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 8.2 敬畏生命敬畏生命
- 格式:pptx
- 大小:6.76 MB
- 文档页数:27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8.2《敬畏生命》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敬畏生命》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二课的主题。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培养学生敬畏生命的情感态度。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引人深思的问题,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重要性,教育学生珍惜生命,尊重他人生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对生命有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在生活和学习中,他们可能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对生命产生困惑和迷茫。
因此,本课的教学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导他们从自身的经历出发,认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培养他们敬畏生命的情感态度。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学会尊重和珍惜生命。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培养敬畏生命的情感态度,提高道德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学会尊重和珍惜生命。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自身的经历出发,认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培养敬畏生命的情感态度。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讨论交流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案例材料、讨论题等,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组图片,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出本课的主题《敬畏生命》。
2.案例分析:给学生提供几个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人物是如何对待生命的,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3.讨论交流: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生活中如何尊重和珍惜生命,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验。
4.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从案例分析和讨论交流中总结出敬畏生命的重要性,教育学生珍惜生命,尊重他人生命。
5.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敬畏生命的感悟文章,加深对生命价值的认识。
第二课时敬畏生命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懂得对生命的敬畏,知道对生命产生敬畏的原因,能自觉敬畏生命、珍视生命。
2.懂得生命至上,既要看到自己生命的重要性,也必须承认别人的生命同样重要。
3.知道当我们能够与周围的生命休戚与共时,我们就走向了道德的生活。
能力目标1.提髙学生的合作交流、探究学习能力和书面及口头表述能力。
2.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教学,激发学生思考自己的生命价值,让其懂得敬畏生命,珍视生命的道理。
2.能够做出正确的价值评判,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锻造坚强的意志品质。
3.立志提升自身生命的价值,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人生态度。
重、难点:敬畏生命。
突破方法: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让学生阅读、观察、比较、思考交流、倾听、研讨,使学生领悟人的敬畏心与道德,懂得自己与其他人的生命同样重要,每个人都需要与他人共同生活;懂得当我们对生命怀有敬畏之心时,我们才会由衷地珍视生命。
让学生在活动中突破教学重难点,不仅能使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一种愉悦、主动的学习状态,而且还能有效地达成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探究新课堂教学过程一、导入设置,启动思维方法1: 影视视频导入【设计意图】利用生动的视频,提出问题,让学生更加身临其境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唤起学生对生命的敬畏和热爱。
过程:播放《逃出生天》电影视频片段(三分多钟)1.教师:同学们,在视频中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样的感受?2.学生根据画面自主回答可能产生的答案:第一,火灾中,看到很多人死去,感到生命的脆弱;第二,也有很多人努力的想要在火灾中活下来,特别是消防官兵们为挽救他人的生命而努力着,我们也感到生命的很顽强、很崇高、很神圣。
3.教师归纳:同学们,你们感受到的都没错,我们的生命即使脆弱的,又是顽强、崇高、神圣的,因此。
我们对待生命应该更加的—敬畏。
这节课学习《敬畏生命》教师板书,导人新课。
