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故园》公开课教案以及原文.docx
- 格式:docx
- 大小:24.79 KB
- 文档页数:15
《肖邦故园》市级公开课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肖邦的音乐风格和创作背景。
学生能够分析并演奏肖邦的《故园》。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聆听、分析和实践,提高对肖邦音乐的理解和演奏技巧。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创造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欣赏和感受肖邦的音乐魅力,培养对古典音乐的热爱和尊重。
学生通过学习《故园》,培养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教材选择了肖邦的《故园》作为主要学习内容,这首曲子是肖邦的代表作之一,具有深刻的情感和独特的音乐风格。
2.2 学情分析:学生已有一定的音乐基础,但对肖邦的音乐风格和《故园》的创作背景可能不太熟悉。
学生可能对古典音乐有一定的兴趣,但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教师通过播放肖邦的其他作品,引导学生进入古典音乐的氛围。
教师简要介绍肖邦的背景和音乐风格,激发学生对《故园》的兴趣。
3.2 学习《故园》:教师引导学生聆听《故园》,并分析其音乐特点和情感表达。
教师讲解《故园》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曲子的意义。
3.3 实践演奏:教师示范演奏《故园》,并指导学生进行模仿和练习。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互相交流和讨论,提高演奏技巧和合作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演奏评价:教师对学生的演奏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技巧和表现力。
学生之间互相评价,给予鼓励和建议。
4.2 学生学习评价: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参与度,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进步。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选用权威的古典音乐教材,提供准确的乐谱和背景知识。
5.2 音响设备:5.3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提供更多关于肖邦和《故园》的信息和视频资料,供学生自主学习和参考。
第六章:教学步骤6.1 聆听与分析:教师播放《肖邦故园》的录音,引导学生关注乐曲的旋律、节奏和情感表达。
《肖邦故园》市级公开课优秀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肖邦故园的背景和意义。
引发学生对肖邦音乐产生兴趣。
1.2 教学内容介绍肖邦故园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
讲解肖邦故园对肖邦音乐创作的影响。
1.3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和视频资料展示肖邦故园的美丽景色。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肖邦音乐的认识。
1.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
收集学生的提问和反馈,及时进行解答和引导。
第二章:肖邦生平简介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肖邦的生平经历和音乐成就。
引导学生对肖邦的音乐风格有初步的认识。
2.2 教学内容介绍肖邦的生平重要事件和音乐创作。
讲解肖邦的音乐风格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3 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展示肖邦的肖像和生平事迹。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肖邦音乐的特点。
2.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讨论中对肖邦生平的认识和理解。
收集学生的提问和反馈,及时进行解答和引导。
第三章:肖邦故园的景色与音乐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肖邦故园的景色与音乐之间的联系。
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肖邦音乐中的故园情感。
3.2 教学内容展示肖邦故园的美丽景色和图片。
分析肖邦作品中体现故园情感的元素。
3.3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听觉分析,识别肖邦作品中故园情感的表达。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肖邦音乐的理解和感受。
3.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讨论中对肖邦音乐故园情感的理解程度。
收集学生的提问和反馈,及时进行解答和引导。
第四章:肖邦故园的音乐创作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肖邦在故园中的音乐创作。
引导学生分析和欣赏肖邦故园中的音乐作品。
4.2 教学内容介绍肖邦在故园中创作的音乐作品。
分析肖邦故园音乐作品的风格和特点。
4.3 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展示肖邦故园中的音乐作品。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作品的风格和特点。
4.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讨论中对肖邦故园音乐作品的分析能力。
收集学生的提问和反馈,及时进行解答和引导。
《肖邦故园》公开课优秀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了解肖邦的生平背景和音乐特点引导学生对《肖邦故园》产生兴趣1.2 教学内容介绍肖邦的生平事迹和音乐成就分析《肖邦故园》的音乐特点和艺术价值1.3 教学活动播放肖邦的钢琴作品片段,引导学生感受其音乐风格展示《肖邦故园》的图片和相关信息,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讨论对《肖邦故园》的了解和期待1.4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兴趣表现收集学生的讨论观点和问题反馈第二章:音乐分析2.1 教学目标分析《肖邦故园》的旋律、节奏和和声特点引导学生理解作品中的情感表达2.2 教学内容分析《肖邦故园》的主题旋律和变奏探讨作品中的节奏和和声运用播放《肖邦故园》的全曲,引导学生关注旋律、节奏和和声分组讨论学生对作品音乐特点的发现和理解教师进行讲解和示范,解答学生的疑问2.4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和对音乐特点的把握收集学生的问题和反馈,进行点评和指导第三章:情感表达3.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理解《肖邦故园》的情感内涵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感表达能力3.2 教学内容分析《肖邦故园》的情感主题和情感变化探讨如何通过音乐表达情感3.3 教学活动播放不同演奏家的《肖邦故园》演奏视频,引导学生比较不同演奏风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不同演奏风格的感受和评价教师进行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理解和表达作品情感3.4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和对情感表达的理解收集学生的感受和评价,进行点评和指导第四章:创意编曲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创造力和编曲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创意编曲技巧创作《肖邦故园》变奏曲4.2 教学内容介绍创意编曲的概念和技巧分析《肖邦故园》的变奏部分,引导学生进行创意编曲尝试4.3 教学活动教师进行创意编曲示范,展示如何运用技巧创作变奏曲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尝试对《肖邦故园》进行创意编曲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进行评价和交流4.4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的表现和创作成果的质量收集学生的评价和反馈,进行点评和指导5.