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导读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19.09 KB
- 文档页数:4
经典解读《周易》教案构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周易》的基本概念、历史背景和学术价值。
2. 掌握《周易》的八卦、六十四卦的基本构成和含义。
3. 理解《周易》的哲学思想,包括阴阳、五行等。
4. 学会使用《周易》进行占卜和人生指导。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周易》文本。
2. 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分析《周易》的哲学思想。
3. 掌握一定的《周易》占卜技巧,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3. 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课时:《周易》概述1. 《周易》的产生背景和历史发展2. 《周易》的学术价值和文化意义3. 《周易》的组成:卦、爻、卦辞、爻辞等第二课时:八卦与六十四卦1. 八卦的构成及其象征意义2. 六十四卦的排列顺序及其含义3. 学习八卦、六十四卦的基本应用第三课时:阴阳五行学说1. 阴阳观念的起源和发展2.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3. 阴阳五行在《周易》中的应用第四课时:《周易》占卜方法1. 占卜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卦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3. 实践演练:自行占卜,解决实际问题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周易》的奥秘。
2. 运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结合现代心理学和哲学原理,对《周易》的哲学思想进行深入解读。
4.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如网络、多媒体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参与度、提问、回答等。
2. 课后作业:完成占卜实践,撰写心得体会。
3. 课程论文:《周易》的哲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教学资源1. 《周易》原著及相关注释、解读书籍。
2. 网络资源:学术论文、视频讲座等。
3. 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易经》的起源、发展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 掌握《易经》的基本概念、六十四卦及其象征意义。
3. 学会运用《易经》的智慧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易经》的起源与发展。
2. 六十四卦及其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1. 六十四卦的解读与应用。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
2. 《易经》原著或相关资料。
3. 小组讨论卡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向学生介绍《易经》的起源和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问:《易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什么特殊地位?二、新课讲解1. 讲解《易经》的起源与发展,包括伏羲画卦、周文王八卦、孔子易学等。
2. 解释《易经》的基本概念,如卦、爻、象、辞等。
3. 介绍六十四卦的构成,包括卦名、卦象、卦辞、爻辞等。
三、案例分析1. 选择一个卦例,如“乾卦”,讲解其卦象、卦辞、爻辞的含义。
2. 引导学生思考:乾卦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四、课堂讨论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a. 你认为《易经》的智慧对现代生活有何启示?b. 如何将《易经》的智慧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五、总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易经》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2.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阅读《易经》原著或相关资料,为下一节课做准备。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对《易经》基本概念和六十四卦的理解。
