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政治上册8.2敬畏生命
- 格式:ppt
- 大小:10.78 MB
- 文档页数:28
第八课探问生命第2课时敬畏生命教材分析《敬畏生命》是部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八课:探问生命的第二课时,本课所依据的课程标准是“认识自我”和“自尊自强”。
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能够分辨是非善恶,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作出正确选择”“体会生命的价值,知道实现人生意义应该从日常点滴做起”。
第一部分:生命至上,通过“搜救失联马航客机”尼克及最美逆行者等探究活动,引领学生理解个人和他人的重要性,懂得为什么要敬畏生命。
第二部分:休戚与共,通过生活中的例子使学生感悟生命的意义,珍爱自己的生命,也要珍爱他人的生命,敬畏生命不是谁的命令,而是内心的自愿选择。
学情分析初中阶段是一个人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
进入青春期自我意识不断发展,初一学生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开始探问“生命”,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初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还处于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并受其自身的认知水平所限,他们对生命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不够全面,甚至会产生偏差。
如果学生这些思维的矛盾或困感得不到及时指导,就可能产生心理脆弱、思想困顿、行为失控等问题,导致其不懂得尊重、敬畏、珍爱生命,甚至会漠视生命。
因此,引领学生探问生命,对学生进行生命观、价值观的正确引领,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教育意义。
教法情景教学案例教学学法合作学习自主探究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懂得生命是崇高的、神圣的,生命价值高于一切。
二、能力目标能够以恰当的方式珍爱他人的生命,学会善待身边的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到生命价值高于一切,培养敬畏生命、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生命至上。
难点:正确处理生命问题,学会关爱他人。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情景导入:多媒体播放一组图片:缅怀烈士、清明祭祖。
学生讨论:这些图片中的人们为什么要这样做?教师:是呀,生命至上,我们要对逝者有尊重、敬畏的情怀,今天我们来一起探究这一方面的话题——敬畏生命。
(引出课题)【探究新知】阅读教材P94上面探究与分享,思考:你认为花费如此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寻找失联的MH370客机值得吗?为什么?答案提示:我认为是值得的,因为这是对生命的尊重,是对社会、对家属的责任。
《敬畏生命》《敬畏生命》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八课第二框的内容。
教材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认识自我”中的“自尊自强”。
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能够分辨是非善恶,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作出正确选择”“体会生命的价值,知道实现人生意义应该从日常点滴做起”。
本框通过“全力搜救失联马航客机”“陶行知的困惑”等多样的活动设计,引导学生懂得生命至上的内在含义,理解为什么要敬畏生命。
通过“我是一个生命”的“阅读感悟”和“善的力量”等探究活动,引领学生理解个人生命与他人、社会休戚与共的关系,进而深化对怎样敬畏生命的认识:敬畏生命既包括对自己生命的珍惜,还要走向对他人生命的关怀;对生命的敬畏不是谁的命令,而是内心的自愿选择。
【知识与能力目标】1、懂得生命至上的内涵;2、了解生命之间的休戚与共;3、理解对生命的敬畏,既包括对自己生命的珍惜,还要走向对他人生命的关怀。
【过程与方法目标】结合社会热点观察、思考敬畏生命的表现与意义,初步形成对现实生活的复杂情形作出合理判断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感受生命的坚强与力量,敬畏生命,珍爱生命。
2、树立自己的生命与周围其他人的生命休戚与共的意识,关爱他人。
【教学重点】知道生命是脆弱的,也是顽强的,要敬畏生命。
【教学难点】懂得自己的生命与他人的生命休戚与共,学会关爱他人。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多功能教室;2、学生准备:自主学习,预习教材。
一、导入新课复旦大学医学院学生投毒案材料:林森浩与黄洋均为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分属不同的医学专业。
林森浩因日常琐事对被害人黄洋不满,决意采用投放毒物的方式加害黄洋。
2013、3、31日中午,林森浩将其做实验后剩余并存放在实验室内的剧毒化合物带至寝室,注入饮水机槽。
4月1日早上,黄洋起床后接水喝,饮用后便出现干呕现象,最后因身体不适入院,并于16日下午经抢救无效去世。
同年4月19日,上海警方正式以涉嫌故意杀人罪向检察机关提请逮捕林森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