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B版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5讲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土地制度与手
- 格式:doc
- 大小:152.50 KB
- 文档页数:9
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自主预习】试述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含义?有何体现?中国古代的耕作方式经历了怎样的演进历程?1.含义: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采取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2.体现:(1)生产工具的进步:①农具材质的更新:原始社会及商周时期——石质、木质、骨质农具春秋战国——铁农具②耕作工具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用于牛耕汉代以后——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隋唐时期——曲辕犁,标志传统步犁基本定型③灌溉工具的发展:曹魏的翻车、唐代的筒车、宋朝的水力转筒车、明清时风力水车。
(2)生产技术的进步:①农用动力的变革:春秋后期——牛耕出现②水利设施的完善:战国时期——都江堰(成都平原)西汉时期——漕渠、白渠、坎儿井3.中国古代耕作方式的变化:从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二、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产生的原因?产生时间?特点?评价?1.原因:生产力发展(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私有土地的出现2.出现时间:春秋战国时期3.特点:分散性——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小生产落后性——规模小,分工简单,容易满足稳定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封闭性——较少的贸易交流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特别是王朝政策的影响4.评价:地位——对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积极——自给自足,生活稳定,生产积极性高局限——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常因统治者过度剥削或水旱灾害而破产。
三、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精耕细作(生产力角度)。
2.土地制度: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
3.经济形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4.经营方式: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课题12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课标要求中外历史纲要选择性必修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1.了解历史上主要劳作方式的变化。
2.了解中国古代的水陆交通建设及主要交通工具。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经济的发展农业玉米、甘薯等高产粮食作物引进,提高了粮食总产量江南等地区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很多农民兼营产品初级加工或相关副业手工业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生产手工业劳作方式(1)生产模式:以制作手工业产品为生的手工业家庭,以及拥有某种手工工艺的民营和官营作坊(2)特点:世代传承,或父子相继,或师徒传授,由统治者登记造册进行管理(选择性必修2·第4课P23)商业白银大量流入,促进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出现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
如徽商和晋商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兴起,商业活跃,人口密集,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经济发展的局限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还占据压倒优势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压制和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转型思维深化明清徽商、晋商形成的原因明朝中期后,由于商业竞争的加剧,一些商人为壮大队伍、扩大资本、增强竞争实力,便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自发组成了既“亲密”又松散的商人群体。
他们凭借群体的力量,操纵某些地区、某些行业的商业贸易,从而赢得高额利润。
[链接·选择性必修2·P67-69]中国古代的交通(1)中国古代的陆路交通与水路交通陆路原始社会人类转向定居生活以后,以住地为中心的交通进一步发展,但运输物品依赖的仍是天然的道路与河流秦朝修筑的驰道、直道和五尺道等,构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汉朝丝绸之路在汉代贯通后,成为连接亚、欧、北非的大通道唐朝驿道以长安为中心向各方辐射元朝扩展了汉唐的交通网,在全国遍设驿站,构成了以大都为中心通向全国乃至境外的驿路交通网水路春秋时期中国已有运河秦朝秦始皇开凿连接湘水和离水的灵渠,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沟通了中国南方和北方元朝京杭大运河,全长近1 800千米,为世界之最辨析比较驰道、直道、五尺道、新道驰道:驰道是首都咸阳通向全国各主要方向的交通干线,有两条驰道。
