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儿童文学的游戏精神对幼儿教育的启示
- 格式:pdf
- 大小:231.09 KB
- 文档页数:1
论儿童文学“顽童形象的游戏精神游戏精神是儿童文学的基本美学精神之一,与教育主义各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他们在文本中的完美融合是繁荣儿童文学创作的必由之路。
游戏精神在作品中具体地表现为“顽童”们滑稽奇特的外貌、夸张放纵的行为、快乐荒诞的语言、活泼生动的心理等四个方面。
一、游戏精神概述在儿童美学视野内,游戏精神的内涵特征极其丰富,其本质可归纳为三大原则:快乐原则、幻想则、自由原则,三者是游戏精神的基本特征,是构成游戏精神的理论支柱。
同时这三大原则不是孤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其中快乐原则是本质,其它所有特征皆以快乐为核心,这是由于快乐原则最直接地代表着游戏精神的特色,是游戏精神的终极价值指向;幻想是游戏精神得以实现的最重要的手段,只有在幻想中,游戏精神才最显示其魅力;而自由原则又为幻想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只有在充分的自由中,幻想才能插上翅膀,在游戏空间自由翱翔,从而使游戏精神昭示得淋漓尽致。
正是这三者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辅助的过程才使游戏精神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在动态的平衡中为儿童文学注入了强劲的生命力。
游戏精神是儿童文学的基质核心,它鼓胀起的快乐、自由、幻想使儿童文学作品充满生气与活力,给儿童撑起一片真正属于他们的天空。
二、游戏精神与教育主义的关系三、游戏的表现形态滑稽奇特的外貌。
如林格伦《长袜子皮皮》中的皮皮,她的头发是红萝卜色,两根辫子向两边翘起,鼻子像个小土豆,上面满是一点点的雀斑。
她两条又瘦又长的腿上穿着一双长袜子,一只棕色,一只黑色。
她蹬着一双黑皮鞋,比她的脚长一倍。
她的肩上蹲着一个打扮古怪的小猴子,身体小,尾巴长,穿着蓝布长裤,黄色上衣,还戴着一顶白草帽。
有着奇特外貌的人物极大地刺激了儿童们的好奇心理,的确能引起小读者的阅读乐趣。
夸张放纵的行为。
在充满游戏精神的作品中,其主人公的行为也多游戏色彩,极度夸张了的行为描写却趣味性极浓。
像《长袜子皮皮》中不受成人管束压制、自由自在的皮皮,意大利科洛迪《木偶奇遇记》里顽皮淘气、勇敢机智的皮诺乔,日本古田足日《鼹鼠原野的小伙伴》中用眼泪制盐,学空中走路,拿洗衣盆当船,把雨伞当降落伞的四个小淘气等等。
游戏教育促进幼儿启蒙学习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普及,游戏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方式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特别是在幼儿教育领域,游戏教育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促进幼儿启蒙学习的方法。
本文将探讨游戏教育如何促进幼儿启蒙学习,以及如何在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游戏教育。
游戏教育概述游戏教育是指通过各种形式的游戏活动来进行教育,使学习过程更加轻松、愉快和有效。
在幼儿阶段,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非常强烈,他们喜欢模仿、探索和尝试新事物。
因此,利用游戏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可以更好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游戏教育促进幼儿启蒙学习的优势1. 激发兴趣通过设计丰富多彩、富有趣味性的游戏活动,可以引起幼儿的兴趣,让他们在玩耍中不知不觉地学到知识。
比如,在数字游戏中学习数学概念,在角色扮演游戏中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等。
2. 提高专注力玩游戏需要一定的专注力和耐心,通过参与各种游戏活动,可以帮助幼儿培养专注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对于他们日后的学习和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
3. 培养合作精神很多游戏需要多人合作完成,这可以促使幼儿学会与他人合作、分享和交流,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社交能力。
