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故园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71.00 KB
- 文档页数:31
《肖邦故园》教案1教案1:《肖邦故园》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音乐教材《肖邦故园》。
该章节主要介绍了肖邦的生平、创作背景以及他的音乐风格。
通过学习,学生将了解肖邦的成长经历、音乐创作特点以及他对后世音乐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肖邦的生平及其音乐创作背景。
2. 掌握肖邦的音乐特点及其在音乐史上的地位。
3. 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肖邦音乐风格的特点及其在作品中的表现。
2. 教学重点:肖邦的主要作品及创作背景。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钢琴、投影仪、音响设备。
2. 学具:音乐教材、笔记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播放肖邦的《夜曲》,让学生感受肖邦的音乐风格。
2. 讲解肖邦的生平:介绍肖邦的出生背景、学习经历以及他在音乐上的成就。
3. 分析肖邦的音乐特点:讲解肖邦的作品风格、和声运用和旋律特点。
4. 举例讲解:分析《肖邦故园》这首作品的创作背景、音乐结构和表现手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听奏《肖邦故园》,并分析其音乐特点。
6. 欣赏其他肖邦作品:播放肖邦的其他著名作品,如《革命练习曲》、《月光奏鸣曲》等,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肖邦的音乐风格。
六、板书设计1. 肖邦生平简介2. 肖邦音乐特点风格:浪漫主义、细腻、富有感情和声:丰富多样、富有想象力旋律:优美、抒情、具有民族特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 简述肖邦的生平经历。
(2) 分析《肖邦故园》这首作品的音乐特点。
(3) 听奏肖邦的一首作品,并写出听后感。
2. 答案:(1) 肖邦的生平经历:肖邦(18101849)出生于波兰,是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作曲家之一。
他自幼表现出音乐天赋,先后在当地音乐学校和巴黎音乐学院学习。
肖邦的作品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他的音乐风格细腻、富有感情,和声丰富多样,旋律优美、抒情。
他在钢琴音乐方面有着极高的造诣,被誉为“钢琴诗人”。
(2) 《肖邦故园》这首作品的音乐特点:该作品为肖邦的钢琴曲,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肖邦故园》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肖邦故园》是一首描绘波兰乡村景色的钢琴曲,由著名作曲家肖邦创作。
通过学习这首曲目,让学生了解肖邦的音乐风格,感受其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1.2 教学目标了解肖邦的生平背景及其音乐风格特点;掌握《肖邦故园》的曲式结构和音乐元素;培养学生对古典音乐的欣赏能力和表现力。
第二章:肖邦生平简介2.1 肖邦的生平介绍肖邦的生平事迹,包括他的出生背景、音乐学习经历、创作特点等。
2.2 肖邦的音乐风格分析肖邦的音乐风格特点,如浪漫主义、民族主义等,并与其他作曲家进行对比。
第三章:《肖邦故园》音乐分析3.1 曲式结构分析《肖邦故园》的曲式结构,包括主题、变奏、尾声等部分。
3.2 音乐元素探讨《肖邦故园》中的旋律、节奏、和声等音乐元素,以及肖邦运用的特殊技巧。
第四章:《肖邦故园》演奏技巧4.1 演奏姿势与手型讲解正确的钢琴演奏姿势和手型,以便能够更好地表现乐曲。
4.2 音色与表情指导学生如何通过音色和表情的变化,传达乐曲的情感内涵。
第五章:欣赏与实践5.1 欣赏演奏版本推荐一些经典的《肖邦故园》演奏版本,供学生欣赏和学习。
5.2 实践演奏安排学生进行实际演奏,鼓励他们表达个人对乐曲的理解和感受。
第六章:音乐背景与文化6.1 波兰音乐背景介绍19世纪波兰的音乐氛围和民族音乐元素,分析这些元素如何影响肖邦的作品。
6.2 肖邦与民族主义探讨肖邦如何将波兰民族音乐元素融入他的作品中,以及他对民族音乐的贡献。
第七章:曲式分析与应用7.1 主题分析深入分析《肖邦故园》的主题旋律,包括其旋律线条、节奏模式和和声进行。
7.2 变奏手法讲解肖邦在《肖邦故园》中使用的变奏手法,如调性变化、节奏变形等。
第八章:演奏技术与表达8.1 技术练习提供针对《肖邦故园》的技术练习,帮助学生克服演奏中的难点。
