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游戏理论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52.73 KB
- 文档页数:9
课程游戏化42Good Parents皮亚杰儿童游戏理论与幼儿教育实践B 王艳红一、皮亚杰儿童游戏理论(一) 皮亚杰儿童游戏理论的基本内容皮亚杰将游戏看作是智力活动的一个方面,将游 戏放在儿童智力发展的总背景中去考察。
他在《游戏 心理学》一书中明确指出:“如果说认知活动是同化 与顺应之间的平衡的话,那么模仿是顺应,游戏则是 同化儿童早期,由于认知结构发展不成熟,同化与 顺应之间往往是不协调和不平衡的,不是同化大于顺 应,就是顺应大于同化。
同化与顺应在儿童活动中的 不同比例,决定了儿童活动的不同形式。
当同化大于 顺应,主体完全不考虑事物的客观特性,只是为了满 足自我愿望与需要去改造现实,即游戏活动;当顺应 大于同化时,表现为主体忠实地重复范型动作,即具 有模仿的特征。
(二) 儿童游戏的三个阶段1.与感知运动阶段相适应的机能性游戏(练习性 游戏)阶段(0-2岁)在皮亚杰看来,机能性游戏活动与感知运动活动 是在同一起点、同一轨道上运行的,因此,他把儿童的 练习性游戏与儿童感知运动阶段的六个小阶段相对 应,也划分为六个小阶段,,练习性游戏在感知运动的 第一个阶段——反射练习期(〇~ 1个月)就已出现,这时的游戏只不过是追求一种纯粹的“机能性快乐' 当儿童心理发展进人感知运动的第二个阶段——初 级循环反应期(1 ~4个月)以后,机能性游戏开始具 有“适应性”功能。
在感知运动的第四个阶段——手段与目的的分化协调期(9 ~ 12个月),儿童开始运用 已有的图式解决新问题,而且已有图式的运用具有可 塑性、模拟性和游戏性,出现了图式的“礼仪化”,从 而为象征性游戏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2. 与前运算阶段相适应的象征性游戏阶段 (2~7 岁)象征性游戏反映了儿童符号功能的产生和发展, 学龄前儿童还不能完全依靠语言这种抽象的符号来 思维,主要依靠象征来思维。
他们试图通过将符号和 被表示的对象联合起来的方式来理解事物,表达白 己。
弗洛伊德游戏理论弗洛伊德是心理学领域的重要人物之一,他提出了很多有关人类心理和行为的理论。
其中,他的游戏理论是他对人类心理发展的一种解释。
弗洛伊德认为,儿童的游戏可以揭示他们潜意识的冲突和欲望,进而推测出儿童的个性发展轨迹。
弗洛伊德将游戏分为两类:符号性游戏和规则性游戏。
符号性游戏是指儿童通过模仿、角色扮演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欲望和冲突。
这些游戏往往涉及到性别、家庭关系和权力等问题。
例如,儿童可能会扮演父母的角色来了解家庭成员的权力关系。
这些游戏可以帮助儿童渐渐理解社会规则和自己的身份。
而规则性游戏则是按照固定的规则进行的,其目的是为了探索并解决潜意识中的矛盾和欲望。
儿童通过这类游戏来调整自己的欲望和需求与外部环境的适应性。
这些游戏可以培养儿童的社交技巧和自制力,同时也有助于他们建立自我认同。
弗洛伊德认为,游戏是儿童解决内心冲突和自我发展的一种方式。
他还提出了“童年场景”理论,在这个理论中,他认为儿童在玩游戏时会回溯到以前的冲突经历,并试图通过游戏来解决这些冲突。
因此,通过观察和分析儿童的游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和个性发展。
然而,弗洛伊德的游戏理论也受到了批评。
一些人认为,这种游戏理论基于纯粹的潜意识分析,可能过于简化了儿童的游戏行为和心理过程。
此外,弗洛伊德的理论侧重于性欲和家庭结构,可能忽略了其他重要的因素对儿童游戏的影响。
总的来说,弗洛伊德的游戏理论提供了一种解释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
通过观察和分析儿童的游戏,我们可以推测出他们内心的冲突和欲望,并了解他们个性的发展轨迹。
然而,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游戏行为是多元化和复杂的,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潜意识的分析。
弗洛伊德的游戏理论尽管在心理学领域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但它仍然对我们理解儿童的心智发展和自我认同具有重要的意义。
弗洛伊德认为,游戏是儿童解决内心冲突和自我发展的一种方式。
他提出的游戏分类和童年场景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解释和分析儿童游戏的框架,通过观察和分析儿童的游戏,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和个性发展轨迹。
儿童游戏活动的心理学理论(一)儿童思维能力、认知能力的发展与游戏活动儿童思维是在作为个体的儿童与其感知觉到的周围事物的交互活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儿童日益提升着的活动水平(生理的、认知的和社会心理的)及其整合能力进步,构成了儿童思维发展的现实基础。
