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高级中学2018届高三4月摸底考试语文试题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3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高级中学2025届高考仿真模拟语文试卷考生请注意: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
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
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随着中美贸易战局势进一步升级,面对美方处心积虑的给中国企业设立种种困难,不管是孟晚舟、任正非还是整个华为,永远都是昂起头颅,挺直身板,绝不轻易倒下。
京东、华为和其他众多中国企业陆续被美国暗算、猎杀,下一位会是谁呢?美国的这些压制行为,证明了我们的祖国正在越来越强大,以致于美国竟然采取这样的没有底线的行为,颠覆了我们的认知。
如今,中国的市场潜力巨大,智能制造、互联网+、共享经济、移动支付等,一直走在世界前沿。
从政府到社会各界,都在积极为大家提供就业创业平台。
今天,有人已经在这个广阔的蓝海打响了第一枪。
在西子湖畔阿里巴巴的故乡杭州,一个叫做“街都”的互联网品牌正迅速升起,有望超越“美团”。
不过,与美团不同的是,美团连接的是“人与餐饮”,街都连接的是“人与实体零售”。
(《街都合作加盟-街都助实体经济转型》有删改》)材料二:街都是什么?街都是基于互联网思维,以用户多样化需求为导向,精准连接人与商品的OMO平台,旨在让生活更优质,让零售更智能。
聚焦亿万零售市场,整合线下实体商家让消费者足不出户,街都——让用户随时随地逛追全城实体店铺。
街都是浙江创旗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旗下一款专门服务全国千万实体零售商家的生活购物APP,主打服装、电器、美妆、家居等实体行业。
作为新型的零售平台,街都旨在改变现有零售模式下,线上电商用户体验差,线下实体营销模式单一等问題,融合线上线下零售模式,形成优劣互补,并结合现代物流打通线上线下零售端口,最终依托大彀据从本质上改造零售模式,提升用户体验,实现消费升级。
2018届高三毕业班摸底调研考试·语文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1.C(A.对应原文第1自然段的首句。
B.对应原文第1自然段的“从字、词、句到篇章结构,从局部到整体,作者上下求索、左右探源,深入开掘和阐发《论语》的精义要旨”。
C.“还试图……”是对原文第2自然段中的“作者还试图弥补一般汉语译本在语法、逻辑和修辞方面的不足,使译文的形质和文采俱佳”的曲解。
D.对应原文第2自然段的“作者还对《论语》篇章进行了全面分析……而且还揭示了其内在关联”。
)2.C(C.“目的是倡导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观点”表述错误,其实,它的作用是证明“彭富春提出了一些顺应时代进步潮流和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理念”这一论点。
)3.B[A.对应文章第1自然段“富有新意地重构孔子思想的整体,并且在分辨、评判之中构建了‘天人共生’和‘人我共生’的思想体系”。
B.“对发蒙之学并不看重,甚至提出非议”并不是作者观点,原文中的“孔子所教并非小学(发蒙之学),而是……”并没有提到“对发蒙之学并不看重,甚至提出非议”。
C.对应文章第4自然段“‘学而时习之’中的‘学’字,充满了……也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主题”。
D.对应文章结尾段,通读全文可以得知其表述正确。
]4.D(A.“艰难前行”与原文不符。
B.“脱离尘世”于文无据。
C.“卒章显志”错,文章最后一段并没有点明主旨)5.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花草树木在夏季尽情绽放,到了秋季萧条枯败的景象;运用对比手法,用花草树木夏季旺盛的生命力和秋季毫无生机形成对比。
(3分)由物及人,引发了下文关于人不同的青春状态的议论。
(2分)6.示例一:赞同。
①“热”会让人心情浮躁,内心膨胀,行事具有破坏性,不利于社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②遇事先冷而后静,静生平和,静出智慧。
