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交叉韧带黏液样变性的MRI影像特征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65.66 KB
- 文档页数:2
前交叉韧带MRI怎么看?概述:前交叉韧带,也即前十字韧带,是人体膝关节维持前向稳定最重要的韧带结构,前交叉韧带损伤多因外伤暴力因素所致,表现为膝关节的不稳定感和错动感。
前交叉韧带损伤的诊断首先可通过查体快速判断,常用查体方法有前抽屉实验、轴移实验等,其次也有部分医院配备了膝关节稳定测试仪可辅助诊断。
影像学MR 检查能明确显示出前交叉韧带是否损伤及损伤分度,有相对明显的优势。
1、MR 扫描方法下肢外旋 10 ~15°,使前交叉韧带位于矢状面上,或者使扫描层面倾斜(矢状斜位)使前交叉韧带位于图像矢状面上。
为了更清楚地显示前交叉韧带,可采取3 mm 层厚扫描。
通常行矢状(斜)、冠状、横断面扫描。
矢状面扫描可清楚地显示前交叉韧带的全貌,而冠状、横断面扫描可提供补充信息,特别对疑难病例,三维重建(立体效果好但图像对比差)也有助于前交叉韧带损伤的诊断。
2、解剖前交叉韧带为 3~4 cm 长的带状结构,其纤维相互平行,起于胫骨平台前方内侧,止于股骨外髁内侧面的最后方。
与 Blumensaat 线的关系:按 Bemaro 和 Hertel(1996)的四分法,从侧面看前交叉韧带在股骨附着的中点,其前后方向位于后上象限的远下角,它相当于在沿 Blumensaat 线测得的后髁最大直径的 25% 处(后为0%,前为100%),远近端方向位于垂直于Blumensaat 线的股骨髁高度的 25% 处(上为 0%,下为 100%)。
前交叉韧带中段的直径较两端细。
在膝关节接近完全伸直时,前交叉韧带呈直线走向,屈膝时轻度弧形。
膝关节伸直时前交叉韧带的前部纤维平行于 Blumensaat 线。
根据髌下滑膜皱襞(又称粘膜韧带)的形状和范围不同,前交叉韧带可被滑膜或髌下滑膜皱襞所覆盖。
3、正常 MR 图像前交叉韧带正常 MR 图像为界限清晰的直线走向纤维束信号。
①当纤维束致密时,MR 图像为界限清晰带状低信号。
②当纤维束呈扇形走向,MR 图像可以表现为中等信号。
前交叉韧带损伤的MRI诊断分析目的对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进行MRI诊断,探讨并分析其临床价值。
方法以我院于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42例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时间顺序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21例)和对照组(21例)。
给予观察组患者MRI扫描检查,给予对照组患者关节镜检查,观察并对比两种检查方法的效果和价值。
结果观察组的诊断结果与临床确诊结果没有明显的差异,确诊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诊断过程安全、可靠,患者的满意度较高。
结论对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实施MRI扫描诊断,速度快、伤害小、准确率高,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值得推广和应用。
标签:MRI诊断;前交叉韧带损伤;对比分析前交叉韧带位于膝关节内,它的主要作用是维持关节的稳定,是人进行运动的结构基础。
前交叉韧带组织的结构非常特殊,如果运动不当,很容易产生损伤,导致患者膝部外翻或者肌肉撕裂[1],一般来说,一些专业运动员或者膝关节活动量大的相关职业人员患此病的可能性较大。
目前临床上检查前交叉韧带损伤的主要方法是关节镜检查和MRI扫描检查,本文以我院近期接收的42例该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两种诊断方法的效果和价值,具体过程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文按照时间顺序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经检查,所有患者均符合韧带损伤的临床诊断标准。
观察组患者21例,男性13例,女性8例,年龄15~76岁,平均年龄(45.6±14.78)岁,其中,运动损伤患者7例,车祸外伤患者6例,职业性扭伤5例,陈旧韧带损伤2例,急性韧带损伤1例。
对照组患者21例,男性14例,女性7例,年龄18~80岁,平均年龄(46.4±15.3)岁,其中,运动损伤患者8例,车祸外伤患者5例,职业性扭伤4例,陈旧韧带损伤3例,急性韧带损伤1例。
以上资料表明,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职业、病情原因上没有明显的差别,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能够进行分析和对比。