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反思音乐学习和创作过程的经验和收获5.2 教学内容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活动过程5.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活动过程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提出改进建议5.4 教学评价收集学生的经验和收获反馈,进行点评和指导第六章:欣赏与评析6.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引导学生运用适当的评析方法对《肖邦故园》进行评价6.2 教学内容介绍音乐欣赏和评析的方法和技巧分析《肖邦故园》的演奏技巧和艺术表现6.3 教学活动学生进行《肖邦故园》的音乐欣赏,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学生运用适当的评析方法对《肖邦故园》进行评价,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和困惑6.4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在欣赏和评析过程中的表现和理解收集学生的评价和反馈,进行点评和指导第七章:音乐与绘画7.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音乐与绘画的综合感受能力引导学生运用绘画表达《肖邦故园》的音乐情感7.2 教学内容介绍音乐与绘画的关系和相互作用分析《肖邦故园》的音乐情感,引导学生进行绘画创作7.3 教学活动学生进行《肖邦故园》的音乐欣赏,感受其中的情感和氛围学生根据音乐情感进行绘画创作,尝试将音乐情感转化为视觉形象学生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进行评价和交流7.4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在欣赏和绘画过程中的表现和创作成果的质量收集学生的评价和反馈,进行点评和指导第八章:音乐与舞蹈8.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音乐与舞蹈的综合感受能力引导学生运用舞蹈动作表达《肖邦故园》的音乐情感8.2 教学内容介绍音乐与舞蹈的关系和相互作用分析《肖邦故园》的音乐情感,引导学生进行舞蹈创作8.3 教学活动学生进行《肖邦故园》的音乐欣赏,感受其中的情感和氛围学生根据音乐情感进行舞蹈创作,尝试将音乐情感转化为舞蹈动作学生展示自己的舞蹈作品,进行评价和交流8.4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在欣赏和舞蹈过程中的表现和创作成果的质量收集学生的评价和反馈,进行点评和指导第九章:课堂小结9.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反思音乐与绘画、舞蹈的综合感受能力和创作过程的经验和收获9.2 教学内容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活动过程9.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活动过程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提出改进建议9.4 教学评价收集学生的经验和收获反馈,进行点评和指导第十章:课后作业10.1 教学目标巩固学生对《肖邦故园》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和评析能力10.2 教学内容布置与《肖邦故园》相关的音乐欣赏和评析作业10.3 教学活动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并提出作业要求和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作业,进行自我学习和提升10.4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在完成课后作业过程中的表现和作业的质量收集学生的作业反馈,进行点评和指导重点和难点解析1. 第一章课程导入中的“引导学生讨论对《肖邦故园》的了解和期待”(第一节);2. 第二章音乐分析中的“分组讨论学生对作品音乐特点的发现和理解”(第二节);3. 第三章情感表达中的“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不同演奏风格的感受和评价”(第三节);4. 第四章创意编曲中的“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尝试对《肖邦故园》进行创意编曲”(第四节);5. 第六章欣赏与评析中的“学生运用适当的评析方法对《肖邦故园》进行评价,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第六节);6. 第七章音乐与绘画中的“学生根据音乐情感进行绘画创作,尝试将音乐情感转化为视觉形象”(第七节);7. 第八章音乐与舞蹈中的“学生根据音乐情感进行舞蹈创作,尝试将音乐情感转化为舞蹈动作”(第八节);9. 第十章课后作业中的“布置与《肖邦故园》相关的音乐欣赏和评析作业”(第十节)。
《肖邦故园》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师简介1.1.1 教师基本信息1.1.2 教师音乐生涯及成就1.2 肖邦生平简介1.2.1 肖邦的生平背景1.2.2 肖邦的音乐成就1.2.3 肖邦在欧洲音乐史上的地位第二章:肖邦的音乐风格2.1 浪漫主义音乐特点2.1.1 情感表达的自由与丰富2.1.2 音乐形式的创新与拓展2.1.3 个性化音乐语言的使用2.2 肖邦作品风格特点2.2.1 钢琴音乐的独特表现力2.2.2 民族风格的运用与融合2.2.3 细腻的情感描绘与诗意表达第三章:作品分析——《肖邦故园》3.1 作品背景及创作动机3.2 作品结构与形式3.2.1 乐曲的章节划分3.2.2 音乐主题的发展与变化3.3 音乐元素分析3.3.1 旋律线:优美、抒情、富有表现力3.3.2 和声处理:色彩丰富、富有层次感3.3.3 节奏与拍子:多变、灵活、富有弹性3.3.4 动态与表情:细腻、丰富、充满表现力第四章:《肖邦故园》演奏技巧与表现4.1 钢琴演奏技巧4.1.1 触键的力度与准确性4.1.2 踏板的使用与控制4.1.3 指法的选择与运用4.2 表现力与情感传达4.2.1 音乐情感的表达与传递4.2.2 音乐形象的塑造与描绘4.2.3 音乐氛围的营造与渲染第五章:教学实践与互动5.1 学生演奏展示5.1.1 学生演奏安排5.1.2 学生演奏评价与指导5.2 课堂互动环节5.2.1 学生提问与解答5.2.2 教师示范与学生跟随5.2.3 集体讨论与分享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堂导入活动通过播放肖邦《故园》的音乐片段,引起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引导学生讨论对肖邦及其作品的了解。
6.2 作品分析活动分段播放《故园》的不同乐章,让学生听辨并分析其音乐特点。
通过图谱或简谱,让学生尝试跟随音乐节奏。
6.3 演奏技巧探讨邀请专业钢琴家现场演奏《故园》,并在演奏后进行技巧讲解。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演奏技巧的见解和感受。
《肖邦故园》公开课优秀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肖邦及其作品《肖邦故园》背景知识。
2. 激发学生对肖邦音乐和故园情感的兴趣。
教学内容:1. 肖邦生平简介2. 《肖邦故园》作品简介3. 欣赏《肖邦故园》片段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肖邦生平及其音乐成就。
