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实自然勾勒如画——浅谈鲁迅先生的白描语言艺术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3
鲁迅作品的白描手法鲁迅作品的白描手法文学的形式以特定的语言风格体现出来,必然带有作家的审美意识和受众的语象理解。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鲁迅作品的白描手法,欢迎大家阅读!一、白描艺术手法在文学和图像中的贯通“线是中国画特定的语言符号。
”无论是绘画还是文学作品,如果运用了白描,其共同特点是以意传神、轮廓写意、形则简省。
赵宪法教授指出,白描必须具有如卜三方面的特征:第一,白描注重轮廓,没有凹凸感;第二,以线条勾图,不重墨;第三,是简化。
将这三方面的特点与鲁迅小说中的语象加以勾连,就会发现二者有许多方面的一致表现。
二、鲁迅小说语象中的白描艺术手段1人物画(1)人物的眼睛鲁迅在《南腔北调集·作文秘诀》中曾特别强调画人眼睛的重要性。
以其《狂人日记》为例,写赵贵翁的眼色似乎想“害我”,而所食用的鱼的眼睛则“白而且硬……同那一伙想吃人的人一样”。
这些富有深刻象征意味的超现实主义文字,无疑用具象眼睛的不同白描,入木三分地刻画出那个“吃人”的社会,眼光或眼色的“凶狠”,折射出人吃人的本质。
而人的眼睛和死鱼的眼睛的类比,则鲜明突出地显现了“我”对于这个黑暗时代的恶心与排斥。
(2)辫子的语象辫子的语象,在鲁迅的作品中多处出现,也成为刻画人物性格、内心以及时代背景的点睛之笔,例如,《风波》的篇名实则围绕着七斤进城后被截去了辫子的“风波”而起,“辫子”作为民国时期敏感词之一,作为作品的主线,串起了全文。
从字面上,它仅仅是人们的一种发型,但是联系到满清统治者“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铁血政策,以及民国时期的剪发之争,无疑,“辫子,,已经被赋予了太多的沉重意蕴。
赵七爷作为没落腐朽阶层的代表则见风使舵:没有辫子,该当何罪?跟刚才的白描“眼睛”的手法不同之处在于,辫子具有可改变性,虽然都是人体的组成部分,但是写辫子在历史长河中的角色,无疑映射了更多时代和社会、政治的背景。
而对辫子的深刻嘲讽,在《阿Q 正传》中有极其传神的描写,阿Q作为鲁迅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光滑头皮的旧中国底层男人形象。
鲁迅语言艺术赏析
鲁迅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语言艺术也被公认为独树一帜。
他深刻地感受到了语言的力量,用精巧而形象化的语言来表达他对生活的思考,展现出他深刻的人生观。
鲁迅的语言艺术有很多特点,其中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他对词语的巧妙使用。
他能够运用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并能够用词语来反映社会风气和时代气息。
例如,他的作品《故乡》用“清晨的空气如洗濯的凉风”来描绘故乡的美好,用“像蝌蚪一样受冷漠的对待”来形容少年的脆弱。
此外,鲁迅还注重语言的节奏感,善于利用句式转折、比喻和排比来烘托情节和突出重点。
比如,鲁迅的小说《呐喊》中有一句“战争的残酷,生活的艰辛,迫害的悲惨”,这三个词通过排比的形式充分地表达出作品的主题,同时也体现出鲁迅语言艺术的高度。
总之,鲁迅的语言艺术十分出色,他的作品既有形象的文字,又有优美的句式,使读者感受到其中的艺术气息,被深深感动。
浅谈鲁迅作品中的白描艺术“白描”本是绘画术语,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描绘人物及花卉时用墨线勾勒物象,不着颜色,或略施淡墨加以渲染。
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手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画人难,画白描更难”(见《南腔北调集》)。
而作为一代文学大师的鲁迅,恰恰是画白描的圣手,他用白描的手法成功地实现了画人、写景、叙事。
一、用白描的手法刻画人物他在《祝福》中用白描的手法勾画出了的主人公祥林嫂的第一幅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
”这里作者用墨极俭省,却突出表现了人物的特征:青春守寡、贫苦善良而又安分耐劳。
在抓人物特征时作者又特别留意人物的眼睛,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要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见《我怎样做起小说来》,《鲁迅全集》卷四395页)。
