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方剂
- 格式:docx
- 大小:23.69 KB
- 文档页数:17
伤寒论方剂汇总,经方方剂和四象理论结合,方剂处方学鼻祖总结,奇方不超过10味。
偶方,不超过8味,复方,不超过14味。
最繁杂的方剂,奇方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10味(含辅料,清酒),复方乌梅丸14味(含辅料,苦酒,竹桶,饭,白蜜),复方麻黄升麻汤14味(无辅料)。
江欣然,(1900--1974),外号江八味,中医世家,老中医喜欢开八九味药。
参考《江欣然血证类释》贺季衡,(1866~1934),一张处方14味药以内。
孟河学派,马培之传人。
参考《指禅医案》李济马,(1837年4月23日-1900年11月12日),喜欢开12味以内处方,参考最后后本《东医寿世保元》。
初本有一汤药方三十多味药。
奇方(子) 桂枝汤类(计14方)(1)001 桂枝汤: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2)045桂枝加桂汤:桂枝汤(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五味原量桂枝二两 (或说应加肉桂)(3)083桂枝加芍汤 (原名:桂枝加芍药汤):桂枝汤(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五味原量芍药三两(6)004桂枝加附汤 (桂枝加附子汤):桂枝汤(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五味原量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7)006桂枝去芍汤 (桂枝去芍药汤):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8)007桂枝去芍加附汤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去芍汤(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四味原量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11)064桂枝人参汤:桂枝四两人参三两白术三两甘草四两炙乾姜三两(12)069桂枝附子汤:桂枝四两去皮附子三枚炮去皮破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与(6)方同味异量)(13)005白术附子汤 (桂枝去桂加白术汤):白术四两附子三枚炮去皮破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方名出金匮)附●桂枝新加汤:桂枝汤(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五味原量芍药加一两生姜加一两人参三两(64)016四逆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乾姜一两半甘草二两炙(65)106四逆加参汤 (四逆加人参汤):四逆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乾姜一两半甘草二两炙)三味原量人参一两(66)023乾姜附子汤:乾姜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70)098通脉四逆汤:甘草二两炙,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二片,干姜三两(强人四两).(72)101当归四逆汤:当归三两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细辛三两通草二两甘草二两炙大枣二十五枚擘一法十二枚(73)102当归四逆加姜萸汤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当归四逆汤(当归三两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细辛三两通草二两甘草二两炙大枣二十五枚擘一法十二枚)七味原量生姜半斤切吴茱萸二升 (清酒六升)(74)095白通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乾姜一两葱白四茎(或说应有人尿五合)(79)013甘草乾姜汤:甘草四两炙乾姜二两(76)091甘草汤:甘草二两(80)014芍药甘草汤:芍药甘草各四两(81)070甘草附子汤:甘草二两炙附子二枚炮去皮破白术二两桂枝二两去皮(82)029芍药甘附汤 (芍药甘草附子汤):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86)027厚朴姜夏甘参汤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厚朴半斤炙去皮生姜半斤切半夏半升洗甘草二两炙人参一两(87)039小建中汤:胶饴一升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89)107理中丸?