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月妊娠胎死宫内25例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3
死胎总结引言在妊娠过程中,因各种原因导致胚胎在子宫内死亡的现象被称为死胎。
这不仅给孕妇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心理打击,也对医生和医疗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对死胎的研究和总结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文将对死胎的定义、原因、诊断和处理进行综述,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一问题。
一、死胎的定义死胎是指妊娠超过20周(根据WHO的定义)或胎儿体重超过500克(根据我国的定义)的情况下,胎儿在子宫内死亡而未能存活下来。
这是一个严重的临床问题,对于孕妇和胎儿的健康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二、死胎的原因死胎的原因可以分为胚胎因素和母体因素两大类。
胚胎因素包括胚胎畸形、染色体异常、遗传代谢疾病等;母体因素包括孕妇患有高血压疾病、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异常、自身免疫疾病等。
此外,外部环境因素如感染、药物暴露、母体年龄等也可能导致死胎的发生。
三、死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死胎是一个重要的临床任务,早期发现并及时处理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死胎的诊断通常包括以下方面:1.孕妇描述的症状:孕妇可能会出现胎动停止、腹痛、阴道流血等症状。
2.超声检查:超声技术是死胎诊断的主要手段,通过观察胎儿心跳、胎动等指标可以判断胚胎是否存活。
3.阴道检查:医生可以通过宫颈口切片检查等方式获取样本,进一步判断是否为死胎。
4.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等检查有助于排除其他潜在因素。
需要注意的是,诊断死胎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避免误诊和漏诊,因此需要经验丰富的医生进行判断。
四、死胎的处理一旦诊断为死胎,及时的处理措施对于孕妇的健康和未来妊娠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
处理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安慰和心理支持:医生和家人应给予孕妇充分的安慰和心理支持,帮助她度过这个艰难的时刻。
2.清宫术:对于有条件和需要的患者,可以选择进行清宫术,即通过手术的方式清除死胎和相关物质,减少感染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3.心理疏导和复原:对于孕妇和家庭来说,心理疏导和复原是非常重要的。
双胎之一胎儿宫内死亡18例临床分析作者:郝南萍来源:《中外医学研究》2011年第33期【摘要】目的探讨双胎之一胎儿宫内死亡的原因及对存活胎儿的影响和处理措施。
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01年~2010年收治18例双胎之一胎儿宫内死亡的原因及处理。
结果双胎之一胎儿死亡主要原因:脐带因素5例,胎儿畸形1例,胎盘因素2例,原因不明10例。
8例孕周大于34周双胎者在确诊一个胎儿死亡后即行剖宫产,3例从确诊一个胎儿死亡后至存活胎儿分娩时间平均相隔4周。
结论产妇在孕期的早期和中期,双胞胎其中一胎出现死亡,另一胎分娩之后存活良好。
双胞胎其中一胎出现死亡之后,能够让母亲凝血机制障碍的风险性等增加,特别是单卵双胎的产妇。
