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简介-KW--儿童游戏精神
- 格式:doc
- 大小:45.50 KB
- 文档页数:8
论儿童文学“顽童形象的游戏精神游戏精神是儿童文学的基本美学精神之一,与教育主义各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他们在文本中的完美融合是繁荣儿童文学创作的必由之路。
游戏精神在作品中具体地表现为“顽童”们滑稽奇特的外貌、夸张放纵的行为、快乐荒诞的语言、活泼生动的心理等四个方面。
一、游戏精神概述在儿童美学视野内,游戏精神的内涵特征极其丰富,其本质可归纳为三大原则:快乐原则、幻想则、自由原则,三者是游戏精神的基本特征,是构成游戏精神的理论支柱。
同时这三大原则不是孤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其中快乐原则是本质,其它所有特征皆以快乐为核心,这是由于快乐原则最直接地代表着游戏精神的特色,是游戏精神的终极价值指向;幻想是游戏精神得以实现的最重要的手段,只有在幻想中,游戏精神才最显示其魅力;而自由原则又为幻想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只有在充分的自由中,幻想才能插上翅膀,在游戏空间自由翱翔,从而使游戏精神昭示得淋漓尽致。
正是这三者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辅助的过程才使游戏精神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在动态的平衡中为儿童文学注入了强劲的生命力。
游戏精神是儿童文学的基质核心,它鼓胀起的快乐、自由、幻想使儿童文学作品充满生气与活力,给儿童撑起一片真正属于他们的天空。
二、游戏精神与教育主义的关系三、游戏的表现形态滑稽奇特的外貌。
如林格伦《长袜子皮皮》中的皮皮,她的头发是红萝卜色,两根辫子向两边翘起,鼻子像个小土豆,上面满是一点点的雀斑。
她两条又瘦又长的腿上穿着一双长袜子,一只棕色,一只黑色。
她蹬着一双黑皮鞋,比她的脚长一倍。
她的肩上蹲着一个打扮古怪的小猴子,身体小,尾巴长,穿着蓝布长裤,黄色上衣,还戴着一顶白草帽。
有着奇特外貌的人物极大地刺激了儿童们的好奇心理,的确能引起小读者的阅读乐趣。
夸张放纵的行为。
在充满游戏精神的作品中,其主人公的行为也多游戏色彩,极度夸张了的行为描写却趣味性极浓。
像《长袜子皮皮》中不受成人管束压制、自由自在的皮皮,意大利科洛迪《木偶奇遇记》里顽皮淘气、勇敢机智的皮诺乔,日本古田足日《鼹鼠原野的小伙伴》中用眼泪制盐,学空中走路,拿洗衣盆当船,把雨伞当降落伞的四个小淘气等等。
儿童文学的游戏精神儿童文学的游戏精神游戏是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儿童文学中,游戏精神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游戏是儿童与世界互动的方式,它不仅带给他们乐趣和想象力的发挥空间,还能促进他们的认知和情感发展。
这篇文章将探讨儿童文学中的游戏精神,解析其在儿童教育和文学创作中的价值和意义。
首先,儿童文学中的游戏精神能够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游戏是儿童世界的一部分,他们可以通过游戏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创造自己的故事情节和场景,从而开发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儿童文学作品中的角色和情节往往与儿童的实际生活相联结,以符合他们的认知和情感发展需求。
通过参与游戏,儿童能够在一个虚拟的世界中实现自己的想法和愿望,发现新的可能性,培养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游戏精神在儿童文学中能够培养儿童的社交能力和合作精神。
游戏往往需要儿童与其他人合作、竞争或分享,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协作,儿童可以学会尊重他人、倾听他人的想法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儿童文学中的游戏情节和角色往往能够为儿童提供社交角色模型和情感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理解和应对复杂的人际关系。
通过与他人一起游戏,儿童能够培养出友谊、合作和分享的意识,促进身心健康的发展。
此外,游戏精神还能够在儿童文学中起到教育的作用。
通过游戏,儿童能够在娱乐的同时获取知识、培养技能。
儿童文学作品中的游戏情节和角色往往融入了各种教育元素,如数学、科学、历史和道德等。
