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周易基础
- 格式:ppt
- 大小:1.59 MB
- 文档页数:41
第一章周易基础一、周易释名《周易》又称《易》,是一部古代占筮(shì)用书,又是一部关于宇宙变化的古代哲学名著,汉以后尊为《易经》,位列儒家群经之首。
《周易》是一部古代筮书。
古时人以为自然界和人世间事物的发展变化,在冥冥之中有一种神奇的决定性力量在支配,人可以通过卜筮而预知吉凶趋避。
所以,每当遇事不能决定如何处理,常以龟甲占卜,以蓍(shī)草(锯齿草)占筮,根据卜筮的结果判断如何趋吉避凶。
近代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是以龟甲占卜的记录,古代三易——夏代《连山》、商代《归藏》、周代《周易》则是以蓍草占筮的记录。
今仅存《周易》。
古代占筮和后来寺院庙堂对“灵签簿”没有本质的不同。
《周易》又是一部古代哲学著作。
为什么命名为《周易》?“周”,一说周普,一说周代;一说“易”是飞鸟的形象,一说“易”是蜥蜴的形象,飞鸟的姿态和蜥蜴的颜色都不时变化,用以象征宇宙事物的千变万化。
也有的说,“易”由“日”“月”二字组成,日为阳,月为阴,用以象征宇宙的阴阳二元。
东汉经学家郑玄认为,《周易》的“易”有“变易”、“不易”、“简易”三种含义: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万事万物都在不停变化,所以说“变易”;宇宙变化有一定的法则,所以说“不易”;宇宙变化的法则可以认识、遵循、运用,所以说“简易”。
简而言之,《周易》又是一部古老的关于宇宙变化的充满哲理的哲学著作。
我们现在读《周易》,不是把它当作筮书来用,而是把它当作古老的哲学著作和珍贵的社会史料,从中了解古代智慧与社会。
二、周易体例1、易经和易传《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两部分。
(1)《易经》。
《易经》有卦画和文字两部分。
卦画:基本卦画或卦形是“—”(阳)和“- -”(阴)两个符号,《易㻏》中的全部卦象都由阴阳两个符号构成。
两个符号连为三叠而成八卦;八卦一卦自重或两卦互重,构成六十四卦。
每卦有六画,一画为一爻,“—”(阳)画为阳爻,“- -”(阴)画为阴爻;六十四卦共有三百八十四爻。
第一章周易基础周易是中国古代的一本经典著作,被誉为“易经”。
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第一章将介绍周易的基础知识,包括其起源、含义和核心思想。
一、周易的起源周易起源于中国古代,是由古代哲学家集体创作的一部典籍。
它的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商朝时期,经过多个朝代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现代的周易体系。
周易的起源不仅与哲学家的智慧有关,还与中国古代社会的需要和观念有关。
周易的创作背景和目的使其更加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二、周易的含义周易一词由两个部分组成:周和易。
周是指周朝,易是指变化。
周易的含义是周朝的变化或者说事物的变化。
这里的变化是指宇宙万物的变动和演化,是自然和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周易通过观察和研究变化,探索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认识世界的方法和思路。
三、周易的核心思想1. 太极哲学:周易的核心思想之一是太极哲学。
太极代表了宇宙最基本的两个相对和互补的方面,即阴阳。
阴阳相生相克,构成了宇宙万物的运行和变化规律。
太极哲学强调了事物的相对性和整体性,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
2. 变化的八卦:八卦是周易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八卦包括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个卦。
每个卦都代表一种属性和特征,例如乾卦代表刚健,坤卦代表柔顺。
通过组合八卦,可以得到六十四卦,每个卦都有独特的解释和意义。
八卦和六十四卦通过对事物的变化和演化进行象征性的描述,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世界。
3. 易理和应用:周易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易理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的变化和规律,以达到和谐和平衡。
