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感知觉和注意
- 格式:pdf
- 大小:205.36 KB
- 文档页数:4
第三章感觉和知觉1.感知觉的概念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应2.感觉的种类(1)外部感觉(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皮肤觉)(2)内部感觉(饥觉、渴觉、内脏的通觉)(3)本体感觉(动觉、平衡觉)3.知觉的种类(1)物体知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2)社会知觉(个人知觉、人际知觉、自我知觉)注:不符合客观实际的知觉称为错觉(错觉在生活中的运用:服装、工艺、军事伪装)4.感觉的规律(1)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感受性:是指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感觉阈限:指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①绝对感觉阈限和绝对感受性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绝对感受性:刚刚能察觉出最小刺激的感受能力②差别感觉阈限和差别感受性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异感觉所需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差别感受性:刚刚能察觉出同类刺激量间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注:感受性与感觉阈限之间是成反比的关系(2)适应现象①明适应:由暗到明(如:从黑暗的电影院出来,刚开始我们会觉得两眼发眩,什么也看不清楚,可经过几秒后,我们的视力又恢复常态)②暗适应:由明到暗(如:刚进电影院,刚开始什么也看不清,过一段时间之后,就能分辨出事物的轮廓)注: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嗅觉的适应现象)所有感觉中,唯有痛觉不能适应(3)感觉的相互作用①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同一感觉之间由于刺激的相互影响而是感受性发生变化(如:吃了糖果之后再吃苹果会觉得苹果是酸的)②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不同感觉之间由于刺激的相互影响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如:弱光刺激可以提高听觉感受性;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还有一种特殊表现“联觉”,如:看见红、橙、黄产生暖的感觉)③感觉之间的补偿作用:当某种感觉受损或缺失,其它感觉会给予补偿(如:聋哑人的视觉特别敏锐,盲人听觉特别好)5.知觉的规律(或称知觉的基本特性)(1)知觉的选择性:对外来信息进行选择而作进一步加工的特性(如:“人脸双关图”每个人对一幅图的解读不同,是因为知觉的选择不同)(2)知觉的整体性:根据原有的知识经验,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而获得该事物的全面知觉(如:我们听到了汽车的喇叭声,就能在头脑中产生一辆汽车的知觉)(3)知觉的恒常性: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但知觉的映像保持相对稳定(如:一面红旗,在白天与晚上明度发生变化,但人们依旧会知觉旗是红色的;第一印象往往会影响人的评价方向)(4)知觉的理解性:人对当前所知觉的对象,总是以个人的过去经验加以认同和解释(例:在知觉斑点图形时,如果有人用语言提示一下、哪怕只讲一个“狗”,人们就很容易理解这是狗的侧影图)6.感觉与知觉的关系(1)知觉过程是从感觉开始的.(2)知觉的产生,必须是以各种形式的感觉的存在为前提,并且与感觉同时进行(3)知觉属于认识过程的感性阶段,是对事物的直接反映。
