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1刘姗
- 格式:ppt
- 大小:2.20 MB
- 文档页数:22
《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课标要求】认识燃烧和爆炸发生的条件,了解防火灭火、防范爆炸的措施。
【设计理念】1.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发现和提出问题,通过实验探究得到结论。
2.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自完成燃烧条件的探究、灭火的方法等实验。
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使学生在实验中发展学习的兴趣,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教材分析】燃烧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本课题从几幅有关燃烧的图画引入,体现从远古时代燃烧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到燃烧在现代生活和科技发展中的作用,形象地说明了燃烧与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
课题内容的呈现从燃烧的现象和实验入手,通过实验、观察现象、分析得出结论的方法来探讨燃烧的条件以及灭火的原理。
从燃烧的条件归纳灭火的原理,使学生认识到:对生活中一些现象的解释以及日常所使用的方法都有科学依据,来源于科学知识和原理。
【学情分析】学生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化学知识积累,对燃烧的现象也有一定的了解,对学习特别是实验探究有较浓厚的兴趣。
本课的重点是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学生可以通过探究、分析总结得出。
【学习目标】1.通过演示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2.通过分组实验,探究灭火的方法,总结灭火的原理。
懂得一切事物均有规律,认识规律,掌握规律,可以使事物按照一定的方向进展,避开灾害,造福人类;增强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锻炼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学习重点、难点】重点:燃烧条件和灭火的原理难点: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采用教师主导,学生交流合作,实验探究的教学方法。
【学习过程】(一)情境引入播放视频“少数民族运动会圣火采集仪式”。
知道了火对于人类文明的意义,相信同学们已经猜到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课题了:7-1燃烧和灭火。
火给人类带来光明,带来温暖,驱逐猛兽,熟食增强了人的体质,为身体发育,特别是脑髓的发育提供了更多的营养,使猿猴变成了人。
课题1 燃烧和灭火第一课时核心素养:通过对燃烧条件与灭火方法的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教学目标:1.了解燃烧的概念,并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物质燃烧所需要的条件;2.通过实例探究与分析,了解灭火的原理和方法;3.学习安全消防常识,认识化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教学难点:对着火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的科学方法。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多媒体辅助,讲练结合教学用具:仪器:烧杯、剪刀、酒精灯、镊子、小木条、玻璃棒、石棉网、三脚架、试管等药品:蜡烛、碳酸钠、稀盐酸、过氧化钠、棉花、红磷、白磷等课前准备:学生完成教师发布的课前预习任务,教师通过预习反馈,了解学生的薄弱点。
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播放视频【提问】他们在干什么?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我们就一起来【学生回答】用有趣的视频引入,激发学生兴趣。
探究一下有关燃烧的知识。
【板书】课题一燃烧和灭火【提问】视频中的第二组为什么能够成功呢?【板书】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这些其实是满足什么条件呢?【板书】可燃物【板书】与氧气(空气)接触【板书】温度达到着火点【总结过渡】这个猜想对吗?我们要通过实验来验证!【演示实验】【学生回答】【学生回答】让学生自己从视频中找出燃烧的条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以及对比实验的思想【提问】如何使热水中的白磷也燃烧起来呢?【演示实验】【总结】通过这个实验,我们也可以得出结论,燃烧所需要的条件是:【板书】:将三个条件连接成一个“火”字。
【练习】下面巩固一下我们的学习成果,完成互动训练——燃烧的条件。
(提示:打开配套习题,使用互动答题卡,更快更便捷的掌握学生的掌握情况)【实验反思】改进装置,减少污染【总结过渡】燃烧的三个条件必须同时满足,缺一不可。
如果少了其中任何一个,燃烧都无法发生!接下来就请大家自己来试一试,【学生练习】学生实验并记录学生回答学生回答及时巩固,并通过练习,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反思,注意环保问题。
《燃烧与灭火》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及确立依据本节课着重体现化学学习内容的实用性及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化学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最后又回归到生活,为我们的生活服务。
同时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A.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2)会运用燃烧、灭火的知识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3)学会一些逃生自救方法B.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燃烧条件的探究,体验实验探究过程,理解对比实验中控制单一变量的探究方法。