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教育,能够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同时,游戏还能够培养儿童的观察力、记忆力、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帮助他们全面发展。
最后,游戏精神在儿童文学创作中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一种儿童文学的表现形式,游戏能够给作家提供创作的灵感和素材。
游戏中丰富的情节和角色能够帮助作家构建各种各样的故事,创造有趣的文学作品。
儿童文学作品中的游戏情节还能够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增加作品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通过游戏的方式与读者进行互动,作家能够更好地传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让儿童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作品。
儿童文学的游戏精神儿童文学是指专门为儿童写作的文学作品,旨在通过文字艺术的形式满足儿童的心理需求,激发儿童的联想和想象力。
与成人文学相比,儿童文学更强调开放性和互动性的特点。
在儿童文学中,游戏精神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元素,它为儿童提供了非常好的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什么是游戏精神?游戏精神是儿童天生具备的一种特质,它体现在儿童的兴趣爱好以及他们对事物的探索和发现上。
游戏精神的本质是孩子们通过玩耍和互动的方式来获取知识和经验,同时培养自己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儿童文学通过具体的故事情节、角色刻画和语言表达来激发儿童的游戏精神。
首先,儿童文学作品往往具有鲜明的故事情节,这些情节往往是儿童心中的梦想和幻想,能够引起他们的浓厚兴趣。
例如,《小王子》中的王子和《木偶奇遇记》中的皮诺丘,他们的冒险故事和奇妙经历给予了儿童们想象的空间。
这样的故事情节引发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和动手能力,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望。
其次,儿童文学通过角色刻画,给予孩子们一个与自己共情的机会。
儿童文学中的角色往往具有生动的形象和鲜明的个性,他们或者是乖巧可爱,或者是勇敢善良。
这些角色有时和孩子们的现实生活相似,有时又具有一定的神奇和想象力。
通过和这些角色的互动,孩子们能够在虚拟的世界中获得安慰和快乐。
同时,角色刻画也帮助儿童理解并面对现实世界中的困难和挑战。
最后,语言表达是儿童文学中发挥游戏精神的重要手段。
儿童文学中的语言通常简洁明快,诙谐幽默,易于理解。
这种语言的特点符合儿童的认知和表达方式,能够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并激发他们的兴趣。
在儿童文学中,语言的多样性也为孩子们提供了丰富的表达方式,例如,押韵、歌谣、谜语等,这些形式多样的语言形式激发了孩子们的创造力,让他们通过游戏的方式学习和思考。
总的来说,为孩子们提供了一种以游戏为中心的学习环境。
通过儿童文学的阅读和欣赏,孩子们能够培养自己的创造力、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维。
游戏精神能够引导孩子们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并提供积极的情感体验。
儿童文学的游戏精神儿童文学的游戏精神游戏是儿童成长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是孩子们娱乐的方式,更是他们学习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儿童文学中融入游戏精神,不仅能够激发孩子们的兴趣,还能够促进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展。
本文将探讨儿童文学中的游戏精神以及它对孩子成长的积极影响。
首先,儿童文学中的游戏精神可以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
孩子们天生对游戏充满了好奇和热情,他们喜欢参与其中,探索和发现新的事物。
当儿童文学中融入了游戏元素,孩子们就能够通过阅读的方式参与到故事情节中,与角色一起经历冒险和解决问题。
这种参与感和互动性能够大大提高孩子们的阅读兴趣,使他们对书籍产生浓厚的兴趣。
其次,儿童文学中的游戏精神有助于培养孩子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在游戏中,孩子们可以自由发挥,想象出各种可能性。
