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医执业《伤寒》《温病》30条
- 格式:pdf
- 大小:661.79 KB
- 文档页数:5
2020年自考《温病学》习题及答案(卷三)一名词解释1.水主之气不能上荣2阴下竭阳上厥3龙头内燔4上燥水渴5甘守津还6透风于热外,渗湿于热下7浊邪害清8两阳相劫9透热转气二填空题1.但伤寒邪热在里,——,——,——。
伤寒大便溏为邪正尽,——,——,——,——以粪燥为无湿也。
2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
3但诊其脉,苦虚软和缓,——,——,——;若脉急疾,——,——,便为气脱之证也。
4盖战汗而解,——,——,——,未必即成脱证。
此时宜令病者,安舒静卧,——,——,——,——,使其烦躁。
5若其邪始终在气分留恋者,——,——,——,——,——。
——,——,待气还血暖如常也。
6其病有类似伤寒,其验之法,——,——,——,以此为辨。
7不尔,——,——,——,两阳相助也。
——,——,——,浊邪害清。
8在表出用辛凉轻剂,——,——,——,——。
或——,或——,不与热相搏,势必孤也。
9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如血犹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
10肺主气——,心主血——,辨营卫气血虽与——,若——则与伤寒大异也。
11或其人肾水素亏,虽未及下焦,先自彷徨也,必验之于舌,——,——,恐其陷入易易耳。
12若斑出而热不解者,——,——,重则——,轻则——之类。
三选择题A型题1.《温热论》云“在阳旺之躯,胃湿恒多”其病机为(A)A. 热重于湿B. 湿重于热C. 湿热并重D. 湿阻脾胃E. 以上都不是2叶天士说“急急透斑为要”透斑是指(C)A. 提透升散B. 宣肺达邪C. 清泄化湿D. 清热化湿E. 以上都不是3叶天士说“若斑出热不解者,胃津亡也,主以甘寒,重者如(D)A. 白虎汤B. 五汁汤C. 益胃汤D. 玉女煎E. 沙参麦冬汤4《温热论》云“在表初用辛凉轻剂“挟风则加入(C)A. 银花,豆豉之类B. 荆芥,防风之类C. 薄荷,牛蒡子之类D. 桑叶,菊花之类E. 薄荷,荆芥之类5叶天士云“两阳相劫“中的两阳是指(D)A. 阳明与少阳B. 太阳与阳明C. 太阳与少阳D. 风邪与热邪E. 风邪与暑邪。
2020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试题及答案2020年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试题及答案1.感冒的首要辨别是普通感冒和时行感冒,而不是虚实、风寒、风热、气虚或阴虚。
2.呼吸中出现烂苹果味的病人常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而不是敌敌畏中毒、肺脓肿、尿毒症或有机磷农药中毒。
3.肺痈患者的脓血痰吐入水中,会沉入水底,而不是浮在水上、悬浮在水中、溶解在水中或痰分成三层。
4.浮小麦具有益气止汗的功效,而不是收敛止血、涩精止带、涩肠敛汗或止血止汗。
5.长期使用解热药或激素类药后,常出现的热型是不规则热,而不是消耗热、回归热、稽留热或弛张热。
6.口苦的临床意义是心火上炎,而不是胃火炽盛、痰热内盛、心阴不足或湿热蕴脾。
7.醇酒厚味不是癫狂病发病的主要因素,而是阴阳失调、情志抑郁、痰气上扰或气血凝滞。
8.肝硬化出血倾向的主要原因是凝血因子减少,而不是维生素缺乏、血小板功能不良、毛细血管脆性增加或肝脏解毒功能下降。
9.拉塞格征不属于锥体束病变时的病理反射,而巴彬斯基征、查多克征、XXX和奥本海姆征都是。
10.实证常见于外感病的初期和中期阶段,而不是末期、各个阶段或中期和后期。
11.发颐的主要原因是热病余毒,而不是外感风温、口腔慢性溃疡、少阳郁滞或胃热上攻。
12.应注意避开血管针刺的是太渊,而不是列缺、合谷、血海或鱼际。
13.创面边缘整齐、坚硬削直而如凿成,基底部高低不平,有稀薄臭秽分泌物的溃疡属于梅毒性溃疡,而不是麻风性溃疡、压迫性溃疡、疮疡性溃疡或岩性溃疡。
14.苓桂术甘汤中的君药是茯苓,而不是桂枝、茯苓和桂枝、甘草或白术。
15.下肢丹毒的防护要点包括患者应卧床休息、患者所用敷料、器械需严格消毒、积极治疗脚湿气和保持患肢下垂位,以防热毒上攻。
16.气管向患侧移位可见于胸腔积液、气胸、肺气肿和肺不张。
其中,肺不张是最常见的原因。
17.在肺气肿时,心脏浊音界的改变多为心浊音界缩小。
18.鉴别外感发热与内伤发热时,皮质醇增多症、嗜铬细胞瘤、肾动脉狭窄和慢性肾炎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不是鉴别要点。
