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20.1磁现象磁场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58.50 KB
- 文档页数:5
20.1 磁现象磁场【学习目标】1.知道磁体有吸铁性和指向性以及磁化现象。
2.知道磁体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知道磁体周围存在磁场以及地磁场的南、北极。
3.知道磁感线可用来形象地描述磁场,知道磁感线的方向是怎样规定的。
【教学重难点】重点:1.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2.利用磁感线描述磁体周围的磁场。
难点:利用磁感线描述磁体周围的磁场。
【教学方法】分析归纳法、探究法、观察法。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阿房宫“以磁石为门”“朝者有隐甲怀刃,入门而胁止”,说的是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建造了规模宏大的阿房宫,为了防范刺客,聪明的工匠们修建了奇特的阿房宫的北门,一旦有人身怀铁器,立刻就会被发现。
你知道聪明的工匠们是怎样解决这一难题的吗?我们这节课一起学习有关磁现象的知识。
(二)新课讲授:(一)磁现象1.认识磁铁与磁性(1)古代的磁体公元843年,在茫茫的大海上,一只帆船正在日夜不停地航行,没有航标、没有明确的航道。
船上一些聪明的中国人利用手中仪器指示的方向,开辟了从浙江温州到日本嘉值岛的航线。
这个神奇的仪器,就是罗盘。
罗盘即平常我们说的指南针,它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
如图是我国早期的指南针——司南。
公元1世纪初,东汉学者王充在《论衡》中记载为:“司南之杓,投之于地,其柢指南。
”司南是把天然磁石琢磨成勺子的形状,放在一个水平光滑的“地盘”上制成的,静止时它的长柄指向南方。
(2)认识磁铁与磁性在2 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发现了天然磁铁矿石吸铁的性质。
现在,人们利用这些磁铁或矿石、钢或某些合金及人工合成材料,根据需要制成各种形状的磁体。
教师利用实物以及图片展示各种各样的磁体。
学生实验一:磁铁吸引曲别针、铁、铜片和玻璃等身边的物体。
学生认真实验观察现象并思考问题。
师生共同总结:磁体能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叫做磁性,具有磁性的物质叫磁体,磁体可以分为天然磁体、人造磁体。
2.认识磁极和磁铁指示南北的特性学生实验二:教师引导学生完成磁体吸引铁屑的实验。
教师集体备课教案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6min)〖师〗上几章我们学习了“电”的知识,知道了电流、电压和电阻的概念,并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电现象进行了解释,下面我们要学习一个与电联系非常紧密的现象,那就是“磁”现象,我们把这一章叫做电与磁。
(板书课题)大家听说过这样的故事吗?1.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建造了规模宏大的阿房宫,为了防范刺客,聪明的工匠们修建了奇特的阿房宫的北门,一旦有人身怀铁器,立刻就会被发现。
这是怎么回事呢?2.在加拿大东海岸,有一个神奇而令人生畏的世百尔岛,来往的船只只要一靠近它,不但指南针失灵,还会把船吸向海底,造成触礁沉没。
学习了今天这一课,我们就会明白中的原因了。
(板书课题)二、进入新课,科学探究(一)磁现象(20min)1.磁体:有一种物体,本身就有吸铁的性质,我们把这类的物体叫做磁体。
(结合故事一)师生讨论、回答学生听讲、思考学生回答我们生活中的一些磁现象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利用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关注身边的物理现象2.磁极:在磁体上,不同部位吸铁能力是不同的,我们把吸铁能最强的部位叫做磁极。
磁体上一般有两个磁极。
【演示】条形磁铁对铁进行吸引,观察磁铁的不同部位所吸铁屑的多少。
【问题】磁铁的不同部位,对铁的吸引力是一样的吗?【结论】磁铁的两端对铁的吸引力大,中间小,所以我们把磁性最强的部位叫做磁极。
【练习】有两根外形一样的钢棒,甲靠近乙的中间有吸引力,而乙靠近甲的中间则没有吸引力,试判断哪根钢棒有磁性,哪根没有磁性?3.磁体的指向性:【演示】把一个条形磁体用细线悬挂起来,发现它的一端总是指南,另一端总是指北。
于是人们根据这个现象,将磁体的两极进行命名:南极:磁体静止时指南的那一端叫做南极(S 极)北极:磁体静止时指北的那一端叫做南极(N极)4.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演示】把两块条形磁体的不同磁极互相靠近,观察它的转动情况。
【结论】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应用】检验物体是否是磁体的又一方法。
第一节磁现象磁场1 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磁现象和应用,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2、通过实验了解磁与磁、磁与电的相互作用,掌握电流磁效应现象。
使学生具有普遍联系事物的能力,培养观察实验能力和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3、通过直观的多媒体手段让学生熟悉了解地磁场和其他天体的磁场及与之有关的自然现象。
1.2过程与方法:以实验为基础,通过分组实验和观察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及总结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懂得看似简单的物理现象在它发现的最初过程中是如何的艰难。
通过趣味实验的演示与参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创新欲。
让学生在实际生活的应用中体会科学知识的价值。
2 教学重点/难点/易考点2.1 教学重点磁感线的理解和运用2.2 教学难点掌握磁场的分布及判断电流磁场的方向。
3 专家建议理解磁场这个抽象的概念,根据磁场中的小磁针判断磁场的方向。
能应用于解题。
可以观察观察生活中的各种磁现象。
4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归纳总结——补充讲解——练习提高5 教学用具多媒体,小磁铁,电流表,导线,小磁针,电源6 教学过程6.1 引入新课【师】大家都知道小小的信鸽,有能够飞鸽传书的功力,很是神奇,比现在好多路痴路盲的学生们是要好多了。
