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感染监测与报告制度
- 格式:ppt
- 大小:65.50 KB
- 文档页数:13
医院感染上报与监测制度一、制度背景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医院感染已成为严重影响患者康复和生命安全的问题。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权益,我国卫生行政部门制定了一系列医院感染管理法规和制度。
在此背景下,医院感染上报与监测制度应运而生。
二、制度目的医院感染上报与监测制度的目的是早期发现、早期报告、早期控制医院感染,提高医院感染管理水平,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
三、制度内容1. 医院感染上报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疗机构内所有感染病例,包括临床感染、实验室感染、手术室感染、重症监护室感染等。
2. 医院感染上报主体医疗机构内的医务人员均有义务上报医院感染病例。
具体责任如下:(1)发现感染病例的医务人员应立即向本科室负责人报告;(2)科室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立即向医院感染管理部门报告;(3)医院感染管理部门接到报告后,应进行调查、核实,并报送给上级卫生行政部门。
3. 医院感染上报时间发现感染病例后,应及时上报。
最迟不得超过24小时。
4. 医院感染上报方式采用纸质报表和电子报表两种方式上报。
纸质报表由医务人员填写,科室负责人审核,医院感染管理部门汇总后报送给上级卫生行政部门。
电子报表通过医疗机构内部信息系统上报。
5. 医院感染监测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监测制度,对感染病例进行持续、动态监测。
监测内容包括:(1)感染病例的基本信息;(2)感染病原体及其耐药情况;(3)感染发生的环节及其原因;(4)感染控制措施及效果。
6. 医院感染培训与教育医疗机构应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感染防控培训与教育,提高感染管理水平。
培训内容包括:(1)医院感染的基本知识;(2)感染防控操作技能;(3)感染上报与监测制度;(4)感染控制策略与方法。
四、制度实施与监管1. 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感染管理工作组织架构,明确各部门职责,确保制度落实;2. 医疗机构应定期对感染管理工作进行自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3. 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加强对医疗机构感染管理工作的监督与指导,确保制度执行到位。
医院感染病例监测、报告制度
1、各临床科室必须对住院患者开展医院感染病例监测,以掌握本科室医院感染发病特点,为我院医院感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2、医院感染病例由临床主管医生按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进行初步诊断,及时进行病原微生物检测,对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中,治疗前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得低于30%。
3、明确诊断后,由主管医生于24小时内填写“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卡”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同时在出院病历内“医院感染个案表”上认真填写相应内容。
4、当科室在短时间内发生3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时,应按医院感染暴发报告流程立即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
5、确诊为传染病的医院感染病例,尚需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进行报告。
6、对疑似医院感染的诊断,主管医生报告科主任,会同该科“医院感染管理小组”一同讨论,并作进一步的分析及检查,做好讨论记录,讨论后能确定的按本制度第三条的规定进行报告。
7、小组讨论尚不能认定的,须将该病员的全部资料及讨论的结果报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由委员会研究、分析,最后认定或否定。
8、临床医生必须按照要求,认真填写“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卡”和“医院感染个案登记表”。
“医院感染个案登记表”作为病历的组成部分。
9、填表质量作为甲级病例评分标准的内容之一,纳入医院病案质量管理和医院目标考核内容,实施目标考核。
10、医院感染管理科必须每月及时对监测资料进行汇总、上报各
相关部门,每季度将监测结果及医院感染漏报情况反馈给各科室,以利于科室有针对性的改进预防控制措施。
11、如无医院感染暴发事件发生,医院感染管理科每季度应通过国家卫计委医院感染暴发上报工作平台实行“0”报告。