湿热论叶天士1.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温病大纲)2.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热变最速,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气,其合皮毛,故云在表。
在表初用辛凉轻剂。
夹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夹湿加芦根.滑石之流。
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
(邪在肺卫)3.不尔,风夹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为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
湿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
其病有类伤寒,其验之之法,伤寒多有变证,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以此为变。
(邪在肺卫)4.前言辛凉散风,甘淡驱湿,若病仍不解,是渐欲入营也。
营分受热,则血液受劫,心神不安,夜甚无寐,或斑点隐隐,即撤去气药。
如从风热陷入者,用犀角、竹叶之属;如从湿热陷入者,犀角、花露之品,参入凉血清热方中。
若加烦躁,大便不通,金汁亦可加入,老年或平素有寒者,以人中黄代之,急急透斑为要。
(邪入营血)5.若斑出热不解者,胃津亡也,主以甘寒,重则如玉女煎,轻则如梨皮、蔗浆之类。
或其人肾水素亏,虽未及下焦,先自彷徨矣,必验之于舌,如甘寒之中加入咸寒,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恐其陷入易易耳。
6.若其邪始终在气分流连者,可冀其战汗透邪,法宜益胃,令邪与汉并,热达腠开,邪从汗出。
解后胃气空虚,当肤冷一昼夜,待气还自温暖如常矣。
盖战汗而解,邪退正虚,阳从汉泄,故渐肤冷,未必即成脱证。
此时宜令患者,安舒静卧,以养阳气来复,旁人切勿惊慌,频频呼唤,扰其元神,使其烦躁。
但诊其脉,若虚软和缓,虽倦卧不语,汗出肤冷,却非脱证;若脉急疾,躁扰不卧,肤冷汗出,便为气脱之证矣。
更有邪盛正虚,不能一战而解,停一二日再战汗而愈者,不可不知。
7.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
彼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上下之势,随证变法,如近时杏、朴、苓等类,或如温胆汤之走泄。
因其仍在气分,犹可望其战汗之门户,转疟之机括。
温病学第一单元温热类温病温热类温病指不兼湿邪的温病,主要包括风温、春温、暑温、秋燥等,具有起病急、传变快、易化燥伤阴之特点,治疗在清泄邪热的基础上,还要时时顾护阴液。
本单元以风温、春温、暑温作为温热类温病之代表。
主要温热类温病的传变规律一、风温病的传变规律二、春温病的传变规律三、暑温病的传变规律温热类温病主要证治卫分证治邪袭肺卫病机:风温初起,风热病邪袭于肺卫。
证候表现:发热,微恶寒,头痛,无汗或少汗,咳嗽,口微渴,或咽喉肿痛,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泄热。
方药:银翘散、桑菊饮。
银翘散(辛凉平剂)银花、连翘、桔梗、薄荷、竹叶、甘草、荆芥穗、淡豆豉、牛蒡子、鲜芦根。
桑菊饮(辛凉轻剂)杏仁、连翘、薄荷、桑叶、菊花、桔梗、芦根、生甘草。
气分证治肺热腑实病机:肺经痰热壅阻,肠腑热结不通。
证候表现:发热,痰涎壅盛,喘促,便秘,苔黄腻或黄滑,脉右寸实大。
治法:宣肺化痰,通腑泄热。
方药:宣白承气汤。
生石膏、生大黄、杏仁粉、瓜蒌皮。
此为肺与大肠的同病证,痰热壅阻,肺气不降,则腑气难以下行;肠腑热结,腑气不通,则肺热无从外泄。
故当肺与肠同治。
宣白承气汤取白虎汤、承气汤合用之义,有宣肺通腑之效。
燥热伤肺病机:燥热之邪壅肺,气阴两伤。
证候表现:发热,干咳无痰或少痰,气逆而喘,胸胁满闷,鼻咽干燥,心烦口渴,乏力,苔薄白干燥或薄黄干燥,舌边尖红赤。
治法:清肺泄热,养阴润燥。
方药:清燥救肺汤。
生石膏、桑叶、甘草、人参、胡麻仁、阿胶、麦冬、杏仁、枇杷叶。
营分证治营分证多由气分证不解,邪气深入而致。
亦有卫分证不解,直接深入营分者,与邪气猛烈或正气已虚有关。
风温、春温、暑温的病变过程中,都可以出现营分证。
“心主血属营”,是说营分的病变会影响到心包的功能,所以出现心烦躁扰、甚或谵语等神志异常的表现;营和血都居于脉中,营分的病变也会影响到血分,因而出现斑疹隐隐之热窜血络、血热妄行的表现。
热灼营阴病机:热灼营阴,扰神窜络。