【关键词】双胎;死亡;胎死宫内;分析;10年以来笔者所在医院出生的双胞胎,其中一胎出现了宫内死亡的现象的产妇共18例,笔者对其发生的具体原因、预防、治疗方法进行整理分析,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笔者所在医院2001年1月~2010年12月共有262例产妇分娩双胞胎,所有出生的双胞胎,有18例双胞胎其中一胎出现了死亡,发生几率为6.87%。
3例为经产妇,15例为初产妇。
产妇的中位年龄29.03岁。
根据推测,胎儿出现死亡的时间:孕12~22周1例,31周3例,32~34周4例;>34周10例。
前置胎盘1例,胎膜早破4例,高血压3例,胎儿宫内窘迫的表现5例。
1.2诊断方法双胎之一宫内死亡可发生于妊娠各个时期。
诊断多靠最初超声诊断提示两个孕囊,随后发现一个孕囊消失[1]。
本组资料中有5例孕中期时在其他医院进行B超检查,被诊断为双胎妊娠。
但在产妇住院之后只可听到一个胎心,进行B超检查发现其中一胎为死胎。
有12例为在孕晚期分娩之前进行B超检查发现其中一胎为死胎。
其中只有一胎被诊断为是单胎妊娠,产妇分娩出一纸样胎儿从而被诊断为是双胎妊娠。
2结果顺产6例,8例孕周大于34周的产妇经明确诊断为其中一胎出现死亡行剖宫产分娩,其中1例为子痫前期,2例为臀先露,5例产妇为胎儿宫内窘迫。
晚期妊娠死胎14例原因分析摘要目的:探讨晚期妊娠死胎常见原因。
方法:收治发生晚期妊娠死胎患者14例,回顾性分析发生的原因。
结果:14例死胎中,9例经阴道分娩,5例剖宫取胎。
结论:死胎的发生与孕妇的文化程度、对胎动的认识、脐带、胎盘早剥等因素密切相关,o型血的孕妇尤应列入高危妊娠的首位。
为避免死胎发生,应提高专业医师的诊断水平、及时处理。
关键词晚期妊娠死胎常见原因胎动电子胎心监护abo血型不合防治措施晚期妊娠死胎是指孕28周后的胎儿在子宫内死亡,因28周胎儿出生后有存活的可能,发生死胎后,非常可惜,对孕妇、家庭及其身心造成的影响较大,所以探讨晚期妊娠死胎的原因较中期妊娠意义更大。
为探讨晚期妊娠死胎发生的相关因素,并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降低围产儿死亡率。
2009年4月~2012年4月收治发生晚期妊娠死胎患者1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资料与方法2009年4月~2012年3月收治发生晚期妊娠死胎患者14例,死胎发生率0.35%。
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孕晚期死胎发生的原因及高危因素。
年龄26~41岁,平均31.29岁,其中有2例患者高龄初产。
初产妇9例(64%),经产妇5例(36%)。
学历、职业状况:发生死胎的孕妇中,小学文化6例(43%),中专以上学历8例(57%)。
其中无业5例(36%);农民2例(14%);职员7例(50%)。
产前检查情况:孕期从未产检2例,定期产检5例,7例未系统围产检查。
胎动情况:发生死胎的14例孕妇中,7例觉胎动减少12小时~2周,6例未感到胎动有明显变化。
结果死胎发生的常见原因:14例死胎中,脐带因素4例,其中羊膜带综合征1例(29%);有母体因素3例(21%);胎盘早剥3例(21%);胎儿因素3例,其中2例为双胎,羊水过多,其一死胎,其一胎儿畸形21%;死胎不明原因1例。
其中5例存在2个以上不利因素见图1.引产方法及结局:9例阴道分娩患者中7例应用乳酸依沙吖啶100mg,羊膜腔内注射,1例羊膜腔外置管,1例应用米非司酮、米索前列醇口服引产,其中1例为忽略性肩先露,行内倒转失败,后行碎胎术;1例因胎心80次/分,拟急诊剖宫产,在手术室听不到胎心,推回病房行乳酸依沙吖啶100mg,羊膜腔注入引产,证实为羊膜带综合征。
双胎之一胎死宫内并穿透性胎盘致孕晚期子宫自发性破裂1例发表时间:2015-12-31T15:38:59.060Z 来源:《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5年7月第1期供稿作者:劳群秀蓝夏曾晓华江卓飞王婷王文[导读] 佛山市妇幼保健院穿透性胎盘植入致子宫破裂是产科的一种罕见的严重并发症,常导致产妇严重的产时、产后出血。
劳群秀蓝夏曾晓华江卓飞王婷王文(佛山市妇幼保健院广东佛山 528000)【中图分类号】R71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6194(2015)01-0190-0235岁妇女,2010年因“臀位”剖宫产1次,因“停经30+5周,阴道流血1小时”入院。
