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氏源流
- 格式:ppt
- 大小:2.00 MB
- 文档页数:11
王姓起源及黄帝世系图王氏为姓,系由爵位而来,意指“帝王之裔”或“王家之后”。
太原王氏追本溯源,都是人文始祖黄帝之后裔。
黄帝(BC2697年—BC2598年),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生于寿丘,长于姬水,故又以姬为姓。
其时,炎帝神农氏国运衰弱,诸侯相互侵伐,而以蚩尤暴虐。
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
蚩尤伏诛,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炎帝神农氏。
黄帝即位后,会诸侯于釜山,经略四方,融黄、炎于一炉,遂开中华一统之局面,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
黄帝居轩辕之丘,娶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玄嚣、昌意,其后裔皆有天下。
玄嚣为尧、商、周之祖,昌意为舜、夏之祖。
人文始祖:黄帝(BC2697年—BC2598年):姬姓,少典之子。
黄帝娶有4妃:西陵氏、方雷氏、彤鱼氏和嫫母。
四室生有25个儿子。
西陵氏嫘祖,是黄帝的元妃,生有2子,长子叫玄嚣,次子叫昌意。
黄帝二世:玄嚣:黄帝长子。
黄帝三世:蟜极玄嚣之子。
黄帝四世:帝喾蟜极之子,又称高辛氏。
黄帝五世:后稷帝喾之子,名弃,周朝始祖。
初仕尧,官司农,教民稼穑;继佐舜,亦官大司农,播种五谷,封国于邰。
黄帝六世:不窋又称叙望不,后稷子。
母日姞氏。
佐大禹,亦官大司农。
黄帝七世:鞠陶,又称鞠,不子。
鞠公字德宣,袭爵邰侯。
黄帝八世:育黄帝九世:抚黄帝十世:拔黄帝十一世:膺黄帝十二世:胜,胜公仕夏黄帝十三世:含章黄帝十四世:郝黄帝十五世:乾黄帝十六世:公刘,由狄迁豳,袭爵为侯,屡谏桀王不从,自修后稷之业,周道始兴。
黄帝十七世:堃,堃公仕商,袭爵黄帝十八世:庆节,庆节继爵黄帝十九世:皇仆,字元音黄帝二十世:太素,袭爵黄帝二十一世:国华,继位黄帝二十二世:差弗,继位黄帝二十三世:绍穆,继位黄帝二十四世:承启,继位黄帝二十五世:殷仲黄帝二十六世:怀德黄帝二十七世:毁隃,继位黄帝二十八世:超,继位黄帝二十九世:公非,又称公非递、公卯,字辟方。
袭爵。
黄帝三十世:至详,继位黄帝三十一世:尚贞黄帝三十二世:高圉,字侯侔。
王姓的来源介绍王姓,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世界三大姓氏之一,以下是为你精心整理的王姓的来源介绍,希望你喜欢。
王姓简介王姓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8,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子姓、妫姓、复姓简化而及少数民族改姓等,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
王姓主要分布在山西、山东、河南、陕西、甘肃、江苏、河北、四川、辽宁。
截至2015年,王姓在中国姓氏中人口排名第一,人口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7.41%。
王姓约占汉族人口的8.8%,为北方第1大姓,而在南方地区,王姓只占汉族人口的4.5%,为第4大姓。
王姓源出1、源出姬姓周武王灭商,定都镐,史称西周。
传二十一世于周灵王,国都成周,即是今河南洛阳,已是东洲时代,周灵王之子太子晋,也称王子晋和王子侨,因值谏而被废为平民。