8.2 音乐表达指导学生如何通过音乐表达来增强演奏的表现力,包括动态变化、音色控制等。
第九章:课堂活动与互动9.1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肖邦故园》的理解和感受。
《肖邦故园》(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肖邦故园》是一首充满怀旧情绪的钢琴曲,描绘了肖邦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
通过学习这首曲目,使学生了解肖邦的音乐风格,感受其对故乡的热爱,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1.2 教学目标1. 了解肖邦的音乐风格及其创作背景。
2. 学会欣赏《肖邦故园》,感受音乐中的情感表达。
3. 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示范、聆听、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肖邦的音乐风格,感受《肖邦故园》的魅力。
第二章:肖邦的音乐风格2.1 肖邦生平简介介绍肖邦的生平事迹,使学生了解这位伟大作曲家的一生,为学习《肖邦故园》做好铺垫。
2.2 肖邦的音乐特点分析肖邦音乐的特点,如浪漫主义风格、民族主义精神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肖邦故园》。
2.3 肖邦的创作背景讲解《肖邦故园》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肖邦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从而更好地感受音乐中的情感。
第三章:《肖邦故园》乐曲分析3.1 乐曲结构分析《肖邦故园》的乐曲结构,如序曲、主题、变奏等,使学生了解乐曲的构成。
3.2 音乐主题讲解《肖邦故园》的音乐主题,引导学生感受主题中的怀旧情绪。
3.3 演奏技巧介绍《肖邦故园》的演奏技巧,如音色、节奏、力度等,帮助学生更好地演绎这首曲目。
第四章:欣赏与讨论4.1 欣赏《肖邦故园》让学生聆听《肖邦故园》,感受音乐中的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4.2 讨论与思考引导学生就《肖邦故园》的音乐特点、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课程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肖邦故园》的音乐特点及其情感表达。
5.2 拓展学习推荐学生学习肖邦的其他作品,如《夜曲》、《圆舞曲》等,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5.3 作业布置第六章:钢琴演奏技巧讲解6.1 音阶与和弦详细讲解《肖邦故园》中的音阶与和弦运用,分析其音乐效果,引导学生正确演奏。
6.2 指法与音色指导学生掌握《肖邦故园》中的指法与音色变化,使演奏更具表现力。
《肖邦故园》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音乐鉴赏》第七章第三节《肖邦故园》。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肖邦生平介绍,肖邦故园的地理、文化背景,肖邦作品的特点及其在音乐史上的地位。
详细内容涉及教材第259页至第265页。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肖邦的生平及其故园的地理、文化背景。
2. 通过欣赏肖邦的代表作品,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肖邦作品的音乐特点。
3. 培养学生对肖邦音乐的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古典音乐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肖邦作品的音乐特点及其在音乐史上的地位。
难点:肖邦音乐中独特的情感表达和技巧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钢琴、音响设备、投影仪、PPT课件。
学具:教材、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肖邦故园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肖邦的生平及其故园的地理、文化背景。
2. 知识讲解(10分钟)(1)介绍肖邦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
(2)分析肖邦作品的音乐特点。
(3)讲解肖邦在音乐史上的地位。
3. 实践情景引入(10分钟)邀请一位钢琴演奏者现场演奏肖邦的代表作品,让学生亲身感受肖邦音乐的魅力。