4. 提升想象力和创造力许多游戏情境需要幼儿进行想象和创造,这有助于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激发创造力,并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游戏教育在实践中的应用1. 制定有针对性的游戏计划在幼儿园或家庭教育中,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需求,制定相应的游戏计划。
比如,在认知启蒙阶段可以设计一些认知类游戏;在语言启蒙阶段可以设计一些语言类游戏等。
2. 创设丰富多彩的游戏环境为幼儿提供一个丰富多彩、安全舒适的游戏环境非常重要。
可以设置各种玩具、道具和游戏器材,让幼儿在玩耍中得到启发和成长。
3. 引导性参与在幼儿进行游戏活动时,家长或老师可以适时地给予引导和帮助,引导他们正确地理解规则、解决问题,并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
4. 结合实际生活情境设计一些与实际生活情境相关的游戏活动,让幼儿在玩耍中感受生活、体验成长,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儿童文学对孩子成长的作用一、审美功能儿童文学中丰富的荒诞美、纯真美、稚拙美给予孩子优美、明朗的体验。
例:《柳林风声》主要讲述了树林中动物们的故事,它的美育功能是其能够在世界儿童文学舞台上风光百年的重要原因。
《柳林风声》的美感不仅在于内容,其音调和谐、节奏鲜明的音乐美也让人读起来流畅顺口。
坚持阅读儿童文学作品,给幼儿以美的享受、美的渲染和美的陶冶。
带给孩子独特、浪漫、诗意的审美与品味。
二、娱乐和趣味性儿童文学是快乐的文学,它有明显的游戏性质。
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往往能让读者感受到富于美学意味的游戏精神的存在,这也与第一点【审美功能】相呼应。
例:林格伦的《长袜子皮皮》。
皮皮是个无拘无束、生气蓬勃、古灵精怪的女孩,阅读这类作品,成人与孩子总会忍俊不禁,为里面的行为感到好笑,读完后会有一种轻松舒坦的快感。
《鳄鱼怕怕牙医怕怕》这部诙谐幽默的作品,以同样的文字表述出了两个不同角色的心理变化,让孩子在重复的对话中感受到鳄鱼拔牙的害怕和牙医面对鳄鱼时的害怕。
这些轻松愉快的故事往往带给儿童美的享受和情绪上极大的愉悦,真正让孩子的身心得到放松。
三、认知功能儿童文学是社会现实生活的反应,儿童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可以了解社会、认识生活、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例:百科全书式的儿童文学作品:《骑鹅旅行记》,它以优美的篇幅描绘出瑞典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和民间传说。
《肚子里有个火车站》让孩子们了解到自己的消化系统;《牙齿大街的新鲜事》知道如何保护牙齿;还有伊林的科普文学、比安基的动物故事集等,都对孩子的认知和发展起到帮助作用。
四、亲子关系的纽带当今越来越重视亲子阅读,家长和孩子一起阅读绘本能增进亲子关系,培养阅读兴趣,促进想象力、阅读力和思维力的发展,帮助孩子养成前阅读和前书写的经验和习惯。
五、教育功能“教育”不可能成为其中一种文学的本质特征。
它只有与“爱”相结合,被“爱”所笼罩,所推涌,才能成为优秀的作品,否则,单单具有教育功能的作品不能称之为儿童文学作品。
儿童文学作为社会教育与娱乐的媒介儿童文学一直都是儿童成长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达形式,更是社会教育与娱乐的重要媒介。
儿童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通过丰富多样的故事情节、呈现生动活泼的人物形象、表达深邃思想与情感,为儿童提供了一个纯净的人生世界,有助于他们在情感、智力和道德方面的发展。
首先,儿童文学作为社会教育的媒介,承载着教育的重要使命。
儿童阅读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可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通过与故事中的人物一起冒险、解决问题,儿童能够学到团队合作、自信、勇气等重要的生活价值观。
例如,路易斯·卡罗尔的《爱丽丝梦游仙境》通过讲述一个小女孩的梦境冒险,教会了儿童们勇敢探索未知世界的精神。
其次,儿童文学作为社会娱乐的媒介,带给孩子们众多欢乐和娱乐。
儿童文学作品往往通过轻松有趣的叙事方式,与孩子们建立亲密的情感联系。
儿童可以与书中的角色一起经历各种有趣的冒险,并从中获得乐趣和愉悦。
《哈利·波特》系列故事,尤其是在电影的推动下,成为了儿童们喜爱的经典作品,带给他们无尽的想象和娱乐。
这些故事不仅仅是儿童文学作品,也是整个社会文化的一部分。
儿童文学作为社会教育与娱乐的媒介还可以引发对于世界的好奇与思考。
儿童通过阅读儿童文学作品,可以扩大他们的视野和眼界。
例如,威尔·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讲述了一个老渔夫与海洋之间的故事。