67TCM HEALTHY LIFE -NURTURING 《伤寒论》中的“伤寒”与“温病”时至今日,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一直是后世学习的经典之一,其中的理论与方药仍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但其所提出的“伤寒”与“温病”的概念,却让很多人迷惑。
书中的“伤寒”与现代医学的“伤寒”有何区别、“温病”与后世温病学概念是否相同?为何《伤寒论》又是一本关于传染病的书?文/吴文军 成都中医药大学 讲师指导老师/冯全生 成都中医药大学 教授中医对“伤寒”的论述可追溯至《黄帝内经》,它把以发热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疾病统归于“伤寒”的范畴;《难经》把“伤寒”分为了五种,有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病。
至此,“伤寒”就有了广义和狭义之说。
广义“伤寒”包括以上五种,狭义者指感受风寒邪气,感而即发的一种疾病。
《伤寒论》(编者注: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分为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中医入门中的“伤寒”主要指的是其狭义的概念。
不同于现代医学的“伤寒”现代医学中的“伤寒”与上述不同,指因感染伤寒杆菌所致的一种传染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急性发热、皮肤玫瑰疹、肝脾肿大等。
从中医的角度看,这种“伤寒”多属于湿热病的范畴。
《伤寒论》的“伤寒”则是因感受了风寒邪气所致,初期表现为发热、怕风、怕冷、周身酸痛、头痛等。
“温病”为广义“伤寒”的一种“温病”是感受温邪所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的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疾病。
如前所述,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疾病的总称,既包括风寒者,也包括温热者。
“温病”作为外感热病中性质属热的一类,归属于广义“伤寒”的范畴。
狭义“伤寒”与“温病”存在显著差异。
病因上,前者感受寒邪发病,后者则感受温邪发病。
病机上,寒邪多从皮毛而入,先犯足太阳膀胱经,易伤阳气;温热之邪多从口鼻而入,先犯手太阴肺经或中焦脾胃,易化燥伤阴。
治法上,伤寒初起多为表寒证,治宜辛温解表,中期或为阳明热盛、或太阴虚寒,治当清泄阳明或散寒温阳等,后期多为阳气虚损,治宜温阳补虚;温病初起多为表热证,治宜辛凉解表,中期易出现气分、营分、血分等的里热证(编者注:属于辨证方法中“卫气营血辨证”的内容,在下文有叙述),治宜清气、凉营、散血等,后期多损伤阴液,治宜滋养阴液。
中医经典等级考试温病学必背条文一级条文(40)1.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
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温热论》第1条)2.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热变最速。
未传心包,邪尚在肺。
肺主气,其合皮毛,故云在表。
初用辛凉轻剂,挟风则加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
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也。
(《温热论》第2条)3.不尔,风挟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谓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
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
其病有类伤寒,其验之之法,伤寒多有变证,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以此为辨。
(《温热论》第3条)4.前言辛凉散风,甘淡驱湿,若病仍不解,是渐欲入营也。
营分受热,则血液受劫,心神不安,夜甚无寐,或斑点隐隐,即撤去气药。
如从风热陷入者,用犀角、竹叶之属;如从湿热陷入者,用犀角、花露之品,参入凉血清热方中。
若加烦躁、大便不通,金汁亦可加入,老年及平素有寒者,以人中黄代之,急速透斑为要。