4. 例题讲解(10分钟)以肖邦的《夜曲》为例,分析其音乐结构和情感表达。
5.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现场听辨肖邦的其他作品,并尝试分析其音乐特点。
六、板书设计1. 肖邦生平及其故园2. 肖邦作品音乐特点3. 肖邦代表作品4. 肖邦在音乐史上的地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肖邦的《雨滴前奏曲》的音乐结构和情感表达。
答案:(1)音乐结构:奏鸣曲式。
(2)情感表达:通过对雨滴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孤独与忧伤。
2. 作业题目:谈谈你对肖邦音乐的理解和感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实践、练习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了解了肖邦及其音乐。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同时,鼓励学生课外自主拓展肖邦音乐的学习,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
《肖邦故园》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目标了解肖邦的生平及其音乐成就欣赏并分析《肖邦故园》的音乐特点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审美观念1.2 课程内容肖邦的生平介绍《肖邦故园》的背景及创作意义《肖邦故园》的音乐特点分析第二章:肖邦的生平介绍2.1 出生背景肖邦的出生地点和时间肖邦的家庭环境及音乐熏陶2.2 音乐成就肖邦在钢琴音乐领域的贡献肖邦的创作风格及影响2.3 肖邦的生活趣事肖邦的社交圈子肖邦的恋爱经历第三章:《肖邦故园》的背景及创作意义3.1 《肖邦故园》的创作背景肖邦对故乡的情感肖邦的创作灵感来源3.2 《肖邦故园》的创作意义《肖邦故园》在肖邦音乐作品中的地位《肖邦故园》对后世音乐家的影响第四章:《肖邦故园》的音乐特点分析4.1 旋律特点分析《肖邦故园》的旋律线条探讨《肖邦故园》的旋律表现力4.2 和声特点分析《肖邦故园》的和声处理探讨《肖邦故园》的和声效果4.3 节奏与结构分析《肖邦故园》的节奏特点探讨《肖邦故园》的结构布局第五章:课堂活动与练习5.1 课堂活动组织学生讨论《肖邦故园》的音乐特点观看相关音乐会或纪录片,增强学生对肖邦音乐的了解5.2 练习请学生课后欣赏其他肖邦的作品,体会其创作风格第六章:演奏技巧解析6.1 钢琴演奏的基本技巧手指的独立性和灵活性踏板的使用和控制6.2 《肖邦故园》的演奏要点分析《肖邦故园》的演奏技巧探讨如何正确表达音乐的情感6.3 练习建议提供针对性的练习曲目指导学生如何练习并掌握演奏技巧第七章:音乐表达与情感传达7.1 音乐表达的重要性音乐表达在演奏中的作用音乐表达与情感传达的关系7.2 《肖邦故园》的情感解析分析《肖邦故园》所表达的情感探讨如何通过演奏传达情感7.3 情感传达的练习方法指导学生如何运用音乐表达情感提供情感传达的练习曲目第八章:肖邦音乐与现代钢琴演奏8.1 肖邦音乐在现代钢琴演奏中的地位探讨肖邦音乐在现代钢琴演奏中的重要性分析现代钢琴演奏家对肖邦音乐的理解和演绎8.2 现代钢琴演奏技巧的发展探讨现代钢琴演奏技巧的发展趋势分析现代钢琴演奏家如何运用新技术演绎肖邦音乐8.3 欣赏现代钢琴演奏家的肖邦作品演奏组织学生观看现代钢琴演奏家的肖邦作品演奏视频分析并讨论演奏家的演奏风格和技巧第九章:课堂实践与展示9.1 课堂实践组织学生进行集体演奏练习鼓励学生进行独奏展示9.2 学生展示邀请学生进行肖邦作品的演奏展示评价学生的演奏并提出改进建议收集学生对课程的反馈意见,进行教学反思回顾整个课程的学习内容强调《肖邦故园》的重要性和价值10.2 拓展学习建议推荐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曲目和资料鼓励学生参加钢琴比赛和音乐交流活动10.3 期末展示与评价组织学生进行期末展示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肖邦的生平介绍肖邦的生平对于理解他的音乐作品至关重要。
2024年《肖邦故园》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具体章节为《肖邦故园》。
详细内容包括:肖邦生平简介,肖邦音乐创作特点,以及对肖邦故园的描述和感悟。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肖邦的生平及其在音乐史上的地位。
2. 掌握肖邦音乐创作的特点,能分析其作品风格。
3. 领悟作者通过对肖邦故园的描绘,传达出的对肖邦音乐的理解和敬意。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肖邦音乐创作特点及其在音乐史上的地位。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深入理解作者对肖邦故园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肖邦钢琴曲,让学生在欣赏中感受肖邦音乐的魅力,进而引出本课主题。