课时作业(四)第4讲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时间/ 40分钟一、选择题1.[2018·江西赣州检测]读下面的秦朝疆域图,解读秦朝的历史贡献( )A.开启了中央集权的时代B.形成了南北漕运体系C.奠定了近代中国疆域的基础D.开辟了中西陆路交通2.此官职在秦始皇时始置,权重而秩尊。
西汉沿置,以监察、执法为主要执掌,位列上卿。
此官职应该是( )A.丞相B.太尉C.御史大夫D.郡守3.文献里关于秦朝“三公九卿”官员的事迹,只有丞相、御史大夫及九卿参与国家事务的记载。
另据考证,秦朝时期太尉一职并没有由具体的人员担任。
对此现象的解释符合史实的是( )A.是巩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B.太尉一职实为后人杜撰C.秦朝政局保持稳定太平D.秦朝中央官制变动频繁4.秦初,丞相王绾献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
秦王请群臣议。
李斯曰:“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
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秦始皇纳其言。
下列表述最准确的是( )A.秦统一之后始行郡县制B.秦统一后全境推行郡县制C.战国时各国采用分封制D.战国时各国已实行郡县制5.秦朝推行的郡县制与周朝后期的分封制相比是一项巨大的进步,这主要是指郡县制( )A.促进了民族融合B.扩大了疆域C.限制了朝中大臣的权力D.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分裂6.[2018·河北唐山期末]“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丞相与守掌民事,太尉与尉掌军事……而御史与监,则纠察此治民、治军之官者也。
”这种政治现象应该是 ( )A.秦代垂直管理的特征B.汉朝内外朝的体制C.唐代三省分工的具体化D.宋代机构臃肿的写照7.秦《效律》中规定,凡是出现调动或离职的官员,其在任时的钱财物资和账目要进行离任审计,在审计完成后进行工作交接,实行各负其责的原则。
这一做法( )A.杜绝了国家权力滥用误用B.提高了行政办事效率C.有利于监督官员廉洁从政D.增强了民众监督意识8.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前往泰山举行盛大的封禅典礼。
第五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宏观·理清时序] 古代中国的社会经济呈现出以小农经济为核心,手工业、第13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理知识体系][背史论术语](1)中国是世界上农业的发祥地之一。
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随着生产工具不断改进、生产技术日益完善和水利工程的不断兴建,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在中国形成并日臻成熟。
(2)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动,“男耕女织”式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农村的主要经营方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3)从春秋战国时起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取代土地国有制,成为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
(4)中国古代素以手工业发达著称,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5)各种手工业经营形态相结合;官营手工业发达,产品精美;民营手工业艰难发展,后来居上;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6)中国的手工业长期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及“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始终是农业经济的附属存在,明清时期虽然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但由于受封建生产关系的阻碍,中国始终没有进入工场手工业时代。
知能强化课Ⅰ田园风情—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一、生产模式——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1.耕作工具铁器的出现及其作用铁产生影响的方式是大家所熟悉的。
新的、更有效的铁制工具使农业有可能从原先的黄河发源地向南扩展到森林茂密的长江流域。
铁制工具还促进了在黄河流域地区兴修大批的排水工程、为远距离运输大批商品而进行的运河开挖以及西北干旱地区的灌溉工程。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二、经营方式——从“千耦其耘”到“男耕女织”1.集体劳动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在田间集体耕作。
2.个体农耕(小农经济)(1)背景: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步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2)内容:小农经济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目的是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