前交叉韧带黏液样变性的MRI影像特征分析摘要】目的:分析前交叉韧带黏液样变性的MR影像特征,提高对其认识。
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经手术或关节镜证实的前交叉韧带黏液样变性的MR影像资料,包括形态、信号改变及伴随征象等。
结果:22例前交叉韧带黏液样变性病例均表现为前交叉韧带弥漫性增粗增宽,韧带纤维走行连续无中断,T1WI前交叉韧带形态欠清,呈中等信号,T2WI呈弥漫高信号,其内可见走行连续完整的低信号韧带纤维。
7例合并韧带腱鞘囊肿。
3例患者伴有严重骨软骨炎。
结论:前交叉韧带黏液样变性具有比较典型MR影像学特征及伴随征象,结合临床有助于正确诊断。
【关键词】前交叉韧带;磁共振成像;黏液样变性;腱鞘囊肿【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33-0059-01前交叉韧带黏液样变性是一种少见的韧带病变,1999年由Kumar等[1]首先报道,国内报道较少,发病原因不明确,一般无明显外伤史,易与韧带部分或完全撕裂相混淆,在病理上,表现为粘多糖物质沉积于韧带纤维之间。
笔者就其MRI表现特征进行总结分析,以提高对该病的影像学认识。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为本院2008年1月—2014年10月在我院行膝关节MRI检查,并经手术或关节镜证实的前交叉韧带黏液样变性病例22例,其中男13例,女9例,年龄23~87岁,平均年龄41岁。
该组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不同程度的膝关节疼痛,11例患者还有膝关节屈伸受限制表现,其中3例表现为屈曲受限,8例表现为患膝伸展受限,1例屈伸均受限制,22例患者均无膝关节不稳表现。
病史3个月至4年不等。
本组患者均无明确急慢性外伤史,但日常运动量均为中等以上。
1.2 检查方法所有患者均进行了MRI检查,采用德国Simens Essenza 1.5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4通道膝关节专用线圈,患者仰卧位,中心线对准髌骨下缘,行矢状位FSE T1WI、PD压脂序列、冠状位T2WI压脂序列、横断位:SE T1WI序列扫描。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的MRI诊断分析摘要】目的:分析MRI在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提高诊断准确率。
方法:回顾12例经关节镜手术证实的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的MRI 资料,分析其MRI表现,与关节镜手术结果对照,探讨MRI的诊断价值。
结果:12例患者的MRI检查结果均表现异常,诊断前交叉韧带完全撕裂5例、部分撕裂7例。
MRI直接、清晰、完整地显示了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的形态特征与损伤程度。
损伤后MRI主要表现为前交叉韧带正常形态消失,不均匀增粗、增厚、韧带内信号增高、紊乱,韧带连续性完全中断或部分中断、韧带回缩、韧带假团块。
结论:MRI能较为准确地帮助确认前交叉韧带损伤情况,对诊断损伤程度、制定治疗方法提供有效依据。
【关键词】前交叉韧带;膝关节;磁共振成像【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09-0125-02膝关节交叉韧带分为前交叉韧带(ACL)和后交叉韧带(PCL),维持着膝关节的稳定性。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是维持膝关节稳定的关节囊韧带网的核心,同时也最易受到损伤,严重影响人体正常的运动功能。
前交叉韧带损伤会造成膝关节疼痛、运动功能障碍,严重者还会引发其他韧带、半月板损伤,甚至导致骨性关节炎等病变[1]。
前交叉韧带损伤后要及早正确的判断损伤程度,准确地诊断对该损伤的治疗与预后都具有关键意义。
本文通过回顾12例经关节镜手术证实的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的MRI资料,分析其MRI表现,将关节镜下表现与MRI表现进行对照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08年1月—2014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经MRI检查诊断确定并通过关节镜手术证实的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12例,其中男9例,女3例;年龄14~63岁,平均(34.6±2.7)岁,左膝损伤5例,右膝损伤7例。