同样地,在儿童文学中,作者可以通过故事情节和角色创造出丰富多样的场景和人物,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
孩子们可以通过阅读和想象来构建自己的世界,体验不同的情感和体验,培养出独特的思考和创造能力。
此外,儿童文学中的游戏精神还能够促进孩子们的社交能力的发展。
在游戏中,孩子们可以与其他孩子一起互动,共同合作或竞争。
同样地,儿童文学中的故事情节和角色可以引导孩子们思考和讨论问题,增加他们与他人的交流。
通过与他人互动,孩子们能够学会合作、分享和尊重他人的观点,这对于他们将来的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儿童文学中的游戏精神还能够培养孩子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游戏中,孩子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和挑战,需要他们动脑筋来解决。
同样地,儿童文学中的故事情节也会设置一些难题和困境,需要孩子们进行思考和分析来找到解决办法。
通过解决问题,孩子们能够培养出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而,儿童文学中的游戏精神也需要得到适当的引导和管理。
孩子们需要在游戏和学习之间取得平衡,不能放任孩子过度追求游戏的乐趣而忽视了学习的重要性。
此外,游戏中的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联也需要加以关注。
论儿童的游戏精神*丁海东(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摘要: 游戏精神就是儿童的精神,并渗透、贯穿于儿童生活的全部过程之中。
它携裹着原发性的生命动力,承蒙着后天社会文化的熏染,并以不断成长的姿态演绎出儿童生命与成长的历程。
然而,游戏精神又不仅仅是童年生活与发展的产物,它也在以一种完整与和谐、自由与创造的精神倾向,赋予儿童生命与成长以完整与和谐、自由与创造。
关键词: 儿童;游戏;游戏精神中图分类号: 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73(2005)06-0078-04*收稿日期:2005-09-16作者简介:丁海东(1973—),男,山东临沭人,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
游戏与儿童从来就都是不可分的。
游戏是儿童的游戏,儿童是游戏着的儿童。
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如何看待儿童的游戏,也就是如何看待儿童,如何看待童年精神。
一、游戏是儿童精神的一种表达:儿童的游戏精神如果仅仅作为一种活动的表现形式,游戏自然就充当了儿童生活的基本内容。
在现实中,只要稍有留意,就不难发现儿童在生活的大部分时间里是处于游戏的活动情景之中的,或者说儿童大部分活动的参与是以游戏的形式去进行。
无论儿童身处何时何地,游戏总是如影相随。
他们自由自发地或玩布娃娃,或扮演角色,或捉迷藏,或猜谜语,或搭建积木,或编唱童谣,或听讲故事,等等,可谓式样各异、不一而足。
在儿童自在的日常活动中,除却诸如吃、喝、拉、撒、睡等满足基本生理性需要的活动之外,游戏就事实性地成为发生频率最高、历经时间最长的活动。
可以说,儿童是游戏着的儿童,游戏也就是儿童的游戏。
现代人类的文化也已赋予了童年期以“游戏期”,认为“儿童的时代应该是游戏的时代”,[1]强调人在童年拥有“从事与儿童年龄相适宜的游戏和娱乐活动”[2]的正当权利。
然而,游戏成为儿童的基本活动,绝不仅仅是因为儿童自在的大部分活动都是以游戏的形式而发生和进行,抑或游戏的活动自然地占据了儿童大部分的活动时间。
论儿童文学中的游戏精神
游戏是儿童文学中重要的一个概念,对于孩子们来说,游戏不仅是
一种娱乐活动,更是一种学习途径,他们通过游戏汲取各种知识、锻
炼自身社会资深力,帮助他们认清他们所处的社会,他们受到的游戏
也有助于塑造他们的思想。
其实,游戏不仅帮助儿童学习和成长,也能够教导他们不同的关系,
礼貌,团队合作,分清是非曲直,相互尊重等道德品质,教育他们乐
于让步,分享,宽容,自信等等,让他们养成一种正确的价值观,以
家庭为核心的价值观,帮助儿童正确处理社会和家庭关系。
游戏精神不仅在儿童文学中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同时,儿童文学给
孩子们营造的娱乐氛围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在充满未知的游戏世界里,孩子们可以自由探索,体验新奇令人兴奋的事物,也可以体会到不受
任何限制的自我实现。
孩子们从游戏中可以收获到不一样的体验和技能,发现世界的新奇,明白思维模式的建立,构建人与人的关系的重
要性。