这样的作品不仅可以激发儿童的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冒险的向往,也能够促使他们对世界更加深入地思考与理解。
然而,现代社会中,随着电视、网络等新媒体的兴起,儿童文学作为社会教育与娱乐的媒介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冲击。
孩子们更容易迷恋电视节目和游戏,而忽视了阅读儿童文学的重要性。
因此,我们需要围绕儿童文学作为媒介,提供更多的阅读机会和教育资源,以确保儿童在各种媒介中,能够接触到高质量的文学作品。
总之,儿童文学作为社会教育与娱乐的媒介,对儿童的成长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何在游戏中启发幼儿学习在当今数字化时代,孩子们对电子设备和游戏的依赖性越来越高。
因此,将教育元素融入游戏中,成为了一种创新的教学方式。
游戏不仅可以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探讨如何在游戏中启发幼儿学习,让他们在玩耍中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提升。
游戏化教育的优势游戏化教育是一种将游戏元素融入教学过程中的教育方式。
相比传统的课堂教学,游戏化教育有着独特的优势:1. 提高学习积极性通过设置游戏关卡、奖励机制等元素,可以激发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他们会因为完成任务而获得成就感,从而更加投入到学习中。
2.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很多教育类游戏都设置了多人合作或对抗模式,这可以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他们需要相互配合、制定策略才能完成任务,这对于培养孩子们的社交技能非常有益。
3. 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在游戏过程中,幼儿需要面对各种挑战和问题,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尝试找到解决方案。
这样的训练可以提升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游戏化教育实践案例1. 数学类游戏数学是很多孩子觉得枯燥乏味的学科之一,但是通过设计有趣的数学类游戏,可以让孩子们在玩耍中学习数学知识。
比如通过解谜游戏来锻炼逻辑推理能力,通过计算游戏来提升计算速度等。
2. 科学实验类游戏科学实验是培养孩子们实践能力和科学精神的重要途径。
设计科学实验类游戏,让孩子们在虚拟环境中进行科学实验,不仅可以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还可以培养他们观察、实验和总结的能力。
3. 文字启蒙类游戏对于幼儿阶段的孩子来说,文字启蒙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设计有趣的文字启蒙类游戏,可以帮助孩子们快速掌握基础文字知识,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游戏化教育注意事项在将游戏元素融入教育中时,也需要注意一些事项:1. 游戏内容与教育目标相结合游戏化教育不仅仅是简单地将游戏加到教学中,更重要的是要确保游戏内容与教育目标相结合,达到教育和娱乐相结合的效果。
论儿童文学的游戏精神对幼儿教育的启示
发表时间:2017-03-23T16:07:32.070Z 来源:《教育学》2017年1月总第112期作者:马莉
[导读] “游戏精神”就是儿童身上存在的一种游戏天性,就是“玩”的精神。
山东省东营市实验幼儿园257091
一、游戏精神
“游戏精神”就是儿童身上存在的一种游戏天性,就是“玩”的精神。
游戏中儿童是完全自由的、是无拘无束的,他们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自主地活动。
儿童文学的“游戏精神”是指蕴含在文本中的,通过幼儿游戏的外在特征传达出的、暗含幼儿审美追求,使他们的诸多愿望能在阅读过程中得以达成的文本精神。
1.游戏活动
(1)游戏。
游戏是一个古老的文学话题, 在十八世纪, 康德就已经认识到了艺术是一种自由的游戏。
游戏,就一般涵义而言,是指一种与工作相反的、满足人的娱乐、享受欲望的行为,如游玩、嬉戏等,它具有自发、自由自在、愉快、非功利性等基本特征。
游戏尤其是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精神营养。
(2)游戏与幼儿。
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游戏对幼儿的意义尤为重大。
游戏是幼儿喜爱的、主动的活动,是幼儿反映现实生活的活动。
