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必备)历史通史复习资料表格(全套整理)
- 格式:pdf
- 大小:239.36 KB
- 文档页数:17
专题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的20年改革开放的40年1949—1952 1953—1956 1956—1966 1966—19761978—1992 1992—现在经济政策及成就失误①土地改革(1950—1952)②合理调整工商业③保障新民主主义经济①三大改造(1953—1956)②互助组→农业生产合作社③加工订货、统购包销→公私合营、赎买④一五计划(1954—1957)⑤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一化三改)⑥粮食统购统销①《论十大关系》②八大③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1958)④大跃进:大炼钢铁(1958)⑤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⑥左倾表现⑦八字方针(1960)⑧七千人大会(1962)⑨三线建设①停滞②全面整顿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②废除人民公社旧体制③乡镇企业④扩大企业自主权(80年代)⑤建立现代企业制度(90年代)⑥特区⑦沿海开放城市⑧沿海开发区⑨浦东①十四大(1992)②市场体制③WTO(2001)④2006取消农业税⑤土地承包权流转(2008)民主与法制建设①新政协、《共同纲领》②政治协商制度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④一届人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⑤五四宪法①《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②践踏①平反冤假错案②82宪法③《选举法》、《刑法》完备的法律体系④《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1999)规范政府行为⑤1997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⑥1999“依法治国”被正式写进宪。
2022年高考历史通史复习资料(完整版)2022年高考历史通史复习资料〔完整版〕第1讲中国古代史●注:政治包括社会形态、社会矛盾、制度建设、民族关系或中外关系、军事斗争和对外政策;经济包括经济形态、经济开展阶段、经济开展动力、经济各个领域的表现、经济制度、政策;思想文化包括重大思想运动、教育、科技、文艺等,以下问题同上。
总特征:政治:奴隶社会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经济: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手工业、商业兴旺;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开展思想文化: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开展;古代科技文化世界领先对外关系: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一、先秦时期: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时期〔〔前2070年—前221年〕〕阶段特征:先秦是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
经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开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底。
㈠夏商周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具体史实】1、政治上: 奴隶社会的形成、开展、鼎盛,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西周确立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奴隶社会强盛。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占卜〕、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2、经济上: 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发生变化。
石器助耕,青铜器在农业很少使用;简单协作;〔1〕农业:实行井田制;耕作方式:青铜中耕但仍以石器锄耕为主;大禹治水;〔2〕手工业:商朝已有织机,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妇工;以“青铜冶炼〞为主的官营手工业产生,青铜时代〔代表礼制、权力和秩序〕;陶向瓷过渡;〔3〕商业:职业商人和最早货币出现;工商食官;3、文化上:以甲骨文和青铜器制造为代表的商文化在古代世界占有特殊的地位;最早文字商代甲骨文是比拟成熟的文字、周朝金文;宫廷舞蹈;礼乐文化;《诗经》的内容;绘画:从萌芽走向成熟关键期;夏朝历法《夏小正》。
历史高考必考知识点表格导语:历史高考是考察考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能力的一门考试科目。
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历史高考,本文将整理一份历史高考必考知识点表格。
这份表格可以帮助考生对历史知识进行系统化的学习和总结,提高复习效率,增强记忆力和理解力。
表格内容:表格的列标题包括:时间段、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外交、其他。