2. 学生观看《肖邦故园》片段,感受音乐与故园情感的交融。
3. 学生分享对《肖邦故园》的初步感受。
第二章:作品分析教学目标:1. 分析《肖邦故园》的旋律、节奏和和声特点。
2. 引导学生理解肖邦通过音乐表达故园情感的方式。
教学内容:1. 旋律特点分析2. 节奏特点分析3. 和声特点分析4. 情感表达分析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肖邦故园》的旋律、节奏和和声。
2. 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肖邦如何通过音乐表达故园情感。
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总结。
第三章:音乐欣赏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对《肖邦故园》整体音乐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 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教学内容:1. 完整欣赏《肖邦故园》2. 分析作品中的音乐形象3. 探讨肖邦的音乐风格教学活动:1. 学生完整欣赏《肖邦故园》。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的音乐形象。
3. 学生分享对肖邦音乐风格的看法。
第四章:情感体验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深入感受《肖邦故园》中的情感。
2.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性认识。
教学内容:1. 感受《肖邦故园》中的怀旧、忧郁等情感。
2. 分析肖邦如何运用音乐语言表达情感。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肖邦故园》中的情感变化。
2. 学生通过讨论、写作等方式表达自己对作品情感的理解。
第五章:创意表现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创造性思维。
2. 提高学生通过音乐表达情感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学生尝试创作以故园为主题的简易音乐作品。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互相评价。
教学活动:1. 教师为学生提供创作素材和基本创作步骤指导。
2. 学生独立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肖邦故园》公开课教案以及原文教学目标:1.了解肖邦的相关文学常识教学重点:故园景色的特点,以及描写故园景色与肖邦音乐和爱国情感的关系。
教学难点:1.肖邦的音乐创作与他的故乡和祖国的关系。
2.将音乐鉴赏与文学鉴赏结合,沟通起来,把握文章的内容及思想感情。
1.反复阅读,用原句解读,加强文本与自己的对话体验,增进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
2.音乐鉴赏与文学鉴赏结合。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序曲1.《菊花台》为背景音乐板书课题二、新课分析第一篇章美丽的故园明确:主要在课文的后几节。
背景音乐《肖邦钢琴协奏曲》,自己品读鉴赏,思考提出的问题。
明确:春天的娇嫩色调,酷似一首最温柔的曲子,又如落在黑白琴键上的轻盈的速奏 ; 肖邦之家的夏,往往使人浮想联翩,使人回忆起肖邦那些最成熟的作品,尤其是黄昏时分的景色,宛如 F 小调叙事的开头几节; 秋天的落叶,就像忧伤的奏鸣曲中那结尾的、令人难忘的三重奏。
冬天,只有微弱的琴声在抗御风、雪和寂静,只有音乐长存。
可以只弹旋律中空心的和弦。
只弹经过句,像一次远行穿过月亮。
只弹弱音,夏天被忘掉的阳光,或许阳光中偶然被想起的一小块黑暗。
可以把柔板弹奏得像一片开阔地,可以死去多年但好像刚刚才走开。
这也就是所谓的“蔚蓝的色调是波兰景色和在这大平原上诞生的艺术家的音乐的共同色调。
”此中的真意,是欲辩已忘言了。
第二篇章故园情几许一个人的生命天然地与生他养他的祖国连在一起,不管走到哪里,他的性格、命运、情感和记忆永远与祖国相关。
因为我们都躺在它的怀里,和它融为一体了。
而艺术家的创作,跟曾经的景有着更加密切的联系——深深的烙印,所以要理解肖邦及他的音乐,就要理解他跟波兰有着何等密切的联系。
那么我们走进“钢琴诗人”——肖邦,来看看他的经历又是怎样的,与波兰,与故园之间发生了什么?课文中哪些内容提到?明确:文中第 9 段―― 11 段。
肖邦在出生后的几个月就不得不离开了故园,但他还常常回来,要走遍这垂柳的普通小道,对于这个小屋,这片土地。
《肖邦故园》教案(通用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音乐欣赏》第三单元《肖邦故园》。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第一章“肖邦故园简介”,详细介绍了肖邦的生平及其故园的地理、历史背景;第二章“肖邦音乐作品欣赏”,重点分析肖邦的部分钢琴作品,如《夜曲》、《圆舞曲》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肖邦的生平及其故园的地理、历史背景。
2. 欣赏肖邦的音乐作品,感受其音乐风格特点。
3. 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肖邦音乐作品的特点及其在音乐史上的地位。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欣赏肖邦的音乐作品,感受其独特的音乐风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钢琴、黑板。
2. 学具:笔记本、音乐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肖邦故园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肖邦的生平及其故园的地理、历史背景。
2. 新课内容:讲解教材第一章“肖邦故园简介”,让学生对肖邦及其故园有初步的认识。
3. 作品欣赏:播放肖邦的钢琴作品,如《夜曲》、《圆舞曲》等,引导学生感受肖邦音乐的风格特点。
4. 例题讲解:分析肖邦音乐作品中的旋律、和声、节奏等特点。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尝试分析肖邦的其他音乐作品,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肖邦故园简介2. 肖邦音乐作品欣赏《夜曲》《圆舞曲》3. 肖邦音乐作品特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肖邦的另一首作品《雨滴前奏曲》,并写出其风格特点。
答案:《雨滴前奏曲》是肖邦的一首具有代表性的前奏曲。
其特点如下:(1)旋律优美、抒情,充满诗意;(2)和声丰富,运用了许多升降调式;(3)节奏多变,充满动力;(4)具有明显的浪漫主义风格。
2. 拓展作业:了解其他著名音乐家及其作品,比较他们的音乐风格。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欣赏肖邦的音乐作品,使学生对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对作业的完成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指导。
在后续课程中,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其他著名音乐家及其作品,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
《肖邦故园》公开课优秀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肖邦的生平及其音乐成就。
培养学生对肖邦音乐的兴趣和热爱。
1.2 教学内容介绍肖邦的生平背景及其音乐风格特点。
分析肖邦的代表作品,如《夜曲》、《练习曲》等。
1.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展示肖邦的生平图片和音乐作品。
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享对肖邦音乐的感受。
第二章:肖邦的音乐风格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肖邦音乐的风格特点。
培养学生对肖邦音乐风格的认识和欣赏能力。