幼儿是在游戏中长大的,喜欢游戏是幼儿永恒的天性,也是最初儿童心理的直接显现,在儿童生理、心理和认知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幼儿阶段最适合并最能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活动。
2.游戏精神的诸种内涵
(1)游戏精神的本质。
在中国,班马是较早关注儿童文学中“游戏精神”的理论研究者。
他在1984 年首次全国儿童文学理论讨论会上提出探讨有关“游戏精神”的话题。
他是从一个比较宽泛的角度去阐释“游戏精神”的。
内容涉及到儿童生理学、儿童心理学、人类文化等诸多方面。
(2)游戏精神的诸种内涵。
“游戏精神”这一概念在儿童文学领域中有三种内涵:即儿童形象所具有的“游戏精神”,儿童文学具有的“游戏精神”与儿童文学作家具有的“游戏精神”,尤其是前两者常常为研究者所混淆。
很多儿童文学研究者常从儿童形象的“游戏精神”不自觉地滑入到儿童文学的“游戏精神”上去,或者是从儿童文学的“游戏精神”很随意地转到儿童形象的“游戏精神”上来,更多的则是将两者混杂不清,其实这两者是有区别的。
在儿童文学领域里“游戏精神”还指儿童文学家的一种创作心态或思维特征。
真正的儿童文学作家,正是游戏性心态得到了特别发展的作家。
许多经典的游戏文本的成功之作正是作家在这种游戏性的写作状态下产生出来的。
二、儿童文学与游戏精神
1.游戏精神在儿童文学作品的表现
(1)儿童文学善于表现儿童纯朴稚气的心态。
皮亚杰认为,儿童(尤其是低幼儿童)的思维是一种处于“我向思维”与社会化思维之间的思维,为“自我中心的思维”。
这种不同于成人的思维,在成人看来,是稚气十足的,但正是这种思维使儿童能轻易地进入游戏的境地,注重事件的过程中的乐趣而不注重事情的结果,使他们憨态可掬、使他们的生活妙趣横生。
(2)儿童文学善于表现儿童生活的游戏行为。
儿童文学善于表现儿童日常生活的游戏行为,如儿童随心所欲自由的行事,甚至是胆大妄为的举动,都在作品中有很好的体现。
在儿童文学作品《小鹰的一个星期天》中,小鹰在星期天跟着伙伴一起上山采野果、挖鸟蛋。
锁柱的星期天是去捉小兔(《锁柱的星期日》)。
它们都充分表现了儿童生活的游戏行为。
2.儿童文学的遗传基因是“游戏精神” 。
游戏精神是儿童文学先天具备的一种特性。
在它的源头—民间口头文学中,它传承了娱乐的性质。
而与儿童的紧密联系更使它沾染上最纯真的“游戏”品格。
(1)儿童文学继承了民间文学中“游戏”的娱乐性。
儿童文学的源头是民间口头文学,而民间文学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它的娱乐性。
民间流传下来的童话和儿歌是继承这种娱乐天性的典型文体,在它们中大量保留了这种以娱乐为目的的“游戏精神”。
(2)儿童生活的游戏精神是儿童文学文本的主要价值取向。
儿童文学中的“游戏精神”是沾染儿童天性的最纯真的“游戏精神”。
儿童文学文本的创作来源于生活,是幼儿生活中游戏精神的洋溢,是幼儿真实生活的写照。
(3)儿童文学中的“游戏精神”是对儿童生命的讴歌。
具有“游戏精神”的儿童文学善于描画孩子的这种异乎寻常的活力,也善于用这种活力感染幼儿。
懿仲所写的《月下的傻孩子》这篇故事很有童趣,淳朴的语言折射出一个幼儿的天真、幼稚,是对幼儿生命的讴歌。
三、幼儿成长过程中自身发展的特点
1.幼儿生活以游戏为主。
幼儿生性活泼好动,对外界充满了好奇心。
幼儿期是其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
幼儿的体力健壮,骨骼和肌肉较前坚实,基本动作有一定的发展,手的操作能力加强。
他们有活动的需要,认识探索周围世界的需要。
游戏是一种较松散的活动,既能适应儿童的需要又符合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
2.幼儿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
幼儿阶段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这就要求幼儿的日常生活、教学、游戏和其他活动中要呈现具体形象的事物。
游戏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灵活多变,引人入胜,幼儿在游戏中自由的活动,感受文学作品的乐趣并易于在游戏中受教育,有利于幼儿情绪情感、社会性、认知等方面积极有效的发展。
3.幼儿善于模仿,能在模仿中进行创造。
幼儿好模仿,儿童文学作品童话、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心理特点是幼儿最感兴趣的。
他们通过角色扮演模仿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在作品中成长,体验乐趣。
幼儿模仿的同时还对不同的人物形象进行加工改造,再造新形象,创造性地表现出不同的人物,在愉悦的情绪中,实现自己的愿望,在假想中反映现实生活,解决了幼儿的矛盾,推动幼儿心理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