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利他和助人行为
- 格式:ppt
- 大小:1.89 MB
- 文档页数:22
社会心理学之利他行为一、利他行为概述利他行为最广泛的定义是提供时间,资源,能力以帮助他人的行为.许多心理学家都认为利他行为是一种不期望日后报答而出于自愿的助人行为.这里的不期望报答的利他行为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一是利他主义的行为,即以助人为行为的目的;一是报答性行为,即因为曾受到过他人帮助而认为自己应该帮助人.总之,利他行为是一种处于自觉自愿的行为,以有益于他人为目的,不附有任何期望他人日后的报答.利他者本身有所损失.利他的表现诸如同情,慈善,捐款,救难,自我牺牲等. 后一些学者研究发现,利他行为还是有不同动机的,有些是有明显的利己主义,例如为了获得奖励;有些是有微妙的利己主义,例如获得心理安慰;有些是纯粹意义上的利他主义,即为他人的幸福而帮助他人。
巴特森指出,利他行为一般不图日后他人的报答,助人者看到他人处于困难的情境时,会产生一种专注于自我内心焦虑或专著于他人的同情情绪。
由此产生两种取向的利他行为。
一种是为了减轻自己内心的紧张和不安而采取的助人行为,这是自我服务性的,人们通过助人行为来减少自己的痛苦,使自己感到有力量,或体会到一种自我价值,此即自我利他主义取向;另一种受到外部动机所驱使,因他人的处境而产生移情,从而做出助人行为以减轻他人的痛苦,其目的是为了他人的幸福,此即纯利他主义取向。
二、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包括个人因素,环境教育因素,社会文化因素。
个人因素主要包括:认知。
主要是认知归因和公平动机等方面;一般助人行为的中介因素是认识到他人的困难是不是不可控制的。
而个人的公平和互补认识也会影响助人行为。
人们往往怀有这样一种心态,即从长远的观点看,一切是公平的,互补的,现在别人能获得他为之奋斗的东西,不久后自己也能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彼此的机会是公平的,所以现在帮助别人,日后别人也会帮助自己。
人们会在这样的认识下做出助人行为。
移情。
即设身处地地以别人的立场去体会当事人的心境和心理历程,从而产生助人行为。
利他的字面意思利他:恰好与侵犯相反,是为了使别人获得方便与利益,而不图报的助人为乐的行为,出于自觉自愿的一种利他精神的有益于社会的行为。
人们通过采取某种行动,—方面满足了自己的需要,一方面又帮助了别人;在某些极端情况下,人们可能会不惜放弃自己的需要来满足别人的愿望。
利他行为的性质(1)利他行为是一种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待的有益于他人的行为。
(2)利他是一种以人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
助人行为与利他行为都是以人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但利他的层次更高,因为这种行为不企求回报。
利他者认为帮助别人是其出自内心的义务。
(3)利他行为是由利他动机引起的,其特征是以完全有利于他人为目标。
利他的原因(1)社会生物学观点:利他是动物以个体的“自我牺牲”换取物种存在和延续的一种本能。
(2)社会规范论的观点:利他是一种社会交换,其收益是自我价值的提高和焦虑的减小。
交互性规范是社会交换的基本原则。
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1)自然环境:良好的气候及环境使个体心情愉悦,往往会增加利他,而噪音等恶劣环境因素会减少利他。
(2)社会情境:他人在场对利他行为往往有负面的影响,在场人数越多,利他越少,独自一个时个体利他的可能性反而增加。
这是由于他人在场,导致去个性化,使个体责任意识丧失;或者导致责任扩散。
如果情境中出现助人行为的榜样,会产生示范效应,增加人们的利他行为。
(3)时间压力:时间紧张时会难于利他。
(4)利他对象的特点:被帮助者与利他者态度与价值观相似、未伤害过利他者或更有吸引力的人,更容易让人产生利他。
利他者的心理特征(1)心境:个体心情愉悦时对他人及事物往往有积极的看法,容易出现利他行为。
(2)内疚:个体做错了事感到内疚时,倾向于补偿,以减少内疚造成的心理压力。
(3)人格:社会责任感与利他行为呈正相关,移情能力与自我监控力也与利他呈正相关。
助人行为的理论人们为什么会出现助人行为?它发生的心理机制是什么?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不同学派心理学家有着不同的理论观点。