其子宗敬仍在朝中任司徒之职,时人因其是王族的后代便称为“王家”,从此,这支族人遂以王为氏。
至第八代孙王错拜魏国,这支王姓重新显贵。
先秦时期,这支王姓一直活跃于河南洛阳一带,秦末汉初,秦朝武城侯王离之子王元和王威,为避战乱分别涉迁到山东琅琊和山西太原,最终发展成天下最著名琅琊和太原的两大王姓望族,是王姓中最大群体。
姬姓王氏至少有2600年的历史。
姬姓王有三个分支①周武王之弟毕公高封于毕国,春秋时其裔孙毕万晋国司徒,功高位重而封于魏,战国时魏、韩、赵三家瓜分晋国。
后裔中最有威名的是战国时代“四君子”之一的信陵君魏无忌,秦灭魏后,魏无忌之孙魏卑子逃入山东泰山,汉初,魏卑子奉诏进京做官,封为兰陵郡。
当时因其是王家之后,称其族为“王家”,从此以王为姓。
这支姬姓王氏大约有2200年的历史。
②另一分支源出春秋初周平王之后。
周平王在位51年,太子早夭,周平王死后,由其孙姬赤继位,但姬赤的胞弟姬林夺了王位,史称周桓王。
姬赤出奔晋国,子孙以其曾为王者而改姓王。
一直到唐朝,这支姬姓王一直生活在山西临猗一带。
史称河东猗氏王姓,也有2700年的历史了。
③再一分支为东周考王的胞弟桓公揭之后,桓公揭封于王城,古城在今洛阳王城公园。
王姓的来源王姓,中华姓氏之一,主要源自姬姓,部分源自子姓、妫姓、出自春秋时魏献子之后、燕国太子丹之后和少数民族改姓等。
一、王姓的主要来源——姬姓。
(姬姓王有三个分支,具体如下)1、源出东周毕公之后:毕公高是周武王的弟弟,春秋时,其裔孙毕万自毕国出奔晋,为司徒,并被分封于魏,传至魏文侯斯,与赵、韩三国瓜分晋国。
公元前225年为秦所灭,其子孙四散,因是王者之后,也都被称为王家。
2、源出春秋初周平王之后。
平王去逝后,赤继承王位,但因势力不如胞弟强大,不久便被推翻,他不得已出奔晋国。
其子孙也因是王者之族,改姓王姓。
3、源出周考王胞弟桓公揭之后:桓公揭封于王城,国亡之后,子孙后代分别迁到河南伊川和昭汝,以居住在王城改姓王,后来称为王城王氏。
二、王姓的部分源流1、源出子姓:王亥七世孙成汤的后人。
商代末年,王子比干,为纣王的叔父,因劝谏纣王被杀,葬于汲郡,其子孙在此生息繁衍。
因源出王族之故,改姓王氏。
2、源出妫姓:武王灭商后,虞舜的后代妫满被封于陈,至陈完在齐国任官后,改为田氏。
秦灭齐后,齐王田建之子田升、田桓由田姓改为王姓。
3、出自春秋时魏献子之后。
韩、赵、魏三家分晋,各自为王。
后业魏亡于秦,其王族避难于各地。
因其中有不少支庶子孙为魏国王族,故改姓王。
如信陵君魏无忌,避难于泰山,至西汉入朝,被封为兰陵君。
其后自谓出自王公显贵之家,易姓王氏。
3、源出燕国太子丹之后:西汉末年,王莽建立新朝称帝。
燕太子丹玄孙名嘉,上献符命,为王莽所宠,赐姓王氏,与帝王同姓。
这样的情况还很多。
4、出自少数民族改姓:举如南朝梁将王僧辩,本为鲜卑族,姓乌丸氏,后自改姓王;隋代有个王世充,本为西域胡支姓,入中原后,也自改姓王;五代时人刘去非,自己改名换姓叫王保义,其子孙延袭姓王;满族完颜氏,有的改为王姓;蒙古族耶律氏,也改为王姓。
王姓的来源是什么姓氏的作用主要是便于辨别部落中不同氏族的后代,便于不同氏族之间的通婚。
那么,王姓的来源是什么?王姓的由来1、出自姬姓。
周灵王太子姬晋,因直言进谏,使王上大怒,被废为庶民,迁居到琅琊(今山东省胶南一带),世代繁衍生息。
因其本为王族,世人称其“王家”,就延用成姓。
还有周文王的第十五子毕公高,其后代子孙因故散居京兆、河间一带,以本为王族之故,自称为王姓。
后世沿袭未改,渐成大姓。
2、出自妫姓,为古帝王虞舜之后,居于北海、陈留一带,因源出古君王后裔,世为王姓。
3、出自子姓,是成汤的后人。
殷末,王子比干,为纣王的兄长,因劝谏纣王被杀,葬于汲郡,其子孙居其地以守陵墓。
因源出王族之,改姓王氏。
子姓是殷商帝王家族的姓氏。
殷商帝王家族以子为姓是从契开始的。
传说契的母亲叫简狄,是有氏的女儿。