那么老师这边有一个小小的疑问,为什么小小信鸽有如此大大功力呢?同学们好奇吗?好奇的话,跟老师一起来学习今天的新课,然后你就知道其中的奥妙了。
6.2 新知介绍【师】上述所说的信鸽,还有我们常见的指南针,这些神奇的现象又是如何得以产生的呢?同学们先讨论。
【师】生活中我们常用磁铁吸引小铁钉玩,也会经常用铁钉来判断一个东西有没有磁性。
那么现在来思考这个问题,有时候我们梳头的时候,发现掉下来的头发被梳子吸引了,或者发现冬天毛衣也能吸引小东西,那么刚刚说的毛衣呀,梳子呀这类物质,是不是也有磁性呢?【生】讨论【师】下面我们来定义磁性磁性:磁铁能够吸引铁、钴、镍等物质,这种性质叫磁性【师】同学们观察下老师手中的条形磁铁,有两个颜色,这两个颜色代表了磁铁的两极,红色代表的是北极,字母N表示,另一端就是南极(S)了。
教案: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册20.1磁现象和磁场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册第20.1节磁现象和磁场。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磁现象的观察、磁体的性质、磁场的概念以及磁感线的绘制。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磁现象,了解磁体的性质,知道磁场的存在。
2. 使学生能够用磁感线描述磁场的分布,理解磁感线的特点。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磁感线的概念及其绘制方法。
2. 教学重点:磁体的性质,磁场的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磁铁、铁屑、黑板、粉笔、多媒体课件。
2. 学具:磁铁、铁屑、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磁铁吸引铁屑的实验,让学生观察磁铁和铁屑的相互作用,引发学生对磁现象的兴趣。
2. 知识讲解:讲解磁体的性质,如磁极、磁性、磁化等概念,并通过实验演示磁体的这些性质。
3. 磁场概念的引入:通过实验和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了解磁场的概念,理解磁场是一种无形的物质,它存在于磁体周围。
4. 磁感线的绘制:讲解磁感线的概念,演示磁感线的绘制方法,让学生动手实践,绘制简单的磁感线。
5.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磁现象和磁场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场完成,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六、板书设计1. 磁体的性质2. 磁场的概念3. 磁感线的绘制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要描述磁体的性质。
(2)解释磁场是什么,它存在于哪里。
(3)绘制一个磁感线,并标明其特点。
2. 答案:(1)磁体的性质:磁体有两个极,南极和北极,具有磁性,可以吸引铁磁性物质。
(2)磁场:磁场是一种无形的物质,存在于磁体周围,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磁力作用。
(3)磁感线:磁感线是从磁体的北极出发,回到南极,表示磁场方向和强度的一条曲线。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讲解,让学生了解了磁现象和磁场的基本概念。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教案: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册20.1磁现象——磁场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第20.1磁现象——磁场。
具体教学内容如下:1. 磁场的基本概念:磁场、磁感线、磁极等。
2. 磁场的基本性质:磁场的方向、磁场的强度、磁场的分布等。
3. 磁场的产生:电流的磁效应、磁体的磁效应。
4. 磁场的相互作用: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磁场的基本概念,能够描述磁场的基本性质。
2. 让学生掌握磁场的产生原理,能够解释电流和磁体的磁效应。
3. 培养学生运用磁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磁场的基本性质的理解和运用,磁场的产生的原理。
2. 教学重点:磁场的基本概念,磁场的产生原理,磁场的相互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磁铁、铁屑、小磁针等。
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铅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磁铁吸引铁屑的实验,引导学生思考磁铁周围是否存在一种特殊的物质。
2. 知识讲解:(1) 介绍磁场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理解磁感线、磁极等。
(2) 讲解磁场的基本性质,如磁场的方向、强度和分布等。
(3) 讲解磁场的产生原理,包括电流的磁效应和磁体的磁效应。
3. 例题讲解:分析并解答有关磁场的基本性质和产生的实例题目。
4.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磁场的基本性质和产生的练习题目,让学生当场完成。
5. 知识巩固: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磁场的实际应用,如电机、扬声器等,让学生了解磁场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磁场1. 基本概念磁场磁感线磁极2. 基本性质磁场的方向磁场的强度磁场的分布3. 产生原理电流的磁效应磁体的磁效应4. 相互作用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七、作业设计1. 题目:描述磁场的基本性质,并解释电流和磁体的磁效应。