在具体的应用中,周易提供了一种卜筮的方法,让人们通过观察八卦图形的变化,预测未来和做出决策。
同时,周易的思想也影响了许多其他领域,如文化、艺术、军事等。
四、结语周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瑰宝,它不仅是对事物变化的观察和研究,更是中国古代思想的精华。
通过研读和理解周易,人们可以认识自然和社会的规律,指导个人的修养和处世之道。
周易八卦初学入门周易八卦初学入门第一章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天地即乾坤,乾为天盘,坤为地盘。
以尊卑配天地,此“天地盘”是易学应用之基本模式,也是易学之根本学理,“法象莫大乎天地”、“与天地相似”的“天地盘”模式,是圣人“立成器以为天下利”的发明。
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承前句“天尊地卑”以明“天地盘”上下尊卑即“贵贱”之位。
也即是“圣人之大宝曰位”的重要定位问题。
动静有常,刚柔断矣。
天盘主动,地盘主静(视运动),“乾刚坤柔”,乾为天为刚为动,坤为地为静为柔,天恒动,地恒静,故曰“动静有常”,乾为刚故刚表天盘之性,坤为柔,故柔表地盘之性,动静刚柔,皆是阐述“天地盘”功能之情形。
周易八卦初学入门第二章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此很明确,前文简要地讲述了“天地盘”的制定,此文接着阐述“天地盘”应用中的要点,判断吉凶的方法。
“方以类聚”者,方,即是方法与方向。
是判断吉凶的定点,即是指问什么事情看地盘什么宫位,一般所谓的“用神”位置。
如问病看坎宫(指地盘位置。
地盘称宫,天盘称卦。
以下同此)。
问考试为文看坤宫。
问父看乾宫。
问母看坤宫。
问失盗看坎宫。
问门向看艮宫。
等等。
这就是“方以类聚”之所指。
“物以群分”则是指天盘所得为何卦?如得乾卦,即为君,为父,为玉,为圆,为马,坤为文,为众,为牛,为顺……。
如得巽卦,即为风,为木,为长女,为绳直,为工,为白……等等。
“天垂象,见吉凶”即是以地盘为问事之坐标,天盘卦为断吉凶之卦象。
如问病,看坎宫之上得何卦?若得震卦,震为足,为肝。
若得兑卦,兑为口,为肺。
若得艮卦,艮为手,为背,为鼻。
至于病体吉凶,再用“刚柔相推”之法层层追索,定出吉凶,故曰“吉凶生矣。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在天盘之卦称象,象是动态的,天体运动从未停止过,确实没有固定的、不变的位置,因而“天盘”卦是没有固定的整体的模式,故曰在天成象。
但地盘相反,永远不变,成为固定的九宫八卦模式,故曰“在地成形。
”由于天地刚柔动静之不同,圣人“法天则地”制定“天地盘”两盘之模式式各异。
第一讲周易的基本概念上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讲教学内容选自《周易》教材的第一章,主要详细讲解周易的基本概念,包括易卦的形成、八卦的基本构成及其象征意义、六十四卦的排列原则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周易的基本概念,掌握八卦的基本构成及其象征意义。
2. 培养学生运用周易进行问题分析和解决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易卦的形成原理、六十四卦的排列原则。
教学重点:八卦的基本构成及其象征意义,周易的基本分析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周易卦象卡片。
2. 学具:周易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生活中的预测现象,引起学生对周易的兴趣。
2. 新课内容:讲解周易的基本概念,分析八卦的构成及其象征意义,解读六十四卦的排列原则。
3. 实践情景引入: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周易进行问题分析。
4. 例题讲解:通过具体例题,演示周易分析问题的方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运用周易卦象分析现实问题,并分享成果。
六、板书设计1. 八卦的基本构成及其象征意义。
2. 易卦的形成原理。
3. 六十四卦的排列原则。
七、作业设计(1)如何看待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趋势?(2)如何解决环境污染问题?2. 答案:学生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给出合理解答。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深入研究周易,探索易卦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推荐阅读《周易译注》、《周易与现代生活》等书籍。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八卦的基本构成及其象征意义。
