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口可乐在中国发展总结
- 格式:doc
- 大小:12.50 KB
- 文档页数:1
可口可乐在华经营分析企业介绍:可口可乐饮料是1886年美国亚特兰大州的一位药剂师配制而成的,至今已有110多年的历史。
1999年,该公司饮料的销售量为可口可乐公司是世界上的第一大饮料公司,1998年品牌价值达838.45亿美元,连续三年排世界第一;营业额为188.1亿美元,排世界第201位;利润35.3亿美元,排世界第25位;资产191.4亿美元,排世界第295位;雇员2.95万人,排世界第359位。
可口可乐的成功,与其步步为营的对外投资方式不无关系。
目前其产值的70%、利润的80%均来自国外市场。
1927年在我国上海建立了装瓶厂,年产可口可乐100万箱。
他的理念是通过奉行三个环环相扣的3P原则:“无处不在”、“心中首选”、“物有所值”,迅速打开中国市场。
1.产品分析:可口可乐,属于碳酸饮料,主要成分为水,糖浆,二氧化碳,磷酸,焦糖,香料(包含咖啡因).配料几乎一成不变.作用:能使人感到舒服,体现出所谓消费时尚雪碧,碳酸饮料,糖,香料,仍属于饮料芬达,碳酸饮料,蜜橙香型,醒目系列,果味碳酸饮料,口味相对更适合中国人口味虽然现在国内已有大量的饮料生产商,各种各样的产品层出不穷,但可口可乐公司绝对优良的产品质量为其盈利贡献不少,碳酸饮料具有其特有的降温功能,这也是盛夏时节人们选择购买可口可了产品的一大原因.据调查,碳酸饮料在欧美的市场已经饱和,亚洲正在作为新的、最具有潜力的市场而被不断开发着。
有报道表明,自2000年开始,国际碳酸饮料的市场已经逐渐走下坡路。
果汁饮料、茶饮料、乳品系列的不断上市,正在令昔日风光无限的碳酸饮料改变着自己灿烂的笑脸,人们正在越来越多地忽略碳酸饮料极其干脆的降温效果而去刻意追求饮品给人们带来的保健和营养价值。
当人们最终认识到碳酸饮料糖+水+香精+色素的本质除了能带给身体温度上的改变而别无其他时,碳酸饮料的富裕生活也就开始了不可逆转的衰败。
2.市场分析可口可乐在对华投资初期属于外来品,加上当时中国老百姓的收入水平很低,消费不起,销售量自然不大.但由于可口可乐1979年就开始了对华投资,有着先入为主的优势,可口可乐在中国营业了十几年后开始盈利正是得益于此,经过十几年在中国的经营,可口可乐作为一种大众消费的名牌产品广为人知,中国老百姓的收入提高后,自然会对他们熟知的产品有更多的主观偏好.此外,持续的投资,用其资金与技术在大陆扶植了一大批原料供应商,包括易拉罐的生产商,这就为起今后在中国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分析可口可乐在中国市场的竞争优势可口可乐(Coca-Cola)作为全球饮料行业的巨头,一直以来在中国市场都具有强大的竞争优势。
这主要得益于可口可乐运用了一系列的市场策略,有效地满足了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强化了品牌形象,并且与当地文化进行了深入结合。
首先,可口可乐在中国市场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其产品的多样化。
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庞大市场,消费者的需求也极其多样化。
可口可乐公司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不断推出适应当地市场口味的新产品。
例如,他们在中国市场推出了茶饮料、果汁饮料等多种产品,以便满足中国消费者对于健康和口感的追求。
这种多样化的产品线使得可口可乐在中国市场的覆盖面更加广泛,能够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其次,可口可乐不仅仅是一个产品,更是一种文化。
为了适应中国消费者对于品牌带来的情感和归属感的追求,可口可乐通过广告宣传和赞助活动等方式,将其品牌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
例如,可口可乐公司曾与中国传统节日春节合作,在广告中体现出对家庭团圆和幸福生活的追求,深入触动了中国消费者的情感共鸣。
同时,可口可乐还赞助了一系列的文化活动和体育赛事,如中国足球超级联赛和中国篮球职业联赛等,借此增强了品牌在中国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