正因为如此,作者不惜将极省俭的笔墨用在描画人物的眼睛上。
当祥林嫂二进鲁镇时,作者除了画她如先前一样的“顺着眼”,又集中地描绘那“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虽则用墨寥寥,却画出了主人公再嫁后又亡夫丧子,内心无限悲苦的形象。
随着封建礼教对她的迫害日渐加剧,她的形象也变得愈来愈悲惨。
述说爱子阿毛惨死时,眼睛变得“没有神采”了;遭村人奚落唾弃时,她“直着眼睛看她们”;听了柳妈一番诡秘的述说,第二天,“两眼便都圈上大黑圈”。
待捐过门槛回来后,动手收拾祭器仍遭主人呵斥,一夜之间,她的“眼睛窈陷下去”。
待到被鲁四逐出家门,河边与我相遇时,那“五年前花白的头发,至今已经全白”,“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那眼睛也只有“间或一轮,还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至此,一个受尽封建礼教摧残戕害,即将被吞噬的形象,木然地站在了读者前面。
浅探鲁迅作品中白描手法的运用发表时间:2011-01-19T09:47:36.59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1年第2期供稿作者:王小荣[导读] 动作白描,可使人物内心情感的表露更准确、语言凝练,有助于加深读者对作品主旨的理解。
王小荣湖南省祁阳县浯溪镇一中426100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巧。
这种画法,不用色彩的烘染,只用黑线勾描物象。
文学作品中的白描就是运用叙述进行描写的一种方法,是对人物或事物的概括描绘和刻画,抓住人物或事物特征作叙述式的描绘和勾勒。
文学大师鲁迅把白描手法概括成十二个字,即“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鲁迅的这句话阐明了白描手法的主要本质特征,也就是运用简练的语言,描写出符合生活的真实的人物或事物的风貌。
鲁迅将白描技法成功地运用到语言艺术之中,使他笔下的物象呈现出形神逼肖的立体之美、深层之美,他的文章神理极妙、引人入胜。
一、景物白描使景物描写内涵更丰富环境描写运用白描手法可把人与环境相互融合。
如散文《风筝》:“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这里的景物白描让我们仿佛看到“我”的“惊异”表情:春二月,春光明媚,是故乡的风筝时节,北京冬季未过,就放风筝,见到风筝,就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而且无从补过,心头不禁悲哀。
二、人物白描使人物描写更富神韵外貌白描,内涵却极其丰富,能洞穿人物骨髓,由外貌触及本质、灵魂,可以收到“画眼睛,勾灵魂”的良好效果。
如小说《孔乙己》中:“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
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就这么朴朴实实的几句肖像描写,抓住了“长衫”这一典型细节,就勾神摄魄地把孔乙己的身份、社会地位以及性格一针见血地展现了出来,揭示了孔乙己的不幸遭遇。
生活穷愁潦倒的孔乙己不肯脱掉长衫,仍要维持那读书人的架子,以显示他在精神上还是比短衣帮略高一筹,足见他的迂腐和虚荣心;孔乙己的长衫却“又脏又破”,一个穷困潦倒的迂腐的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形象出现在我们眼前,也由此可见封建科举对知识分子的愚弄和迫害。
以鲁迅的作品为例谈白描的手法美(修改稿)以鲁迅的作品为例谈白描的手法美鲁迅在《南腔北调集·作文秘诀》中说过,白描的特点就是“有真意,去粉饰,勿卖弄”。
鲁迅的这句话阐明了白描手法的主要本质特征,也就是运用简练的语言,描写出符合生活真实的人物或事物的风貌。
何宗文等主编的《现代通用写作学》总是:“白描原指绘画中用纯线条勾勒、不着颜色的技法。
写作上的‘白描’是指用质朴简练的语言描绘客观事物的方法。
”也就是说,在写作中,白描的手法就是用简练平易的文字,不加渲染雕饰,粗线条地勾勒出人物或事物的主要特征的一种描写方法。
为此,我认为,白描就是运用叙述进行描写的一种方法,是对人物或事物的概括描绘和刻画,抓住人物或事物特征做作叙述式的描绘和勾勒。
从文学描写的角度来说,白描就是具象化的叙述,或者说是叙述的具象化。
下面以鲁迅的作品为例,谈谈白描手法美。
首先,我们以鲁迅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中对柔石等的描写为例,看看其白描手法之美。
文中写道:“然而柔石自己没有钱,……可是往往不如人意,说起来皱着眉头。