2. 自主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肖邦生平及其音乐创作特点。
3. 课堂讲解:a. 讲解肖邦生平及其在音乐史上的地位。
b. 分析肖邦音乐创作特点,举例讲解。
c. 对文本进行解读,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肖邦故园的情感。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肖邦的作品风格,并举例说明。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肖邦故园在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7. 课后作业布置。
六、板书设计1. 肖邦生平简介2. 肖邦音乐创作特点a. 抒情性b. 民族性c. 革命性3. 肖邦故园的象征意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肖邦的一首钢琴作品,阐述其创作特点。
答案示例:(1)抒情性:作品中运用了丰富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肖邦内心的忧郁与激情。
(2)民族性:作品中融入了波兰民间音乐的元素,体现了肖邦对家乡的眷恋。
(3)革命性:作品在音乐形式上进行了创新,展现了肖邦勇于突破的精神。
2. 拓展作业:了解肖邦的其他作品,对比分析其创作风格。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让学生了解肖邦的生平、音乐创作特点,以及感悟作者对肖邦故园的情感,使学生对肖邦及其音乐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对作业的完成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拓展延伸:可组织学生参加肖邦音乐欣赏活动,进一步感受肖邦音乐的魅力。
《肖邦故园》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音乐鉴赏》教材第七章第三节《肖邦故园》。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肖邦生平简介、肖邦故园的地理位置及意义、肖邦作品的风格特点以及肖邦代表作品的分析与鉴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肖邦的生平及其在音乐史上的地位。
2. 培养学生对肖邦作品的音乐风格和特点的认识。
3. 提高学生对肖邦代表作品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肖邦作品的音乐风格和特点。
教学重点:肖邦代表作品的鉴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钢琴、多媒体设备、黑板。
学具:音乐教材、笔记本、钢琴曲谱。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肖邦钢琴曲《夜曲》引入新课,让学生初步感受肖邦的音乐魅力。
2. 新课内容讲解:a. 肖邦生平简介。
b. 肖邦故园的地理位置及意义。
c. 肖邦作品的音乐风格和特点。
d. 肖邦代表作品的分析与鉴赏。
3. 实践情景引入:邀请学生上台演奏肖邦作品,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4. 例题讲解:分析肖邦《夜曲》的曲式结构和音乐特点。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尝试分析肖邦的其他作品,如《圆舞曲》、《波罗乃兹》等。
六、板书设计1. 肖邦生平简介2. 肖邦故园地理位置意义3. 肖邦作品的音乐风格和特点4. 肖邦代表作品鉴赏《夜曲》《圆舞曲》《波罗乃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肖邦的《波罗乃兹》作品,并写出其音乐特点。
2. 答案:参照课堂所学,分析《波罗乃兹》的曲式结构、旋律特点、节奏特点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肖邦的生平、作品特点以及代表作品鉴赏,让学生对肖邦及其音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反馈,以提高教学质量。
拓展延伸方面,可引导学生了解更多浪漫主义音乐家的作品,如李斯特、柴可夫斯基等,以丰富学生的音乐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肖邦作品的音乐风格和特点。