③唯有冷静下来才能理智看待问题,想出良策,从而顺利解决问题。
(每点2分)示例二:不赞同。
①遇事是否要先冷静下来不能一概而论。
②冷静有时会拖延时间,让人错失良机;有时会想得太多,畏首畏尾,不敢行动。
广西省河池市高级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试卷(三)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副会长袁钟瑞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位艺术家在曲阜想向路边的老大娘问路,于是先客气地打了个招呼:“大娘,您吃饭了吗?”大娘回答说:“食久矣。
”艺术家不禁感慨万分:曲阜真不愧是孔圣人的故乡,连老太太说话都是先秦古汉语!语言本身就是一门艺术,而方言,则为语言的艺术锦上添花。
文康用北京话写的《儿女英雄传》,邹必显用扬州话写的《飞砣子传》,韩子云用苏州话写的《海上花列传》……都是小说作品中的奇葩。
而江苏昆曲、苏州评弹、安徽黄梅戏、京韵大鼓、闽南南音、客家山歌、陕北民歌、山东梆子、东北二人转……这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都是以方言来表现的艺术形式。
如果没有方言,则皮之不存,毛将附焉,无怪乎中国语言学会副会长戴庆厦曾言道:“方言式微,文化遗产保护将成空中楼阁。
”然而,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方言的确日渐式微,我国局部地区出现了“方言资源流失”现象。
浙江金华市曾经做过一个调查,在6岁到14岁孩子中,几乎所有人都会说普通话,但52%完全不会说金华方言。
同样,福州的很多中小学生不会说福州方言,甚至同一家庭内的成员之间都互讲普通话,这引起了老一代福州人的忧虑,以至于福州市政协委员建议尽快实行“双语”制度,争取把福州话列入国家保护工程。
上海的沪语专家也对上海方言的现状忧心忡忡:年轻一代对上海话相对疏离,上海话中有特色的、在普通话中没有的70多个单音动词已在如今的年轻人口中绝迹……罗素曾说:“参差多态乃是幸福本源。
”参差多态的方言是中国多元文化的承载者,方言的消失,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在缩减。
事实上,推广普通话和保护方言二者并不矛盾,国家语委的负责人也多次强调:“推广普通话,是为了消除方言之间的隔阂,而不是禁止和消灭方言。
”只是方言作为弱势语言,随着城市化的进程、现代交通的发展、大规模移民的流动、影音媒体的传播,逐渐向中心城市趋同,向强势文化靠拢,从而语言环境日益缩小。
广西河池市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二语文试题第I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卜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国学中的自由,是儒家责任里的闲情,是道家朴素中的安然,是法家理性下的游弋,是士人重压时的释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提出的第一个价值取向,就是“自由”。
自由,在国学里也是随处可见的。
道家的生命理想最接近自由的状态,老子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要“道法自然”,意思是说:大道之行,既是要仿照大自然的规律法则,又是要效法事物本身自然而然的状态,顺其自然,这就是道之所在。
而把道家思想与个人生命形态结合得更为紧密、更为艺术的庄子,对自由的感受也更为强烈。
一篇著名的《逍遥游》,其实描写的正是庄子心灵的驰骋和思想的放飞。
《逍遥游》中描述的那个叫做“鹏”的大鸟,能够扶摇直上九万里,能够背负青天激越云间,上能飞天,下能入水,自由往来于天地间。
其实,庄子哪是以如此瑰丽的笔墨来仅仅描写一只鸟的行为呢?那“鹏”正是庄子自己的心,正是一颗开阔六合、含纳古今、超越世俗、纵横时空的心。
心的自由,才是一个人真正的自由。
人力所及永远是有限的、人生环境永远是有遗憾的,然而,心的开阔可以超越现实局限,助你自由翱翔在无边无际的精神世界。
儒家学派里,孔子曾称赞得意门生颜回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箪食瓢饮的清贫生活,人人都不堪忧苦,只有颜回不改其乐——他不改其乐的,也许是身在陋巷、心在书香的精神享受,也许是身在平凡、志在高远的修身过程,也许是身虽未动、心已远行的超越眼前的卓越见识。