有一次,简狄与族中的姐妹一起在大河中洗浴,忽然看见天边飞来一只大鸟。
那鸟在河边下了一个蛋,正好离简狄很近。
简狄自从吃了那个鸟蛋以后,便怀了孕,经过十月怀胎,竟生下了一个男孩子,这个男孩子就是契。
这虽然是被记入《史记?殷本纪》中,但我们也只能把它当作一个神话传说。
这种传说不仅我们今天不把它看作是历史事实,即使是古代的人也怀疑它的真空性。
例如,传说中说简狄是帝喾的妃子,对此,三国时谯周就说,帝喾生尧,而契在尧时出生,在舜时才长大成人被提拔,所以,简狄一定不是帝喾的妃子,契也不是帝喾的儿子。
在我们今天看来,疑点岂只这些,吃鸟蛋怀孕这件事本身就令人难以置信。
不过,我们从这个传说中可以发现这样两个基本事实:第一,契出生的年代是远古时期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社会。
第二,在契出生的时候,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不再被视为天经地义的正常现象了,人们开始要求既知其母又知其父了。
所以才有了吃鸟蛋而怀孕的故事,以此来为不知其父制造一个体面的理由。
这说明母系氏族社会开始向父系氏族社会转变。
契在尧的时候出生,在舜的时候成长,并表现出过人的才干。
王姓前世今生:琅琊王氏、太原王氏、开闽王氏、三槐堂王氏世系图王姓,历来都是赫赫有名的大姓之一。
其来源有很多,大致分为出自姬姓之王、子姓之王、妫姓之王以及少数民族改姓为王的。
而姬姓之王又分为三派:一、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的后裔演变为若干姓(毕姓、万姓、冯姓、庞姓、王姓等),其中的王姓居于现在的西安、河北等地;二、周考王封弟弟揭于河南王城,揭的后代是为“王氏”;三、周灵王太子晋的后裔,这一派的王姓人数最大,分布最广,影响最大。
中国王姓人口中,十之七八都属于这一脉。
宋代之前,将王姓分为太原、琅琊、北海、陈留、新野、河南、长沙等二十一个郡望,其中琅琊和太原最负盛名。
唐朝以后,王姓开始出现很多堂号,譬如福建开闽王氏、河南开封三槐堂。
而琅琊王氏、太原王氏、福建开闽王氏、河南开封三槐堂王氏,都是属于周灵王太子晋这一脉的“王氏”,本文将以各个“王氏世系图”的方式,一一讲述以上提到的这些。
(注:由于王氏世系图、族谱较多。
请先收藏本文后,再慢慢细看)王氏开宗始祖晋公世系谱王氏开宗始祖,即一世是周灵王太子晋,本姓姬,名晋。
因直谏触怒灵王,被贬为庶民。
其子宗敬,入朝为官,做到“司徒”。
但看到天下大乱,周室衰微,便辞官告老,举家迁到太原。
经过一代又一代繁衍,宗敬后人皆以王为姓。
第十二世,就是大名鼎鼎的秦国大将军——王翦,善于用兵,平定燕赵楚三国。
其子王贲,其孙王离,也是秦国名将。
而到了第十五世,王离的两个儿子:王元、王威。
自从王离兵败,王元率族人迁徙至琅琊,是为琅琊王氏的始祖。
而王威做了西汉扬州刺史,受封于太原,是为太原王氏的始祖。
太原王氏太原王氏世系图太原王氏,演化为两个分支:祁县王氏、晋阳县王氏。
前几个段落中有说到,王离其中一个儿子王威,是太原王氏的始祖。
不过,有些史学家认为,王威的后代王霸才是“太原王氏”的始祖。
王威至王霸之间的传承关系是这样的:王威——王立——王臧——王邑——王翁儒——王禁——王章——王益——王霸。
王氏起源:灵王太子王姓始祖--太子晋王氏起源:灵王太子王姓始祖-----太子晋太子晋:太子晋是天下王姓人最重要的得姓始祖之一。
太子晋又称王子晋、王子侨、王乔,是东周灵王的太子,本为姬姓,是黄帝第42世直系子孙。
太子晋因直谏被周灵王废为庶民,其后迁居于太原(今山西省)、琅琊(今山东省),世人称其为“王”家,其后以为氏。
齐王田建第二子桓改姓为王氏,其后代即汉代王莽一族,此为王姓的一大源流。
出自姚姓,为古帝王舜帝之后,居于北海、陈留一带,这支王姓的最早的来源是姚姓,因出古君王舜后裔,世为王姓,舜生于姚地(今河南濮阳),便以姚为姓,其后子孙便以父姓和地姓的姚为氏,称为姚氏。