(2)培养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认识研究燃烧、灭火对人类的重要作用;(2)对课本实验进行评价并改进,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创新思维;(3)通过小组实验,增强学生交流、合作的学习意识;(4)增强防火、灭火意识,热爱生命。
重点难点重点: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难点:引导学生用控制变量的方法对燃烧条件进行探究,通过演示实验、教师设计问题逐步引导进行分化难点。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教法:根据建构主义理论,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主动建构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
学法:初中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好动,喜欢通过实验探究来发现新知识,因此主要采用的学法是:实验探究法、分析归纳法、合作讨论法。
教学资源准备教师实验用品:试管、白磷、试管的氧气、60度热水、保温瓶、烧杯、镊子、滤纸小组实验用品:镊子、药匙、废液缸、烧杯、酒精灯、火柴、坩埚钳、大理石、小木条、泥沙教学过程设计【课题引入】活动任务活动形式活动过程及结果认识燃烧展示:炭,硫,磷,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图片1.燃烧是与发生的一种,的氧化反应。
活动元一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三个条件活动元二:探究灭火原理及方法活动任务活动形式活动过程及结果5.总结灭火的原理6.熄灭燃着蜡烛根据燃烧条件,一一推论出灭火原理总结书写小组实验过渡:展示火灾的图片,视频。
燃烧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带来灾难。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课题1 燃烧和灭火授课老师:浠水县西河中心学校陈再红二〇一四年十月十二日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课题1 燃烧和灭火授课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燃烧的概念②掌握燃烧的条件③学会灭火的方法和原理,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实验认识探究问题方法;②利用实验学习对比在化学学习中作用;③通过活动和探究,体会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培养学生科学分析总结实验现象的能力②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相互交流、彼此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燃烧条件和灭火的原理教学难点燃烧条件及灭火的原理的探究器材准备多媒体相关资料、烧杯、蜡烛、小刀、剪刀、砂子、开水、冷水、酒精灯、红磷、白磷、试管、橡皮塞、碳酸钠粉末、盐酸、药匙、铜丝、自制灭火器装备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课题1 燃烧和灭火(导学案)请每个小组各推选一名实验能力强的同学组长和一名声音较大且胆大的同学为中心发言人,组长负责实验操作,中心发言人负责通报本组的成果。
组长是,中心发言人是。
一、什么是燃烧呢?1、请从这些物质燃烧的现象中找出它们的共同点,看哪个小组找得最多?(口答)2、从它们的共同点上可以归纳出燃烧的概念是什么?(口述)二、实验探究(一)燃烧需要哪些条件1、探究目标:燃烧除了需要可燃物外,还需要什么条件呢?2、探究目标:燃烧的三个条件之间是什么关系呢?三、实验探究(二)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1、分析与讨论:上述实验中的实验①和实验③,可燃物都不能燃烧是什么原因?由此你会联想到灭火的原理是什么吗?2、实验探究:对比燃烧的条件,请选择合适的方法破坏蜡烛燃烧的条件,观察是否达到灭火的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课题1 燃烧和灭火说课教案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本人来自浠水县西河中心学校,名叫陈再红。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
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的使用、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等四个方面来叙述。
《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课标分析根据《新课标》对“燃烧与灭火”这部分的要求,帮助学生进一步发展“物质的变化与转化”大概念,认识燃烧与灭火的本质是可燃物的化学变化。
要求学生知道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能够运用燃烧的知识和灭火的原理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防火,防爆问题。
教材分析“燃烧与灭火”这一内容位于(鲁教版)八年级《化学全一册》第六单元课题1 ,本课题为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第一课题“燃烧与灭火”,包括“灭火的原理”、“促进燃烧的方法”、“爆炸是如何发生的”三部分内容。
本节内容从常见的燃烧现象入手,介绍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以及一些安全知识;并且,本节内容的学习,可巩固并深化对氧气化学性质、碳单质及碳的氧化物化学性质等知识的认识与理解;还为今后学习金属、有机化合物、化学与健康等奠定了基础。
学情分析在学习氧气性质时,学生对燃烧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内容从燃烧条件的实验入手,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燃烧需要的条件;再根据燃烧的条件推论灭火的原理;然后介绍一些防火和防爆的安全知识。
燃烧反应的实例很多,而生活中利用最多的是燃料的燃烧。
教法分析由于学生的思维方式正在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移,他们习惯于依靠感性来认识事物,因此本节课以趣味活动为主,多媒体为辅的教学方法,通过参与活动,在不知不觉中就将知识记入脑海。
