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 格式:ppt
- 大小:7.50 MB
- 文档页数:111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急诊科李湘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一种以进行性呼吸困难和顽固性低氧血症为特征的急性呼吸衰竭。
ARDS不仅发生于成人,也发生于儿童,国际间统一命名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
一、发病率与死亡率:美国ARDS的发病为75例/10万/年、加那利群岛为2-4例/10万/年,ARDS发病率为1.5~75例/10万/年。
我国目前尚缺乏大样本量的发病率统计。
ARDS的病死率仍高达50一70%,其中死于呼吸衰竭仅占16%,多数死于多器官衰竭,单个器官衰竭死亡率15~30%,2个器官衰竭死亡率45—55%,3个或3个以上器官衰竭时死亡率80%,如3个器官功能衰竭达1周以上死亡率高达98%。
从病因方面分析,并发败血症的ARDS病死率为70%,并发吸入性肺炎的ARDS 病死率为90%。
二、病因:ARDS病因很多,根据在肺损伤中的作用,导致ARDS的原发病或高危因素大致可分为两大类。
,(一)直接损伤:胃内容物、淡(海)水吸入;弥漫性肺部感染如细菌、病毒;滋原体、肺囊虫等;吸入有毒气体如二氧化硫、氯气、光气、烟雾、高浓度氧等;肺挫伤。
目前又称肺内源性ARDS。
(二)间接损伤(基础病并未直接损伤肺):脓毒综合征、严重非胸部创伤、重症胰腺炎、急诊复苏过程中的大量输液、输血以及心肺转流。
目前称为肺外源性ARDS 最常引起ARDS的次序是脓毒症、多发伤、大量输液、胃内容物吸入、肺挫伤、重症肺炎和淹溺。
目前又称为肺源性ARDS。
三、发病机制及病理改变:各种直接因素引起ARDS首先作用在肺泡上皮,使I型肺泡上皮细胞完整性性受到破坏甚至发生”脱屑性改变”导致基底膜暴露形成”肺泡溃疡”。
II型细胞上皮受到损伤,表面活性物质的合成和释放障碍,并促使肺泡巨噬细胞和炎症反应链的激活导致肺内炎症反应。
病理变化以肺泡腔内改变为主,引起肺泡腔内水肿,纤维旦白、胶原旦白渗出和中性粒细胞聚集,可合并肺泡内出血,导致肺实变。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名词解释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是一种严重的肺功能障碍性疾病,其特征为肺泡毛细血管膜的广泛损伤和肺泡水肿。
以下是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名词解释:1.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一种严重的肺功能障碍性疾病,其特征为肺泡毛细血管膜的广泛损伤和肺泡水肿。
患者通常表现为呼吸困难、低氧血症和肺顺应性下降。
2. 肺泡毛细血管膜(Alveolar Capillary Membrane):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之间的结构,由肺泡上皮细胞、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及其间错综复杂的间质组成,负责气体交换和液体平衡。
3. 肺泡水肿(Pulmonary Edema):肺泡和间质发生渗出和积液,使肺功能受损的情况。
肺泡水肿是ARDS的主要特征之一,其导致肺部顺应性下降,影响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
4. 呼吸困难(Dyspnea):一种主观感觉,患者通常感到气喘、呼吸困难和不适。
ARDS患者常常经历严重的呼吸困难,表现为急速浅表呼吸、蓝紫色皮肤和静息状态下氧饱和度降低。
5. 低氧血症(Hypoxemia):血液中氧气分压(PaO2)降低,导致组织缺氧的状况。
ARDS患者的肺部功能受损,无法充分氧合血液,导致低氧血症。
6. 肺顺应性(Lung Compliance):肺部对于单位压力变化的扩张能力。
ARDS患者的肺顺应性下降,肺泡和肺组织变得僵硬,呼吸过程中需要更大的压力来扩张肺泡,增加了呼吸的负担。
7. 间质(Interstitial):肺泡和毛细血管之间的空隙区域,由结缔组织和间质细胞组成。
ARDS导致肺泡毛细血管膜损伤时,间质通常也会受到液体渗出和炎症反应的影响。
8. 气体交换(Gas Exchange):肺部通过肺泡毛细血管膜将氧气从空气中吸入到血液中,同时将二氧化碳从血液中排出。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概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是指严重感染、创伤、休克等肺内外袭击后出现的以肺泡毛细血管损伤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属于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是严重阶段或类型。