可见,在中国文化里,无论是入世有为的儒家,还是出世无为的道家,无论他们的生存环境和行为特征有何不同,但在内心和精神层面,他们都同样拥有自由的灵魂。
无论是脚踏实地的儒家,还是仰望天空的道家,他们不同的人生信条只是对生活哲学的探讨。
而对生命状态的存在,他们都毫无异议地认为,不管在朝堂、闹市,还是在山林、陋巷,都可以也都应该自由而活。
广西河池市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客观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答主观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3.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6)(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就中国的文化源头而言,无论是孔、孟,还是佛、老、墨翟、申、韩,孜孜汲汲,惕励忧勤,无不以济世安民为己任,怀抱一种死而后已的念头。
自庄子、列子之后,继之以巢父、许由,乃至西晋的王衍之辈,倡导洁身自好,愿做山林高人、达士,隐士之风骤然而起。
两者之分,其根本在于“人”、“我”之别:孔、孟认得“人”字真,身心性命只是为了天下国家;而庄、列则认得“我”字真,视天地万物只是成就自己。
事实确乎如此。
在儒家学者中,孔、孟到处周游,辙环天下,孔子弟子亦不免事奉季氏。
究其原因,固然因为事势不得不然,舍此无以自活;但更重要的因素,还是因为孔、孟怀抱起死回生之力,而天下又有垂死欲生之民,所以遍行天下,希望藉此行道。
那么,士人为何必须出仕做官?从原始儒家的观点来看,显然是为了达臻兼善天下的公共理想。
担任官职是士人维持小农生存、实践其公共理念的必要媒介。
即使是史书中所广泛记载的隐士、逸民,尽管他们远离官场,然此类隐居行为之所以被不断强调,还是因为他们原本就怀抱一种被君主征召入仕的期待。
就原始儒家的理想而言,士人积极入仕体现为一种对国家体系的依附。
当然,这种依附性尚不足以证明士人阶级的存在完全是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
儒家的忧乐观足以证明士人阶级原本怀抱一种“孔颜之乐”的理想情操。
“孔颜之乐”自宋儒周敦颐提出之后,已经成为宋明理学的核心理念。
所谓孔颜之乐,就是孔子“疏食饮水”,乐在其中;颜子身处陋巷,箪食瓢饮,不改其乐。
【题文】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高三毕业后的暑假,小明打算约几个朋友一起出去旅游。
可是在商量去哪里的时候,几个人发生了分歧,有的想去国外感受异国情调,有的想去大城市领略都市风采,有的想去风光秀丽的自然圣地呼吸新鲜的空气,还有的想去有深厚文化积淀的历史名城去访古探幽,大家争论不下,求教于阅历广泛、游历天下的小王,希望他能给出好的建议。
如果你是小王,你会给出怎样的建议?为什么?请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明确建议,选好角度,自拟标题,使用恰当的措辞,有理有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
访古探幽,重拾诗中景
高三毕业后的暑假旅游,有人想感受异国情调,有人欲领略城市风采,亦有人欲投身自然。
在我看来,其虽不失为良策,但何妨借此机会去访古探幽,重拾诗中景呢?
历史名城的青砖碧瓦,该承载着怎样的人事啊。
可还记得“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中的京口北固亭?想当年,金戈铁马壮;可还记得“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中的那座萋萋空城?想当年,龙盘虎踞雄;可还记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平常百姓家”的那一尾乌衣巷?想当年,秦淮歌舞艳;可记得“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的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想当年,春风十里扬州路。
如此之景,除了历史名城,又能往哪里去寻呢?只有在这样的历史名城,我们才能真切感受到什么是浓厚的文化沉淀,什么是沉厚的人文情怀?
