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之游戏精神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1
论儿童文学的基本美学特征作者:黄天伏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26期摘要:本文章从理论联系实际的角度出发,研究儿童文学的基本美学特征,从欢愉性、游戏精神和善美几个方面着手讨论。
儿童文学是目前教育发展的重点,培养儿童各方面的情操与素养,深入研究儿童文学的基本美学特征。
相比成人文学,儿童文学更趋向于真,儿童文学更倾向于探索儿童的内心世界。
是一种讨论儿童内心深处对艺术的渴望与幻想。
关键词:儿童文学;美学特征;善美作者简介:黄天伏(1963.6-),男,四川省丹棱县人,大学本科,宁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中文、儿童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6-0-01首先,我们脑海中会产生一种疑问,什么是儿童文学,什么是美学特征,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是指哪些特征。
这些都是研究儿童问的美学特征所要把握住的基本关键问题,从理论上来说,儿童文学是属于文学的旁支,经过长久的发展与演变,在文学当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儿童文学是针对儿童对文学的学习,通过儿童文学当中的质朴、童真,使儿童能够从小就接受到文学作品的熏陶,提升了自身的文学素养。
在我国,儿童文学的作家不在少数,大量的优秀作品也蜂拥而出。
如冰心、叶圣陶等。
他们的作品在融入时代背景的前提下,将青少年儿童身心成长以及情感精神世界作为文学创作的基础,以自身的文学内涵,对培养青少年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起推动作用。
一、有关中国儿童文学及发展史儿童文学主要以未满十八岁的未成年人阅读的种类,儿童文学创作是符合儿童成长阶段的身心历程以及审美意识,对于儿童身心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作品的内容适合少年儿童阅读,作品中展现出独特的主题与现实生活想呼应,由于成年人和未成年人的思维差异,儿童文学又可以分为幼儿文学、童年文学以及少年文学,每个阶段的兒童文学创作又存在差异。
现代文学发展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梁启超为埭边的文学革命,五四运动前期,出现了鲁迅、陈独秀、胡适等推动儿童文学发展的作家,冰心、叶圣陶、茅盾为文学创作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尤其叶圣陶《稻草人》,被认为是中国儿童文学走向成熟的标志性作品,之后中国儿童文学创作和研究走向成熟。
福建师范大学22春“学前教育”《儿童文学》期末考试高频考点版(带答案)一.综合考核(共50题)1.寓言(名词解释)参考答案: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裁,字数不多,但言简意赅。
2.“穿梭的燕子衔着雨丝,织出一幅美丽的春天图画:绿的,是柳叶;红的,是桃花。
还织出一条清亮的小河,河里的鱼儿欢快地摇动着尾巴。
河的对岸,一座小山。
山坡下,有播种的农民;山坡上,有植树的娃娃……”是幼儿诗中的()。
A、叙事诗B、童话诗C、题画诗D、散文诗参考答案:D3.幼儿提的问题大多是()。
A、知识性的B、心理性的C、无目的的D、企图认识世界参考答案:B4.人类最早接触的文学艺术样式是()。
A、游戏歌B、迷语歌C、绕口令D、摇篮歌5.幼儿文学结构的基本要求是()。
A、采用重复的方式B、故事起伏跌宕C、故事平铺直叙D、条理清楚参考答案:D6.生活故事的体裁属于()。
A、幼儿文学B、儿童文学C、少年文学D、成人文学参考答案:A7.《幼稚园上学歌》的作者是()。
A、黄遵宪B、叶圣陶C、郑振铎D、汪静之参考答案:A8.“儿歌”的名称来自《演小儿语》。