2. 肖邦代表作品的分析与鉴赏。
3. 实践情景引入,学生上台演奏肖邦作品。
4. 作业设计中的《波罗乃兹》作品分析。
肖邦故园教案,《肖邦故园》教学设计下面是由整理的肖邦故园教案,欢迎阅读。
更多相关高一语文教案文章,请关注实用资料栏目。
【肖邦故园教案(一)】【学习目标】1.体会肖邦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进一步认识祖国与个体的关系。
2.品味语言,提高鉴赏能力。
【学习重点】把握文章的内容及思想感情【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个人的生命天然地与生他养他的祖国连在一起,不管走到哪里,他的性格、命运、情感和记忆永远与祖国相关。
人与祖国的复杂关系是需要我们用一生去思索的。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肖邦故园》,体会肖邦对祖国的深情眷恋之情。
二、检查预习听写下列词语:荒诞不经茕茕孑立玲珑剔透浪迹天涯通衢大道寥寥无几缱绻雾缭烟绕促膝谈心蕴藏三、关于作者、肖邦弗雷德里克·肖邦是伟大的波兰音乐家,他自幼喜爱波兰民间音乐,七岁时就写出了《波兰舞曲》,八岁登台演出,不满二十岁已成为华沙公认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在他二十九岁那年,德军攻占波兰,以后肖邦一直漂泊异国,大部分时间在法国度过,直到长眠于巴黎的拉雪兹公墓,但他的心脏被运回祖国。
在国外的日日夜夜,肖邦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祖国,他创作了很多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钢琴作品,以此抒发自己的思乡情、亡国恨。
肖邦的音乐成为最有力量的波兰人的音乐,就像“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向全世界宣告:“波兰不会亡!”雅一伊瓦什凯维奇是波兰当代杰出的诗人和小说家,也是非常优秀的散文家,他的散文自成一格,自然流畅,真切中见精神,朴素中有华彩。
本文笔调亲切平和,抒情优美,感情深邃沉稳,真挚感人。
作为肖邦的同胞,作家雅一伊瓦什凯维奇对肖邦怀有深深的敬意,他选取肖邦故园为切人点,介绍了作曲家肖邦故居的历史和现状,追叙了肖邦不平凡的一生,尤其着重表现了肖邦对祖国的眷恋,那种无法割舍的深沉的爱。
四、理清作品思路这篇文章的篇幅比较长,而且作者是把人、物、景与音乐交织在一起来写的,因为它们本身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密不可分,所以上下文的衔接非常紧密,很难断开,为了教学的方便,可以把这篇文章分成五个部分。
《肖邦故园》教案(通用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音乐欣赏》第三单元《肖邦故园》。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第一章“肖邦故园简介”,详细介绍了肖邦的生平及其故园的地理、历史背景;第二章“肖邦音乐作品欣赏”,重点分析肖邦的部分钢琴作品,如《夜曲》、《圆舞曲》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肖邦的生平及其故园的地理、历史背景。
2. 欣赏肖邦的音乐作品,感受其音乐风格特点。
3. 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肖邦音乐作品的特点及其在音乐史上的地位。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欣赏肖邦的音乐作品,感受其独特的音乐风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钢琴、黑板。
2. 学具:笔记本、音乐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肖邦故园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肖邦的生平及其故园的地理、历史背景。
2. 新课内容:讲解教材第一章“肖邦故园简介”,让学生对肖邦及其故园有初步的认识。
3. 作品欣赏:播放肖邦的钢琴作品,如《夜曲》、《圆舞曲》等,引导学生感受肖邦音乐的风格特点。
4. 例题讲解:分析肖邦音乐作品中的旋律、和声、节奏等特点。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尝试分析肖邦的其他音乐作品,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肖邦故园简介2. 肖邦音乐作品欣赏《夜曲》《圆舞曲》3. 肖邦音乐作品特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肖邦的另一首作品《雨滴前奏曲》,并写出其风格特点。