入院体查:生命体征平稳,腹隆软,宫高34Cm,腹围101Cm,胎心音152次/分,未扪及宫缩,胎膜未破。
阴道窥诊见阴道少许鲜红色血液,宫颈光滑,未见活动性出血。
辅助检查: B超:双胎妊娠,一胎存活,相当29+周,另一胎胎死宫内,相当18+周,羊水量未见异常,中央性前置胎盘。
入院后完善相关化验检查无明显异常。
予硫酸镁抑制宫缩,阴道流血止。
停经34+6周,患者无诱因突然出现呼吸困难伴胸闷气促,下腹胀痛频密,无阴道流血流液,查体:贫血貌,痛苦面容,心率104次/分,BP73/44mmHg,四肢湿冷,脉搏细速,子宫张力大,胎心音140次/分,阴道口未见流血流液,血压进行性下降,最低59/32mmHg,急查B超示:孕妇腹腔大量积液,考虑腹腔内出血查因:子宫破裂未除,失血性休克,病情危重,急诊行剖腹探查术。
术中见腹腔积血约3000ml,子宫体部中下段呈紫蓝色,前壁下段偏右侧见破口2cm×2cm大小,露出胎盘组织,活动性出血。
取子宫体部阿氏切口,娩出一活婴,重度窒息,交新生儿科医生处理。
结扎右侧髂内动脉,术中见单角子宫,右侧附件正常,左侧附件缺如,膀胱与子宫界限不清,逐渐锐性分离膀胱,下推膀胱至宫颈内口以下,行次全子宫切除术。
术前术中总出血量8000ml,输少白红细胞悬液24单位,血浆800ml,冷沉淀6单位。
甘肃医药2021年40卷第2期Gansu Medical Journal ,2021,Vol.40,No.2宫内死胎指妊娠20周后胎儿在宫内死亡,是严重的妊娠不良结局,给孕妇及其家属带来极大的生理和心理创伤[1]。
西藏地区,尤其边远牧区,其当地医疗环境和条件都较差,孕产妇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更高。
本文对1例藏族孕足月胎死宫内病例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病历资料患者,藏族,44岁,G15P10,既往足月顺产10次(孕晚期宫内死胎2次),孕3~4月稽留流产4次。
此次妊娠末次月经不详,患者自觉胎动减少5天,于2019年12月26日以“譹訛G15P10足月妊娠;譺訛宫内死胎;譻訛羊水过多;4.胎儿畸形:胎儿脑积水、胎儿右侧胸腔积水、胎儿腹腔积液;譽訛高危妊娠;譾訛不良孕产史”为诊断收入院。
患者孕期未定期产检。
2019年11月10日当地县医院B 超提示:胎儿枕大池增宽;羊水过多;考虑脑积水。
2019年12月24日当地医院B 超提示:羊水指数41.1cm ;胎儿第三脑室内可见无回声;后颅窝池可见无回声;胸腔液性暗区;胎儿腹腔内可见多出不规则无回声。
2019年12月26日我院B 超提示:胎儿头皮及全身水肿,最深约1.6cm ;未见胎心搏动。
入院体格检查:T :36.5℃,P :71次/分,R :20次/分,BP :95/76mmHg 。
产科检查:宫高31cm ,腹围107cm ,未闻及胎心,无规律宫缩,胎膜未破,臀位,骨盆外测量未见明显异常。
内诊:宫口开大1cm ,宫颈管长约1.5cm ,质软,靠中,先露臀,S-3,羊膜囊凸。
实验室检查无异常。
入院后予以人工破膜。
患者于12月27日7点00分在会阴保护下分娩一死男婴,体重1800g ,全身水肿,胎儿脑积水畸形;羊水Ⅱ度,量过多;胎盘胎膜未见明显异常。
产后予以缩宫素及益母草注射液促进子宫收缩。
患者产后5天痊愈出院。
出院诊断:1.G15P11足月自娩一死男胎;2.宫内死胎(胎儿畸形);3.羊水过多;4.高危妊娠;5.不良孕产史。
脐带异常,妊娠合并贫血致胎死宫内个案分析发表时间:2011-06-27T09:11:51.680Z 来源:《中国健康月刊(学术版)》2011年第3期供稿作者:段鲜盟张劼[导读] 综上所述,死胎是由某些不利因素使宫内胎儿缺氧导致死亡。
段鲜盟张劼【中图分类号】R4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3-0176-011病例介绍患者,女,34岁,以停经39+4周,全身浮肿2月余之主诉入院,平素月经规律,末次月经2010年5月17日,预产期2011-2-24,停经早期恶心,呕吐等早孕反应较轻。
孕4+月自感胎动至今,孕中期无头晕,眼花及心慌气短史,孕期按时产检,胎位,胎心,血压均正产,2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全身浮肿,在我院化验血常规:血红蛋白75g/L,给口服药治疗,(具体用药不详),之后未复查,今(2-21)来我院产检,化验血常规:血红蛋白65g/L,门诊即以“1.G2P138+1周妊娠。