()A、错误B、正确参考答案:A参考答案:(1)引导幼儿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化。
(2)增长幼儿的知识,培养幼儿的求知兴趣。
(3)丰富幼儿的语言和情感,提高思维和想象力。
(4)培养幼儿的美感,提高审美能力。
(5)愉悦幼儿的身心,培养活泼开朗的性格。
10.幼儿图画书的特征是()。
A、直观性、连续性、趣味性B、间接性、断续性、知识性C、直观性、断续性、知识性D、趣味性、游戏性、直观性参考答案:A11.知识性题材的幼儿文学作品与幼儿知识性读物的区别在于前者是用科学的方法讲解知识。
()A、错误B、正确参考答案:A12.幼儿文学是成人与幼儿共读的文学。
()A、错误B、正确参考答案:B13.推出“猫和老鼠”的是美国迪斯尼公司。
()A、错误B、正确参考答案:A儿歌与幼儿诗的区别是儿歌着意于思想内涵的锤炼和意境的显现。
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家楼菲普将幼儿故事情节的紧张曲折归纳的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发端于五四时期,它作为儿童文学发展的两轮之一,始终与中国儿童文学创作相伴随,在每一个重要阶段都对它做出理论总结。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有新的儿童文学理论肇始,引领、开辟儿童文学创作的新阶段,特别是近10年,中国的儿童文学创作步入“黄金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但是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无论儿童的生活,还是儿童文学创作,都遇到许多新的问题,这些重要的理论问题主要是:儿童的本质与儿童文学的本质、儿童文学的功能、深入生活与提高儿童文学创作质量、作家的修养、儿童文学的评判标准、儿童文学的阅读与推广等,这些问题已经冲破了儿童文学原有的理论框架,亟待进行理论更新。
儿童的本质是从18世纪中叶世界儿童文学产生以来,理论家一直在探讨的首要问题。
两个多世纪前,由于受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无论是安徒生的创作,还是法国文艺理论家保罗·亚哲尔的《书·儿童·成人》,都用艺术的或学术的语言表达“儿童是天使”的儿童观。
然而到了20世纪下半叶,西方社会实现高度信息化以后,美国的尼尔·波兹曼于1982年又提出“童年的消逝”的主张。
进入信息化时代,我国的儿童状况又如何?儿童是“天使”,还是“童年消逝”?这不仅是个创作问题,更是重要的理论问题,需要中国的理论家们给出符合中国国情、有说服力的回答。
从目前的情况看,我们对这个问题研究得还很不够。
儿童文学的本质不仅取决于我们对儿童和文学的理解,而且与我们对儿童文学功能的理解一脉相承。
儿童文学的本质是教育性还是审美性?关于这个问题,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家的认识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五四时期以鲁迅为代表的“启蒙说”。
他既主张儿童文学应“以幼者为本位”,又将儿童文学的功能定位在“启蒙”上。
要拯救贫弱的中国,“首在立人”。
鲁迅在1919年1月16日《致许寿裳的信》中说,儿童文学对于儿童的责任应以“养成适应时代之思想为第一义”。
=新课标的实施使儿童文学佳作成为中小学生的主要精神食量的地位得以实现。
•新编的语文教材前所未有的选入了大量的儿童文学作品,其中小学语文实现儿童文学化已成为必然的趋势。
•在新课标列出的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参考书目中,可列入广义儿童文学范畴的就有11种(共20种):《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中外现当代童话、《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中外古今寓言、《繁星·春水》、《西游记》、《鲁滨逊漂流记》、《格列佛游记》、《童年》。