医院感染的监测与报告制度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医院感染已经成为当前医疗卫生领域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为了及时掌握医院感染的发生情况,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监测和报告,建立医院感染的监测与报告制度势在必行。
本文将探讨医院感染的监测与报告制度的重要性、具体实施步骤以及其带来的效益。
一、医院感染监测与报告制度的重要性医院感染是指在接受医疗服务的过程中患者获得、发展或导致的一种感染,是医疗机构的重要质量指标之一。
建立医院感染的监测与报告制度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及时掌握感染情况:通过建立监测与报告制度,可以对医院感染进行实时监测,及时掌握感染的发生情况。
这有助于医院及时采取措施,加强感染预防与控制,最大程度地减少感染的发生。
2. 提高患者安全质量:医院感染对患者来说是非常危险的,容易导致治疗效果不佳甚至增加死亡风险。
而通过监测与报告制度,可以降低医院感染的风险,提高患者的安全质量。
3. 增强医院信誉度:医院感染对医院形象和信誉度有着重要影响。
建立监测与报告制度,能够及时发现和报告医院感染的情况,表明医院高度重视患者安全和感染防控工作,从而提升医院的信誉度。
二、医院感染监测与报告制度的实施步骤为了有效监测和报告医院感染,医疗机构需要按照以下步骤建立医院感染监测与报告制度:1. 制定监测方案:医院应根据国家和地方相关规定,制定医院感染的监测方案。
该方案应包括感染监测的对象、监测指标、监测周期和监测方法等内容。
2. 收集数据:医院在实施监测时,需要收集与医院感染相关的数据。
这些数据可能来自于医院内部的感染科、临床科室以及其他相关部门,或者通过患者随访和问卷调查等方式获得。
3. 分析和评估:收集到的数据需要进行分析和评估,以了解感染的发生情况、分布特点以及相关原因等。
医院可以借助统计学方法和数据分析工具,对数据进行科学处理和分析。
4. 制定预防策略:根据分析结果,医院需要制定相应的预防策略。
这可能包括改进感染控制措施、强化卫生教育、加强医务人员培训等方面的措施。
医院感染监测与通报制度根据国家____部《医院感染监测规范》的要求及有关规定,制定本制度,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病例的诊断、报告、登记、分析、反馈系统。
及时诊断医院感染病例,分析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一、监测:1、临床医生熟练掌握《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按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对医院感染病例进行诊断。
诊断明确后,认真填写“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卡”并于____小时内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
同时,针对感染病例及时进行病原微生物检测。
2、同一病区短时间内发生同一病原菌引起的医院感染病例超过____例以上,应立即报告本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和感染管理科,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在感染管理科的指导下及时____主管医师、护士查找感染原因和途径,采取相应的消毒、隔离措施,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的流行与暴发。
3、同一病人出现多次、多系统、不同部位、不同病原体的感染,主管医师应分别报卡。
4、感染管理科负责进行医院感染病例的综合监测,并开展医院感染三大率的调查,每周深入临床科室,了解医院感染病例报告执行情况,及时发现反馈存在问题。
①按照____部制定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对医院感染发病率进行监测,要求医院感染率低于____%;i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率应低于____%。
开展医院感染的漏报调查,调查样本量应不少于年监测病人数的____%,漏报率应低于____%。
③对医院感染病原体分布及其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进行监测,医院感染患者送检率≥____%。
5、感染管理科负责开展目标性监测,监测目标根据本院的特点、医院感染的重点和难点决定。
定期对目标监测资料进行分析、反馈,对其效果进行评价及提出改进措施;年终有总结报告;监测结束,应有终结报告。
6、及多重耐药菌进行监测。
二、通报与反馈:1、感染管理科负责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卡的签收、审核、登记及汇总工作,并且每月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制定针对性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并督导实施。
医院感染监测报告制度1、科室发生医院感染散发病例,监控医师应在____小时内登记,并报告感染管理办公室。