其临床特征呼吸频速和窘迫,进行性低氧血症,X线呈现弥漫性肺泡浸润。
本症与婴儿呼吸窘迫综合征颇为相似,但其病因和发病机制不尽相同,为示区别,1972年Ashbauth提出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dult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的命名。
现在注意到本征亦发生于儿童,故欧美学者协同讨论达成共识,以急性(acute)代替成人(adult),称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缩写仍是ARDS。
【诊断】至今由于缺乏特异的检测指标,给早期早期带来困难。
凡有可能引起ARDS的各种基础疾病或诱因,一旦出现呼吸改变或血气异常,均应警惕有本征发生的可能。
建立诊断综合临床、实验室及辅助检查,必要的动态随访观察,并排除类似表现的其他疾病。
为疾病统计和科研需要,必须依据确定的诊断标准。
历年来曾有各家提出的各种诊断标准,差别甚大。
欧美学者在1992年分别在美国和欧洲的学术会议上商讨、1992年同提出、并在1994年各种杂志发表的关于ALI和ARDS定义和诊断标准,最近在我国被广泛介绍和推荐。
ARDS诊断标准除规定PaO/FiO≤26.7kPa(200mmHg)外,其余指标与ALI相同。
1995年全国危重急救学学术会议(庐山)仿照上述标准提出我国ARDS分期诊断标准如下:1.有诱发ARDS的原发病因。
2.先兆期ARDS的诊断应具备下述5项中的三项:⑴呼吸频率20~25次/分。
⑵(FiO20.21)PaO2≤9.31kPa(≤70mmHg),>7.8kPa(60mmHg)⑶PaO2/FiO2≥39.9kPa(≥300mmHg)⑷P A-a O2(FiO20.21)3.32~6.65kPa(25~50mmHg)⑸胸片正常。
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名词解释1. 引言1.1 概述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是一种严重的急性呼吸系统疾病,其主要特点是肺功能受限,导致气体交换障碍。
ARDS通常发生在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基础上,并伴随着肺充血和肺水肿等病理生理变化。
ARDS 的发病率逐年递增,在临床急诊中占据重要地位。
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对患者的生存率和恢复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因此,深入了解ARDS 的定义、病理生理特点、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发病机制以及治疗和护理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不同方面对ARDS 进行全面解析。
首先,我们会介绍ARDS 的定义和其与其他相关呼吸系统疾病的区别。
接着,将详细描述ARDS 的病理生理特点以及流行病学数据,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该综合征。
在了解ARDS 的基本特点后,我们还将探讨其临床表现和诊断标准。
这一部分包括了患者的常见症状和体征,以及医生在诊断ARDS 时所依据的标准和方法。
同时,我们也会介绍与ARDS 相似的其他疾病,以帮助读者进行鉴别诊断。
在明确了ARDS 的定义、特点和诊断标准后,我们将深入探讨其发病机制和病因分析。
这一部分将涉及ARDS的致病机制、常见的危险因素以及预后因素评估方法。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综合分析,有助于提高对ARDS发生的认知,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最后,在全面了解了ARDS之后,我们将介绍该疾病治疗和护理方面的措施。
这包括支持性治疗措施、特异性治疗手段(例如体外膜肺氧合)以及康复管理等。
这些信息对于医务人员提供适当而有效的处理方法至关重要。
1.3 目的本文旨在为读者提供全面的关于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知识。
通过对ARDS的定义、病理生理特点、临床表现和诊断标准的详细介绍,帮助读者加深对该疾病的认识。
此外,通过深入分析ARDS发病机制和病因,并提供治疗和护理措施,使读者能够更好地应对该疾病,并为患者提供适当的护理和治疗方案。