2.2 教学内容分析肖邦音乐的风格特点,如浪漫主义、民族风格等。
欣赏肖邦的代表作品,如《玛祖卡》、《波罗乃兹》等。
2.3 教学方法采用音频播放和曲谱分析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肖邦音乐的风格特点。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肖邦音乐风格的看法。
第三章:肖邦的钢琴技巧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肖邦钢琴作品的技巧特点。
培养学生对肖邦钢琴技巧的认识和演奏能力。
3.2 教学内容分析肖邦钢琴作品的技巧特点,如装饰音、八度跳跃等。
学习肖邦的代表作品,如《练习曲》、《夜曲》等。
3.3 教学方法采用示范演奏和曲谱分析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肖邦钢琴技巧。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练习,互相交流演奏心得。
第四章:肖邦的音乐表达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肖邦音乐的情感表达。
培养学生对肖邦音乐情感的认识和表达能力。
4.2 教学内容分析肖邦音乐的情感特点,如忧郁、激昂等。
欣赏肖邦的代表作品,如《夜曲》、《练习曲》等。
4.3 教学方法采用音频播放和曲谱分析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肖邦音乐的情感表达。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肖邦音乐情感的看法。
第五章:综合欣赏与创作5.1 教学目标让学生综合欣赏肖邦的音乐作品。
培养学生对肖邦音乐作品的创作能力。
5.2 教学内容欣赏肖邦不同类型作品的集合,如《玛祖卡》、《波罗乃兹》等。
组织学生进行肖邦音乐作品的创作活动。
5.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展示和音频播放的方式,引导学生综合欣赏肖邦的音乐作品。
《肖邦故园》市级公开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音乐鉴赏》第二单元“西方音乐欣赏”第6课《肖邦故园》。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肖邦生平简介、肖邦作品的特点、肖邦故园的背景及意义;详细内容涉及教材第二章第六节,着重分析肖邦钢琴作品《夜曲》的艺术特色。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肖邦的生平及其在音乐史上的地位,感受肖邦作品的音乐魅力。
2. 通过对肖邦钢琴作品《夜曲》的欣赏与分析,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3. 培养学生对音乐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激发他们对音乐创作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肖邦钢琴作品《夜曲》的艺术特色分析。
教学重点:肖邦生平及其作品特点的了解,肖邦故园的历史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钢琴、音响设备、多媒体课件。
学具:教材、笔记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肖邦钢琴作品《夜曲》,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感受肖邦的音乐风格,引发他们对本节课的兴趣。
2. 新课内容展示:介绍肖邦的生平及其作品特点,引导学生了解肖邦故园的背景及意义。
3. 实践情景引入:邀请学生上台演奏肖邦的钢琴作品,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肖邦音乐的魅力。
4. 例题讲解:分析肖邦钢琴作品《夜曲》的艺术特色,讲解其曲式结构、和声处理、旋律特点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尝试分析其他肖邦作品,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肖邦生平简介2. 肖邦作品特点3. 肖邦故园背景及意义4. 钢琴作品《夜曲》艺术特色分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肖邦钢琴作品《夜曲》的曲式结构、和声处理、旋律特点等,不少于5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内容安排等方面的优点与不足,不断优化教学策略。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了解更多关于肖邦的作品,参加音乐鉴赏、音乐会等活动,提高音乐素养。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我国音乐文化,传承和发扬我国优秀音乐传统。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肖邦钢琴作品《夜曲》的艺术特色分析。
《肖邦故园》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肖邦及其作品《肖邦故园》背景知识。
激发学生对肖邦音乐和《肖邦故园》的兴趣。
1.2 教学内容播放肖邦《肖邦故园》音乐片段,供学生初步感受。
教师简要介绍肖邦及其音乐特点。
引导学生关注《肖邦故园》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1.3 教学活动教师播放音乐片段,学生闭目聆听,感受音乐的美感。
教师引导学生分享对肖邦音乐的认识和感受。
教师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肖邦的生平事迹,帮助学生了解肖邦的生活背景。
教师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关注《肖邦故园》的情感表达。
第二章:作品分析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肖邦故园》的结构和音乐特点。
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分析和欣赏能力。
2.2 教学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肖邦故园》的旋律、节奏、和声等音乐元素。
教师讲解《肖邦故园》的结构和音乐发展。
2.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肖邦故园》的音乐特点。
每组选取一位代表进行汇报,分享小组讨论成果。
教师点评各组的分析,总结《肖邦故园》的音乐特点。
第三章:情感体验3.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肖邦故园》情感的理解和共鸣。
提高学生对音乐情感表达的敏感度。
3.2 教学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肖邦故园》中的情感变化。
学生通过讨论、写作或绘画等方式表达自己对音乐情感的理解。
3.3 教学活动教师播放《肖邦故园》,学生边听边画出自己感受到的情感变化。
学生分享自己的绘画作品,表达自己对音乐情感的理解。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
第四章:创意实践4.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力。
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实践能力。
4.2 教学内容学生根据对《肖邦故园》的理解,创作一段音乐。
4.3 教学活动学生分组,每组根据对《肖邦故园》的情感体验,创作一段音乐。
每组选取一位代表进行演奏,展示小组的创作成果。
教师点评各组的创作,给予鼓励和建议。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成果。
《肖邦故园》公开课教案《肖邦故园》公开课教案说明:本篇实录是笔者从学习和研究的视角写的。
侯老师是笔者敬佩和景仰的同事,也是在成武高中语文界享誉甚高的名师。
这次教学能手评选,很多老师慕名前来我校听课。
侯老师为大家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肖邦故园》。
一、课前活动——传话筒学生入场,入座,惊奇,相互议论。
多媒体已打出肖邦故居图片。