1. 先秦时期:- 政治: 西周、春秋、战国- 经济: 农业、手工业、商业- 文化: 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名家- 科技: 冶铁术、兵器制造、水利工程- 外交: 西周的“分封制”- 其他: 诸子百家的学说2. 秦汉:- 政治: 秦代的中央集权、汉代的分封制、三公九卿制度 - 经济: 法家思想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丝绸之路的开辟 - 文化: 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朝的儒家思想- 科技: 秦代的兵器制造、汉朝的冶铁术、造纸术的发明 - 外交: 匈奴的威胁、西汉的和亲政策- 其他: 起义军兴起、灭亡南越3. 魏晋南北朝:- 政治: 分裂、氏族贵族削弱、五胡乱华- 经济: 农业萎缩、剧变、商业逐渐衰退- 文化: 佛教的传入、玄学的兴起- 科技: 世界第一部百科全书《隋书》的问世- 外交: 五胡乱华之后北方民族的崛起- 其他: 温文尔雅的背井离乡、都城迁徙4. 唐宋元明清:- 政治: 唐朝的玄武门之变、宋代的科举制度、元朝的行省制、明朝的阉党与内阁制度、清朝的八旗制度- 经济: 唐朝和宋朝的富庶时期、元朝的海外贸易、明清时期的农民起义- 文化: 唐宋的诗词与文人集团、元代的戏曲艺术、明清的小说- 科技: 唐宋的文化繁荣与科技进步、明清的乾隆年间的科技出现停滞- 外交: 琉球与朝鲜的朝贡体系、元朝的征服东亚- 其他: 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主中原、著名的三国时期、明朝的海禁和航海活动结语:以上是历史高考必考知识点表格的内容,通过整理这份表格,考生可以更好地系统学习历史知识,提高备考效率。
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结合表格中的内容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索,提高对历史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2010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通史资料全套整理第一部分:公元前三世纪以前的世界(上):先秦时期的中国时代特征:⏹中华文化起源与初步发展⏹前8世纪以前,由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转型和奴隶社会繁荣时期⏹前8-前3世纪,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奴隶制衰落、封建制度确立时期时间、分期公元前三世纪以前的世界夏、商、西周(前21世纪至前8世纪)春秋战国(前8至前3世纪)中国历史经济1、农业:原始农业发展,经历火耕、耜耕、青铜农具三个发展阶段。
2、手工业:养蚕缫丝世界最早,西周斜纹提花织物;商周青铜冶铸繁荣,司母戊鼎最为著名;商朝发明原始瓷器;西周晚期出现铁3、商业:商朝人善于经商1、农业:铁犁牛耕春秋出现、战国推广;井田制瓦解;私田、土地私有制;水利;小农经济;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手工业:战国铁农具推广;丝织品种多、产量大、质量高;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商业:打破官府控制,涌现大商人;商业发展促进城市繁荣,各主要诸侯国都城成为繁华商业城市。
政治1、西周的宗法制、分封制。
2、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特点3、处于奴隶制时期1、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春秋战国变法运动持续数百年,秦国商鞅变法最为深刻,封建制度得以确立。
2、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时期文化文艺:原始歌舞为后世戏曲起源;绘画以人物肖像为主,有帛画和壁画;商代甲骨文表明汉字已具有完整的体系。
科技:日食、哈雷彗星1、思想:百家争鸣儒道法墨;孔、孟、荀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2、文艺:《诗经》;《离骚》;战国绘画从萌芽走向成熟。
3、科技:天文(石氏星表)、医学(扁鹊)、司南第一部分:公元前三世纪以前的世界(下):世界时代特征:●古希腊奴隶制民主制时代,文化繁荣●古罗马帝国的统治世界历史古代希腊(前9世纪-前4世纪后半期)古代罗马法的起源(前6-前3世纪)经济雅典城邦工商业奴隶制经济高度发展,为其奴隶制文明的高度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1、罗马法的起源。
①前6世纪末共和国初期,只有习惯法;②前五世纪中期颁布的《十二铜表法》,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③3世纪中期以后,出现“万民法”。
2010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通史资料全套整理第一部分:公元前三世纪以前的世界(上):先秦时期的中国时代特征:中华文化起源与初步发展前8世纪以前,由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转型和奴隶社会繁荣时期前8-前3世纪,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奴隶制衰落、封建制度确立时期时间、分期公元前三世纪以前的世界夏、商、西周(前21世纪至前8世纪)春秋战国(前8至前3世纪)中国历史经济1、农业:原始农业发展,经历火耕、耜耕、青铜农具三个发展阶段。
2、手工业:养蚕缫丝世界最早,西周斜纹提花织物;商周青铜冶铸繁荣,司母戊鼎最为著名;商朝发明原始瓷器;西周晚期出现铁3、商业:商朝人善于经商1、农业:铁犁牛耕春秋出现、战国推广;井田制瓦解;私田、土地私有制;水利;小农经济;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手工业:战国铁农具推广;丝织品种多、产量大、质量高;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商业:打破官府控制,涌现大商人;商业发展促进城市繁荣,各主要诸侯国都城成为繁华商业城市。
政治1、西周的宗法制、分封制。
2、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特点3、处于奴隶制时期1、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春秋战国变法运动持续数百年,秦国商鞅变法最为深刻,封建制度得以确立。
2、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时期文化文艺:原始歌舞为后世戏曲起源;绘画以人物肖像为主,有帛画和壁画;商代甲骨文表明汉字已具有1、思想:百家争鸣儒道法墨;孔、孟、荀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2、文艺:《诗经》;《离骚》;战国绘画从萌芽走向成熟。