2、临床医务人员发现有医院感染流行、暴发趋势时,立即向科主任报告,科内应在____小时内向感染管理办公室报告,并积极协助调查发病原因,寻找感染源和感染途径,采取有效控制措施,控制蔓延。
3、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每月对散发病例进行汇总,对监测资料进行分析并向主管领导报告。
4、发现有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或医院感染暴发流行时,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人员应深入临床调查分析,采取有效控制措施,减少或杜绝感染病例的蔓延,____小时内向医院领导报告。
5、确定有医院感染暴发、流行趋势时医院应在____小时内向所在地疾控中心报告。
医院感染监测报告制度(二)是指为了及时监测和控制医院内发生的感染事件,保障患者、医护人员和访客的安全,医院建立的一套报告机制和程序。
医院感染监测报告制度一般包括以下内容:1. 报告对象:医院内所有发生的感染事件都应该被报告,包括患者、医护人员和访客。
2. 报告时限:医院要制定明确的感染事件报告时限。
一般情况下,医院要求医护人员在发现感染事件后24小时内报告。
3. 报告内容:感染事件报告包括感染发生的时间、地点、相关病情、影响范围等详细信息。
4. 报告渠道:医院要建立报告渠道,医护人员可以通过内部系统或者专门的感染监测报告平台进行报告。
5. 报告责任:医院要明确感染事件报告的责任人和责任部门。
6. 报告分析:医院要对每个报告进行仔细分析,并汇总统计,定期生成医院感染监测报告。
医院感染监测报告制度的目的是为了及时发现、追踪和管理医院内发生的感染事件,通过数据分析和统计,帮助医院找出感染事件的原因和规律,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控制和预防,保障医院的安全和质量。
医院感染监测报告制度(三)是指医院为了监测和防控感染病例,确保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建立的一套报告机制和流程。
医院感染监测报告制度一般包括以下内容:1. 报告要求:明确报告的时限、频率和内容,例如每日报告、每周报告、每月报告等;2. 报告流程:规定报告的途径和流程,例如通过电子系统、纸质报告单等方式提交给感染控制科或指定的人员;3. 报告的内容:包括感染病例数量、类型、感染部位、感染原因、感染患者的基本信息(性别、年龄等)等;4. 报告的分析和统计:对报告的数据进行分析和统计,如制作统计报表,记录感染病例数量的变化趋势等;5. 报告的反馈和措施:根据报告的结果,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和医务人员,制定相关的防控措施并进行指导;6. 报告的保密和隐私:规定报告的保密制度,保护患者和医务人员的隐私权;7. 报告的审核和核实:由感染控制科或相关部门对报告进行审核和核实,确保数据准确性和可靠性;8. 报告的追踪和反馈:对感染病例进行追踪,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并向相关部门和医务人员反馈。
医院感染监测与通报制度范文一、背景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医院病人量的增加,医院感染的防控成为了医疗机构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为了及时掌握医院感染的发生情况,做到早发现、早处理,确保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制定医院感染监测与通报制度势在必行。
二、目的本制度的目的是为了规范医院感染的监测与通报工作,加强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三、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院所有科室,对医院感染的监测与通报进行规范,实现医院感染的早发现、早处理。
四、责任方4.1 医务部负责制定本制度,并监督其执行情况;4.2 科室感染管理人员负责组织、协调本科室的感染监测与通报工作;4.3 所有医务人员都有责任参与医院感染的监测与通报工作。
五、工作流程5.1 感染监测5.1.1 各科室每日进行晨会,由感染管理人员向全体医务人员普及感染防控知识,并交流感染案例,以提醒大家增加警惕;5.1.2 每周定期进行感染监测,将感染情况统计,并报送给医务部;5.1.3 对感染患者进行追踪调查,监测感染病例的流行趋势。
5.2 感染通报5.2.1 发现感染疑点或确诊病例后,科室感染管理人员应立即进行通报,包括患者基本情况、感染类型、所在病区、治疗措施等,并将通报内容上报到医务部;5.2.2 医务部收到通报后,应及时向相关部门以及其他重要科室进行通报;5.2.3 医务部负责汇总所有通报信息,分析感染病例的分布、流行趋势,并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
六、质量控制6.1 感染监测记录应按要求进行填写,确保准确性;6.2 感染通报应及时、准确、完整地进行,确保信息的畅通和及时反馈;6.3 医务部应对感染监测与通报的数据进行定期汇总、分析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七、教育培训7.1 医务部负责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感染防控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感染防控意识和技能;7.2 科室感染管理人员应定期向本科室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加强感染防控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