访古探幽,除诗中的景,我们更应领略诗中的情。
不走进那雨巷听听那雨打芭蕉的声音,又怎么领略那红尘女子独守空阁的孤寂呢?每一座老城的每一个角落,都来过无数的人亦发生过无数的事。
当你立于那一面青砖碧瓦的古墙前和一扇雕花漆红的大木门后,思绪便自然而然地开始翩翩起舞了。
谁曾在此处生,又在此处死呢?谁曾在此处爱过,又在此处放手释怀呢?不亲临一座有历史的都城,以上种种都是无从体会的。
在这样一座老城,每一片瓦都是有情感的,每一块砖亦是有温度的,这就是积淀,是无从模仿的专属记忆。
诚然,体验异国风光和探访大都市抑或是走进大自然,也都是不错的选择。
但有哪一样能比徜徉在有厚重历史的古城更有韵味呢?异国风光固然美丽,但那毕竟是异国他乡;大都市的繁华固然令人神往,但充斥着是更多的是现代的嘈杂和喧嚣;大自然的静谧固然让人放松,但当代青年需要的更多是文化的滋养与传统的熏陶,更何况,细雨滴落在空调机上发出
的单调声响是无法与雨打芭蕉绵密的声音相媲美的——不然为什么叫听雨呢!纵身于自然享受自然风光,但缺了人间的温情,自然又是否会显得有些冷清了呢?
在这样一个为数不多的长假中,选择去做一件最有意义的事情,何妨去看一座老城,观一处古迹,慢慢去品味每一座古殿的巍峨,每一条古巷的幽深,每一面古画的山水诗意,去感诗中情,去品画中意,去探城中事,此乃人生之幸事。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是材料作文。
首先概括材料内容:面对小明和几个朋友高三毕业暑假旅游在地点上分歧,你的建议是什么?其次,要有回答问题的意识,具体明确地给出建议的去处。
第三,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考虑到小明等人的身份与出行时间,在行文中要体现出建议的意思,不能仅仅是自我态度的呈现,观点的展示,而缺少建议的成分。
第四,要结合具体的景点阐述建议的理由,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
结合“有的想去国外感受异国情调,有的想去大城市领略都市风采,有的想去风光秀丽的自然圣地呼吸新鲜的空气,还有的想去有深厚文化积淀的历史名城去访古探幽”分析,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给予建议。
如①自然圣地。
呼吸新鲜空气,领略秀丽美景;自然是繁冗世俗的避风港,感受自然是休闲放松、愉悦身心的最好方式;自然能安抚狂热而躁动的心,让我们暂且摆脱世俗,回归本心;自然美景能给予人无尽的宝藏,让精神丰润起来;自然不仅是这个世界原色的缔造者,是数以万计生灵的栖息地,更是人类灵魂的皈依之所。
自然的清新、安静、舒爽、自由、真实……②历史名城。
古城是纽带,连接着过去和未来;游历古城,就是为了铭记历史,传承文化;历史名城有着厚重的文化沉淀,华丽而不造作,优雅而不显媚态,古韵承载在人们平凡生活中,历久弥新。
历史古城经受过岁月的雕刻,时间的淘洗,斑驳的城墙上刻满的是历史与文化,是传承与悠远;可以倾听历史的心跳,可以感受人事的变迁;可以增长见识,开阔眼界,可以修身养性,鉴古知今;可以感受古意盎然,可以遥想时代兴替,还可以怀想悲欢离合。
增强民族自信、文化自信,以及对民族和文化的认同。
③繁华都市。
倾听时代的脉搏,感受现实的喧嚣;关注社会,丰富阅历;体会真实的生活:充满竞争与压力、心酸与血泪、奋斗与拼搏、荣耀与失败…;感受改革开放四十年国家的发展变化、繁荣进步,从基础设施、文化品位、公共服务、环境卫生、市容市貌、科技发展、法治建设……;以及城市的包容度、开放度、文明程度、创新性、竞争力,市民的幸福感、归属感等。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市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况)。
④异国情调。
别样的生活、别样的文化、别样的习俗,开阔眼界;国际化的视野;尊重包容不同文化;增强国家认同;增进交流,相互理解,彼此尊重,相互
学习,借鉴吸收。
点睛: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
特别要抓住关键句进行分析。
本材料阅读理解起来比较简答,有明确具体的写作指向。
材料作文的审题很重要: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
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
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
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
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
本题需要结合不同的游览内容,“异国情调”“都市风采”“自然圣地”“历史名城”等,给以建议,阐述理由即可。
角度都是跳出材料的,给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之感。
注意题干的要求,具体写作时,还应避免抽象的描写,大而无边的空泛议论。
【标题】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高级中学2018届高三4月摸底考试语文试题
【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