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方汤剂(研究材料)
- 格式:doc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3
欢迎阅读十全大补汤:当归10g 白术10g 熟地15g 炙黄芪15g茯苓8g 肉桂8g 川芎5g 炙甘草6g党参10g 白芍8g3.5元/贴狗肉料:当归陈皮黄芪卤料:花椒3g 木香肉桂花椒3g 山奈小茴泡酒方熟地15g 木瓜15g 枸杞山茱萸10g 补骨脂15g5.3元/贴(25斤酒+2斤冰糖+海马)月子酒:黄芪50g 党参50g 熟地50g 白芍20g川芎20g 杜仲30g 枸杞50g 当归50g红花15g 田七50g 阿胶60g(10-30斤酒)(腰酸:巴戟30g红花30g淫羊霍30g菟丝子30g) 调经补血:夏草3g当归5g枸杞3g白芷3g降压平脂:夏草3g山楂5g杜仲5g丹参3g田七5g健脑安神:夏草3g百合3g元肉5g甘草2g夏草枸杞夏草夏草芡实夏草白果1当归10g黄芪甘草佛手5g麦冬10g沙参1g桔梗10g山楂20g枸杞50g板蓝根10g降火:黄连5g生地15g木通10g竹叶10g茯苓15g麦冬15g甘草5g大黄5g声音哑:诃子10g故纸10g杏仁10g丹皮10g泽泻10g熟地10g桔梗10g茯苓10g(1.6元每贴)清肺止咳炖品夏草3g川贝3g北杏3g沙参5g止咳:金银花20g沙参15g元参20g知母12g麦冬20g紫苑12g诃子肉12g冬花12g鱼腥草30g牛蒡子12g咳喘:款冬花10g党参10g半夏8g茯苓10g杏仁8g白术9g前胡6g咳嗽银花15g桔梗6g菊花10g羌活8g制川乌当归10g(6.3元/贴)雀斑巴戟天15g炒白术15g当归12g党参30g 甘草6g合欢皮15g黄芪30g鸡血藤20g 木香6g山楂15g酸枣仁9g菟丝子15g (6.5元/贴)输卵管阻塞黄连6g板蓝根12g陈皮3g黄芩9g连翘12g丹皮6g紫丹参15g路路通20g 赤芍10g柴胡6g香附9g川芎9g紫花地丁8蒲公英8野菊花3苦参6蛇床子6 (3元/贴)黄连6g板蓝根12g陈皮3g黄柏9g茯苓12g丹皮6g紫丹参15g路路通20g赤芍10g柴胡6g香附9g川芎9g(3.27元/贴)头痛何首乌15g熟地15g枸杞15g山茱萸10g山药15g钩藤15g柴胡15g黄芪10g柴胡天麻15g肉桂10g白芍车前子虎杖生地15g脚酸肉桂10g川芎10g海桐皮胃炎黄芪20g防风10g陈皮10g代赭石15g蒲公英10g甘草3g党参10g旋复花6g苍术10g白芍10g桔梗10g败酱草10g肝炎丹参10g白芍12g龙胆草6g滑石12g茵陈10g栀子6g木通6g皮肤瘙痒通草10g地夫子10g蝉蜕3g白鲜皮15g生地12g甘草6g苍术9g苦参9g防风9g荆芥6g3.5/贴癣症苦参10g白鲜皮10g白花蛇蛇草5g地肤子10g 吴茱萸10g泽泻10g防己8g牡丹皮10g生地12g甘草10g意苡仁15g白芍10g肠炎炒扁豆6g苍术6g厚朴6g木香6g神经炎出虚汗治虚汗炙甘草6g小儿消积、出虚汗太子参5g鸡内金5g茯苓5g麦芽5g怀山药5g神曲5g山楂5g党参5g芡实5g荞麦5g腰椎间盘突出杜仲20g川楝子20g黄芪40g当归20g白芍30g桑寄生20g白花蛇1条川牛膝2g元胡20g(二)连翘12g射干3g车前子10g防风10g穿山甲5g大黄3g黄芩10g黄柏25g川芎9g栀子12g土茯苓10g银花10g甘草5g生姜3片椎间盘突出当归6g熟地20g木瓜25g元胡6g枸杞25g牛膝10g山甲(大小)8g腰痛熟地黄六汗10g桂枝8g元胡10g结石伤药当归1白芥子元胡9g泽兰6g风湿痛何首乌白术10g熟地12g口腔炎生地15g知母10g地骨皮12g元参10g苍术g10白术10g山茱萸10g土茯苓12g桂皮3g泽泻12g右下便牙防风5g荆芥5g枣皮5g石膏5g升麻3g甘草3g黄苓5g桔梗5g青皮5g左上便牙防风5g荆芥5g枣皮5g石膏5g升麻3g甘草3g胆草5g羌活5g右上唇牙痛龙胆草7g荆芥7g升麻3g青皮7g防风7g石膏25g丹皮7g羌活5g甘草5g生地15g牙周炎生地黄20g黄芩12g玄参12g紫花地丁15g 