2. 提问:你在课后阅读《易经》的过程中,有哪些收获?二、新课讲解1. 讲解剩余的六十三卦,包括卦象、卦辞、爻辞等。
2. 引导学生掌握六十四卦的象征意义,如天、地、水、火、雷、风、山、泽等。
三、案例分析1. 选择一个卦例,如“坤卦”,讲解其卦象、卦辞、爻辞的含义。
2. 引导学生思考:坤卦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四、课堂讨论1. 学生分享课后阅读《易经》的心得体会。
2. 小组讨论:如何将《易经》的智慧应用于实际工作、学习、生活中?五、总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易经》的实用性和指导意义。
排除成见,重新认识周易大家好,我是XX,很高兴有机会跟大家一起研讨、交流、学习《周易》,准备讲三方面内容:一、为什么学二、如何学三、如何用先说为什么学,周易是一部算卦书,是迷信、糟粕啊,为什么到了今天我们还要学习周易呢?站在我们今天的角度来说,至少有两个目的,或者说两个相应的用途:第一是,因为周易是大道之源,经典中的经典,它是六经之首。
这个“首”在这里至少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源头,一个是重要。
中国的文化现象,几乎都和周易有关。
用《四库全书总目》中的话来说就是,易道广大,无所不包。
周易产生比较早,后来的文化现象呢,都千方百计跟它联系起来,有的是真传,有的是后来为了太高自己,而和周易联系起来了。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文史哲”,文学、历史、哲学。
而文史哲的核心是哲学;哲学的核心的又是儒家、道家。
儒道互补,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构架。
儒家、道家两种派别其实区别很大,一个是积极入世,一个是消极出世。
但奇怪的是,后出的儒家、道家都要注释周易。
都通过注释周易来发挥、宣扬各自的学说。
你就说说,周易该是多么的重要。
就是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候,都没有烧周易的。
儒家呢,更多的继承了周易当中阳刚的一面。
你看看周易的阴阳鱼、阴阳图,你就能够多少明了一些。
周易本身是有阴有阳,又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用这样的观点来看待社会的、世界的一切现象。
儒家继承放大了阳刚的一面,你比如说人生观。
在周易经文本身呢,还是君子终日乾乾,乾乾就是渐渐,就是拼搏。
到了《易传》呢,就成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到了孔子呢,就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明知道我们的梦想、愿望最终很难实现,但也不改变我们的拼搏,永不言弃,在拼搏的过程之中,来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化,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左传》当中的“三不朽”,你会更感动,人们已经意识到了,生命的短暂,历史的永恒。
如何让短暂的生命创造的事业思想、道德修养流向永恒呢?古代士大夫非常注重历史对自己的评价,它把历史对自己的评价看得比生命的存在还要重要。
第一讲周易的基本概念上优质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讲教学内容选自《周易》第一章,主要详细讲解周易的基本概念,包括易卦、阴阳五行、八卦、六十四卦等内容。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周易》的基本概念,掌握易卦、阴阳五行、八卦、六十四卦等核心理论。
2. 培养学生运用《周易》基本概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增进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提高文化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易卦、六十四卦的构成及其寓意。
教学重点:阴阳五行、八卦的基本概念及其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教材、《周易》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周易》在历史、文化、哲学等方面的地位,引出本讲内容。
