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脑室肿瘤的手术治疗法
- 格式:docx
- 大小:16.91 KB
- 文档页数:3
第四脑室形成菊形团的胶质神经元肿瘤赵大春;马文斌;高俊;鲁涛;钟定荣【期刊名称】《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年(卷),期】2015(0)11【摘要】目的探讨第四脑室形成菊形团的胶质神经元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与结果女性患者,24岁.临床表现为渐进性加重的头晕、运动障碍如行走不稳等症状.MRI显示第四脑室扩张,其内可见长T1、长T2信号影,边界清晰,病灶内少许强化.手术切除第四脑室和菱形窝上方肿瘤,术中可见肿瘤分界清楚,分块切除,显微镜下未见肿瘤残留.光学显微镜观察肿瘤组织分别由神经元成分("菊形团"或血管周围假"菊形团"样结构,中心呈均质淡染伴微囊形成)和神经胶质成分(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样结构)构成,"菊形团"中心和血管周围假"菊形团"样结构表达突触素和少突胶质细胞转录因子2,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样区域表达胶质纤维酸性蛋白,二者散在表达S-100蛋白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Ki-67抗原标记指数为1.50%~ 2.00%.结论第四脑室形成菊形团的胶质神经元肿瘤为临床罕见的良性肿瘤,影像学呈边界清晰的实性或囊实性占位性病变;具有两种特征性组织学成分,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两种成分均表达突触素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可提示诊断.【总页数】6页(P898-903)【作者】赵大春;马文斌;高俊;鲁涛;钟定荣【作者单位】100730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病理科;100730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100730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100730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病理科;100730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病理科【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第四脑室菊形团胶质神经元肿瘤的功能MRI特征 [J], 郭虹;康厚艺;李晓光;陈金华;张玉龙;张伟国2.第四脑室菊形团形成型胶质神经元肿瘤1例 [J], 李晓光;张伟国;康厚艺3.第四脑室菊形团形成型胶质神经元肿瘤 [J], 阎晓玲4.胚胎发育不良神经上皮瘤和第四脑室形成菊形团结构的胶质神经元肿瘤临床病理分析 [J], 马小梅;刘惠敏;何金;朱维健;徐毅5.第四脑室形成菊形团的胶质神经元肿瘤临床病理观察 [J], 李云园;李维卿;马小梅;徐蓉蓉;夏春燕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脑室内脑膜瘤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一)治疗
侧脑室脑膜瘤的供血多来自脉络膜前动脉和脉络膜后动脉,有时可由邻近的脑内血管参入供血,术前行脑血管造影可了解供血情况,有利于术中及时结扎供血动脉,减少出血。
侧脑室内脑膜瘤的手术入路较多,如枕叶入路,顶叶入路,颞中回入路,颞枕入路和纵裂入路等,各有优缺点。
不管采用那种入路,均应力求在非功能区切开而且皮质切口应够大,以免影响操作。
侧脑室内较小的脑膜瘤一般边界比较清楚,与周围脑组织无粘连,可切断其供血动脉及脉络丛后将肿瘤整块取出。
而对于较大的肿瘤,尤其是肿瘤与脑室内壁粘连紧密时,不可强行分离,应先行包膜内分块大部切除肿瘤,在显微镜下仔细分离和切除剩余的肿瘤组织。
因为脑室内脑膜瘤增大时,紧贴于肿瘤局部的正常室管膜层已消失,肿瘤直接贴于脑室周围白质的胶质表层上。
因此手术应注意避免损伤脑室周围白质,否则会出现各种术后并发症,严重时可致昏迷,甚至患者死亡。
另外应注意术中利用棉片保护室间孔,防止血液流入对侧脑室及第三脑室,术后将脑室内的血块或血液冲洗干净。
第四脑室脑膜瘤可以取后颅窝正中开颅;第三脑室脑膜瘤可以经
松果体区入路切除肿瘤。
近年来,也有人报道应用立体定向手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预后
侧脑室内脑膜瘤全切术后预后良好,一般不会复发。
而对未能全切肿瘤的侧脑室或第三、四脑室内脑膜瘤患者进行辅助性放疗,或行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能降低复发率,延长生存时间。
