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生物专题复习《生物与环境
- 格式:ppt
- 大小:421.00 KB
- 文档页数:22
专题七 生物与环境知识提要1.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A .阳光:a .光对植物的生理和分布起着决定性作用。
一方面:光的决定性作用在于它的有无,目前地球各处根本都能得到光,所以决定植物分布的紧关键因素是水。
另一方面:不同的植物对阳光的要求不同。
如:喜阳植物适于生活在强光下,它的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都较高;阴生植物适于生活在弱光下,它的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都较低。
b.光能影响动物的繁殖及活动时间是。
C.水分:一切生物的生活都离不开水.一方面:水分过多或者过少都会明显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发育。
另一方面:一年中降水量和雨季的分布是决定陆生生物分布的重要因素。
2.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之种间关系A.互利一共生:生活在一起的两种生物,彼此依赖互相有利,如豆科植物和根瘤菌B.竞争:两种生物互相争夺资源.空间而引起竞争,如水稻和稗草C.寄生:一种生物生存依赖于另一种生物,如蛔虫和人D.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物,如草食动物吃草,肉食动物捕食草食动物3.作用特点:各种生态因素的综合利用及关键因素的主导作用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植物对环境的适应适应的动物对环境的适应保护色生物对环普遍性外形的适应性特征戒备色生物对环境境的适应拟态的适应与影响适应的相对性现象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原因1.普遍性A:植物对环境的适应:a:形态.构造与环境相适应;b:生理特征与环境相适应保护色:动物体色−−→−相似背风光彩C:特例 戒备色:动物体色−−−→−鲜明对比背风光彩−−→−模拟背景2.相对性A:含义: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只是一定程度的适应,并非绝对适应,更非永久适应 B:原因:遗传物质稳定性与环境条件变化互相作用的结果生物对环境中其他生物的影响3.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生物对无机环境的影响三.生态系统的构造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态系统的成分 消费者生态系统 消费者的构造 食物链和食物网 分解者1.生态系统的成分C :消费者:a.特点:属自养型生物〔包括绿色植物.硝化细菌等化能合成作用细菌〕b.作用: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把光能转换为化学能c.地位:是生态系统的最主要生物,必备成分D:消费者:a.特点:属异养型生物 b.级别: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E:分解者:a.特点:主要是异养型.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另外还有少量腐生动物〕c.地位:也是生态系统的必备成分形成: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因食物关系而形成的联络食物链根本形式:消费者+不同级别的消费者书写原那么:植物〔起点〕→植食性动物→小型→中型→大型肉食动物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三四五环节:一般不超过5个环节形成一种绿色植物可能是多种植食性动物的食物食物网一种植食性动物既可吃多种植物,也可被多种肉食动物所食功能: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四.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1.能量流动的过程:以有机物形式沿食物链向下一营养级传递。
中考生物---生物与环境专题知识点汇总1.说明生物和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1)生物的特征: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能进行呼吸;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物能生长和繁殖;除病毒外都是由细胞构成。
(2)生物和生物之间最常见的是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
2.生态系统的组成(1)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
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等生物部分:生产者: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消费者:不能直接制造有机物,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分解者:能够把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供生产者重新利用(3)生态系统的类型: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等。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3.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1)食物链: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形成了食物链。
如:草→兔→狼(写食物链时注意:只能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层消费者结束;箭头指向捕食者。
) 数食物链时,要从起始端数起,每条食物链要数到底,不能漏数。
(2)食物网: 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了食物网。
计算食物链几条(从植物开始算有几个分支,分别算出每个分支有几条,最后相加。
)找出最长或最短的一条食物链并写出来(注意箭头方向)4.解释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有毒物质也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生物富集现象:越靠近食物链的末端(营养级高)的生物数量越少,体内所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越靠近前端(营养级低)的生物数量越多,体内所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少。
5.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1)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
中考生物《生物与环境》知识点:生物生存的环境
条件
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是指生物所需要的一系列适宜的环境条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温度:不同的生物对温度的适应能力不同,有些生物对高温适应良好,有些则对低温适应良好。