汤:人参白术乾姜甘草炙各三两 (蜜和为丸) (附加减法)(100)(07)079吴茱萸汤:吴茱萸一升洗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切大枣十二枚擘(100)(10)093苦酒汤:半夏洗破如枣核十四枚鸡子一枚去黄内上苦酒著鸡子壳中[99)094半夏散.汤:半夏洗桂枝去皮甘草炙各等分(92)076蜜煎导:食蜜七合(100)(03)109烧裈散:妇人中裤近隐处取烧作灰(93)077猪胆汁导:大猪胆一枚泻汁 (法醋少许)(97)052 文蛤散:文蛤五两(100)(04)062赤石脂禹馀粮汤:赤石脂一斤碎太乙禹馀粮一斤碎附●土瓜根:用法缺奇方总结:少阴人体质药: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肉桂,附子,人参,白术,乾姜,附子,细心,通草,吴茱萸,清酒(糯米酒),葱白,厚朴,半夏,阿胶,饴糖,蜂蜜,鸡子清,少阳人体质药:猪胆汁,土瓜根太阳人体质药:文蛤,太阴人体质药:赤石脂,禹馀粮待定烧裤,米粥偶方(4)084桂枝加黄汤 (桂枝加大黄汤):桂枝加芍药汤(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六味原量大黄二两(5)003桂枝加朴杏汤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汤(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五味原量厚朴三两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14)012桂枝去桂加苓术汤 (桂枝去桂君茯苓白术汤):白芍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白术三两茯苓三两(15) 桂枝加葛根汤方:葛根(四两)桂枝(二两)芍药(二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15)020麻黄汤:麻黄三两去节杏仁七十枚去皮尖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17)022小青龙汤:麻黄去节五味子半升桂枝去皮芍药细辛乾姜甘草炙各三两半夏半斤洗 (附加减法)(18)008桂麻各半汤 (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一两十六铢去皮芍药甘草炙生姜切各一两大枣四枚擘麻黄去节一两杏仁二十四枚汤浸去皮尖(19)009桂二麻一汤 (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一两十七铢去皮芍药一两六铢甘草一两二铢炙生姜一两六铢切大枣五枚擘麻黄十六铢去节杏仁十六枚去皮尖(21)085麻黄附辛汤 (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二两去节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细辛二两(22)086麻黄附甘汤 (麻黄附子甘草汤) :麻黄二两去节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甘草二两炙(24)017葛根汤: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棘十二枚擘(25)018葛根加夏汤 (葛根加半夏汤):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半夏半升洗生姜二两切大枣十二枚擘(28)071白虎汤:石膏一斤碎知母六两甘草二两炙粳米六合(31)015调胃承气汤:大黄四两去皮清酒洗芒硝半升甘草二两炙(32)074小承气汤:大黄四两厚朴二两炙去皮枳实三枚大者(33)073大承气汤:大黄四两酒洗芒硝三合厚朴半斤炙去皮枳实五枚炙(35)047抵当汤:水蛭熬虻虫各三十个去翘足熬大黄三两酒洗桃仁二十个去皮尖(36)050大陷胸汤:大黄六两去皮芒硝一升甘遂一钱匕(37)051小陷胸汤:黄连一两括楼实大者一枚半夏半升洗(40)033栀子豉汤:栀子十四个擘香豉四合绵裹(43)036栀子厚朴汤:栀子十四个擘厚朴四两炙去皮枳实四枚水浸炙令黄(44)037栀子乾姜汤:栀子十四个擘(45)081栀子蘖皮汤:栀子十五个擘黄蘖二两甘草一两炙(60)066黄芩汤:黄芩三两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61)067黄芩加姜夏汤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黄芩三两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半夏半升生姜一两半 (生姜量从玉函一方三两切(62)068黄连汤:黄连三两甘草三两炙人参二两桂枝三两去皮半夏半斤洗乾姜三两大枣十二枚擘(63)063旋覆代赭汤:旋覆花三两代赭石一两人参二两半夏半升甘草三两炙生姜五两大枣十二枚擘(54)058二黄泻心汤 (大黄黄连泻心汤):大黄二两黄连一两(67)088附子汤: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白术四两芍药三两人参二两茯苓三两(68)097真武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白术二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茯苓三两(69)030茯苓四逆汤:四逆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乾姜一两半甘草二两炙)三味原量人参一两(71)108通脉四逆加胆汤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通脉四逆汤(甘草二两炙,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二片,干姜三两(强人四两)).