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建中汤证
- 格式:pptx
- 大小:4.46 MB
- 文档页数:19
小建中汤的功能主治简介小建中汤是一种中药方剂,由黄芩、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等中药组成。
它具备广泛的功能主治,可以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和症状。
本文将介绍小建中汤的功能主治以及适用的人群。
功能主治小建中汤具备以下功能主治:1.清热解毒:小建中汤具有较强的清热解毒作用,可以用于治疗因火热引起的疾病。
例如,可以用于治疗口腔溃疡、咽喉炎和急性扁桃体炎等。
2.利湿健脾:小建中汤中的白术和茯苓等中药有利湿健脾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湿热引起的脾胃不适、食欲不振、腹胀等症状。
3.宽中止痛:小建中汤中的黄芩具有宽中止痛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脘腹疼痛、痢疾腹泻等症状。
4.调理气血:小建中汤中的人参和甘草等中药有调理气血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体虚气短、面色苍白、心悸失眠等症状。
适用人群小建中汤适用于以下人群:1.口腔溃疡患者:小建中汤的清热解毒作用可以帮助治疗口腔溃疡,缓解溃疡疼痛,促进溃疡愈合。
2.咽喉炎患者:小建中汤对咽喉炎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可以缓解咽喉疼痛、红肿等症状。
3.急性扁桃体炎患者:小建中汤的清热解毒作用有助于缓解急性扁桃体炎引起的咽喉不适、发热等症状。
4.脾胃不适者:小建中汤的利湿健脾作用适用于脾胃湿热型疾病,如脾胃不适、食欲不振、大便稀薄等症状。
5.脘腹疼痛患者:小建中汤的宽中止痛作用可缓解脘腹疼痛,适用于因湿热引起的痛证。
6.体虚气短者:小建中汤中的人参和甘草有调理气血的作用,适用于体虚气短、面色苍白、心悸失眠等症状的人群。
使用方法小建中汤的使用方法如下:1.口服:每次服用10克小建中汤,每日3次。
2.煎服:将10克小建中汤放入适量清水中,煎煮15分钟,取药液去渣,分次温服。
注:使用小建中汤时,应根据具体症状和个体情况进行调整剂量和服用次数。
注意事项在使用小建中汤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儿童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2.对本方剂中的任何成分过敏者禁用。
3.使用过程中如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停止使用并咨询医生。
经方:小建中汤(虚劳,腹中虚寒而痛)小建中汤【原文】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胶饴一升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呕家不可用小建中汤,以甜故也。
【作者】张仲景【出自】《伤寒论》【经典回顾】1、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甘故也。
(伤寒)2、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与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3、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伤寒)4、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金匮)5、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
(金匮)6、妇人腹中诸疾痛,当归芍药散主之。
妇人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
(金匮)【剂量】1、来自桂枝汤。
芍药要是桂枝的两倍。
芍药和桂枝等量时就是桂枝汤。
饴糖1两半。
2、桂枝15克,芍药30克,生姜15克,炙甘草10克,大枣30克,饴糖30克【组成】桂枝芍药甘草大枣姜饴糖【功效】温中补虚,和里缓急【时机】1、最多见到的是小孩子:很皮,不吃饭,鼻子中间是黑的(因为里面是寒的),专门治疗肠比较冷的状况;2、腹中虚寒的痛,即喜按。