在学习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动探索精神,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感知和探索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
学法指导学习过程是学生自己进行知识建构的过程,他们对化学的兴趣逐步由直觉兴趣到操作兴趣过渡,具有因果关系的兴趣向具有概括性的认知兴趣迁移。
往往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自主参与不知不觉就会在脑海里留下印象,比老师直接告诉他们更深刻。
因此本节课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交流、总结得出结论,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发展新知识,让学生通过活动探究、合作交流,达到发展思维能力获取新知的目的。
课题1 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武汉市四美塘中学邓珊珊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利用化学知识解释某些日常生活中燃烧的现象和原因。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实验动手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科学地认识研究燃烧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培养主动互相交流,彼此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燃烧条件的探究;物质燃烧的基本思路。
教学难点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
象?你能解释吗?你从中得到什么结论?【实验】【小结】通过上述实验,我们知道了燃烧需要哪些条件呢?【提问】两个实验中有什么优缺点?【课堂小结】整体小结,并板书一、燃烧的条件1.可燃物2.与氧气(或空气)接触3.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应用】学习就是为了更好的服务我们的生活。
如何将燃烧应用在我们的生活中呢?思考水下火炬是如何设计的?【延伸】“火能使人温暖,也能使人生畏!”当燃烧威胁着我们的生命财产安全的时候,我们怎么办呢?现象: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结论:要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要达到一定温度。
热水中白磷与空气接触后燃烧。
结论:要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1.与氧气(或空气)接触;2.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评价和反思实验笔记结合本节课内容,思考后回答。
根据燃烧的条件,课下思考灭火的方法和原理。
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叙述实验结论的能力。
培养学生反思和评价的科学素养。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板书设计课题1 燃烧和灭火一、燃烧的条件1.可燃物2.与氧气(或空气)接触3.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7 - 1 - 1《燃烧和灭火》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课方案说明焚烧与灭火主要让学生认识焚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学生对自然界及平时生活中的焚烧现象比较熟习,对焚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有必定的生活经验。
为了充足调换学生学习的踊跃性,增添讲堂的兴趣性,讲堂中设计了三组研究焚烧条件的创新实验,并联合课本设计实验及其改良,让学生对焚烧的条件有更深刻的认识。
从剖析焚烧的条件过渡到灭火,用灭火情形的视频,指引学生剖析灭火的原理。
增设讲堂灭火研究实验,目的是进一步培育学生察看能力、剖析能力和实验着手能力,让学生在互相合作、沟通的环境中掌握新知识。
教课剖析(一)教材剖析本课题内容能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研究焚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另一部分是焚烧与灭火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生活中消防安全知识的介绍。
活动与研究,由学生剖析并得出焚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使学生对生活中焚烧与灭火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学生能使用所学知识办理和应付生活中的一些突发状况,为此后进入社会累积了经验。
所以,本课题使教材与生活密切联系在一同,增强了化学学科的实效性。
(二)学情剖析学生在对焚烧和灭火有必定感性认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经过焚烧和灭火的学习和实验研究后,对焚烧和灭火在生活中的应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对生活中焚烧和灭火现象的不停发掘和剖析中,对生活和知识的研究兴趣增强了,而教师设计的拥有较强实践性和兴趣性的研究实验,更深深激起学生的研究欲念。
但学生在实质剖析问题的过程中简单混杂因果,需教师加以指引,使学生的实质剖析和运用能力逐渐增强。
第一课时教课目的(一)知识与技术1.认识焚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并能以此剖析问题、解决问题;2.认识化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并能剖析解决相关的实质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1.认识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培育学生进行实验研究的能力;2.经过活动和研究,领会对获取的事实进行剖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三)感情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对焚烧的认识从感知上涨到化学保持激烈的好奇心和研究欲;2.经过兴趣实验和研究活动,培育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