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翻译 英汉语篇的衔接、连贯与翻译
- 格式:ppt
- 大小:143.50 KB
- 文档页数:23
浅谈文学翻译语篇中的衔接与连贯性摘要:翻译是不同语言之间交流的桥梁。
它不仅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交际,而且也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
翻译者不仅要充分理解原文,而且还要在此基础上考虑目的语的衔接性与连贯性。
中西方的思维模式有很大的差异,因此两种语言在语篇衔接上有各自的特点。
不论是英译汉还是汉译英,翻译者经常要对原文进行必要的转换和调整,目的是为了在内容上取得对等,保证整篇文章在意义上具有连贯性。
关键词:文学翻译语篇衔接性连贯性一、引言“翻译的过程包括理解、转换、表达三个部分,对原文的正确理解是该过程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它既是译者和原作者之间的交际,又是译者和目的语读者之间的交际。
译者在翻译活动中扮演着多重角色--交际者、语言使用者、原文的接受者、译文的创造者等。
译者的任务就是先用原语阅读,或更确切地说,领悟原文的主题,对文本的解读最大限度接近作者创作主题,然后把领悟到的作者创作意图及表达主旨用译语重新表达出来,成为再现信息,使译文读者阅读后获得到的信息与原文读者对作品的感受大致相同。
”(樊慧敏,2011:69)在文学翻译中,翻译出原文的字面意思并不难,但要能够最大限度地理解原文以及隐含意义,而且要让目的语的读者获得与源语言读者相同的感受和效果,这并不容易。
所以,正确的理解原文、表达原文是作为一个翻译者正确翻译的基础。
二、衔接性与连贯性中西方的思维模式有很大的差异,因此两种语言在语篇衔接上有各自的特点。
不论是英译汉还是汉译英,“翻译者经常要对原文进行必要的转换和调整,这就要对原文的衔接问题进行注意,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在内容上取得对等,保证整篇文章在意义上具有连贯性。
”(崔宇, 2010:114)衔接与连贯是语篇领域研究的重要内容。
1862年英国语言学家halliday首次提出了“衔接”的概念,之后他与hasan合作编著的《英语的衔接》使得衔接理论得到广泛的应用。
他们的观点是“衔接是一种语义上的联系,它与句子的衔接不同,句子的衔接是句子内部结构的形式连接,但语篇中的衔接跨越句子边界,使篇章内的不同的句际关系得以形成,它是语篇的有形网络,通过语篇的表层结构来展现。
从语篇层面分析英译汉的衔接问题英译汉的衔接问题是翻译中一个基本但十分重要的技术问题,主要指,在英文译文中,怎样衔接上下句子以使原文、译文之间的逻辑链条完整可贵。
有时,衔接上下句子对改善句子结构,校正主语、动词等语法结构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从而使整篇文章更加连贯、通顺,读起来才能更自如、舒缓。
一、怎样衔接句子1. 尽量使句子之间的衔接词语丰富,以降低衔接处的用语重复率。
如“第一”及“其次”,“首先”及“接着”,“而且”及“再者”即可避免句子衔接语法拘束,避免文章冗杂。
2. 注意衔接句子时文章中紧凑性的要求,可以适当去掉文中多余的“人称代词”、“ 介词”“冠词”等,而重点放在译文的准确性和通顺性上,这样可以提高整篇文章的流畅性。
3. 注意译文的关键性,要保持原文的意思。
重要的是,在衔接句子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持衔接句子的原文意思,不必译成与原句完全一致,但可以译得比较紧凑,落落大方,使整篇文章中层次分明、逐句连贯,使译文受读者欢迎。
二、衔接句子时注意要点1. 避免过多地使用从句和长句,以短句表达清楚便于衔接,加强文章的流畅性。
2. 避免译文之间衔接处的重复现象,可能是由于译者未能准确把握原文或翻译过程中逐字逐句地翻译造成的。
3. 在汉译英过程中,应注意在衔接词或短语的使用中,尽量不要使用专有名词或短语,可以使用地道的英文来替代,以获得更好的衔接效果。
4. 注意衔接句子和段落之间的关系,通过衔接词和句子布局上的安排,使段落之间的相互联系更加有力。
