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英汉语对比
- 格式:ppt
- 大小:160.00 KB
- 文档页数:42
英汉语言的差异一、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二、英语句长复杂,汉语句短简练三、英语多被动语态,汉语多主动语态四、英语重心在前,汉语重心在后五、英语注重省略,汉语注重补充六、英语多抽象词,汉语多具体词七、英语多替换,汉语多重复八、英语多代词,汉语多名词九、英语结构紧凑,汉语结构松散十一、英语好静,汉语好动十二、英语重物,汉语重人就整体结构和表达方式而言,英语是一种形合性的语言,而汉语则是一种意合性的语言。
英语的句子一般是按照固定的结构和方式来组织和表达的,偏重于形式;汉语的句子则是按照其字词的含义来组合和连接的,表达方式灵活多变,偏重于语意。
英语句子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时态、标点符号、连接词等表示得一清二楚;而汉语句子之间的关系则要靠句子本身的语意来表现。
【例 1】 Another attempt, and you'll succeed.【译文】再试一次,你就会成功。
/ 只要再试一次,你就会成功。
【分析】本句是一个由and 连接的简单并列句,一般将来时态明确表明了两句间的动作关系。
但汉语译文就比较灵活,句子之间的关系主要靠语意来表达,关联词可译(括号内译文)也可不译,习惯于不译。
【例 2】When a representative exceeds his allottedtime, the President shall callhimto order without delay.【译文】 (翻译腔)当一位代表超过他的分配时间,主席将告诉他命令,不要推迟。
(改进)(如果)代表发言超过规定时间,主席应督促他遵守规则。
【分析】该句是一个 when 引导的主从复合句,看似一个简单的 "主将从现"句,但却不能直译成汉语 (如第一句译文)。
When 从句其实表示一种假设,如果直译成当“… … 时候”,就没有表达出原句的逻辑关系; his 这样的形容词性物主代词翻译成中文时可以不译;shall 是个情态动词,不是将来时; order 是名词,表示规“则” ,不能硬译为命“令”。
翻译中的英汉8大差别一、英语重结构,汉语重语义Children will play with dolls equipped with personality chips, computers with inbuilt personalities will be regarded as workmates rather than tools, relaxation will be in front of smell television, and digital age will have arrived。
译文:儿童将与装有个性芯片的玩具娃娃玩耍,具有个性内置的计算机将被视为工作伙伴而不是工具,人们将在气味电视前休闲,到这时数字时代就来到了。
二、英语多长句,汉语多短句Interest in historical methods had arisen less through external challenge to the validity of history as an intellectual discipline and more from internal quarrels among historians themselves.译文:人们对历史研究方法产生了兴趣,这与其说是因为外部对历史作为一门知识学科的有效性提出了挑战,还不如说是因为历史学家内部发生了争吵。
三、英语多从句,汉语多分句On the whole such a conclusion can be drawn with a certain degree of confidence but only if the child can be assumed to have had the same attitude towards the test as the other with whom he is compared, and only if he was not punished by lack of relevant information which they possessed.译文:总的来说,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是有一定程度把握的,但是必须具备两个条件:能够假定这个孩子对测试的态度和与他相比的另一个孩子的态度相同;他也没有因缺乏别的孩子已掌握的有关知识而被扣分。
翻译中的英汉8大差别一、英语重结构,汉语重语义Children will play with dolls equipped with personality chips, computers with inbuilt personalities will be regarded as workmates rather than tools, relaxation will be in front of smell television, and digital age will have arrived。
译文:儿童将与装有个性芯片的玩具娃娃玩耍,具有个性内置的计算机将被视为工作伙伴而不是工具,人们将在气味电视前休闲,到这时数字时代就来到了。
二、英语多长句,汉语多短句Interest in historical methods had arisen less through external challenge to the validity of history as an intellectual discipline and more from internal quarrels among historians themselves.译文:人们对历史研究方法产生了兴趣,这与其说是因为外部对历史作为一门知识学科的有效性提出了挑战,还不如说是因为历史学家内部发生了争吵。