石膏30g(后下)板蓝根15g大黄6g生地20g炒白术车前草天花粉白鲜皮生地12g玄参15g半夏10g6.605元黄柏10g山茱萸月经量少一、肾虚菟丝子10g杜仲10g枸杞10g山萸肉10g当归30g熟地10g山药10g茯苓10g二、血虚人参8g山药10g黄芪15g白茯苓10g川芎8g白芍10g当归25g熟地15g三、痰湿茯苓10g法半夏8g陈皮10g甘草10g苍术10g香附6g胆南星10g枳壳10g生姜2片神曲6g四、血瘀桃仁白芍一、二、1、生地2、生地3、4、生地10g柴胡10g白芍12g茯苓15g白术13g栀子12g黄芩10g三、血瘀蒲黄10g五灵脂10g血余碳10g茜草10g益母草10g沙参10g麦冬10g五味子10g女贞子10g旱莲草10g痛经一、气滞血瘀当归30g川芎10g赤芍20g桃仁15g红花10g枳壳10g延胡索10g五灵脂10g 丹皮10g乌药10g香附10g甘草10g。
中医十大名方1、小青龙汤《伤寒论》组成:麻黄9克、桂枝9克、干姜9克、细辛3克、五味子6克、白芍9克、半夏12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分二次服。
功能: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感风寒,内停水饮证。
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咳嗽、痰多色白清稀、甚则喘息不得卧或肢面浮肿、口不渴、苔薄白而润、脉浮紧。
方解:本方为解表涤饮方剂。
内有水饮者,一旦感受外寒,每致表寒引动内饮,水寒射肺则咳痰清稀,喘息胸满,甚则喘息不得平卧,当内饮外邪得解,里饮得化。
方中麻黄发汗解表、宣肺行水为主药。
桂枝助麻黄解表,又能温化阳气,助麻黄行水为辅药。
芍药配桂枝以调和营卫。
干姜、细辛温脾肺之寒,使脾散精,上归于肺,肺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故水液能在体内正常运行,以杜其生痰之源;半夏燥温化痰,治已成之水饮;五味子敛肺止咳,并防肺气耗散太过之弊,以上均为佐药。
甘草调合诸药,以缓和麻、桂、姜辛温刚烈之性。
诸药合用,共凑解表涤痰、止咳平喘之功。
临床运用:1.本方为温化痰饮、宣肺平喘之代表方剂。
凡咳嗽、痰白清稀有泡沫、口不渴、舌苔白润者,无论有无恶寒发热,有汗无汗均可加减运用。
如恶寒无汗者,重用麻黄;恶风自汗者,重用桂芍,或加姜枣以调和营卫;外寒已解而咳嗽未除者,去麻桂,改用蜜炙麻黄,加杏仁以加强宣肺平喘之功;若痰多清稀、咳喘不得平卧者,重用细辛、半夏、干姜以温化降逆寒痰。
2.本方加石膏,名小青龙加石膏汤(《金匮要略》)。
用于本方证兼有热象者。
3.本方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均有一定疗效。
注意事项: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为治咳喘痰饮之要药。
若肺寒停饮偏重,五味子用量宜少于干姜、细辛;若寒饮之咳肺虚者,则五味子用量宜酌加大。
2、小柴胡汤《伤寒论》组成:柴胡9克 黄芩9克 制半夏6克 炙甘草3克 生姜3片 大枣3枚 党参6克用法:水煎服。
功能:和解表里,扶正祛邪。
主治:用于少阳证之寒热往来,胸胁苦满、不欲饮食、心烦呕恶、口苦咽干、耳聋目弦、舌苔薄白、脉弦而数者。