看他旧作品,都很有悲观的气息,但实际上并不然,他相信人们是好的。
我有时候谈到人会怎样骗人,怎样的卖友,怎样的吮吸,他的前额亮晶晶的,惊疑地圆睁了近视的眼睛,抗议道:怎么会这样?——不至于如此罢?……”“……后来他对于我那‘人心惟危’说的怀疑减少了,有时也叹息道,‘真会这样的么?……’但是,他们仍然相信人们是好的。
”这两段文字,近乎简洁、朴素、平易的叙述,但鲁迅抓住柔石外在形象特征,选择了在特定的环境中柔石的特点或者所表现出来的特征,运用了诸如“皱眉头”、“惊疑地圆睁”、“抗议”、“叹息”等词语,不但生动、传神地写出了柔石的“迂”的一面,而且也表现了柔石单纯、善良的性格。
从鲁迅的《为了忘却的记念》所采用了白描手法来看,整个作品表现出叙述是平实的,语言是简洁的,情感是浓郁的,真正体现出一种朴素美,也可以看出白描手法的审美特点。
鲁迅先生白描艺术微探作者:张敏来源:《语文世界(中学版)》2018年第12期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相似于西洋画法上的速写或素描。
其特征是用简练的墨线勾描人物和各种景象特征,突出其神韵,不着颜色,以形象简洁的特征表现,源于古代的“白画”。
作为一种表现方法,在文学创作上,白描指不用浓丽的形容词和繁复的修辞语,也不精雕细刻、大加渲染,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用准确有力的笔触、简练的语言,寥寥数笔就写出活生生的形象来,表现出自己对事物的感受。
文学大师鲁迅把白描手法概括成十二个字,即“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
先生将白描技法成功地运用到语言艺术之中,使他笔下的物象呈现出形神毕肖的立体之美,神理妙极,寓意无穷。
其中,他的散文代表作《藤野先生》中,就有许多使用白描手法的范例。
人物外貌的白描,即通过抓住人物的体貌特征,以素颜亮相,略貌取神,往往一个点,一句话,几个动作,就能画龙点睛地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收到以少胜多、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
例如,《藤野先生》一文中,作者鲁迅对自己最感激的恩师藤野先生的外貌刻画,用笔却极其吝啬。
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寥寥几笔人物外貌的素描,就将藤野先生“黑瘦”的身形体貌、“八字须,戴着眼镜”的面部特征精准传神地勾勒出来。
更有人物动作的白描:“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
”仅一个“挟”字,就逼真再现了一位正走上讲台的师者形象,更有一个“一将书放”娴熟而连贯的顺势动作,一名“老司机”的教师风采已跃然纸上。
尽管是几句简笔素描,但已让读者“见识”了一位朴实严谨的中年男教师形象。
然而,作为大文豪的鲁迅却并不满意,他想要读者进一步明确,他笔下的这一位老师是一个日本的先生,于是来了一句“神补刀”——人物语言的白描——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当读者试着用“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念出这一句“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谁不知道,这就是日本人说话的腔调!于是,一位穿着简朴、治学严谨,甚至有些迂腐可笑的日本中年男教师,瞬间穿越时空,来到我们面前拿腔拿调地自我介绍!不写背景,只突主体;不求细致,只求传神;不尚华丽,务求朴实。
浅谈鲁迅小说中白描手法的运用摘要: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一种技巧。
这种画法,用简练的墨色线条勾勒画面,赋形呈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线条分明,朴实无华。
文学创作中,白描就是运用叙述进行描写的一种方法,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朴素简练的文字,干净利落地勾勒出事物的形态,表现出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文学大师鲁迅把白描手法概括为十二字,即“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
”关键字:白描鲁迅绘景状物写人正文:一景物白描使景物描写内涵更丰富坏境描写运用白描手法可把人与坏境相融合。