概括说来,在心理学历史上主要呈现出本能论、社会交换论、公平论、社会规范论、道德发展论五种理论形态。
一、本能论生物学家威尔逊(E.Wilson)在1975年出版的著作《社会生物学:新的综合》一书中主张人的助人行为是先天决定的,它通过遗传得来,是人类的本性,是不学而能的人类本能行为。
威尔逊研究了大量的动物的利他行为,认为动物的利他行为就是一种以自我牺牲换取其他个体与群体生存机会的本能。
他观察发现,面对危险的兵白蚁为保卫巢穴抵御入侵者,可以为保护其他白蚁的生存献出生命;在紧急情境下,居支配地位的雄性狒狒站在群体最显眼处,准备冲向入侵者,而当群体安全撤离时,居支配地位的雄性狒狒也是最后撤离。
几乎所有的动物都存在着这样的利他行为,为了帮助自己的同类脱离危险,它们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这种行为显然没有任何企图,也不期待得到回报,明显是有益于其他同类的利他行为。
他比较了动物的利他行为与人类的助人行为后进一步得出结论:人类的助人行为也是由本能所决定的,是通过遗传基因传递下来的一种人类本能。
助人行为确实有利于人类作为一个种系的延续与发展,本能论为解释人的助人行为提供了一种视角,但它本身也存在着一些缺陷:动物是没有意识的,它们牺牲自己保全同类的利他行为完全是由本能决定的,在行为时也不能意识到自己行为的动机与后果;而人的助人行为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是在一定动机的驱使下和一定价值取向的指导下产生的。
把人的助人行为归结到、还原为动物的本能,抹杀了人与动物的区别,抽去了人类行为的主观意愿,这与事实是不相符的,因而也受到了其他的学派的批判。
二、社会交换论美国心理学家霍曼斯在经济学交换理论和心理学行为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社会交换论。
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本质上是个人试图尽可能获得最大收益,同时又尽可能少地付出代价的社会交换过程。
利他主义价值观利他,是一种不图回报的助人为乐行为,也是一种亲社会行为,其理念来源于《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随着现代社会文化向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尤其是一些企业家在对自我人生价值的探寻、定位和重塑上,逐渐回归中国哲学,“利他文化”便被越来越多的人推崇。
何为“利他”,利他之人,先有利他之本、再有利他之心、之后才能谈利他之行。
我们对于人生价值的追求和人生境界的攀索,首先必须要建立在“物”和“心”之上,一个人首先要有社会价值,才有自我价值,在社会价值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可或没有得到最大的表现,是无从谈自我价值的,社会价值的体现又需要有一个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态、以及社会认可的能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好,不断沉淀智力资本、财力资本和时间资本,当我们沉淀的能力资本除了可以解决自己的需求外,还能够帮助别人,才能谈自我价值。
人一来到世间就开始透支地球、透支社会,很多人连自己的问题都没有解决,就去谈“利他”是自欺欺人的表现。
一些人虽身价亿万,但很少帮助别人,连自己的员工都不关心、对身边的朋友都不关心、对家人都不关心,就算他有了沉淀资本,但是没有善心和善行,怎么能谈利他呢?这就是我们经常遇到的满口仁义道德的人,其实经常干自私自利的事。
谈人生的价值,需要先谈人生境界,人生的境界分四个梯度,第一梯度修身、第二梯度修心、第三梯度修行、第四梯度传道;修身,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让自己的身体远离丑恶之地,不去做对社会对他人有害的事情;修心,是保持良好的心态,不躁动,有理性判断素养,外界环境对内心世界的影响很小,无害人之心,每一天都没有邪念,有大善心、爱心、仁慈心、感恩心、同情心,修心的同时要注意“修性”;修行,是用实际行动践行自己的大善心和利他思想,修行的前提是要让自己强大起来,只有自己强大,才有修行的资本,而且光是内心强大也不是修行,修行必须是用行动帮助更多的生灵且不求回报,甚至牺牲自己也无所顾忌,同时,修行之人从不以个人价值去评价别人,对金钱和权贵看得非常轻,从来不要求别人对自己要多么尊重,不存在任何的等级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