2. 讲解:(1)易卦:介绍易卦的构成、分类、演变规律等。
(2)阴阳五行:阐述阴阳五行的基本概念、相互关系及其在易学中的应用。
(3)八卦:讲解八卦的形成、名称、象征意义等。
(4)六十四卦:分析六十四卦的构成、寓意、应用等。
3. 实践情景引入: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基本概念进行分析。
4. 例题讲解: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例题,详细讲解解题思路和步骤。
5. 随堂练习:设计适量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易卦、阴阳五行、八卦、六十四卦等基本概念。
2. 易卦的分类、演变规律。
3. 八卦的名称、象征意义。
4. 六十四卦的构成、寓意。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易卦的构成及分类。
(2)阐述阴阳五行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3)分析一个六十四卦的寓意。
2. 答案:(1)易卦由两个八卦组成,分为上卦和下卦,共八卦。
(2)阴阳五行包括阴阳、五行,阴阳相互对立、相互依存,五行相互生克。
(3)以兑卦为例,象征喜悦、顺利、口舌之事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阅读《周易》相关经典著作。
(2)组织学生进行易卦、六十四卦的实践应用讨论。
(3)开展《周易》知识竞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周易入门》课程要点第一节 《周易》的内容通行本《周易》,从篇章结构看,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
一、“经”“经”部分包括卦象和卦爻辞。
(一)卦象:指六十四卦卦形符号。
六十四卦卦象的产生,经历了从阴阳爻到三画卦再到六画卦的发展过程,择其要点分述如下:1.爻: ▅▅▅▅▅▅ 阳爻 ▅▅ ▅▅ 阴爻2.八卦:指三画卦,也称为经卦。
【八卦卦象】乾 坤 震 巽▅▅▅▅▅▅ ▅▅ ▅▅ ▅▅ ▅▅ ▅▅▅▅▅▅▅▅▅▅▅▅ ▅▅ ▅▅ ▅▅ ▅▅ ▅▅▅▅▅▅▅▅▅▅▅▅ ▅▅ ▅▅ ▅▅▅▅▅▅ ▅▅ ▅▅坎 离 艮 兑▅▅ ▅▅ ▅▅▅▅▅▅ ▅▅▅▅▅▅ ▅▅ ▅▅▅▅▅▅▅▅ ▅▅ ▅▅ ▅▅ ▅▅ ▅▅▅▅▅▅▅▅ ▅▅ ▅▅▅▅▅▅ ▅▅ ▅▅ ▅▅▅▅▅▅【八卦取象歌】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
【八卦常用象征】 乾坤 震 巽 坎 离 艮 兑 天象 天地 雷 风 水 火 山 泽 义蕴 健顺 动 入 险 丽 止 说 人伦 父母 长子 长女 中子 中女 少子 少女 人体头 腹 足 股 耳 目 手 口卦名 象征动物马牛龙鸡豕雉狗羊此外,《周易》中还常用到八卦的方位象征,可结合下面两图说明:南东上图为先天八卦方位图,也称伏羲八卦方位图,简称先天图。
其撰制依据为《说卦传》:“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
除方位象征外,八卦所配之数字宜结合后面讲的三横图理解。
上图为后天八卦方位图,也称文王八卦方位图,简称后天图。
其撰制依据为《说卦传》:“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
”以上两图均产生于宋代。
宋人认为,先天方位是自然之位,后天方位是入用之位。
所以后世的术数、民俗中,凡是用八卦指代方位的,多为后天方位。
【八卦次序】八卦常用次序有二:一曰父母生六子次序:乾、坤、震、巽、坎、离、艮、兑。
其理论依据为《说卦传》:“乾,天也,故称乎父。
《周易》教案周易教案教案一:《周易》的概述与起源《周易》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它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预测工具之一。
《周易》起源于中国古代商周时期的卜辞、象数之学,后来逐渐发展为一套成熟的哲学体系。
本教案将从《周易》的起源、主要特点和应用领域等方面进行讲解。
教案二:《周易》的主要内容《周易》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是《易经》和《系辞传》。
《易经》是由卜辞、象数、文化传统等等综合而成的一部预测与解释的经典。
它由六十四卦、爻辞和彖、象等部分构成,每一卦都代表着不同的自然现象和人生状态。
《系辞传》则是对《易经》的注释和解释,其中包含了众多的注解和传统解读。
教案三:《周易》的主要特点《周易》具有以下主要特点:1. 规范性:《周易》是一部较为系统和完整的哲学著作,它对于卜辞、象数等进行了系统整理和总结,形成了一套封闭的体系。
2. 多义性:《周易》中的卦和爻具有多种不同的解释和理解方式,每一种解释都可以引发不同的思考和启示。
3. 深邃性:《周易》旨在探索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关注宇宙间的种种联系和规律。