2. 答案:磁场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它存在于磁体周围,具有方向、强度和分布等基本性质。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20.1《磁现象磁场》教案一. 教材分析《磁现象磁场》这一节的内容主要包括磁体的性质、磁场的概念、磁感线的绘制以及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通过这一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磁现象的基本知识,为后续的磁路、电机等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基础,对实验现象有较强的兴趣,但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弱。
在导入新课的过程中,需要利用实验和生活实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逐步理解磁场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了解磁体的性质,能描述磁体的作用。
2.理解磁场的概念,能绘制简单的磁感线。
3.掌握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能解释一些磁现象。
四. 教学重难点1.磁场概念的理解。
2.磁感线的绘制方法。
3.磁极间相互作用规律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2.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验演示,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磁场概念。
3.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
2.实验器材:磁体、铁屑、铁架台、导线等。
3.教学卡片: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磁现象的实验,如磁铁吸引铁钉、指南针指向南北等,引导学生关注磁体的性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介绍磁场的概念,解释磁场是一种无形的物质,它存在于磁体周围,并对磁体产生作用。
同时,展示磁感线的绘制方法,让学生初步理解磁场的分布。
3.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磁体间的相互作用,尝试用磁感线描述磁场的分布。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巩固(10分钟)学生通过填空、选择题等形式,巩固所学知识,理解磁场的概念和磁感线的绘制方法。
5. 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磁场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磁卡、磁盘等。
学生分享自己的见解,拓展对磁场的认识。
第二十章电与磁
第1节磁现象磁场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简单的磁现象,知道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2、通过实验认识和理解磁场。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了解磁现象和磁场。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了解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进一步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磁体周围存在磁场,会用磁感线描述磁体周围的磁场状况。
难点:磁场的理解。
三、教学资源准备
条形磁体、U形磁体、小车、小磁针、一元硬币、铁块、铜块、铝块、木块、塑料刻度尺、纸片、回形针、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课堂练习在图○1○2○3中标出的各
磁体的N、S极,在图④
⑤中标小磁针的N、S极。
在图○6中画出三条磁感
线的方向。
学生做练习,个别同
学展示自己答案。
加深
对知识点
的理解。
板书设计20.1磁现象磁场
一、磁现象
1、磁性磁体
2、磁极磁极的命名
3、磁化
4、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二、磁场
1、磁场的方向
2、磁感线的方向
3、磁感线的特点
作业布置
地球磁极突然反转将
会怎样?一场浩劫?远
古时期曾出现
按要求完成扩大视野,
关注生活。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全一册第二十章《电与磁》第1节《磁现象磁场》教学设计第二十章磁现象第1节磁现象磁场教材分析:1、课标分析本节课是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学习内容。
既是课标第三部分“课程内容”下“科学内容”的“一级主题——运动和相互作用”中的“二级主题——电和磁”明确规定的知识点。
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是:“通过实验认识磁场。
知道地磁场。
”活动建议有:利用磁铁和缝衣针制作指南针,验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现象。
2、地位和作用磁现象和磁场是新教材中磁场章节的第一节课,从整个章节的知识安排来看,本节是此章的知识预备阶段,是本章后期学习的基础,是让学生建立学习磁知识兴趣的第一课,也是让学生建立电磁相互联系这一观点很重要的一节课,为以后学习电磁感应等知识提供铺垫。
整节课主要侧重要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磁现象的了解,故本节课首先应通过学生自己说说生活中与磁有关的现象。
学情分析:1、已有知识与技能磁场的基本知识在初中学习中已经有所接触,学生在生活中对磁现象的了解也有一定的基础。
但磁之间的相互作用毕竟是抽象的,学生对磁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是比较感兴趣的,故通过让学生能了解地磁场,满足学生渴望获取新知识的需求。
2、心理特征这个阶段的学生由于物理知识的不断加深,求知欲表现欲不是很强,但本节知识比较简单,实验操作也不复杂,应充分利用好这些特征,逐步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口头表达和实验操作,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简单的磁现象,知道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2)知道磁场, 会用磁感线描述磁体周围的磁场方向。
