的研究有赖于各种在体、离体检测⼿段的发展。
最初,由于技术限制,软组织⽣物⼒学特性的研究主要局限于对离体组织的⼒学加载测试,⽽随着各种实验条件的不断完善,软组织的研究也⽇趋深⼊,并逐渐向在体化、实时化、精准化发展[2,3]。
⽬前,临床上应⽤⼴泛的在体软组织检测技术可分为接触式和⾮接触式,接触式仪器如⽪肤压弹计,⾮接触式仪器如超声、MRI等的普及得益于各种辅助成像技术的发展,但软组织研究成果的临床转化应⽤仍远落后于其本⾝的发展。
对软组织⽣物⼒学原理的正确认识,有利于⾻科医师将现阶段相关研究成果更好地应⽤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对⾻科发展意义重⼤。
本⽂通过Medline、Web of Science、CNKI、万⽅数据库,以'muscle' 、'tendon' 、'ligament'、'skin' 、'nerve' 、'artery' 、'vein' 、'blood vessel' 、'biomechanics' 、'⽪肤' 、'肌腱' 、'肌⾁'、'韧带' 、'神经' 、'⾎管' '⽣物⼒学' 、'测试'作为关键词,检索2011年1⽉1⽇⾄2016年3⽉31⽇发表的国内、外相关⽂献,共查阅⽂献1 322篇,其中中⽂⽂献569篇,英⽂⽂献75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