第一部分:公元前三世纪以前的世界(下):世界时代特征:古希腊奴隶制民主制时代,文化繁荣古罗马帝国的统治世界历史古代希腊(前9世纪-前4世纪后半期)古代罗马法的起源(前6-前3世纪)经济雅典城邦工商业奴隶制经济高度发展,为其奴隶制文明的高度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1、罗马法的起源。
①前6世纪末共和国初期,只有习惯法;②前五世纪中期颁布的《十二铜表法》,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③3世纪中期以后,出现“万民法”。
2、罗马法的作用:维系和稳固了罗马帝国的统治。
政治1、希腊地理环境与城邦制度(前9-8世纪出现雅典奴隶制城邦国家雏形)对希腊文明的影响。
2、伯利克里时代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梭伦改革奠基;克里斯提尼改革确立;前5世纪中期伯利克里改革把雅典民主政治推向顶峰)。
3、雅典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文化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对人的价值的阐述。
第二部分: 公元前三世纪至公元十三世纪的世界(上):(中国: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代特征:中国封建制度正式确立与初步发展时间、分期公元前三世纪至公元十三世纪的世界(上)秦汉(前3世纪至公元3世纪)魏晋南北朝(3世纪至6世纪晚期)中国历史经济1、农业:耦犁出现并传播到珠江流域;白渠。
2、手工业:青铜器轻巧华丽;东汉水排使冶铁长期领先世界、钢、青瓷;瓷器生产技术成熟;丝路开通,丝绸外销激增。
3、商业:“市”的形成与发展;主要商业城市4、经济政策:汉休养生息到盐铁专卖。
1、手工业:发明灌钢法,钢产、质大为提高,白瓷。
2、江南得到开发3、均田制、租调制政治1、秦始皇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2、汉承秦制。
西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对中央的威胁,使中央集权得到初步巩固;内朝外朝。
3、选官制的变化:世官制->皇帝任免->举孝廉1、三省制萌芽;2、九品中正制与士族形成;3、公元5世纪后期,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文化1、思想:秦始皇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西汉董仲舒新儒学的主张;汉武帝使儒学成为正统的措施(太学等);佛教传入。
2、文艺:秦统一文字,篆、隶通行,兵马俑;东汉始创楷书;绘画门类丰富,帛画与战国传承明显;汉赋。
1、思想:佛教盛行2、文艺:书法进入自觉发展阶段,楷书完善、草书成熟,王羲之《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士大夫画家活跃,顾恺之《女》《洛》《氾胜之书》、造纸等有力推动绘画发展。
3、科技:圆周率、《齐民要术》第二部分: 公元前三世纪至公元十三世纪的世界(中国:下 隋唐宋元)时代特征:中国:封建社会的繁盛时期西方:黑暗的中世纪时间分期公元前三世纪至公元十三世纪的世界(下)隋唐(581-907)(6世纪晚期至10世纪初期)宋元(960-1368)(10世纪中期至13世纪晚期)中国历史经济1、农业:大运河、曲辕犁(犁评)2、手工业:制瓷业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3、商业:“市”的形成与发展(市坊用围墙隔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出现柜坊和飞钱);主要商业城市(唐代长安、洛阳、扬州、益州商业繁荣;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设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1、手工业:五大名窑;景德镇宋代著名,元代成为全国制瓷中心,烧制出青花瓷;黄道婆与棉纺织业。
2、商业:“市”的形成与发展(两宋市坊界限被打破,店铺随处可设;早晚都可经营;四川地区出现世界最早纸币交子);主要商业城市(宋代:开封,临安及四大名镇;元代大都;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泉州是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马可·波罗行记》)3、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政隋唐三省六部制、安史之乱、唐蕃合同为一家、科宋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和宰相权力的削弱;元代行省制和宰相权力治的加强;元代对西藏的管理;汉到元政治制度的特点。
文化1、思想:宋代形成新儒学即理学,代表有二程、朱熹。
2、文艺:宋词.元曲;书法:苏轼、赵孟頫;两宋宫廷画活跃.画学兴起;风俗画为最大亮点,代表作《清明上河图》3、科技: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罗盘针用于航海;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元代火药传到欧洲;郭守敬《授时历》、简仪;王祯《农书》第三部分: 14世纪-19世纪前期的世界时代特征: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时期西方:人的觉醒与征服世界时间、分期14-19世纪初的世界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的中国(1368-1840年)14-19世纪初的欧洲经济1、手工业:炼钢技术仍领先世界;景德镇成全国瓷都,明清五彩、珐琅彩瓷,瓷器大量外销;苏杭丝织业鼎盛;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清朝时缓慢发展。