医院感染监测与报告制度一、目的为了加强医院感染的管理,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和传播,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等相关规定,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院所有科室、部门及工作人员。
三、组织架构1. 成立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负责全院感染管理的领导工作。
2. 设立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感染管理的具体工作。
3. 各临床科室设立感染管理小组,负责本科室的感染管理工作。
四、医院感染监测1. 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对全院住院患者进行感染病例监测,采取前瞻性监测方法,及时发现医院感染流行趋势,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避免暴发流行。
2. 临床主管医生根据《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诊断医院感染病例,并通过电子信息报告系统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部。
3. 医院感染管理部每月对监测资料进行汇总,对医院感染发病率、感染部位、高危因素等进行统计分析,定期向分管院长、相关科室汇报和反馈。
4. 医院感染管理部每年组织进行一次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
5. 根据医院感染的重点和难点开展目标性监测。
包括多重耐药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手术部位感染等重点部位、重点环节的医院感染监测。
五、医院感染报告1. 确诊的医院感染散发病例经治医生应及时向主任报告,同时认真填写《医院感染病例登记表》,并于24小时内报医院办公室。
2. 如发现以下情况立即报告医院办公室,医院办公室立即报告院长和分管院长,并于12小时内上报上级卫生行政部门:(1)同类病例3例或以上出现医院感染聚集性病例;(2)短期内在同类标本中多次检出同一种病原体,或在同一病区的病例中多次检出同一种病原体,或检出特殊的、重要的、多重耐药的病原体;(3)医院感染暴发流行迹象。
3. 医院感染管理科对报告的医院感染病例进行调查分析,采取针对性控制措施,并根据需要协调其他科室解决问题,防止医院感染的流行和暴发。
六、消毒灭菌效果监测1. 医院感染管理科根据《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医院消毒卫生标准》等规范要求,定期对消毒、灭菌效果进行监测。
医院感染病例监测与报告制度一、监测目标1.早期发现感染病例:通过监测病例的发生情况、病原体的分布等,及早发现潜在的感染风险,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2.及时报告病例信息:包括感染病例的发生数量、分布、病原体类型等信息,为上级卫生部门提供参考和决策依据。
3.评估疗效和改进措施:通过监测和报告,评估医院感染病例的疗效和预防控制措施的实施效果,及时调整和改进防控措施。
二、监测指标1.感染病例发生率:按照感染病例的发生数量和病人出院人数计算得出的感染病例发生率。
2.感染病例分布:根据感染病例所在科室或病区的分布情况,分析感染病例在不同科室或病区的发生情况,发现感染病例的聚集现象。
3.感染病例病原体类型:分析感染病例中常见的病原体类型和分布情况,为制定针对性的感染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4.感染病例死亡率:根据感染病例的死亡数量和病人出院人数计算得出的感染病例死亡率。
三、报告程序1.感染病例的发现:医院各科室和病区应建立完善的感染病例监测机制,定期开展感染病例的筛查和检测。
2.感染病例的报告:发现感染病例后,医务人员应及时向医院感染管理科或卫生部门进行报告。
报告内容应包括感染病例的相关信息、症状、病原体检测结果等。
3.信息收集和分析:感染管理科或卫生部门应负责收集和整理感染病例的报告信息,并进行数据分析和统计。
4.报告结果汇总和发布:周期性地对感染病例的监测结果进行汇总和分析,形成报告,并及时向上级卫生部门、相关科室和病区进行发布。
5.控制措施的落实和评估:针对感染病例的监测结果,制定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并进行执行和评估,保证措施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通过建立和完善医院感染病例监测与报告制度,能够有效提高医院感染病例的监测和报告质量,及时发现和应对感染病例,减少感染的传播和病人的死亡率,保障患者和职工的健康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