2. 易卦的形成原理。
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
4. 作业设计中的问题分析及解答。
一、八卦的基本构成及其象征意义八卦是周易的核心,由八个基本卦象组成,分别为:乾、坤、震、巽、坎、离、艮、兑。
每个卦象由三个爻组成,爻分为阴爻()和阳爻(—)。
八卦的象征意义丰富,如:乾卦:象征天、父、刚强、创造等。
第一章周易基础一、周易释名《周易》又称《易》,是一部古代占筮(shì)用书,又是一部关于宇宙变化的古代哲学名著,汉以后尊为《易经》,位列儒家群经之首。
《周易》是一部古代筮书。
古时人以为自然界和人世间事物的发展变化,在冥冥之中有一种神奇的决定性力量在支配,人可以通过卜筮而预知吉凶趋避。
所以,每当遇事不能决定如何处理,常以龟甲占卜,以蓍(shī)草(锯齿草)占筮,根据卜筮的结果判断如何趋吉避凶。
近代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是以龟甲占卜的记录,古代三易——夏代《连山》、商代《归藏》、周代《周易》则是以蓍草占筮的记录。
今仅存《周易》。
古代占筮和后来寺院庙堂对“灵签簿”没有本质的不同。
《周易》又是一部古代哲学著作。
为什么命名为《周易》?“周”,一说周普,一说周代;一说“易”是飞鸟的形象,一说“易”是蜥蜴的形象,飞鸟的姿态和蜥蜴的颜色都不时变化,用以象征宇宙事物的千变万化。
也有的说,“易”由“日”“月”二字组成,日为阳,月为阴,用以象征宇宙的阴阳二元。
东汉经学家郑玄认为,《周易》的“易”有“变易”、“不易”、“简易”三种含义: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万事万物都在不停变化,所以说“变易”;宇宙变化有一定的法则,所以说“不易”;宇宙变化的法则可以认识、遵循、运用,所以说“简易”。
简而言之,《周易》又是一部古老的关于宇宙变化的充满哲理的哲学著作。
我们现在读《周易》,不是把它当作筮书来用,而是把它当作古老的哲学著作和珍贵的社会史料,从中了解古代智慧与社会。
二、周易体例1、易经和易传《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两部分。
(1)《易经》。
《易经》有卦画和文字两部分。
卦画:基本卦画或卦形是“—”(阳)和“- -”(阴)两个符号,《易㻏》中的全部卦象都由阴阳两个符号构成。
两个符号连为三叠而成八卦;八卦一卦自重或两卦互重,构成六十四卦。
每卦有六画,一画为一爻,“—”(阳)画为阳爻,“- -”(阴)画为阴爻;六十四卦共有三百八十四爻。
常见的《周易》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周易》教材的第一章“易经基本概念”,详细内容涉及易经的起源、基本构成元素——八卦的介绍、以及简单的卦象解读。
具体包括教材的1.1节“《周易》的起源与发展”,1.2节“八卦的构成及其意义”,以及1.3节“初步认识卦象”。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周易》的起源、历史地位及其在中华文化中的作用。
2. 掌握八卦的基本构成及其象征意义。
3. 学会解读简单的卦象,并能运用到生活中。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八卦的构成及其象征意义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重点:易经的基本概念、卦象的初步解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周易》挂图、多媒体课件、黑板。
2. 学具:易经学习手册、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预测未来的例子,引出《周易》的预测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描述一个常见的生活场景,如考试、天气变化等,然后提问学生:“你们有没有想过提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周易》在古代的作用,进而导入新课。
2. 知识讲解:a. 讲解《周易》的起源、发展及其在文化中的地位。
b. 详细介绍八卦的构成、象征意义。
c. 演示如何解读简单卦象。
3. 例题讲解:选取一个典型的卦象,如“乾卦”,分析其构成和象征意义。
讲解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运用卦象来预测和指导。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教材中的其他卦象,尝试解读其意义。