(3)知道地磁场和磁化现象。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试验现象能描述磁极及磁极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有初步的观察能力和信息交流能力。
(2)通过实验感受磁场的存在,经历描述磁场的方法,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在经历分析、观察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探究的乐趣。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20.1磁现象磁场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材,第20章的第1节磁现象和磁场。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磁体的性质、磁极间的相互作用、磁场的概念、磁感线的绘制以及磁场的性质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磁体的性质,能够说出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2. 使学生掌握磁场的概念,能够理解磁感线的绘制及意义。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磁场的概念、磁感线的绘制及意义。
难点:磁场的性质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磁铁、铁屑、坐标纸、直尺、圆规等。
学具:笔记本、笔、三角板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师用磁铁吸引铁屑的过程,引导学生思考磁铁具有什么性质,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是怎样的。
2. 知识讲解:介绍磁体的性质,讲解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磁场的概念,并介绍磁感线的绘制方法及意义。
3. 例题讲解: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如磁铁在固定位置附近的作用范围,磁场的方向等。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自主完成教材中的随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磁场的性质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磁体的性质、磁极间的相互作用、磁场的概念、磁感线的绘制及意义、磁场的性质等。
七、作业设计1. 请用语言描述磁铁的性质,并画出磁铁的磁感线。
答案:磁铁具有吸引铁、钴、镍等磁性材料的性质,磁铁有两个磁极,分别是南极和北极。
磁感线从南极出发,回到北极。
2. 请解释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并画出两个磁铁相互作用的情景。
答案: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两个磁铁相互作用的情景可以是:同名磁极相互推开,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磁铁吸引铁屑的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了磁体的性质和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在讲解磁场时,采用示例教学,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磁场的概念及磁感线的意义。
九年级物理全册20.1磁现象磁场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磁现象磁场》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磁体。
.知道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了解磁化现象。
2.过程和方法.感知物质的磁性和磁化现象。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认识磁极及磁极之间的相互作用。
.经历观察磁现象的过程,能描述其主要特征。
有初步的观察能力和信息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我国古代对磁的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激发爱国热情,进一步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重点和难点1.重点:知道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2.难点:了解磁化现象。
三、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在小学自然课本中已学过关于磁体的现象,在平时生活中也接触或观察过磁体,所以对磁现象并不陌生。
由于自己有生活经验,所以对如何获得磁性的方法也会有所了解,但这些东西在学生的头脑中只是印象,缺乏理论、系统的归纳和整理。
所以在授课过程中,完全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必要的实验演示归纳、总结出相应的知识。
四、实验器材学生实验:条形磁体,铜片,铁片,玻璃片,镍片,铝片,大头针,铁钉。
演示实验:条形磁体,蹄形磁体,大头针,铁钉。
五、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引入:提问学生对“磁”的认识,让学生互相交流在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一些现象。
学生活动学生踊跃发言,把自己所认识的与“磁”有关的生活知识表达出来。
说明培养学生善于联系实际生活的习惯,同时帮助学生尽快回忆自己学过的知识。
激发学生对磁现象的求知欲,也能及时知道学生的一些错误认识,给以纠正。
新课一、简单的磁现象提问:什么是磁体?为了让学生纠正错误想法,加深印象,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根据实验现象回答老师的问题: 1.磁体能吸引什么物质? 2.磁体上什么地方磁性最强?什么地方最弱? 3.磁体上的“南极”和“北极”是如何得来的? 4.磁极之间互相靠近,有何现象发生?简单介绍实验器材,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逐一解决问题,纠正学生的一些错误想法,最终能简练的概括出磁现象的一些基本概念。