郑樵《通志·氏族略》言:"舜因姚地之生而姓姚,因妫水之居而姓妫。
"因而史称妫、陈、田、姚、胡为"妫汭五姓"。
"妫汭",古水名,又作"沩汭",舜帝本为姚姓,因居妫汭而得妫姓。
舜帝的子孙有留在妫河边居住的,便以妫为姓。
这支王姓的最早的来源是姚姓,部分姚姓族人经过多次的改姓:从姚姓改为妫氏,再改为陈氏,再改为田氏,部分田氏改回到最早的姚姓,部分没有改回,便继续为田氏,田氏有再次改姓的,改为王姓。
中国官方史书《唐书·宰相世系》言,舜后代胡公妫满封于陈,至陈敬仲(陈完)仕齐,又改为田氏。
齐王田建三子:升、桓、轸,升、桓改姓为王氏,其后代即汉代王莽一族,此为王姓的一大源流。
王莽封姚姓同族田丰为代眭侯,后来丰之子田恢为避王莽之乱,过江徙居吴郡,又改为妫姓,其五代孙妫敷,又改回为姚氏。
公元前368年,田和取代姜姓为齐国君主,史称“田氏代齐”,传八王,为秦所灭,其子孙废为庶民,其中一支自认为齐国王族,遂以王为姓。
齐国最后一名国王是齐王田建。
他在亡国后被迁到共(今辉县古城),田建之孙名田安,项羽反秦时被封为济北王,及项羽为刘邦所败,田安也失去了王位。
但他的子孙为了纪念这一事情,从此便改姓王氏。
王(Wáng)姓源出有六:1、出自妫姓,为齐王田力的后代,以王族称谓为氏。
据《通志·氏族略》记载,相传为古帝虞舜之后妫满被周武王封于陈,传至公子完,避难逃到齐国,改姓田,其裔孙田和成为齐国国君,史称“田氏代齐”,齐被灭后,其后人以王族身份改“妫”姓为“王”姓,称为王氏。
2、出自子姓,为殷商王子比干之后,以爵号为氏。
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商纣时王子比干之后,比干被杀后,其子孙为了纪念他,以王子爵号改“子”姓为“王”姓,形成了别一支王氏。
3、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以王族爵号为氏。
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后,因本来是王族,所以他们以王为姓。
又东周灵王太子姬晋,因直谏被废为庶民,迁居于琅琊(今山东省),世人称其为“王”家,其后亦以“王”为姓,称为王氏。
4、秦灭六国后,各国王族避难散居,至汉朝初年纷纷易姓为“王”氏。
5、出自赐姓或冒姓的王姓。
如战国燕王丹的玄孙嘉被王莽赐姓王,隋末王世充本姓支氏。
6、出自北方少数民族有王姓或改王姓。
据《通志·氏族略》和《古今姓氏书辨证》记载:① 南北朝时,西魏鲜卑族复姓可频氏,亦改为王氏。
② 古高丽国君有王氏。
③西钳耳族有王氏。
王姓有诸多家族,据《广韵》记载,王氏家族较为著名的有二十一处,其中尤以太原(今山西)和琅琊(今山东省)两地最为显著。
得姓始祖:太子晋。
其名晋,字子乔,系周灵王太子,约出生于公元前五六五年,卒于公元前五四九年,寿不过十六岁,但聪明早慧,幼有成德。
周灵王二十二年,洛阳附近水害成灾,威逼王宫,灵王拟拥土围宫,排水至村落、田园,太子晋提出应疏通河道,既解救王宫,又能保护村民和庄稼,未被采纳,由于其一再据理力争,被周灵王一怒之下贬为庶民,但太子晋之德举却名声远扬。
其子宗敬后担任司徒,时人因他是太子晋之后,便称他为“王家”,之后历代相传,“王”也就演变成为他及其子孙后代的姓氏。
在山西太原晋祠修建的“子乔祠”就是对王姓始祖子乔的纪念。
王氏家谱渊源大全,历史渊源地域分布家族族群史实解读!王姓源远流长,系出多门,是中华民族各姓氏中的大姓之一,在中国历史上是一大望族。
但王姓来源复杂,充分体现了汉族与各少数民族融合,以及汉族内部相互融合的历史轨迹。
然而,追溯起王姓的起始,细察之,却主要是发自于子姓、姬姓、妫姓三大源头与外族改姓等因缘复杂的支流。
远古时代,少典之子黄帝,会诸侯于釜山,融黄炎为一体,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