民营手工业在明中叶后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2、商业:著名商帮(徽商、晋商);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重农抑商政策;海禁政策;明中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1、14、15世纪,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2、1500年前后,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3、荷、英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
4、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途径(在殖民扩张和海外贸易的推动下,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
5、第一次工业革命。
政治1、明朝:废丞相(明太祖);设内阁(明成祖)、内阁获票拟权(明宣宗)。
明太祖“三废”;郑和下西洋;1553年,葡萄牙人占据澳门2、清朝:雍正时设军机处。
3、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权利请愿书》、《大抗议书》、英国内战、《权利法案》的制定、责任制内阁的形成2、美国独立战争与1787年宪法、联邦制的权利结构、3、法国大革命与法国政体的变迁、《人权宣言》1、“文艺三杰” 主要作品;马丁•路德的主要思想;文艺复兴文化第四部分: 19世纪中-20世纪初的世界时代特征:中国:封建社会穷途末路西方:蒸蒸日上与矛盾重重时间、分期19世纪中至20世纪初的世界(1840-1919)中国历史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860年)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加深(1861-1894)民族危机的加深和旧民主革命的高潮(1895-1912)民族工业短暂春天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1912-1919)经济1、经济:经济结构变化,自然经济开始瓦解:近代工业出现。
2、社会生活:西方生活方式,通商口岸的衣食住行等社会习俗1、经济:洋务派近代工业;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2、社会生活:留美幼童 “断发易服”.轮船.铁路,电报网形成,近代报刊产生1、经济: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自然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2、生活: “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革婚姻,中山装;近代铁路网,汽车,航空业.电话.电影业起步,报刊启蒙作用重大。
1、经济:民国初期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
2、社会生活:改阳历,采用先生、同志等称呼,城市婚丧仪式简约文明,但农村传统风俗依旧政治1、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2、太平天国运动兴:定都天京、全盛期与天京变乱1、太平天国运动失败2、洋务运动3、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1、甲午战争《马关条约》、黄海海战、台湾反割台斗争;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义和团2、同盟会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临时约法》、辛亥革命意1、列强与北洋军阀公开勾结,近代中国两大社会主要矛盾合流2、孙中山维护共和民主的斗争连遭挫败3、中国无产阶级队伍发展壮大义。
文化1、林则徐开眼看世界;魏源与《海国图志》2、《天朝田亩制度》、洪仁玕《资政新篇》。
洋务思想“中体西用”、留学生、新式学堂与近代教育1、 戊戌变法。
严复、康有为、梁启超的思想历程;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2、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主要内容、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世界历史经济1、工业革命在英、法、美三国迅速发展,并在19世纪中期相继完成。
棉纺织技术的一系列革新成果和蒸汽机的发明和运用,促进机器普及政治文化第五部分 20世纪上半期的世界时代特征:中国:战争不断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大危机时间、分期20世纪上半期的世界(1919-20世纪50年代初)大革命(1919-1927)土地革命(1927-1937)抗战(1937-1945)解放战争(1945-1949)中国历史经济1、经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加紧侵略,民族资本主义萎缩。
2、社会生活:汽车在各大城市成为权贵、富商代步工具,京津航线开通、民航业拉开序幕;20年代中国电影业迅速发展。
1、经济:“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民族工业较快发展。
2、社会生活:电影成熟,《渔光曲》;《义勇军进行曲》传唱;《红色中华》、《中央日报》针锋相对。
1、经济:抗战时期民族工业遭受沉重打击。
2、社会生活:《新华日报》、《解放日报》创刊。
1、经济: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2、社会生活:国民政府政治腐败、民生凋敝,重工业薄弱,公路、铁路、民航业发展缓慢。
3、40年代国统区左翼电影发达。
1、五四运动、中共“一大”和“二1、南昌起义。
2、井冈1、九一八、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日军细菌战和毒气战罪行。
1、挺进大别山、三大战役。
政治大”。
2、国民革命运动中的国共合作、北伐战争。
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3、红军长征、遵义会议。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正面战场抗战.敌后抗日斗争3、抗战胜利及其历史地位。
2、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3、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