五、总结英译汉的衔接问题不仅要求以合理、紧凑的衔接词语衔接句子,而且要求句子之间用词丰富,句式多变,多使用简明表达,力求增强衔接句子之间的关联性。
此外,要译准原文,保留句意,防止衔接词语重复,有利于衔接句子。
因此,英译汉的衔接问题不可忽视,译者需要重视,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使文章更加流畅,表达更准确。
英汉翻译中的语篇衔接与连贯作者:邓莉来源:《文教资料》2010年第13期摘要: 衔接和连贯是语篇分析的两个最重要的方面。
本文简要介绍了部分语言学界关于语篇衔接与连贯的观点,以及举例说明语篇衔接与连贯在英汉翻译中的体现,最后提出在英汉翻译过程译者必须充分考虑衔接与连贯,在保持原文语篇风格的同时,尽可能地使译文流畅、自然。
关键词: 英汉翻译语篇衔接连贯一、引言众所周知,翻译的对象是原文语篇,翻译的最终产品是译文的语篇。
那么何谓语篇?语篇是指一系列连续的话段或句子构成的语言整体,在一个特定的语境中具有交际功能,表示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单位。
它可以是独白、对话(dialogue),也可以是众人交谈(multiperson interchange);也可以是文字标志(如交通标志),也可以是诗歌、小说。
它可以是讲话,也可以是文章;短者一、二句可成篇,长者洋洋万言以上(黄国文,1998:7)。
德·波格然德(De Beaugrande)和德雷斯勒(Dressler)于1976年在其《篇章语言学入门》(Introduction to Text Lingustics)一书中详细介绍了语篇语言学的七个标准:(1)衔接,(2)连贯,(3)意图性,(4)可接受性,(5)信息性,(6)情景性,(7)篇际性。
衔接与连贯是语篇分析的核心问题,在英汉翻译中,语篇衔接与连贯是否处理得当制约着翻译的成败。
本文将从语篇衔接与连贯的研究发展,以及它们在英汉翻译中的体现说明语篇衔接与连贯在英汉翻译中的重要性。
二、语篇衔接与连贯在语篇分析领域,Halliday和Hasan(1976)对英语语篇中的衔接现象所做的研究对衔接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Halliday(1964:303)首次将衔接划分为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两大类,后来Hasan(1968)对语法衔接作了较为详尽的探讨。
一般认为,Halliday和Hasan(1976)的《英语的衔接》(Cohesion and English)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衔接理论的创立,在该书中作者集中探讨了英语的五种衔接手段:(1)指称,(2)替代,(3)省略,(4)连接,(5)词汇衔接。
语篇层面汉译英中的衔接与连贯摘要:衔接与连贯在语篇翻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西人民思维方式的差异决定了中西之间的表达方式的不同,因此语篇的连接方式都有各自的特点。
在汉译英中要认真考虑如何遵循彼此的语言习惯,用不同的实现方式使译文能衔接紧凑。
关键词:衔接连贯语篇翻译实现方式衔接与连贯在语篇翻译中是最重要的两个成篇手段。
中西思维模式存在很大差异,因此两种语言语篇衔接方式也是不同的。
在汉英翻译中,译者通常要对原文衔接手段进行转换或调整以使内容对等,保证意义上的连贯。
因此,本文就汉英翻译中衔接与连贯的处理方法作一粗浅的探讨。
一、语篇的衔接与连贯韩礼德和哈桑在《英语中的衔接》中认为,衔接是产生语篇的必要条件。
衔接主要分为照应、替代、省略、连接和词汇衔接五大类。
前四类属于语法衔接手段,后一类属于词汇衔接手段,具体包括原词复现、同义、下义和搭配等(韩礼德和哈桑,2001)。
连贯也是建构语篇的重要标准。
黄国文指出:“连贯指的是语篇中语义的关联,它存在于语篇的底层,通过逻辑推理来达到语义连接;它是语篇的无形网络”(黄国文,1997)。
衔接具有显性的语言表现方式,出现在语篇的表层结构,而连贯是对语篇进行解释的结果。
衔接是词汇和语法方面的手段,而连贯是采用衔接手段所得到的结果。
二、汉译英中衔接与连贯的重要性中西人民思维方式存在较大差异,以致中西之间的表达方式有较大区别,语篇的连接方式也有各自的特点。