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征是其自身演进中的连续过渡性。
这具体表现为:(1)当婴儿由依赖性生理活动转变为独立性生理活动之后,便开始了由无条件反射向初级条件反射的过渡。
作为条件反射中间环节的神经通路,即暂时神经联系是在大脑皮层上接通的。
“儿童的最初暂时神经联系的建立,就是他们心理现象的发生,这标志着作为个体的心理、思维、意识的最原始的状态。
”①这种以条件反射方式建立起来的思维原始状态,就是皮亚杰所谓的“感觉动作思维”。
尽管条件反射机能活动的意识性很低,但它却是思维产生的前提条件。
在感觉动作思维阶段,儿童不仅感觉到事物,而且发展为从整体上知觉到事物,即儿童在事物主要特征不变时,总可能把对象知觉为同一事物。
这种知觉常性为儿童头脑中形成形象、表象提供了条件,而感知觉通过知觉常性内化为表象,则形成了思维的感性基础。
(2)当幼儿由丰富的感知觉内化为表象的同时,便开始了由感觉动作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的过渡。
这种过渡是同儿童感知觉机能的进一步发展和知识经验的相对贫乏相联系的。
幼儿在感性活动基础上,已能把事物的形象、信号稳定地贮存在头脑中,对事物外部联系和关系进行联想性“思考”。
这种对对象形象的简单联想和最初的认知间接性,是儿童创造性思维萌生的一个重要标志。
(3)当儿童的语言及其功能获得表现时,儿童思维也就获得了自己的物质外壳和工具,因而也揭开了从具体形象思维向初步逻辑思维过渡的序幕。
儿童语言的产生和发展成为儿童活动质里提升的巨大力t,因而也成为儿童思维的间接性、概括性和对自我行动的调节性发展的有力杠杆。
儿童思维的这一次过渡性发展,也明显地改变着言语与行动的关系,行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大大地增强了,思维的创造性因素也跟着增加了。
幼儿园游戏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引言幼儿教育是培养儿童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游戏作为幼儿园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和学习能力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幼儿园游戏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以期为幼儿园教育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第一节理论基础幼儿园游戏教育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蒙台梭利教育理论、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1. 蒙台梭利教育理论蒙台梭利认为,幼儿期是儿童最敏感且最容易接受教育的时期。
她强调了通过自由活动和自主学习来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在幼儿园游戏教育中,提供多样化的游戏环境和丰富的教具,鼓励幼儿主动探索和学习,符合了蒙台梭利教育理念。
2.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维果茨基提出了“在社会中学习”这一概念,他认为幼儿在游戏中通过模仿、合作和互动,融入社会文化中,实现了自身的发展。
幼儿园游戏教育应提供适宜的社会文化环境,鼓励幼儿参与角色扮演和合作游戏,提升他们的社交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认为,幼儿通过游戏来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通过积极的探索和试错,逐渐理解和掌握事物的本质。
在幼儿园游戏教育中,给予幼儿适度的挑战,鼓励他们运用各种认知策略解决问题,能够促进幼儿的认知发展。
第二节游戏环境的创设幼儿园游戏教育的实践中,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对幼儿的参与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物质环境提供拓展性空间、丰富的玩具和教具,使幼儿能够自主选择和探索。
同时,合理布置环境,并注意清洁和卫生,创造整洁舒适的游戏空间。
2. 社会环境建立和谐友善的班级氛围,鼓励幼儿之间的互动、合作和分享。
同时,教育者应充当引导者和旁观者的角色,提供合理的引导和监督。
3. 时间环境合理安排游戏时间,使幼儿能够在游戏中充分发挥潜能。
根据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避免过长或过短的游戏时间。
第三节游戏教具的选择与运用幼儿园游戏教具的选择和运用对游戏教育的成效至关重要。