总而言之,游戏精神在儿童文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通过游戏帮
助孩子们增加知识、发现世界的新奇,培养孩子们正确的价值观,为
他们日后融入社会奠定基础和培养社会资深力。
幼儿游戏精神的名词解释幼儿游戏精神是指幼儿在玩耍、游戏中所表现出的一种积极、主动、探索的态度和心理状态。
它是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幼儿时期特有的特征。
幼儿游戏精神凝聚着幼儿天真无邪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帮助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幼儿游戏精神体现在幼儿对游戏的兴趣和热爱上。
幼儿对于世界的认识主要通过游戏这个媒介来实现,通过游戏,幼儿可以模仿和体验各种社会角色,拓展自己的认知能力。
幼儿游戏精神在儿童心理学中也被认为是幼儿认知发展的标志之一。
幼儿游戏精神还体现在幼儿在游戏中积极主动参与的态度上。
幼儿时期,他们天真无邪、天性活泼好动,愿意通过各种游戏形式来认知世界。
他们表现出的积极主动的态度与学习和探索的欲望紧密相连。
通过参与游戏,幼儿不仅可以获取知识和技能,还能培养社交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幼儿游戏精神还表现在幼儿对游戏规则的遵守上。
幼儿虽然年幼,但他们对于游戏的规则以及公平性有一定的理解和认识。
他们能够遵守游戏规则,尊重他人的权益,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分享精神。
同时,通过参与不同类型的游戏,幼儿能够培养自控能力、耐心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幼儿游戏精神所体现的特点还包括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展。
幼儿在游戏中可以随意创造和想象各种情景和场景,让他们去探索、去发现、去创作。
通过游戏,幼儿不仅能够拓展自己的思维空间,还能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幼儿游戏精神在幼儿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幼儿期是儿童个体发展最为迅速和最为关键的阶段。
幼儿游戏精神可以促进幼儿综合能力的提升,包括语言、社交、认知和身体等多个方面。
在幼儿教育中,培养幼儿游戏精神应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
为了促进幼儿游戏精神的发展,幼儿教育应提供丰富多样的游戏环境和游戏材料,以激发幼儿的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丰富有趣的游戏活动,引导幼儿积极参与游戏,并提供适当的引导和支持。
此外,家庭也应重视幼儿游戏精神的培养,给予幼儿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自由游戏,创造有利于幼儿游戏的家庭氛围。
游戏精神:幼儿教育的价值诉求幼儿教育是一个全面发展的过程,其中游戏精神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游戏精神指的是幼儿在游戏中展示的积极主动、探索创造、合作互动、自我调节等特点。
游戏精神不仅仅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内在驱动力和生存本能,体现了幼儿自主学习和发展的内在动力。
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游戏精神对幼儿教育的价值诉求。
游戏精神对幼儿教育的价值诉求在于培养幼儿的自主性。
游戏是幼儿自主动手探索的一种方式。
在游戏中,幼儿可以自由选择活动内容、决定活动方式、调整游戏规则等。
这样的自主性培养了幼儿的意志力,激发了他们的自主学习兴趣和内驱动力,促进了幼儿的个性发展和自我实现。
游戏精神对幼儿教育的价值诉求在于提升幼儿的创造力。
在游戏中,幼儿可以尝试不同的角色扮演,创造出自己的虚拟世界。
他们可以想象、设计、创造,通过模仿、表演、扮演等方式来表达与创造。
这样的游戏体验培养了幼儿的创造思维和想象力,拓展了他们的思维边界,激发了他们的创造潜能。
游戏精神对幼儿教育的价值诉求在于提高幼儿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在游戏中,幼儿需要与其他小伙伴进行合作和协作,共同完成任务。
他们需要相互交流、协商和配合,学会倾听、表达和解决问题。
这样的合作与沟通培养了幼儿的团队意识和社交技能,提高了他们的人际关系能力和合作能力。
游戏精神对幼儿教育的价值诉求在于培养幼儿的自我调节能力。
在游戏中,幼儿需要遵守游戏规则,控制自己的行为,同时对游戏过程进行评估和调整。