答案:《雨滴前奏曲》是肖邦的一首具有代表性的前奏曲。
其特点如下:(1)旋律优美、抒情,充满诗意;(2)和声丰富,运用了许多升降调式;(3)节奏多变,充满动力;(4)具有明显的浪漫主义风格。
2. 拓展作业:了解其他著名音乐家及其作品,比较他们的音乐风格。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欣赏肖邦的音乐作品,使学生对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对作业的完成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指导。
在后续课程中,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其他著名音乐家及其作品,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
《肖邦故园》教学方案3篇Teaching plan of Chopin's hometown汇报人:JinTai College《肖邦故园》教学方案3篇前言:公务文书是法定机关与组织在公务活动中,按照特定的体式、经过一定的处理程序形成和使用的书面材料,又称公务文件。
本文档根据公文写作内容要求和特点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肖邦故园》教学方案2、篇章2:《肖邦故园》教学方案3、篇章3:《肖邦故园》教学方案篇章1:《肖邦故园》教学方案1.理解故园的文化内涵,提升爱国主义情操。
2.理解本文的取材和写法,进一步了解“散文”这一文体的特点。
篇章2:《肖邦故园》教学方案【按住Ctrl键点此返回目录】1.了解肖邦,感受其爱国热情,提升自己的爱国情操。
2.理解音乐创作与祖国的关系。
篇章3:《肖邦故园》教学方案【按住Ctrl键点此返回目录】一、导入课文在世界乐坛上有一位锦绣满腹,才华横溢的天才音乐家,虽然他半世坎坷,命运多舛,虽然关山阻隔,有国难投,但是他始终饱怀着爱国主义的激情,创作了许多振奋人心,号召人民起来反抗异族统治的乐曲,鼓励着那些仁人志士为自由,民主,幸福而前赴后继,即使在临终前仍嘱咐亲人把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他就是波兰音乐家肖邦。
二、作者简介肖邦(1810-1849)是波兰最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
在母亲的影响下,他从小对波兰的民间音乐十分熟悉和喜爱。
6岁就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便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进华沙xxx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1830年,肖邦到法国首都巴黎,与当时著名的音乐家柏辽兹、李斯特等来往密切。
这期间,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方面,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很多名曲就是在这时写成的。
1 【教学思路】音乐与文学——缪斯神殿中最动人心弦的艺术,一直伴随着人类从远古进入高度文明的今天,并使人们的精神世界得以巨大的繁荣和蓬勃的发展。
这是一篇表现波兰著名钢琴家肖邦音乐生活与爱国情怀的散文作品,是一篇将文学与音乐结合得非常完美的作品。
因此在教学设计过程中特意加强了有关文学鉴赏与音乐鉴赏相结合方面的安排,力图体现《课程标准》中“注重应用,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注重跨领域学习,拓展语言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等精神。
由于文章篇幅较长,而且作者把人、物、景与音乐交织在一起来写的,不宜生硬地把文章分为几个段落。
故我决定抓住人物、故园和音乐这三者联系来讲,看作者是如何将它们完美的糅合在一起的。
此文共安排两个课时:第一课时抓住人物与故园的关系,通过知人论世的读书方法了解多种身份的肖邦,明确他的一颗爱国心;通过问题探讨的方式研习文本,把握肖邦与故园的关系,层层深入理解故园的深刻内涵;第二课时重在理解故园与肖邦音乐的紧密联系,将文学鉴赏和音乐欣赏结合起来,体会其中深沉的爱国情感。
此案例是第二课时,重点探讨明确两个问题:第一,阐释祖国对个体的文化滋养。
祖国不仅是其出生的国度,而且给他提供了生存的环境与文化的背景,同时赋予了他继承、延续并创造这种文化的使命。
第二,在课堂教学中形成沟通意识,将文学鉴赏和音乐欣赏相结合,指导学生通过音乐欣赏理解文学之美,同时借助语言文字表达音乐中蕴涵的对祖国深沉的爱。
【教学过程实录】一、导入师:肖邦故园,不仅是简朴的小屋,热那佐瓦沃拉,它是祖国的象征,是波兰文化和精神的所在,意义非同寻常。
故园因肖邦而有名,这是肖邦带给故园的。