敬畏生命(板书)二、进入新课,自主探究,信息搜索【设计意图】为了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教师制定自学提纲,设置了一系列问题,明确目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8.2 敬畏生命[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受生命的坚强与力量,敬畏生命,珍爱生命。
(2)树立自己的生命与周围其他人的生命休戚与共的意识,关爱他人。
2.能力目标(1)学会结合社会热点观察、思考敬畏生命的表现与意义,初步形成对现实生活的复杂情形作出合理判断的能力。
(2)坚守对待生命的道德底线,学会珍爱自我生命,关怀和善待身边其他人的生命。
3.知识目标(1)懂得生命至上的内涵。
(2)了解生命之间的休戚与共。
(3)理解对生命的敬畏,既包括对自己生命的珍惜,还要走向对他人生命的关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生命是脆弱的,也是顽强的,敬畏生命。
难点:自己的生命与他人的生命休戚与共。
[教学设计思路]1.教材分析《敬畏生命》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认识自我”中的“自尊自强”。
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能够分辨是非善恶,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作出正确选择”“体会生命的价值,知道实现人生意义应该从日常点滴做起”。
本课通过“全力搜救失联马航客机”“陶行知的困惑”等多样的活动设计,引导学生懂得生命至上的内在含义,理解为什么要敬畏生命。
通过“我是一个生命”的“阅读感悟”和“善的力量”等探究活动,引领学生理解个人生命与他人、社会休戚与共的关系,进而深化对怎样敬畏生命的认识:敬畏生命既包括对自己生命的珍惜,还要走向对他人生命的关怀;对生命的敬畏不是谁的命令,而是内心的自愿选择。
2.学情分析(请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提问法[教学准备]教师:(1) 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组织学生进行教材第93页“运用你的经验”活动,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引导。
学生认真思考,回答问题。
从学生的日常经验入手,感受敬畏生命的情感。
探究新知一、生命至上播放视频《失联客机》,组织学生进行教材第94页第一个“探究与分享”活动,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引导。
8、2《敬畏生命》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1)、本节课《敬畏生命》是新人教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中第八课“探问生命”第二框的内容,“生命的思考”这单元在七年级上册教材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是对初中生开展比较系统的生命教育,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教育价值。
(2)、本节课《敬畏生命》是引导学生理解并践行对生命的敬畏,珍爱自己的生命,关怀他人生命,自觉走上道德的生活。
可以说是承担着开展生命教育的首要任务,应作为生命教育的重中之重来重视。
只有学生明白生命可贵的时候,才会慎重对待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也可以为后面第九、第十课做好铺垫。
2、【学生分析】初中阶段是一个人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而初中生的心理发展还处于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他们对生命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还不够全面,甚至会产生偏差,如果学生这些思维的矛盾和困惑得不到及时指导,就可能产生心理脆弱,思想困顿,行为失控等问题,导致其不懂得尊重、敬畏、珍爱生命,甚至漠视生命,引发一场场人间悲剧,给家人和朋友造成巨大的痛苦,给社会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本节课是对学生进行生命观、价值观的正确引领,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教育意义。
它将有助于初中生正确审视个人生命和他人、社会和人类的关系,培养他们感激生命、珍爱生命、敬畏生命的情怀。
3、【设计思想】(1)先引导学生理解生命至上的内涵,建立敬畏生命意识,然后再强化,后深入,最后到达自觉遵守的水平。
(2)正面引导,层层紧扣,结合材料、图片、故事,通过探究、讨论、情景模拟,循循善诱,以到达通俗易懂的效果。
4、【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敬畏自己与他人的生命,理解人对生命的敬畏心。
(2)能力目标:能谨慎地处理生命关系、处理生命问题,提高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矛盾问题的能力,培养合作探究和辨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提高敬畏生命的意识,尽己所能追求生命的美好。
5、【教学重点】:培养对生命的敬畏心。
部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七上第八课第二框《敬畏生命》教学设计【课程标准】“体会生命的价值,知道实现人生意义应该从日常点滴做起等”。
【学科核心素养】体现了理性精神和公共参与的核心素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具有作为公民在社会公共事务中的责任感,并且能够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做出理性判断【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懂得生命至上的道理,培养对生命的敬畏情怀,自觉珍爱他人生命;知识目标:懂得为什么要敬畏生命;知道怎样敬畏生命;懂得生命至上的道理,培养对生命的敬畏情怀,自觉珍爱他人生命。