三、英语多从句,汉语多分句On the whole such a conclusion can be drawn with a certain degree of confidence but only if the child can be assumed to have had the same attitude towards the test as the other with whom he is compared, and only if he was not punished by lack of relevant information which they possessed.译文:总的来说,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是有一定程度把握的,但是必须具备两个条件:能够假定这个孩子对测试的态度和与他相比的另一个孩子的态度相同;他也没有因缺乏别的孩子已掌握的有关知识而被扣分。
八种常见英汉委婉语的对比分析作者:戴欣欣来源:《教育界》2011年第12期【摘要】委婉语是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英汉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委婉语,它们既有相似之处又各有特色。
本文就以八种常见的英汉委婉语为例来进行对比分析,旨在更好地了解中西方文化,促进跨文化交流。
【关键词】英汉委婉语对比跨文化交流一﹑英汉委婉语的异同英汉委婉语有相同的历史起源,都是最早起源于语言禁忌(language taboo),而且有着相同的社交功能。
英汉两种语言隶属于不同的语言系统,加之两种文化观念﹑价值取向﹑社会环境﹑生活方式的不同,英汉委婉语也有着各自的特性。
下面就以八种常见的例子来进行对比分析。
二﹑八种常见的英汉委婉语的对比分析(一)有关年龄的委婉语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俗话说“家有一老就有一宝”,老人被认为是智慧﹑阅历﹑经验的象征,所以汉文化不以“老”为禁忌。
汉语中有很多的成语是对老年人的赞誉,如:老当益壮﹑金秋年华等。
相反,年龄在西方文化中是一个敏感的问题,西方人特别忌讳“老”字,于是他们创造一些词汇来代替“get old”,如:third age(第三年龄的) ﹑golden age(黄金年龄)等。
(二)有关身材、相貌、生理缺陷等的委婉语世界上无论哪一个国家的人都对长相、身材等很在乎。
如果直言不讳地说一个人“丑陋”或者某种“生理上的缺陷” 时,都会冒犯对方,显得很不礼貌,于是人们就采用迂回陈述法来表达相关的词语。
人们关注自己的身材不亚于相貌,尤其是女人,中外女性都十分忌讳别人说自己“肥胖”,于是汉语中注定用“富态”、“福相”、“丰满”、“丰腴”等词来形容肥胖的女人,英语中则用“plump”代替“fat”;汉语中用“结实”﹑“壮实”来指代胖胖的男子,英语中则用“over-size”﹑“over-weight”﹑“stout”来指男子。
同样地,身材要适中,不胖不瘦刚刚好,如果过于瘦的话也影响形象,中国人通常用“苗条”,“ 高挑”来避讳“瘦骨嶙峋”和“瘦的像猴子一样”。
英汉语言八大差异对比Synthetic (E) vs. Analytic (C)They told me that by the end of the year they would have been working together for thirty years. Synthetic 他们告诉我,到(那年)年底,他们在一起工作就有三十年了。
Analytic Definitions for Synthetic & Analytic LanguagesA synthetic language is “characterized by frequent and systematic use of inflected forms to express grammatical relationships. English An analytic language is “characterized by a relatively frequent use of function words, auxiliary verbs, and changes in word order to express syntactic relations, rather than of inflected forms”. Chinese Features of English as a Synthetic Language✧英语通过词汇的形态变化,表示句子丰富多采的语言关系和逻辑关系。
✧性(gender)、数(number)、格(case)、时(tense)、体(aspect)、语态(voice)、语气(mood)、比较级(degree of comparison)、人称(person)Features of Chinese as an Analytic Language✧汉语基本没有形态变化,主要靠词语、词序及暗含逻辑关系来表达句子的语言意义。
英汉两种语言的对比作者李少芳十年寒窗苦,必得下功夫。
有志者一定能攀上高峰。
脚踏实地度青春,自信往前行,迎来前程好光景。
理想是天,脚踏实地来支撑,无支撑,一切变真空。
奶奶赠言2011年8月2010年5月12日目录一.英、汉两种语言对比的意义二.英、汉语音对照三.英、汉词汇现象的对比四.英、汉句法现象的对比五.英、汉语标点符号的对比六.英译汉中标点符号的处理七.有关外国人姓名的知识一.英、汉两种语言对比的意义英译汉的一切翻译理论、方法、技巧是建立在英汉两种语言的对比上。
因此,对比英汉两种语言的异同,尤其是不同之处是十分重要的。
通过对比,从而掌握两种语言的特点,在翻译时才可运用这些特点,认真研究同一思想内容如何用不同语言形式来表达(即选词)。
因两种语言在词汇现象、词语搭配、词序上不同;句法上,在句子结构、句序、句子内容上也不同。