侯老师身穿西装,打领带,面带微笑,从容不迫地站在学生面前,手中拿着一个麦克风,说:“同学们我手中拿的这个是microphone,翻译成汉语就是麦克风。
”侯老师的语音标准,语调灰谐幽默轻松活泼,极具亲和力。
学生被声音打动,安静下来,看着侯老师,期待老师接着讲。
师:“下面同学们来试一试麦克风,看会不会用。
”麦克风在同学们中间相互传递。
确实同学们不会用,没声音。
师提醒:“如没声音的话,那是因为你没打开开关。
”生大笑,会用了。
【心得】课前活动是非常重要的,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能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并为本堂课蓄势。
特别是借班上课尤其要注意这一点,因为师生都非常陌生,相互不了解,没有感情基础。
侯老师的课前活动是非常成功的。
绝妙处是在于一箭双雕——既拉近了师生距离,创造出了民主活跃轻松的课堂氛围,又让麦克风的效果发挥到最佳。
二、导入新课师:“上课!”师生问好。
师给出肖邦画像,无任何文字介绍。
师:“这是肖邦的画像,请仔细观察,用自己的语言口头描绘肖邦的肖像。
”稍停,学生观察。
生:高挺的鼻梁,黄而卷曲的头发,炯炯有神的眼睛,削瘦的面庞。
”师:“很好!我手里有名人描写肖邦的语言片断,给大家读一读。
‘他的整个面庞使人想起一朵牵牛花,在非常纤细的花茎上摇颤着带有奇异色彩的花朵,这花朵是用这样馥郁和柔软的织物做成的,所以,只要稍微用手一触就会毁坏他。
’这是肖邦的好友李斯特写的。
另一位,‘他最像在中世纪的诗里,用来点缀基督教堂的一个难想的造物,即一位天使。
他的美好的面庞像庄严而忧郁的妇人,身材匀称,好像奥林匹克的天神。
《肖邦故园》教案(全文教案:《肖邦故园》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音乐教材《肖邦故园》一章。
本章节主要介绍了肖邦的音乐风格、创作背景以及他的代表作《故园》。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肖邦的音乐风格和创作背景。
2. 培养学生对《故园》这首曲子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3. 通过学习《故园》,提高学生对钢琴音乐的感知和表现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肖邦的音乐风格和创作背景,以及《故园》的结构和演奏技巧。
难点:《故园》的旋律理解和演奏表现。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钢琴、音乐教材、投影仪。
学具:乐谱、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肖邦的《夜曲》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让学生对肖邦的音乐风格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讲解:介绍肖邦的生平背景和他的音乐风格,重点讲解《故园》的创作背景和音乐特点。
3. 示范:教师演奏《故园》,让学生对曲子的整体结构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4. 分组练习: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段落进行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5. 合奏:各组轮流演奏整个曲子,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六、板书设计1. 肖邦的生平背景2. 《故园》的创作背景3. 《故园》的结构分析4. 《故园》的演奏技巧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用文字描述《故园》的音乐特点。
答案:《故园》是一首充满诗意和怀旧情怀的钢琴曲,旋律优美、流畅,具有浓郁的波兰民间音乐风格。
2. 请学生练习《故园》的一个段落,并对自己演奏进行评价。
答案:请学生根据自己的演奏情况进行评价,可以从准确性、流畅性、表现力等方面进行自我评价。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肖邦的音乐风格和《故园》的结构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在演奏表现方面还有待提高。
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演奏技巧的指导和练习。
拓展延伸:让学生欣赏肖邦的其他作品,如《革命练习曲》、《冬夜》等,进一步了解肖邦的音乐风格和特点。
同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钢琴演奏比赛,提高学生的演奏能力和对音乐的感知力。
《肖邦故园》市级公开课教案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音乐鉴赏教材第二单元《西方音乐名人名作》中的第五节《肖邦故园》。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对肖邦生平及其作品的介绍,重点分析肖邦钢琴作品《夜曲》的艺术特点。
具体涉及教材的章节为:第二章第五节。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肖邦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感受肖邦音乐作品的艺术魅力。
2. 通过对肖邦《夜曲》的鉴赏,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古典音乐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重点:肖邦生平及其作品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肖邦《夜曲》的音乐分析,如何引导学生感受音乐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钢琴、多媒体设备、PPT课件。
学具:音乐教材、笔记本、钢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肖邦钢琴曲《夜曲》,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感受肖邦音乐的魅力,引发他们对本节课的兴趣。
2. 新课内容介绍:(1)肖邦生平介绍:讲述肖邦的生平事迹,展示相关图片。
(2)肖邦作品特点:分析肖邦作品的艺术风格,强调其在音乐史上的地位。
3. 作品鉴赏:(1)播放肖邦《夜曲》片段,引导学生关注音乐的情感表达。
(2)对《夜曲》进行音乐分析,如旋律、节奏、和声等。
4.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肖邦其他作品的艺术特点,并选代表进行分享。
六、板书设计:1. 肖邦生平简介2. 肖邦作品特点3. 《夜曲》音乐分析4. 肖邦其他作品简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肖邦《夜曲》中的情感表达,不少于5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鉴赏肖邦的《夜曲》,使他们对肖邦音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课后反思如下:1. 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他们从多角度欣赏音乐。
2. 适当增加课堂互动,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他们的音乐鉴赏能力。
3.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自行欣赏肖邦的其他作品,如《波罗乃兹》、《圆舞曲》等,进一步了解肖邦的音乐风格。
《肖邦故园》公开课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肖邦的音乐风格和创作背景,增进对肖邦及其作品的认识。
2. 通过欣赏和分析《肖邦故园》,感受肖邦的音乐魅力,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3. 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音乐分析方法,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4. 激发学生对古典音乐的兴趣,培养爱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1. 肖邦简介:生平、音乐风格、作品特点2. 《肖邦故园》背景介绍:创作背景、音乐特点3. 作品分析:旋律、和声、节奏、结构等方面4. 欣赏《肖邦故园》:完整聆听、分段欣赏、细节分析5. 拓展:肖邦其他著名作品简介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肖邦生平、音乐风格、作品特点等基础知识。