(《温热论》第4条)5.若斑出热不解者,胃津亡也,主以甘寒,重则如玉女煎,轻则梨皮、蔗浆之类。
或其人肾水素亏,虽未及下焦,先自彷徨矣,必验之于舌,如甘寒之中加入咸寒,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恐其陷入易易耳。
(《温热论》第5条)6.若其邪始终在气分流连者,可冀其战汗透邪,法宜益胃,令邪与汗并,热达腠开,邪从汗出。
解后胃气空虚,当肤冷一昼夜,待气还自温暖如常矣。
(《温热论》第6条)7.盖战汗而解,邪退正虚,阳从汗泄,故渐肤冷,未必即成脱证。
此时宜令病者,安舒静卧,以养阳气来复。
旁人切勿惊惶,频频呼唤,扰其元神,使其烦躁。
(《温热论》第6条)8.但诊其脉,若虚软和缓,虽倦卧不语,汗出肤冷,却非脱证;若脉急疾,躁扰不卧,肤冷汗出,便为气脱之证矣。
(《温热论》第6条)9.更有邪盛正虚,不能一战而解,停一二日再战汗而愈者,不可不知。
中医经典知识等级考试参考资料及条文1、《中医经典等级测试指南》梁繁荣主编,科学出版社2、各经典课程参考资料如下:《中国传统文华》①《老子绎读》任继愈,商务印书馆②《论语今读》李泽厚,中华书局《黄帝内经》①《内经选读》黎敬波等主编,科学出版社出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③内经选读》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精编教材)一类条文:本科教材教学大纲规定应该掌握的内容所涉及的原文。
二类条文:熟悉及了解的内容所涉及的原文。
《伤寒论》①《伤寒论讲义》(第3版)李赛美、李宇航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②《伤寒论理论与实践》(第2版)李赛美、李宇航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2018③《伤寒论通俗讲解》李赛美,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7.④《伤寒论临床十讲》李赛美,北京:中国中国医药出版社,2017⑤《伤寒论》图表解中医备考笔记丛书,李赛美,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9⑥名师临床带教与四大经典汇通.李赛美,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⑦跟名师临床学伤寒.李赛美,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一级条文:1、2、3、12、13、16、20、23、25、26、27、31、32、33、34、35、38、39、40、41、53、54、61、63、64、67、71、76、82、95、96、97、101、103、106、124、135、138、146、147、149、154、155、157、158、161、163、168、172、173、177、180、182、208、219、223、242、247、248、249、252、253、254、255、259、260、261、262、263、265、273、277、281、301、302、303、304、305、306、307、309、314、316、317、318、323、326、337、338、350、351、353、354、371、378、385、386、397。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四大经典条文及解析示例文章篇一:《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四大经典条文及解析》嗨,大家好!今天我想和你们聊聊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里的四大经典条文,这可超级有趣呢!先来说说《黄帝内经》吧。
《黄帝内经》里有好多条文就像一个个神秘的宝藏等待我们去挖掘。
比如说“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好像我们的生活是一场有规则的游戏,我们要按照阴阳的规律来办事。
阴阳就像是白天和黑夜,相互交替,缺一不可。
我们吃饭要节制,不能像小猪一样暴饮暴食,起居要有规律,可不能晚上不睡白天不起。
这就好比火车必须要在铁轨上跑一样,如果偏离了,身体就会出问题。
我记得有一次,我邻居家的叔叔,他天天晚上熬夜打游戏,吃饭也不规律,结果身体变得特别差,老是生病。
我就跟他说,你看《黄帝内经》里都说了,要食饮有节,起居有常呢。
他还反问我,小屁孩懂什么。
哼,我就说,你看你现在身体这么差,不就是因为没听老祖宗的话嘛。