·短篇论著·第四脑室肿瘤的入路探讨及显微手术治疗王辉李文胜叶卓鹏粱朝峰龚瑾罗伦陈川郭英DOI :10.3877/cma.j.issn.1674-0785.2012.22.080作者单位:510630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神经外科通讯作者:王辉,Email :doctorwanghui@126.com 【摘要】目的探讨第四脑室肿瘤的手术入路及显微手术技巧,提高手术效果。
方法22例第四脑室肿瘤分别于显微镜下采用小脑蚓部切开(4例)、小脑延髓裂膜髓帆入路(16例)、联合入路(2例)显露第四脑室,将病变切除,缝合硬膜,骨瓣复位。
结果本组病变全切除20例(91%),次全切除2例(9%),2例行脑室-腹腔分流术,1例死亡。
15例患者获得随访1 48个月,均生活、学习良好,随访期内3例复发。
结论手术入路的合理选择、术中良好的显微技巧、恰当的切除程度是影响第四脑室肿瘤预后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脑室肿瘤;显微外科手术;入路第四脑室肿瘤是指原发于第四脑室内的肿瘤,也包括原发于邻近部位的脑瘤侵及第四脑室者。
由于位置特殊,术中容易损伤后组颅神经、脑干呼吸循环中枢,一直是神经外科医师面临的挑战之一。
我科从2007年7月至2011年7月共收治第四脑室肿瘤22例,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22例,其中男6例,女16例。
年龄4 66岁,平均25.6岁。
病程3d 至5年,平均8.5个月。
2.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16例,呕吐5例,步态不稳9例,声嘶2例,饮水呛咳2例,枕颈部痛1例,肢体乏力1例,视力下降1例。
3.影像学检查:术前15例患者行CT 检查,其中9例行增强扫描,显示病变均位于颅后窝中线小脑蚓部或第四脑室,肿瘤直径3.2 5.8cm ,绝大多数为等或稍高密度影,4例有囊变,1例有钙化;6例有明显的强化,而3例强化不明显;8例合并脑室明显扩大。
所有22例患者行头颅MRI 检查,T1WI 上19例为等、稍低信号,3例为混杂信号;T2WI 上20例为混杂信号,2例为高信号影,5例伴有明显的水肿;增强扫描14例为明显强化,6例为不均匀强化,2例无明显强化;脑干受压前移12例,与脑干分界不清8例;16例患者合并脑积水。
第四脑室肿瘤的手术治疗法
*导读:第四脑室肿瘤的病程一般较短,早期即可出现颅内压增高症,这是因为脑脊液循环因肿瘤的阻塞而发生障碍所造成。
……
第四脑室肿瘤以室管膜瘤和髓母细胞瘤为多见,室管膜瘤常发自
于第四脑室外侧或下角的室管膜,髓母细胞瘤多发于第四脑室顶
部的小脑蚓部。
从解剖上看,前者向内生长进入第四脑室,向后外侧挤压小脑半球,向前外侧可达到桥小脑角,向前方则挤压脑干。
而后者常常占据小脑蚓部和第四脑室,也可向四周生长而推挤脑干、小脑半球等重要结构。
如何全切或次全切除肿瘤而不发生或少发生并发症是手术医师时刻注意的重要问题。
应注意以下几点: 1.取离肿瘤最近的路径:选取距离肿瘤最近,功能损伤最小,最
利于暴露肿瘤的部位入手。
第四脑室肿瘤绝大部分位于中线附近,因此,从变薄的小脑蚓部切开就显得十分重要。
应在显微镜下清
楚确认在蚓部无血管区中线切开,作者体会有以下几点优点:①
损伤最小,避免小脑半球深部的球状核、栓状核、齿状核的损伤,也避免了蚓部血管的损伤;②肿瘤暴露充分,由于肿瘤本身对蚓部、小脑半球有推挤张力,蚓部切开后,两侧的组织及血管便会从中线向两侧自然分开,有利于暴露肿瘤。
有人报道蚓部切开可发
生缄默症,不可切得过长、过深,值得注意。
切除肿瘤时,应注意
直径小于4cm的血供较为丰富的肿瘤(尤其是良性肿瘤),力争全
切。
首先应寻找供瘤血管,然后紧贴肿瘤表面电凝阻断小脑后下
动脉和小脑前下动脉分支对肿瘤的供血。
但对不影响肿瘤切除的,供应脑干的小分支,应加以保护。
接着再找到肿瘤与小脑蚓部、
小脑半球、第四脑室底和正中孔的分界面,逐步深入,力争全切。
肿瘤直径大于4cm时,根据经验,可分块切除,先切开蚓部,采取
隧道式吸除法[5]切除第四脑室内的瘤体,这样就为切除侵及脑干、cpa区、斜坡的肿瘤提供了空间,然后从小脑半球下面将其
抬起,切除下面的瘤体,继而切除侵及脑干、cpa区、斜坡的肿瘤。
2.恶性室膜瘤和星形细胞瘤常常侵犯脑干,过多切除瘤体可能损
伤脑干。
作者强调术中冰冻切片的重要性。
对于良性肿瘤(包括
侵及斜坡、cpa区)力争做到全切;对于恶性肿瘤,特别是侵犯脑
干的肿瘤,应保护脑干功能,不强求肿瘤的全切除。
3.术后脑积水的防治。
术后脑积水是本病最主要的并发症,脑积
水的防治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作者强调以下几点:①术前脑积水
应提前1~2d作侧脑室外引流术,既有利于术中降颅压,也可起到
术后防治脑积水的作用;②术中在显微镜下,应注意正中孔、侧孔、导水管出口等部位有无残余肿瘤,是否有血块、明胶海面等堵塞;③术中应在肿瘤切除、止血完成后再打通导水管出口,避免血液
倒流进导水管造成脑积水。
术后缝合硬脑膜也可防止硬膜外血进入术区、脑室,以减少脑积水的发生;④术后放置脑室引流3~7d,即可观察脑压,也可促进脑脊液循环。
仍出现脑积水者,可行脑室—腹腔分流达到治疗目的。
小编提醒: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外科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