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循环和陆地水体相互关系讲义
- 格式:ppt
- 大小:295.50 KB
- 文档页数:13
陆地水与水循环[知识讲解]一、陆地环境的组成——陆地水 1.陆地水体类型通常所说的水资源:是指陆地上各种可以被人们利用的淡水资源目前人类利用的主要淡水资源: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只占淡水总储量的0.3%地表水:江河水、湖沼水、冰川地下水静态水资源:冰川(淡水的主体,占2/3)、内陆湖泊水、深层地下水动态水资源:地表水、浅层地下水,河流水(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 2.河水(1)河流的补给来源:最主要是雨水补给。
汛期出现在雨季,我国为夏秋季节,枯水期多在冬春季节。
地中海汛期为冬季。
季节性积雪融水:东北的春汛。
冰川融水:我国西北部有些河流夏季大部分水量来自天山、昆仑山、祁连山冰川融水。
湖泊水:松花江发源于长白山天池。
中下游对河流起蓄洪作用。
地下水:稳定可靠的补给来源。
济南附近的小清河。
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①河流单一补给的很少,往往是多种水源补给。
②大气降水是河流和其他陆地水体最主要的补给。
③冰川对河流和其他陆地水体的补给主要是单向补给,即以冰川融水补给河流及陆地其他水体。
④江河水、湖泊水和地下水之间,依据水位、流量的动态变化具有水源相互补给关系。
(2)河流径流的变化 季节变化:修水库调节径流变化,保证生产和生活用水。
年际变化:修水库调节丰水年与枯水年的径流量。
3.地下水(1)类型(2)潜水的补给来源:①主要是大气降水。
降雨历时长,强度不大,地形平缓,植被良好的情况,对地下水补给最有利。
②河湖水补给。
河湖水位高于潜水面时,河湖水补给两岸潜水。
反之,潜水补给河湖水。
黄河下游只有河水补给地下水。
(2)地下水的问题与保护①不合理灌溉 土壤盐渍化; 科学管理。
②过量开采 地下漏斗区,地面下沉;沿海海水入侵,地下水水质变坏。
及时人工回灌。
③保护自流水补给区的自然环境。
4.陆地水的更新——水循环概念:自然界的水周而复始连续运动的过程能量来源:外因——太阳辐射能、重力能,内因——水的三相变化类陆地循环: 型海洋循环: 各种水体不断更新,从而维护全球水的支态平衡意义 使地表各个圈层之间、海陆之间实现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生态,不断塑造地表形态【重点难点剖析】●水源的补给关系潜水与河水或湖泊水补给关系:一是作水平线法,比较水位高低,总是由水位高者补给水位低者;二是作出潜水流向,潜水向河流或湖泊流,则潜水补给河流或湖泊,潜水流向由河流或湖泊指向潜水,则河流水或湖泊水补给潜水。
第五章地球上的水第1讲水循环及陆地水体间的相互关系备考导航考点一水循环一、“水的行星”1.从形态上看(1)水呈固态、液态、气态,分布于海洋、陆地和大气之中,形成各种水体。
(2)气态水数量最少,分布最广;液态水数量最大,分布次之;固态水仅在高纬、高山或特殊条件下才能存在。
2.从空间分布上看3.从利用上看(1)目前人类利用较多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水、淡水湖泊水以及浅层地下水,水量约占全球淡水储量的0.3%。
(2)冰川是地球淡水的主体,主要分布在两极地区和中低纬度高山地区,水量占全球淡水储量的2/3以上。
目前人类利用的很少。
二、自然界的水循环1.定义: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地理环境中的移动,以及与之相伴的状态变化。
在太阳能和地球重力的作用下,水在陆地、海洋、大气之间,通过吸收或释放热量,固、液、气三态转化,形成了永无休止的循环运动。
2.水循环的分类(按发生的空间范围分)3.水循环的地理意义(1)把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有机地联系起来,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2)缓解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3)直接影响到各地的天气过程,乃至区域的基本气候特征。
(4)是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陆地径流源源不断地向海洋输送大量的泥沙、有机物和无机盐类。
(5)不断塑造地表形态,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地表形态。
1.水循环及其类型续表如何判断水循环的类型(1)看联系的圈层:海陆间循环和陆地内循环涉及四个圈层;而海上内循环不涉及岩石圈。
(2)看发生领域:海陆间循环的发生领域既有陆地又有海洋;陆地内循环的发生领域只有陆地;海上内循环的发生领域只有海洋。
(3)看循环环节:海陆间循环的环节最多、最全;陆地内循环的主要环节有蒸发、植物蒸腾和降水;海上内循环只包含蒸发和降水。
(4)看参与水量:海上内循环的参与水量最多;陆地内循环的参与水量最少。