他们需要根据情境和需要做出相应的决策和调整,培养了幼儿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能力,提高了他们的情绪管理和问题解决能力。
游戏精神是幼儿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游戏精神能够培养幼儿的自主性、创造力、合作与沟通能力以及自我调节能力,使幼儿在玩乐中实现自我发展和全面发展。
教育者应该根据游戏精神的特点为幼儿提供充分的游戏空间和机会,引导幼儿在玩乐中学习、成长和发展。
例谈小学生团辅课中的游戏精神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长把孩子送到少数有专业辅导课程的小学,希望他们能够更快地学习知识,提高自身能力。
但是,家长也希望孩子们可以在辅导课程中找到放松娱乐的空间。
其中,游戏是最常见的娱乐活动,可以帮助小学生缓解学习压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励他们思考,进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因此,在小学辅课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指标是小学生的游戏精神,可以积极推动他们的学习进步。
小学生的游戏精神不仅仅体现在辅导课程上,也表现在他们的日常学习中。
在这种情况下,小学生可以以一种有趣的方式使他们的学习更有趣,并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比如,当他们在学习生物时,可以采用图形化的方式来表示生物体内物质的转化过程;当他们在学习英语时,可以用英语及其他语言来写出一些简单的故事、诗歌或小短文。
这样,小学生可以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更容易掌握知识,也更有机会和同学们分享学习成果。
另外,小学生的游戏精神也可以体现在小组活动中,比如探险游戏、推理游戏等。
这些游戏不仅能帮助孩子们提升思维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锻炼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情操教育。
游戏中,孩子们可以以集体为主体,共同完成游戏,学习如何在紧急情况下协作,熟悉他人的优势和不足,并学会放弃部分,共同实现游戏的目的。
同时,孩子们还可以通过游戏积累语言能力,提高记忆力,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最后,在小学辅课中,小学生的游戏精神不仅对学习的收获有积极的影响,而且也是一种健康的娱乐活动。
游戏不仅可以帮助小学生消除疲劳,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发挥他们的创造力,更可以帮助他们认识世界,培养自我信心,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
只有拥有良好的游戏精神,孩子们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潜能,实现所属学习领域的最佳状态。
游戏精神:幼儿教育的价值诉求针对幼儿教育领域而言,游戏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娱乐方式,更可以成为一种有益的教育资源,促进幼儿兴趣的培养,同时注重游戏体验的质量和效果。
游戏精神作为其独特的体验价值之一,不仅能够激发幼儿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的发展,同时也能够带动幼儿情感的表达和体验,让幼儿更加愉悦地感受到游戏带给他们的乐趣和快乐,促使幼儿在游戏中得到全面的成长和发展。
首先,游戏精神能够培养幼儿人际交往和社交能力的发展。
在游戏中,幼儿需要积极的与其他玩家互动,寻找支持和协助,共同完成游戏目标。
这需要幼儿通过和他人的交流和协作,积极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想法,同时也要理解和尊重其他人的观点和意见,不断提升自己的社交能力和交际能力,成为一个愉悦、友好的成长者。
其次,游戏精神还可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的发展。
在游戏中,幼儿能够积极主动地探索和发现,尝试着使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意,解决各种问题和难题。
这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过程,不仅能够提高幼儿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还能够帮助幼儿在游戏中得到积极的成就感和认可感,增强自信心。