4. 实用性:《周易》可以用来预测、解读、指导等等,它不仅是一门哲学理论,更是一门实用学问。
教案四:《周易》的应用领域与意义《周易》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被广泛应用于以下领域:1. 卜筮预测:《周易》是一种卜筮预测工具,可以用来解答各种问题,指导人们的决策。
2. 人际关系:《周易》的理念可以用来指导人际交往和沟通,帮助人们更好地与他人相处。
3. 自我修养:通过学习和理解《周易》,可以提升个人的智慧和素养,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 管理决策:许多企业管理者将《周易》的思想和原则应用于管理决策过程中,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教案五:《周易》的学习方法与实践学习《周易》需要一定的方法和实践,以下是几种常用的学习方法:1. 阅读经典:先从阅读《周易》经典文本开始,理解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和价值观。
周易课件精讲班课件(上.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探讨《周易》的前两章内容,即《乾》和《坤》两卦。
我们将详细解读卦象、卦辞、爻辞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周易》的基本概念,如卦象、卦辞、爻辞等。
2. 培养学生运用《周易》智慧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道德修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卦象的解读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教学重点:乾卦和坤卦的卦辞、爻辞及其所蕴含的哲学思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教材、《周易》原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周易》的智慧。
2. 讲解:详细解读乾卦和坤卦的卦象、卦辞、爻辞。
a. 乾卦:自强不息,刚健中正。
b. 坤卦:厚德载物,包容柔顺。
3. 例题讲解:分析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周易》智慧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卦象,给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六、板书设计1. 乾卦:卦象、卦辞、爻辞。
2. 坤卦:卦象、卦辞、爻辞。
3. 《周易》智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简述乾卦和坤卦的卦象、卦辞、爻辞。
b. 请举例说明《周易》智慧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 答案:a. 乾卦卦象:天,卦辞:元亨利贞,爻辞:初九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坤卦卦象:地,卦辞:元亨利牝马之贞,爻辞:初六履霜坚冰至,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六三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
b. 例如:在工作遇到困难时,可以借鉴乾卦的“自强不息”精神,坚持不懈地努力;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可以学习坤卦的“厚德载物”品质,宽容待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程度,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2. 拓展延伸:a. 鼓励学生阅读《周易》原文,深入了解其哲学思想。
b. 组织学生参加《周易》讲座,拓宽知识面。
传统文化--周易选读教案1(3页)《传统文化《周易》选读》教案11、《周易》选读教学目标:1、对《周易》有大体了解。
2、注意积累《周易》中的名言名句。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搜集整理《易经》里的名言二、简介《周易》,《《周易》:又称《易》包括经、传两部分。
,《经之首,三玄之一。
经的部分共六十四卦,每卦六爻。
卦辞和爻辞共约5000字,可能是西周”初年编定的。
它不仅对于了解殷周时代的哲学思想、社会生活有极重要的意义,而且保存了”一些相当罕见的商周史事材料。
《易》的传,包括系辞、说卦等十个部分,旧时称“十翼,是东周时人们所写的对于《易》经部分的解释。