另外,可口可乐公司在中国市场还注重与当地合作伙伴的合作。
他们与中国最大的食品和饮料公司之一——中国食品集团达成合作伙伴关系,通过共享资源和市场渠道,进一步增强了可口可乐在中国市场的竞争优势。
这种合作不仅有助于可口可乐在中国的产品分销和市场推广,还能使其更好地理解当地市场的需求和特点,并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此外,可口可乐在中国市场还注重社会责任的履行。
他们积极参与中国社会的公益事业,支持环境保护项目、教育发展和减贫工作等。
通过这样的公益活动,可口可乐在中国市场树立起了良好的企业形象,赢得了消费者的赞誉和认可。
综上所述,可口可乐在中国市场取得了巨大的竞争优势,这得益于其多样化的产品线、与中国文化的深度结合、与当地合作伙伴的紧密合作以及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等因素的共同作用。
可口可乐公司在中国的发展历程(节选)案例分享2006-03-19 16:42:54 阅读696 评论2 字号:大中小订阅一.可口可乐的中国发展历程概括的讲,可口可乐在中国市场的发展也应当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解放前,是可口可乐在旧中国市场的发展阶段。
可口可乐在中国的发展历史最早起源于1927年。
当时,可口可乐来到中国并在上海设立了中国第一家装瓶厂。
到1930年,可口可乐已经在中国青岛建立了第三个装瓶厂。
1948年,上海已经成为了美国境外第一个年销售量超过100万箱的重要市场。
1949年,新中国成立,可口可乐公司停止了在中国的业务。
第二阶段,是1978年至今,是可口可乐重回中国市场发展的阶段。
1978年,就在中美宣布建交的当天,可口可乐公司就宣布为首家重返中国的国际消费品公司,并于1981年在北京建立了第一家装瓶厂。
1981年4月,在北京成立第一个专门生产瓶装“可口可乐”饮料的车间。
2000年,可口可乐将中国区总部从香港迁移到了上海,回到阔别54年的中国原籍。
至2003年,可口可乐在中国市场的累计投资已经超过11亿美元,年销量已经超过6亿标箱,并且可口可乐系统在中国市场雇佣员工共计二万余人。
可口可乐2003年在中国已经建立了23个装瓶公司,28个生产厂,其中的绝大部分由中资或华人企业控股。
二. 可口可乐在中国市场的现状可口可乐已经连续成为中国最著名商标之一,根据1999年在中国进行的盖洛普调查显示,81%中国消费者认识可口可乐牌号,并且连续9年被权威机构评选为“最受欢迎饮料”。
可口可乐目前是中国市场最畅销的饮料,公司拥有中国软饮料市场9%市场占有率,以及中国碳酸饮料市场33%的占有率。
可口可乐长期拥有中国碳酸饮料最知名四大品牌中的三位。
可口可乐公司目前的国产化率高达98%,浓缩液在上海生产,并且以人民币销售。
可口可乐公司每年还会在国内采购原材料价值超过60亿人民币,并且每年上缴给国家税款达16亿人民币。
可口可乐在中国的投资情况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可口可乐是最早进入中国的美国企业之一,其进入中国市场的历史可追溯到上世纪20年代。
1927年,可口可乐在上海落户,随后在天津、青岛也相继建立了装瓶厂。
1933年上海装瓶厂成为当时可口可乐公司在美国境外最大的装瓶工厂。
1948年中国成为美国本土之外第一个销量突破100万箱的市场。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中美之间的特殊关系,可口可乐在中国的发展受到影响。
中美建交后,可口可乐公司重返中国,可以说这之后才是可口可乐在中国真正发展的历史。
重返中国的可口可乐采取了四步走的策略。
第一步,从1979年到20世纪80年代初,从香港用火车把可口可乐产品运进内地,采取委托寄售方式,使可口可乐首先进入北京友谊商店和涉外饭店,代销者可以无本得利,最初的年销量只有约200吨。
但可口可乐从此再次打开了进入中国市场的大门。
第二步,赠送设备,促进进口原浆。
从1981年起可口可乐美国总部先后向北京、广州等地赠送灌瓶用的生产设备,但条件是必须进口可口可乐公司配方保密的原浆,再用中国的瓶掺水和糖,贴上可口可乐的标志。
当时中国灌浆量达万吨以上,进口原浆所用的外汇最多年份达100万美元。
第三步,投资办厂,扩大市场。
1988年中美合资的上海申美饮料食品有限公司成立,建立了两个生产车间,一个由美方独自管理生产配方保密的原浆,一个由原浆配糖兑水灌瓶。