最后,游戏精神还可促进幼儿情感的表达和体验。
在游戏中,幼儿能够更加自由地表达和展现自己的情感,体验不同的情绪和感受。
同时,游戏也能够带给幼儿愉快和欢乐的体验,让幼儿更加愉悦和快乐地成长。
这种积极正面的情感体验,能够帮助幼儿形成健康积极的人格特质和情感表达方式,成为一个更加自信、勇敢和积极向上的成长者。
综上所述,游戏精神在幼儿教育中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促进幼儿的全面成长和发展,还能够带给幼儿愉悦和积极的体验和情感体验。
因此,在幼儿教育中积极开发和利用游戏资源,注重提升游戏体验的质量和效果,将会成为未来幼教工作者和家长们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和挑战。
1、论儿童游戏中游戏精神的衰落评论推荐黄进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学刊》2003年第9期摘要:游戏是儿童最重要的存在方式,儿童游戏一直被认为是最纯粹的游戏。
然而在现代社会种种因素的影响下,儿童游戏精神却面临衰落:知识和规范教学将游戏驱逐出了教育的领域;商业利益殖民了游戏的乐园;电子玩具控制了儿童的身体和心灵。
儿童游戏精神的衰落现象值得教育者关注。
2、论儿童的游戏精神丁海东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山东济南250014《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1卷第1期摘要:游戏精神就是儿童的精神,并渗透、贯穿于儿童生活的全部过程之中。
它携裹着原发性的生命动力,承蒙着后天社会文化的熏染,并以不断成长的姿态演绎出儿童生命与成长的历程。
然而,游戏精神又不仅仅是童年生活与发展的产物,它也在以一种完整与和谐、自由与创造的精神倾向,赋予儿童生命与成长以完整与和谐、自由与创造。
3、论儿童游戏与儿童文学的游戏精神王金禾黄冈师范学院中文系,湖北黄冈483000摘要:儿童文学作品要拔动孩子们的心弦,使他们看了能产生一种愉悦的亲切感,游戏精神就应该成为儿童文学最永恒的精神、最重要的美学个性和品格。
《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16卷第2期4、简论儿童文学中的“游戏精神”俞义沈阳师范学院中文系,辽宁沈阳《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5卷第6期摘要:新时期以来,儿童文学批评界已开始注重儿童文学创作中的“游戏精神”,儿童文学的“游戏精神”大体包括自由性、愉悦性和想象性。
这也昭示着只有具备“游戏精神”的儿童文学作品,才能摆脱“载道”的单一目的,从而使儿童文学步入健康、乐观进取而又充满朝气的广阔空间。
5、游戏精神——儿童文学的自由本质宋芸芸宁波大学基础教育学院,浙江宁波315010《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卷第1期摘要:儿童文学需要游戏精神,游戏精神是形成人类审美态度的由来。
游戏不仅是幽默美学的深层根基。
也是怪诞美学的深层基础。
游戏精神在儿童文学中更多地体现自由性和幻想性。
文章探讨了游戏精神的内在实质并提出了目前中国儿童文学更应注重文本性和娱乐性。
6、游戏精神的缺失:幼儿园教育中的反游戏精神批判黄进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97《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摘要:游戏是幼儿的生活方式,也是幼儿园教育的存在方式。
以“自由”、“和谐”为内涵的游戏精神,与现有幼儿园教育中存在的“教育目的的外在性”、“教育中幼儿的被动性”、“教育的重复性和封闭性”以及“教育中体验的虚假性”等反游戏精神的现象格格不入,应以游戏精神重建幼儿教育。
7、重视游戏尊重儿童的天性--关于儿童道德教育方式的思考蒋红斌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长沙410081《学前教育研究》2006年第11期摘要:游戏,是人类生存、活动的基本方式,更是儿童的天性与权利。
游戏精神与道德教育实质有着惊人的统一。
作为一种实际的道德教育,游戏能促进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有利于培养与完善儿童健康独立的人格、形成儿童优良的个性品质。
然而,在儿童道德教育实践中,游戏却被冷落或被异化着,这严重削减了儿童道德教育的实效。
因此,游戏必然也必须成为儿童道德教育的基本方式。
8、游戏与教育——兼论教育的游戏性吴航《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摘要】:游戏是儿童生活自然而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儿童用以理解其生活于其中的自然、社会与人生的手段,更是儿童主要的生活方式。