视觉感知和注意力培养学前教育教案: 视觉感知和注意力培养导言:学前教育是儿童人生阶段的重要起点。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视觉感知和注意力培养尤为重要。
良好的视觉感知和注意力能够帮助儿童更好地探索世界,发展各种认知能力。
本教案将以视觉感知和注意力为主题,设计了一系列活动和教学方法,旨在提升儿童的视觉感知能力和注意力水平。
一、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环境学习环境对于儿童的视觉感知和注意力培养至关重要。
在教室中,教师可以通过合理的布置和装饰,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环境,吸引儿童的视觉注意力。
例如,挂上各种图画、照片和绘本,设置各种形状和颜色的物品,让儿童在视觉上得到刺激和积极的反馈。
二、视觉感知训练活动1. 视觉追踪游戏教师可以准备一些颜色鲜艳的球或气球,手持球移动让儿童进行视觉追踪。
让孩子们跟随球的运动,培养他们对物体运动的观察和注意力。
2. 视觉辨别游戏教师准备一些相似但有细微差异的图案或物品,让孩子们通过观察来辨别差异,提高他们的辨别和观察能力。
3. 视觉记忆游戏教师拿出一些物品进行展示,然后让儿童进行观察,再收起物品。
接下来,教师提问孩子们刚才看到了哪些物品,以此训练儿童的视觉记忆能力。
三、注意力培养活动1. 注意力集中游戏教师可以利用数字或图形卡片,让儿童通观一遍后,关上眼睛,教师取下一张卡片,然后孩子们睁开眼睛猜一下缺失的卡片是哪一张,通过这样的活动锻炼儿童的注意力集中和细节观察能力。
2. 视听关注游戏教师可以准备一段短视频,让孩子们观看并听取重点信息。
然后停止播放,教师提问关于视频内容的问题,帮助儿童提高对细节的关注和记忆能力。
3. 快速反应游戏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快速反应的游戏,例如,双手交替拍击桌面或者教师提示某个颜色的地方,孩子们需要快速反应并做出相应动作。
这样的活动可以锻炼儿童的反应速度和专注力。
四、家庭练习建议除了在学校中进行视觉感知和注意力培养的活动外,家庭也是一个重要的培养场所。
教师可以向家长们提供一些家庭练习建议,例如,让儿童在家中进行一些简单的拼图游戏,或者观察周围环境中的不同之处。
【导语】每个年龄段的⼼理特征是不⼀样的,⽽很多家长⽤着同⼀套教育逻辑⾯对⾃⼰孩⼦0-18岁的每个阶段,这当然是⾏不通的。
以下内容是为⼤家准备的相关内容。
(1)语⾔关键期(0—6岁)。
从出⽣到18个⽉,是⼉童语⾔发展的关键期。
这期间,⼉童的听⼒越来越灵敏,发⾳器官越来越成熟,能够辨认、理解、记忆、模仿周围⼈的语⾳、语调,获得⽣命最初的词汇。
18—20个⽉,是⼉童获得词汇的关键期。
在这⼀阶段,⼉童有强烈的模仿愿望和模仿⾏为,掌握的词汇突然以惊⼈的速度增加,因此被称作“语⾔爆炸期”。
(2)感知觉关键期(0—7岁)。
研究表明,2—4岁是形象视觉发展的关键期,3—5岁是⾳乐和听觉发展的关键期,4—5岁是记忆流畅性发展的关键期,5岁左右是数量知觉发展的关键期,6—7岁是运动知觉速度和灵敏度发展的关键期。
(3)运动关键期(0—3岁)。
研究表明,0—6个⽉是平衡感发展的关键期,7—10个⽉是学习爬的关键期,10—12个⽉是学习站⽴⾏⾛的关键期,1.5—3岁是发展⼿指精细动作(如抓、握、捏、提等)的关键期。
总之,教育要⽴⾜于⼀个基点,即教育要尊重成熟的客观规律。
格塞尔的成熟势⼒理论突出强调了成熟机制对于发展的重要性,揭⽰了⼉童的成长规律,所有研究⼉童和从事⼉童教育⼯作的⼈对此应加以重视。
格塞尔提出了⼀种重视⾃然规律的理论,⽤以正确、全⾯地认识⼉童的发展,这⽆疑具有较⼤价值。
1.尊重孩⼦的发展规律,切勿超前学习。
孩⼦的发展受成熟机制的制约,与其年龄相适应。
因此,⽗母和教师应了解孩⼦的成长规律,依据规律去养育他们。
此外,还应当尊重孩⼦的实际⽔平,在他们尚未发展成熟之前,要耐⼼等待,切勿过度焦虑,更不能揠苗助长。
孩⼦的成长有其天然的内在进度表,⼈为地通过训练加速孩⼦的发展,可能暂时能让孩⼦,但实际上却存在对知识理解不透彻、掌握不扎实的隐患,甚⾄让孩⼦对学习失去信⼼和兴趣,反⽽不利于长期的发展。
因此,过早地让孩⼦学习⽂化知识,对孩⼦来讲弊⼤于利。