那么,故园之于肖邦有何特殊意义呢?(说明:简单明确故园的内涵,提问引入本课重点故园对于肖邦音乐创作的影响。
)二、聆听波兰特色音乐,感受音乐中的爱国心师:超绝的才情让肖邦从不依赖传统形式或手法进行创作,而波兰人特有的民族气质和音乐素材成了他取之不尽的艺术灵感之源。
下面我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肖邦的两部比较典型的波兰音乐作品。
(课件展示)玛祖卡(mazurka)波兰民间舞曲马祖卡和马祖列克流传到法国后的通称。
音乐节奏较快。
改编成舞蹈活泼、热烈。
舞步以滑步,脚跟碰击,男的单腿跪、女的绕行以及双人旋转等为主。
(多媒体:播放玛祖卡曲)师:我们仿佛看到一群青年男女在蓝天白云下,手拉着手,和着手风琴的节奏,欢快地跳舞,大声的歌唱,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课件展示)降A大调波罗涅兹舞曲全曲充满战斗性、史诗性。
中段通过不断反复的固定低音象征骑兵马队由远而近、蜂涌前来,势不可挡。
据说这是写1683年波兰国王约翰·索比埃斯基的骑兵队,曾击败横行欧洲的土耳其人,保卫了祖国。
因此这首波兰舞曲又被称为《骠骑兵波兰舞曲》,又据说:肖邦在作此曲时,由于情感过分投入,竟仿佛听到了波兰先辈们的脚步声,眼前出现了他们全副武装地愈走愈近的幻影,吓得逃离了创作室。
(多媒体播放音乐片段)师补充:这首乐曲具有强烈的战斗力,就像“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
在纳粹占领华沙前的一刻,华沙电台最后播放的就是此曲,它激励波兰人民在内心深处坚信“波兰不会亡”。
教师总结:肖邦的艺术中有波兰人民的心灵的各种各样的表现。
但无论是欢快的乡村音乐,还是宏伟的史诗篇章,我们都可以听到一颗丹心的跳动,感受到一种坚定的力量。
整个过程中,学生都凝神倾听,静静地体会老师为他们讲述的音乐风景。
(设计此环节意在让学生学会感知音乐;学会根据旋律的变化展开合理的想象,赋予音乐具体的内容;并让他们了解肖邦音乐中的爱国情愫。
)三、故园四季景色与肖邦音乐创作(一)欣赏故园四季景色,并配乐朗诵相关段落师:我们知道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那么下面就让我们沿着作者的笔触更加细致地来游览一下这意义非凡的故园吧。
请同学们从文中找找那些描写四季景色的段落。
生:第21、22、23、24小节。
师:好,这里作者从春、夏、秋、冬四季的角度描绘了故园美景。
师:在这前面有这么一句话——“它像一只轮船,漂浮在花园绿色的海洋里,花园里的一草一木,都经过了精心的栽培,因为这花园也想与肖邦的音乐般配。
”由此我们可以故园优美的自然风光和肖邦的音乐之间联系密切。
下面先请同学们来听几段音乐,试着给它们牵牵线,看与哪个段落更般配?如果听出来的话,可以和着音乐轻轻地读一读。
课堂安静下来,多媒体播放剪辑的不同风格的音乐,底下同学听不同风格的音乐,轻声和着选读相关段落。
(课件展示)明确:F大调夜曲选段——春:F小调叙事曲选段——夏;别离曲选段——秋;波罗涅兹舞曲选段——冬。
师:好,下面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一下这几小节,感受一下本文最华美的乐章。
但要思考一个问题:作者是如何将音乐和景色完美地结合起来的?学生集体朗读,有音乐做背景读得很投入。
生1:前面写看到的景色,接着写由此而联想到的相类似的曲子。
生2:每个季节的景物给人的感受是不同的,就像这几段音乐给人的感受也不同。
生3: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风格也体现了不同的音乐创作风格。
师:从大家所说的看,作者是抓住了两者的相似点,那么具体说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生(集体大声):比——喻——。
师小结:这里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肖邦故园春、夏、秋、冬的四季美景。
抓住景色和音乐的共同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两者对照起来,赋予风景以精神,赋予音乐以形象,用雅致的语言展现音乐之美。
师:除此以外还有没有段落介绍到故园美景的呢?部分学生补充:前面第7小节也有写到的。
师:那么肖邦故园的景色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用文中的词语概括。
生:“这四季景色里包含的美,是何等的朴素、淡雅,然而是何等持久、深沉!”(教师板书:朴素、淡雅、持久、深沉)(叶圣陶先生曾经说:“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
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