(3)地位: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第5讲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土地制度与手工业的发展编者选题表一、选择题1.(2018·河北石家庄模拟)荆襄地区的水利兴修早在春秋时已经开始了,而两晋南朝时期水利的兴修更多。
刘宋时,张绍为雍州刺史,在襄阳“筑长围修立堤堰,开田数千顷,郡人赖之富赡”。
这折射出当时荆襄地区( )A.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B.农业注重精耕细作C.成为中央政府财政倚重D.耕作技术不断提高解析:B 材料中不同时期的荆襄地区都重视兴修水利,折射出农业生产注重精耕细作,B项正确。
“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成为中央政府财政倚重”信息在材料中没有体现,A、C两项错误;兴修水利不属于耕作技术,D项错误。
2.(2018·河北石家庄模拟)北齐均田令中,有“每丁给永业田(不必归还政府的土地)二十亩,为桑田,其中种桑五十根,榆三根,枣五根”的条文。
隋朝均田令也规定了永业田必须“课之以桑、榆及枣”,“以备生生之资,以供养老之具”。
据此可知( )A.农民的负担逐渐减轻B.均田制推动了小农经济发展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D.政府的土地政策趋向于宽松解析:B 据材料可知,政府规定农民种桑、榆、枣,是通过发展农民必要的农副产品实现自给自足,来维持和稳定小农经济,B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农民的负担和农产品商品化问题,A、C两项错误;材料只是说永业田的种植,并没有体现土地政策趋向于宽松,D项错误。
3.(2018·安徽合肥二模)以下是唐宋时期我国南北主要地区公共水利工程项目统计表,它主要反映了( )北方南方A.唐朝时期北方经济更为发达B.政府忽视北方水利兴修C.政府政策促进经济重心南移D.南方水利技术领先北方解析:C 材料中唐宋时期南方修建的水利设施大大超过了北方,表明当时南方农业发展受到政府重视。
这促成了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C项正确。
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中唐以后,南方无论是农业、手工业,还是商业、都会,都逐渐超过了北方,故A项错误;由于北宋始终没有完成国家的统一而南宋更是偏安一隅,所以北方修建的水利设施数量必然不及南方,但这并不是政府不加重视的结果,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南北方水利设施技术,D项错误。
4.(2018·河北衡水统考)宋代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普遍以兼业的方式从事手工业小商品生产、小商业经营、小雇佣劳动,从而出现小农、小工、小商的三位一体化趋势。
这一趋势( ) A.冲击了地主所有制经济B.增强了小农经济的韧性C.扩大了农民的人身自由D.制约了农业生产的提高解析:B 据材料可知,宋代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兼营手工业和商业,这有利于增加小农家庭劳动收入,有利于小农的稳定性,故B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地主所有制经济、农民人身自由和具体的农业生产情况,故A、C、D三项错误。
5.(2018·河南六市联考)1027年,宋仁宗下诏:“自今后客户(佃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年收田日毕,商量去处,各取稳便。
即不得非时衷私起移。
如果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
”这表明宋仁宗时期( )A.地主与佃户的关系依然紧张B.佃户隶属于地主需要官府保护C.地主对农民的剥削相对较轻D.缓和了地主对农民土地的兼并解析:A 材料反映了皇帝出台命令规范租佃关系,抑制地主对佃户的人身约束以保护生产正常进行,表明当时的主佃矛盾较多,A项正确。
由材料“客户(佃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主人非理拦占……”可以看出佃户与地主非隶属关系,B项错误。
地主对农民的剥削轻重与否,材料无法体现,C项错误。
D项材料无体现,且与宋代“不抑兼并”的史实不符,故排除。
6.(2018·河北衡水二调)宋代是中国古代经济立法最为活跃的时期之一。
土地买卖、土地所有权是宋朝法律的重要内容,史称“官中条令,惟(田产)交易一事最为详尽”。
这反映了宋代( ) A.税制发生重大调整B.土地私有不断深化C.自耕小农发展壮大D.经济结构面临转型解析:B 由“惟(田产)交易一事最为详尽”可知,宋代土地买卖频繁,需要用法令规范,这反映了宋代“不抑兼并”土地市场化加强,故B项正确。
A、C、D三项中的“税制”“自耕小农”“经济结构”与材料主旨无关,故错误。
7.史载:明代江南昆山县的农家,“麻缕机织之事,则男子素习焉,妇人或不如也”,但乡村妇女“凡耕耘、刈获、桔槔之事,与男子共其劳”。
材料反映了( )A.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得到巩固B.男子是家庭手工业的主要劳动力C.小农经济没有绝对的性别分工D.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缓慢发展解析:C 材料中指出在纺织和农作物种植方面,男女都可以胜任,展示出小农经济没有绝对的性别分工,故C项正确。
材料表明无论男女都要耕田织布,未体现男尊女卑,故A项错误;男子在家庭手工业中的地位、资本主义萌芽等在材料中均未体现,故B、D也可排除。
【新知生成】明代“男女共作”的生产模式(1)在明代,江南地区“男耕女织”并不是唯一的模式,“男女共作”也是重要模式之一。
农忙季节女性与老人、幼童主要承担一些辅助性的工作。
(2)男子比较多地参与纺织业。