游戏因而成为重要的教育手段。
但由于历史的、复杂的原因,教育与游戏逐渐分离,并丧失了富有魅力的游戏精神而转变成令人生厌的、封闭的、具有强制性的,有时甚至是简单、粗暴的一种活动,从而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儿童厌学、逃学等现象的发生。
本文即是针对此种情况,试图从现象学的阐释学以及实践活动论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游戏与教育的关系,倡导人们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着手,用与儿童现实生活密切相连的教育价值规范、引导游戏行为,同时,也是更为重要是,通过恢复、开发教育的游戏内涵——即教育的游戏性来焕发教育的活力与情趣。
文章综合运用了现象学的阐释学方法、历史方法、理论研究等多种方法,试图从四个部分出发全面探讨游戏与教育之间的关系。
第一部分:首先分析了儿童生活家园特性,笔者倾向于将其聚焦在“附魅”的家园、“游戏”的生活和“真纯”的个体三个方面。
在此基础上,考察了当今我国基础教育危机的表现及其产生根源,指出由于工具理性思维范式和功利主义教育价值观甚嚣尘上,使人们往往固着于成人世界的视域,割裂了教育与儿童游戏的生活世界的联系,从而导致某种程度的儿童厌学、逃学、视学习为“苦差”等现象的发生。
针对这种现象,人们试图通过愉快教育或在教育过程中引进游戏等方式或途径解决,但效果并不明显。
因为,这只是“治标”而没有“治本”。
第二部分:主要从游戏的汉语词源学分析和历史解读入手,探讨了游戏与工作、娱乐以及艺术之间的关系,划分了游戏类型,提出游戏作为一种独特的活动,它具有多方面的特性,尤以其活动的主动性、为活动而活动以及在自由与结构/限制之间保持适当的张力等意向性特征为重。
这其中“活动的主动性”突出了人的主观自由,但这种主观自由又存在着层次之别;“为活动而活动”则意味着游戏总是试图维持过程的连续性;“在自由与结构/限制之间保持适当的张力”是在尊重主体主观自由的/。
,、、\。
d刃上,’.三/。
/一基础上,意欲用一定的限制来规范与引导游戏行进的方向。
第三部分:集中考察了西方历史上游戏与教育关系在观念层面和实践层面的变迁轨迹,得出在整个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游戏与教育的关系至少可人为地划分为三个阶段:非形式化教育阶段,教育与游戏的直接同一;形式化教育阶段,教育与游戏逐步分化;制度化教育阶段,教育与游戏的片面结合.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有关“教育”与“游戏”的定位是二者关系确立的前提,“教育”主要通过儿童现实的生活世界与游戏发生全面而深刻的联系。
第四部分:在将教育界定为一种培养儿童成为完整生活主体的社会活动的刎上,文章试图从两个角度阐明游戏与教育之间的关系:从教育的角度审视游戏,要求我们既要把游戏视为儿童的一种天性行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又要克分体认它的教育价值与功能,用与儿童现实生活密切相连的教育价值与目标规范、引导游戏活动;从游戏的角度关注教育,提出了“游戏性”及“教育的游戏性”等概念,并将游戏性视为游戏之神,即自主的精神、平等的精神和在自由与限制之间保持适当张力的精神。
与此同时,倡导人们通过为受教育者提供一个宽容、开放的社会一心理一文化环境;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等多种途径挖掘、开发教育的游戏性.游戏是儿童主要的生活方式。
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教育真正成为促进儿童生动活泼、主动发展意义上的“游戏”,我们才能自豪地说—一那一天就是教育的节日、游戏的节日,更是儿童的节日。
【关键词】:教育游戏生活游戏性教育的游戏性【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学位级别】: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19、浅析儿童文学游戏精神的内涵翟永明[1] 高小弘[2][1]内蒙古师范大学汉文系,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 [2]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济南250100《柳州师专学报》2003年第18卷第4期摘要:游戏精神是儿童文学的基本美学精神之一,它在儿童文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但长久以来,游戏精神经常被人们所忽略,并时时被人所误读,所以廓清游戏精神的理论内涵势在必行。
综合周作人、班马等人关于游戏精神理论的论述,可将游戏精神的内涵归纳为三点:快乐原则、幻想原则、自由原则。