一、促进幼儿感知觉和注意发展的策略(一)感知觉发展的策略感知觉能力的提高可以通过活动来培养。
教师应该在日常活动中提醒儿童,他们所感受到的一切可以成为他们继续活动的经验;引导他们说出自己的感受,帮助他们用正确的表征去表达这种体验。
1.活动分区明确在园区内设定专门的儿童活动区域,在区域中突出主题,让活动有目的进行。
感知觉活动的区域中,一定要注意儿童的卫生和安全,用具常消毒,用品按不同的年龄要求带领儿童操作。
2.课内课外互动结合幼儿教程,给儿童布置一些课外的感知活动作业,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在感知中具有的主动性,尤其是味觉。
要结合每天的餐饮食物进行感知觉的培养。
3.感知认识要多启发每次新的感知都是一次有用的经验。
教师要发挥好一个看护人的作用,多启发儿童思考、记忆这些感受,让他们牢固形成这种感知联系。
(二)观察力发展的策略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儿童良好的观察习惯。
当然也要培养儿童保护好自己的器官,合理用眼用耳。
1.让儿童明白观察的目的和任务,帮助他们产生具体的方法让儿童明白在观察时应该从观察对象那里寻找些什么,正确组织好他们的注意。
教师要有计划地培养儿童善于独立提出自己的观察任务的能力,让他们有意识地仔细观察与观察目的相关的事物。
教师还要培养他们有步骤、有次序地去观察,可以把活动过程分成若干子活动,形成他们自己的观察方法。
2.培养儿童的知觉敏感性,提高他们的观察技能观察技能主要是指儿童在视听方面的技能。
幼小的儿童不善于支配自己的视觉,教师应该指导他们去注意观察的对象。
让他们分清主要和次要,就是让他们逐渐了解自己的观察活动同观察任务的内在关系,利用有限的能力抓住主要对象进行观察。
3.帮助儿童形成感觉通道的整合,提高分析能力在观察过程中,应培养儿童充分调动各感官的协同活动。
当被观察对象的相关信息增多时,对观察对象的认识就越全面,分析就更准确。
4.培养儿童用语言指导自己的观察活动语言是保持注意的有效手段,在观察活动中用语言指导整个过程能够提高观察的质量。
儿少心理健康量表(MHS-CA)[概述]心理健康同躯体健康一样,不是没有心理疾病就是健康的,任何心理功能和过程的不足或过度都可能是不健康的表现,过去的心理健康评定量表都是单极的,而且偏重于精神症状的评估。
心理健康是多维度的,但不同学者编制的心理健康量表包含的维度不一样,如心理健康问卷(MHS)包括5个分量表,个人幸福感、焦虑因子不适症状人际关系和应付能力;儿童行为评估系统(BASC)包括躯体情况情绪状态适应技巧社交技巧等维度。
国内也有一些适用于中小学心理量表,如SCL-90邪恶量多方面的精神症状;俞国良编制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包括学习自我人际和适应四个维度。
儿少心理健康量表(Mental health scale for child andadolescent ,MHS-CA)是在借鉴目前国内外儿童心理健康评定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按心理测量学原理编制的,从24个方面去观察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既反映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过程,也反映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特征。
量表内容借鉴国内外心理健康问卷结构,结合人人的临床和实践经验,通过咨询有关专家的意见和预实验,最后确定了24个反映儿童心理过程和特征的条目,这些条目分别归属于5个领域。
1认知:包含感知觉、注意、记忆、智力、学习与工作5个条目2思维与语言:包含思维过程、思维内容、思维自主性、语言表达、语言理解5个条目3情绪:包括情绪体验、愉快体验、情绪反应3个条目。
4意志行为:包括行为、活动、兴趣、人际交往、健康关注5个条目。
5个性特征:包括自信与自尊、安全与信任、责任感、活泼性、仁慈心、需要满足6个条目。
【实施与解释】1实施方法儿少心理健康量表系评定量表。
小学生由父母与孩子共同讨论填写,中学生可以自己填写,也可以与父母讨论填写。
在每个条目下只选择一个与自己(孩子)情况最相符的状态描述,测试时间一般需要15~20分钟。