12例患者均临床表现为膝关节疼痛、膝部肿胀、行走困难等症状,并均有近期膝关节外伤史。
53间隙改变等异常,但X 线平片在分辨软组织方面能力偏低,并且对于颈椎椎管发育较小、脊髓相对粗大的病例,在平片上只能显示轻度的退行性病变,可能无阳性征象,因而容易漏诊和误诊,同时X 线片只强调了骨关节改变,忽视了软组织和功能变化上的诊断[5]。
CT 是通过发射X 线来实现的,这种高速微小的X 线光子流照射人体后,一部分穿透,一部分被人体组织吸收,由于组织吸收的不同而成像,而CT 具有高密度分辨率、三维成像、横断扫描功能,能够直接显示椎间盘突出、脱出、钙化等情况,还能帮助判断椎间盘是否有积气、是否有神经根压迫情况等,同时可扩大投照范围,便于发现多个椎体同时骨质增生,以此推测骨性椎管改变[3]。
CT 不仅可提供常规的临床图像,更能进行三维重建,清晰的显示各个部位,更适用于颈椎病早期病变检查,但CT 的检查费用高,这点上不如X 线平片。
本次X 线漏诊6例,可能是因患者发病时间相对较短,症状不明显,X 线征象少,不典型情况多,4例患者因急性损伤导致生理曲度改变,变直反弓,也有颈椎一致性旋转征象,因而误诊。
CT 漏诊1例、误诊2例,1例漏诊患者因有轻微的脊髓空洞症,CT 检查未见明显囊腔改变而漏诊,2例误诊患者中因骨赘压迫食管误诊为食管癌。
由此可见,尽管CT 的诊断准确率高,但也不能完全替代X 线片,一方面因为CT 费用高,另一方面是因为CT 不能显示椎间盘、韧带及软组织的非钙化性改变,因而对于颈型颈椎病、交感神经型劲椎病应当先行X 线检查,同时结合其他检查方法帮助鉴别。
综上所述,X 线与CT 在诊断颈椎病上有各自的优势,X 线价格便宜,CT 准确率更高,实际工作中要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方式。
【参考文献】[1]李晓会,靳囡,晋瑞等.颈椎病的X 线平片CT 及MRI 诊断和临床应用效果分析[J].河北医学,2018,24(9):1537-1540.[2]孙隆.颈椎病的X 线平片CT 及MRI 诊断和临床应用效果分析[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3(11):141-142.[3]楼其赟,叶文海,叶菲.颈椎病MRI 和CT 影像学诊断价值比较[J].中国基层医药,2017,24(22):3497-3499,后插1.[4]赵伟.颈椎病的X 线平片和CT 诊断及临床应用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73):149-150.[5]黄璐.用CT 检查对颈椎病患者的病情进行分型诊断的效果研究[J].当代医药论丛,2019,17(21):170-171.ACL 损伤是一种常见的膝关节损伤,前交叉韧带解剖学特点是较为薄弱,韧带较为容易损伤、断裂。
前交叉韧带黏液样变性的MRI影像特征分析
发表时间:2016-05-03T09:48:03.797Z 来源:《医药前沿》2015年11月第33期作者:睢争妍尚中甫杜占卫刘跃奎芦文忠殷静静[导读] 黄河中心医院磁共振室前交叉韧带黏液样变性具有比较典型MR影像学特征及伴随征象,结合临床有助于正确诊断。
(黄河中心医院磁共振室河南郑州 450004)
【摘要】目的:分析前交叉韧带黏液样变性的MR影像特征,提高对其认识。
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经手术或关节镜证实的前交叉韧带黏液样变性的MR影像资料,包括形态、信号改变及伴随征象等。
结果:22例前交叉韧带黏液样变性病例均表现为前交叉韧带弥漫性增粗增宽,韧带纤维走行连续无中断,T1WI前交叉韧带形态欠清,呈中等信号,T2WI呈弥漫高信号,其内可见走行连续完整的低信号韧带纤维。
7例合并韧带腱鞘囊肿。
3例患者伴有严重骨软骨炎。
结论:前交叉韧带黏液样变性具有比较典型MR影像学特征及伴随征象,结合临床有助于正确诊断。
【关键词】前交叉韧带;磁共振成像;黏液样变性;腱鞘囊肿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33-0059-01 前交叉韧带黏液样变性是一种少见的韧带病变,1999年由Kumar等[1]首先报道,国内报道较少,发病原因不明确,一般无明显外伤史,易与韧带部分或完全撕裂相混淆,在病理上,表现为粘多糖物质沉积于韧带纤维之间。
笔者就其MRI表现特征进行总结分析,以提高对该病的影像学认识。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为本院2008年1月—2014年10月在我院行膝关节MRI检查,并经手术或关节镜证实的前交叉韧带黏液样变性病例22例,其中男13例,女9例,年龄23~87岁,平均年龄41岁。
该组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不同程度的膝关节疼痛,11例患者还有膝关节屈伸受限制表现,其中3例表现为屈曲受限,8例表现为患膝伸展受限,1例屈伸均受限制,22例患者均无膝关节不稳表现。
病史3个月至4年不等。
