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四学制)化学八年级全册 第七单元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第一课时课件_4最新课件PP
- 格式:ppt
- 大小:12.04 MB
- 文档页数:25
燃烧和灭火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2)初步学会灭火器的选择和使用;(3)了解化学与社会生活实际联系,并能以此分析有关的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认识探究问题的方法;(2)对照实验在化学学习中作用;(3)通过活动和探究,体会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1)燃烧可造福人类,又会给人类带来灾害的事实,学会用辨证的观点看问题;(2)通过认识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懂得一切事物均有规律,认识规律,掌握规律,可以使事物按照一定的方向进展,避开灾害,造福人类;(3)了解火灾危害与防护方法,了解逃生一般方法。
二、【教学重点】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灭火原理和方法。
【教学难点】利用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三、【实验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蜡烛,烧杯,火柴,湿毛巾,剪刀,水学生准备:木条、贝壳、煤块、酒精灯、火柴、坩埚钳四、【教学过程设计】第一板块:引入【趣味实验】魔棒点灯【提问】刚才老师做的这个魔术实验,大家能不能解释其中的奥秘呢?【板书】课题1 燃烧和灭火【设问】燃烧是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现象,但大家都知道不是任何物质在任何条件下都能燃烧,要具备哪些条件能产生燃烧呢?下面我们用实验来探究燃烧所需要的条件。
第二板块:分组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探究活动一】学生根据屏幕展示的实验方案分组探究,观察现象,讨论交流实验结论。
【学生活动】(1)用坩埚钳分别夹取一根小木条,一小块贝壳放到酒精灯火焰上灼烧,观察现象【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得出条件之一需要可燃物,进而举例哪些物质是可燃物,哪些物质不是可燃物。
【学生活动】(2)用坩埚钳分别夹取一根小木条,一小块煤块,放到酒精灯的火焰上灼烧,观察现象【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得出条件之二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同时引出着火点的概念(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通过常见物质的着火点列表(125页表7-1),知道不同的物质有不同的着火点。
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及学情分析本课题是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课题1的内容,本课题共包含三大内容: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以及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简介。
本课题共需两课时,此设计为第一课时。
学生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化学知识积累,对燃烧的现象也有一定的了解,对学习特别是实验探究有较浓厚的兴趣。
本课的重点是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学生可以通过探究、分析总结得出。
由于本次上课学校和班级不是以往熟悉的,所以本节课将以学生小组活动为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教学目标1、能说出通常意义的“燃烧”指的是什么;记住燃烧的现象以及需要满足的条件;2、联系生活实际,能够归纳灭火的原理。
三、教学重难点1、记住物质燃烧的条件以及灭火的原理和方法(重点)2、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联系生活实际,归纳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难点)四、教学方法演示实验、合作探究、分析讲解相结合五、教学过程六、板书设计:燃烧的条件1、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2、燃烧需要的三个条件(三者缺一不可)⑴、可燃物⑵、与氧气(或空气)接触⑶、达到燃烧是所需要的最低温度(着火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三者取其一)⑴、清楚或隔离可燃物。
⑵、将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隔绝。
⑶、将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七、教学反思:本节教材着眼于生活中的化学:燃烧的现象。
利用学生的经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求学欲望。
因此在教学中要活学活用教材,使知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落实课程标准使学生扎实掌握基础知识点,又能灵活运用它们。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通过实验实现探究目的,做好实验是基本要求,用好实验是关键。
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创设情景,实验探究、课件等可用手段,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层层深入提高学生的兴趣。
.。
《燃烧和灭火》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⑴知识与技能:①理解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②会使用相关的知识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⑵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对燃烧条件等内容的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②通过探究活动,学习对获得事实实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使学生能科学地理解研究燃烧等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提升他们对自然现象的探究欲,培养他们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
②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及创新水平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难点:对对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三、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四、课时安排:本课题共需两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五、教具准备:1、多媒体课件2、实验仪器:酒精灯、小煤块、木条、剪刀、火柴、蜡烛、烧杯、水抹布、沙子、扇子等。
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教师演示:小魔术——“烧不坏的手帕”,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熊熊的火焰过后,手帕竟然完好无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非常热烈,顺势设疑,引入新课。
(二)复习提问,引入新知请同学们回想在前面我们学习过哪些物质的燃烧?燃烧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这些物质燃烧时有哪些现象?学生举例,通过这些实例,总结燃烧的的共同点?发光、发热、化学反应。
【多媒体展示】:燃烧的定义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板书:燃烧的定义)【提问】凡是发光、发热的现象都是燃烧的现象吗?请举例说明(电灯通电发光)【提问】在日常生活中燃烧的例子非常多。
石头能不能燃烧?空气中的纸为什么不能燃烧?由此可见,燃烧需要一定的条件。
燃烧需要哪些条件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燃烧的条件。
(三)燃烧条件的探究实行猜想燃烧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那么,物质燃烧究竟需要满足什么条件呢?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对燃烧所需要的条件实行合理猜想。
(四)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实验一、初步对燃烧条件的探究(教师演示)实验二、拓展延伸、加深理解(播放白磷和红磷燃烧的实验视频)在这里,对于物质的着火点略做解释,引领学生理解到不同的物质有不同的着火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