拒按的腹痛不可用此方;3、肝虚时,“上工治未病”的治肝实脾;4、印堂处青色,或者有青筋。
【禁忌】1、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甘故也。
【应用】1、虚劳腹痛,温按则痛减,舌淡苔白,脉细弦而缓。
或心中动悸,虚烦不宁,面色无华,或四肢疫楚,手足烦热,咽干口燥。
2、虚寒性的胃溃疡、一般的腹痛等;3、小建中汤是一个非常好的治疗虚劳的一个处方。
这个虚劳你可能看到的外症,小孩子的气喘,怎么病那么多,还有呢小孩子每天出去运动太阳一晒就昏倒,怎么晒个太阳也昏倒,这种就是虚劳。
4、瘦子要长胖、厌食(减肥的要吃桂枝汤)。
【说明】1、温补缓急是补药,身体虚用小建中汤,便得以补养。
临床上最常见在小孩子身上,脾胃虚寒,不吃饭,养不大,瘦巴巴,因为里面有饴糖,不仅可以补养,还好吃,甘味就能养脾胃,胃口就会开,长的就好。
经方心裁(176)小建中汤:崩漏、经期过长、经行胃痛、胎动不安、妊娠腹痛、后胃痛呕吐--马氏妇科小建中汤【原文】1.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论》(100)2.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伤寒论》(102)3.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4.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
《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5.妇人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组成与用法】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胶饴一升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
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
【功效】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医案】1.崩漏初诊:2005年7月20日。
薛某,34岁,月经提前7天,于7月12日来潮,至今9天未净,经量多,色暗红,夹血块。
倦怠乏力,怕冷,后尻下坠,无腹痛。
平素月经28~30天一潮,经量不多,6天净。
生育史:1-0-0-1,放置宫内节育环。
舌质淡嫩,苔薄腻,脉软。
治法:温经益气止血。
方剂:小建中汤加味。
桂枝6g 炒白芍12g 炙甘草6g 饴糖(冲)30g 炮姜5片大枣6个党参15g 荆芥炭10g 仙鹤草30g 赤石脂15g 补骨脂10g 阿胶(烊冲)10g,3剂。
二诊:2005年7月23日。
阴道出血已净,精神好转,后尻坠除,舌脉如上。
妇科检查:外阴无殊,阴道通畅,宫颈光滑,宫体前位,正常大小,活动,质地中等,压痛,两侧附件压痛。
西医诊断:(1)功能性子宫出血。
(2)慢性盆腔炎。
治法:调气清湿热。
方剂:四逆散加味。
柴胡10g 枳壳10g 白芍10g 炙甘草6g 败酱草10g 红藤15g 椿根皮15g 半枝莲15g 土茯苓15g 蒲公英15g 大蓟15g 小蓟15g 萆薢15g,7剂。
千古名方小建中汤,虚劳里急,四肢酸疼、烦热,抓住病机是关键千古名方“小建中汤”,在临床上具体怎么辨证,怎样应用?我们先看看关于小建中汤的原文。
在《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篇。
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从这个条文上,我们要一个字一个字的抠一抠。
小建中汤能治什么病?它的本质是什么?以前讲过,根本原因就是我们小肠壁的痉挛。
虚劳里急。
虚劳,又虚又劳累,这就虚劳吧。
通俗点说,看着身体比较弱。
在《金匮要略》这一篇里,仲景先师把这一篇叫血痹虚劳篇,什么意思呢?仲圣认为虚劳的本质是血痹,也就是血脉闭阻,才会出现虚劳。
在小肠儿这个地方,因为血痹才造成虚劳的病症。
因为血痹,我们营养供不进去,产生的虚劳。
小肠壁的痉挛,就造成不仅仅是细胞儿得不到营养,出现了虚劳,全身各地方都得不到营养,或者不容易得到营养。
同时我们还有里急的感觉,肚子疼。
里急,代表什么呢?坠坠的里头不舒服,里头急躁,肚子里头急。