邀请几组学生分享他们的解读,并给予点评和指导。
概括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强调八卦的意义和卦象解读的方法。
答疑解惑,确保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清晰的认识。
六、板书设计1. 《周易》基本概念2. 内容:a. 《周易》的起源与发展b. 八卦构成:八卦名称、象征意义c. 卦象解读:步骤、实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列举并简要描述八卦的名称和象征意义。
b. 选择一个生活中的场景,尝试运用所学卦象进行解读,并写出解读过程。
2. 答案:b. 解读过程要求逻辑清晰,符合卦象的意义。
周易第一篇第一章原文与解析《周易》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典籍,被誉为“易经”。
作为一部哲学经典,《周易》包含着丰富的智慧和思想,对于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演变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周易》中,第一篇第一章是整本书的开篇之作,以下将对其原文进行解析。
《周易·系辞上篇》第一章原文如下:```元亨利贞。
初九,潜龙勿用。
Nine in the first place: Hidden dragon, do not use.```这一句原文,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哲学思想和价值观。
其中,元指道德的根源,亨指称呼,利指善用,贞指正直。
这句话告诉我们,道德的根源在于正直和善用,而这样做能够带来顺利、祥和的结果。
接下来,这一章节进一步解释了初九卦辞:潜龙勿用。
这句话以象征性的方式,表达了一种“潜力”的概念,强调了不要轻易展现自己的才能和优势。
与潜龙相对应的是激进、张扬的行为,这样的行为容易引来反对和抵触,从而影响成功的可能性。
那么,如何解读这句话呢?首先,潜龙象征着潜在的力量和才能。
勿用则指出,这种力量和才能不宜轻易显露,应该谨慎运用。
这与现代社会的某些价值观念相契合,即低调和谨言慎行更容易获得成功和认可。
对于个人来说,潜龙勿用提醒我们要保持谦虚和高度自律的态度。
过于张扬和自大往往会招致反对和嫉妒,而善于隐藏实力,则更容易得到他人的支持和认可。
从组织或团队的角度来看,潜龙勿用也很有启示意义。
一个高效的团队往往不会过度展示自己,而是在必要时才展示实力和能力。
这种低调极致的风格,能够更好地保护团队的整体利益,降低摩擦,并提升协作效果。
总之,《周易·系辞上篇》第一章以简练的语言,传递了深刻的智慧和思想。
潜龙勿用这一观念告诉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保持谦虚、低调、高度自律的态度对于个人和团队的成功都至关重要。
这一章节为整本《周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读者提供了深入探索更高层次智慧的契机。
周易零基础入门教程一、初识周易1.1 周易的来历周易,古老而神秘。
它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瑰宝,还是一部哲学经典。
许多人一提到周易,脑海中便浮现出那些复杂的卦象和深奥的解释。
其实,它的核心是“变”。
变化是宇宙的真理,周易通过六十四卦,把这种变化展现得淋漓尽致。
1.2 易经的结构周易的结构分为《易经》和《易传》。
简单来说,《易经》包含六十四卦,每一卦都有其独特的意义。
卦象就像是一幅幅画,描绘着人生的不同场景。
而《易传》则是对这些卦象的解读,像一位智慧的长者,为我们指点迷津。
二、卦象的魅力2.1 六十四卦六十四卦,每一卦都蕴含了丰富的哲理。
例如,乾卦,象征着天,代表着阳光、积极和力量。
而坤卦则是地,象征着柔和、包容和滋养。
这两卦像极了人生中的对立面。
阳光下总有阴影,柔软的土地也能孕育出坚硬的山。
2.2 卦辞与爻辞卦辞和爻辞是周易的灵魂所在。
卦辞简洁明了,却字字珠玑,给人启示。
爻辞则更为细腻,描绘了不同情况下的应对之策。
拿到手中的卦象,就像握住了宇宙的钥匙。
心中有了疑惑,翻开爻辞,答案便会浮现。
2.3 解卦的方法解卦其实是一门艺术。
先要观察卦象,感受它的气场。
接着,结合自己的处境,思考卦辞的意思。
然后,逐条分析爻辞,找出适合自己的那一句。
记住,解卦没有绝对的对与错。
关键在于心灵的感应,找到那份属于自己的智慧。
三、周易的应用3.1 日常生活中的周易周易不仅适用于哲学讨论,它还可以指导我们的日常生活。
比如,面对重大决策时,可以掏出周易来占卦。
这种做法听起来可能有些玄乎,但其实是一种内心的自我对话。
我们在卦象中寻找灵感,反思自己的选择。
3.2 处理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复杂得像一团麻。