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
意合指形隐义在。
形合指形显义明。
这些特点决定在汉译英中要认真考虑这些因素,思考如何遵循彼此的语言习惯,使译文衔接紧凑。
衔接是将语篇中的句子连接为一个整体从而创造连贯的重要手段,进而构建连贯的语篇。
语篇衔接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语篇能否容易被读者理解和接受。
因此在翻译活动中,如果原文的衔接和连贯不能很好地传达出来,就会影响译文的可读性(罗选民,1990)。
三、汉译英中衔接与连贯的实现方式下面仅就笔者的一点体会来试探讨以下几种实现方式:1.保留源语的衔接与连贯在汉英翻译中,若目的语语言条件许可,翻译能既保持源语的内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是非常必要的。
Chapter 7 语篇翻译——衔接与连贯语篇通常指一系列连续的语段或句子构成的语言整体。
它可以是独白、对话,也可以是众人交谈;可以说文字标志,也可以是诗歌、小说。
它可以是讲话,也可以是文章;短者一两句可成篇,长者可洋洋万言以上。
所以,可以说,无论是一句问候、一次谈话、一场论文答辩、一次记者招待会的问答,还是一张便条、一封书信、一份科研报告、一本文稿,都可以是语篇。
语篇包括“话语”(discourse)和“篇章”(text)。
7.1 衔接与连贯(Cohesion vs Coherence)衔接体现在语篇的表层结构上,是语篇的有形网络;连贯存在于语篇的底层,是语篇的无形网络。
衔接与连贯密不可分,衔接是实现语篇连贯的一个重要前提,但并不是说,连贯必须要以衔接为前提。
7.2 衔接(Cohesion)7.2.1 定义衔接是将语句聚合在一起的语法及词汇手段的统称,是语篇表层的可见语言现象。
e.g. Paris? I’ve always wanted to go there.7.2.2 分类衔接手段大致可分为语法衔接手段(grammatical cohesion)和词汇衔接手段(lexical cohesion)两种。
前者包括指称(reference)、替代(substitution)、省略(ellipsis)和关联/连接词(conjunction);(后者指复现(reiteration)和同现(collocation))。
(Halliday & Hason)这些语言手段形成一个有形的完整网络,使篇章的各组成部分有机地衔接起来,从而增强整个篇章的内聚力。
7.2.3英汉语衔接方式的差异1.就语句连接方式来说,英语多用连接词来连接,而汉语则通过意义来连接。
2.在语法方面,英语语法是显性的,而汉语语法则属隐性。
3.对英汉互译的启示。
7.2.4指称/照应(reference)指称是指一个语言成分与另一语言成分产生关联。
校园英语 / 翻译探究英汉翻译中的语篇衔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陈大明【摘要】在英汉翻译中,对衔接手段和方法的使用和变换可以使译文和原文实现异曲同工之妙,达到最好的翻译效果。
本文从照应、替代、省略、连接词语四个方面对英汉翻译中的语篇衔接手段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衔接 语篇 翻译一、引言衔接这个概念是由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创始人韩礼德(Halliday)在1962年首次提出。
衔接是一种语义概念,它存在于语篇内部,是指语篇得以存在的语言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
一组句子能否成为语篇要看句子中及不同句子间是否存在能构成谋篇机制的衔接关系。
二、衔接的手段Halliday和Hasan把衔接定义为“存在于语篇内部的,能使全文成为语篇的各种意义关系……当话语中某一成分的解释取决于另一个成分的解释时,便会出现衔接。
”主要的衔接纽带有四种:照应、替代、省略、连接。
1.照应。
它指的是语篇中一个成分做另一个成分的参照,它是指语篇中的一个语言成分与另一个可以与之互相解释的成分之间的关系。
它分为人称照应、指示照应、比较照应和分句照应。