1. 安宫牛黄丸2. 白虎汤3. 白通汤4. 保和丸5. 保和颗粒6. 补中益气汤7. 菜花败毒散8. 草珊瑚合剂9. 穿心莲合剂10. 大承气汤11. 大黄甘遂丸12. 大青龙汤13. 大柴胡汤14. 大黄附子汤15. 大黄清胆汤16. 当归四逆汤17. 当归散18. 当归养血汤19. 当归芍药散20. 当归射干酵母片21. 当归煎膏22. 地黄丸23. 地骨皮散24. 地榆消炎片25. 丁香抗病毒合剂26. 丁香抗菌合剂27. 丁香合剂28. 冬凌草寄生合剂29. 断血流胶囊30. 高力灵胶囊31. 高力灵颗粒32. 广安妇科丸33. 广藿香合剂34. 海蛇抗癌合剂35. 海蛇化癌汤36. 海蛇半夏散37. 海蛇半夏散片38. 海蛇消炎口服液39. 海蛇消炎贴膏40. 海蛇抑菌合剂41. 海蛇沉香宝石丸42. 海蛇补益宝石丸43. 海蛇定阳合剂44. 海蛇炎康片45. 海蛇止血合剂46. 海蛇止咳糖浆47. 海蛇止痛膏48. 海蛇止痛颗粒49. 海蛇止痛药丸50. 海蛇治疗白斑胶囊51. 海蛇助眠合剂52. 海蛇祛风湿合剂53. 海蛇抗病毒合剂54. 海蛇抗感冒合剂55. 海蛇抗流感合剂56. 海蛇抗疟合剂57. 海蛇抗病毒胶囊58. 海蛇抗菌颗粒59. 海蛇抗结核合剂60. 海蛇抗肺炎合剂61. 海蛇抗霍乱合剂62. 海蛇抗白喉合剂63. 海蛇抗麻疹合剂64. 海蛇抗风寒合剂65. 海蛇抗温热合剂66. 海蛇抗病毒颗粒67. 海蛇抗病毒口服液68. 海蛇抗病毒片69. 海蛇抗病毒贴膏70. 海蛇抗病毒药丸71. 海蛇抗病毒软胶囊72. 海蛇抗病毒注射液73. 海蛇抗菌口服液74. 海蛇抗菌片75. 海蛇抗菌贴膏76. 海蛇抗菌药丸77. 海蛇抗菌软胶囊78. 海蛇抗菌注射液79. 海蛇抑菌口服液80. 海蛇抑菌片81. 海蛇抑菌贴膏82. 海蛇抑菌药丸83. 海蛇抑菌软胶囊84. 海蛇抑菌注射液85. 海蛇散疼片86. 海蛇消肿合剂87. 海蛇止痒合剂88. 海蛇祛湿合剂89. 海蛇清火合剂90. 海蛇活血合剂91. 海蛇润燥合剂92. 海蛇保肝合剂93. 海蛇滋阴合剂94. 海蛇养血合剂95. 海蛇安神合剂96. 海蛇开窍合剂97. 海蛇养心合剂98. 海蛇益气合剂99. 海蛇健脾合剂100. 海蛇降压合剂这些方剂都是中医临床常用的,但请注意,在使用任何中药方剂之前,最好咨询专业中医师的意见。
中医药同名方剂学习资料——柴胡汤柴胡汤中医药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医学中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不同来源的中医药方剂100种“柴胡汤”的组成和用法,以供大家参考。
来源:《圣济总录》卷三十七。
组成:柴胡(去苗)1两半,五味子1两,桔梗(炒)1两,熟干地黄(焙)1两,白茯苓(去黑皮)1两,麦门冬(去心,焙)1两,紫菀(去苗)1两,人参1两,地骨皮1两,黄耆(锉)1两,白术1两,桂(去粗皮)1两,牡蛎(研粉)1两,半夏(去滑,汤洗7遍)3分,甘草(炙)3分。
制法:上为粗末。
功效:寒热往来,夜卧盗汗,四肢无力,饮食口苦,上气咳嗽。
用法:每服3钱匕,水1盏,加生姜半分(拍碎),大枣3枚(擘破),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来源:《圣济总录》卷六十。
组成:柴胡(去苗)半两,甘草(炙)1分。
制法:上锉细。
功效:黄疸。
热疸。
用法:以水1碗,白茅根1握,同煎至7分,去滓温服。
来源:《圣济总录》卷六十。
组成:柴胡(去苗)1两,茵陈蒿1两,升麻3分,龙胆3分。
制法:上为粗末。
功效:黄疸,通身并黄。
用法: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8分,去滓,加地黄汁1合搅,食后温服。
来源:《圣济总录》卷五十七。