2. 分析法:分析《肖邦故园》的旋律、和声、节奏等音乐要素。
3. 欣赏法:让学生完整聆听、分段欣赏《肖邦故园》,感受音乐魅力。
4. 讨论法: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对《肖邦故园》的理解和感受。
5. 比较法:介绍肖邦其他著名作品,让学生进行比较欣赏。
四、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肖邦生平及其音乐风格。
2. 讲解《肖邦故园》的创作背景和音乐特点。
3. 分析《肖邦故园》的旋律、和声、节奏等音乐要素。
4. 完整聆听《肖邦故园》,引导学生关注作品整体结构。
5. 分段欣赏《肖邦故园》,详细分析作品中的亮点和特色。
6. 学生讨论:分享对《肖邦故园》的理解和感受。
7. 总结讲解:概括《肖邦故园》的音乐特点和艺术价值。
8. 拓展介绍:肖邦其他著名作品简介。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肖邦生平及其作品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肖邦故园》的音乐分析能力和欣赏水平。
3. 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 学生对古典音乐的兴趣和爱国情怀的培养。
六、教学资源1. 音频资料:《肖邦故园》钢琴曲完整版2. 视频资料:肖邦钢琴演奏会片段3. 图片资料:肖邦画像、故园风光等4. 教材:古典音乐鉴赏教材、肖邦作品集5. 互联网资源:相关音乐网站、肖邦研究论文等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了解肖邦的生平及其音乐风格分析《肖邦故园》的音乐特点欣赏并理解《肖邦故园》的艺术价值2. 教学难点:把握《肖邦故园》的旋律、和声、节奏等音乐要素引导学生深入感受肖邦的音乐魅力八、教学准备1. 教室环境布置:音响设备、钢琴、投影仪等2. 准备教学资源:音频、视频、图片等资料3. 提前让学生预习相关知识,了解肖邦及其作品九、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效果:学生对肖邦生平及其作品的了解程度,对《肖邦故园》的音乐分析能力和欣赏水平。
《肖邦故园》公开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音乐鉴赏教材第二单元《西方音乐名作欣赏》中的第五课时《肖邦故园》。
本节课将详细解析肖邦的生平与故园对他的音乐创作产生的影响,并通过欣赏肖邦的代表作品,让学生感受浪漫主义音乐的风格特点。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肖邦的生平及其故园对他的音乐创作产生的影响。
2. 通过欣赏肖邦的代表作品,培养学生对浪漫主义音乐风格的感知和鉴赏能力。
3. 激发学生对音乐创作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肖邦音乐风格的理解和鉴赏。
教学重点:肖邦生平及其故园对他的音乐创作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钢琴、黑板。
2. 学具:音乐教材、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肖邦的图片和简介,引导学生了解肖邦的生平背景。
2. 新课导入(10分钟)讲解肖邦故园对他的音乐创作产生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故乡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创作的重要性。
3. 作品欣赏(15分钟)欣赏肖邦的代表作品《夜曲》、《圆舞曲》等,让学生感受浪漫主义音乐的风格特点。
4. 例题讲解(10分钟)分析肖邦作品中的音乐元素,如旋律、和声、节奏等,帮助学生理解肖邦的音乐风格。
5.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模仿肖邦的音乐风格,创作一段简短的钢琴曲。
7. 互动环节(10分钟)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大家互相交流、评价。
六、板书设计1. 肖邦生平简介2. 肖邦故园对他的音乐创作的影响3. 肖邦代表作品及风格特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肖邦作品中的音乐元素,写一篇300字左右的鉴赏文章。
答案示例:2. 拓展延伸:了解其他浪漫主义音乐家的生平和作品,如李斯特、柴可夫斯基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肖邦故园对他的音乐创作的影响,让学生了解浪漫主义音乐风格。
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适当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在拓展延伸方面,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其他浪漫主义音乐家的生平和作品,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肖邦故园》优秀教学设计及原文《肖邦故园》是一篇散文,肖邦故园这篇散文以肖邦与故园的关系为线索,开篇紧扣题目,介绍肖邦故园的过去与现在,伟大的音乐艺术,又成为民族精神的支柱和基础。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推荐关于《肖邦故园》教学设计以及原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肖邦故园》优秀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一、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篇散文要写好散文,不能光靠精神涵养,文字上的功夫也是缺不了的散文最讲究味一个人写散文,是因为他品尝到了某种人生滋味,想把它说出来散文无论叙事、抒情、议论,或记游、写景、咏物,目的都是说出这个味来说不出一个味,就不配叫散文譬如说,游记写得无味,就只好算导游指南再也没有比无味的散文和有学问的诗更让我厌烦的了——周国平请学生朗读以下三段文字,想一想,你读出了其中什么“味”?春天,栗树新叶初发,几乎还是一派嫩黄色,它们悬挂在屋顶的上方,犹如刚刚出茧的蝴蝶的娇弱的翅膀粉红色的日本樱花,宛如在旭日东升的时候飘在庄园上空的一片云彩(呈现出一派生机——温柔、轻盈)夏天,水面上开满了白色和黄色的睡莲,那扁平的叶子舒展着,像是为蜻蜓和甲虫准备的排筏睡莲映照在明镜般水中的倒影,尤其是黄昏时分,水面散发出阵阵幽香,而那银灰、淡紫的亭亭玉立的树干,排列得整整齐齐,有条不紊清风徐来,树影婆娑,花园里充满了簌簌的声响这簌簌声,这芬芳的香味,使我们心荡神驰(悠扬、清丽) 秋天又别有一番风味这是乡村婚嫁的季节,时不时有一阵小提琴声传到这里,飘到金黄的树冠下,飘到寂静的草坪上当我们漫步在花园的林阴小道,当我们踏上玲珑剔透的小桥,落叶在脚下踩得沙沙响作为悠悠往事“见证者”的树叶,它们以自己干枯的沙沙声招来了那么多的思绪,那么多的回忆,那么多的乐曲(寂静、伤感)同学们这三段所描写是哪里的景色么?热那佐瓦沃拉,肖邦故园请同学们翻到第16页,与原文对照一下,把老师有意漏掉的文字划出来老师有意漏掉,你能用自己的话归纳一下么?用音乐特点来比喻景色;看到这优美的景色使人想起肖邦的音乐成就和内心现在让你们来概括这三段的景物描写,你会用哪些词语?二、理解故园与音乐的关系(写什么?)1、为什么不用别的事物来比喻呢?非要用肖邦的音乐特点来比喻肖邦故园呢?请同学快速浏览第3—14段讨论明确:作者认为“艺术家的创作,无疑跟各自出身的环境,跟生活周围的景色有着密切的联系艺术家跟陶冶他的景物之间的联系比一般人所想象的要紧密得多童年和青春时代常常给人的一生打下深深的烙印”在人的一生中,影响最深的莫过于童年与青年时代的点点滴滴,儿时的嬉戏,故乡的风物亲人的关爱,一幅幅画面会永远鲜活于头脑之中,何况肖邦的童年是处在一个花的海洋、树的包围的世界,它四季分明,美不胜收,无论肖邦走向何方,这些都是他挥之不去的永恒记忆弗洛伊德说得好:“无论童年记忆在当时便很重要.还是后来事件的影响才变得重要.