例如,原文:…In Hitler’s gangster world German envoys abroad were certainly expendable.The German warlord,as he now was—since he had taken over personal command of the armed forces—emphasized to General Keitel the necessity of speed in the operations…译文:…在希特勒匪帮的世界中,德国驻外使节肯定是随时可以栖牲的。
希特勒现在已成了德国的军事头子,因为他取得了亲自指挥三军的权力,他向凯特尔将军强调必须速战速决…在第一句中,Hitler是作为修饰定语出现的,但在第二句中连续出现了两个人称代词he,均指希特勒。
衔接与连贯在英汉语篇翻译中的应用【摘要】衔接与连贯及其关系问题是语篇分析领域里的基本概念和重要议题。
本文首先对语篇翻译作了概述,然后阐述了衔接与连贯的概念,说明了实现连贯的各种手段,最后通过实例分析了衔接与连贯在英汉语篇翻译中的应用。
【关键词】语篇翻译衔接连贯一、引言随着研究的深入发展,翻译研究开始朝语篇层次拓展。
衔接和连贯是语篇分析领域里两个基本概念和重要议题。
这两个词在词源上是有联系的,都是从动词派生而来的,但它们所代表的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衔接是构成语篇的重要条件,在整个语篇翻译中起着重要作用。
连贯不仅仅是语篇的特征,也是决定语篇翻译成功与否的保障之一。
下面本文将从这两个术语的概念及分类入手,初步探讨二者在英汉语篇翻译中的应用。
二、语篇翻译概述翻译理论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就不断引进其他学科的最新成果以促进自身的长足发展。
随着篇章语言学的不断发展,翻译界逐渐转向将语篇作为翻译的单位。
那么什么是语篇,它与以往的翻译单位如何不同呢?以前,西方翻译学在分析语法的等级时只提出词素、单词、词组、子句、句子五种单位,翻译单位往往基于句子。
近20年来,翻译家们才开始关注句子以上的语言单位并将其作为翻译单位,他们称之为语篇、篇章或话语。
根据Halliday & Hasan,语篇不是形式单位而是意义单位。
胡壮麟认为,“语篇指任何不完全受句子语法约束的在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目的是通过语言这一媒介实现具体交际任务或完成一定行为。
”Newmark指出,从译者的角度来看,主要的描写单位可构成这样一个级层体系:篇章、段落、句子、小句、词组、词、词素。
并认为在翻译实践中篇章是最后的仲裁,句子时翻译操作的基本单位。
李运兴指出,所谓语篇意识就是在翻译研究及实践中始终强调篇章在交际过程中的完整性和一体性。
可见,篇章表达的是整体意义,在语言形式上篇内各句、段之间有衔接性,在语义逻辑上又存在连贯性。
在英汉翻译中,隐性衔接和连贯是指在翻译过程中,译文与原文之间的关系,以及译文内部各个句子之间的关系。
隐性衔接指的是在译文中,通过词汇、句法等手段,将原文中的信息与译文中的信息连接起来,但是并没有使用明确的连词或其他连接手段。
这种衔接方式常见于英文的简洁写法中,译文也应该保留这种简洁的表达方式。
连贯指的是译文中各个句子之间的关系。
连贯的译文能够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文章的逻辑性和层次感,使读者感到文章流畅、连贯、有条理。
在翻译过程中,应该注意保留原文的隐性衔接和连贯性,使译文在表达上尽可能地与原文相似。
同时,也应该注意译文的语言表达和文化适应性,使译文能够被目标语言的读者理解和接受。
英译汉语篇翻译的衔接手段一、引言关于语篇的定义,目前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是结构派的看法,认为“语篇”是大于句子的单位,语篇由句子组成;一是功能派的看法,认为“语篇”是一个语义单位,由句子来体现,其长度可以从一个词到一个长篇大论的文章或谈话。
胡壮麟(1994:1)解释说,语篇指任何不完全受句子语法约束的在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
从他的定义中可以看出,句子可以用相关的语法来判断它是否正确,而语篇不能简单地用语法来检验。