这三大原则相辅相成,有机地构成一个整体,给儿童文学注入了强劲的生命力,并为儿童撑起一片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天空。
10、试论儿童文学的游戏精神林勇成泉州师范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福建泉州362311《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9卷第5期摘要:游戏精神是儿童文学的一种基本精神。
儿童是在游戏中长大的,喜欢游戏是儿童永恒的天性,也是儿童原始状态心理的直接显现。
游戏在儿童生理、心理和认知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游戏是儿童生活的重要内容,儿童文学要想迎合儿童的审美心理,得到广大儿童读者的认可,就应该把“游戏精神”放到儿童文学的重要地位上来。
11、儿童文学创作实践与游戏精神的关系翟永明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济南250100《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25卷第1期摘要:游戏精神是儿童文学的基本美学精神之一,它对儿童文学创作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在具体的创作过程中,创作主体应保持孩子式的游戏性心理,少一些道学气的说教,而这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具体的心理依据有文化原型的积淀、童年经验、创作思维等。
在大力张扬游戏精神的过程中也要避免纯粹“快乐主义”的倾向,同时要特别注意游戏精神和教育主义的关系.应打破那种认为二者绝对对抗的认识,从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两方面来手求二者的协调发展,推动儿童文学进入一个良性的发展阶段,并获得广阔的创作空间。
12、小学语文游戏化教学模式研究高瑞雪《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摘要】:随着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在现代教育中如果仍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则很难从根本上改变教育教学的现状,也无法完全体现新课程的教育理念。
游戏的特征及其教育功能为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教育理念的实现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本论文以小学语文课程为例,把游戏精神引入教学,并以相关学习理论为指导,构建了一系列切实可操作的应用模式。
本文深入地思考和探究了游戏精神和它的教育功能,认为游戏所体现的主体精神和参与精神与新课程的理念不谋而合,游戏精神使教学过程充满乐趣和动机,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在现有教学模式上的一次积极探索。
本文首先对游戏的内涵作了考察和研究,揭示游戏对于人,特别是青少年儿童的意义。
接着分析了将游戏精神引入教学中的原则。
接着,作者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从以下几方面总结了游戏化教学的实施途径:小学语文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营造课堂氛围、加强情感交流、注重合作与竞争相结合、作业设计及尝试多样性的教学评价体系。
其间进行案例分析,用课堂教学实例来证明小学语文游戏化教学具有操作可行性,不是纸上谈兵。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索游戏在教育上的应用价值,构建游戏化教学模式,给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带来一些思考和启示,继续探索游戏与教育及教学的规律,让游戏给我们的教育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让孩子们像喜欢游戏一样喜欢学习,让课程学习也如游戏一般打动学生的心灵,让他们在学中玩,在玩中学。
并希望藉此促进课程研究的多样化,给课程改革带来一些新的思路。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分析了(广义与狭义)游戏的特征、教育功能,针对目前课堂教学模式下产生的一些问题,结合新课程的教育理念,把游戏精神引入课堂以开展游戏化教学,并在实践的基础上,在相关学习理论的指导下,为课程改革提供一些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