”叶老的这句话可以说是一语道出了“吟诵”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动情的吟诵使学生对语言和情感的美有了“亲切地体会”,更为后面“理智地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生动丰富的艺术形象去再现音乐、传达音乐的效果的做了铺垫。
)(二)肖邦的音乐与肖邦故园间到底有着怎样的联系呢?(找相关语句,并用评点法试作分析)师:童年的记忆是深刻的,肖邦在如此美丽的环境中度过了童年,那么这环境对肖邦的音乐创作有没有影响呢?生大声回答:有!师:肯定有!请你在文中找找那些写两者关系的语句,并在旁边用评点的方式说说它体现了音乐和故园怎样的关系。
学生快速地浏览,用笔划线,做评点。
生1:“艺术家的创作,无疑跟各自出身的环境,跟生活周围的景色有着密切的联系。
”这句话直接讲出了故园景色时肖邦音乐创作联系密切。
师导:那具体怎么个密切法呢?其他同学找到的话,先来说一说。
生2:“这片土地的景色正是肖邦音乐最理想的序曲。
……蔚蓝的色调,它是波兰景色和在这大平原上诞生的艺术家的音乐的共同色调。
”(板书:基调)生3:“我们恰好能在肖邦的马祖卡和夜曲里找到这平原的歌声……儿时之国画面的作品,我们都能发现一缕乡音。
”音乐描绘了波兰的风光和童年的生活。
师导:波兰的生活和故园的景色都在他音乐中展现,那这些是肖邦音乐的——?生集体回答:素材(材料)!(板书:素材)师:还有没有呢?课堂似乎有些凝滞。
于是,我指名一个学生在下一节找。
好不容易,那个男生才站起来疙疙瘩瘩地读了。
生:“这一组玛祖卡曲似乎是被万种离情、一怀愁绪所滤过而净化了,跟乡村的质朴相距甚远,但它们无疑是出自故里,跟这片土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问他有没有看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他摇头。
师导:注意两个地方“跟乡村的质朴相距甚远“,但”跟这片土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看起来似乎有点矛盾?生的反应是茫然和疑惑的,有的说矛盾,有的摇头表示不知道。
师导:首先我们来看为什么说“相距甚远”呢?结合生平。
生1:他很小就离开波兰,长期在法国,那么对于乡村的理解肯定有些变化,所以使得最后一组玛祖卡与“乡村的质朴相距甚远”。
师:那“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怎么理解?生2:因为上节课提到马祖卡是波兰的民族音乐,作为一个爱国的人,他在内心里能理解波兰和波兰人民的。
师小结:因长期在外,祖国之于肖邦更多的是精神上的熏陶。
他借旋律表达自己的精神思念的痛苦。
尽管有变化,我们还是能听出这音乐“跟这片土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波兰赋予肖邦音乐以精神。
(板书:精神)师总:其实这样的话还有很多,在这里我们就不一一交流了。
总之,一句话“故园是肖邦音乐创作的源泉。
”(板书:源泉)(通过语句评点的方式研习文本,由概括到具体,由具体素材到精神内核,层层深入地分析故园与肖邦音乐的关系,挖掘文本的深刻内涵。
)四、听音乐写感受:与肖邦促膝谈心师:故园之于肖邦的意义是极为重要的,肖邦故园对于我们也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肖邦之家的最大魅力之一,正是在于我们能感受到在同肖邦‘促膝谈心’。
”(课件展示)听音乐,写感受:E大调练习曲(《别离曲》)乐曲简介:第三号《E大调练习曲》,又名《离别曲》。
曲调极为迷人,据传肖邦自己也认为是他最优美的旋律。
李斯特曾说,花上三年时间能写出这样的曲调也值得。
乐曲中间有激动的对比部分,然后再现开始部分。
据肖邦的一个学生回忆,当他弹完这首乐曲对,肖邦抓住他的手说:“啊,我的祖国!”看来,这是抒发对祖国离别情感的音乐,称《离别曲》最适合。
(播放音乐)学生活动:学生拿出练笔本,有的低头静听,有的边听边。
学生课堂音乐品赏交流,现摘选部分,整理如下:音乐很舒缓,也很抒情,给人一种宁静以致远的感觉,好象远离了尘世的一切,整个人的思绪都漂浮在空中,来到那宁静优美的波兰小镇。
然而好景不长,节奏骤然变得急促有力了,感觉到暴风雨的迫近,危难即将来临。
灾难渐渐过去,舒缓的节奏中带着一种强有力的情绪,在对祖国依依惜别的惆怅中有一种坚定和执着。
(齐紫荆)舒缓的旋律,始终有一种淡淡的抑郁,包裹在忧伤中。
突然间,积郁很久的感情变得矛盾,内心很是凌乱,变不可避免地喷薄而出,但是还有另一种声音在叫他抑制,抑制……无奈地、哀伤地、孤独的他看清了面前的路,于是默默地背起行囊。
最后望一眼身后泛黄的故园,淡定地离去,消失在故园的视线里。
(顾凌岚)祖国!在我的心中,只有祖国,我的故土,我的妈妈。
尽管我已离开你太久了,母亲!但我依然想念你身上的味道,那睡莲的阵阵幽香;我依然想念你独特的声音,那风吹树叶发出的簌簌声有如天籁;我依然怀念那躺在你怀抱里的时刻,那温暖安逸的感觉犹如悠扬的旋律、清丽的和声。
战争!你为何来得如此迅猛,让我茫然失措。
你是如此的残酷,让我和我的祖国无法重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