要不就是肚子里头咕噜,要不就是想拉肚子,要不就是肚子阴阴的不舒服,总之里急就是肚子不舒服。
悸,就是悸动,心慌心悸,惊悸不安,这样的感觉。
心哪儿悸呢?可能是心中悸,也可能是心下悸,就是胃口这一块儿空落落的不舒服。
心慌心悸,我们可以用桂枝甘草汤,那是一种胸满心悸的情况。
这个悸,也是心慌,心悸,但它不是胸满、胸闷,但是它也不舒服,心脏、心下有不舒服的这种悸动感。
衄,就是有出血的症状。
尤其以鼻子经常出血,有的小孩儿经常鼻出血,甚至不仅仅是鼻出血,可能还有其他出血的症状,身上出血的症状,有血斑,经常一碰就血瘀。
不小心碰了一下,然后造成皮肤或者是体表的淤血,有的人很快就好了,有的人就好不了,这也叫衄。
经常牙龈出血,一刷牙就有出血的症状,这也叫衄。
古代还有一种病,传染病,叫黑死病。
它不断地从里往外渗血,渗到皮肤上以后,皮肤干燥了,就把这个血干在皮肤表面了,成黑色的了。
例如,鼠疫,这样的传染病,欧洲叫黑死病。
小建中汤的临床应用小建中汤是中医临床治疗慢性胃炎的经典方剂,被广泛应用于中医内科的诊治中。
它由桂枝、甘草、生姜、大枣、黄芩、木香、红花等组成,具有温中散寒,解表祛湿,活血化瘀,止痛消炎的作用。
下面我将从小建中汤的配方组成、临床应用及适应症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小建中汤的配方组成小建中汤由六味药物组成,其配方如下:桂枝10克、甘草6克、生姜6克、大枣10枚、黄芩10克、木香10克、红花6克。
二、小建中汤的临床应用1.治疗慢性胃炎小建中汤具有温中散寒的作用,可增强胃肠道的气血运行,促进胃肠道的消化功能,从而缓解胃肠道的痉挛,改善胃酸分泌,增进消化吸收功能,有效地缓解胃肠道的炎症和疼痛症状,用于治疗慢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等疾病。
2.治疗风寒感冒小建中汤具有解表祛湿的功效,可以促进表层的气血运行,改善人体的代谢功能,从而对寒性感冒具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可缓解感冒的头痛、咳嗽、喉咙痛等症状,提高人体免疫力,预防感冒的复发。
3.治疗痛经痛经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小建中汤具有活血化瘀、止痛消炎的作用,可以有效缓解痛经带来的不适。
特别是对于寒凝型的痛经,小建中汤更是具有显著的疗效,有效缓解经期疼痛、腰酸腰痛等症状。
三、小建中汤的适应症小建中汤主要适用于以下疾病:1.慢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胃痛、胃胀、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疾病。
2.风寒感冒、鼻塞、咳嗽、发热等症状。
3.痛经、腰酸腰痛、经期不调等妇科疾病。
四、小建中汤的副作用和禁忌症小建中汤因为是一种中药方剂,故也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和禁忌症。
具体如下:副作用小建中汤副作用相比于现代西药而言并不明显,主要表现在轻微的过敏反应上,如皮肤瘙痒,恶心呕吐等。
禁忌症小建中汤对于孕妇不适用,可以引起胎动差,导致早产或胎儿发育不良等情况。
同时对于肝肾功能异常,以及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患者也不宜使用。
小结综上所述,小建中汤是一种经典的中药方剂,在中医临床中被广泛应用,具有温中散寒、解表祛湿、活血化瘀、止痛消炎的作用,在治疗慢性胃炎、风寒感冒、痛经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七)小建中汤证——萎黄,遗精,虚劳,尿频54萎黄——万健臣医案彭某,年20余,身面俱黄,目珠不黄,小便自利,手足烦热,诸医治疗无功。
予诊其脉细弱,默思黄疸虽有阴阳之不同,未有目珠不黄,小便自利者。
脉证合参,脾属土为荣之源,而主肌肉,此为脾虚而荣血虚赢,不荣于肌肉,土之本色外越也。
《金匮》云:“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
”当从虚劳治例,与小建中汤加参归以益气养荣。
十余服,热止黄退。
[中医杂志1963,(9):25]按语:萎黄多由脾胃虚弱,或失血、亡血,以致气血虚损不能外荣肌肉所致。
其特征是身面黄而小便利,此时,汗下渗利俱不可施,唯与虚劳失血同治为宜。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经方临证集要》论:这个好懂,就是虚劳之黄。