到了明代,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刺激下,江南纺织业发展很快,手工业收入在家庭总收入中的比重越来越大,而在这时候,由于人多地少,赋税高,农业不能满足一家人的生活所需,纺织的收入已成为支撑家庭生活的重要经济来源,纺织业也从以前小农家庭经济中的辅助性地位转向了主要地位,从某种程度上讲与“耕”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纺织业的重要地位,导致了传统的男耕女织的劳动力分工格局发生了变化,男子将大量的业余时间投入纺织当中。
8.2016年是殷墟妇好墓考古发现40周年,首都博物馆为此举办了《王后母亲女将》展览。
该墓共出土礼器、乐器、工具、生活用品、武器、马具、艺术品、杂项八大类青铜制品468件。
由此可以推断出殷商时期( )A.农业落后,未出现青铜农具B.技术进步,青铜器品种多样C.战争频繁,武器均用青铜铸造D.社会发展,广泛使用青铜制品解析:B 商朝被称作中国的青铜时代,已出现青铜农具,但未推广,故A项错误;材料“该墓共出土礼器……八大类青铜制品468件”说明商朝青铜铸造业发达,品种繁多,故B项正确;材料中有青铜武器,但不能表明武器均用青铜铸造,故C项错误;妇好为商朝王室人,其墓葬出土的青铜制品并非普通人能享用,故D项错误。
9.(2018·河北衡水二调)汉代帝王及部分近臣下葬用的玉衣形如铠甲,以金线缕结,称为“金缕玉衣”,其他贵族则使用银线、铜线编造,称为“银缕玉衣”“铜缕玉衣”。
由此可知汉代( )A.手工业的发达促进了社会层次的划分B.丧葬出现了奢靡浪费的社会风气C.手工业发展与封建礼制相适应D.等级制推动了手工业者技能的提高解析:C 据材料可知,汉代帝王及部分近臣下葬用的玉衣以金线编造,而其他贵族则使用银线、铜线编造。
这体现了二者葬礼等级的不同,说明玉衣编制行业与封建礼制相一致,故C项正确。
材料是封建礼制在手工业玉衣编制方面的具体体现,故A、D两项因果关系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重在强调等级间的不同,故B项错误。
10.隋唐时期,造纸、冶铜、制棉等行业出现了行会,并有公推的长老,对内掌管行务,对外负责处理与其他行业及官府之间的关系,配合政府维持市场秩序。
这反映了隋唐时期手工业( )A.行业经营由官府计划B.突破了政府管理C.注重加强与市场联系D.部门间联系减弱解析:C 根据题干“对外负责处理与其他行业及官府之间的关系,配合政府维持市场秩序”,可知行会只是起到协调和配合作用,不能说明在隋唐时期行业经营由官府计划,故A项错误;根据“配合政府维持市场秩序”可知隋唐时期的手工业受到政府的监管,没有突破政府的管理,故B项错误;题干中“对外负责处理与其他行业及官府之间的关系,配合政府维持市场秩序”说明行会注重加强与市场的联系,有利于部门间联系,故C项正确,D项错误。
【新知生成】行会:在封建社会,随着城市的兴起和手工业生产的繁荣,一种手工业的同业团体兴起,由同一行业的从业人员组成,订有行规,调节同业关系,解决同业矛盾,保护同行利益,协调与政府的关系。
行会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
行会后期的规定,限制了自由竞争、从业人员数量、商品的大量生产和新生产工具的应用。
11.(2018·河北衡水二调)下图是“湖州等地农业、手工业分工演化图谱”,据此图可知宋代( )A.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提高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C.手工业生产倾向专业化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解析:C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桑蚕业中出现了较细的分工,说明桑蚕业生产有专业化的倾向,C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农产品商品化,A项错误;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经济重心南移的信息,D项错误。
12.(2018·湖南怀化一模)元代时,中国的棉纺织技术与近代英国一样都进行了技术革新,但在中国没有引发与英国相同的革命性效应,反而为自闭创造了条件,其根源是中国( )A.小农经济的生产模式B.农民的购买力低下C.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D.长途贩运呈现萎缩解析:A 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棉纺织技术,使小农经济中的女织发展,有利于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更加稳定。
这阻碍了生产的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利于中国向近代工业社会的转型,而英国织布速度的提高推动了纺纱技术的改进,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到来,故A项正确。
B、C、D三项均不符合“根源”。
二、非选择题13.(2018·江苏南京学情调研)中国古代是一个以农立国,以农为本的国家。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武帝末年,悔征伐之事,乃封丞相为富民侯,下诏曰:“方今之务,在于力农。
”以赵过为搜粟都尉。
过能为代田,一亩三圳。
岁代处,故曰代田。
……用耦犁,二牛三人。
一岁之收常过缦田亩一斛以上,善者倍之。
……过试以离宫卒田其宫土壖地,课得谷皆多其旁田亩一斛以上。
……至昭帝时,流民稍还,田野益辟,颇有蓄积。
——《汉书·食货志上》材料二窃为四民之中,惟农最苦。
农夫寒耕热耘,沾体涂足,戴星而作,戴星而息。
蚕妇育蚕治茧,绩麻纺纬,缕缕而积之,寸寸而成之。
其勤极矣。
又水旱霜雹蝗,间为之灾。
幸而收成……谷未离场,帛未下机,已非己有矣。
农夫蚕妇所食者糠籺而不足,所衣者绨褐而不完。
直以世服田亩,不知舍此之外有何可生之路耳。
——司马光《温国文正公文集》卷48 材料三在传统时代,所谓农业生产结构,其主要生产要素可归纳为四项:(1)耕地,(2)作物,(3)农具,(4)劳力。
……中国的传统农业,无论从其现实的经济效益,还是潜在的发展可能,它自身不是不能转变,而是其转变的通道,受到来自帝国政治、经济体制的阻扼,被堵塞以致堵死。
……农业经济效果、历史效应,不只取决于它生产的内环境,还要受制于它的外部环境的有利与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