教案: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册20.1磁现象磁场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册第20.1节磁现象磁场。
本节课主要介绍磁现象和磁场的基本概念,包括磁体的性质、磁极的定义、磁场的表示方法以及磁感线的概念。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磁现象和磁场的基本概念,知道磁体的性质和磁极的定义。
2. 让学生掌握磁场的表示方法,能够画出简单的磁感线。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磁现象和磁场的基本概念,磁体的性质和磁极的定义。
难点:磁场的表示方法,磁感线的画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磁铁、铁屑、黑板、粉笔、幻灯片。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磁铁吸引铁屑的实验,让学生观察磁铁和铁屑的互动,引发学生对磁现象的兴趣。
2. 知识讲解:(1)磁体的性质:磁体具有吸引铁、钴、镍等磁性材料的性质。
(2)磁极的定义: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称为磁极,分为北极和南极。
(3)磁场的表示方法:用磁感线表示磁场,磁感线从磁体的北极出发,回到南极。
(4)磁感线的概念:磁感线是用来表示磁场分布的线条,它的方向表示磁场的方向,密度表示磁场的强弱。
3. 例题讲解:利用幻灯片展示例题,讲解磁体周围磁场的分布情况,让学生理解磁感线的画法。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磁感线的画法,画出不同形状磁体的磁场分布图。
5.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磁现象和磁场的基本概念,磁体的性质和磁极的定义,以及磁场的表示方法和磁感线的画法。
六、板书设计板书磁现象磁场板书内容:1. 磁体的性质:吸引铁、钴、镍等磁性材料。
2. 磁极的定义: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分为北极和南极。
3. 磁场的表示方法:磁感线。
4. 磁感线的概念:表示磁场分布的线条,方向表示磁场方向,密度表示磁场强弱。
七、作业设计磁体形状:条形、蹄形、球形。
2. 答案:(1)条形磁体:磁场分布图呈直线,从北极到南极。
20.1 磁现象磁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磁体有吸铁(钴、镍)性和指向性以及磁化现象。
2、知道磁体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知道磁体周围存在磁场以及地磁场的南、北极。
3、知道磁感线可用来形象的描述磁场,知道磁感线的方向是怎样规定的。
过程与方法:1、观察磁体间的相互作用,感知磁场的存在。
2、观察磁体间的相互作用,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及概括能力。
3、通过感知磁场的存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使学生认识磁场的存在,渗透科学的思维方法----转换法、模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我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对航海事业的发展做出的贡献,进一步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2、通过感知磁场的存在,知道磁感线和地磁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探索科学的志向。
【教学重点】磁体的指向性和磁极间的相互作用,会用磁感线描述磁体周围的磁场;转换法、模型法的应用。
【教学难点】感知磁场,建立磁场模型并探究磁感线的形状。
【教学准备】教师使用:条形、蹄型磁体,铁、钴、镍片,多媒体、软铁棒、铁架台、铜币、玻璃等学生使用:铁屑、小磁针、条形磁体、大头针、细线等【教学过程】阿房宫“以磁石为门”,“朝者有隐甲怀刃,入门而,说的是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建造了规模宏大的曾记载:有人发现了一种能吸铁的“石头”,它好象慈3、【做一做】:用一个条形磁体靠近铁、钴、镍币、铜片和玻璃,你有什么发现?4、磁性:磁体能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或吸合时,仍然只有两个磁极。
7、【指南针】学者王充在《论衡》中记公元1世纪初,东汉载“司南之杓,投之于地,其柢指南。
”罗盘(指南针)在航海中指示方向。
公元1世纪初,东汉学者王充在《论衡》中记载“司南之杓,投之于地,其柢指南。
现了磁体的这种特性,制造出了世界上最早的指南针—【小组实验】电冰箱门磁性密封条银联卡磁带、录像带指南针二、磁场用条形磁体靠近静止2、磁场:在磁体周围存在的一种人眼看不到的物质,能使磁针偏转,它虽然看不见,摸不到,但确实是实际存在的。
第二十章电与磁
第1节磁现象磁场
【教学目标】
1.了解简单的磁现象,知道磁极间的相互作用,了解磁化。
2.知道磁体周围存在磁场,知道磁感线可以用来形象地描述磁场,知道磁感线的方向是怎样规定的。
3.知道地球周围有磁场,知道地磁的南、北极。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磁极间的相互作用,磁场、磁感线的概念。
2.难点:磁场的理解。
【课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条形磁体2块、曲别针、小磁针8个、铁屑若干、蹄形磁体1块、软铁棒、磁感线演示器。
学生:条形磁体2块、大头针若干。
【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
如图所示的车载方向仪,它会随着汽车方向的改变而改变,但它的箭头总是指示南方。
这是为什么?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引入本课。
【互动新授】
(一)磁现象
1.认识磁体与磁性:
观察与实验: 认识磁体和磁性
教师演示磁铁吸引曲别针的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问题:用磁体靠近曲别针时,会发生什么现象?说明磁体对曲别针有什么作用?