黄疸二十三;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
方在“虚劳”。
55遗精——刘景琪医案于某,男,37岁,工人,1979年8月7日初诊。
遗精半年。
四肢倦怠无力,手足心发热,夜寐多梦,有时梦遗,甚则滑精,全身怕冷,自汗,手足凉,心悸,口咽干,少腹隐隐作痛,曾服收涩固精中药未效。
苔薄白,脉浮紧。
印象:遗精、滑精。
辩证:营卫不和,阴阳两虚,精关不固。
治则:和阴阳,调营卫。
处方:桂枝9克白芍18克生姜9克甘草9克大枣8个饴糖18克生龙牡各15克服九剂消愈。
《经方验》论:本案典型的小建中汤医案。
四肢倦怠无力,此就是脾胃气虚,而四肢无气。
手足心发热者,手三阳陷于手心,足三阴,阴中之阳陷于足心。
此浮紧者,不是太阳之表脉,浮为阳气外格,紧为阴盛内寒。
此属虚劳,脾胃虚寒,阴阳不能升降,阴阳不交,阳浮不降,阴寒则紧。
建中汤,交济阴阳也。
此所谓的浮紧,应是虚劳弦大之脉。
正是虚而内芤,所以被称为浮,弦而阳衰,被称为紧脉。
《金匮》虚劳一,脉弦而大,弦而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抟,此名为革,女子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
此浮紧者,就是弦大,内芤而外紧之革脉。
黄元御医学研究读《伤寒论》学古中医,每天分享三条提纲,研究黄元御学术理论,为每一个想学习《伤寒论+金匮要略》学者,提供交流的平台。
▲小建中汤(手心热心烦或便秘):经方临床应用体会
小孩子得病,有小建中汤证的很多。
方源:小建中汤由桂枝汤加芍药加麦芽糖,
功能:是补脾胃阴阳气血的良方。
运用小建中汤后,体质改善良好,精神面貌包括情绪也得到改善。
主治:主要用于体瘦多汗,身体畏寒但又有局部郁热,如手心热,或者心烦,或者便秘等,而脉象多为弦,舌淡红。
论述:近几年遇到小儿不爱吃饭,常常用二陈汤治疗,效果很快。
如果孩子体瘦,便秘,爱出汗,这种情形要按按肚子,肚子是硬的,用小建中汤效果很好。
案例1、最近一例小女孩由西医推荐来看中医,治疗体瘦,腹痛,用小建中汤疗效很快。
案例2、前几天一例成年女性患者,长期发热,低烧为主,面色苍白,我用小建中汤加味治疗。
她的用方指征很明显,就是便秘,体瘦。
案例3:前年有一老年男性患者,长期出汗,出汗后怕冷,已有2个月之久;
在医院的学生用补脾胃的方子效果不明显,电话问我指导----用小柴胡汤合五苓散,服后汗减少,但停药后复发,不得已来武汉找我治疗,
我看老人面色黄萎,体瘦,腹肌紧张,用小建中汤加味后,三五天就取得明显效果,十余天痊愈。
小建中汤证是阴弱阳强
第100条之“阳脉涩”,为寸脉实而涩(包括浮紧而涩、浮弦而涩)。
《黄帝内经》曰:“诸过者,切之,涩者阳气有余也,滑者阴气有余也。
”过者为实,脉实而涩者,必为阳气有余。
如第48条“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
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
”第48条之脉涩,亦必为脉实而涩。
如果是脉虚而涩,那么“以汗出不彻”就不成立。
阳脉涩是阳气不利,阴脉弦是阴气不利。
阴脉弦为尺脉弦,尺脉弦为阴气不足,阴气不足则血液运行不利,血不利则为水,脉弦主水,故阴脉弦主阴气不足。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为阳强阴弱,实为中风脉象,法当脉络拘急。
阴脉主腹,故曰法当腹中急痛。
仅凭阳脉涩,阴脉弦,不能确定腹中急痛是系于邪气在外的营卫不和证还是属于邪气入内的肝脾不和证,故先与小建中汤通外。
不瘥者,就是邪热入内,故曰“小柴胡汤主之”。
若先与小柴胡汤,恐柴胡损肝血,误伤中焦不足之人。
921528029网友所说的,《伤寒论》说:“尺寸俱弦者,少阳受病也,当三、四日发。
以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胁痛而耳聋”。
不知道这是《伤寒论》第几条说的?这与《伤寒论》的论点:“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和“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不大相符吧?《伤寒论》所论之阴阳六病398条,有哪一条提及六病的脉络循行走向吗?。
经方十首11、小建中汤小建中汤组成用法]桂枝6~15g、芍药15~30g、甘草5~10g、生姜10g、大枣12枚、饴糖适量。