三味原量猪胆汁半合(75)096白通加胆汤 (白通加猪胆汁汤):白通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乾姜一两葱白四茎(或说应有人尿五合))三味原量人尿五合猪胆汁一合(77)092桔梗汤:桔梗一两甘草二两(78)025桂枝甘草汤:桂枝四两去皮甘草二两炙(83)032茯苓甘草汤:茯苓二两甘草二两炙桂枝二两去皮生姜三两切(84)026苓桂甘枣汤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茯苓半斤桂枝四两去皮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五枚擘(85)028苓桂术甘汤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茯苓四两桂枝三两去皮白术甘草炙各二两附●麦门冬汤:麦门冬七升人参二两半夏一升甘草二两炙粳米三合大枣十二枚(91)80麻仁丸:麻仁二升大黄一升去皮杏仁一升去皮尖熬别作脂枳实半斤炙芍药半斤厚朴一尺炙去皮(蜜丸)(94)048抵当丸:水蛭二十个熬虻虫二十个去翅足熬大黄三两桃仁二十五个去皮尖(95)049大陷胸丸:大黄半斤葶苈子半斤熬杏仁半升去皮尖熬黑芒硝半升(甘遂末一钱匕白蜜二合)(96)031五苓散:猪苓十八铢去皮茯苓十八铢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桂枝半两去皮(98)053三物小白散:巴豆一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桔梗三分贝母三分(白饮热粥冷粥)(100)(01)065瓜蒂散:瓜蒂一分熬黄 (香豉一合)赤小豆一分(100)(05)089桃花汤: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节末乾姜一两粳米一升(100)(06)075猪苓汤:猪苓去皮茯苓泽泻滑石碎一两阿胶一两●禹馀精粮丸:方缺偶方总结:少阴人体质药: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厚朴,细辛,乾姜,半夏,附子,白术,粳米,枳实,人参,葱白,白蜜,巴豆,阿胶,太阴人体质药:麻黄,杏仁,葛根,五味子,大黄,芒硝,水蛭,虻虫,豆豉,黄芩,旋复花,代赭石,桔梗,麦冬,麻仁,葶苈子,贝母,瓜蒂,赤石脂,禹馀精粮少阳人体质药:茯苓,石膏,知母,甘遂,黄连,栝楼实,栀子,黄柏,猪胆汁,猪苓,泽泻,赤小豆,滑石,补关苍术太阳人体质药:桃仁待定人尿,复方(9)044桂枝救逆汤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牡蛎五两熬龙骨四两蜀漆三两洗去腥(10)046桂甘龙牡汤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一两去皮甘草二两炙龙骨二两牡蛎二两熬(16)021大青龙汤:麻黄六两去节杏仁四十枚去皮尖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枚擘石膏如鸡子大碎(20)011桂二越一汤 (桂枝二越婢一汤):桂枝十八铢芍药十八铢甘草十八铢炙生姜一两大枣四枚擘麻黄十八铢石膏二十四铢碎绵裹(23)024麻杏甘石汤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黄四两去节杏仁五十枚去皮尖甘草二两炙石膏半斤碎绵裹(26)19葛根芩连汤 (葛根黄芩黄连汤) : 葛根半斤黄芩三两黄连三两甘草二两炙(29)010白虎加参汤 (白虎加人参汤): 白虎汤四味原量石膏一斤碎知母六两甘草二两炙粳米六合人参三两(30)112竹叶石膏汤:竹叶二把石膏一斤甘草一两炙半夏半升洗粳米半升麦门冬一升去心(34)042桃核承气汤:桃仁五十个去皮尖大黄四两芒硝二两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38)057十枣汤:大枣十枚芫花甘遂大戟各等分(39)090猪肤汤:猪肤一斤白蜜一升白粉五合(41)034栀子甘豉汤 (栀子甘草豉汤): 栀子十四个擘甘草二两炙香豉四合绵裹(42)035栀子姜豉汤(栀子生姜豉汤):栀子十四个擘生姜二两香豉四合绵裹(46)110枳实栀豉汤 (枳实栀子豉汤):枳实三枚炙栀子十四个擘豉一升绵裹 (附加法)(47)078茵陈蒿汤:茵陈蒿六两大黄二两去皮栀子十四枚擘(48)038小柴胡汤: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升洗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切木枣十二枚擘 (附加减法)(49)040大柴胡汤:柴胡半斤黄芩三两大黄二两 (从玉函金匮有大黄)芍药三两半夏半升洗枳实四枚炙生姜五两切大枣十二枚擘(50)041柴韨加硝汤 (柴胡加芒硝汤):柴胡二两十六铢黄芩一两芒硝六两人参一两半夏二十铢甘草一两炙生姜一两切大枣四枚擘(51)043柴胡加龙牡汤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柴胡四两茯苓一两半铅丹一两半牡蛎一两半熬黄芩一两半大黄二两龙骨一两半桂枝去皮人参各一两半半夏二合半洗生姜一两半切大枣六枚擘(52)054柴胡桂枝汤:柴胡四两黄芩一两半人参一两半半夏二合半洗甘草一两炙桂枝一两半去皮芍药一两半生姜一两半切大枣六枚擘(53)055柴胡桂乾汤 (柴胡桂枝乾姜汤):柴胡半斤栝楼根四两牡蛎二两熬黄苓三两桂枝三两乾姜二两甘草二两炙(55)059附子泻心汤:大黄二两黄芩一两黄连一两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别煎取汁(56)060生姜泻心汤:生姜四两切人参二两半夏半升洗甘草三两炙乾姜一两大枣十二枚擘黄连一两黄芩一两(57)061甘草泻心汤:甘草四两炙半夏半升洗乾姜三两大枣十二枚擘 (金匮千金外台俱有: 人参三两)黄连一两黄芩三两(58)056半夏泻心汤:半夏半升洗人参甘草炙乾姜各三两大枣十二枚擘黄连一两黄芩(59)104乾芩连参汤 (乾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乾姜三两人参三两黄芩三两黄连三两(88)072炙甘草汤:甘草四两炙阿胶二两人参二两桂枝三两生姜三两大枣三十枚 (清酒七升加水八升煮阿胶烊入药汁)生地一斤麦门冬半升麻仁半升(100)(02)111牡蛎泽泻散:牡蛎熬泽泻栝楼根各等分蜀漆煖水洗去腥各等分葶苈子熬商陆根熬海藻洗去咸各等分(100)(08)082麻黄连轺赤小豆汤:麻黄二两去节生梓白皮一升切杏仁四十个去皮尖连轺二两连翘根是赤小豆一升甘草二两炙生姜二两切大枣十二枚擘(100)(09)087黄连阿胶汤:黄连四两黄芩二两芍药二两鸡子黄二枚阿胶三两(100)(12)105白头翁汤:白头翁二两黄蘖三两黄连三两秦皮三两.(111)103麻黄升麻汤:麻黄二两半去节升麻一两一分黄芩十八铢天门冬六铢去心当归一两一分芍药六铢桂枝六铢去皮甘草六铢炙白术六铢乾姜六铢知母十八铢茯苓六铢石膏六铢碎绵裹萎蕤十八铢(90)100乌梅丸: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乾姜十两当归四两附子六两炮去皮蜀椒四两出汗桂枝六两去皮人参六两黄连十六两黄蘖六两 (蜜丸)辅料,苦酒,竹桶,饭,蜜复方总结:少阴人体质药:枳实,白蜜,白头翁,半夏,人参,甘草炙,乾姜,生姜,大枣,当归,芍药,桂枝,白术,附子,粳米,阿胶,清酒,鸡子黄,细辛,蜀椒,茵陈蒿太阴人体质药:龙骨,蜀漆,葛根,白粉,大黄,黄芩,芒硝,黄芩,麻黄,升麻,天门冬,生梓白皮,杏仁,麦门冬,麻仁,秦皮,蜀漆,葶苈子,商陆根,海藻,乌梅,香豉少阳人体质药:柴胡,铅丹,黄连,黄蘖,连轺,赤小豆,牡蛎,泽泻,栝楼根(天花粉),生地,石膏,知母,芫花,甘遂,大戟,茯苓,栀子,猪肤,竹叶太阳人体质药:桃仁,萎蕤(玉竹),米饭。
伤寒论方剂总结伤寒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由于其症状多样且复杂,治疗起来也较为困难。
在中医中,伤寒被视为是寒邪入侵人体,引起了体内寒热不和的病理变化。
为了对抗这种异常状态,中医师们总结出了不少有效的方剂,用以治疗伤寒。
本文将对伤寒论的方剂进行总结,以便于更好地了解伤寒的治疗方法。
在伤寒论中,最著名和最常用的方剂之一是桂枝汤。
桂枝汤是由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和大枣组成的,具有温通阳气、解表散寒的作用。
它被广泛应用于治疗伤寒的初期,特别是在表邪较重、病情较寒的情况下。
桂枝汤的应用不仅能缓解发热、恶寒和头痛等症状,还能促进汗出和阳气的恢复。
与桂枝汤类似,麻黄汤也是伤寒的常用方剂之一。
麻黄汤的组成成分包括麻黄、桂枝、杏仁和甘草,具有发汗、祛风寒、宣肺气的功效。
这方剂适用于伤寒病邪在阳明经脉,症状主要表现为高热不退、无汗、恶风寒等。
麻黄汤的应用能够打开阳明经脉,促进热邪排出,同时也能舒缓头痛、咳嗽等症状。
除了桂枝汤和麻黄汤外,伤寒论中还有一些其他方剂也非常有用。
例如,黄连汤是由黄连、黄芩、黄柏、黄芩和干姜等药物构成的,具有热清毒、凉血解毒的作用。
这方剂适用于伤寒病邪进一步侵犯脾胃,出现口干苔黄、大便秘结等症状。
另外,法半夏汤和犀角地黄汤也是常用方剂,分别适用于伤寒病邪伤及胃肠和伤及阴血的情况。
当然,在治疗伤寒时,方剂的运用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除了使用单一的方剂,中医师们还常常根据病情的变化来进行联合使用。
例如,当患者病情不断加重,体温持续升高时,医师可能会在桂枝汤中加入黄连等药物,强化其解毒效果。
同样地,如果患者出现心悸、失眠等神经系统症状,医师可能会联合使用柴胡汤或桂枝加葛根汤,以调和气血、平肝安神。
总结起来,伤寒论方剂提供了丰富的治疗伤寒的方法。
桂枝汤、麻黄汤等方剂被广泛应用于伤寒的初期,能够解表散寒、发汗解热。
而黄连汤、法半夏汤等方剂则适用于伤寒病邪进一步侵犯脏腑,解毒、凉血。
在治疗伤寒时,方剂的组合使用和调整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伤寒论》中,针对不同部位的湿气,提出了相应的去湿方剂。
以下是部分去湿的方子:
1.湿在皮肤:麻黄加术汤,用于治疗皮肤病症。
2.湿兼表证:桂枝附子汤,对应症状为舌苔白厚身沉。
3.湿在肌肉:麻杏薏甘汤,用于治疗皮肤干燥及关节病。
4.湿在关节:甘草附子汤,用于治疗关节病痛。