=九年义务教育阅读总目标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对儿童文学丰富人文内涵的感悟能力•儿童文学是成人作者与少年读者之间的艺术对话和交流。
•培养对儿童文学的基本情感和态度,和儿童一起体验来自儿童文学的快乐和感动,能敏锐地把握作品中超越儿童浅层次理解能力的深层意蕴,并能遵循儿童接受能力的发展规律,和他们交流对作品内涵成熟的理解和感悟,把儿童自己读不出的意义解读出来,使儿童文学的阅读指导具有提高和深化儿童审美水平的意义。
=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艺术品格)描绘儿童的现实世界和想象世界表达儿童情感和愿望,富有儿童情趣0儿童的反儿童化心理:渴望长大成人的儿童,盼望长大的童年——表现能力,自我发现,走向成熟。
0游戏精神:游戏几乎就是童年的象征,而游戏精神,其实也就是玩的精神,它十分明显地反映在一切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的艺术技巧之中,是儿童读者和成人儿童文学作者都乐于接受的形式。
采用游戏的形式是把社会的教育同儿童的审美特点最巧妙地融合一体的做法,在玩之中实现了成人和儿童双方的追求。
(释放、变幻)主题深刻和多样化:真:用艺术的形象化的审美途径,告诉孩子们“真的人”、“真的世界”、“真的道理”。
远离暴力;远离成人社会的恶俗游戏与刺激;远离成人社会的政治权力斗争;远离成年人的性与两性关系。
儿童文学对孩子成长的作用一、审美功能儿童文学中丰富的荒诞美、纯真美、稚拙美给予孩子优美、明朗的体验。
例:《柳林风声》主要讲述了树林中动物们的故事,它的美育功能是其能够在世界儿童文学舞台上风光百年的重要原因。
《柳林风声》的美感不仅在于内容,其音调和谐、节奏鲜明的音乐美也让人读起来流畅顺口。
坚持阅读儿童文学作品,给幼儿以美的享受、美的渲染和美的陶冶。
带给孩子独特、浪漫、诗意的审美与品味。
二、娱乐和趣味性儿童文学是快乐的文学,它有明显的游戏性质。
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往往能让读者感受到富于美学意味的游戏精神的存在,这也与第一点【审美功能】相呼应。
例:林格伦的《长袜子皮皮》。
皮皮是个无拘无束、生气蓬勃、古灵精怪的女孩,阅读这类作品,成人与孩子总会忍俊不禁,为里面的行为感到好笑,读完后会有一种轻松舒坦的快感。
《鳄鱼怕怕牙医怕怕》这部诙谐幽默的作品,以同样的文字表述出了两个不同角色的心理变化,让孩子在重复的对话中感受到鳄鱼拔牙的害怕和牙医面对鳄鱼时的害怕。
这些轻松愉快的故事往往带给儿童美的享受和情绪上极大的愉悦,真正让孩子的身心得到放松。
三、认知功能儿童文学是社会现实生活的反应,儿童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可以了解社会、认识生活、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例:百科全书式的儿童文学作品:《骑鹅旅行记》,它以优美的篇幅描绘出瑞典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和民间传说。
《肚子里有个火车站》让孩子们了解到自己的消化系统;《牙齿大街的新鲜事》知道如何保护牙齿;还有伊林的科普文学、比安基的动物故事集等,都对孩子的认知和发展起到帮助作用。
四、亲子关系的纽带当今越来越重视亲子阅读,家长和孩子一起阅读绘本能增进亲子关系,培养阅读兴趣,促进想象力、阅读力和思维力的发展,帮助孩子养成前阅读和前书写的经验和习惯。
五、教育功能“教育”不可能成为其中一种文学的本质特征。
它只有与“爱”相结合,被“爱”所笼罩,所推涌,才能成为优秀的作品,否则,单单具有教育功能的作品不能称之为儿童文学作品。
浅谈儿童文学的趣味性“儿童文学”是学前教育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程,儿童文学作品是儿童园语言教育活动中不可或缺的教学资源“。
儿童文学”课程清晰地显示了“学前教育”特征,凸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程内容与教学技能相结合的特点。