留在记忆中的童年生活是最有意义的因素”童年生活会对一个人的思想、性格、思维等产生很大影响,情同此理,故园生活培养了肖邦的爱国情感成为肖邦音乐创作的源头活水引导学生作童年的联想,结合课文的内容,学生能找到肖邦爱国主义思想情感的源头理解他的音乐与故园的关系肖邦与自己的故乡、祖国有着怎样的故事呢?据我所知,他在热那佐瓦沃拉只不过是度过了出生后几个月的时光,后来他的双亲便迁居华沙了1830年,肖邦到法国首都巴黎肖邦在巴黎的岁月,也是他的祖国波兰遭受沙皇俄国蹂躏的年代1849年,肖邦病逝于巴黎2、问:文中有写到肖邦怎么眷恋自己的故土么?文中哪些地方体现出来?经常和妹妹探望故里去巴黎之前的几个星期,他还专程从首都来到这里这小小的庄子就是整个祖国乡村的象征(作者推想)“他就是在那缱绻的秋日”1848年,肖邦自爱丁堡给友人写信的时候,眼前兴许也浮现出了故园景色我们恰好能在肖邦的马祖卡曲和夜曲里找到这平原的歌声——凡是他那些直接留下了这儿时之国画面的作品,我们都能发现一缕乡音3、问:为什么是“一缕乡音”?而不是“浓浓的一股乡音呢”?是否意味着肖邦的爱国思乡之情若有若无呢?因为由于他半世坎坷,命途多舛,也由于关山阻隔,有国难投音乐语言,不易察觉可以把肖邦弹奏得好象没有在弹轻点,再轻点,不要让手指触到空气和泪水真正震憾我们灵魂的狂风暴雨,可以是最弱的,最温柔的——欧阳江河《一夜肖邦》由此,我不由地想起肖邦的好朋友,德国诗人海涅对肖邦音乐的评价:“他在钢琴前坐下的时候,我觉得仿佛是一个从我出生地来的同乡正在告诉我当我不在的时候曾经发生的最奇怪的事情有时我很想问他:‘家里的那些玫瑰花还在热情地盛开吗?那些树还在月光下唱得那么美吗?’”本源的含义是在海德格尔的意义上被理解的——“‘本源’一词在这里指的是,一件东西从何而来,通过什么它是其所是并且如其所是……”肖邦的音乐从何而来,从他的故园喷射出来的“故园是他的音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流”,肖邦用自己的乐曲表达对祖国的深深的爱和怀念,没有波兰,就没有肖邦;没有波兰,就没有肖邦的音乐他对自己的祖国一往情深,甚至在去世前也嘱托亲人定要将自己的心脏运回故土他的这种爱国情怀从本质上说,是对故乡的自发的质朴的眷恋之情使他的音乐充满感人的力量,使他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天才之一,使他成为欧洲文化伟人中的一个这种对故乡的思念、对祖国的无限眷恋和忧虑之情成为肖邦音乐中最动人的篇章4、问:作者在文中用了哪些词语来直接赞美肖邦的故园?最珍贵的古迹之一;朝拜的圣地;精神宴会的殿堂;摇篮,源泉5、问:老师不太明白作者在开头两段为什么非要追溯肖邦故园的历史?由盛到衰的历史被人遗忘、简朴、伶仃孤苦、清寒讨论明确:意在突出这朴素的马佐夫舍的村庄——热那佐瓦沃拉正是因为肖邦才出了名的通过对比的手法向读者交代了故园的今昔变化鲜明的反差对比,形象地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在沧海桑田的世事变幻面前,“物”的消解、消释、消亡固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能够积淀于人的记忆深处并被看作巨大精神财富的,必然具有某种文化人格的魅力、具有拨动人们感情之弦的强大力量,因而得以“复活”于人们的内心6、问:那么,肖邦的音乐对于波兰民族来说意味着什么?馨香醉人的玉浆,揭示无限美好的世界,莫大的精神享受去听肖邦的音乐,不只是为了证明自己祖国文化的伟大,同时也为了证明一个民族的精神生活是无法窒息的民族的最坚韧的纽带,成为民族精神的支柱和基础,作为一种斗争武器有不可估量的威力肖邦这时期的很多作品都反映了他对被侵占的故国家园的怀念,对民族独立的渴望和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思乡情,亡国恨,时常在他的作品里流露出来当沙俄授予他“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时,肖邦严辞拒绝,表现出一个爱国艺术家的高尚人格和民族气节由此,我想到最近波兰总统卡钦斯基等政要遇难,而波兰整个国家依然稳定我想,这个民族之所以能沉稳地面对灾难,其中,也许就有肖邦文化精神的体现吧三、怎么写:7、现在我们思考一个问题:请同学们看第7段着重描写肖邦故园的微妙色彩我们齐读这些微妙的色彩美在哪里?何等的朴素、淡雅,然而,又是何等的持久、深沉8、问:如果把21——23段放在前面,如何?前者简略较客观,后者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是立足作者的主观视角,表达了作者对肖邦的无限敬仰之情我们再来读一读第2123段文字来点音乐“情真而不觉音之繁词之复也”——(清)沈德潜四、为什么这么写?9、其实作者在这里写了肖邦故园的四季景色,还有冬天的景色请一位学生读24段尤其写到冬天,作者用了这样一句话“然而,这里最美的是冬天”,这句话显然相对其他季节而言,它并未否定其他季节的美,而是特别指出冬天这个季节的美丽,但我们寻找有关文字的时候,发现文章并没有对冬天的景物作铺陈过多的描写我们还发现这样几处,用了六个“没有”排比,这些句子的直接叙述,无疑在强调肖邦故园的冬天何等寂静,何等冷清,何等了无生机同时,这里的“寂静、风雪”以及25段中“你”的处境实际上有象征意义?它象征着当波兰人民遭受到苦难、困顿时,肖邦和他的音乐与你在一起,你仿佛听到了他遥远的心跳,肖邦的音乐和精神鼓舞、温暖着我们每个人,给我们巨大的精神力量作家于此将叙述的角度转向内心的感悟,转向从心灵深处去感知、理解肖邦这样,将一般的景物美提升到了精神之美、情感之美的确,当一切都成为往事之时,只有音乐家的精神永存,只有音乐家崇高的文化人格长在,这正是作家从肖邦故园的四季轮回景物变化中所感受到的“大美”!《肖邦故园》原文全文一百多年以前,弗雷德里克·肖邦的摇篮就放在这儿的一间小房间里。
《肖邦故园》公开课教案以及原文教学目标:1.了解肖邦的相关文学常识教学重点:故园景色的特点,以及描写故园景色与肖邦音乐和爱国情感的关系。
教学难点:1.肖邦的音乐创作与他的故乡和祖国的关系。
2.将音乐鉴赏与文学鉴赏结合,沟通起来,把握文章的内容及思想感情。
1.反复阅读,用原句解读,加强文本与自己的对话体验,增进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
2.音乐鉴赏与文学鉴赏结合。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序曲1.《菊花台》为背景音乐板书课题二、新课分析第一篇章美丽的故园明确:主要在课文的后几节。
背景音乐《肖邦钢琴协奏曲》,自己品读鉴赏,思考提出的问题。
明确:春天的娇嫩色调,酷似一首最温柔的曲子,又如落在黑白琴键上的轻盈的速奏 ; 肖邦之家的夏,往往使人浮想联翩,使人回忆起肖邦那些最成熟的作品,尤其是黄昏时分的景色,宛如 F 小调叙事的开头几节; 秋天的落叶,就像忧伤的奏鸣曲中那结尾的、令人难忘的三重奏。
冬天,只有微弱的琴声在抗御风、雪和寂静,只有音乐长存。
可以只弹旋律中空心的和弦。
只弹经过句,像一次远行穿过月亮。
只弹弱音,夏天被忘掉的阳光,或许阳光中偶然被想起的一小块黑暗。
可以把柔板弹奏得像一片开阔地,可以死去多年但好像刚刚才走开。
这也就是所谓的“蔚蓝的色调是波兰景色和在这大平原上诞生的艺术家的音乐的共同色调。
”此中的真意,是欲辩已忘言了。
第二篇章故园情几许一个人的生命天然地与生他养他的祖国连在一起,不管走到哪里,他的性格、命运、情感和记忆永远与祖国相关。
因为我们都躺在它的怀里,和它融为一体了。
而艺术家的创作,跟曾经的景有着更加密切的联系——深深的烙印,所以要理解肖邦及他的音乐,就要理解他跟波兰有着何等密切的联系。
那么我们走进“钢琴诗人”——肖邦,来看看他的经历又是怎样的,与波兰,与故园之间发生了什么?课文中哪些内容提到?明确:文中第 9 段―― 11 段。
肖邦在出生后的几个月就不得不离开了故园,但他还常常回来,要走遍这垂柳的普通小道,对于这个小屋,这片土地。
当他不得不离开巴黎的时候,曾有有这样一段描述:1830 年 11 月 2 日萧瑟的寒风增添了华沙的秋意,更增添了离别时的痛苦。
送别的友人叮咛着即将离去的肖邦:“不论你在哪里逗留,流浪,愿你永不将祖国遗忘,绝不停止对祖国的热爱,以一颗温暖、忠诚的心脏。
”在肖邦的心目中祖国就是一切,永远怀着无限的依恋和眷念之情,可以参看课文第 10 段及第 12 段,他生命始终都是心怀故土,所以最后将自己的心葬在了这片土地上。
肖邦走出了故园,却走不出思念的沉重。
肖邦的音乐不仅是诉说波兰的美和忧伤。
它对每个人的心诉说他对自己祖国的热爱。
举例:“他在钢琴前坐下的时候,我觉得仿佛是一个从我出生地来的同乡正在告诉我当我不在的时候曾经发生的最奇怪的事情。
有时我很想问他:‘家里的那些玫瑰花还在热情地盛开吗?那些树还在月光下唱得那么美吗?’” ( 肖邦的朋友,德国诗人海涅 )这也就是杜甫的笔下的“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肖邦对这片故土的热爱。
从出生地,到少年时代的探望故里,青年时代的故园告别,再到在异国他乡的梦中思念,直至用音乐来寄托自己对祖国的满腔热爱和对故土的无限眷恋。