所以,一篇译文的水平怎样?那就要看译者的汉语、英语基础怎样啦?光会英语但母语(汉语)水平低也不成。
特别是专业翻译,在译文时对英语词义、句意都不知其在说什么?那必然出来的译文让人看不懂,选词、句意出错,译出的词句是外语的直白。
如:The Work of Running Water.直白译出是:流水的工作。
专业人的译出是:流水的作用。
Running Work at Work直白译出是:在工作的流水。
专业人的译出是:流水的作用。
二.英、汉两种语音对比三.英、汉词汇现象的对比1.词分类:英汉词汇均分两大类:实词和虚词。
英语实词分六类;汉语分七类,比英语多个量词。
虚词,英、汉语都分四类;汉语没冠词,英语没助词。
实词英语实词:本身表示实在意思,在句子中可单独构成一定成其可细分为六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代词、副词。
汉语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
其又可细分七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
代词,又细分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
副词,又细分为:时间副词、否定副词、语气副词。
中英文化差异——数字在古老的传统中,数字具有神圣的意义,还具有主吉凶的宗教迷信色彩。
不同的民族对数字的选择性和不同的偏爱,都有着深刻的民族文化的烙印。
下面就几组具有代表性的数字进行对比分析。
(一)、“三”与“九”1、“三”汉语中带“三”的习语有很多,如“三思而后行”、“垂涎三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句话不离本行”、“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三头六臂”、“三教九流”、“三令五申”等。
中国人对“三”的垂青是有因可循的。
《说文解字》云:“三,天地人之道也”,可见“三”的本义就是代表天、地、人,即上为天,下为地,中为人。
在历史进程中,人们还逐渐认识到:时间有昔、今、未之分,空间有上、中、下之分,方位有左、中、右和前、中、后之分,似乎有三就能代表全部,“三”因此隐含完全、完美之意在内,并且积淀在中国人的潜意识中,从而人们在生活中不自觉地运用“三”来归纳事物,指导行动。
在古代,“三”的运用更是奥妙无穷,甚至带有某些神秘意味。
在政制结构上,有“三公”(西周时指:太师、太傅、太保;西汉时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东汉时指太尉、司徒、司空);军事编制上,有“三军”(海军、陆军、空军);教育上有“三学”(述学、评学、考学);科举有“三试”(乡试、会试、殿试);录取有“三甲”(状元、榜眼、探花);祭祀要供“三牲”(牛牲、羊牲、猪牲);敬酒要“三献”(初献、亚献、终献);行礼要“三跪”(行此礼时先放下马蹄袖,然后跪下,上身挺直,将右手伸平举起到鬓角处,手心向前,然后放下,再举起再放下,这样连举三次站起来,即为一跪,如此三次即为三跪)等。
西方人认为世界由大地、海洋、天空三部分组成。
大自然包括动物、植物、矿物三方面内容;人体有肉体、心灵、精神三重性;基督教主张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
因此西方人偏爱“三”,把“三”看作完美的数字。
所以西方人常说The third time’ the charm.(第三次准灵。
八种常见英汉委婉语的对比分析作者:戴欣欣来源:《教育界》2011年第12期【摘要】委婉语是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英汉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委婉语,它们既有相似之处又各有特色。
本文就以八种常见的英汉委婉语为例来进行对比分析,旨在更好地了解中西方文化,促进跨文化交流。
【关键词】英汉委婉语对比跨文化交流一﹑英汉委婉语的异同英汉委婉语有相同的历史起源,都是最早起源于语言禁忌(language taboo),而且有着相同的社交功能。
英汉两种语言隶属于不同的语言系统,加之两种文化观念﹑价值取向﹑社会环境﹑生活方式的不同,英汉委婉语也有着各自的特性。
下面就以八种常见的例子来进行对比分析。
二﹑八种常见的英汉委婉语的对比分析(一)有关年龄的委婉语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俗话说“家有一老就有一宝”,老人被认为是智慧﹑阅历﹑经验的象征,所以汉文化不以“老”为禁忌。
汉语中有很多的成语是对老年人的赞誉,如:老当益壮﹑金秋年华等。
相反,年龄在西方文化中是一个敏感的问题,西方人特别忌讳“老”字,于是他们创造一些词汇来代替“get old”,如:third age(第三年龄的) ﹑golden age(黄金年龄)等。
(二)有关身材、相貌、生理缺陷等的委婉语世界上无论哪一个国家的人都对长相、身材等很在乎。
如果直言不讳地说一个人“丑陋”或者某种“生理上的缺陷” 时,都会冒犯对方,显得很不礼貌,于是人们就采用迂回陈述法来表达相关的词语。
人们关注自己的身材不亚于相貌,尤其是女人,中外女性都十分忌讳别人说自己“肥胖”,于是汉语中注定用“富态”、“福相”、“丰满”、“丰腴”等词来形容肥胖的女人,英语中则用“plump”代替“fat”;汉语中用“结实”﹑“壮实”来指代胖胖的男子,英语中则用“over-size”﹑“over-weight”﹑“stout”来指男子。
同样地,身材要适中,不胖不瘦刚刚好,如果过于瘦的话也影响形象,中国人通常用“苗条”,“ 高挑”来避讳“瘦骨嶙峋”和“瘦的像猴子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