可口可乐公司使用中国生产力进一步扩大了中国市场,年销量达17万吨。
第四步,扩大可口可乐的社会影响,这主要从20世纪90年代起,可口可乐在中国积极参与各项社会公益、体育活动。
这一系列活动不仅扩大了可口可乐本身的影响,而且提高了可口可乐在中国的声誉,可口可乐成为老小皆知的畅销饮料。
1998年,可口可乐为中国创造了41万个就业机会,其中,直接雇佣人员14046人,灌装系统员工35万人,为批发商和零售商提供的就业机会5万人。
可口可乐灌装系统为中国经济注入81.6亿元人民币,通过乘数效应使中国经济增加200多亿元的额外收入。
可口可乐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从1927年开始,可口可乐就已经在中国投资。
到1948年,上海成为美国境外第一个年销售量超过100万箱可口可乐的重要市场。
1979年,中国改革开放元年,可口可乐在第一时间重踏中国国土,成为重返中国的第一批国际品牌。
整整25年,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的改革开放缔造了一个创造奇迹的时代,而中国商业理念的成熟和发展,也堪称一部宏大的商业史诗。
可口可乐有幸成为最先融入这一商业史诗中的一员,不仅见证了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并用自己成功的经验为外商投资中国谱写了成功的篇章。
至今,可口可乐公司在中国的投资已超过12亿美元,在中国内地建有28家装瓶公司及34家工厂,员工超过2万人,中国每年人均饮用可口可乐12杯(每杯8盎司或 192 毫升)。
可口可乐已成为中国最著名的国际品牌之一。
根据1999年在中国进行的盖洛普调查显示,81%的中国消费者知道可口可乐的品牌。
2003年,一个独立的中国权威消费调查显示,可口可乐已连续八年被选为中国最受欢迎的饮料。
1/ 1。
可口可乐在中国的市场环境分析一、市场需求中国的消费者需求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过去消费者更加关注价格,现在更看重品质、健康和环保,并越来越注重消费体验。
因此,可口可乐在中国的市场环境中,需要更多地创新,开发更具健康、环保的饮料。
比如,在可口可乐旗下的健康饮品品牌“比萨普”中,生态瓶的使用和植物成分的添加,都很好地顺应了市场的需求。
二、政策法规中国政府对食品饮料的监管越来越严格。
这让可口可乐在中国的市场环境中增加了一定的挑战。
近年来,中国针对过度含糖和添加剂的食品和饮料,加强了管理和监管,这也让可口可乐需要更加注重产品的品质和健康性,并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变革和优化。
三、消费人群中国的消费人群由农村消费者和城市消费者组成,并且这两个群体的需求和消费习惯存在很大差异。
城市消费者更加注重品牌认知、品质和消费体验,而农村消费者则更加关注价格和功能性。
因此,可口可乐在中国的市场环境中需要根据消费群体的不同需求,定制不同的市场计划,并开展相应的营销活动,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
四、竞争对手饮料行业的竞争对手也是可口可乐在中国的市场环境中需要面对的挑战之一。
雪碧和百事可乐作为可口可乐的主要竞争对手,已经在中国市场占据了很大的份额。
而且,市场上还出现了更多的新品牌和新产品。
因此,可口可乐在中国的市场环境中需要比竞争对手更加敏锐,通过不断的创新和变化,提高自身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总体来说,可口可乐在中国的市场环境中,需要不断适应中国消费市场的变化,通过不断的创新和变革,提升产品质量,并根据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进行市场定位和广告推广,才能更好地发展和壮大。
可口可乐在中国的故事
可口可乐是一种广为人知的碳酸饮料品牌,它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以下是可口可乐在中国的故事: 在 20 世纪初期,可口可乐最初是美国的一家药品公司开发的新药,旨在治疗头痛和其他疾病。
然而,该公司发现这种药物的口感非常好,因此决定将这种药物改造成碳酸饮料,并于 1919 年推出了可口可乐瓶装产品。
随着时间的推移,可口可乐逐渐在全球范围内流行起来,并成为一种标志性的饮料品牌。