“倘若此刻我们听到,或者亲自弹奏伟大作曲家临终前的最后一组,我们必能从中听到昔日国内歌声的淡淡的旋律。
由于他半世坎坷,命途多舛,也由于关山阻隔,有国难投,这一组玛祖卡曲似乎是被万种离情、一怀愁绪所滤过而净化了,跟乡村的质朴相距甚远,但它们无疑是出自故里,跟这片土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美好的音有也是斗争的武器 ; 是藏在花中的大炮。
作民族精神的支柱和基的大具有何等不可估量的威力。
人从小屋及肖邦音中得了精神力量。
所以真正震憾我灵魂的狂暴雨,可以是最弱的,最温柔的。
( 欣祖卡曲 )第三篇章尾声人与祖国的复关系是需要我用一生去思索的。
今天我一起来学《肖邦故园》,体会肖邦祖国的深情眷恋之情。
念肖邦的形式也是用心去体会。
三、作布置出你肖邦是怎的情感,以“肖邦,我想你⋯⋯” ,写一段文字。
《肖邦故园》的教案的分析本文是波当代杰出的人散文家雅 - 伊瓦舍奇奉献我的一部力作。
作者以深邃的笔,追叙了肖邦不平凡的一生尤其着重表了肖邦祖国的眷恋和那种无法割舍的。
本文的是要充分学生的极性,学生在理解的基上,心中涌着激情去研究,在美文的熏陶下涵咏如如画如歌的美句,与作者生共,与肖邦生共。
根据“祖国土” 一的教学目,再合本文,所以我制定的教学重点是:故园景色的特点,以及描写故园景色与肖邦音和国情感的关系。
本文的点是:①肖邦的音作与他的故和祖国的关系。
②将音与文学合,沟通起来。
如何教学点和重点呢?学生没有离祖国,离故土,怎才能使他理解故园情呢?而我不是音教,又怎么通音来文学的目的呢?所以就需要在教学中学生造情境,,再步步深入,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是我文的教学分析。
一.文的入以《菊花台》背景音,同幻灯片上出:“只听一支曲子。
只只曲子保留耳。
在的琴之夜徘徊?”的句,里是一个序曲。
音堂造了气氛,而通周杰肖邦的仰慕,我走肖邦,看看他的故居。
里明的一个那就是肖邦音的不朽,他的魅力存。
二.文篇名是涉及“故园”,那么就安排首先看看肖邦的故园是怎的,与他的音作有何关系呢?那便是件的第一篇章:美的故园。
个部分是要理解文中的“ 片土地的景色是肖邦音最理想的序曲”。
以肖邦的琴背景音,学生慢慢欣文中关于故园景色的描写,四季的美景与音合在一起。
是理解肖邦音的第一步,外在的景人的影响,品其中的真意。
四.由景及情,步步深入,学生共,的一个是“肖邦,我想你⋯⋯”,学生抒出内心的情感。
教学程:一、今天老和同学一起学一篇散文——周国平学生朗以下三段文字,想一想,你出了其中什么“味”?春天,栗新叶初,几乎是一派嫩黄色,它挂在屋的上方,犹如出的蝴蝶的弱的翅膀粉色的日本花,宛如在旭日升的候在庄园上空的一片云彩 ( 呈出一派生机——温柔、盈 )夏天,水面上开了白色和黄色的睡,那扁平的叶子舒展着,像是蜻蜓和甲虫准的排筏睡映照在明般水中的倒影,尤其是黄昏分,水面散出幽香,而那灰、淡紫的亭亭玉立的干,排列得整整,有条不紊清徐来,影婆娑,花园里充了簌簌的声响簌簌声,芬芳的香味,使我心神 ( 悠、清 )同学三段所描写是哪里的景色么?那佐瓦沃拉,肖邦故园请同学们翻到第 16 页,与原文对照一下,把老师有意漏掉的文字划出来老师有意漏掉,你能用自己的话归纳一下么?用音乐特点来比喻景色 ; 看到这优美的景色使人想起肖邦的音乐成就和内心现在让你们来概括这三段的景物描写,你会用哪些词语?二、理解故园与音乐的关系( 写什么 ?)1、为什么不用别的事物来比喻呢 ?非要用肖邦的音乐特点来比喻肖邦故园呢 ?请同学快速浏览第3—14 段讨论明确:作者认为“艺术家的创作,无疑跟各自出身的环境,跟生活周围的景色有着密切的联系艺术家跟陶冶他的景物之间的联系比一般人所想象的要紧密得多童年和青春时代常常给人的一生打下深深的烙印”在人的一生中,影响最深的莫过于童年与青年时代的点点滴滴,儿时的嬉戏,故乡的风物亲人的关爱,一幅幅画面会永远鲜活于头脑之中,何况肖邦的童年是处在一个花的海洋、树的包围的世界,它四季分明,美不胜收,无论肖邦走向何方,这些都是他挥之不去的永恒记忆弗洛伊德说得好:“无论童年记忆在当时便很重要 . 还是后来事件的影响才变得重要 . 留在记忆中的童年生活是最有意义的因素”童年生活会对一个人的思想、性格、思维等产生很大影响,情同此理,故园生活培养了肖邦的爱国情感成为肖邦音乐创作的源头活水引导学生作童年的联想,结合课文的内容,学生能找到肖邦爱国主义思想情感的源头理解他的音乐与故园的关系据我所知,他在热那佐瓦沃拉只不过是度过了出生后几个月的时光,后来他的双亲便迁居华沙了1830 年,肖邦到法国首都巴黎肖邦在巴黎的岁月,也是他的祖国波兰遭受沙皇俄国蹂躏的年代1849 年,肖邦病逝于巴黎2、问:文中有写到肖邦怎么眷恋自己的故土么 ?文中哪些地方体现出来 ?经常和妹妹探望故里去巴黎之前的几个星期,他还专程从首都来到这里这小小的庄子就是整个祖国乡村的象征( 作者推想 )“他就是在那缱绻的秋日”1848 年,肖邦自爱丁堡给友人写信的时候,眼前兴许也浮现出了故园景色3、问:为什么是“一缕乡音”?而不是“浓浓的一股乡音呢”?是否意味着肖邦的爱国思乡之情若有若无呢?因为由于他半世坎坷,命途多舛,也由于关山阻隔,有国难投音乐语言,不易察觉可以把肖邦弹奏得好象没有在弹轻点,再轻点,不要让手指触到空气和泪水真正震憾我们灵魂的狂风暴雨,可以是最弱的,最温柔的——欧阳江河《一夜肖邦》由此,我不由地想起肖邦的好朋友,德国诗人海涅对肖邦音乐的评价:“他在琴前坐下的候,我得仿佛是一个从我出生地来的同正在告我当我不在的候曾生的最奇怪的事情有我很想他:‘家里的那些玫瑰花在情地盛开 ?那些在月光下唱得那么美 ?’”本源的含是在海德格的意上被理解的——“‘本源’一在里指的是,一件西从何而来,通什么它是其所是并且如其所是⋯⋯”肖邦的音从何而来,从他的故园射出来的“故园是他的音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流”,肖邦用自己的曲表达祖国的深深的和念,没有波,就没有肖邦; 没有波,就没有肖邦的音他自己的祖国一往情深,甚至在去世前也嘱托人定要将自己的心运回故土他的种国情从本上,是故的自的朴的眷恋之情使他的音充感人的力量,使他成世界上最大的音天才之一,使他成欧洲文化人中的一个种故的思念、祖国的无限眷恋和之情成肖邦音中最人的篇章4、:作者在文中用了哪些来直接美肖邦的故园?最珍的古迹之一 ; 朝拜的圣地 ; 精神宴会的殿堂 ; ,源泉被人忘、朴、伶仃孤苦、清寒明确:意在突出朴素的佐夫舍的村庄——那佐瓦沃拉正是因肖邦才出了名的通比的手法向者交代了故园的今昔化明的反差比,形象地明了一个:在海桑田的世事幻面前,“物”的消解、消、消亡固然是不以人的意志移的,但能淀于人的深并被看作巨大精神富的,必然具有某种文化人格的魅力、具有人感情之弦的大力量,因而得以“复活”于人的内心6、:那么,肖邦的音于波民族来意味着什么?馨香醉人的玉浆,揭示无限美好的世界,莫大的精神享受去听肖邦的音乐,不只是为了证明自己祖国文化的伟大,同时也为了证明一个民族的精神生活是无法窒息的民族的最坚韧的纽带,成为民族精神的支柱和基础,作为一种斗争武器有不可估量的威力肖邦这时期的很多作品都反映了他对被侵占的故国家园的怀念,对民族独立的渴望和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思乡情,亡国恨,时常在他的作品里流露出来当沙俄授予他“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时,肖邦严辞拒绝,表现出一个爱国艺术家的高尚人格和民族气节由此,我想到最近波兰总统卡钦斯基等政要遇难,而波兰整个国家依然稳定我想,这个民族之所以能沉稳地面对灾难,其中,也许就有肖邦文化精神的体现吧三、怎么写:7、现在我们思考一个问题:请同学们看第 7 段着重描写肖邦故园的微妙色彩我们齐读这些微妙的色彩美在哪里 ?何等的朴素、淡雅,然而,又是何等的持久、深沉8、问:如果把 21—— 23 段放在前面,如何 ?前者简略较客观,后者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是立足作者的主观视角,表达了作者对肖邦的无限敬仰之情我们再来读一读第2123 段文字来点音乐“情真而不觉音之繁词之复也”—— ( 清) 沈德潜四、为什么这么写 ?9、其实作者在这里写了肖邦故园的四季景色,还有冬天的景色请一位学生读 24 段“一位天才,一位艺术大师渐行渐远,他的作品成了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舒曼在纪念肖邦时曾说:Genttemen,pleasesalutewithyourhats,toaginius!脱帽吧,先生们,这里是一位天才!总结:作者以深邃的笔调,追叙了肖邦不平凡的一生尤其着重表现了肖邦对祖国的眷恋和那种无法割舍的爱作家以一个造访者的敏锐眼光所捕捉到的文化气息,所传达的情绪,穿越了时空的阻碍,渗透到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在情感的交互作用中实现感觉的置换,让我们获取了丰富的文化给养,领悟到肖邦人格、精神的魅力一百多年以前,弗雷德里克·肖邦的摇篮就放在这儿的一间小房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