2.妊娠合并贫血(中度)3.慢性胎儿窘迫''收住院。
无腹痛,腹胀及下坠感,无阴道流血流水。
入院查体:T36.1.C,P106次/分,R20次/分,BP130/80mmHg。
B超提示:单胎,头位,9月孕,存活儿,二级早期胎盘,脐绕颈一周。
2诊疗计划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给予吸氧,监测胎心,胎动,给予输血,纠正贫血治疗,严密观察胎动及胎心变化。
并向家属说明存在母儿危害的因素。
家属签字,并要求尽量自然分娩,因为是经产妇。
3病程2011-2-24,9:00查房孕40W,患者诉有少量阴道流血,自觉一般情况可,无产兆,自觉胎动可,未具体计数,胎心率140次/分,四肢活动好。
复查胎心监护:NST反应型,复查血常规:血红蛋白85g/L,中度贫血,继续吸氧,监测胎心,胎动,纠正贫血治疗,注意产兆及胎心变化。
2011-2-24,21:30于20:40值班人员通知胎心不清,遂给行胎心监护仍听不清胎心,追问患者,诉下午未感胎动,且并未告知值班医护人员。
足月妊娠脐带密螺旋脐血供血闭塞致胎死宫内1例王晓琳【期刊名称】《包头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28)005【总页数】1页(P3-3)【作者】王晓琳【作者单位】包头第四医院妇产科,内蒙古,包头,014030【正文语种】中文脐带异常严重时可造成胎儿死亡,本文报道1例患者为脐带密螺旋致脐血管闭塞,血液供应中断导致胎儿死亡,十分罕见。
1 临床资料孕妇27岁,孕3产0,主因停经9个月,自感胎动消失2 d,未予注意,今来我院例行产检,无胎心音波动,彩超指示“胎死宫内”后入院。
孕妇平素月经周期规律,末次月经2011年7月9日。
预产期为2012年4月16日。
体格检查:体温36.8℃,脉博80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 100/60 mmHg,心肺(-),肝脾(-),双肾区扣痛(-),脊柱呈生理弯曲,四肢无畸形,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无慢性病史。
产科情况:孕妇身高170 cm,体重80 kg,宫高 26 cm,腹围97 cm,胎方位 LOA,胎心未闻及心律,先露头,S-2,胎膜未破,宫口未扩张,胎儿体重预测3 022 g,骨盆外侧是24-26-22-9 cm。
B超检查:胎儿双顶径8.7 cm,腹骨长7.2 cm,胎盘位于宫体右前壁,成熟度Ⅱ级,羊水指数12.2cm,胎儿颈部未见“H”型压迹,未探及四腔心及胎心博动,胸腔可见液性暗区,最大前后径0.9 cm,脊柱连续完整,指示宫内是单胎(头位)胎死宫内。
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123 g/L,红细胞3.74×1012/L,白细胞12.89×109/L,血小板249×109/L,血型 O型,RH(-)。
心电图正常,肝肾功正常,术前八项检查无异常。
入院诊断:(1)第一胎孕38+2周,(2)胎死宫内。
治疗原则:(1)完善相关辅助检查。
(2)行治疗性引产术。
治疗过程:产妇完善相关检查后,于2012年4月4日遵医嘱行治疗性引产,0.5%催产素 500 mL静脉滴注,8滴/min开始。
足月妊娠胎死宫内25例分析
摘要: 本文通过对35例足月妊娠胎死宫内的原因分析,以便为加强孕期保健制定有效措施。
1996年元月~2002年12月,我院共分娩3055人次,发生足月胎死宫内35例,未行产前检查28例,农村妇女31例,35例中有合并症26例(占74.3%),如脐带因素、贫血、妊高征、胎儿先天性畸形等。
结果表明:足月妊娠胎死宫内常见于严重妊娠合并症的病例。
其他原因不明的死胎需病理检查,寻找其死亡原因。
B超、彩色多普勒检查及胎心监测等有助于预告胎死宫内的发生。
关键词足月妊娠死胎
随着围产医学的发展及医疗条件的改善,死产及新生儿死亡率明显下降,但足月妊娠胎死宫内的在围产儿死亡的比例相对增高。
因此如何应用现代化医疗设备,及时发现引起足月胎儿死亡的原因,及时治疗或适时分娩,对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有着重要的意义。