三、经典诵读: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乾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坤卦)。
译为:君子应该像天宇一样运行不息,即使颠沛流离,也不屈不挠;如果你是君子,接物度量要像大地一样,没有任何东西不能承载。
2、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解释:原指事物到了尽头就要发生变化。
现指在穷困艰难的时候,就要想办法改变现状。
3.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赏析:迁善,改过是古人很看重的一种道德修养,属于修身的重要方面。
见善则迁”和“见贤“思齐”有着同一目标,都是学习美好品德的人,对于改过,也需要有改正错误的勇气,人不可能没有错,即使圣贤也难免有过失,重要的是能够及时改正。
四、知识链接认识《周易》的六十四卦五、作业读以下《周易》中的名言,揣摩其中所蕴含的道理。
1、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2、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为之知。
《周易》之何为阴阳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建构《易经》的灵魂的阴阳和谐思维。
过程与方法:从日常生活的实际经验入手,从感性到理性引导学生认识、思考、接受阴阳和太极图的意义和价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启发学生研究、利用《周易》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周易》中的阴阳和谐思维。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以XXX的名字与《周易》的关系引起学生的兴趣。
XXX:介于石,不终日,XXX。
XXX《周易·豫·六二》中正:“不终日贞吉”,以中正也。
XXX《周易·豫·六二·象传》(《豫》卦辞:豫。
XXX行师。
)老师解释此两卦辞的意思和XXX名字的意义,让学生了解一下中国人起名字往往会考虑的历史文化因素,引出《易经》的研究。
二、上两节知识的回忆。
师生共同回顾旧知识:一起回顾在这之前已经研究了XXX的简介,组成以及基本知识,以求达到以旧带新,保持学生知识的连贯性。
三、认识阴阳1、教师提出“阴阳”话题,让学生结合糊口谈谈他们对阴阳的理解。
2、教师结合学生的自在讲话进行引导:(!)说到什么叫阴阳,可以举出很多很多的例子。
例如晴天出太阳是阳,阴天下雨是阴;手心是阳,手背是阴;大拇指是阳,四个手指头是阴;树叶是阴,树芽是阳。
(2)、教师分析总结:阴阳源自现代中国人民的自然观,古人观察到自然界中各种对立又相联系的大自然现象,如天地,日月,昼夜,寒热,上下等。
XXX用八卦图告诉了我们一个宇宙最根本的秘密——阴阳是构成宇宙万事万物最根本的元素,天底下的变化就是阴阳的变化。
3、阴阳内涵的重点。
(1)、阴阳是相对的。
如果没有相对,你就不晓得哪个是阴,哪个是阳。
例如头是阴是阳?要看怎样说,头跟脚相对,那头就是阳,脚就是阴。
有相对才有阴阳,不是绝对地说这个肯定是阴,哪个肯定是阳。
(2)、阴阳是会变动的。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阴阳是相对的,阴的会变阳,阳的会变阴。
《周易》第9、10卦封开县江口中学郑六春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了解什么是国学;2、简单了解《周易》的第9、10卦内容;3、学习《周易》第9、10卦;过程与方法:小组合作、讨论探究、质疑启示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加强公民道德修养。
建立正确的为人处世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教学重点:了解《周易》第9、10卦要旨,能流利背诵《周易》第9、10卦中的经典名句。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上一节国学课,什么是国学呢?老师认为,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之学,中国是有着上下五千年文化史的大国,文化内涵博大精深,翻开我们的国学经典,像《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庄子》等无不闪耀着华夏祖先智慧的光芒,铸就了炎黄子孙的精神支柱。
这些经典之作有的如浩荡奔流,告诉我们历史演变,有的像潺潺流水,给我们展示了生活实例,还有的仿佛丝丝细雨,沁透我们的心灵。
品读这些经典之作就如醇厚的香茗萦绕在舌尖,就如动听的乐曲回荡在耳边,久久不会消失。
所以,老师希望这节课能够让大家初步感受国学殿堂的魅力。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周易》中的第9、10卦。