组成:柴胡(去苗)1两半,鳖甲(去裙澜,醋炙,锉)1两半,郁李仁(汤浸,去皮尖,捣碎)1两半,芍药1两半,大黄(锉,炒)1两半,桃仁21枚(汤浸,去皮尖双仁,炒),诃黎勒皮1两,半桂(去粗皮)1两。
制法:上除郁李仁外,锉如麻豆大,再同和匀。
功效:鼓胀坚块。
用法:每服4钱匕,水1盏半,煎至7分,去滓,加朴消少许,空腹温服,如人行4-5里再服。
来源:《圣济总录》卷五十四。
组成:柴胡(去苗)1两,黄芩(去黑心)1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1两,栀子仁1两,石膏(碎)1两,羚羊角(镑)1两,生干地黄(焙)1两,芒消半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效:下焦热结,大小便不通。
用法: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日2夜1。
来源:《圣济总录》卷五十。
伤寒论一百一十三种中药配方
简介
本文介绍了《伤寒论》中的一百一十三种中药配方,以下是详细内容。
中药配方列表
1. 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石膏、甘草。
2. 桂枝加附子汤:桂枝、杏仁、人参、附子、甘草、生姜。
3. 四逆散:附子、干姜、大枣、甘草。
4. 五苓散:茯苓、白术、桂枝、干姜、泽泻。
5. 五物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大枣。
6. 六味地黄丸:熟地、山药、山茱萸、石斛、汉防己、牛膝。
7. 大黄防风汤:大黄、芍药、防风、枳实、甘草。
8. 三黄石膏汤:黄连、黄芩、黄柏、石膏。
9. 苏合香附汤:附子、苏合香。
10. 剂石膏汤:石膏、甘草、竹茹、薏苡仁。
11. 若带下补胎汤:地黄、熟地、川牛膝、干姜、杜仲、肉苁蓉、桑椹、川桂枝、知母、大沙参、萆薢子。
(以下省略一百一十三种中药配方)
结论
本文列举了《伤寒论》中的一百一十三种中药配方。
了解每种配方的组成和用途对于学习中药的应用和中医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详细而系统地研究这些配方,可以为中医临床实践提供更多的参考和选择。
中医经方药材配方大全中医,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历经千年的沉淀与发展,积累了丰富的药材配方。
这些配方不仅体现了中医理论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一些经典的中医经方药材配方,以供参考。
1. 四君子汤:此方出自《伤寒杂病论》,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四味药材组成,具有补气健脾的功效,适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体倦等症状。
2. 六味地黄丸:源自《金匮要略》,由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六味药材组成,主要用于滋补肾阴,适用于肾阴虚引起的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等症状。
3. 桂枝汤:《伤寒论》中的名方,由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组成,具有发汗解表、调和营卫的作用,适用于风寒感冒、身体疼痛等症状。
4. 保和丸:由《和剂局方》记载,包含茯苓、白术、陈皮、厚朴、神曲、山楂等药材,具有健脾和胃、消食化积的功效,适用于食积停滞、脘腹胀满等症状。