5.湿在血脉:防己黄芪汤,用于治疗肥胖症。
6.湿在中焦:白术附子汤(大便坚)和桂枝附子加术去桂汤(大便溏)。
7.湿在肺:小青龙汤,对应症状为肺寒。
8.湿在脾:白术茯苓厚朴汤,对应症状为中满。
9.湿在胃:理中丸,对应症状为泄泻。
10.湿在肾:五芩散,对应症状为淋漓。
此外,《伤寒杂病论》中也提到了一些去湿的方子,如苓桂术甘汤、五苓散、桂枝茯苓白术细辛汤等。
请注意,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咨询专业医生。
伤寒论方剂整理《伤寒论》是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的中医经典著作,其中记载了众多行之有效的方剂。
这些方剂历经千年的实践检验,至今仍在中医临床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下面,我们就对《伤寒论》中的部分方剂进行整理。
首先是麻黄汤,它由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组成。
麻黄汤主要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患者表现为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疼、腰痛、骨节疼痛、喘等症状。
方中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为君药;桂枝解肌发表,温通经脉,助麻黄发汗,为臣药;杏仁降利肺气,与麻黄相伍,一宣一降,以恢复肺气之宣降,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桂枝汤由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组成。
适用于外感风寒表虚证,症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等。
桂枝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为君药;芍药敛阴和营,为臣药;生姜助桂枝解肌,又能暖胃止呕;大枣益气补中,滋脾生津;甘草调和诸药。
桂枝汤的精妙之处在于调和营卫,使人体的阴阳平衡得以恢复。
小青龙汤由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甘草、桂枝、五味子、半夏组成。
用于外寒里饮证,表现为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而稀、舌苔白滑、脉浮等。
方中麻黄、桂枝解表散寒,宣肺平喘;干姜、细辛温肺化饮,兼助麻桂解表;五味子敛肺止咳,芍药和营养血,半夏燥湿化痰,降逆和胃;甘草调和诸药。
大青龙汤由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生姜、大枣、石膏组成。
主治外感风寒,兼有里热证,表现为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等。
此方剂在麻黄汤的基础上加入石膏,以清里热,麻黄用量较大,意在发汗解表,散郁热。
白虎汤由石膏、知母、甘草、粳米组成。
用于阳明气分热盛证,症见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等。
石膏清热泻火,知母滋阴润燥,甘草、粳米和中养胃,以防石膏、知母大寒伤胃。
承气汤类方剂包括大承气汤、小承气汤和调胃承气汤。
大承气汤由大黄、厚朴、枳实、芒硝组成,用于阳明腑实证,症见潮热谵语、手足濈然汗出、腹满痛、大便不通等。
小承气汤由大黄、厚朴、枳实组成,主治阳明腑实轻证。
伤寒论方剂整理伤寒论是中医学的重要经典之一,它记录了伤寒病的症状、成因和治疗方法。
在这部著作中,方剂的整理和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就来聊聊伤寒论中的方剂,看看它们是如何帮助患者恢复健康的。
一、伤寒病的特点1.1 症状多样伤寒病是一种由外感风寒或热邪引起的疾病,症状非常复杂。
最常见的表现有发热、头痛、身体酸痛等。
这些症状往往会随天气变化而加重,尤其是在阴雨天气时,患者常常感到浑身无力、食欲不振,甚至会伴有恶心和呕吐。
1.2 成因分析造成伤寒病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外部气候的变化、饮食不当和个体的体质差异等。
例如,夏天的高温天气,或者是秋冬季节的寒冷空气,都可能成为诱发因素。
同时,平时饮食不规律、情绪不稳定,也会增加患病的风险。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意这些因素,以减少伤寒病的发生。
二、方剂的种类与应用2.1 解表类方剂伤寒论中的解表类方剂,如桂枝汤和麻黄汤,主要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引起的疾病。
桂枝汤的组成包括桂枝、白芍、生姜、大枣和甘草。
这些药材结合在一起,能够有效地解表散寒,缓解身体的不适。
麻黄汤则更适合于发热和咳嗽明显的患者,其主要成分麻黄、桂枝、杏仁和甘草,能够快速缓解呼吸道症状。
2.2 清热类方剂对于热邪引起的伤寒病,清热类方剂如银翘散和桔梗汤就显得尤为重要。
银翘散能够清热解毒,适用于发热、咽痛、头痛等症状明显的患者。
它的配方中有金银花和连翘等药材,这些都具有很好的清热效果。