二、课前准备检测学生熟读成诵,展示课前搜集《周易》里第9、10卦的名言。
三、教师整体感知《周易》第9、10卦主要要旨四、诵读知大意、品鉴得启示学生分小组讨论下面卦九(小畜)和卦十(履),并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卦九(小畜)】卦辞:耐心地积蓄力量等待时机。
初九:重复前面第三卦到第八卦这六个方面的做法。
九二:经过前面五个步骤有了一点积累,但还不够,带领志同道合的人共同创业。
九三:要注意有了钱财要避免出现矛盾。
六四:继续上爻说明,互相信任不要有患得患失与互相戒备的心理。
九五:要与人共同富裕,不能独自享受富贵。
上九:物质条件满足了,但要有高尚的德行来承载,如果没有足够的德行就需要修身。
古语讲“富不过三代”就是没有足够的德行来承载。
【卦十(履)】卦辞:有了小的积累也要小心谨慎的做事。
绪言
《周易》原本是西周时期形成的占筮典籍,即算卦用书。
在后来流传的过程中,人们对它的理解发生了很大变化。
从春秋时期开始,随着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人们对它进行了各种各样的解释,形成了“易传”和“易学”两大部分。
当我们说周易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时,所谈的是指周易系统的典籍,包括后人对它所作的种种解释在内。
在我国历史上,解释《周易》的著作有两三千种,目前流传下来的就有近千种。
一、周易系统的内容和范围
1、经、传、学共同构成一个知识系统
“经”是指西周时期形成的典籍,即原本《周易》,汉代尊之为经,即《易经》。
经有恒久不变之义。
汉代对儒学尊奉的典籍,《诗》、《书》、《礼》、《春秋》等皆称为经。
“传”是指先秦时期形成的解释《易经》的十篇著作,即“十翼”。
“翼”是辅助的意思。
“学”是指汉代以来的经师、学者对《周易》经传所作的种种解释。
之所以称为学,是因为从汉代开始,凡研究儒家经典的学问皆称为学,即经学。
2、易学是一涵盖广大的学术思想体系
围绕《周易》经传的解释,形成了一个以阴阳变易学说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入到人文和自然科学各个领域中去。
依其对易学原理的理解可考察社会的治乱、王朝的兴衰、人生的顺逆、做人做事的原则、道德修养的境界、审美的准则以及经世治国的策略,依其易理可考察天文气象、生命、地理和物理等现象的变化。
总之,易学所研究的领域涉及到文字学、哲学、宗教、政治、历史、人伦、天文、数学、物理、医学、美学等诸多方面,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学术思想体系。
3、周易的价值在学而不在术
《易经》包含“学”和“术”两方面。
“学”指的是天地人三才之道;“术”指的是用蓍草算卦的方法。
前者引申出有关天地人生的种种道理,从而形成了易学;后者引伸出五行变化、阴阳生克的算命方法,从而形成了术数。
孔子言“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即少犯错误,不是为了占问个人的吉凶祸福。
他认为懂得易理,用不着去占卜,所谓“不占而已”。
荀子将这一学易的原则概括为“善为易者不占”。
这是儒家一以贯之的立场。
二、易学研究的途径和方法
学习方法:
第一,必须的入手程序,是扫清文字障碍。
第二,学习期间,不鼓励不经选择地乱看参考书。
第三,记认熟习卦爻名称和形状,能随时画出并作各种排列组合。
第四,弄清一卦的含义,再研究另一卦;明白一爻的含义,再研究另一爻。
最好学一卦背诵一卦,学一爻背诵一爻。
第五,学习过了基础阶段后,可自己为某些特定事情作点占筮,记录下来,留待日后验证。
第六,学“易”之人,做事须为君子之所为,方能体会“易”中真义。
“易
为君子谋,不为小人谋。
”
第七,“易,无思也,无为也。
寂然不动,感而遂通。
”此学易者需修身养性,澡雪精神。
研究途径:
第一、从源溯流。
易学研究的根本对象是《周易》经传,故研究者首需熟习经传本文,考明《左转》、《国语》所载古筮例;其次,研读汉魏古注(李鼎祚《周易集解》);再次,观六朝、隋唐诸家义疏(孔颖达《周易正义》);最后,参考宋、元以来各家之经说。
不从古注入手,是为迷不知本源。
第二,强干弱枝。
《周易》源本象数,发为义理,故当以象数、义理为主干;外此而旁及者,如天文、地理、算术等,皆其枝附。
不由主干而寻枝附,是为浑不辨主客。
第三.在明确经传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基础上,应当以《易传》为解经的首要依据。
第四,应当掌握六十四卦表现哲理的特殊方式:象征。
《易》之用虽在占筮,《易》的本质内蕴则为哲学。
而“象”与“理”的结合,正是《周易》卦形、卦爻辞“象征”特色的体现。
掌握了“象征”规律,有利于熔“象数”、“义理”于一炉,较完整地挖掘《周易》的内在思想。
第五,应当掌握前人总结出来的切实可行的易学条例。
如六爻居位、乘、承、比、应等规律。
三、周易学习的目的和主要参考书
目的:传承传统文化,创新当代文化,体悟天地人三才之道,建构中华民族共有之精神家园。