在《阿Q正传》一文中,鲁迅先生运用白描手法来描绘阿Q所生活的未庄,描绘出一幅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风俗画。
小说对于酒楼、尼姑庵、菜园等景物的描写,没有选择把它们集中展现于眼前,而是伴随着情节的发展一一勾勒出来。
此处白描手法的运用,使得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封闭落后的面貌得到更深刻地展现,从而更好地为塑造阿Q这一典型人物服务。
在短篇小说《药》中,坏境描写也别具一格。
如小说结尾夏四奶奶和华大妈祭坟的描写,“华大妈忙着看她儿子和别人的坟,却只有不怕冷的几点青白小花,零星开着;便觉得心里忽然感到一丝不足和空虚,不愿意深究。
”前面写着夏四奶奶的儿子的坟上有一圈红白的花,围着那尖圆的坟顶,而华大妈儿子与其他人的坟上开着的却是零星青白小花,红白相间的花环此时象征着先驱者不屈不饶的斗志,可却只盛开于夏四奶奶儿子的坟顶,显示出周围凄凉、晦暗情景中的一束亮色。
特别是最后一句的描写:“他们走不上二三十步远,忽听得背后‘哑’的一声大叫;两个人都悚然的回头,只见那乌鸦张开双翅,一挫身,直向着远处的天空,箭也似的飞去了。
”简笔勾勒出一只“箭也似的”飞向“远处天空”的乌鸦,表明作者相信胜利的时刻会到来,即使有牺牲,革命烈士也不畏惧,大胆抗争、无谓牺牲的画面感强烈。
二人物白描使人物描写更富神韵外貌白描,内涵及其丰富,能洞穿人物骨髓,由外貌触及本质、灵魂可以达到“画眼睛,勾灵魂”的良好效果。
质朴自然妙理如画──浅谈鲁迅先生的白描语言艺术白描本是中国绘画的一种传统技法,它讲究以简洁明快的笔墨粗线条勾勒物象,以形传神。
这种技法后来被借用来作为文学描写的一种手法,常用于小说塑造人物,但有时也被作为一种语言表达方式用于杂文及其他文体,在行文上一般表现为采用复述、引用或简明勾勒的方式,来展现事物的神韵或人物的心灵世界。
文学大师鲁迅多方吸取了绘画艺术的经验,将这种传统的白描技法成功地动用到语言艺术之中,使他笔下的物象呈现出形神逼肖的立体美,使文章达到神理极妙、引人入胜的效果。
鲁迅先生的白描语言艺术,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质朴自然,平中有奇质朴,是语言的一种艺术也是美的必要条件“文章不难于巧而难于拙,不难于曲而难于直,不难于细而难于粗,不难于华而难于质。
”(宋代李涂《文章精义》)真正质朴自然的语言,应该如同“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样的语言,有助于表达真情实感。
鲁迅先生笔下的白描文字,语言风格质朴无华。
从外表看,它朴实素淡,天然无饰,然而“念在嘴里倒像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经得起反复咀嚼品位,发人深思。
例如《为了忘却的记念》中的一段:“天气愈冷了,我不知道柔石在那里有被褥不?我们是有的。
洋铁碗可曾收到没有?──但忽然得到一个可靠的消息,说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他的身上中了十弹。
”这是一段在行文上动用复述方式勾勒柔石被害情景的白描文字,也是作者痛定思痛之时的回忆:一床被褥,一只饭碗,看似平常生活中的琐碎小事,却最能表现出鲁迅先生对战友安危、冷暖挂念的深厚和细微;看似近乎慈母唠叨孩子般的家常闲话,恰恰却是发自作者内心深处的自语独白。
两个问句的连用,一层紧似一层地渲染了作者对战友命运忧虑不安的心情,将作者的复杂感情表现的惟妙惟肖。
就在这种“毫无确信”消息的情况下,文字突然一个转折:“但忽然得到一个可靠的消息”,接着一笔一笔历数柔石等人被杀害的情况:“说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他的身上中了十弹。
鲁迅的语言三美
鲁迅的语言三美是指他的文学作品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美感:
1. 朴实自然的美感:鲁迅的语言通俗易懂,质朴自然,没有矫揉造作的修辞花样,具有普通人的语言特点,使作品更加贴近读者,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2. 犀利尖锐的美感:鲁迅的语言直接刻画现实社会的黑暗面,通过尖锐的文字表达方式,揭示社会的丑恶和不公,批判社会的种种问题,使作品具有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
3. 深邃思辨的美感:鲁迅的语言思辨性强,通过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深入剖析,展现出深邃的思想深度,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反思,使作品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