应根据幼儿的年龄、兴趣和发展需求选择适宜的教具。
皮亚杰的游戏理论对幼儿教育的意义游戏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社会现象,儿童是游戏的主体,同时,游戏是儿童的需要,游戏是儿童的工作,游戏也是儿童的权利。
游戏能够促进儿童的身心、认知、情绪情感和社会性等的发展,有利于儿童健康快乐的成长。
儿童游戏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早在人类社会开始之时就已经产生了。
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人们开始把游戏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进行理论上的研究。
游戏理论是对游戏的实质、原因、发生发展和意义的系统化解释。
由于儿童游戏理论的研究受到了生物学、心理学、文化学、人类学、逻辑学等诸多学科的关注和影响,研究者关于儿童游戏的基本观点不同,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思考和说明问题的方法不同,所以,就形成了多种不同的游戏理论派别。
如:经典的游戏理论、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认知发展学派的游戏理论、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游戏的觉醒理论、游戏的元交际理论、游戏的生态学理论以及其他的游戏研究等。
下面就主要论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学派的游戏理论对幼儿教育有何影响:认知发展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皮亚杰和柯尔伯格,该理论的创始人是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
皮亚杰把游戏看做是智力活动的一方面,把游戏放在儿童智力发展的总背景中去考察,并认为游戏是思维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
皮亚杰认为,游戏的实质就是同化超过顺应。
游戏给儿童提供了巩固获得新的认知结构及发展情感的机会。
在皮亚杰看来,游戏是学习新的物品和事物的方式,形成和扩大的知识与技能的方式,把思维和行动结合起来的方式,它是儿童智力发展的重要手段。
儿童不可能像成人那样有效地满足自己个人情感上的甚至智慧上的需要,他们只好通过游戏活动使自己情感上的需要和智慧上的需要达到平衡。
也就是说,在游戏活动过程中,儿童能够练习新的运动、社会性、智力、情绪的行为方式等,而不必受一定结果的妨碍和影响。
在真是的生活中,儿童冒着犯错误、不愉快的心情气或混淆的危险,然而在游戏活动过程中,游戏为儿童提供了各种角色和活动的机会,这使得儿童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自己安排喜欢的活动,进而获得了兴趣和需要以及情感上的满足。
儿童游戏研究作业主讲教师:王银岭开课学期:2011年秋季学期学生所在单位:专业方向:姓名:学号:上交作业时间:2011年月日(以上为研究生填写)
成绩:
任课教师签章:作业一关键词:儿童游戏1英国儿童室外活动场地的人性化设计甘德欣园林2011/012儿童攻击性行为与家庭教育对策肖晓娟商业文化(下半
月)2011/01
3中美儿童网站比较研究罗碧青年记者2011/024“逃逸”抑或“侵入”——儿童游戏在教育生活中的两极困境李敏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045觉醒游戏理论在弱视儿童训练程序设计中的应用启示邹亲彬现代教育科学2011/026体育游戏对少年儿童健康的影响曹建芳经营管理者2011/017游戏中儿童的规则意识及自我控制能力培养张晓梅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1/01
8倡导“娱乐+学习”新概念——《超级跑跑》新书发布李桥出版发行研究2011/019论儿童道德教育的生活路径王国银学术交流2010/1110幼儿假装游戏中的集体意向行为金芳社会心理科学2010/Z211浅议城市公共空间中儿童游戏场的空间构成唐莉英绵阳师范学院学
报2010/11
12论儿童文学顽童形象的审美内涵苏萍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06
13从最近发展区理论看幼儿体育教育之重构——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在幼儿体育教学内容及阶段划分中的运用王佳丽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6