对于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化素质,拓宽人文视野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目前,学前阶段儿童的语言能力培养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培养儿童语言能力的重要资源“,儿童文学”课程教学需要凸显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紧密结合儿童园语言教育内容,合理开发教学资源,主动积极地改革,紧随高职高专课程改革步伐。
一、儿童文学文本的特征儿童文学是一种特殊的儿童游戏,一本儿童图书具有趣味性才能够吸引儿童的注意,容易被儿童喜爱。
儿童文学从语言、内容、形式到内在精神都体现了与儿童生活密切相关的游戏性。
这种游戏性以语言为最基本的承载物,游戏内容主要在语言层面展开。
(一)形式上蕴涵游戏性儿歌以天籁般的优美乐音和风趣幽默的夸张描绘走进儿童生活,伴随儿童快乐的童年时光,愉悦着他们的幼小心灵,在他们心中埋下善良美好的种子,得到最初的听觉享受,成为每个人心中永远的旋律。
儿歌在形式上包含语言游戏的成分,我国传统儿歌中仍然存有大量适合儿童游戏的儿歌,这部分儿歌是儿童游戏活动中不能缺少的“唱词”。
(二)符合儿童的审美儿童文学也是启蒙文学,帮助儿童了解日常生活,初步引导教育儿童的心理和行为。
由于受众年龄小,它除了要具有教育意义更需要符合儿童的審美兴趣,常常使用生动简洁的语言,曲折丰富的故事情节。
有些作品或许并没有深刻的道理和意义,只是向儿童传递快乐、积极、有趣的内容,用语言为儿童成长带来欢乐。
(三)内容上蕴涵游戏性意大利儿童文学家姜尼·罗大里说:“故事其实就是玩具的延伸,也是发展与愉快的种子。
”儿童文学离不开故事的编织,故事中蕴涵着游戏。
短小的儿童诗中包含一个个含有游戏内容的小情节。
除了口头吟唱的儿歌、儿童诗之外,儿童文学中的童话可以基于夸张、离奇的想象刻意制造情节的游戏性。
第一章:走进儿童文学1.儿童文学:专为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的总称。
一、艺术的源起2.儿童最早接触的文学资源:初期民间口头文学传统中的大批神话、歌谣和童话故事。
3.为何初期大众文学会进入古代儿童的接受视线?1)初期大众文学的受众对象中天然地包括了儿童这一集体。
2)大众文学的某些艺术形态天然地吻合了儿童的文学接受兴趣。
4.初期大众文学的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5.初期大众文学的艺术形式1)词汇方面,一般是平常的平常口语。
2)与古代人思想和语言上的特色上相对应,初期社会的一般公众也未分化出过于纤细的文学感情,他们对于事物的感觉是简单而直接的。
3)大众文学的口头流传特色决定了它不能够能使用过于复杂的构造方式。
( 比方循环的三段式 )二、历史的流变从大众文学到儿童文学1.大众文学改编的儿童文物1697 年法夏尔·贝洛《鹅妈妈的故事》(里面采集了《小红帽》《灰姑娘》《睡佳人》等)19 世纪德格林兄弟(雅各布· 格林威廉·格林)编订《儿童与家庭故事集》 ( 别名格林童话 )19世纪丹麦作家安徒生等。
2 . 为孩子改编的民间故事与以前比较发生了哪些变化?增(增加以儿童为对象的生活教训内容)删(即删去作者看来不适合儿童阅读的部分)改(经过语言或情节上的改写,使作品更具文学性,也吻合儿童的接受特色)三、儿童文学的今世见解1.分类与特色儿童文学可分为少儿文学、儿童文学、青少年文学少儿文学(0到6岁的学前儿童为读者对象)儿童文学(7到13岁的少年儿童)青少年文学(青春期前后至成年前的青少年)2.儿童文学作品的文体分为1)语言形态角度 ? 韵文体(儿歌与儿童诗)与散文体(儿童小说散文戏剧等)2)详细的文本形态和艺术手法:儿歌、儿童诗、图画书、儿童故事、童话、儿童小说3.文体的种类特色①文体的固定性②文体的相对性③文体的发展性四、儿童文学发展的今世语境1.商业文化语境下的儿童文学⑴商业文化对于市场反响的本能关注促进儿童文学的第一版方愈来愈重视儿童文学的阅读者,也就是儿童自己的阅读兴趣,这有直接影响了儿童文学的创作。