黄帝娶西陵之女嫘祖为正妃,生二子:玄嚣、昌意。
玄嚣生蜂极,蜂极生高辛,是为帝喾。
帝喾娶陈锋氏之女生尧,娶有邰氏女姜原,生弃。
弃好农耕、懂稼穑,被帝尧举为农师,封于邰,号后稷,别姓姬氏,是为周之祖。
高辛娶有戎氏女简狄,生契。
子姓之王:契因佐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商(今河南商丘),赐姓子。
契传至汤时,灭夏建商。
纣王无道,王子比干被杀。
不久,商朝被周武王灭掉。
周武王把比干墓的所在地朝歌(河南卫辉北),赐给了比干的后裔。
从此,比干的后裔世代相传居住在这里,因为是王室的后裔,遂以王为氏。
以后这里更名为汲郡(今河南卫辉、汲县一带),这支王氏就被称为“汲郡王氏”。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支王氏有的迁到天水(甘肃天水)、有的迁到东平(山东东平)、有的迁到新蔡(河南新蔡)、有的迁到新野(河南新野)、有的迁到中山(河北定县)、有的迁到章武(河北行唐)、有的迁到东莱(山东掖县)、有的迁到河东(山西临猗)等等,这样就又逐渐形成了一些新的王氏郡望。
妫姓之王: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高阳,嗣祖父黄帝之位,是为帝颛顼。
颛顼生穷蝉,穷蝉生敬康,敬康生句望,句望生桥牛,桥牛生瞽叟,瞽叟生重华,是为帝舜。
舜的家族生活于虞山(今陕西南部),故以虞为姓,称虞舜。
虞舜娶尧的两个女儿为妻,居住在妫水之滨,以妫为姓。
舜家甚为贫寒,母亲又去世很早,父亲是个盲人,心眼不好,继母两面三刀,生弟名叫象,他们经常联合加害于舜。
舜三十岁,尧举之,并嫁二女娥皇与女英给舜。
后来,尧让舜参与政事,尧死后,舜继其帝位。
王姓氏的起源和名人
王姓起源于春秋时期,早在公元前2600年,王姓已被记载。
其
源流据说多种多样,以下为主要几种:
一、以古祖源流论。
王姓古祖是西周国王商纣,商纣被称为“古丽暨”,其后裔及其
他相关联的家族,都以“王”字开头,所以又被称为“古丽暨王”、“王氏”或“王姓”。
二、以官职为源流论。
一说,西周时期,有一位叫王安的将军,他是商汤的将军,为商汤抵抗外族,他的子孙应当尊称“王”字,其后世子孙取名为“王”姓。
三、以改姓为源流论。
唐朝时,郭璞有一个儿子,因为吐蕃来袭,又因他拯救了当时的朝廷,因此被封为大理国王,他把自己名字改为“王”,以此来纪念
自己拯救国家的功绩,因此他的子孙也把姓氏改为“王”姓。
此外,还有一种解释说,西周时期,有一位太尉,他是王室的官员,他的子孙全部以“王”字开头而改姓为“王”姓,时至今日,也是有一些人以“王”字开头的姓氏,如“王”、“王字”、“王字来”等。
王姓的名人有很多,下面介绍几位:
第一位著名的位是古代的诗人王维,他是宋朝最著名的山水诗人,他的诗作以其优美的风格著称,被称为“山水之王”。
第二位是晚清诗人王国维,他是著名的现代诗人,以其诗歌给人
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诗作以清新脱俗著称,深受读者的喜爱。
第三位是现当代的王健林,他是中国最大的企业家,他创立的“万达”集团是一个跨国企业,控制着一些重要的行业,在企业界拥有广泛的影响力,也给贫困的百姓带去了实实在在的帮助。
由此可见,王姓有着悠久的历史,著名的名人也是众多,他们以不同的形式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为王姓的人,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在各自领域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