每种生物都有其适宜的温度范围,超出该范围生物活动会受到限制甚至死亡。
2. 水分:水分是生物生存必不可少的条件。
不同生物对水分需求量不同,有些生物对水分的需求较高,有些则对水分的需求较低。
缺水或过度湿润都会对生物的生存产生不利影响。
3. 气体成分:气体成分是生物生存的重要环境条件,其中包括氧气和二氧化碳等。
氧气是生物进行呼吸代谢必需的气体,而二氧化碳则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需的气体。
4. 光照:光照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必需的条件,也是动物感知外界环境和进行活动的重要刺激之一。
5. pH值:pH值是指环境中溶液酸碱程度的指标,不同生物对环境的pH值有不同的要求。
6. 营养物质:不同生物对于营养物质的需求也有所不同,包括有机物、无机盐以及微量元素等。
7. 生存空间:不同生物对于生存空间的需求也有所不同,包括栖息地、栖息条件和生境的要求等。
总之,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是多方面的,各种因素的适宜程度对生物的生存和繁衍都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不同的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各异,可以适应一定范围内的环境变化,但当环境条件发生剧烈变化时,可能导致生物无法适应甚至死亡。
中考生物生物与环境专题复习课件中考生物复习:生物与环境专题课件一、中考生物复习概述中考生物是初中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它涉及到生命科学、环境科学以及生物学应用等多个方面。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生物知识,我们精心设计了这一专题复习课件,旨在通过系统化、结构化的复习方法,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科成绩,并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生物与环境的关系1、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环境是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为生物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条件。
同时,生物也在不断地适应环境,通过进化和变异来与环境相互影响。
这种相互影响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如食物链、食物网等。
2、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随着现代工业和交通的发展,环境污染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环境污染会对生物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如水污染、空气污染、土壤污染等。
这些污染会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甚至导致生物死亡。
同时,一些污染物质还可能影响人类的健康。
三、生物在环境中的作用1、生物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生物在环境保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些植物可以吸收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净化空气;一些动物可以分解垃圾,促进环境循环;还有一些微生物可以降解有机物质,减少污染。
2、生物在资源开发中的应用生物资源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如森林、海洋等。
通过研究生物的生态习性、生长规律等,我们可以更好地开发利用这些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
四、中考生物复习策略1、把握复习重点在中考生物复习中,要把握复习的重点,如生态系统的构成、环境污染的危害与防治、生物在环境中的作用等。
对于这些重点内容,要深入学习和理解,做到熟练掌握。
2、结合实际案例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复习,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生物知识。
例如,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某个生态系统的构成,或者探讨某个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等。
3、强化记忆技巧中考生物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因此需要强化记忆技巧。
可以采用归纳法、联想记忆法等多种方法进行记忆,提高复习效率。
专题六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例1】下列实例中,生物与环境不相适应的是(D)A.竹节虫形似竹节B.北极狐的体色接近白色C.草蜥遇到敌害自动断尾D.有些人初到高原出现高原反应【解析】竹节虫的拟态,是为了与竹节颜色、形态一致,不易被敌害发现,是生物对环境的一种适应。
北极狐的体色接近白色,与环境颜色一致,不易被敌害发现,有利于避敌和捕食,是生物对环境的一种适应。
草蜥遇到敌害后,会主动断尾吸引敌人注意,掩护自己伺机逃脱,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在海拔4 000米以上的高原,高山空气稀薄、氧气含量较少,因此导致人体血液中氧合血红蛋白含量少,血液运输的氧气减少,组织细胞缺氧,氧化分解有机物释放的能量减少,使人体出现高原反应,体现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2021通辽中考)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非常密切。
下列不属于生物适应环境的实例是(A)A.炎热的夏天,大树下非常凉爽B.枯叶蝶的形状很像枯叶C.爬行动物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或甲D.荒漠中的植物——骆驼刺,根系非常发达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例2】图中的甲是某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的关系示意图,乙是因某种原因导致在该食物网中三种生物体内有害物质相对含量的直方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B)A.乙图中的c对应甲图中的生物是草B.为了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必须保护好b,把a全部杀掉C.甲图中生理过程②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D.在生理过程④中,分解者可以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供植物重新利用【解析】图甲中①、③是呼吸作用,②是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④是分解作用,分解者可以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供植物重新利用。
甲图中食物链为草→羊→狼,有毒物质沿着食物链逐级增加,所以乙图中食物链为c→b→a。