桔梗汤则更注重于缓解咳嗽和咽痛,常用于热性病的治疗。
2.3 调和类方剂调和类方剂在伤寒论中也占据重要地位,比如小柴胡汤。
这种方剂适合于阳虚或阴虚的患者,能够起到调和脏腑、疏肝解郁的作用。
其主要成分柴胡、黄芩、姜、枣等,既可以增强免疫力,又能缓解患者的精神压力。
三、方剂的现代应用与发展3.1 临床实践现代医学越来越重视中医方剂的应用,许多医院已将伤寒论中的方剂与西医结合进行临床治疗。
通过对症下药,患者的恢复速度大大加快,治愈率也有所提高。
《伤寒论》113方——半夏散及汤《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巨著,由东汉末年医学家张仲景所著。
其中的113方——半夏散及汤,是一种常用于治疗伤寒的方剂。
本文将介绍半夏散及汤的药物组成、适应症、用法用量以及临床应用效果等方面的内容。
一、药物组成半夏散及汤的主要成分有半夏、生姜、干姜和法半夏。
其中,半夏为本方的主要药物,其性质为苦、辛、寒,具有止呕、降逆的作用。
生姜和干姜则可以温中散寒,除湿温肺,助半夏的功效。
法半夏是经过砂盐法处理的半夏,具有温中降逆的功效。
二、适应症半夏散及汤适用于治疗伤寒的初起或表现为烦躁不安、恶心呕吐、胸腹胀满等症状的患者。
此外,对于湿热型的伤寒,如口渴、舌苔厚腻、尿赤等症状,半夏散及汤也具有一定的疗效。
三、用法用量半夏散的用法是将半夏、生姜、干姜、法半夏按照一定的比例配伍,研磨至细末,每次3-5克,一日2-3次。
而半夏汤则需要将半夏、生姜、干姜、法半夏煎煮后,去渣取汁,每次10-15毫升,一日2-3次。
四、临床应用效果半夏散及汤作为治疗伤寒的方剂,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经过临床观察,该方剂能够有效地缓解患者症状,恢复正常的生活状态。
尤其对于伴有恶心呕吐、胸腹胀满等症状的伤寒患者,半夏散及汤可以迅速起到镇静胃肠、降逆止呕的作用,使患者感到舒适。
此外,半夏散及汤在治疗湿热型伤寒方面也表现出良好的疗效。
湿热型伤寒以口渴、舌苔厚腻、尿赤等症状为主,患者体内湿热蕴结,气滞不畅。
半夏散及汤具有温中降逆、燥湿除湿的作用,有助于患者的康复。
在使用半夏散及汤时,需要严格控制用量,避免剂量过大引起不良反应。
对于患者个体差异较大、病情严重、体质虚弱的患者,要慎重考虑剂量和使用方式。
总结而言,伤寒论113方——半夏散及汤是一种应用广泛、临床疗效良好的方剂。
它由半夏、生姜、干姜、法半夏组成,用于治疗伤寒的早期症状以及湿热型伤寒。
在使用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用量,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疗效。
但需要注意的是,半夏散及汤并非适用于所有的伤寒患者,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和调配。
伤寒论方药歌诀(附清代名医陈修园《长沙方歌括》)伤寒是一种传染性疾病,其症状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而伤寒论则是我国古代医学最具代表性的经典之一,为治疗伤寒病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药方依据。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学习伤寒方药,清代名医陈修园创作了《长沙方歌括》,将伤寒方药制剂以歌曲的形式进行了总结和归纳。
下面将分章节介绍《长沙方歌括》中的方药歌诀。
第一章:“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发汗解表热当传。
卫分抑郁痛特克,其形成的是啊赛恩。
有些症状发汗剂,可解郁热化卫罡。
如多汗浑身没力气,头身体烦躁是不堪。
第二章:“麻黄杏仁细辛汤”麻黄、杏仁和细辛,汤剂是解卫表药。
咳嗽多痰烦厌风,汤中配湿热风邪。
不过表证发汗适,但少阳、阳明闹分界。
便溏痰喘属厌风痰,发虚冷汗患血结。
第三章:“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石膏汤”麻黄与桂枝甘草汤,杏仁石膏结方量。
解表发热助和津,寒凉咳嗽多舌腭肿。
或是两手心热汗还涌,夏日衣多遇郁悒。
若不咳嗽心前寒痛,虎丘山上感湿气。
第四章:“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麻黄汤、杏仁草石膏,治邪传袭解表尤。
咳嗽久痰症特辟,壮阳玉溪麻辣客。
面有心虚恶寒意,恍恍若有不清楚。
取刺法透症非多者,拉不尽而呕清汤陈。
第五章:“麻黄附柏枳籽细辛生姜石膏汤”伤寒患者出汗退血,仍有邪热损卫气。
可用麻黄附柏枳籽,细辛石膏草凉气。
发热口渴烦闷重,再加上泻温阳气。
头热项僵腰背损缺,呷喷壶中发冷液。
第六章:“黄连汤”黄连四两于汤甑,已刻细漫姜汁龙。
解卫清气龙胆汁,解毒逐风进行功。
两胆、小肠、心和三焦,勿令青黑成热胞。
若有黄胆色黄常苦,急切治疗须救扶。
第七章:“大建中汤”大建中汤方之要,大黄二两细辛少。
解血卫分郁热力,有利于通便小腹疼。
三焦热结所迁怀,核桃干皮烧为火。
急心烦不离卧静,肓上虚的输人为饵。
第八章:“牛黄清毒汤”牛黄清毒方汤名,排脓、尿血龙蛇光。
疖出癌症恶之粟,熊胆胆汁合甲黄。
白鱼二两法千一,驱寒疫疡急痛点。
少阳泻利神舜得力,鹤顶红珠水二预约。