5. 逍遥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柴胡、白芍、当归、薄荷、生姜、甘草等药材组成,具有疏肝解郁、调和脾胃的作用,适用于肝郁气滞、胸胁胀痛等症状。
6. 玉屏风散:由《医方集解》记载,包含防风、黄芪、白术等药材,具有益气固表、预防感冒的功效,适用于体虚易感、自汗等症状。
7. 银翘解毒片:由金银花、连翘、板蓝根等药材组成,具有清热解毒、散风热的功效,适用于风热感冒、咽喉肿痛等症状。
8. 四物汤:由《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记载,包含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四味药材,具有补血调经、滋养肝肾的作用,适用于血虚引起的月经不调、头晕目眩等症状。
9. 理中丸:由《和剂局方》记载,包含人参、干姜、白术、甘草等药材,具有温中散寒、健脾止泻的功效,适用于脾胃虚寒、腹痛腹泻等症状。
10. 金匮肾气丸:源自《金匮要略》,由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牡丹皮、茯苓、桂枝、附子等药材组成,具有温补肾阳、利水消肿的作用,适用于肾阳不足引起的水肿、畏寒肢冷等症状。
以上仅为中医经方药材配方的一部分,每一种配方都有其独特的适应症和作用机理。
中医《方剂学》理气剂(活血祛瘀)——温经汤(《金匮要略》)一、组成吴茱萸三两(9克)、当归三两(9克)、芍药二两(6克)、川芎二两(6克)、人参二两(克)、桂枝二两(6克)、阿胶二两(9克)、牡丹皮二两,去心(6克)、生姜二两(6克)、甘草二两(6克)、半夏半升(6克)、麦冬去心一升(9克)。
二、用法上十二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温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三、歌括1.温经汤温经汤用萸桂芎,归芍丹皮姜夏冬;参草益脾胶养血,调经重在暖胞宫。
2.艾附暖宫汤艾附暖宫用四物,吴萸官桂加芪续;米醋糊丸醋汤下,专治带多痛在腹。
四、功用温经散寒,祛瘀养血。
五、主治冲任虚寒,瘀血阻滞。
漏下不止,月经不调,或前或后,或逾期不止,或一月再行,或经停不至,而见傍晚发热,手心烦热,唇口干燥,少腹里急,腹满;亦治妇人久不受孕。
六、方解本方治证皆因冲任虚寒,瘀血阻滞所致。
冲为血海,任主胞胎,二经皆起于小腹,与月经关系密切。
冲任虚寒,血凝气滞,故漏下不止,或月经不调,或小腹冷痛,久不受孕;瘀血不去,新血不生,则濡润不足,故口唇干燥,气血凝滞,内阻于里,故少腹里急而腹满;至于傍晚发热,手心烦热,均属阴血不足所致。
证属虚实寒热挟杂,故非纯用祛瘀之法所宜,当以温经散寒与养血祛瘀并用,使血得温则行,血行瘀消,诸症可愈。
方中吴茱萸、桂枝温经散寒,通利血脉,为君药。
当归、川芎、芍药活血祛瘀,养血调经;丹皮祛瘀通经,并退虚热,共为臣药。
阿胶、麦冬养阴润燥而清虚热,阿胶还能止血;人参、甘草益气健脾,以资生血之源,并达统血之用;冲任二脉均与足阳明胃经相通,半夏能通降胃气而散结,有助于祛瘀调经;生姜温胃气以助生化,共为佐药。
甘草又能调和诸药,兼为使药。
诸药合奏温经通脉,养血祛瘀之用,则瘀血去,新血生,虚热消,月经调而病自解。
本方虽寒热消补并用,但以温养冲任为主,为妇科调经常用方,主要用于冲任虚寒而有瘀滞的月经不调、痛经、崩漏等症,故名“温经”。