在中国,可口可乐也备受欢迎,尤其是在年轻人中间。
可口可乐公司在中国设有多个生产基地,并推出了各种口味和包装的可口可乐产品,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除了可口可乐之外,其他国际知名品牌也在中国有着广泛的影响力,例如肯德基、麦当劳、星巴克等。
这些品牌在中国市场上拥有着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份额,并为中国消费者带来了全新的餐饮和消费体验。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国际知名品牌进入中国市场,并与本土品牌展开激烈的市场竞争。
然而,这些品牌也享受着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和机遇,并通过不断创新和改进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以保持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和领先地位。
可口可乐在中国的故事展示了一种品牌在全球范围内的成功和品牌影响力的发展历程,同时也体现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深入推进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可口可乐在中国的故事篇一:可口可乐是一种全球性的饮料品牌,自 1979 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一直备受欢迎。
以下是可口可乐在中国的故事:在 20 世纪 70 年代,中国的饮料市场非常落后,大部分消费者只喝得起茶或白开水。
然而,可口可乐公司看到了中国市场的潜力,于 1979 年正式进入中国市场。
可口可乐进入中国市场的方式非常聪明。
他们选择了与当地的饮料厂合作,以生产可口可乐的瓶装饮料。
这种方式被称为“嵌入式销售”,是一种非常成功的营销策略。
通过这种方式,可口可乐成功地将产品带到了中国市场,并开始逐渐被消费者接受。
随着时间的推移,可口可乐在中国市场上变得越来越受欢迎。
为了满足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可口可乐开始在中国建立工厂,并逐渐增加了产品的生产量。
此外,可口可乐还推出了许多中国特有的口味,例如桂花味、荔枝味等,深受消费者喜爱。
除了产品生产外,可口可乐还积极参与中国文化的推广。
例如,他们赞助了许多中国的体育赛事和文化活动,例如奥运会、世界杯等。
这些活动帮助可口可乐在中国市场上建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吸引了众多消费者的关注和喜爱。
到今天,可口可乐已经成为了中国最受欢迎的饮料品牌之一。
他们将继续致力于在中国市场上的发展,并为中国消费者带来更多的惊喜和快乐。
篇二:可口可乐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饮料品牌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 19 世纪末。
在中国,可口可乐的故事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 80 年代,以下是正文: 在 20 世纪 80 年代,中国刚刚开始改革开放,人们对于西方的物质和文化都感到非常新鲜和好奇。
在这个时候,可口可乐公司决定进入中国市场。
他们聘请了专业的市场营销团队,通过广告宣传和赞助活动来推广可口可乐品牌。
可口可乐公司还采取了一系列的创新策略。
他们在中国推出了定制化的瓶子和包装,以适应当地消费者的需求和口味。
此外,他们与当地的企业和政府合作,建立了一些合资企业来生产和推广可口可乐品牌。
随着时间的推移,可口可乐逐渐成为了中国最受欢迎的饮料品牌之一。
可口可乐中国发展概述可口可乐公司概况可口可乐于1886年诞生于美国,这是有约翰·彭伯顿制造出的一种口感独特的饮料。
这种饮料将糖浆和汽水以一定的比例混合,售卖十分便利,没有季节之分,常温和冰镇的口感都非常好。
这款饮料被命名为“CocaCola”,这个名称和所设计的特定商标延续至今。
可口可乐中国发展历程可口可乐在中国的发展并不是布帆无恙的,它能有如今庞大的规模来之不易。