伤寒论作为中医经典之一,在中医领域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其中,关于止泻的方剂更是备受关注。
本文将介绍几种伤寒论中的止泻方剂。
第一段: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芍药汤是伤寒论中亦有名的治疗泻痢方剂。
该汤以桂枝为主要药物,同时含有芍药、生姜、大枣等多种草药。
该方剂具有温阳宣通的作用,能够有效地调节人体的内部环境,使得肠胃着凉引起的腹泻得到有效地治疗。
第二段:阿胶泥苦参汤阿胶泥苦参汤是另一种比较常见的治疗泻痢的方剂。
该汤主要由阿胶、苦参、黄连、黄芩、半夏等药品构成。
其中阿胶具有止血、润肠的作用,苦参、黄连、黄芩则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半夏则可以调节人体的消化系统,使其恢复正常。
第三段:炙甘草汤炙甘草汤是一种特殊的方剂,它主要由炙甘草、生姜、大枣、泻痢止痛散等草药配制而成。
感冒引起的腹泻、食物过敏引起的腹泻等情况下,建议可以采用炙甘草汤进行治疗。
第四段:柿蒂散柿蒂散是伤寒论中另一种常用的止泻方剂。
该方剂主要由柿蒂、木香、白术、茯苓等草药构成。
它对治疗慢性腹泻、对于虚弱的体质有很好的调节作用。
第五段:茯苓泻心汤茯苓泻心汤是建立在五行学说的基础之上的一种方剂。
该汤以茯苓为主要草药,同时含有人参、白术、泽泻等多种配药。
它具有很好的调畅水道、治疗消化系统失调的功效。
总结:以上介绍的伤寒论中的止泻方剂,都是在临床实践中经过多次验证、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治疗效果的。
然而,这些方剂并不是万能的,对于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泻痢都需要进行个体化调节,才能够取得最好的治疗效果。
因此,在采用这些方剂的时候,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选用。
伤寒论:重要方剂总结提炼!一、太阳病(一)提纲1、太阳病: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2、太阳中风证: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2)3、太阳伤寒证: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3)4、太阳温病: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6)(二)太阳病本证1、桂枝汤证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病机:风邪袭表,卫强营弱,营卫失调治则:解肌祛风,调和营卫组成: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服法:服已须臾,啜热稀粥,遍身絷絷微似有汗者益佳。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
适应证:1)头痛,发热,汗出,恶风2)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3)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4)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5)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
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6)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2、麻黄汤证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5)病机: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治则: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组成: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煎服:先煮麻黄。
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3、大青龙汤证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服之则厥逆,筋惕肉?,此为逆也。
(38)病机:太阳伤寒兼里热证治法:辛温解表,内清郁热组成: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生姜大枣石膏煎服:先煮麻黄。
取微似汗。
4、小青龙汤证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40)病机:太阳伤寒兼里停水饮证治法:辛温解表,温化水饮,表里双解组成: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甘草桂枝五味子半夏(三)太阳病变证1、坏病的处理原则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伤寒论全部方剂
