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体解剖及垂体瘤
- 格式:ppt
- 大小:1.27 MB
- 文档页数:82
垂体(hypophysis)垂体分为腺垂体adenohypophysis和神经垂体neurohypophysis。
腺垂体在前,神经垂体在后。
腺垂体源自前肠顶端的突起,而神经垂体则起自间脑底部的突起。
腺垂体是内分泌腺体,而神经垂体是脑的一部分,含有神经纤维、特殊的毛细血管系统和独特的胶质——垂体细胞。
随着垂体这两部分的相互贴近融合,神经系统和内分泌——脉管系也相互建立了联系。
漏斗灰结节向下变细移行为漏斗,第三脑室伸入到漏斗的部分为漏斗隐窝。
在漏斗的斜坡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相互接触,此部分称灰结节的正中隆起。
腺垂体向上延伸,覆盖在漏斗前面形成腺垂体的漏斗部,并在漏斗后面形成一些岛状组织,因此我们可以把垂体分为靠近灰结节的近侧部(漏斗及腺垂体的漏斗部)和位于垂体窝内的远侧部(腺垂体及其中间部,垂体腔和神经垂体)。
近侧端的接触面对神经系和内分泌系的相互联系具有特殊的重要性,此部失去了周围的胶质纤维层,后者围绕在脑的其余部分周围。
特殊的血管从腺垂体进入漏斗内,输入的和输出的血管相互吻合成血管环,行程弯曲,有时呈螺旋状走行。
垂体的血管通过垂体的血液供应,神经系和内分泌系——脉管系建立了联系。
垂体的输入小动脉是垂体上动脉和垂体下动脉,它们都是颈内动脉的分支。
在漏斗的近侧段,两侧的垂体上动脉形成动脉环,从环上分出的血管通过腺垂体的被膜进入漏斗,分支形成特殊的小动脉,它们的输出血管汇集为垂体门静脉,运送血液至腺垂体的毛细血管网。
小梁动脉进入腺垂体,从远侧段上行供给漏斗的远侧部,然后血液经腺垂体的毛细血管汇入静脉。
两侧的垂体下动脉供应神经垂体,在神经垂体内与中间部的一些小的分支也形成特殊血管,然后通过短的门静脉进入垂体窦状间隙内。
因此,腺垂体并不直接从动脉接受血液供应,动脉供应漏斗和神经垂体后,经垂体门静脉系统进入腺垂体,然后经腺垂体流入门静脉。
神经内分泌系统垂体是受下丘脑控制的,无髓的神经纤维束从下丘脑至垂体柄和垂体后叶。
尸检报告垂体瘤背景信息垂体瘤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内分泌肿瘤,来源于垂体腺细胞,可以导致垂体功能异常和相应的内分泌失调。
尸检(也称为尸体解剖)是一种通过对死者尸体进行外观检查、组织取样和病理分析来确定死因的方法。
在尸检过程中,医生可以观察到垂体瘤的情况,以及其对周围组织和器官的影响。
尸检结果进行尸检后,发现尸体的垂体区域出现了异常,经进一步病理分析,确认该患者患有垂体瘤。
以下是详细的尸检报告。
外观检查在外观检查中观察到该患者的垂体腺明显肿大,呈现出球形的肿物。
与正常垂体相比,患者的垂体明显增大,并与周围组织黏连。
切片检查通过对垂体组织进行切片,发现该患者的垂体瘤呈现出褐色或黄色的肿瘤组织。
切片下可见肿瘤细胞增生和排列失序,细胞核呈现出多样性,在某些区域可见到巨细胞形成。
肿瘤组织与周围正常垂体组织之间无明显的边界。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该垂体瘤主要由垂体腺细胞组成。
典型的垂体细胞标记物如Pit-1、GH、PRL和TSH等阳性表达,而其他细胞类型的标记物如ACTH、FSH、LH和STH则呈阴性表达。
影响周围组织和器官垂体瘤通常会对周围组织和器官产生压迫和侵袭。
根据本例的尸检结果,垂体瘤向上压迫脑室系统,并对视神经产生了明显的压迫效应。
此外,由于垂体瘤的增大,导致周围垂体腺细胞的受压,进而引发垂体功能异常,例如产生过多的生长激素(GH)或催乳素(PRL)。
脑室系统压迫垂体瘤的增大导致其向上压迫脑室系统,主要影响第三脑室和侧脑室。
这种压迫效应可导致颅内压增高、头痛、视力模糊等症状。
视神经受压垂体瘤的增大还会对视神经产生压迫效应。
视神经受压后,患者可能出现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眼球突出等症状。
垂体功能异常垂体瘤的存在会导致垂体腺细胞受到压迫,从而导致垂体功能异常。
具体表现为某种或多种垂体激素分泌异常,例如生长激素过多导致巨人症,或催乳素过多导致泌乳过多症等。
结论基于尸检的结果,可以最终确诊该患者患有垂体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