2记分方法:条目分别是按七个等级记分,即对被试选择的状态描述进行等级记分。
第二章幼儿认知的发展(感知觉、记忆、注意、想象、思维)第一部分感知觉一、选择题1.对身体平衡和运动的感觉叫()。
A.前庭觉B.触觉C.视觉2.儿童的听力一般要到()岁时才达到最好水平。
A.5—6岁B.10—12岁C.14—19岁3.70%-75%的信息是通过()得到的。
A.听觉B.触觉C.视觉4.()岁婴儿的视敏度才接近成人A.1岁B.2岁C.3岁5.()岁的儿童能正确命名常见的颜色。
A.5—7岁B.3—4岁C.4—5岁6.心理学家设计了一个特殊的()来研究婴儿的形状知觉。
A.悬崖装置B.注视箱C.靶形图7.婴儿特别偏好下面()形状。
A.人脸B.宠物的脸C.长方形8.视觉悬崖的实验发现,()个月的婴儿具有深度知觉。
A.6 B.7 C.89.婴儿深度知觉的发展与婴儿的()经验特别有关。
A.翻身B.爬行C.站立10.()岁幼儿开始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
A.5 B.6 C.411.()岁是儿童掌握左右概念发展最快的阶段A. 4-5岁B. 5-6岁C.6-7岁12.多通道感知典型地表现在()感觉之间的相互影响。
A.同一B.不同C.两个13.2个月与()个月是婴儿自我效能感发展的两个高峰。
A.10 B.9 C.814.()是指向儿童提供过多、过强、过杂、过长时间的感觉刺激,造成儿童感觉疲劳和抑制的不良情形。
A.感觉剥夺B.感觉轰炸C.感觉过多二、判断题1.嘴和手是婴儿认识世界的两个重要工具。
2.婴幼儿的听力不如成人的敏锐。
3.新生儿怕热不怕冷。
4.女孩的肤觉比男孩敏感。
5.抓握是婴儿最初有方向的运动,是形成操作物体和发展成复杂动作的基础。
6.“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说明嗅觉具有个别差异。
7.20周的胎儿就已经具备听觉能力。
8.8个月的胎儿对低音的感受能力比高音强。
10.幼儿年龄越小,视敏度越好。
11.儿童在识别颜色的过程中,一般是先认识颜色,然后学会标志颜色的词语。
12.色盲具有性别差异,通常男孩的颜色视觉比女孩强。
儿童心理发展的三个关键期与注意事项每个年龄段的心理特征是不一样的,而很多家长用着同一套教育逻辑面对自己孩子0-18岁的每个阶段,这当然是行不通的。
以下内容是无忧考网为大家准备的相关内容。
(1) 语言关键期(0 —6岁)。
从出生到18个月,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
这期间,儿童的听力越来越灵敏,发音器官越来越成熟,能够辨认、理解、记忆、模仿周围人的语音、语调,获得生命最初的词汇。
18 —20个月,是儿童获得词汇的关键期。
在这一阶段,儿童有强烈的模仿愿望和模仿行为,掌握的词汇突然以惊人的速度增加,因此被称作“语言爆炸期”。
(2) 感知觉关键期(0 —7岁)。
研究表明,2 —4岁是形象视觉发展的关键期,3 —5岁是音乐和听觉发展的关键期,4 —5岁是记忆流畅性发展的关键期,5岁左右是数量知觉发展的关键期,6 —7岁是运动知觉速度和灵敏度发展的关键期。
(3) 运动关键期(0 —3岁)。
研究表明,0 —6个月是平衡感发展的关键期,7 —10个月是学习爬的关键期,10 —12个月是学习站立行走的关键期,1.5 —3岁是发展手指精细动作(如抓、握、捏、提等)的关键期。
总之,教育要立足于一个基点,即教育要尊重成熟的客观规律。
格塞尔的成熟势力理论突出强调了成熟机制对于发展的重要性,揭示了儿童的成长规律,所有研究儿童和从事儿童教育工作的人对此应加以重视。
格塞尔提出了一种重视自然规律的理论,用以正确、全面地认识儿童的发展,这无疑具有较大价值。
1•尊重孩子的发展规律,切勿超前学习。
孩子的发展受成熟机制的制约,与其年龄相适应。
因此,父母和教师应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依据规律去养育他们。
此外,还应当尊重孩子的实际水平,在他们尚未发展成熟之前,要耐心等待,切勿过度焦虑,更不能揠苗助长。
孩子的成长有其天然的内在进度表,人为地通过训练加速孩子的发展,可能暂时能让孩子,但实际上却存在对知识理解不透彻、掌握不扎实的隐患,甚至让孩子对学习失去信心和兴趣,反而不利于长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