1 临床资料
我院妇产科自1996年元月~2002年12月,分娩人数3055人次。
以妊娠37周后临产前胎儿死于宫内为足月妊娠胎死宫内诊断标准,发生胎死宫内35例,发生率为1.11%。
农村妇女31例,其它4例,初产妇14例,经产妇21例,计划外怀孕21例,未行产前检查28例,年龄最大32岁,最小20岁。
2 结果
2.1 临床合并症35例中有合并症26例,脐带绕颈14例,脐带扭转致死2例,妊高征2例,其中1例子痫伴胎盘早剥。
3例贫血,血红蛋白4~6克不等,其中伴急性肾功能衰竭、先天性心脏病、中央性前置胎盘各1例,胎儿先天畸形3例。
胎盘明显钙化2例。
2.2 产前B超检查及胎盘胎儿病理检查结果入院前病人自感胎动消失1~20天不等,大部分因胎动消失2~3天求诊。
产前B超检查13例,发现脐带绕颈5
例,胎盘早剥1例,前置胎盘1例,胎儿腹水3例,原因不明3例。
出生后检查:脐带绕颈14例,绕颈圈数1~4周不等,其中1例绕颈2圈绕足2圈,脐带扭转至脐部根部变细2例。
B超诊断死胎伴胎儿腹水3例。
均做病理检查,其中1例为胎儿腹水、海绵肾,1例胎盘大部分栓塞,胎儿心脏有血栓形成,1例为心血管多发性畸形,胎盘明显钙化。
胎盘病理检查2例均有明显钙化。
3 讨论
3.1 正确处理好计划生育与围产保健关系由于计划生育工作广泛开展并日益深入,对那些计划外生育的妇女带来很大压力。
为躲避计生人员的追查,孕妇在孕期常常深居简出,甚至远逃家乡,外出务工,更谈不上进行孕期检查,本组资料表明:足月死胎孕期未做任何检查28例,其中计划处生育妇女21例,说明如何做好计划外生育孕妇的孕期保健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一个关键。
3.2 抓住孕期保健的重点围产儿死亡率的高低直接反映一个国家、地区的保健质量,对围产保健的重视程度及文化素质的高低,两者呈负相关。
本组资料分析表明:农村妇女31例,占同期孕妇的88.6%,明显高于其他职业。
从孕产次看,以经产妇更为突出,而其均为农村妇女。
因此,加强农村孕期保健是围产保健的重点,也是降低足月死胎率的关键。
3.3 尽早治疗引起足月死胎的各种并发症有人报道[1]:死胎24例中合并症24例。
主要合并妊高征,糖耐量异常和脐带问题较多。
本文资料提示:35例中有合并症26例,其中因脐带因素16例,居各种因素致死胎发生率的首位。
其它为贫血、妊高征、前置胎盘、胎儿畸形等。
本人认为,目前对妊高征、贫血、前置胎盘如能及时发现及时有效治疗,后果极佳,完全可避免胎儿死亡。
对脐带因素致死胎目前尚无有效的解决方法,但对已足月妊娠,如一旦发现脐带问题,即收入院观察,必要时终止妊娠,也是减少死胎率的有效方法。
3.4 产前各种必要的辅助检查B超检查能发现脐带绕颈情况。
运用彩色多普勒显像技术可直接监测胎儿血流,预测胎儿宫内状况[2]。
如同时联合应用胎心监护,及时发现异常,使更多的胎儿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亦能减少胎死宫内的发生率。
Keegan等[3]报道:NST有反应时,99%的胎儿预后良好,而在无反应型中约有25%的胎儿预后不良。
我科自2003年元月开始对孕36周后孕妇每周一次进行胎心监测,发现3例异常及时处理,获得活婴。
3.5 胎盘胎儿病理检查的必要性对足月妊娠胎死宫内,在分娩时,临床医生认真追寻胎儿死亡的原因也很重要,除了已寻找到导致胎儿死亡的明显原因,如脐带绕颈、扭转、胎盘早剥等,否则胎盘及胎儿均应一律送病理检查以明确死因。
本文病检5例,2例为胎盘明显钙化,3例为胎儿先天性畸形。
遗憾的是,对9例原因不明的病例未做病理检查,今后需引起重视。
参考文献:
[1]盖铭英,唐敏一,于勇.胎死宫内的临床与开关曲面理分析.中华妇产科杂志,1990,25(5):282.
[2]杨玉英,等.彩色多普勒监测脐血流预测胎儿宫内状况.现代妇产科进展,1994,3(3):220.
[3]Keegan KA,et al.Antepartum fetal heartrate testing.III The Non stress test an outpatient approach.Am J Obstet Gynecol.1980,13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