试论中学语文课本中鲁迅小说白描手法的巧妙运用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巧。
这种画法,不用色彩的烘染,只用黑线勾描物象。
在文学创作上,白描指不加渲染、烘托,不用华丽辞藻,而以最经济、最省俭的笔墨,勾勒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其特点是:抓住被描写对象的主要特征,寥寥几笔,形神逼肖。
在中学语文课本中,鲁迅先生的小说,可以让读者真正地领略到这位文学大师巧妙运用白描手法,简略地描绘环境、人和事件的高超技艺。
一、运用白描手法进行环境描写把环境描写交融在情节发展和人物性格变化之中,做到人与环境的相互融合在《阿Q正传》一文中,鲁迅先生运用白描手法来描写阿Q 所生活的未庄,描绘出一幅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风俗画。
小说对酒楼、尼姑庵、菜园等景物并没有集中描绘,而是在情节发展中逐步勾勒出来。
这些白描手法的运用,更能深刻展现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封闭落后的面貌,从而更好地为塑造阿Q这一典型人物形象服务。
在短篇小说《药》一文中,环境描写也别具一格。
如小说结尾写夏四奶奶、华大妈祭坟一段,不仅准确地勾画出环境的凄凉、晦暗,而且用红白相间的花环象征了先驱者不屈不挠的斗志,显示出凄凉情景中的一束亮色。
特别是最后一句,“他们走不上二三十步远,忽听得背后‘哑’的一声大叫;两个人都竦然的回过头,只见那乌鸦张开两翅,一挫身,直向着远处的天空,箭也似的飞去了。
” 这一句用白描手法勾画出一只“箭也似的”飞向“远处天空”的乌鸦,给人一种桀骜不驯、大胆抗争的印象。
二、运用白描手法,寥寥几笔,生动形象的勾勒出人物的内心世界这种写法类似意在传神的“写意画”,不刻意追求表面的艺术效果,而是精心探究人物的内心世界。
这种写法,可以收到“画眼睛,勾灵魂”的良好效果。
如在短篇小说《孔乙己》一文中,作者在介绍咸亨酒店的一些情况后,只用了“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这样一句话,就勾神摄魄地指出了孔乙己身份、社会地位以及性格的特殊性。
而且,文中先后两个自然段对孔乙己所进行的肖像描写,就纯用白描手法,寥寥几笔,让孔乙己的神情气质跃然纸上。
朴实自然勾勒如画——浅谈鲁迅先生的白描语言艺术
作者:葛凤霞
来源:《商情》2008年第43期
【摘要】白描本是中国绘画的一种传统技法,它讲究以简洁明快的笔墨粗线条勾勒物象,以形传神。
这种技法后来被借用来作为文学描写的一种手法,常用于小说塑造人物,但有时也被作为一种语言表达方式用于杂文及其他文体,在行文上一般表现为采用复述、引用或简明勾勒的方式,来展现事物的神韵或人物的心灵世界。
本文分析了鲁迅先生的白描语言艺术。
【关键词】白描语言艺术
文学大师鲁迅多方吸取了绘画艺术的经验,将这种传统的白描技法成功地动用到语言艺术之中,使他笔下的物象呈现出形神逼肖的立体美,使文章达到神理极妙、引人入胜的效果。
鲁迅先生的白描语言艺术,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朴实自然,平中有奇
朴实,是语言的一种艺术也是美的必要条件“文章不难于巧而难于拙,不难于曲而难于直,不难于细而难于粗,不难于华而难于质。
”(宋代李涂《文章精义》)真正朴实自然的语言,应该如同“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样的语言,有助于表达真情实感。
鲁迅先生笔下的白描文字,语言风格朴实无华。
从外表看,它朴实素淡,天然无饰,然而“念在嘴里倒像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经得起反复咀嚼品位,发人深思。
例如《为了忘却的记念》中的一段:“天气愈冷了,我不知道柔石在那里有被褥不?我们是有的。
洋铁碗可曾收到没有?——但忽然得到一个可靠的消息,说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他的身上中了十弹。
”这是一段在行文上动用复述方式勾勒柔石被害情景的白描文字,也是作者痛定思痛之时的回忆:一床被褥,一只饭碗,看似平常生活中的琐碎小事,却最能表现出鲁迅先生对战友安危、冷暖挂念的深厚和细微;看似近乎慈母唠叨孩子般的家常闲话,恰恰却是发自作者内心深处的自语独白。
两个问句的连用,一层紧似一层地渲染了作者对战友命运忧虑不安的心情,将作者的复杂感情表现的惟妙惟肖。
就在这种“毫无确信”消息的情况下,文字突然一个转折:“但忽然得到一个可靠的消息”,接着一笔一笔历数柔石等人被杀害的情况:“说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他的身上中了十弹。