将五味药水煎,滤出药汁,加饴糖,再放火上使之消融,温服。
每日三次。
[方证]1.慢性腹痛伴动悸、烦热、虚弱;腹部扁平而肌紧张。
2.舌质嫩苔少,脉弦细。
[现代应用]1.腹中阵发性痉挛性疼痛为主证的疾病:如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过敏性结肠炎、胃肠神经官能症、肠系膜淋巴结核、慢性腹膜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胆道结石、慢性胆囊炎、过敏性紫癜、前列腺增生症、输尿管结石、痛经、蛔虫病、股疝、便秘等。
2.以动悸、眩晕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神经衰弱、心率失常、低血压症、贫血等。
3.其他方面:肺结核、血管神经性头痛、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小儿遗尿症、水疱性结膜炎、眼底出血(暴盲)、鼻衄、自汗、盗汗、发热、黄疸、遗精等。
[经验参考]治疗腹痛为小建中汤所擅长。
《干金方》用芍药汤(即本方)治产后少腹痛。
《苏沈良方》谓此药治腹痛如神。
腹痛轻按即痛,重按却不甚痛,此是气痛;重按愈痛而坚者,有积也。
气痛不可下,下之愈甚,此虚寒症也。
此药治腹中虚寒,补血,尤止腹痛。
《证治准绳》说:治痢不分亦白久新,但腹中大痛者神效。
《张氏医通》载形寒饮冷,咳嗽,兼腹痛脉弦者,小建中汤加桔梗;寒热自汗,加黄芪。
胡希恕治一男,42岁。
胃脘痛反复发作已5年,经检查诊断为“胃黏膜脱垂。
”近常饿时胃脘痛,恶寒怕冷,口中和,不思饮,大便微溏,日二次行,下肢酸软。
先与附子理中治之不效,后问细症,据有汗出恶风脉缓,知为表虚中寒之证,予小建中汤而愈(《经方传真》)。
刘家磊用本方化裁治疗小儿反复发作性腹痛,颇见成效,有效率98.1%(陕西中医,1992.12:537)。
本方还具有改善小儿体质的作用,对于虚弱儿的一些疾病有一定的治疗效果,这方面日本的报道比较多。
如对遗尿症,大塚敬节曾治一名女孩,14岁,个子细长,面如土色,易疲劳乏力,咽干经常饮水。
劳证2—小建中汤“男子平人,脉虚弱细微者,喜盗汗也。
人年五六十,其病脉大者,痹侠背行,若肠鸣(稀屎痨,肠鸣泻肚),马刀(两腋下地方)侠瘿(脖子两侧瘰疬)者(这都是恶疮),皆为劳所得之。
”就是脉虚弱无力,弱微都是津液不足,细是血虚,也就是现在讲的气血两虚,这种脉有两种表现1先天不足,2没有先天不足的,喜盗汗。
人56十岁了,气血逐渐不足,脉不应该大,脉大而空,不是好事,虚劳就上身了。
要么后背两侧肌肉麻痹不仁,要么天天早上起来拉稀,要么马刀夹瘿这类恶疮,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是痨,也都是与这个脉相应的。
“脉沉小迟,名脱气,其人疾行则喘喝,手足逆寒,腹满,甚则溏泄,食不消化也。
” 这条说的是中虚了。
脱气指的就是中气即脾胃之气,主要是胃(气)水谷之气脱了。
古人说“上焦受气于中焦”,胃气是生之本,胃气要是坏了,不能消化水谷。
如果中虚,无以奉上焦,上焦也就没有气,所以行则喘喝。
胃气虚到极点,水谷不达于四肢,所以手足逆寒。
那么怎么造成虚的呢?腹满就是太阴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这就是虚胀虚满,再厉害的话,就不光是虚满了,就成为溏泄了,吃什么都不消化。
仲景治病很注重胃,就是这个道理,胃不好,病不会好,所以他用脱气这个很醒目的名词,就是说中气虚,不光脱中气,三焦之气都得脱。
接下来是“革脉”,就是虚寒相搏了,“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为寒,芤为虚,虚寒相搏。
”在少阳证篇我们知道是弦而细,那个弦是有余的脉,是热,不是不足的脉,而这里是有外无内这种弦,是寒的表现,会怎样呢?“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
革脉和芤脉旳区别你知道了吗?说了这么多虚劳,吃什么药呢,我们知道,津液虚,就是胃气虚,胃虚不能化水谷,不健胃不行,小建中汤主之,他的症状是“虚劳里急(小腹万两条肉拘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
但是有个例外,比方说大热口干舍燥,这个实热的津液虚去热就好,白虎汤啦,渴的厉害,白虎加人参汤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