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比例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如果保护b 羊而把a狼全部杀掉,容易破坏生态平衡。
2.(2021泰安中考)图一表示某平衡状态的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成分之间的关系。
专题02-1 生物与环境1.(2019山东省潍坊市)许多成语或谚语中蕴含着一定的生物学道理。
以下成语或谚语与非生物因素对应合理的是A.A B.BC.C D.D2.(2019湖南省郴州市)“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诗句中影响该现象主要的非生物因素是A.阳光B.空气C.温度D.水分3.(2019湖南省郴州市)下列关于食物链和食物网的说法正确的是A.一条食物链中含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B.食物网中生物之间只有捕食关系C.一些不易分解的有毒物质会沿着食物链积累D.“阳光→草→昆虫→鸟→细菌”是一条食物链4.(2019江西省)捕虫植物瓶子草捕获的小虫被瓶内细菌分解,瓶内细菌获得有机物,瓶子草获得氮素。
那么,它们之间的关系是A.竞争B.共生C.寄生D.捕食5.(2019四川省达州市)下面是明明同学在复习《生物学》时所作的笔记,其中诗文或谚语与所蕴含的生物学知识不对应的是A.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生物的遗传现象B.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鸟的繁殖行为C.人间四月芳非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光对生物的影响D.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生物间的捕食关系6.(2019山东省泰安市)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个生态系统包括一定区域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及非生物环境B.依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不同,一般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C.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捕食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D.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可以反复利用7.(2019福建省)下列事例体现环境对生物影响的是A.蚯蚓改良土壤B.干旱使农作物减产C.人类治理河流污染D.绿色植物维持碳—氧平衡8.(2019湖北省孝感市)植树造林可以营造“金山银山”,选好树种很关键。
树种单一的马尾松林往往较易发生严重的松毛虫害;将马毛松和其他树种“搭配”种植形成混交林,能有效减少病虫害。
专题01生物与环境(2022年福建中考卷)资料:我国“三北”工程主要在荒漠区造林,涵盖了我国95%以上的风沙危害区,40年累计造林4614万公顷,2018年荣获“联合国森林战略规划优秀实践奖”。
1. 影响荒漠植物生存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A. 水B. 温度C. 空气D. 阳光2. 下列不属于“三北”工程作用的是()A. 保持水土B. 防风固沙C. 减少降雨D. 净化空气【答案】1. A 2. C【解析】【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
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①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空气等。
①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1题详解】荒漠是生态条件严酷的地区,夏季炎热干燥,土壤贫瘠。
植物种类十分贫乏,植被稀疏,非常耐旱,故影响荒漠植物生存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水。
故选A。
【2题详解】三北防护林使荒漠区植被面积大大增加,植物能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还能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此外,植物进行的蒸腾作用能将大量水蒸气散失到大气中,增大空气湿度,促进降雨。
故选C。
(2022贵州铜仁中考卷)3. 生物的生命活动受各种生态因素的影响,下列描述的景象与影响生物生命活动的因素匹配不正确的是()A.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水分B.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温度C.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竞争D.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捕食【解析】【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称为生态因素,可以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内关系又分为种内互助和种内竞争;种间关系又有共生、寄生、捕食、种间竞争几种方式。
【详解】A.海拔每升高1千米气温下降6①左右,因此山上的温度比山下低,山上的桃花比山下的开的晚.才有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自然现象,所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体现了环境因素温度对生物的影响,A符合题意。
专题2 生物与环境知识导图考点梳理■考点一生物与环境的关系►1.环境影响生物,环境中非生物因素包括物质和能量两个方面,如阳光、水分、温度等,都影响着生物的生存。
2.生物不仅能适应环境,同时也能影响环境。
如动物的保护色、拟态和警戒色,蚯蚓能松土等。
3.生态因素指影响生物的分布、形态、生理等的因素,分为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包括除自身个体以外的其他所有生物。
生物因素具体表现为种内互助、种内斗争、种间互助、种间竞争、食物关系等多种形式。
■考点二生态系统和生物圈►1.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种群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出生率与死亡率等。
2.群落: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
群落具有分层现象。
在群落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植物。
植被指覆盖在地球表面的植物群落。
食物链:生产者→初级消费者(草食动物)→次级消费者(肉食动物)→三级消费者(大型肉食动物)。
食物链相互交叉形成食物网。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知识拓展】1.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的、逐级递减的。
物质流动特点:循环不息的。
2.在生态系统中生物数量一般沿着食物链的传递而减少。