14论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游戏精神王志汝昆明学院学报2010/0515一场游戏,一场梦——试论幼儿文学的游戏精神李学斌昆明学院学报2010/0516中国儿童幻想小说的文化品性何卫青昆明学院学报2010/0517试析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儿童形象周晓芬淮阴工学院学报2010/0618儿童新闻节目如何适合儿童郭苗青今日科苑2010/2219小学体育游戏教学新思路易思东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12
20英国预期2010圣诞热卖玩具文志君中外玩具制造2010/12关键词:儿童游戏理论1觉醒游戏理论在弱视儿童训练程序设计中的应用启示邹亲彬现代教育科学2011/02
2现代精神分析中的游戏治疗理念与应用郗浩丽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
医学版)2010/06
3“游戏人”理论与“游戏课程观”王宜鹏当代教育科学2010/154游戏与儿童心理发展马燕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055陶行知“创造的儿童教育”理论的现实应用丁穗宁西藏教育2010/066浅析环境心理学理论在幼儿园室外环境设计中的应用包智博四川建筑2010/04
7感觉统合训练作为小学体育课教学内容的可行性研究王喜霆现代中小学教育2010/08
8商业步行街儿童游戏空间设计初探段维维大众文艺2010/09919世纪游戏论说的文化研究陈宏亮运动2010/0510社会学视域下游戏的本质与内涵吴嘉玲体育与科学2010/0311试论儿童文学形象塑造中游戏精神的体现翟永明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0312论辽宁儿童文学作家群创作中的游戏精神翟永明大连大学学报2010/0313艾里康宁游戏理论述评杨兴国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2
14箱庭疗法治疗自闭症的原理和操作陈顺森中国特殊教育2010/0315结合案例分析游戏在儿童社会工作个案辅导中的运用刘丽凤社会工作(下半月)2010/03
16基于心理学理论的学龄前儿童玩具的艺术创新设计李丹长春大学学报2010/03
17论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计算机游戏化教学模式张丽萍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0618假装游戏对幼儿心理理论发展的影响王赟学前教育研究2010/0219从福禄培尔的游戏理论探讨儿童游戏李楠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9/06
20“真实的游戏”——浅谈电影表演创作中的信念感高月黄河之声2009/13篇名:儿童游戏教学1谈教学游戏在儿童英语教学中的作用贠霖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032“精神分析学派”游戏理论及其在儿童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张庭华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13对智障儿童数学教学过程的“游戏化”导引——智障儿童“生本”数学教学探索之一徐朝辉现代教育论丛2008/104计算机游戏化教学与儿童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马万锋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28
5论图片、音乐与游戏在学前儿童英语教学中的运用万双燕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56浅谈游戏教学法在儿童钢琴教学中的运用王政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017罗素儿童游戏理论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谢光辉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18浅谈游戏教学法在儿童钢琴教学中的运用王政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039手机游戏在儿童教学中的应用与发展——儿童手机与教学游戏的整合薛俊彦电化教育研究2006/0810语文新课程:关注儿童生命的成长——小学阅读教学游戏化的探索施茂枝中国教育学刊2006/0611残疾儿童体育游戏的设计与教学金梅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0412儿童教学游戏的探究与开发薛俊彦当代教育论坛2006/1013游戏对儿童游泳教学作用的研究吴琼游泳季刊2005/04