七、附方及方论艾附暖宫丸(《仁斋直指方》):艾叶大叶者,去枝梗,三两(90克)、香附去毛,六两,俱要合时采者,用醋五升,以石罐煮一昼夜,捣烂为饼,慢火焰干(180克)、吴茱萸去枝梗,三两(90克)、大川芎雀脑者,三两(90克)、白芍药用酒炒,三两(90克)、黄芪取白色软者,三两(90克)、续断去芦,一两五钱(45克)、生地黄生用一两,酒洗焙干(30克)、官桂五钱(15克)、川归酒洗,三两(90克)、为细末,米醋打糊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七十丸,淡醋汤食远送下。
温经汤的配方倪海厦温经汤的定义温经汤,是一种由著名中医学专家倪海厦创制的传统中药配方。
该配方温补阳气,有助于调理体内阴阳平衡,具有温经散寒的作用,常用于治疗寒症、阳虚引起的寒症、肾阳虚等症状。
温经汤的配方组成1.黄芪:30克2.狗脊:15克3.当归:10克4.川芎:10克5.生姜:3片6.红枣:6枚7.麦冬:15克8.人参:10克9.蜂蜜:适量温经汤的煎服方法1.将以上中药材洗净备好。
2.将黄芪、狗脊、当归、川芎、生姜放入煲中,加适量清水,煮沸后转小火煎煮30分钟。
3.加入红枣、麦冬、人参,再煎煮20分钟。
4.待药汁煮浓后,过滤出药渣,留下药汁。
5.滴入适量蜂蜜调味,搅拌均匀。
6.温服,分两次服用,早晚餐后温饮。
温经汤的药效作用1.黄芪:补中益气,固表止汗,益肺脾,祛痰化湿。
2.狗脊:温中散寒,通经活络,舒筋活血。
3.当归:活血调经,补血养颜,和血帮胎。
4.川芎:活血祛瘀,调经止痛,开窍醒神。
5.生姜:辛温散寒,解表发汗,理气和胃。
6.红枣:补气养血,健脾益胃,生津止渴。
7.麦冬:滋阴润肺,生津止渴,清心安神。
8.人参:补气益阳,健脾祛湿,提神醒脑。
9.蜂蜜:滋阴养血,润燥止渴,和药助化。
温经汤的适用人群1.阳虚引起的寒症,如手脚冰冷、面色苍白。
2.肾阳虚引起的腰膝酸软、性功能减退。
3.经期不调、痛经、不孕不育等妇科疾病患者。
温经汤的注意事项1.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慎用。
2.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忌酒、咖啡等刺激性饮料。
3.在医师指导下使用,避免过量或连续大量使用。
温经汤是倪海厦创制的中药方剂,用于调理体内阴阳平衡、散寒温经。
在使用前应充分了解其成分、配方及服用方法,遵循中医理论和医师建议,以达到最佳效果,但使用过程中如有不适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就医。
中医经典:黄煌教授经方100首(背诵版)1、甘草汤[组成用法]生甘草6~10g。
水煎服,每日分二次服。
[方证]口腔、咽喉等处黏膜溃烂、红肿、疼痛者。
2、桔梗汤[组成用法]桔梗3~6 g、生甘草6~12 g,水煎服,分二次服用。
[方证]咽痛,咳吐脓痰粘痰者。
3、芍药甘草汤[组成用法]白芍20~60g、炙甘草10~30g。
水煎服,分二次服。
[方证]1.四肢骨骼肌表现为“抽筋感”的拘急、痉挛。
2.内脏平滑肌紧张导致的阵发性、痉挛性疼痛。
4、桂枝甘草汤[组成用法]桂枝12~24g、炙甘草6~12g,水煎服,一次顿服。
[方证]汗多而心下悸。
5、甘草干姜汤[组成用法]炙甘草12~24g、干姜6~12g,水煎服,分二次温服。
[方证]虚寒状态而见吐逆、腹泻;或涎唾多而小便频数,或见血证者。
6、大黄甘草汤[组成用法]大黄12~24g、甘草3~6g。
水煎服,分二次服。
[方证]1.食已即吐,或口干、或口苦、或口渴、或口臭、或便于。
2.舌红苔黄,脉滑数。
7、甘草麻黄汤[组成用法]炙甘草6~12g、麻黄12~24g。
上二味,水煎服,加被促汗出;不出汗,再服。
[方证]剧烈喘息或一身及面目浮肿,腰以上为甚者。
8、半夏散及汤[组成用法]半夏、桂枝、炙甘草。
散法:上三味各等分,分别捣筛再合匀,白开水冲服,每次5g,日3,次。
汤剂:以水200ml,煮沸,再下制好之散剂10g,再煮沸,待小冷,少少含咽之。