3.有毒、有害物质沿食物链传递有富集作用。
考点突破■考点一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典例1:冬虫夏草是一味名贵中药,虫草蝙蝠蛾的幼虫在土壤中越冬时,被虫草属真菌侵入体内,菌丝逐渐充满虫体而变为菌形,使虫体内部组织被破坏,仅残留外皮,夏季菌核萌发,由幼虫口或头部长出具柄的子座,因而似直立的小草,这种真菌与幼虫之间的关系属于()A.共生B.寄生C.竞争D.捕食◆变式训练1:如图所示物种a和物种b的相互关系,a和b可能是()A.水稻和稗草B.食草昆虫和草C.兔和鼠D.衣藻和甲藻◇典例2:在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漫长过程中,环境不断改变影响着生物;生物也不断进化,适应并影响环境.请分析下列生物与其所处环境的关系,回答问题.(1)“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个诗句体现出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2)在沙漠地区植树造林可以防风固沙,这个事例体现出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3)海带在淡水里无法生存,这说明了生物只能适应的环境.◆变式训练2:蜜蜂是一种社会性昆虫。
专题01 生物与环境一、选择题(2022·连云港)1. 图表示某平衡状态的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之间的关系。
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图中的所有生物可组成一个草原生态系统B. 能量沿着图中的食物链单向传递,逐级递减C. 太阳能→草→兔→鹰可表示其中的一条食物链D. 图中只有3条食物链,鹰与蛇仅是竞争关系【答案】B【解析】【分析】图中食物链有:草→兔→鹰,草→兔→蛇→鹰,草→鼠→鹰,草→鼠→蛇→鹰。
【详解】A.在一定区域内生物和它所生活的环境就形成一个生态系统,它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植物、动物、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图中只包含生物部分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缺少生物部分的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所以图中的所有生物不可组成一个草原生态系统,A错误。
B.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是沿着食物链流动的,并逐级减少,每一个营养级大约减少20%,能量的传递效率约为80%,营养级别越低,得到的能量越多,生物数量越多;营养级别越高,得到的能量越少,生物数量越少,B正确。
C.食物链书写的原则是: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食物链中的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太阳能属于非生物部分,食物链不含非生物部分,C错误。
D.由分析可知,图中有4条食物链,其中鹰以蛇为食,所以它们是捕食关系,其中蛇和鹰都以鼠、兔为食,所以它们之间又有竞争关系,D错误。
故选B。
(2022·临沂)2. 关于生命现象与生物特征的对应关系,下列表述错误的是()A. 绿色植物利用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B. 鲸需要时常浮出水面进行换气—生物能进行呼吸C. 含羞草受到触碰叶片合拢—生物能排出体内的废物D. 猫妈妈一窝生出五只毛色不同的小猫—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答案】C【解析】【分析】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①生物能进行呼吸;①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①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①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①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①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专题二生物与环境知识梳理: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
生物在环境的同时,也着环境。
1.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2.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联系⑴种间关系⑵种内关系二.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3.生态系统的组成⑴概念:在内,所有与之间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绿色植物生物部分:动物⑶组成::细菌、真菌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等⒋认识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人在其中起重要的支配作用)(有“绿色水库”之称)草原生态系统⑴类型: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被称为“地球的肾”)农田生态系统、、、、、、⑵各个生态系统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环境因素素:生物生存环境中的非生物部分(、、空气、土壤、温度等):指影响一种生物生活的同种生物或其他种类的生物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的、缺一不可的⒌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⑴食物链①概念:在一定区域内,各种生物之间由于所形成的联系就叫做食物链。
②特点:A.食物链通常是由开始的。
B.位于食物链中第2个环节的生物通常是。
C.位于食物链中其他环节(除第一、第二环节外)的生物则大多是。
D.一条食物链一般包括3-5个环节。
③书写注意点:通常由开始,箭头指向。
④食物链第一环节生物量最多,最后一个环节生物数量最少。
⑤可以运用食物链的知识,对害虫进行生物防治。
⑵食物网:生态系统中,各条食物链相互交叉连接,形成的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⑶生态系统中的和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能量。
6.有害物质随着食物链不断积累(富集)在生态系统中,有毒物质也能够沿着食物链积累。
在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
7.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具有恢复的能力,但这种能力是有限的。
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首先是的相对稳定。
三、生物圈是人类与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园⒏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最大的生态系统。
包括、和。
⒐生物圈的保护保护生物圈,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