(1)十枣汤
芫花(熬)、甘遂、大戟,等分。上各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
纳药末。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温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
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
(2)三物白散
桔梗三分 巴豆一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贝母三分,右三味为散,内巴豆,更于臼中
杵之,以白饮和服。强人半钱匕,羸者减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进热粥一
杯;利过不止,进冷粥一杯。
(3)干姜附子汤
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切八片,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4)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各三两,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5)土瓜根汁方
应是土瓜根汁灌肠导泻(未写明详细用法)。
(6)大承气汤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枳实五枚,炙,芒消三合,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
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消,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
得下,余勿服。
(7)大柴胡汤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芍药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生姜五两,切 枳实四枚,炙,大枣十二枚,
擘,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一方加大黄二两,
若不加,恐不为大柴胡汤。
(8)大青龙汤
麻黄六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 生姜三两,切大枣十
枚,擘 石膏如鸡子大,碎右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
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
多亡阳,遂(一作逆)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9)大陷胸汤
大黄六两,去皮 芒消一升 甘遂一钱匕,右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内
芒消,煮一两沸,内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10)大陷胸丸
大黄半斤 葶苈子半升,熬 芒硝半升 杏仁半升,去皮尖,熬黑,右四味,捣筛二味,内
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弹丸一枚,别捣甘遂末一钱匕、白蜜二合、水二升,煮
取一升,温顿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为效。
(11)大黄黄连泻心汤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右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
(12)小青龙汤
麻黄去节 芍药 细辛 干姜 甘草炙 桂枝各三两,去皮 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洗,右八味,
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13)小柴胡汤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甘草,炙 生姜各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右
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14)小承气汤
大黄四两,洒洗 厚朴二两,去皮,炙 积实大者,炙,三枚,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
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汤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15)小建中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