这条文告诉我们,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保持身体好的基础。
再看看《伤寒论》中的条文。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这就像是给医生一个小提示,就如同侦探破案时的一个小线索。
如果有病人来看病,医生一摸脉是浮的,病人又说头疼脖子疼还怕冷,那医生心里就会想,哦,可能是太阳病呢。
这就好比我们在森林里找路,这个条文就是一个小标记。
我爷爷以前就给我讲过一个故事,有个年轻的中医,刚开始看病的时候摸不着头脑。
后来他把《伤寒论》的条文背得滚瓜烂熟,有一次来了个病人,症状就很符合这个条文,他一下子就判断出来了,开了药,病人吃了很快就好了。
这说明这些条文在临床治病上可重要啦。
你想啊,如果没有这些条文的指引,就像在黑暗里走路没有手电筒一样,医生得多迷茫呀。
《金匮要略》也有很厉害的条文哦。
像“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
”这就告诉我们判断病人是不是虚劳的一种方法。
脉大或者极虚都可能是劳证呢。
这就好像我们看东西,大的和极小的都可能是有特殊情况的。
温病学必背经典条文一、前半学期1.“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素问·生气通天论》2.“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
”——《素问·热论》3.“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难经·五十八难》)4.“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
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叶天士《温热论》)5.“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叶天士《温热论》)6.“温病由口鼻而入,鼻气通于肺,口气通于胃。
肺病逆传,则为心包;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病不治,即传下焦,肝与肾也。
”(吴鞠通《温病条辨》)7.“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吴鞠通《温病条辨》)8.“细按温病死状百端,大纲不越五条。
在上焦有二:一曰肺之化源绝者死;二曰心神内闭,内闭外脱者死。
在中焦亦有二:一曰阳明太实,土克水者死;二曰脾郁发黄,黄极则诸窍为闭,秽浊塞窍者死。
在下焦则无非热邪深入,消铄津液,涸尽而死也”(吴鞠通《温病条辨》)9.“以轩岐仲景之文为经,叶薛诸家之辨为纬”(王孟英《温热经纬》)10.“斑从肌肉而出属胃,疹从血络而出属肺”(章虚谷《医门棒喝》)11.“斑为阳明热毒,疹为太阴热风”(陆子贤《六因条辨》)12.“斑疹皆是邪气外露之象”——叶天士13. 斑疹“红轻、紫重、黑危”——雷少逸14. 斑疹“宜见不宜见多”——叶天士15.“温热之病,看舌之后,亦须验齿。
齿为肾之余,龈为胃之络,热邪不燥胃津,必耗肾液”——叶天士二、后半学期16.“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内经》)17.“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素问·热论》18.“张凤逵云:暑病首用辛凉,继用甘寒,再用酸泄酸敛,不必用下可谓要言不烦”(叶天士《三时伏气外感篇》)19.“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刘河间《素问玄机原病式·燥类》)20.“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俞根初《通俗伤寒论》)21.“白虎本为达热出表,若其人脉浮弦而细者,不可与也;脉沉者,不可与也;不渴者,不可与也;汗不出者,不可与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吴鞠通《温病条辨》)22.“湿热病属阳明太阴经者居多,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薛雪《湿热病篇》)23.“徒清热则湿不退,徒祛湿则热愈炽”(吴鞠通《温病条辨》)24.湿温初起的治疗禁忌:“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吴鞠通《温病条辨》)25.“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