然后利用实验器材自己完成实验,认识磁体并体会磁体能够吸引铁、钴、
镍等物质的性质。
观察与实验:认识磁极和磁体指示南北的特性,引导学生完成磁体吸引铁屑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下列问题:
(1)磁体吸引铁屑的多少有何不同?磁体的每部分磁性大小相同吗?
(2)悬挂磁体,当它静止的时候有什么特点,旋转试试看又有什么新的发现?
师生共同总结:磁体两端吸引能力最强的部分叫磁极,自由转动的磁体静止后指南的磁极叫作南极或S极,指北的磁极叫作北极或N极。
从而得出磁体还
有指示南北的性质。
观察与实验:认识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教师演示:分别用磁体的N极和S极靠近小磁针,观察小磁针转动的方向。
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
(1)什么情况下小磁针会远离磁体?什么情况下小磁针靠近磁体?
(2)各磁极间有怎样的作用力?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加以说明,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2.磁化:
学生自主学习了解磁化的概念,小组讨论生活中的磁化现象和使钢针磁化
的方法。
教师演示磁化实验:
(二)磁场
1.认识磁场:
观察与实验:教师将小磁针靠近一个磁体,引导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
(1)小磁针为什么会发生偏转?磁体对小磁针产生力的作用时有没有接触?
(2)磁体和小磁针之间力的作用是怎样产生的?
(3)磁场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又如何探知它的存在和它的强弱?
(4)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现象?
引导学生利用与电流的理解进行类比的方式加以理解: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但我们可以根据空气流动(风)所产生的作用来认识空气的存在。
电流看不见,
摸不着,但我们可以根据电流经过用电器所产生的效应来认识电流的存在。
再将小磁针分别放在条形磁体周围不同的位置,观察小磁针N极的指向是
否相同,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得出磁场的方向: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规
定为该点的磁场方向。
2.磁感线:
观察与实验:在条形磁铁上放一块玻璃板,然后在玻璃板上撒一层铁屑,轻
敲玻璃,观察铁屑的排列。
再将条形磁体周围换成小磁针,观察小磁针静止时的指向。
引导学生观察,小组讨论,教师补充共同得出:
(1)铁屑的分布好像很多曲线,如果按小磁针N极所指的方向,给该处的曲线加上箭头,就可以形象地描述该点的磁场。
(2)磁场越强的地方,磁感线分布越密集。
(3)磁感线的方向:磁体外部的磁感线都是从磁体的N极出发回到磁体的S 极。
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并画出蹄形磁体、同名磁极和异名磁极间的磁场如何用磁感线描述,教师及时引导学生画出正确的磁感线。
(三)地磁场
磁体的指向性:
学生自主学习地磁场的相关内容,并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1)磁体靠近小磁针之前小磁针的指向?
(2)磁体靠近小磁针后小磁针的指向?小磁针的指向为何发生偏转?
(3)磁体拿走后小磁针为什么又恢复到原来的南北指向?这说明了什么?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认识到:
(1)地球周围空间存在着磁场。
(2)地磁北极在地理南极附近,地磁南极在地理北极附近。
最后教师进行讲解:地磁两极和地理两极并不重合(磁偏角),我国宋代学者沈括是最早发现磁偏角存在的人。
【课堂小结】
老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成功的经验和收获?
学生:1.几个概念:磁体、磁性、磁极、磁化。
2.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3.磁体周围存在磁场,磁场具有方向性;可以用磁感线描述磁场的强弱和方向。
4.地球周围存在地磁场。
【板书设计】
第1节磁现象磁场
一、磁现象
1.磁性
2.磁极:南(S)极北(N)极。
3.磁极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4.磁化
二、磁场
1.概念:磁体周围存在的一种看不见、摸不着,能使磁针偏转的物质。
2.方向规定:小磁针静止时N极所指的方向。
三、磁感线
1.概念:方便、形象地描述磁场的一些带箭头的曲线。
2.方向:磁体外部的磁感线都是从磁体的N极出发回到磁体的S极。
四、地磁场
1.概念:地球周围存在的磁场。
2.地磁两极:地磁北极在地理南极附近,地磁南极在地理北极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