周易提供了智慧的视角。
面对朋友间的争执,可以用周易来分析双方的立场。
乾卦的积极态度与坤卦的包容心,可以帮助我们化解矛盾。
用心去理解别人,就能找到解决之道。
3.3 心灵的修炼周易也能成为我们心灵修炼的工具。
它教会我们顺应自然,接纳变化。
在喧嚣的生活中,静下心来,感受周易的智慧,能够让我们的内心平和。
第一讲周易的基本概念上优质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讲教学内容选自《周易》第一章,主要详细讲解周易的基本概念,包括易卦、阴阳五行、八卦、六十四卦等内容。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周易》的基本概念,掌握易卦、阴阳五行、八卦、六十四卦等核心理论。
2. 培养学生运用《周易》基本概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增进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提高文化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易卦、六十四卦的构成及其寓意。
教学重点:阴阳五行、八卦的基本概念及其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教材、《周易》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周易》在历史、文化、哲学等方面的地位,引出本讲内容。
2. 讲解:(1)易卦:介绍易卦的构成、分类、演变规律等。
(2)阴阳五行:阐述阴阳五行的基本概念、相互关系及其在易学中的应用。
(3)八卦:讲解八卦的形成、名称、象征意义等。
(4)六十四卦:分析六十四卦的构成、寓意、应用等。
3. 实践情景引入: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基本概念进行分析。
4. 例题讲解: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例题,详细讲解解题思路和步骤。
5. 随堂练习:设计适量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易卦、阴阳五行、八卦、六十四卦等基本概念。
2. 易卦的分类、演变规律。
3. 八卦的名称、象征意义。
4. 六十四卦的构成、寓意。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易卦的构成及分类。
(2)阐述阴阳五行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3)分析一个六十四卦的寓意。
2. 答案:(1)易卦由两个八卦组成,分为上卦和下卦,共八卦。
(2)阴阳五行包括阴阳、五行,阴阳相互对立、相互依存,五行相互生克。
(3)以兑卦为例,象征喜悦、顺利、口舌之事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阅读《周易》相关经典著作。
(2)组织学生进行易卦、六十四卦的实践应用讨论。
(3)开展《周易》知识竞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一章周易简介第一节《周易》经书的来历《周易》又称《易经》。
是《诗经》、《书经》、《礼记》、《易经》、《春秋》五经之首。
夏、商、周三代,《易》一名而三称。
郑玄《易赞》中说:夏曰《连山》,殷曰《归藏》,周曰《周易》。
也称三易。
这有《玉海》引《山海经》证之:“伏羲得河图,夏人因之,曰《连山》;黄帝得河图,商人因之,曰《归藏》;烈山氏得河图,周人因之,曰《周易》。
前两种易书《连山》和《归藏》已失传。
现在仅存有《周易》。
第二节《周易》是本什么书有的专家认为《周易》为群经之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渊薮与先导。
它是古代的哲学、卜筮学、预测学、信息学、系统学、德业学、宇宙代数学等等。
做为中国文化总源的《周易》其作用和影响之巨大与深远是不言而喻的。
它涉及到天文、地理、气象、历法、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医学、武术、炼丹、养生、哲学、历史、文学、艺术、教育、民俗、心理、伦理、军事、宗教、卜筮、堪舆等等二十多个领域。
传统的观点认为,“易”有三个含义。
郑玄《易纬·乾凿度》:“易一名而含三义:易也,变易也,不易也。
”他认为,易者为德,简易立德,不烦不扰,所以为易;“变易者”为气,天地不变则不能通气,所以又为“变易”;不变易为位,天在上,地在下,君南面,臣北面,父坐子伏,此皆不会变易,所以为“不易”。
郑玄的这一说最具有代表性,历史学者多数承用之。
《说文解字》易部说:“日月为易,像,阴阳也。