14让儿童在游戏中学会唱歌跳舞——费尔拉班德教授儿童音乐舞蹈教学思想介绍屠阳幼儿教育2005/1715皮亚杰儿童游戏理论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张庭华琼州大学学报2004/0516杜威儿童游戏理论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张庭华海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0117游戏教学与儿童社会化发展的理论探讨彭海蕾兰州学刊2002/0618游戏在低年级弱智儿童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任金凤青海教育2000/Z1第一组检索输入词:儿童游戏从检索出来的题目来看,目前理论界研究主要集中于:(1)儿童文学对儿童精神发展的影响(2)“娱乐+学习”新概念以及体育游戏对儿童健康的影响(3)从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观察儿童体育的构建(4)在儿童游戏中观察弱势儿童的智能开发(5)儿童体育游戏中的规则意识以及自控能力
通过对以上关键词的检索可以看出,目前学界对此问题的研究比较多,多数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游戏的社会性发展水平和认知发展水平逐步提高,但会受到游戏情境的显著影响;幼儿的游戏行为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同伴互动能推动幼儿的游戏进程。
第二组检索输入词:儿童游戏理论(1)有关于对特殊教育的研究以及觉醒游戏理论在弱势儿童中的应用(2)儿童心理发展与游戏环境的创设(3)艾里康宁游戏理论以及福禄培尔的游戏理论(4)计算机游戏化教学模式以及儿童玩具的教学(5)对假装游戏的分析研究
通过对以上关键词的检索可以看出,研究者从许多方面对假装游戏进行了实验研究与理论探讨,但总的来看,目前许多问题尚无定论,有待进一步探讨。同时,游戏和教学作为促进幼儿发展的教育途径与手段,二者的整合是当前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要求。游戏与教学整合的实现路径包括游戏教学化和教学游戏化。游戏是幼儿园课程的基本形式。对此问题的研究更偏重理论层面的探索。
第三组检索输入词:儿童游戏教学(1)罗素、皮亚杰以及杜威的儿童游戏理论以及在教学中的应用(2)在现代社会中,手机游戏以及计算机游戏的对儿童智力的开发(3)残疾儿童的游戏设计(4)在儿童游戏中学会唱歌、跳舞弹琴
通过对以上关键词的检索可以看出,早期教育应当以呵护童心、善待成长为根本职责。因此学前教育必须做到与游戏相结合。然而,在我国早期教育的现实中,受成人意志及功利意识的驱使,剥夺儿童游戏权利、违背儿童天性、忽视儿童需要的现象十分严重。所以,如何从理论和实践上确立儿童、游戏与教育的关系就显得十分必要。作业二研究内容与方法一、题目学前儿童英语教育
二、研究的阶段水平学前儿童英语教育研究的现状,主要包括可行性的探讨、实践性的研究和理论性研究等三方面。在可行性方面的探讨中,赞成派与反对派各抒见己,但目前已趋于达成一定的共识,即有条件的地方应该开展教育与研究。在实践性研究方面的初获成果,主要体现在学前儿童英语教育教材建设和教学模式的建构上,已有相关的文献报告,但同时也存在不少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关于学前儿童英语教育的理论性研究方面尚属较薄弱。
三、研究目的通过对学前儿童英语教育这一新时期出现的新事物的研究,寻找到一条正确的路径,以利于儿童的早期教育。
四、研究内容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关于可行性方面的探讨(一)主要的观点对学前儿童英语教育可行性问题的探讨的主要观点,可以综述为两大阵营,一是赞成者的观点,一是反对者的观点。1、赞成者的观点
(1)外语学习对幼儿语言、认知和社会性发展具有正向功能(2)幼儿是外语学习的最佳期(3)幼儿具有学习外语的心理优势(4)幼儿学习外语不会干扰母语的掌握,反而会促进(5)幼儿学习英语是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2、反对者的观点
(1)幼儿学习外语得不偿失(2)幼儿学习外语会增加学习负担(3)幼儿学习英语应慎之以慎(二)达成的共识
关于学前英语教育可行性的探讨,清楚地表明了学前儿童学习外语既有利,也有弊。经过一番的激烈的探讨后,现对此问题关注的焦点趋向于以下两点:一是从可以不可以教或学的分歧,转向如何教好或学好的研究。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学习外语的起始年龄越小,最后可能达到的程度就越高。儿童习得的成分大于学得,有天生的“语言学习机制”。在语音方面,从小学习外语能保证儿童克服成人学习外语的“口语”现象,儿童有可能达到本族语使用者的水平,而从成人开始学习则达不到这样的效果。二是有条件的可以进行实验,但不能盲目推广。南京师大余强博士认为,第二语言学习存在着敏感期,在敏感期起期(6岁前)学习第二语言具有不可逆转的优势。因此,在有条件许可的地方,若能进行学前双语教育,则能使儿童第二语言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