主要参考书“
1、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2、金景芳、吕绍纲:《周易全解》,上海古籍出版社
3、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中华书局
4、王弼、孔颖达:《周易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
第一章易经
第一节周易考释
一、“周”字训解
1、周全完备:《周禮•春官•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
”:东汉郑玄释:“《连山》者,象山之出云,连绵不绝;《归藏》者,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周易》者,言易道周普,无所不备。
”
2、周代之名:唐孔颖达《周易正义序》:“既连山、归藏并是代号,则《周易》称周,取歧阳地名。
《毛诗》云‘周原膴膴’是也。
”
二、“易”字训解
1、阴阳: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日月为易,象阴阳也。
”意即“易”字上半部是日字,下半部是月字,日代表阳,月代表阴,“易”表示阴和阳。
2、易有三义:《易纬·乾凿度》云:“易一名而含三义,所谓易也,变易也,不易也。
”又云:“‘易’者,其德也。
光明四通,简易立节,天以烂明,日月星辰,布设张列,通精无门,藏神无穴,不烦不扰,淡泊不失,此其‘易’也。
‘变
易’者,其气也。
天地不变,不能通气,五行迭终,四时更废,君臣取象,变节相移,能消者息,必专者败,此其‘变易’也。
‘不易’者,其位也。
天在上,地在下,君南面,臣北面,父坐子伏,此其‘不易’也。
”东汉郑玄依此义作《易赞》及《易论》云:“易一名而含三义: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
”又云:“夫乾,确然示人易矣。
夫坤,隤然示人简矣。
”“易则易知,简则易从。
”此言其“易简”之法则也。
又云:“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
”此言顺时变易,出入移动者也。
又云:“天尊地卑。
乾坤定矣。
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动静有常,刚柔断矣。
”此言其张设布列“不易”者也。
3、占卜:尚秉和:“吴先生曰:易者占卜之名。
……简易、不易、变易,皆易之用,非易字本诂。
”(《周易尚氏学》)
三、周易大义
易理至明。
庄子曰:“易以道阴阳。
”阴阳之理,同性相敌,异性相感。
否泰往来,剥复循环,天道与人事,无二理也。
包括万有,孕育深宏,凡哲学无不根源于是。
而居易俟命,与时偕行,尤学易之准则。
第二节、周易的由来与构成
一、由来:班固在《汉书》中谓《易》“人更三圣,世历三古。
”孟康注:“《易·系辞》曰:‘《易》之兴其于中古乎?’然则伏羲为上古,文王为中古,孔子为下古。
”《易》之演变由远古之圣人伏羲画八卦,周文王继之重八为六十四卦,并在六十四卦之下各系属了相应的卦辞。
周公则尊照父亲文王之意,析诸卦之爻而各系附以相应的爻辞。
而生逢周道衰微之春秋乱世之孔子,又五十学《易》,苦力究心,最后述三圣之奥蕴,而作十翼。
经以上数圣之作,众述所成就的《周易》一书,涵盖了一切天人宇宙之理,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宝典。
上古时把周易称为羲经,共计二万四千七百零七个字。
二、构成:《周易》一书由经、传两部分组成。
通常称之为《易经》和《易传》。
《易经》全经分上、下两篇,共六十四卦,每卦由六爻组成(爻即阴阳符号),共计三百八十六爻(本三百八十四爻,因乾卦和坤卦各多一用爻,故为三百八十六爻)。
每卦又包括卦象(也叫卦画)、卦名、卦辞和爻辞四部分内容。
六十四卦的卦辞和三百八十六爻的爻辞,是《周易》的“经”的部分。
“经”分上、下两篇,上经由乾卦到离卦共三十卦,下经由咸卦到未济卦共三十四卦。
第三节、周易的性质
一、卜筮之书:宋朱熹《答赵提举》:“大抵《易》之书本为卜筮而作,故其词必根于象数,而非圣人己意之所为。
其所劝戒,亦以施诸筮得此卦此爻之人,而非反以戒夫卦爻者。
近世言《易》者殊不知此,所以其说虽有义理而无情意,虽大儒先生有所不免。
”
二、传道之书:清胡煦《周易函书》:“《周易》传道之书也。
道理显于文字,文字肇于图书。
图也者,数之聚,象之设,而理之寓也。
”又云:“圣人之道,尽在《易象》《春秋》。
《易象》,其大本也;《春秋》,其大用也。
《易象》所阐,乃天人合一之旨;《春秋》所著,乃天人感应之机。
故言圣道者,未有不体用流通而无间,天人合一而不分,而可谓一以贯之者也。
”《周易函书序》:“《易》函万有者也。
伏羲立象以尽《易》,文周系辞以尽象,孔子翼传以尽辞。
一元之理,二五之精,三极之道,旁达于天文地理人事,磕着触着,靡不包举。
”《周易函书·易
学须知一》:“须知卜筮之说,是圣人导人学《易》之路,至其精蕴,则性命之原本,天人之一致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