诗意·游戏·童年——林芳萍的儿歌创作世界张瑞【摘要】摘要:台湾诗人林芳萍的儿歌创作已自成一体。
她的儿歌文字浅白凝练、动词运用精炼,既有鲜明的节奏感又有优美的韵律感,更具清新脱俗的质感。
林芳萍注重对儿歌内在特质的探索,主要表现在:第一,在平实的浅语、短句之中酿造出诗的意境,使其儿歌具有了诗的味道;第二,在其游戏儿歌的脉络里,从多个角度对童年游戏精神特征做出透视;第三,其儿歌更亲合于“童年”,不仅有诗里画外的趣味与想象,更具对情感和生命感受的细腻传达。
【期刊名称】昆明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00)001【总页数】8【关键词】林芳萍;儿歌;“诗化”儿歌;童年;游戏精神林芳萍是台湾当代儿童文学作家,至1991年投入儿童文学创作至今,已出版有《我爱玩》《月亮船》《蜜豆冰》《谁要跟我去散步》《躲猫猫抓不到》《会画画儿的诗》等儿童诗歌,儿童散文《屋檐上的秘密》《听水在唱歌》《阿嬷家的樱花开了》等,另有图画书创作及翻译作品。
其作品曾获“好书大家读”年度最佳少儿读物奖、“陈国政儿童文学奖”首奖、“信谊幼儿文学奖”首奖、“宋庆龄儿童文学奖”等,并得到林良、桂文亚等多位作家、学者的肯定。
她的作品充满了多元的特色,不论是儿童诗歌还是儿童散文,在题材选择、主题内容、诗歌形式或是语言风格上,都呈现了活泼多变的样貌,在作品中随处可见其个人化独特的风格,以及她所展现的儿童文学价值。
“在儿童文学这座蓊郁的森林里,儿歌像一朵小花。
浅显的内容如纯白的花瓣,形式化为精简短小的茎秆,在风中韵韵散发香味,引来蝴蝶蜜蜂拍翅翩飞。
这样一朵儿歌花,种植在最贴近孩子生活土壤的花园里,虽然很小却开得很美。
”[1]林芳萍就是在儿歌这块园地里耕耘的歌者,她的儿歌有一种别致的韵味,是带着清灵的诗意和绵长的情意酝酿而成的。
她对儿歌一往情深,教学、写作近十年来,已然发展成独树一帜的“芳萍儿歌铺”。
本文尝试着分析阐释林芳萍儿歌“诗化”的艺术特色和其中挥洒着的恣意的游戏精神以及其多视景的童年表达,从而探求在现代语境下,林芳萍在儿歌创作中的艺术可能性及张力的实践和新颖的造诣。
幼儿文学的游戏性对幼儿发展的作用发表时间:2019-07-23T11:51:59.937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9月33期作者:张晓静[导读] 游戏是幼儿成长中最重要的活动,幼儿文学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游戏性,从形式、内容到精神无不体现了这一特点。
幼儿文学的游戏性特征对于幼儿语言、思维和情感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潍坊学院,261061)摘要:游戏是幼儿成长中最重要的活动,幼儿文学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游戏性,从形式、内容到精神无不体现了这一特点。
幼儿文学的游戏性特征对于幼儿语言、思维和情感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游戏;幼儿文学;游戏性特征;幼儿发展游戏是幼儿一种本能的需要,是他们日常生活中最重要、最不可或缺的部分,游戏性是幼儿文学有别于成人文学的最显著的特征。
通俗地讲,幼儿文学可以被称为“玩”的文学,它从内容、语言、体式到精神内核,都体现了一种与幼儿生活密切相关的游戏特征。
幼儿文学的游戏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文学形式上的游戏性。
幼儿文学要顺利被幼儿接受,吸引幼儿的注意,形式上的游戏性必不可少。
对于幼儿来说,他们接受某一文学作品时,最先喜欢上的就是文学的外在形式。
我们以儿歌为例,儿歌最早就是从游戏中发展起来的,“母与儿戏,歌以侑之”,因此儿歌中有明显的游戏成分。
首先,在儿歌当中格外重视语音上的韵律感,本身就指向某种游戏的特征,幼儿总是在理解一首儿歌的意义之前,先被韵脚和谐、抑扬顿挫的声音所吸引。
传统儿歌《摇摇船》:”摇啊摇,摇啊摇,一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叫我好宝宝。
糖一包,果一包,还有饼儿还有糕,吃了糕饼上学校。