2.影响水循环各环节的自然因素(1)影响蒸发的因素(2)影响降水的因素(3)影响地表径流的因素(4)影响下渗的因素微导图法分析水循环的相关问题读水循环示意图,回答(1)~(2)题:(1)图示水循环各个环节中,目前人类能影响的是(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④(2)甲处反映的水循环环节的地理意义是( )A.塑造地表形态B.使海平面上升C.维持全球热量平衡D.使海洋水转化为陆地水解析:第(1)题,根据水循环环节和图示箭头可以看出,①表示海洋水体的蒸发;②表示水汽输送(海洋上空的水汽输送到陆地上空);③表示陆地上的降水;④表示地表径流。
水的运动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1.贝加尔湖贝加尔湖被称为大自然的试验场,并且它是由欧亚大陆与印度大陆两个大陆碰撞而形成的,所以贝加尔湖底部有着丰富的沉积物,包括硅藻和甲烷,这些都是人类了解亚欧大陆古气候的重要资料,也是人类了解地球气候的重要资料。
贝加尔湖坐落在西伯利亚境内,是整个西伯利亚最大的一个湖,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一个淡水湖,这里的水足够供应七十五亿人使用三十三年。
它是亚洲最大的淡水湖,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泊。
在古时候,贝加尔湖与长江、黄河一样重要。
贝加尔湖有多深呢?最深处可达到1640米,相当于长江三峡。
湖水的深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在夏天,湖水平均深度为1640米,冬天的时候最浅处也有1480米。
正是因为贝加尔湖很深,所以才会出现这么多生物。
另外,贝加尔湖中的鱼类种类是多种多样的。
比如鲤鱼、鲫鱼、银鱼、鲶鱼等,它们都是生活在这里的鱼类。
特别是鲤鱼,它以水草为食,每年夏季都会来到这里产卵繁殖后代。
因为这里的气候比较适宜鱼类生长繁殖。
因此贝加尔湖中有很多鲤鱼,它们也是这里的一大特色。
虽然贝加尔湖里有多种多样的生物,但是因为它太深了,下潜研究受限制,所以至今人类还没有发现贝加尔湖湖底里存在更多的生命迹象。
在巨大的贝加尔湖中,生物种类繁多,但是最令人类所期待的还是海豹。
它的数量非常庞大,平时出行喜欢成群结队。
每年大约能够捕获5000头海豹。
至于贝加尔湖海豹是怎样迁徙到这个湖中并且长久定居的,有各种各样的解释,至今仍是个谜团。
在一年之中,整个贝加尔湖的湖面会存在大约九十厘米厚的封冻,封冻时间长达五个月,每当到冬季的时候气温平均在零下三十八摄氏度。
即使这么厚的冰,也抵挡不住阳光照射然后把热量传输到湖中,进而形成“温室效应”。
湖水即使在冰冷的冬季也能达到夏季的水温,因此更加有利于浮游生物繁殖,进而为其他生物提供了食物,形成一个小型循环食物链,滋养着这片湖水里的生物。
使贝加尔湖成为最富饶的淡水湖。
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四章水的运动第1讲水循环与陆地水体课标要求命题方向考题取样核心素养1.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2.绘制示意图,解释各类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水循环特点分析2022浙江6月,T232020天津,T2【综合思维】从地理要素相互影响的角度,考查河湖的水文特征及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区域认知】对特定区域的水体运动变化的过程进行描述。
【地理实践力】结合统计资料,分析特定区域水资源的特征和利用水量平衡原理的相关计算2023浙江1月,T272022湖南,T14—16陆地水体的补给来源分析2022山东,T18(3)2022辽宁,T18河流水文特征分析2022全国乙,T7—82020江苏,T27命题分析预测从高起点的小切口入手,以前沿的工程建设或生产生活水体污染等为情境,考查学生思维品质、思维方式,进而体现地理学科的综合性与应用性备考策略关注主干知识,落实课标要求,在学习陆地水体类型和各种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补给关系时可结合示意图来理解考点1水循环及其意义一、水循环过程、环节及意义基本模式陆地内循环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主要环节地理意义①维持了全球水量的动态[1]平衡,使全球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使陆地水资源得以再生;②使地表各圈层之间、海陆之间实现物质迁移和[2]能量转换;③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生态;④塑造地表形态二、影响水循环各环节的因素环节主要影响因素蒸发太阳辐射、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水汽输送、降水大气环流、天气系统、地形地势地表径流地表状况、地形地势、降水强度、人类活动下渗地表植被、降水强度、降水持续时间、地表硬度、土质疏松状况三、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1.正面影响(1)修建水库,改变地表径流的[3]季节分配,减少洪水期径流量,增加枯水期径流量;同时水域面积扩大和下渗量增大使地下水位升高,可增大区域蒸发量和降水量。
(2)跨流域调水,改变地表径流的[4]空间分布,也可以使流域的蒸发量增大,大气中水汽增多,从而增大空气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