”这几句点出了柔石遇难的时间、地点及悲惨情景。
其用语虽朴实无华,
却描绘出反动派暗杀革命青年的惨状,字字千钧,矛头直指国民党反动派。
这样的语言,小中见大,文浅意深。
虽然没有故作惊人之笔和专门的心理描写,但是它却能把鲁迅先生内心激荡复杂的感情,刻画得汹涌澎湃。
字句中饱含着作者对战友至诚至爱的真情厚意,剔肤见骨地揭露了反动派的罪恶嘴脸。
无限文章,无限情理,尽融在这朴实自然的语言之中,读来令人荡气回肠,这就是鲁迅白描语言朴实自然之美的艺术效果。
二、以形传神,妙神妙理
“以形传神”是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提出的绘画艺术理论,它以“形”为基础,以“神”为表现重点,通过形来写神。
鲁迅先生是一个高等画家,他把这种传统的绘画艺术创造性地运用于文学作品的创作之中,通过形象化的描绘来传神写意,这是他白描语言令人感到“神理极妙”、“神理如画”的一个重要原因。
例如,他在小说《祝福》中三次描写祥林嫂的肖像时,用的就是这种手法:祥林嫂第一次到鲁四老爷家,是新寡后初来鲁镇做工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
”“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
”这段肖像白描,表明她是一位勤劳、正统的农村妇女,性格内向,本分善良,身体健康;又是一个刚刚失去丈夫的年轻寡妇,因家境贫困及难言之隐而外出打工糊口,希望通过自食其力的劳动改变她眼前的命运。
祥林嫂第二次来到鲁四老爷家,是因为她再婚再寡后无依无靠,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才又只身来到鲁镇做帮佣。
这时的“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这段肖像白描表明,她在经历了被迫改嫁、丧子再丧夫、大伯收屋等一系列残酷生活变故的打击之后,精神上受到了莫大的摧残,特别是丧子之痛,更使她难以承受,忘却不了的悲哀促使她未老先衰,逐渐变得恍惚健忘起来,对生活也失去了希望;待祥林嫂第三次来到鲁四老爷家时,“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的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这段肖像白描,表明祥林嫂在经历了一生悲惨遭遇之后,最终沦为乞丐,流落街头,她对生活已经完全绝望,变成一个丧失劳动能力、精神麻木的苦人。
就这样,祥林嫂大半生的悲惨经历被浓缩在三段形神逼肖的自描之中,同时也把她三个不同时期的肖像特征浮雕般地矗立在读者面前。
宋朝文学家苏轼在《东坡题跋》中说过:“传神之难在于目。
——传神写照,都在阿堵中,其次在颧颊。
”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
”“正如传神的写意图,并不细画须眉,并不写上名字,不过寥寥数笔而神情毕肖。
”作者紧紧抓住了祥林嫂头发及面部的特征粗线条勾勒,画出三副脸谱,其重点还是着墨于她眼神的变化:“顺着眼”——一个温顺善良女性的眼神;“眼角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遭遇悲惨、内心淤积伤痛尤深的眼神:“消尽了先前的悲哀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
”“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一个失去了灵魂的木偶人眼
神。
在鲜明的对比映衬中,增加了人物形象的立体感,凸现出祥林嫂三个不同时期的命运。
她一生处在强大的封建牢笼的桎梏之中,无论怎样拼命挣扎,都逃不脱夫权、族权、神权的重重挤压,变得精神上麻木不仁,最后在爆竹声声的除夕之夜,活活冻死在雪地里,祥林嫂的命运为什么这么惨?是谁杀害了祥林嫂?还是许寿裳说得好:“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
祥林嫂是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作者写祥林嫂的死,实质上是在含蓄地无情地控诉封建礼教对妇女的不公正待遇,揭露那个吃人的病态社会,疗救那些被封建思想束缚毒害的心灵。
鲁迅先生“以形传神”的语言艺术,绝不只是个技巧问题,重要的是,它来自作者对社会生活深切的体验,对人物性格特征准确的把握,才能在文字上做到行文如绘,一语通透灵魂,造成神情活现、动人心魄的艺术魅力,给读者以墨落毫收而神传言外、妙神妙理的美感享受。
(作者单位:河南省开封市高级技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