”这首儿歌明白如话,音韵流畅,韵脚落点自然,朗读起来轻松跳跃,童趣盎然。
其次,儿歌是最适合开展亲子游戏的文体,外婆面对面拉着我们的小手,唱着《外婆桥》,是我们童年最温馨的回忆,或是在和小伙伴玩游戏时,配合游戏一边做动作一边念唱儿歌,都体现了儿歌为游戏而生和游戏紧密结合的特质。
儿童文学之游戏精神
说到游戏,或许很多人都会对它嗤之以鼻,脑海中跳出的或许是“玩物丧志”之类的贬义词,但事实并非如此。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对“游戏”这一词语是这样解释的:游戏是儿童的主要活动形式,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儿童在游戏中反映周围的现实生活,通过游戏体验着周围人们的劳动、生活和道德面貌,同时也理解、体验着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游戏对儿童而言,就是工作、学习,也是生命的表现。
游戏是儿童或取经验、学习与实际操作的手段,它是实现儿童与周围现实相联系的特殊形式、特殊活动。
作为适合儿童年龄特征的具有独特艺术个性与审美特质的对儿童具有审美、认识、教育和娱乐作用的文学作品——儿童文学,其中就包含着许许多多的游戏精神。
古今中外的儿童文学中有着多种多样的游戏精神,它们以自由、快乐、冒险、探索、勇敢等为基本元素。
表现在文学中,它有着许许多多不同的表现形态,如通过历险记、漫游记、奇遇记等故事中主人公非同寻常的冒险故事,来满足儿童的好奇心与冒险冲动,例如《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爱丽丝在神奇的兔子洞中的遭遇、《鲁宾逊漂流记》中鲁宾逊的一系列遭遇……;如通过对具有神奇功用的宝物的塑造,是长时间处于弱势的主人公实现长久以来的心愿,例如《神笔马良》中那支神奇的画笔、《哈利波特》中那把飞天扫帚……;如通过故事情节中成人世界的矮小化、侏儒化,来发泄儿童在现实生活中受成人压制的委屈,例如《彼得潘》中“永无乡”世界对成人的极度排斥……
为何游戏精神在儿童文学中表现的如此之多、如此之频繁?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游戏精神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
根据儿童的年龄,我们可以将儿童文学划分为三种类型:婴幼儿文学、童年期文学与少年期文学。
婴幼儿处于童年的初始阶段,具象思维发达,他们生活在现实中,更生活在想象中。
他们完全以快乐为动因,以趣味体验和新林享受为目标,而这就是游戏精神的内在表现。
童年期儿童的思维仍旧以具象思维为主,但他的心理活动的随意性和自觉性也进一步发展,集体意识和个性也逐渐形成,有了“自我意识”。
而现实生活却压抑了儿童许多富有想象力、创造力的思想,常使儿童处于无奈与压抑的委顿状态。
于此同时,游戏便成了其发泄情绪的最佳方式,在游戏中,儿童可以现实中的委屈无奈统统抛却。
少年期儿童进入青春期,生理系统与成人接近,心理上兴趣范围、注意范围扩大了,抽象思维日益占主要地位,情感和道德感也更深刻、稳定和自觉。
虽然如此,他们有了“成人感”,但也还相当幼稚,表现现实生活极易引起他们的共鸣和兴趣。
少年期文学通过表现少年成长过程中的种种经历,让没有类似体验的少年读者预先体验了心灵生活的可能状态,这也是一种基于游戏性审美效应的替代性满足。
2、游戏精神的存在对儿童有着重大的成长意义。
游戏是儿童的存在方式,是儿童生命的体现。
一方面,儿童文学中的游戏精神起源于儿童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愿望,所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儿童文学中的游戏精神是对儿童情感的满足、乃至儿童无奈委屈心情的发泄,有助于培养儿童良好个性和积极向上的情感价值取向。
另一方面,儿童文学中的游戏精神促进了儿童认知的发展。
游戏精神具有幻想性,故事情节的意义与实体往往是分离的。
阅读儿童文学,儿童独立于实体来进行想象,这标志这儿童的思维从具象思维中脱离出来,开始想抽象思维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