可口可乐出现在中国市场,最早可追溯到上个世纪20年代。
可口可乐公司于1927年在上海建立中国第一家瓶装厂;1948年上海成为可口可乐海外首个销量超百万标箱的城市。
1949年因为美国大使馆撤离,可口可乐也离开了中国大陆市场。
虽然撤出中国大陆市场,但是可口可乐从未放弃,终于在1979年,中美开始建交,可口可乐公司也随之宣布重回中国大陆市场。
在1977年的时候,可口可乐总裁就曾来访中国,目的是讨论可口可乐有无可能在中国投资建厂,毕竟当时中国的政治局势已经慢慢稳定下来。
但当时,中国方面的有关负责人表示,及时可口可乐进入中国,那么也只能面向来华的外国居民进行销售。
可口可乐总裁也表示了理解并且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可口可乐在美国问世已经有了很长的一段时间,可口可乐已经成为西方的代表产品之一。
在美国生活的居民从小都是喝着它长大的。
”他希望在中国生活的外国居民可以喝到他们离开家乡后,心心念念的可口可乐的味道。
终于,在经过层层审核后,可口可乐与中粮签订合约,允许其进入中国。
允许可口可乐在中国主要城市和旅游景点售卖饮料,并且可以在中国建厂,由中粮安排进行销售。
可口可乐为重返中国市场采取了四项措施。
首先,在1979年和1980年左右,把可口可乐从港澳运输至中国大陆,面对外国人进行销售,代销者可以不用付出本金而获得利益。
其次,从1981年开始,可口可乐总部向中国赠送进行生产用的设备,在产品的生产中,可口可乐提出使用其保密配方。
然后,1988年,中美合资企业建立并在中国建立生产车间,使用中国本土人力资源。
可口可乐中国发展总结
可口可乐在中国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到解放前,是可口可乐在中国的宣传发展阶段。
1927可口可乐首次进入中国,在天津及上海设立装瓶厂,上海街头悄然增加了一种饮料——“蝌蝌啃蜡”。
奇怪的棕褐色,中药似的味道,怪异的气泡,加上古怪的名字,饮料的销售情况自然很差。
于是,在第二年,这家饮料公司公开登报,用350英镑的奖金悬赏征求译名,一位上海教授蒋彝翻译——可口可乐——得到公认。
它不但保持了英文名的音译,还比英文名更有寓意,更容易传诵。
这是可口可乐步入中国市场的第一步。
在上海等与外界接触范围较大的地区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在1948年中国上海成为美国境外首个年销量突破100万箱的市场。
然而,随着美国大使馆撤离,可口可乐也撤出了中国大陆市场。
自此之后的30年内,大陆市场上再没出现过这种喝起来有点像中药的饮料。
第二阶段:1978年至今,是可口可乐重回中国市场且得到极大发展的阶段。
在隐退近30年后,在中美宣布建交的当天,可口可乐与中国政府签署协议重返中国市场,成为首家重返中国消费市场的国际消费公司,推出2升容量的塑料包装瓶和Hi-C饮料。
在中美建交之后的第三个星期,第一批可口可乐产品从香港经广州运到了北京。
可口可乐再度返回了中国大陆市场。
在跨世纪的一年,可口可乐在中国区总部从香港迁移到了上海,回归阔别54年的中国原籍。
一直进行有条不紊的宣传,推出多种符合中国消费者喜好的饮料。
抓住各种商机进行业务宣传:特约瓶装商系统为产品生产制造便利的生产环境;联手大型体育活动拓展产品的销售渠道(如赞助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或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来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如在汶川地震后赞助1亿元人民币);为适应当今的新媒体营销趋势建立中国整合营销部、互动营销部在网上建立全方位的的宣传营销系统(如“可口可乐那些事儿”挑战了解可口可乐的相关知识);密切关注中国消费者的喜好,流行的词汇,对中国消费者进行调查研究,推出符合消费者喜好的产品(如“萌系列”昵称瓶的推出);总结积极健康、环保、可持续的发展理念,以发展理念为核心推出容易被消费者接受的产品(如Diet、Light、Zero 等系列关注身体健康以及植物瓶等包装可回收的产品)。
如今,可口可乐已经融入了中国人的生活,成为目前是中国市场最畅销的饮料,公司拥有中国饮料市场9%的市场占有率,以及中国碳酸饮料市场33%的占有率,同时也见证了中国融入世界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