本组患者均无明确急慢性外伤史,但日常运动量均为中等以上。
1.2 检查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了MRI检查,采用德国Simens Essenza 1.5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4通道膝关节专用线圈,患者仰卧位,中心线对准髌骨下缘,行矢状位FSE T1WI、PD压脂序列、冠状位T2WI压脂序列、横断位:SE T1WI序列扫描。
对前交叉韧带形态、信号特点及邻近骨质改变情况等MR影像特征进行总结分析。
2.结果
22例前交叉韧带黏液样变性病例均表现为前交叉韧带弥漫性增粗增宽,韧带纤维走行连续无中断,T1WI前交叉韧带形态模糊,呈中等偏低信号,T2WI呈弥漫高信号,其内可见走行连续完整的低信号韧带纤维。
8例位于左膝,13例位于右膝,1例双膝均受累。
10例单纯表现为前交叉韧带病变,前交叉韧带横向最大宽径约为2.6厘米。
7例合并韧带腱鞘囊肿,其余5例同时伴随腱鞘囊肿存在,其中1例发生在股骨端,4例位于胫骨端,腱鞘囊肿直径最大为2.8厘米,最小为0.7厘米。
3例患者伴有严重骨软骨炎。
3.讨论
前交叉韧带黏液样变性文献报道发病率较低,MRI统计发生率约为1%~5.3%,发病年龄跨度较大,低至十几岁,高至九十余岁,均有报道,中位年龄为约40~60岁之间,本文病例发病年龄与文献报道较一致。
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别,女性略多于男性。
前交叉韧带黏液样变性患者均无明显急、慢性外伤史,但本文病例患者日常运动量均为中等以上,日常中等以上的运动是否与韧带变性的发生有关系,目前尚无研究定论。
发病原因及其病理情况不甚明了,Melloni认为本病发生与先天或后天因素均有关系,先天因素主要为胚胎发育中移位的滑膜组织停留于前交叉韧带纤维之间,后天因素为韧带的老化退变,笔者认为,长期慢性持续的机械运动及其他运动磨损都可以导致或有助于前交叉韧带黏液样变性的发生,韧带损伤与韧带黏液样变性之间是否有关系目前无定论。
病理主要为粘多糖物质沉积于韧带纤维之间,据本文病例关节镜所见,前交叉韧带弥漫增粗肥大,但纤维走行连续完整无断裂及部分断裂,张力增大,淡黄色的黏液样物质弥漫附着于韧带纤维之上。
前交叉韧带黏液样变性多可合并韧带腱鞘囊肿或骨内腱鞘囊肿,本文病理结果证实腱鞘囊肿内容物与前交叉韧带上的黏液样物质成分基本相同,这也说明前交叉韧带黏液样变性与腱鞘囊肿是互为因果的关系,韧带上的黏液样物质可以局部聚集而形成韧带腱鞘囊肿,或者侵入骨内而形成骨内腱鞘囊肿;腱鞘囊肿破裂后其液体亦可顺着韧带纤维而附着于纤维之上,进而引起韧带黏液样变性。
本组病例胫骨内腱鞘囊肿明显多于股骨内者。
临床症状主要为不同程度的膝关节疼痛,并伴有不同程度的膝关节屈伸障碍,但关节结构稳定,本文患者多为膝关节伸展受限,个别为屈曲受限,疼痛位置多数为膝后部,病史长短不一,和韧带黏液样变性程度及患者个体耐受疼痛程度有关。
本组有3例合并严重骨软骨炎,笔者考虑骨性关节炎会加重黏液样变性的发生,文献报道亦认为关节炎与韧带黏液样变性呈正相关,关节炎越严重韧带黏液样变性也越严重.
前交叉黏液样变性的MRI表现比较典型,主要为前交叉韧带弥漫增粗肥大,韧带纤维连续,T1WI韧带呈较为模糊的等、低信号,T2WI呈等高信号,表现为低信号的韧带纤维上附着的与韧带走行一致的条状高信号影,Mcintyre等将其比喻为“芹菜梗征”,目前国内外文献均将“芹菜梗征”作为前交叉韧带黏液样变性的特征性MRI表现而沿用,多位学者对此征象进行了详细而深刻的研究与描述,“芹菜梗征”的病理基础就是T2WI低信号的走行完整的韧带纤维与附着于其上的高信号的粘多糖物质形成鲜明的对比。
本组有7例合并韧带腱鞘囊肿,表现为韧带一侧囊肿的形成,前交叉韧带黏液样变性合并腱鞘囊肿形似“鼓槌”样表现;有5例合并了骨内腱鞘囊肿,MRI表现为前交叉韧带附着处股骨或胫骨内可见类圆形或类椭圆形均匀长T1长T2信号,境界清楚,部分分叶,本组4例骨内腱鞘囊肿发生于胫骨内,1例发生于股骨内,由于样本太少,所以笔者并不能得出胫骨内骨内腱鞘囊肿多于股骨内腱鞘囊肿的结论,还须日后工作中大量的临床资料来考证。
总而言之,无明确外伤史,有长期中等及以上运动史,关节稳定,MRI上韧带弥漫增粗肥大,纤维走行良好,有典型的“芹菜梗征”,伴或不变韧带及骨内腱鞘囊肿,临床表现为膝关节疼痛,伴有不同程度的膝关节屈伸障碍,上述均有助于得出前交叉韧带黏液样变性的诊断,而正确的认识及正确的诊断均有助于临床医师采取正确的治疗手段,从而早日减轻患者的病痛。
【参考文献】
[1] Kumar A,Bickerstaff DR,Grimwood JS,et al.Mucoid degeneration of the cruciate ligament.J Bone Joint Surg Br,1999,81(2):304-305.
[2] 翁磊,程克斌,张晶等.前交叉韧带黏液样变性的MRI表现和伴随征象.磁共振成像,2014,5(2):115-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