[方证]咽中疼痛,或声音嘶哑,舌质淡嫩,苔薄湿润。
9、甘麦大枣汤[组成用法]甘草10~20g、小麦30 g~60g、大枣10枚。
水煎服,分三次服,每服100ml。
[方证]精神神经过度兴奋紧张,伴强烈情感色彩者。
10、桂枝汤[组成用法]桂枝6~12g、芍药6~12g、炙甘草3~6g、生姜6~12g、大枣12枚。
水煎服,分三次服,不出汗再服。
[方证]1.自汗、恶风、发热或自觉热感。
2.上冲感、动悸感、肌肉拘急疼痛。
3.舌淡苔白,脉浮缓无力。
中医经方汤剂(权威)
1. 小建中汤合四逆汤(六剂)(养肝方,黑眼圈肝血不足眼疲劳干涩失
眠入睡难多梦等症状)
桂枝45g白芍90g生麦芽60g生姜45g(自购)大枣12枚(自购,熬药时掰开)炙甘草30g干姜60g生附子30g生地90g
2. 附子理中汤(恢复脾肾功能)
生附子30g红参15g干姜60g白术30g炙甘草30g橘皮45g(选加,食欲不振症)枳实30g(选加,食欲不振症)山茱萸45g(选加,泡沫尿症)
3. 茯苓四逆汤(六剂)(恢复肾气,腰疼,白发脱发,小便不畅,耳鸣健忘
等症状)
茯苓60g红参15g生附子15g炙甘草30g干姜24g
4. 甘草泻心汤(一剂,最多三剂)(口腔溃疡、口舌生疮)
炙甘草60g黄芩45g干姜45g黄连15g大枣12枚(自购,熬药时掰开)
半夏45g
5. 小柴胡汤(六剂)(养肝方,口苦,偏头痛,食欲不振,胸胁苦满,子时
难入睡)
柴胡30g黄芩45g红参15g半夏30g生姜45g大枣12枚(自购,熬药时掰开)炙甘草30g川芎45g(选加)
6. 小青龙汤(1-3剂,不多于六剂)(排肺寒,见喘、痰重、喷嚏、鼻涕等
重症)
麻黄30g桂枝45g干姜60g细辛15g半夏30g炙甘草30g白芍45g
五味子30g
7. 四物汤合四逆汤(1-6剂)(恢复肾气,头屑多、脱发白发、耳鸣健忘症)
生地90g白芍60g川芎45g当归60g干姜45g生附子30g炙甘草30g
8*.四逆汤(从根本恢复脾肾功能)
生附子15g干姜24g炙甘草30g
9. 大柴胡汤(一剂)(高血压,考虑四逆汤、泽泻汤)
柴胡30-120g黄芩45g白芍45g半夏30g枳实45g大枣12枚大黄30g石膏30g
10. 外台茯苓饮(消化不良、食欲不振、久嗝)
茯苓60g红参30g白术30g枳实45g生姜60g(自购)橘皮45g生附子30g 干姜45g生地60g
11. 感冒基础方(1-2剂)
葛根60g麻黄30g桂枝45g白芍45g生姜45g炙甘草30g大枣12枚(自购,熬药时掰开)干姜60g生附子20g(选加)麦冬45g(选加,嗓子痒咳嗽症)五味子20g(选加,嗓子痒咳嗽症)黄芩45g(选加,黄鼻涕、偏头痛症)瓜蒌30g(选加,黄痰症)半夏15g(选加,白痰症)柴胡30g(选加,偏头痛症)川芎45g(选加,偏头痛症)
12. 厚姜半甘参汤(六剂)(腹胀、嗳气)
厚朴45g生姜45g半夏15g炙甘草30g红参15g
13. 温经方
吴茱萸30g当归60g川芎60g白芍45g红参30g桂枝45g丹皮30g生姜45g (自购)炙甘草30g半夏30g生地60g生附子30g干姜30g
14. 桂枝生姜枳实汤合四物汤(心气不足)
桂枝45g生姜45g(自购)枳实30g白芍30g川芎60g生地90g当归45g
15.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宫寒)
当归45g白芍45g炙甘草30g桂枝45g细辛30g生姜60g(自购)吴茱萸30g 大枣12枚生地90g干姜45g生附子30g
16. 葛根汤合四逆汤(颈椎病症)
葛根60g麻黄15g桂枝45g白芍45g生姜45g(自购)大枣12枚(自购,熬药时掰开)炙甘草30g生地60g干姜30g生附子3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