在Halliday和Hason(1976,1985)看来,任何一段能成为语篇的话语必须具有语篇性(texture)。
他们说的语篇性包含两个方面的特征:结构性特征和非结构性特征。
简单地说,结构性特征研究侧重的是句内不同成分之间的语义联系,非结构特征研究侧重的是句间不同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
本文拟从衔接的两种手段(结构衔接和非结构衔接)出发,结合具体的翻译实例,考察衔接手段转换在英汉语篇翻译中的作用。
二、英汉语篇翻译中的衔接性衔接(cohesion)这个概念是Halliday在1962年首次提出来的,在后来与Hason合著的《英语中的衔接》(1985)一书中,他们又把衔接界定为“存在于篇章内部,使之成为语篇的内在关系”,认为衔接是产生语篇的必要条件,于是系统地将衔接分为五大类:照应(reference)、替代(substitution)、省略(ellipsis)、连接(conjunction)和词汇衔接(lexical cohesion)。
其中前四类属于语法衔接手段(grammatical cohesion),后一类属于词汇衔接手段,具体包括原词复现(reiteration)、同义(synonymy)、下义(hyponymy)和搭配(collocation)等。
除此之外,张德禄和刘汝山(2003:10)还认为,在词汇语法层次上,衔接有非结构衔接特征、结构衔接特征,如主位结构,及物性结构,语气结构;而在音系层次上,衔接具有语音和语调衔接机制等。
从语篇层面分析英译汉的衔接问题随着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翻译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文本翻译涉及到大量的文化内涵和信息,也涉及到语言结构的复杂性,其中英译汉的衔接问题尤为突出。
考虑到语篇中各种多层次的衔接性,英译汉的衔接问题更具挑战性,也是影响英译汉的翻译质量的关键因素。
以语篇层面进行英译汉翻译时,实际上需要考虑两种语言的差异,从而确定衔接性。
英语语篇不仅受到语言本身的约束,还受到语言文化背景的约束。
从语言结构层面来看,中文句子采用SVO(主语、谓语、宾语)构成,而英语句子采用SVX(主语、谓语、补语)构成,有所不同。
在英译汉的衔接问题上,翻译者需要使用正确的语法结构,以便准确表达出原文的含义。
此外,翻译者还需要考虑语义层面上的衔接,在英译汉的翻译过程中应尽可能考虑到两种语言之间的语义不同,以达到良好的衔接效果。
此外,英译汉还需要结合文化背景,考虑中英两种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
不同的文化背景往往会影响英译汉的衔接性,有时会影响原文的意思表达,从而影响语言的衔接。
中英文化之间的差异,可以在语言、社会习俗、文化理念等范畴体现出来,如在翻译过程中,中国读者可能不能理解英文里的比喻、修辞等表达手段。
因此,在英译汉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考虑中英文化之间的差异,同时确保词语准确性及文本完整性,以达到良好的衔接效果。
最后,英译汉的衔接性也受到语篇结构的影响。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考虑原文的结构,包括段落的安排、句子的顺序,以及语言的深度和复杂性,以达到良好的衔接效果。
对于语篇结构,翻译者需要考虑段落之间的衔接,避免把文章拆散成独立的句子,以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及连贯性。
此外,翻译者还需要考虑句子结构、词语的使用等,从而清楚地表达出原文的完整思路,有效地衔接语篇。
综上所述,英译汉的衔接问题是翻译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若翻译的衔接效果良好,则有助于准确地表达出原文的含义,从而提高翻译质量。
以语篇层面分析英译汉的衔接问题,翻译者需要考虑两种不同语言的语言结构、语义层面、文化背景等,以及语篇结构等,努力达到良好的衔接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