”《周易参同契》中也是这种看法。
易字的字典解释,有本义蜥蜴、交换、改变、容易、轻易、整治等意思。
可以用一个字来说:“变”的意思。
八卦有阴爻和阳爻组成,日月组成“易”字,像,也是阴阳。
日为阳,月为阴。
是以阴阳的消长、盛衰、变化来阐明宇宙万事万物变化之理的。
先天八卦图和后天八卦图也都是如此。
周易是唯物辩证法,是讲一分为二和合二为一的,是讲阴阳之道的,是讲肯定、否定和否定之否定这种变化发展哲学的,也可以说周易是一部哲学理论书,更准确的定义应该是一部道书,是一部讲道的书。
周易预测之六爻预测基础知识第一章、数序第一节数序一、天干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由于天干在六爻预测中应用较少(高层次六爻断法除外),所以我们就不再作详细介绍了。
表1.1 天干五行数序表二、地支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众所周知的一般有这两点:它表十二种动物的属相(生肖),这里就不再详述了。
第二,它也分别对应于一天的十二个时辰具体位置。
地支也有数序关系,即子一、丑二至亥为十二。
在这里,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即每过23:00点就应该算是第二日了。
例如,2001年9月21日23:15点起时间卦,本来是八月初五,但是由于过了23:00,所以应以2001年9月22日即辛巳年八月初六日子时。
而且还必须以八月初六的干支来应用。
这一点务必请大家牢记,要知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表1.2:地支数序与时辰对照表三、经卦八卦是由两个最简单的符号“爻”构成的,“─”为阳爻,“- -”为阴爻,每卦由三个爻经过不同的排列和组合便构成了八个不同的符号,这就是八卦的卦形,因此,经卦也称为“八卦”。
《易经.系辞上传》中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为了便于八卦名称和卦象的记忆,宋人用比喻、取象的方法巧妙地说明各卦。
表1.3:八卦数序表⒈太极:也就是地球诞生之前,作为宇宙生化本源的混然一体的元气一分为二“是生两仪”。
轻清之气上浮为天,重浊之气下凝为地,于是阴阳分,两极成。
⒉两仪:即天和地,也就是阴和阳,以阳爻“─”代表天,以阴爻“- -”代表地。
⒊两仪生四象:阴阳二气继续运动,再次一分为二,便产生了四象。
这就是在一阴爻或一阳爻上再迭上一阴爻或一阳爻,就形成了太阳、太阴、少阳、少阴四种符号,这就是四象,分别代表春、夏、秋、冬四时(四季)。
⒋四象生八卦:在四象上再重上一阴爻或一阳爻,就形成了八个符号,这八个符号就是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八个卦形。
第二部分:《周易》预测学第一章,八卦的基础知识第二部分:《周易》预测学《周易》预测学的范围很广,我这里说的主要是八卦预测,今后有时间再讨论四柱预测。
前言《易经》究竟是一部什么书?包含那些内容?笔者认为她原本是一部卜筮书,主要用于预测各种事物的发展变化。
后来经过周文王、周公作出卦辞、爻辞和后天八卦图以及孔子作出的《十传》,使《易经》才包含着社会、人文等方面的内容。
也就是说现在的《周易》她包含着预测学和行为学两大内容或者说两大系统。
一个是预测系统,其功能是预测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一个是社会、人文系统,即,行为学。
其功能是大到如何治国安邦,小到如何为人处事,如何增强个人修养,如何处理家庭关系、人际关系等等。
笔者认为,指导这两大系统的理论从本质上来说是有区别的。
指导预测系统的理论是:《易经》的三大原则、三大法宝、八卦图及解卦的技巧等;指导社会、人文系统的理论是:卦辞、爻辞和《十传》等。
当然,两者不能绝对的区别开来,而是相对的区别,就整体而言两个系统还是有着相互联系的。
本文着重论述的是预测系统。
第一章,八卦的基础知识八卦的基础知识就广义来说是非常丰富的,包括下面的第二、三、四章的内容也属于基础知识。
而本章要论述的基础知识仅是最基本的内容,故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节,八卦与六十四卦一,八卦什么叫卦?卦就是挂起来的现象。
八卦就是告诉我们宇宙间有八个东西,这八个东西的现象挂出来,就是八卦。
这个宇宙就是一本《易经》,宇宙的“现象”都卦在那里。
那么,宇宙间有那八个东西呢?这就是:天、地、日、月、雷、风、山、地、海洋、河流。
除了这八样东西,就再没有其他的东西了。
字是写出来的,卦是画出来的。
卦中的画叫“爻”。
“爻者,交也”。
为什么“爻”就是“交”呢?这是说明卦在告诉我们,宇宙间万事万物,时时都在交流,不停地发生关系,引起变化,所以叫做“爻”。
八卦类万物之象,万物归象于八卦。
我们的祖先包羲氏通过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