能力目标:学会谨慎地对待生命关系、处理生命问题;在道德底线的基础上,尽可能地追求生命的美好。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知道怎样敬畏生命;谨慎处理生命关系、生命问题,尊重、善待他人生命。
难点:对生命的敬畏情怀;珍惜自己的生命与关爱他人生命的关系。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搜集敬畏生命、关怀他人的视频、图片及故事,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了解敬畏生命、关怀他人的故事。
【教学设计思路】本项目内容的教学主要围绕“生命至上—休戚与共”主题展开,我采用讲故事为线索—中国机长的故事、西海岸新区最美教师胡光明的故事、生活中敬畏生命的故事(情景剧形式呈现)、学生自己关爱善待生命的故事,由远及近到,让学生入情入境,引导学生领悟生命至上的内涵,理解敬畏生命的原因及做法。
【教学方法与策略】情景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情景剧。
2、教师准备:认真研究教材,搜集与本项目有关的典型材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组织活动:走进新闻直播间,分享电影《中国机长》,播放视频《面对面—生死迫降》教师:从机长访谈录中,你听到的关键词是什么?看出他对待生命是什么态度?学生:职责、生命。
他敬畏生命。
教师:我们今天一起来探寻对待生命应有的态度的。
导入课题(板书:敬畏生命)。
设计意图:选取与本课题有关的音频资料,激情引趣。
8、2《敬畏生命》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1)、本节课《敬畏生命》是新人教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中第八课“探问生命”第二框的内容,“生命的思考”这单元在七年级上册教材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是对初中生开展比较系统的生命教育,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教育价值。
(2)、本节课《敬畏生命》是引导学生理解并践行对生命的敬畏,珍爱自己的生命,关怀他人生命,自觉走上道德的生活。
可以说是承担着开展生命教育的首要任务,应作为生命教育的重中之重来重视。
只有学生明白生命可贵的时候,才会慎重对待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也可以为后面第九、第十课做好铺垫。
2、【学生分析】初中阶段是一个人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而初中生的心理发展还处于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他们对生命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还不够全面,甚至会产生偏差,如果学生这些思维的矛盾和困惑得不到及时指导,就可能产生心理脆弱,思想困顿,行为失控等问题,导致其不懂得尊重、敬畏、珍爱生命,甚至漠视生命,引发一场场人间悲剧,给家人和朋友造成巨大的痛苦,给社会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本节课是对学生进行生命观、价值观的正确引领,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教育意义。
它将有助于初中生正确审视个人生命和他人、社会和人类的关系,培养他们感激生命、珍爱生命、敬畏生命的情怀。
3、【设计思想】(1)先引导学生理解生命至上的内涵,建立敬畏生命意识,然后再强化,后深入,最后到达自觉遵守的水平。
(2)正面引导,层层紧扣,结合材料、图片、故事,通过探究、讨论、情景模拟,循循善诱,以到达通俗易懂的效果。
4、【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敬畏自己与他人的生命,理解人对生命的敬畏心。
(2)能力目标:能谨慎地处理生命关系、处理生命问题,提高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矛盾问题的能力,培养合作探究和辨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提高敬畏生命的意识,尽己所能追求生命的美好。
5、【教学重点】:培养对生命的敬畏心。
七上8.2敬畏生命基础过关练1.48岁的河源记者袁风忠因脑梗出血不幸离世,临终前他嘱咐家人把自己的眼角膜捐献出来。
他的善举有望让两位患者重见光明,也让许多人为之动容。
这启发我们()A.肯定生命,永不放弃生的希望B.绚丽的人生都是脆弱的C.珍爱生命,延伸生命的价值D.对社会的贡献就是挽救他人的生命【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珍爱生命。
材料中袁凤忠在临终前主动叮嘱家人,希望能把自己的眼角膜捐献出来,他的善举有望让两位患者重见光明,这是珍爱他人生命的行为,尊重他人生命,在奉献社会中实现人生价值,C符合题意;A不符合题意;B观点错误,绚丽的人生不一定都是脆弱的;D观点对社会的贡献在于创造和奉献,排除。
2.山东东营崔博一家祖孙三代共7口人,在中秋、国庆“双节”假期同时登记捐献出自己的眼角膜。
这启示我们要()A.健康生活,延长生命的长度B.增强防范珍爱自己的生命C.奉献社会,延伸生命的价值D.自我保护,生命随时受威胁【答案】C。
【解析】捐献眼角膜的行为是关爱他人生命的表现,是奉献社会的行为,延伸了生命的价值,C说法正确;A错误,并不能延长生命的长度;B说法与题干无关,应排除;D中的“随时”说法太绝对。
3.每个生命都会在生活中展现千姿百态,人们对待生活的不同态度,会影响生命的质量,生命是一个逐渐丰富的过程,以下做法不利于充盈生命的是()A.热爱学习,乐于实践,在探索中扩展生活阅历B.敞开自己的胸怀,不断尝试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建立联系C.阅读好书,专注的干自己热爱和有兴趣的事,走出家门,外出旅游D.把自己封闭起来,不愿也不善于感受生活中的美好,缺乏生活目标,无所事事【答案】D。
【解析】依据教材知识,热爱学习,乐于实践,在探索中扩展生活阅历,敞开自己的胸怀,不断尝试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建立联系,阅读好书,专注的干自己热爱和有兴趣的事,走出家门,外出旅游,都有利于充盈生命,ABC说法正确,但与题意不符;D说法错误,符合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